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综合训练)
目录
01基础模拟练 2
02重难创新练 2
03真题实战练 10
(测试时间:每道大题10分钟,共计60分钟)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9分)
白鹰
杜甫
雪飞玉立尽清秋,不惜奇毛恣远游。
在野只教心力破,千人何事网罗求?
一生自猎知无敌,百中争能耻下鞲 【注】。
鹏碍九天须却避,兔藏三穴莫深忧。
注:鞲鹰,指调教于臂鞲之上的鹰;鞲,皮制袖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首联画面描绘细腻,极富立体感,在清秋时节,如雪似玉的白鹰傲立雄视,恣意远飞,身姿矫健。B. 颔联中运用反问,写猎人网罗白鹰,白鹰竭尽心力挣破罗网,侧面表达了作者对猎人行为的谴责。C. 颈联写白鹰天下无敌,百战百胜,不甘任人驱使,既表现了它外在的勇猛又表现了它内在的桀骜。D. 尾联运用典故,写白鹰遨游九天,使大鹏望而退避、野兔深藏不出的雄姿,笔调高扬,意味深远。
2. 颈、尾联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请简要赏析。【衔接考点:鉴赏评价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9分)
长城闻笛
杨巨源
孤城笛满林,断续共霜砧。
夜月降羌[注]泪,秋风老将心。
静过寒垒遍,暗入故关深。
惆怅梅花落,山川不可寻。
[注]降羌,戍守长城的归降羌人。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首联起势苍凉,着意勾勒出一幅霜寒时分孤城笛声满萦的清冷孤寂的画面。
B. 月夜清冷,秋风瑟瑟,久戍边关的老将在笛声的感染下更加感伤、惆怅、无奈。
C. 在《梅花落》的笛声中,诗人找不到故国山川,抒发了对故国深切的思念之情。
D. 整首诗歌构思巧妙,造语清奇,情真意切,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余韵无穷。
2. 有人认为“静过寒垒遍,暗入故关深”的主体是笛声,也有人认为是秋风,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衔接考点:鉴赏评价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送吴仪甫之合淝谒杜帅
严羽①
丁年剑气欲凌云,况复才华迥不群。
投笔几回思出塞,赋诗此日去从军。
沙场青草时差缓,淝水红旗捷屡闻。
玉帐元戎桑梓旧,行看幕府策奇勋。
【注】①严羽:南宋诗论家、诗人。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丁年”表明吴仪甫正值壮年,“况复”构成递进强调,突出了人物的特质。
B. 颈联既承接前文的投笔从戎,想象“沙场”的状况,又以“捷屡闻”为尾联的展望埋下伏笔。
C. “桑梓旧”点明杜帅与吴仪甫有同乡之谊,相信友人定能从杜帅处学到谋略。
D. 本诗虽是一首送别诗,却突破了传统送别诗的感伤基调,体现出一种家国情怀。
2. 这首送别友人的诗,是如何展现豪迈气概的?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衔接考点:鉴赏诗歌表过技巧】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西涧种柳
韦应物
宰邑乖所愿,黾勉①愧昔人。
聊将休暇日,种柳西涧滨。
置锸②息微倦,临流睇归云。
封壤自人力,生条在阳春。
成阴岂自取,为茂属他辰。
延咏留佳赏,山水变夕曛。
[注]①黾勉:勉励,尽力。②锸:一种掘土的工具。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能够治理一方是诗人的心愿,诗人勉励自己,要尽力而为,不愧对前人。
B. 诗人闲暇之余前往西涧种柳,与黄庭坚《登快阁》“了却公家事”有相似之处。
C. 种柳过程中,诗人放下掘土的工具,稍作休息以缓解疲倦,临溪凝视着归云。
D. 末句以黄昏暮色收束全诗,既营造了宁静氛围,又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惆怅。
2. 诗中“封壤自人力,生条在阳春。成阴岂自取,为茂属他辰”蕴含着怎样的哲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衔接考点:鉴赏评价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9分)
满江红·仙姥来时【注】
姜 夔
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
神奇处,君试看。奠淮右,阻江南。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
【注】绍熙二年(1191)正月底,词人泛舟巢湖,受祈祷湖神箫鼓启发,用平韵作《满江红》,以颂巢湖仙姥。仙姥,神仙妇女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的上片中“旌旗共、乱云俱下”一句较为精彩:一面是乱云翻滚,一面是旌旗乱舞,景象壮丽,颇似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
B.词的下片叙写敌人进犯淮右,阻隔江南,国家面临危机,好在仙姥挺身而出,派出六丁神将携雷电扼守东关,保卫国泰民安,彰显了领袖风范。
C.结尾突换笔调,点出真正能够以“一篙春水”迫使敌人不敢南犯的却是“小红楼,帘影间”的仙姥,讽刺了那些苟且偷安而又善于邀功请赏的奸臣。
D.《满江红》这个词牌,原调用仄韵,仄韵《满江红》多押入声字,声情激越豪壮;然而此词改为平韵,声情顿变,读之只觉从容和缓,婉约清空。
2. 词的上片对仙姥本身虽未着一墨,但其形象却跃然纸上,试简要分析。(6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遣兴①
陆游
小麦登场雨熟梅,闭门病眼每慵开。
酒杯不解为愁敌,书卷才开作睡媒。
骨朽空名垂断简,冢荒残碣卧苍苔。
纷纷倾夺知何得,老觉人间但可哀。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①《遣兴》是陆游以同一诗题创作的多首七言律诗,此诗是其中一首,诗作创作于诗人晚年退居山阴时期。
1. 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首诗都善于借助典型的景物来抒发感情,但没有凸显陆游诗中常见的豪壮勃发之气。
B. 两首诗提及了文人从事的雅事,如读书写字泡茶等,表现了诗人暂忘尘俗的闲适之情。
C. 《遣兴》写麦子晾在晒场、梅子熟了,可见本诗写于夏季农忙时节,表现了丰收场景。
D. 《临安春雨初霁》的颔联通过“夜”到“朝”的时间推移,巧妙地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2. 两首诗歌均通过具有反差性的意象来写愁思,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衔接考点:鉴赏诗歌形象意象】
(测试时间:每道大题20分钟,共计6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
送吴仪甫之合淝谒杜帅
严羽①
丁年剑气欲凌云,况复才华迥不群。
投笔几回思出塞,赋诗此日去从军。
沙场青草时差缓,淝水红旗捷屡闻。
玉帐元戎桑梓旧,行看幕府策奇勋。
【注】①严羽:南宋诗论家、诗人。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丁年”表明吴仪甫正值壮年,“况复”构成递进强调,突出了人物的特质。
B. 颈联既承接前文的投笔从戎,想象“沙场”的状况,又以“捷屡闻”为尾联的展望埋下伏笔。
C. “桑梓旧”点明杜帅与吴仪甫有同乡之谊,相信友人定能从杜帅处学到谋略。
D. 本诗虽是一首送别诗,却突破了传统送别诗的感伤基调,体现出一种家国情怀。
2. 这首送别友人的诗,是如何展现豪迈气概的?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衔接考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9分)
水调歌头·游览①
【宋】黄庭坚
