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课件(共55张)、预习学案、预习检测及答案、课中导学案、课中达标检测及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课件(共55张)、预习学案、预习检测及答案、课中导学案、课中达标检测及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15 21:51:42

文档简介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二、前提测评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了解作者。
3.了解有关恐龙。
三、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读出语气和情感,学生体会。
2.自由诵读两篇短文,谈谈读了两篇短文之后的感受。
四、学习《恐龙无处不在》
(一)分组讨论
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
4.什么是“泛大陆” ?复述“泛大陆” 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
2.25亿年前——完整的泛大陆
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6500万年以前——完全分开
5.小结本文的行文思路。
(1)行文思路
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成四个部分——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2)文章结构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用一个科学观点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2—14):阐述说明内容。
第三部分(15):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总——分——总)
(3)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6.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7.揣摩语言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到是指哪些动物。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人们非常熟悉。“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属同一个家族。举例帮助读者理解,使读者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这一句补充交代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和非洲海岸线惊人的互补性,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当然,大陆漂移学说还有很多深层证据。
五、学习《被压扁的沙子》
1.初读课文,独立思考: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恐龙灭绝的原因。
2. 阅读课文,分组讨论:
(1)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3.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
撞击说: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慧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中,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或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所有恐龙和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爆发,那么也可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灾难。
4. 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证据1: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石层中,发现了斯石英 ——压扁的沙子。
证据2: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5.这篇文章的段落结构是怎样的?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4),提出“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提出恐龙灭绝的问题——举例提出“撞击说”——举例提出“火山说” 。
第二部分(5—全文完),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分析,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
(由果到因逻辑顺序)
6.揣摩语言
(1)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用一句半开玩笑的话强调说明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2)即非常纯的沙子。
解释什么是二氧化硅,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作“二氧化硅”。
(3)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这句话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沙子,括号中的文字起类比说明的作用。作者随笔幽默一下,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六、比较阅读
试比较两篇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主题思想等。
1.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都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2.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
3.说明角度: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前者: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种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后者: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由此可见,作者具有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4.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5.主题思想: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七、拓展延伸
由本文的学习,科学家的哪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你有所启发? 培养创造力需要哪些思维能力?
明确:多角度看问题,联想与想像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八、达标检测
九、作业
从网上搜集有关恐龙的资料,并讲给大家听。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前提测评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了解作者。
3.了解有关恐龙。
三、整体感知
自由诵读两篇短文,谈谈读了两篇短文之后的感受。
四、学习《恐龙无处不在》
(一)分组讨论
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4.什么是“泛大陆” ?复述“泛大陆” 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
5.小结本文的行文思路。
(1)行文思路
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2)文章结构
(3)说明顺序
6.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7.揣摩语言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五、学习《被压扁的沙子》
1.初读课文,独立思考: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 阅读课文,分组讨论:
(1)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3.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
4. 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5.这篇文章的段落结构是怎样的?
6.揣摩语言
(1)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2)即非常纯的沙子。
(3)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六、比较阅读
试比较两篇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主题思想等。
1.说明顺序:
2.说明方法:
3.说明角度:
4.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5.主题思想:
七、拓展延伸
由本文的学习,科学家的哪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你有所启发? 培养创造力需要哪些思维能力?
八、作业
从网上搜集有关恐龙的资料,并讲给大家听。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中达标检测(共15分)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
(1)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埃及就有了“赤潮”的记载。(2)直到显微镜发明以后,人们才逐步揭开了赤潮的神秘面纱。原来是海水中的一些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从而引起水色异常,形成赤潮。造成赤潮的生物种类较多,主要是微型或小型浮游植物和原生动物,现在已知的有40多属、120多种,其中以夜光藻、骨条藻和原生物中的溢虫等较为常见。它们主要分布在离水面几十厘米至一米左右的海水表面。(3)赤潮的颜色,主要由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的颜色决定,如以夜光藻为主形成的赤潮,主要呈红色;而以绿色鞭毛藻形成的赤潮则为绿色。因此,赤潮实际上是各种有色潮的总称。发生赤潮的海水常常带有粘性和腥臭味,所以又被称为“臭水”、“厄水”。(4)近年来,赤潮的频繁出现与日益加剧的海洋污染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人类长期向海洋倾倒垃圾,工业污水、生活废水和农业肥料大量流入海洋,给海洋生物增加了过量的食物,生物可利用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增加和聚集,造成海洋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条件,这是赤潮形成的根本原因。 (5)此外,海区内的水文气象条件,也与赤潮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强烈的日照、水温的升高、海水的停滞以及海面上空气流稳定等因素,均有利于赤潮生物的集结。因此,这也是赤潮形成的自然条件。(6)密集的赤潮生物不仅堵塞鱼类的鳃,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使海水极度缺氧,而且还能够形成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威胁其他海洋生物生存,导致其大量死亡。更为严重的是,赤潮生物体内及其代谢产物含有生物毒素,这种生物毒素不仅能够引起鱼类及贝类中毒或死亡,人若食用了含有这种毒素的海产品,也有可能发生中毒或致死事件。(7)人类怎么也没有想到,早在20亿年前就已经活跃在地球上的藻类,今天会以这样的方式向我们敲响警钟。这是海洋对人类破坏生态的报复,它告诉我们,海洋绝不是人类的“垃圾站”和“污水桶”。保护海洋环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选自《化石》,有删改)
1.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赤”是红的意思,但“赤潮”时海水并不一定都呈红色。
