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落日的幻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落日的幻觉的成因。
2.理解并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培养阅读能力,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难点:训练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探究分析的科学精神,以及准确清楚表述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视觉小游戏。
2、同学们可能都听过“猴子捞月亮”的故事。猴子看到井水中有个月亮,心想月亮掉到井里这可不行,就想赶快把这月亮捞上来,可是无论如何总是捞不起井水中的月亮。后来抬头望天,发现“月亮还挂在天上”。其实猴子看到的井水中的月亮只是一个幻觉。生活中的幻觉现象还很多,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落日的幻觉》,去探寻日落时种种幻觉景观背后的科学奥秘吧。(猴子看到的井水中的月亮这一幻觉是怎样产生的呢?原理……光的反射。水中的月亮是天上月亮的虚像。因为水面就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成等大、正立的虚像,这是光的反射。)
二、前提测评
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音形义,积累词汇。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快速注音、解释并识记。
幻(huàn)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没有外在的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
吟咏(yínyǒng):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绮(qǐ)丽: 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绚(xuàn)丽:灿烂美丽。
殷(yān)红: 黑红色。
殷(yīn)勤 坠落 ( zhuì ) 堕落(duò )
薄(bò)荷薄(bǎo)饼
日薄(bó ) 西山,气息奄奄(yǎnyǎn):语出晋李密《陈情表》。日薄西山,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薄,迫近、靠近。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方面、项目。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语出唐李商隐《登乐游原》。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
1、 整体感知课文,用一句话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介绍日落时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2、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 (1~3):对比人们对待日出与落日的感情态度,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引起下文。(1段对比人们对待日出与落日的感情态度,推测人们对待落日的心理;2段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3段明确指出日落时的种种景观是幻觉现象,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4~7):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全文的重点)。
3、整体感知课文,根据4-7段提炼有关幻觉及成因的重点信息语句。独立完成课后表格。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各种仪器观察证明其实并没有真的变大
四、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为什么人们喜欢观赏日出,而很少有人去观赏日落?
2.落日的种种奇异景象都是真实的吗?用文中一句话概括。
3.文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4. 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历史沿革、事物发展、工艺流程、生物的生长发育进程等。
空间顺序:建筑物的方位或参观者的观察顺序(从外到内、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等)
逻辑顺序: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特殊、由生理特点到生活习性等。
现象——本质(逻辑顺序)
五、品读课文,体味语言
这样替代,行吗?
(1)课文原句: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改句:但是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2)课文原句: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改句: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六、结合实际,拓展延伸
1、眼见果真为“实”吗?
假如你是“走进科学”栏目的解说员,你能解释下列所看到的现象吗?
2、趁热打铁小试牛刀
课文没有交待“落日变大”的原因,你能试试吗?利用所学的知识说明其原因。
3、为什么落日好像变大了?
(1)背景衬托;
(2)光渗现象;
(3)眼睛结构;
(4)光线折射。
4、生活中幻觉现象
铅笔断了吗?变大了吗?
5、学了此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1)学会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2)眼见不一定为实,我们要学会了解事情的真相;
(3)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尊重科 学事实。
七、当堂达标检测
八、作业
观察日出或日落,然后写一段描写文字。
提示:
写描写文字时,可以按日出(落)前→日出(落)时→日出(落)后的顺序写出特点。注意交待清楚自己的观察点,既要抓住太阳的静态特点,也要注意日出(落)时形状、颜色、光线等方面的变化,同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联想和想象。
20 《落日的幻觉》课中达标检测(共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下题目(共20分)
①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光线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为,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朝日。