瑶草②一何碧,春入武陵溪③。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白石,倚玉枕,拂金徽④。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⑤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①词人晚年两次被贬官西南。此词大约写于作者晚年被贬谪时期。②瑶草:仙草。③武陵溪:化用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④金徽:金饰的琴徽。这里指琴。⑤长啸:长叹。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瑶草一何碧,春人武陵溪”,以“瑶草”起笔,描绘出碧草如茵的美景,“春入武陵溪”顺势引出后文对景物的描绘,使得诗歌意脉流畅。
B.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词人渴望穿越花丛,追寻理想境界,想象丰富,抒发了豪迈旷达、追求高远的情志。
C.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词人酒醉后起舞下山,明月跟随人一同归去,营造出静谧、和谐的氛围,暗含词人对现实生活的满足与眷恋。
D. 全词多处化用典故,以“武陵溪”指代世外桃源,借“谪仙”指代李白,自然贴切,既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又含蓄地表达出词人的情感与志趣。
2. “虽为贬谪之作,然奇幻处见旷达,孤高处藏悲愤”,很好地概括了黄庭坚词作的特点。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你的理解。【衔接考点:鉴赏诗歌语言】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秋晚悲怀
李觏①
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
数分红色上黄叶,一瞬曙光成夕阳。
春水别来应到海,山松生命合经霜。
壶中若逐仙翁去②,待看年华几许长。
[注]①李觏:北宋哲学家、思想家,屡试不第,后以教学著书为生。②壶公是传说中的仙人。据《云笈七签》记载:壶中有日月如世间,有老翁夜宿其内,自号壶天,人称为壶公。
1.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开篇直抒胸臆,将自然之秋与生命之秋结合,语言质朴而情感厚重。
B. 诗歌选取黄叶、夕阳、山松、霜等意象,营造晚秋时节清冷萧瑟的意境。
C. 颔联中的“上”字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秋季树叶颜色的变化。
D. 春水会入海,山松应经霜,蕴含诗人对生命历程的深刻思考,富有哲思。
2. 古人说“秋士易感”,请结合诗句谈谈诗人抒发了哪些情感。【衔接考点:鉴赏评价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9分)
离骚
陆龟蒙
天问复招魂①,无因彻帝阁。
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
过三阊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注】①《天问》《招魂》均为屈原所作诗歌。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陆诗前两句陈述屈原写了《天问》《招魂》,却无法送到楚王面前。
B. 陆诗三、四句用了对比手法,写屈原无数美丽诗句,不及一句谗言。
C. 戴诗想象屈原面对源源不断的沅水湘江,抒发无人可诉的悲伤之情。
D. 戴诗三、四句视听结合,暮色苍茫中秋烟升起,江边枫树林萧萧作响。
2. 两首诗最后两句抒情方式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衔接考点:鉴赏表达技巧】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初秋即事
寇准
古邑端居夏景移,炎飙经雨自收威。
莲衰小渚秋光淡,蝉噪平林夕照微。
冷句每招江客和,深心终约岳云归。
晚凉却近南亭立,独看沙鸥向浦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上句“古邑”点明地点,“夏景移”点明季节,下句描绘出秋雨过后暑气消退、天气转凉的景象。
B.颈联“冷句”“深心”既展现出诗人高洁、孤傲的情怀,也传达出了诗人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苦闷。
C.尾联写诗人独自立于南亭看沙鸥飞翔,无人相伴;同时也暗含诗人向往归隐、淡泊宁静的心境。
D.全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叙事、抒情,情景交融,将初秋时节的自然之景与诗人的心境巧妙结合。
2.同样是描写秋天的景致,黄庭坚的“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和本诗的颔联却是两种不同的景象,请结合诗句对此加以分析说明。(6分)【衔接考点:教考衔接,鉴赏诗歌形象】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酬崔八早梅有赠兼示之作
李商隐
知访寒梅过野塘,久留金勒为回肠。
谢郎衣袖初翻雪,荀令熏炉更换香。
何处拂胸资蝶粉,几时涂额藉蜂黄。
维摩①一室虽多病,亦要天花作道场。
【注释】①《维摩经》:长者维摩诘以其方便现身有疾,因以身疾广为说法。佛告文殊师利:“汝诣维摩诘问疾。”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花散诸菩萨大弟子上。花至诸菩萨皆即堕落,至大弟子便着不堕。结习未尽,花着身耳;结习尽者花不着也。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一个“知”字表明诗人对于探访梅花的渴望和理解,而“过野塘”则描绘出一幅清冷寂寥的画面,梅花在荒野的小池旁边静静开放。
B. 诗人不忍心离开这些美丽的景象,甚至愿意让自己的马匹(金勒)长时间地在这里驻足,以此表达对这份美好时光的珍视。
C. 颔联中诗人通过谢庄和荀彧两位友人的衣袖沾湿雪花、熏炉中香气的变换,传达了他们相互之间的情谊与关怀。这里的“谢郎”“荀令”都是对朋友的昵称或尊称。
D. 颈联中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希望能够亲近自然之美、从中获得灵感。这里的“蝶粉”、“蜂黄”都是指花朵上的细粉和蜜蜂采集的花香。
2.本诗尾联意蕴丰富,构思精巧,请加以赏析。【衔接考点:鉴赏评价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
(测试时间:20分钟)
一、(2025年全国二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咏省壁①画鹤
宋之问
粉壁图仙鹤,昂藏真气多。
鶱飞②竟不去,当是恋恩波③。
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
陈子昂
古壁仙人画,丹青尚有文。
独舞纷如雪,孤飞暖似云。
自矜彩色重,宁忆故池群。
江海联翩翼,长鸣谁复闻。
【注】①省壁:中央官署的墙壁。②鶱飞:飞腾。③恩波:帝王的恩泽。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陈这两首诗的题材相同,都是以墙壁上的画鹤作为吟咏对象。
B. 在两首诗歌的后半部分,两位诗人都发挥主观想象,以表达情感。
C. 宋之问诗的第二句从外在形态与内在气质两方面展现仙鹤的形象。
D. 陈子昂诗用“古壁”一词强调墙壁的古旧,以衬托画鹤色彩鲜艳。
2.两首诗各自展现出了什么样的思想境界?请简要分析。
(2024年新课标1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试题。(9分)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综合训练)
目录
01基础模拟练 2
02重难创新练 3
03真题实战练 18
(测试时间:每道大题10分钟,共计60分钟)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9分)
白鹰
杜甫
雪飞玉立尽清秋,不惜奇毛恣远游。
在野只教心力破,千人何事网罗求?