B.“赤潮”对海洋鱼类、贝类甚至人类都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C.造成“赤潮”的生物种类不少,它们都是微型或小型的原生动物,都生活在离水面几十厘米至一米左右的海水表面,所以才引起了水色的改变。
D.“赤潮”发生时,海水常常会变粘并伴有腥臭味。
2.第(7)节画线句子中“这样的方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向我们敲响警钟”中的“警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第(2)节中加粗词语“一些”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建国初到60年代以前,我国沿海仅发生过4次赤潮,70年代达15次,80年代以来达到了260次。请运用选文中的相关知识解释我国赤潮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中达标检测参考答案
1.C
2.赤潮频繁出现 保护海洋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3.①不能。②去掉“一些”便表明所有的浮游生物都会形成赤潮,这不符合实际。
4.我国日益加剧的海洋污染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预习学案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1)鸟臀 ???? ? (2)褶皱???? ? (3)潮汐
2.朗读课文——大声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把两篇短文至少读一遍,并给课文标上段号。(同桌签字: )
3.查词典解释词语。
(1)遗骸:???????? (2)追溯:
(3)劫难:???????? (4)致密:
(5)追溯:?????? (6)泛大陆:
(7)人人皆知: (8)争论不休:
(9)天衣无缝:
4.查资料填空
(1)两篇短文选自________国________作家________的作品,两篇文章同为_______ _。
(2)我国的“恐龙之乡”是四川____________(地名)。
5.熟读课文,完成思索题:
(1)《恐龙无处不在》这篇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到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2)在《被压扁的沙子》里作者提到恐龙灭尽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预习检测(共30分)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6分)
(1)鸟臀( ) (2)褶皱( ) (3)潮汐( ) (4)劫难( )
(5)追溯( ) (6)遗骸( )
2.解释词语。(5分)
(1)遗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追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劫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致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天衣无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5分)
(1)两篇短文选自_______国_______作家_______的作品,两篇文章同为_____________。
(2)我国的“恐龙之乡”是四川______________(地名)。
4.这两篇短文说明的中心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知道多少“恐龙”的情况?请说一说。(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能力提高 文章的作者提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其实我们中学生所学的各门学科之间也是互相联系的,请你从自己的体会入手,举一个例子来说明。(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检测参考答案
1.(1)tún(2)zhě(3)xī(4)jié(5)sù(6)hài
2.(1)遗体、遗骨 (2)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3)灾难、灾祸 (4)细致精密 (5)比喻事物多指诗文浑然天成,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也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没有一点破绽或缺点。
3.(1)美国 科普作家 阿西莫夫 科普作品 (2)自贡
4.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5.可从恐龙的种类和其他的灭绝说法来谈,答案略。
6.略。
课件55张PPT。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大羊镇中学 李鹤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学习目标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了解作者。
3.了解有关恐龙。前提测评本文选自《新疆域 》,作者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异齿龙三角龙鸭嘴龙 原角龙翼龙梁龙剑龙板龙霸王龙戟龙小角龙恐龙无处不在 初读课文,独立思考: 本文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1、自读课文,读出语气和感情。
2、谈谈读了两篇短文之后的感受。整体感知分组讨论: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4.什么是“泛大陆” ?复述“泛大陆” 分离
成七大洲的过程。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1. 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2. 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么问题?3. 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 4、什么是“泛大陆” ?复述“泛大陆” 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2.25亿年前——完整的泛大陆
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6500万年以前——完全分开发现问题找出答案 得出结论 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成四个部分——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说明顺序:逻辑想一想: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恐龙板块理论生物学地质学紧密联系 相互影响
不同科学领域文章结构: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用一个科学观点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2—14):阐述说明内容。
第三部分(15):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总分总揣摩语言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到是指哪些动物。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人们非常熟悉。“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属同一个家族。举例帮助读者理解,使读者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这一句补充交代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和非洲海岸线惊人的互补性,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当然,大陆漂移学说还有很多深层证据。被压扁的沙子地震火山爆发海啸龙卷风初读课文,独立思考 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恐龙灭绝的原因阅读课文,分组讨论:1.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3.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撞击说火山说撞击说:
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慧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中,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或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所有恐龙和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
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爆发,那么也可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灾难。4.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
而应该是撞击。”证据1: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石层中,发现了斯石英 ——压扁的沙子。证据2: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被压扁的沙子》的段落结构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4),提出“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提出恐龙灭绝的问题——举例提出“撞击说”——举例提出“火山说” 。
第二部分(5—全文完),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分析,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由果到因逻辑顺序揣摩语言 (1)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用一句半开玩笑的话强调说明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揣摩语言 (2)即非常纯的沙子。
解释什么是二氧化硅,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作“二氧化硅”。揣摩语言 (3)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这句话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沙子,括号中的文字起类比说明的作用。作者随笔幽默一下,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比较阅读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说明角度、说明语言、中心思想 两篇文章都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说明顺序 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
列数字、作诠释说明方法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说明角度前者: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种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后者: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由此可见,作者具有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说明语言准确简练
浅显易懂主题思想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拓展延伸 由本文的学习,科学家的哪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你有所启发? 培养创造力需要哪些思维能力? ??明确:多角度看问题,联想与想像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达标检测作 业从网上搜集有关恐龙的资料,并讲给大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