②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太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深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肉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中合而产生的。
③太阳变扁的幻觉,不只出现在日落,太阳跳出地平线时也是如此。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当落日下缘接触地平线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16.5:32,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
④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但实际上,在大气层,天文学家用各种仪器,包括用照相机拍照,已经证明黄昏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
1.选文第1段中的破折号起到什么什用?还可以用什么标点符号来代替?(3分)
2.作者在解释日落时“天空中出现神秘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这一现象时,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3分)
3.将第④段中加粗的“到”改为“或”行吗?为什么?(3分)
4.选文分别介绍了日落时,天空为什么是深黄、殷红色,天空中为什么出现
和 ,太阳接近地平线时,太阳为什么是 ,日落时的太阳为什么 等几个方面的幻觉,可见本文是按 顺序来写的。(5分)
5.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解释光的散射和折射。(3分)
6.在《两小儿辩日》一文中,其中一个小孩认为日出时太阳大,日中时太阳小。对此,大教育家孔子也无法解释。请你给这个小孩一个合理的解释。(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共20分)
长河落日扁(节选)
落日为什么是扁的呢?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在捣鬼。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把筷子插入一只盛水的杯子里,看起来筷子是折成两段的。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光在密度大的物质中跑得慢,在密度小的物质中跑得快。水的密度比空气大,于是,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速度突然改变,造成光线曲折。
那么在空中光线会不会曲折呢?也会。原来空气的密度也不是均匀的。由于地心引力的关系,地球表面大气密度大,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密度越小。这种密度的差别并不大,通常察觉不到曲线由此产生的曲折。但是,太阳落山时,阳光斜着通过大气,距离很远,产生的折射已经可以使人明显地感觉到。这种折射越贴近地面越强。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线曲折得不一样,看起来就成扁的了。
在沙漠上或海面上,因为温度变化造成局部空气密度变化,也会使光线曲折。这样,人们有时就能看到平常看不到的远处景象,这就是所谓海市蜃楼。夏日炎炎之时,海水温度低于空气温度,贴近海面的空气密度大。因此,处于地平线下的景物发出的光线成拱形传播,向下折到我们眼中,看起来景物悬在空中,像是仙山琼阁。我国渤海中的蓬莱仙境就是这样形成的。沙漠里的情况则相反,沙石吸热,温度比大气高,甚至放进一枚鸡蛋也能煮熟。这样,沙石附近空气密度特别低,使远处树木发出的光线弯曲的,自下而上折入我们的眼睛,并且形成倒影。这使在荒漠上备受干渴之苦的驼队觉得临近大湖,遇到绿洲了。然而终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影。千百年来的这些海市蜃楼,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想象!
1.作者认为,是什么使“落日”变“扁”的?选文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4分)
2.品味下面加粗的词语,说说它们的作用。(4分)
(1)落日为什么是扁的呢?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在捣鬼。
(2)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把筷子插入一只盛水的杯子里,看起来筷子是折成两段的。
3.第4段中加“ ”的“这”指代的是 。(2分)
4.海面上的“海市蜃楼”和沙漠里的“海市蜃楼”的不同之处是
。(2分)
5.分析第4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4分)
6.课文《落日的幻觉》也介绍了太阳变扁的现象。和本文相比,两文在运用的说明方法上有何不同?(4分)
课中达标检测参考答案
一、1.解释说明 括号
2.作诠释 例如:在说明天空中出现蓝灰色暗弧时,作者解释太阳穿过大气层时的速度减缓,太阳沉入地平线造成地球的影子等知识,这就是作诠释。
3.不行。因为“到”表示落日看起来比高挂天中时的太阳大“两倍半至三倍半”之间,是一个范围,若换成“或”,则表示不是“两倍半”就是“三倍半”,是两个确数,与事实不符。
4.蓝灰色暗弧 亮弧 美丽的紫光 扁的 大 逻辑
5.散射:当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一部分光线不能直线前进,而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形成光的散射现象。
折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6.天文学家用各种仪器,包括用照相机拍照,已经证明黄昏(早晨)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或:同一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早晨(下午)太阳的背衬是群山、树木、房屋等,而中午,太阳的背衬是广阔无垠的天空,因而,看起来,早晨的太阳大,中午的太阳小)。
二、1.光的折射落日看起来是扁的。为了解释落日是“扁”的,作者举了筷子插入水中看起来折成两段和海面上、沙漠里出现海市蜃楼的例子。
2.(1)“捣鬼”一词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落日是扁的”这种现象的原因,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特点。
(2)“看起来”表明筷子在水中折成两段的现象是人的错觉造成的,而不是真实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3.在海上或沙漠里,因温度变化造成局部空气密度变化,使光线曲折,人们就能看到平常看不到的远处景色。
4.海上的“海市蜃楼”是因为海面的空气密度大,高空的空气密度小而造成的;沙漠里的“海市蜃楼”是因为地面的空气密度小,而高空的空气密度大而造成的。两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5.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用地面温度能煮鸡蛋的例子,形象、具体地说明了沙漠里地面温度之高。
6.《落日的幻觉》主要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