一生自猎知无敌,百中争能耻下鞲 【注】。
鹏碍九天须却避,兔藏三穴莫深忧。
注:鞲鹰,指调教于臂鞲之上的鹰;鞲,皮制袖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首联画面描绘细腻,极富立体感,在清秋时节,如雪似玉的白鹰傲立雄视,恣意远飞,身姿矫健。B. 颔联中运用反问,写猎人网罗白鹰,白鹰竭尽心力挣破罗网,侧面表达了作者对猎人行为的谴责。C. 颈联写白鹰天下无敌,百战百胜,不甘任人驱使,既表现了它外在的勇猛又表现了它内在的桀骜。D. 尾联运用典故,写白鹰遨游九天,使大鹏望而退避、野兔深藏不出的雄姿,笔调高扬,意味深远。
2. 颈、尾联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请简要赏析。【衔接考点:鉴赏评价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
【答案】
1.B
2.①由白鹰对自身的自信与骄傲,寄寓诗人对自身才能的坚信。 ②由白鹰对自由独立的坚守与对束缚的不屑,暗含诗人渴望保持独立人格的情怀。 ③由白鹰的超凡气势,寄托诗人渴望施展抱负、尽显自身才华的心愿。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写猎人网罗白鹰,白鹰竭尽心力挣破罗网,侧面表达了作者对猎人行为的谴责”错误,应是白鹰在野外自由时心力已耗尽,人们何必还去网罗它,是对人们网罗白鹰行为的谴责。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颈联写白鹰捕猎技艺高超、天下无敌,百战百胜,展现其对自身本领的绝对自信,也是诗人对自身才能的自信。 ②颈联“耻下鞲”明确表现白鹰不屑被人用臂鞲驾驭,拒绝驯服,不甘任人驱使,凸显其对独立自由的执着追求,暗含诗人对世俗束缚的反感,渴望保持独立的人格。 ③尾联“鹏碍九天须却避”以大鹏退避反衬白鹰的威猛,以“兔藏三穴莫深忧”显其捕猎无往不利,塑造出翱翔九天、凌驾万物的雄姿,既赞美白鹰的超凡气势,也寄托诗人实现人生价值,让才华得以充分施展的心愿。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9分)
长城闻笛
杨巨源
孤城笛满林,断续共霜砧。
夜月降羌[注]泪,秋风老将心。
静过寒垒遍,暗入故关深。
惆怅梅花落,山川不可寻。
[注]降羌,戍守长城的归降羌人。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首联起势苍凉,着意勾勒出一幅霜寒时分孤城笛声满萦的清冷孤寂的画面。
B. 月夜清冷,秋风瑟瑟,久戍边关的老将在笛声的感染下更加感伤、惆怅、无奈。
C. 在《梅花落》的笛声中,诗人找不到故国山川,抒发了对故国深切的思念之情。
D. 整首诗歌构思巧妙,造语清奇,情真意切,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余韵无穷。
2. 有人认为“静过寒垒遍,暗入故关深”的主体是笛声,也有人认为是秋风,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衔接考点:鉴赏评价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
【答案】
1.C
2..主体是笛声。理由:全诗以“笛声”为核心意象,首联点明笛声弥漫;领联“降羌泪”“老将心”由笛声触发;颈联“静过”“暗入”贴合笛声轻柔绵长的特点,体现其悄然传播的过程;尾联“梅花落”(笛曲名)更印证情感围绕笛声展开。因此主体是笛声。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诗人找不到故国山川,抒发了对故国深切的思念之情”错误。“山川不可寻”抒发的并非诗人对故国的思念,而是戍边将士(尤其是归降的羌人)在笛声中触发的故土难归、家园渺远之悲。注释已明确“降羌”身份,结合“夜月降羌泪”“秋风老将心”可知,全诗核心情感是边关将士的乡愁与孤寂,诗人以旁观者视角书写,而非自身思乡。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静过寒垒遍,暗入故关深”的主体应为笛声。理由如下:
①全诗核心意象是“笛声”,首联“孤城笛满林”已点明笛声弥漫的场景,后续颔联“降羌泪州老将心”均由笛声触发,颈联承接笛声的传播过程。
②“静过”“暗入”二词更贴合笛声的特性:笛声轻柔绵长,可悄然“过”寒垒、“入”故关;若主体是秋风,则需用“吹”“卷”等动态动词,与“静”“暗”的语境不符。
③结合尾联“梅花落”(笛曲名)的提示,全诗情感脉络始终终围绕笛声展开,进一步印证主体为笛声。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送吴仪甫之合淝谒杜帅
严羽①
丁年剑气欲凌云,况复才华迥不群。
投笔几回思出塞,赋诗此日去从军。
沙场青草时差缓,淝水红旗捷屡闻。
玉帐元戎桑梓旧,行看幕府策奇勋。
【注】①严羽:南宋诗论家、诗人。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丁年”表明吴仪甫正值壮年,“况复”构成递进强调,突出了人物的特质。
B. 颈联既承接前文的投笔从戎,想象“沙场”的状况,又以“捷屡闻”为尾联的展望埋下伏笔。
C. “桑梓旧”点明杜帅与吴仪甫有同乡之谊,相信友人定能从杜帅处学到谋略。
D. 本诗虽是一首送别诗,却突破了传统送别诗的感伤基调,体现出一种家国情怀。
2. 这首送别友人的诗,是如何展现豪迈气概的?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衔接考点:鉴赏诗歌表过技巧】
【答案】
C
2. ①豪迈意象的运用。诗中“剑气凌云”“红旗捷(报)”等意象充满阳刚之气,“沙场”“玉帐”等战场意象的铺陈,构建出雄浑壮阔的意境。
②典故的化用。淝水之战典故的运用,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强化了诗歌的豪迈气概。
③未来的展望。尾联将眼前的送别转化为对未来的期许,这种昂扬向上的情感基调,使全诗洋溢着乐观的壮志豪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相信友人定能从杜帅处学到谋略”错,尾联“玉帐元戎桑梓旧,行看幕府策奇勋”仅强调杜帅与吴仪甫是同乡(“桑梓旧”),并期待吴仪甫在杜帅帐下建立奇功(“策奇勋”),但未提及“学到谋略”这一具体行为。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诗中通过一系列阳刚、壮阔的意象构建豪迈基调。“丁年剑气欲凌云”:以“剑气凌云”象征吴仪甫的壮志与才华,剑的意象本身带有凌厉、进取的豪迈感。“沙场青草时差缓,淝水红旗捷屡闻”:“沙场”“红旗”是典型的战场意象,渲染出雄浑的战争氛围;“捷屡闻”直接以捷报频传的积极信息,强化胜利在望的昂扬情绪。“玉帐元戎”:“玉帐”指将帅的军帐,暗含尊贵与威严,与“元戎”(主将)结合,凸显军容整肃、指挥若定的气势。
②典故的化用与历史呼应。“投笔几回思出塞”:化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直接点明吴仪甫弃文从武、建功边塞的抱负,暗含对历史英雄的效仿,增强豪情。“淝水红旗”:借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前秦的经典战役)的典故,暗示当前战事可能如历史般取得胜利,既呼应南宋抗敌的现实背景,又以历史胜利的信心强化豪迈气概。
③未来展望的昂扬基调。“行看幕府策奇勋”:将送别转化为对未来的期许。“行看”意为“且看”,表达对吴仪甫随杜帅建立奇功的坚定信心;“策奇勋”以功业收束全诗,将个人抱负与家国命运结合,使全诗从个人离别升华到对国家未来的乐观展望,彻底突破传统送别诗的感伤,洋溢着壮志豪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西涧种柳
韦应物
宰邑乖所愿,黾勉①愧昔人。
聊将休暇日,种柳西涧滨。
置锸②息微倦,临流睇归云。
封壤自人力,生条在阳春。
成阴岂自取,为茂属他辰。
延咏留佳赏,山水变夕曛。
[注]①黾勉:勉励,尽力。②锸:一种掘土的工具。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能够治理一方是诗人的心愿,诗人勉励自己,要尽力而为,不愧对前人。
B. 诗人闲暇之余前往西涧种柳,与黄庭坚《登快阁》“了却公家事”有相似之处。
C. 种柳过程中,诗人放下掘土的工具,稍作休息以缓解疲倦,临溪凝视着归云。
D. 末句以黄昏暮色收束全诗,既营造了宁静氛围,又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惆怅。
2. 诗中“封壤自人力,生条在阳春。成阴岂自取,为茂属他辰”蕴含着怎样的哲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衔接考点:鉴赏评价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
【答案】
A
2. ①“封壤自人力”意为封土需要靠人力完成,强调人的努力是成事的基础。
②“生条在阳春”意为柳树在春天长出新的枝条,指出外部条件的重要性,即成功离不开适宜的环境与时机。
③“成阴岂自取,为茂属他辰”意为此时栽种柳树不是为了荫庇自己,柳树在将来才能繁茂成荫,强调要用长远眼光看待付出与收获,不急功近利。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能够治理一方是诗人的心愿……不愧对前人”错误,原文首联“宰邑乖所愿,黾勉愧昔人”中“乖所愿”意为“违背心愿”,即诗人担任县令并非本意,与“能够治理一方是诗人的心愿”表述相反。“黾勉”指尽力,却仍对古代的贤达之士深感愧疚。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封壤自人力”中“封壤”指培土栽种,诗句明确指出“自人力”,即树木的栽种需依靠人的辛勤劳作,如诗中诗人亲自动手种柳,正是以行动强调“人力”是成事的前提。
②“生条在阳春”中“生条”指柳枝生长,“阳春”象征温暖的春日时机。诗句表明,即便有人力耕耘,若没有春天的气候条件,柳树也无法抽条生长,这暗示了环境、时机等客观条件对事物发展的制约作用,强调成功需“人力”与“时机”相辅相成。
③“成阴岂自取,为茂属他辰”中“成阴”“为茂”指柳树成荫繁茂,但“岂自取”“属他辰”表明,此刻种柳并非为了自己当下享受荫蔽,而是期待它在未来(“他辰”)枝繁叶茂。这蕴含着“付出与收获未必同步”的哲理,告诫人们不应急功近利,而需以长远视角看待努力的价值。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9分)
满江红·仙姥来时【注】
姜 夔
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
神奇处,君试看。奠淮右,阻江南。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
【注】绍熙二年(1191)正月底,词人泛舟巢湖,受祈祷湖神箫鼓启发,用平韵作《满江红》,以颂巢湖仙姥。仙姥,神仙妇女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的上片中“旌旗共、乱云俱下”一句较为精彩:一面是乱云翻滚,一面是旌旗乱舞,景象壮丽,颇似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
B.词的下片叙写敌人进犯淮右,阻隔江南,国家面临危机,好在仙姥挺身而出,派出六丁神将携雷电扼守东关,保卫国泰民安,彰显了领袖风范。
C.结尾突换笔调,点出真正能够以“一篙春水”迫使敌人不敢南犯的却是“小红楼,帘影间”的仙姥,讽刺了那些苟且偷安而又善于邀功请赏的奸臣。
D.《满江红》这个词牌,原调用仄韵,仄韵《满江红》多押入声字,声情激越豪壮;然而此词改为平韵,声情顿变,读之只觉从容和缓,婉约清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项,“词的下片叙写敌人进犯淮右,阻隔江南”错误,曲解词意,“奠淮右,阻江南”写的是仙姥镇守着淮右地区,拱卫着江南一带。
2. 词的上片对仙姥本身虽未着一墨,但其形象却跃然纸上,试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先写湖面风来,绿波千顷,前山乱云滚滚,从云中似乎隐隐可见无数旌旗,把仙姥出行的气势作了尽情渲染,显得波澜壮阔,气象万千。②接着写仙姥前有群龙护驾,后有诸娣相随,甚至连群龙的金轭、诸娣的玉冠也熠熠生辉。从华贵的侍御的烘托中,侧面写出仙姥的仪态和风范。③最后宕开一笔,意境骤转,写夜深风定,湖面波平如镜,偶尔传来清脆的叮当声,仿佛是仙姥乘风归去时的环佩余音,境界杳冥,启人遐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上片是词人从巢湖上的自然风光幻想出仙姥来时的神奇境界,显得云谲波诡,气象万千。至于仙姥本身的形象,词人虽未着一字,然而从华贵的侍御的烘托中,已令人想见她的仪态和风范。“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意境骤转,夜深风定,湖面波平如镜,偶尔传来清脆的叮当声,仿佛是仙姥乘风归去时的环佩余音。综合上述分析,通过这三层描写,巢湖仙姥的形象几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了。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遣兴①
陆游
小麦登场雨熟梅,闭门病眼每慵开。
酒杯不解为愁敌,书卷才开作睡媒。
骨朽空名垂断简,冢荒残碣卧苍苔。
纷纷倾夺知何得,老觉人间但可哀。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①《遣兴》是陆游以同一诗题创作的多首七言律诗,此诗是其中一首,诗作创作于诗人晚年退居山阴时期。
1. 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首诗都善于借助典型的景物来抒发感情,但没有凸显陆游诗中常见的豪壮勃发之气。
B. 两首诗提及了文人从事的雅事,如读书写字泡茶等,表现了诗人暂忘尘俗的闲适之情。
C. 《遣兴》写麦子晾在晒场、梅子熟了,可见本诗写于夏季农忙时节,表现了丰收场景。
D. 《临安春雨初霁》的颔联通过“夜”到“朝”的时间推移,巧妙地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2. 两首诗歌均通过具有反差性的意象来写愁思,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衔接考点:鉴赏诗歌形象意象】
【答案】
B
2. ①《遣兴》用麦子梅子丰收和的景象反衬“闭门病眼”的颓唐;生时追求“空名”,死后只剩“荒冢”形成反差。表现了诗人老年功名虚妄的幻灭之感。
②《临安春雨初霁》中用“杏花春雨”等江南美好景象反衬自己一夜难眠的愁绪;洁白的“素衣”和污浊的“风尘”形成对照,体现了诗人对官场的失望,等候召见的郁闷与无聊。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
B.“表现了诗人暂忘尘俗的闲适之情”错误,“书卷才开作睡媒”是在说诗人年老无心读书,表现的是诗人试图排遣愁绪而不得的困顿。“闲作草”“细分茶”表面写闲情,实则暗含无聊和郁闷。都并非真正的闲适。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①《遣兴》中,“小麦登场雨熟梅”写夏季丰收景象,“闭门病眼每慵开”写诗人病弱闭门,这是丰收与病态的反差,以农忙时节的生机反衬自身的衰病孤寂与颓唐;“骨朽空名垂断简,冢荒残碣卧苍苔”:将生时追求功名的“空名”与死后腐朽的尸骨、荒冢残碑并置,形成理想与现实的残酷反差,强化了人生虚无的悲凉感与灭之感。
②《临安春雨初霁》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静谧的春夜听雨与清晨热闹的卖花声形成动静反差,以明媚春景反衬诗人“薄似纱”的落寞心境;以“杏花春雨”等江南美好景象反衬自己一夜难眠的愁绪;“素衣莫起风尘叹”,洁白的“素衣”和污浊的“风尘”形成对照,表面写羁旅风尘,实则体现了诗人对官场的失望,怕自己高洁的情怀被官场的污浊污染。整体表明等候召见的郁闷与无聊,暗含强作闲适的苦涩。
(测试时间:每道大题20分钟,共计6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
送吴仪甫之合淝谒杜帅
严羽①
丁年剑气欲凌云,况复才华迥不群。
投笔几回思出塞,赋诗此日去从军。
沙场青草时差缓,淝水红旗捷屡闻。
玉帐元戎桑梓旧,行看幕府策奇勋。
【注】①严羽:南宋诗论家、诗人。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丁年”表明吴仪甫正值壮年,“况复”构成递进强调,突出了人物的特质。
B. 颈联既承接前文的投笔从戎,想象“沙场”的状况,又以“捷屡闻”为尾联的展望埋下伏笔。
C. “桑梓旧”点明杜帅与吴仪甫有同乡之谊,相信友人定能从杜帅处学到谋略。
D. 本诗虽是一首送别诗,却突破了传统送别诗的感伤基调,体现出一种家国情怀。
2. 这首送别友人的诗,是如何展现豪迈气概的?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衔接考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答案】
C
①豪迈意象的运用。诗中“剑气凌云”“红旗捷(报)”等意象充满阳刚之气,“沙场”“玉帐”等战场意象的铺陈,构建出雄浑壮阔的意境。
②典故的化用。淝水之战典故的运用,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强化了诗歌的豪迈气概。
③未来的展望。尾联将眼前的送别转化为对未来的期许,这种昂扬向上的情感基调,使全诗洋溢着乐观的壮志豪情。
【解析】
【导语】这首送别诗以豪迈笔调赞颂友人从军报国之志。首联以“剑气凌云”喻其英姿勃发,颔联“投笔从军”用典彰显壮志。颈联虚实相生,既写沙场实景又暗含捷报频传。尾联以同乡情谊寄寓建功期许。全诗突破离愁别绪,将个人抱负与家国情怀熔铸,展现南宋文人特有的慷慨气概。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相信友人定能从杜帅处学到谋略”错,尾联“玉帐元戎桑梓旧,行看幕府策奇勋”仅强调杜帅与吴仪甫是同乡(“桑梓旧”),并期待吴仪甫在杜帅帐下建立奇功(“策奇勋”),但未提及“学到谋略”这一具体行为。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诗中通过一系列阳刚、壮阔的意象构建豪迈基调。“丁年剑气欲凌云”:以“剑气凌云”象征吴仪甫的壮志与才华,剑的意象本身带有凌厉、进取的豪迈感。“沙场青草时差缓,淝水红旗捷屡闻”:“沙场”“红旗”是典型的战场意象,渲染出雄浑的战争氛围;“捷屡闻”直接以捷报频传的积极信息,强化胜利在望的昂扬情绪。“玉帐元戎”:“玉帐”指将帅的军帐,暗含尊贵与威严,与“元戎”(主将)结合,凸显军容整肃、指挥若定的气势。
②典故的化用与历史呼应。“投笔几回思出塞”:化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直接点明吴仪甫弃文从武、建功边塞的抱负,暗含对历史英雄的效仿,增强豪情。“淝水红旗”:借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前秦的经典战役)的典故,暗示当前战事可能如历史般取得胜利,既呼应南宋抗敌的现实背景,又以历史胜利的信心强化豪迈气概。
③未来展望的昂扬基调。“行看幕府策奇勋”:将送别转化为对未来的期许。“行看”意为“且看”,表达对吴仪甫随杜帅建立奇功的坚定信心;“策奇勋”以功业收束全诗,将个人抱负与家国命运结合,使全诗从个人离别升华到对国家未来的乐观展望,彻底突破传统送别诗的感伤,洋溢着壮志豪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9分)
水调歌头·游览①
【宋】黄庭坚
瑶草②一何碧,春入武陵溪③。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白石,倚玉枕,拂金徽④。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⑤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①词人晚年两次被贬官西南。此词大约写于作者晚年被贬谪时期。②瑶草:仙草。③武陵溪:化用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④金徽:金饰的琴徽。这里指琴。⑤长啸:长叹。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瑶草一何碧,春人武陵溪”,以“瑶草”起笔,描绘出碧草如茵的美景,“春入武陵溪”顺势引出后文对景物的描绘,使得诗歌意脉流畅。
B.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词人渴望穿越花丛,追寻理想境界,想象丰富,抒发了豪迈旷达、追求高远的情志。
C.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词人酒醉后起舞下山,明月跟随人一同归去,营造出静谧、和谐的氛围,暗含词人对现实生活的满足与眷恋。
D. 全词多处化用典故,以“武陵溪”指代世外桃源,借“谪仙”指代李白,自然贴切,既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又含蓄地表达出词人的情感与志趣。
2. “虽为贬谪之作,然奇幻处见旷达,孤高处藏悲愤”,很好地概括了黄庭坚词作的特点。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你的理解。【衔接考点:鉴赏诗歌语言】
【答案】
C
①“奇幻处见旷达”:上阕描绘“瑶草”“武陵溪”“桃花”“黄鹂”等意象,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为背景,借“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的想象,展现奇幻之景,体现词人超脱现实、追求理想境界的旷达胸襟。
②“孤高处藏悲愤”:下阕“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借希望有李白为伴,感叹知音难觅;“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用“灵芝仙草”象征高洁志趣,以“朱唇丹脸”隐喻世俗,表明不与流俗同伍的孤高。结合词人被贬经历,这种孤高背后实则暗藏仕途失意、理想难伸的悲愤之情。
③全词将奇幻想象与孤高自许交织,表面旷达洒脱,实则借仙境之美反衬现实之悲,以遗世独立的姿态抒发内心的愤懑与无奈。
【解析】
【导语】黄庭坚晚年贬谪西南时所作《水调歌头·游览》,以瑰丽笔触勾勒出武陵溪畔的仙境。全词化用桃源、谪仙典故,奇幻与沉郁交织,既展露超脱尘俗之志,又隐现贬谪悲凉,堪称“以仙家语写士人魂”的绝唱。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暗含词人对现实生活的满足与眷恋”错误。“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词人表面看似洒脱,实则暗含着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理想、无奈归隐的复杂情感,并非是对现实生活的满足与眷恋。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①上阕中作者运用了多个具有奇幻色彩的意象,“瑶草”本就是仙草,“武陵溪”源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代表着世外桃源。桃花、黄鹂的描写更增添了画面的美好与奇幻。“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则是作者大胆的想象,他想要穿过花丛找到通往白云深处的路,并且展现出如虹霓般的浩气。这一系列的描写表明作者超脱了现实的束缚,试图追求一个理想的境界。即便身处被贬的困境,他依然有着这样开阔的心境和积极的追求,体现出旷达的胸襟。
②作者希望能有像李白这样的谪仙为伴,一起用白螺杯饮酒,然而却无人能陪,这体现出他知音难觅的孤独。“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作者以“灵芝仙草”自比,象征自己高洁的志趣,而“朱唇丹脸”隐喻世俗之人。这表明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着孤高的姿态。结合词人被贬的经历,他在政治上遭遇挫折,理想难以实现,这种孤高的背后其实是仕途失意的痛苦和悲愤。
③全词将奇幻的想象和孤高自许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表面上看,作者在词中展现出一种旷达洒脱的态度,描绘了奇幻的仙境之美。但实际上,这种美好的仙境与他现实中被贬的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仙境之美反衬出了现实的悲哀。他以遗世独立的姿态,通过词来抒发内心的愤懑和无奈,在看似超脱的文字背后隐藏着深深的痛苦。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秋晚悲怀
李觏①
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
数分红色上黄叶,一瞬曙光成夕阳。
春水别来应到海,山松生命合经霜。
壶中若逐仙翁去②,待看年华几许长。
[注]①李觏:北宋哲学家、思想家,屡试不第,后以教学著书为生。②壶公是传说中的仙人。据《云笈七签》记载:壶中有日月如世间,有老翁夜宿其内,自号壶天,人称为壶公。
1.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开篇直抒胸臆,将自然之秋与生命之秋结合,语言质朴而情感厚重。
B. 诗歌选取黄叶、夕阳、山松、霜等意象,营造晚秋时节清冷萧瑟的意境。
C. 颔联中的“上”字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秋季树叶颜色的变化。
D. 春水会入海,山松应经霜,蕴含诗人对生命历程的深刻思考,富有哲思。
2. 古人说“秋士易感”,请结合诗句谈谈诗人抒发了哪些情感。【衔接考点:鉴赏评价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
【答案】
B
2. ①抒发了时光易逝、年华不再的感伤。“渐老”表明诗人感到年华易老,“天寒日短”则表现时光易逝,人生短暂。
②抒发了世事烦扰、庸碌度日的无奈。“百事忙”可见诗人深感自己被俗事困扰、庸庸碌碌。
③表达了因秋景而引发的人生忧愁失意之感。诗人因秋日黄叶、曙光变夕阳等萧瑟之景而感伤失意。
④表达了生命坚韧之感。诗人因春水到海、山松经霜感受到生命的坚韧。
⑤抒发了珍惜年华、不蹉跎岁月之情。诗人想到如果追随着壶中的仙翁,也许能知道人间日月的长短,而不致岁月蹉跎、华年难再。
【解析】
【导语】本诗以“渐老”“天寒”切入,借黄叶、夕阳写时光飞逝,又以春水、山松喻生命韧性。尾联化用壶公典故,于悲秋中融入哲思,将年华之叹、世事之愁与生命之悟熔铸一炉,情感沉郁而不失思辨。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选取……山松、霜等意象,营造晚秋时节清冷萧瑟的意境”错误。“山松”表现了其经霜的顽强生命力,并不萧瑟冷清。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首联“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渐老”二字直接点明年龄增长带来的危机感,“多忧”强化内心焦虑;“天寒日短”既描绘晚秋时节白昼渐短的自然现象,又暗喻人生已步入晚景,时日无多,“更心伤”直抒胸臆,将自然季节的变化与生命流逝的感慨紧密相连。
②“百事忙”三字以简洁直白的语言,勾勒出诗人被诸多世俗事务缠身的状态。结合注释中李觏“屡试不第,后以教学著书为生”的生平经历,可知他虽有才华与抱负,却因科举失意,只能为生计奔波,陷入繁琐事务中,理想难以实现,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身庸碌度日、无法施展才华的无奈与苦闷。
③“数分红色上黄叶”一句,通过“红色”与“黄叶”的色彩对比,细腻描绘出秋叶从绿色转为黄色,再染上红色的凋零过程,“上”字化静为动,赋予树叶颜色变化以动态感,以景衬情,借秋叶的衰败象征人生的衰老与失意;“一瞬曙光成夕阳”,从晨光到夕阳的瞬间转换,不仅是对时间流逝的描写,更营造出一种萧瑟、落寞的氛围,诗人由此触景生情,将秋景的变化与自身人生境遇相联系,抒发内心的忧愁失意。
④颈联“春水别来应到海,山松生命合经霜”,诗人以“春水入海”这一自然现象,隐喻生命的发展有着既定的轨迹和归宿,时光一去不复返;“山松经霜”则强调松树历经风霜仍能保持挺拔,象征生命在困境与磨砺中展现出的坚韧顽强。
⑤尾联“壶中若逐仙翁去,待看年华几许长”,诗人借用“壶公”的典故,壶中世界虽有日月,但与外界不同,若能追随壶中仙翁,或许能知晓生命的长度。这一浪漫的想象背后,表面上是对仙境中时光奥秘的好奇,深层则是对现实中岁月匆匆、不愿虚度年华的警醒,委婉地表达出珍惜时光、不蹉跎岁月的情感。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9分)
离骚
陆龟蒙
天问复招魂①,无因彻帝阁。
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
过三阊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注】①《天问》《招魂》均为屈原所作诗歌。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陆诗前两句陈述屈原写了《天问》《招魂》,却无法送到楚王面前。
B. 陆诗三、四句用了对比手法,写屈原无数美丽诗句,不及一句谗言。
C. 戴诗想象屈原面对源源不断的沅水湘江,抒发无人可诉的悲伤之情。
D. 戴诗三、四句视听结合,暮色苍茫中秋烟升起,江边枫树林萧萧作响。
2. 两首诗最后两句抒情方式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衔接考点:鉴赏表达技巧】
【答案】
1.C
2. ①陆诗直抒胸臆,哪里知道屈原千万华丽诗句,抵不上坏人的一句谗言!诗人对屈原遭遇的同情与愤慨,对谗佞者的憎恨,表达得直接而强烈。
②戴诗融情于景(以景结情),诗人将自己对屈原的悲悯与同情,融入眼前秋日黄昏冷清的烟霭与萧萧的枫树林中,意蕴悠远,令人回味。
【解析】
【导语】陆龟蒙《离骚》以议论入诗,通过的强烈对比,直指屈原悲剧的核心——才高见嫉的政治现实,笔锋犀利如史论。戴叔伦《过三闾庙》则化用《楚辞》意象,构建出凄迷的意境,以流水喻愁怨之绵长,借萧瑟秋景烘托悲情,含蓄深沉。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想象”错误。“沅湘流不尽”不是想象屈原,而是诗人面对滚滚沅水湘江,感慨屈原哀怨无比深沉。也是化虚为实,以流水比喻哀愁绵延不断。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陆诗,“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直抒胸臆,诗人没有借助景物或意象,而是直接站出来发表评论和感慨。“岂知”带有强烈的反问语气,直接表达一种难以置信的愤慨和讽刺。“千丽句”指屈原创作的众多瑰丽诗篇,象征其才华横溢和对国家的忠诚。“不敌一谗言”直截了当地点明核心悲剧:如此伟大的才华和贡献,竟然敌不过奸佞小人一句诽谤的话。诗人对屈原遭遇的同情与愤慨,对谗佞者的憎恨,表达得直接而强烈。
②戴诗,“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写日暮时分,秋日
烟霭升起,枫树林在风中发出萧萧的声响。诗人精心选取了一系列极具情感色彩的意象:“日暮”象征时光流逝、生命迟暮、政治黑暗(屈原时代楚国的衰败),也烘托出悲凉、衰飒的氛围。秋日本就萧瑟,“烟”的朦胧、凄清、弥漫感,如同挥之不去的哀愁与幽怨,也暗示历史烟云的笼罩。枫叶在秋天变红,常与离愁别绪、悲壮牺牲相联系;“萧萧”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本身就有凄凉、肃杀之感。诗人将自己对屈原千年不散的悲悯、对历史悲剧的深沉感喟,完全融入到眼前这幅日暮秋林、烟霭迷蒙、枫声萧瑟的图画之中。意蕴悠远,令人回味。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初秋即事
寇准
古邑端居夏景移,炎飙经雨自收威。
莲衰小渚秋光淡,蝉噪平林夕照微。
冷句每招江客和,深心终约岳云归。
晚凉却近南亭立,独看沙鸥向浦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上句“古邑”点明地点,“夏景移”点明季节,下句描绘出秋雨过后暑气消退、天气转凉的景象。
B.颈联“冷句”“深心”既展现出诗人高洁、孤傲的情怀,也传达出了诗人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苦闷。
C.尾联写诗人独自立于南亭看沙鸥飞翔,无人相伴;同时也暗含诗人向往归隐、淡泊宁静的心境。
D.全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叙事、抒情,情景交融,将初秋时节的自然之景与诗人的心境巧妙结合。
2.同样是描写秋天的景致,黄庭坚的“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和本诗的颔联却是两种不同的景象,请结合诗句对此加以分析说明。(6分)【衔接考点:教考衔接,鉴赏诗歌形象】
[答案]
1.B
2.①黄庭坚诗句写千山落木、澄江明月,展现开阔辽远的秋景;
②本诗颔联“莲房小摘”“蝉噪平林”,描绘细腻清幽的初秋景致,
③前者雄浑,后者恬淡(6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孤傲的情怀,也传达出了诗人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苦闷”错误。诗人说自己的诗句虽然比较冷僻,却不乏诗友唱和。他的内心深处总是希望与白云相约,和渔樵为伍。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先分别写两诗所写之景,然后概括景的格调特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酬崔八早梅有赠兼示之作
李商隐
知访寒梅过野塘,久留金勒为回肠。
谢郎衣袖初翻雪,荀令熏炉更换香。
何处拂胸资蝶粉,几时涂额藉蜂黄。
维摩①一室虽多病,亦要天花作道场。
【注释】①《维摩经》:长者维摩诘以其方便现身有疾,因以身疾广为说法。佛告文殊师利:“汝诣维摩诘问疾。”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花散诸菩萨大弟子上。花至诸菩萨皆即堕落,至大弟子便着不堕。结习未尽,花着身耳;结习尽者花不着也。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一个“知”字表明诗人对于探访梅花的渴望和理解,而“过野塘”则描绘出一幅清冷寂寥的画面,梅花在荒野的小池旁边静静开放。
B. 诗人不忍心离开这些美丽的景象,甚至愿意让自己的马匹(金勒)长时间地在这里驻足,以此表达对这份美好时光的珍视。
C. 颔联中诗人通过谢庄和荀彧两位友人的衣袖沾湿雪花、熏炉中香气的变换,传达了他们相互之间的情谊与关怀。这里的“谢郎”“荀令”都是对朋友的昵称或尊称。
D. 颈联中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希望能够亲近自然之美、从中获得灵感。这里的“蝶粉”、“蜂黄”都是指花朵上的细粉和蜜蜂采集的花香。
2.本诗尾联意蕴丰富,构思精巧,请加以赏析。【衔接考点:鉴赏评价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
【答案】
1. C
2. (1)尾联运用维摩诘的典故,自比维摩诘,虽多病幽居,仍要以“天花”为“道场”,表明自己虽身处的困境,但依然对梅花及友人赠诗情谊的珍视。这一联既回应题目中“酬赠”之意,又升华主题。
(2)构思上,由实入虚,由景及情,将酬谢之意、自伤之情与超脱之思融为一体,含蓄深婉,余韵悠长。
【解析】
【导语】这首诗以寒梅为引,通过细腻的意象和典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珍视与向往。诗中既有对友情的温馨描绘,又暗含对佛理的体悟,尾联巧妙将病痛与天花道场结合,体现了李商隐诗歌含蓄深沉、意境悠远的特点。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通过谢庄和荀彧两位友人……传达了他们相互之间的情谊与关怀”错,“谢郎”和“荀令”都指崔八。谢庄姿容秀美,此处以“谢郎衣袖初翻雪”形容崔八赏梅时姿态优雅,如同谢庄般动人;荀彧有“荀令留香”的典故,“荀令熏炉更换香”借此暗示崔八高雅的气质。颔联运用谢庄和荀彧的典故,赞美崔八赏梅时的高雅风姿和气质。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尾联意为:我如维摩诘在一室之中,虽然身患多病,但也需要如天花般的梅花来慰藉心灵。
(1)意蕴:“维摩一室”化用《维摩经》中维摩诘示疾讲法的典故,“天花”即天女所散之花,以“天花”喻指崔八所赠早梅,巧妙点题。“多病”既指诗人身世多病,暗合自身境遇。维摩诘虽多病,仍以天花为道场说法。诗人自比维摩诘,借此表明自己虽身处“多病(暗合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的困境,但依然对梅花及友人赠诗情谊的珍视。这一联既将回应了题目中“酬崔八”,又写出了以花悟道的超脱之思,深化了主题。
(2)构思:前文实写“寒梅”“蝶粉”“蜂黄”等梅花之景,尾联转入佛经虚境,由梅花到佛理,由实入虚地拓展了意境,从咏梅花过渡到抒发自伤与慰藉之情,情感层层递进,余韵悠长。
(测试时间:20分钟)
一、(2025年全国二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咏省壁①画鹤
宋之问
粉壁图仙鹤,昂藏真气多。
鶱飞②竟不去,当是恋恩波③。
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
陈子昂
古壁仙人画,丹青尚有文。
独舞纷如雪,孤飞暖似云。
自矜彩色重,宁忆故池群。
江海联翩翼,长鸣谁复闻。
【注】①省壁:中央官署的墙壁。②鶱飞:飞腾。③恩波:帝王的恩泽。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陈这两首诗的题材相同,都是以墙壁上的画鹤作为吟咏对象。
B. 在两首诗歌的后半部分,两位诗人都发挥主观想象,以表达情感。
C. 宋之问诗的第二句从外在形态与内在气质两方面展现仙鹤的形象。
D. 陈子昂诗用“古壁”一词强调墙壁的古旧,以衬托画鹤色彩鲜艳。
2.两首诗各自展现出了什么样的思想境界?请简要分析。
【答案】
D
2. ①宋之问诗:诗人借画鹤表达了自己对皇帝的感恩和忠诚,同时也流露出希望得到皇帝更多恩宠的心理。侧重政治隐喻,思想境界以忠君颂恩为主,带有封建官僚的价值取向。 ②陈子昂诗:诗中处处以鹤自比,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鹤的描写中,反映出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诗歌侧重人性批判与精神追求,思想境界更具哲理性与超脱世俗的色彩。
【解析】
【导语】宋之问诗以画鹤恋恩波喻忠君之心,紧扣官署场景,风格颂美,显封建官僚的依附心态;陈子昂诗借画鹤自矜孤飞,以鹤喻人,叹怀才不遇,笔调沉郁,含对世俗与理想的深刻思考,境界更见超脱。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以衬托画鹤色彩鲜艳”错误,结合“丹青尚有文”和“自矜彩色重,宁忆故池群”可知,画鹤年代久远,但纹理和色彩还算清晰,“彩色重”是画鹤“自矜”,而非写实;诗歌以画鹤的自矜与孤独之姿引出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的高洁与孤独。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①宋之问《咏省壁画鹤》思想境界分析:诗中“仙鹤”被赋予“昂藏真气多”的形象,既描绘其姿态昂扬、气质超凡,又暗喻贤才的品格。然而,关键在于“鶱飞竟不去,当是恋恩波”,仙鹤本应展翅高飞,却“不去”,诗人认为是因留恋“恩波”——帝王恩泽。诗人以画鹤隐喻自身,将对皇权的感恩与忠诚直接融入笔下。表面写鹤“恋恩”,实则表达臣子对君主的依附与效忠,甚至隐含渴望持续获得恩宠的心理。这种以“忠君颂恩”为核心的表达,体现了封建官僚对皇权的高度认同,思想境界局限于传统政治伦理,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与功利性。
②陈子昂《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思想境界:“独舞纷如雪,孤飞暖似云”以鹤的孤独起舞、孤飞云端,暗喻自身才华出众却无人赏识的寂寞。“自矜彩色重”刻画了鹤对自身美丽色彩的一种自我欣赏和骄傲,而“宁忆故池群”则表明它宁愿不回忆过去在故池中的同伴;这里的鹤其实是有隐喻意义的,结合诗人自身经历,可看作是诗人以鹤自比,暗示自己有着高尚的品格和出众的才华,不屑与世俗之人同流合污,体现了一种孤高的气节。结尾“江海联翩翼,长鸣谁复闻”以鹤渴望振翅江海、长鸣天际却无人倾听,直抒胸臆,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全诗以鹤自比,将个人情感与对人性、世态的批判结合。诗人既通过鹤的“独舞”“孤飞”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气节,又借鹤的困境揭露社会对贤才的压抑,思想境界超越个人得失,上升到对人性异化、理想与现实矛盾的哲思,具有超脱世俗的精神高度与深沉的批判意识。
(2024年新课标1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试题。(9分)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答案】D
【解析】
A项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歌的首联简要交代了听泉的缘由以及为听泉所作的准备。千岁庵应该是一座丛林寺庙或是某位雅士在山间建造的小筑,庵前有一脉泉流涌出,诗人此前见过这脉泉流,对它非常喜爱,以至于不满足于短时间的欣赏,他需要足够长的时间、足够近的距离来接触这脉泉流,对它加以细细的品味,于是诗人决定用一夜的时间来与泉流相处。他打好行李,来到千岁庵借宿,要度过一个有泉声相伴的良宵,因此A项是正确的。
B项考查考生对诗歌艺术境界的体悟。诗人是到千岁庵过夜,因此通过视觉欣赏泉流并不是他原本的诉求,而事实上,诗歌没有一处是从视觉的角度对泉流加以描写,它于何处涌出,沿着什么样的地貌流淌,这些在诗人笔下都被忽略了,也许诗人对于泉流的喜爱只是源自泉流涌动的水声,因此诗人在诗中展示的以及我们在诗中读到的,几乎全部来自诗人的听觉。诗人不以目视,只是依靠两只耳朵,便让自己感受到丰富的体验,自然之声的跌宕起伏。B项也是正确的。
C项考查考生对诗歌描写对象中情感因素的把握。山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对山水并不陌生,但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山水所起的作用却不尽相同。“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此时的山水带给人的,更多是一种生命的体悟,而要想成为人的审美对象,给人以无附着的审美愉悦,则有待于人精神世界的充盈,审美趣味的多样化。这种情况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文化传统,参与塑造一个民族的文化性格。中国的山水文化大约最终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的出现是一个明显的标志,而这一时期的兰亭雅集,则是山水诗的先声。曲水流觞,游目骋怀,名士们的文采风流一直为后世所仰慕;而崇山峻岭、清流激湍也成为后人重返精神家园的重要媒介,沉醉于汩汩泉声中的刘克庄,想到了数百年之前的那一场盛会,不是自然而然的事吗?因此C项也是正确的。
D项仍然是考查考生对诗歌艺术境界的体悟。音乐大概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最早出现的艺术门类之一,早在《尚书·尧典》中,就有关于诗、歌、声、律的区分,有关于“八音”的记载。魏晋时期,在自然哲学的引领下,出现了“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音乐命题,依据就是三者“渐近自然”。老子曰:“大音希声。”对自然之美的无限追求势必导致包括音乐在内的人为的艺术形式被消解。那么,自然之美何在?曰:在山水之间。《兰亭序》中明确写道:“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寄情山水与音乐之美无关,“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山水本身就是美。而作为演奏音乐的乐器,与寄情山水更是没有关系,不存在被“摒弃”的问题,因此D是答案选项。
2.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
【答案】
①骤听与久听的不同:骤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后感觉水声逐渐弥漫于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
②激流声与涓滴声的不同:泉流时而汹涌,听来壮阔雄伟;时而滴沥,听来清亮圆润。
【解析】
如前所述,诗人对泉流的描写几乎完全立足于听觉,只凭借一种感官而求真实生动地表现叙述客体,无疑具有相当大的难度。然而任何难题在天才的艺术家那里总会找到解决的办法,变换描写角度就是一个常用的方法。作家们常常将描写对象在不同角度所呈现出的情状加以对比,最终使其实现全息立体的展示。如在汉大赋中,我们常常看到辞赋家不厌其烦地从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以至于晨昏、古今,洋洋洒洒地展开对比描写,用文字展现出一幅三维甚至四维的画面,让读者享受一场视觉的盛宴。在作用于听觉的声音描写中,这种方法同样适用,“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例子。本诗的描写延续了这一写作传统,通过两组历时性的描写,为读者呈现了一段如同亲耳聆听的泉声。“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诗人刚刚进入房间时,泉声也随着诗人一起进入,声音的来源自然是在门前,从听觉上,像是一条小溪流淌在门前;过了一段时间,诗人的心神更加安定,耳朵也逐渐接收到更多的信息,水声已不仅是在门前,而是弥漫于房屋四周。诗人闭目遐思,产生了一种泛舟水上的错觉,这是不同时段下主观感受的不同。客观的不同当然也存在,“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泉声并不单调,因为泉水自地涌出并不稳定平缓,而是变幻不定,于是诗人时而听到怒涛澎湃,时而听到缓流滴沥,激流声壮阔雄伟,滴沥声清亮圆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