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讲 话题作文(复习讲义)(含答案)2026年高考一轮语文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7讲 话题作文(复习讲义)(含答案)2026年高考一轮语文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5 09:06:1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7讲 话题作文
目录
01考情解码·命题预警 2
02体系构建·思维可视 3
03核心突破·靶向攻坚 3
考点一 话题作文审题立意 4
考点二 话题作文教考衔接 5
考点三 话题作文命题模板 9
考点四 话题作文素材积累 12
04真题溯源·考向感知 13
考情解码:高考话题作文的核心在于考查学生在宽泛话题限制下的自主建构能力:精准理解话题、自主确立深刻立意、巧妙拟定题目、广泛选取并运用素材、构建清晰逻辑框架、运用流畅有文采的语言进行个性化表达。它既给予考生较大的发挥空间,也对其审题、思维、积累和表达能力提出了综合性的高阶要求。
命题预警:
①立意需紧扣话题本质,体现个人独到见解。
②注意知识储备的广度和运用素材的贴切性。
③重点关注科技思考、个人成长和国家面孔等三个高频话题。
解题方法: 话题作文解题方法
第一步:界定话题边界,聚焦核心内涵
解析话题关键词,辨析话题属性与倾向,关联核心概念,初步划定思考范围。
第二步:多维深度探究,挖掘话题意蕴
追问本质与价值,从个体、文化、历史等多维度视角切入,逆向/侧向思维挑战常规,炼核心思考方向与问题。
第三步:聚焦现实联系,确立具体深刻立意
定向聚焦,选择突破口,联系现实,强化意义,构建观点句。
考点一 话题作文审题立意
【建构知识体系】
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是写好作文的第一部分,审题必须从材料本身、材料范围和话题提示等多个层面综合分析,不能过于片面,只着眼于某一个小点,忽视全局;也不能过于宽泛,成了“眉毛胡子一把抓”。
【审题立意方法解读】
(一)吃透材料,抓住命题意图
话题作文的材料既是话题的引语,又是作文的提示语。话题材料中总是隐含着命题者的某些意图,如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的某种限定等。审题时,我们要抓住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者的意图,确立自己的观点。需要注意的是,材料式话题作文不同于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是文章观点的依据,是文章立意的出发点与归宿。而话题作文的材料只是命题者给考生提供的写作指导,是引发学生思考的“由头”。
(二)限制话题,化大为小
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那么宽泛,如果仅把话题当作一个死板的概念看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笼而统之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所以,我们必须对话题加以限制,做到宽题窄写,大题小作",这样才能在有限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内容充实的好文章。否则,切入口径过大,文章就难以收拢,也就无法确立中心论点。我们还可以把一个总话题分解成若干个子话题,也就是设置分论点。
(三)重视话题提示,明确写作要求
话题作文的提示部分,起着引领考生思考的作用,提示语无论是多是少,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框定话题范围、暗示作文主旨、拓展写作思路。所以,对于提示语,我们一定要重视。同时,我们还需要明确写作的具体要求,在写作中体现出来。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女孩生下来就是唇腭裂,六岁时她发现了自己的“与众不同”。女孩:“妈妈,我为什么与别人不一样呢 ’妈妈:“孩子,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缺陷,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
你有缺陷吗 你是怎样面对自己的缺陷的呢 别人有缺陷吗 你又是怎样面对别人的缺陷的呢 请你写出以“面对缺陷”为话题的话题作文的立意。
【审题】材料是借助小女孩和妈妈的对话,紧紧围绕“缺陷”展开的。再看提示语,其实已经给予了一定的作文方向,即“怎样面对自己的缺陷”“怎样面对别人的缺陷”。从“缺陷”这个大话题下,切入了两个小点,只需抓住其中任意一个点立意,都能写出一篇精彩的议论文。
【立意】①直面自身缺陷 ②容忍别人的缺陷
考点二 话题作文教考衔接
【建构知识体系】
在统编版五本教材中,各个单元主题及内容都有可能成为高考写作的话题。下面,我们梳理出了教材单元主题内容以及对应试题,并进行了话题预测,真正打通了“教”和“考”的闭环。
【必修上册单元教考衔接】
【必修下册单元教考衔接】
【选择性必修上中下册单元教考衔接】
【教考衔接话题分析预测】
观察教材编排体系不难发现,作文训练重点集中在必修两册中。选择性必修三册虽指向欣赏、实用及理性思考,但易联系社会时事、人生哲理等材料广泛命题,也有很大可能成为未来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向。因此我们要充分落实教材的每一个单元主题及单元写作任务,用教材引领高考作文复习。2026年高考作文题有极大概率从以下5个话题切入。
预测话题一:投身自然去寻觅生命本色
【链接课本】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中的单元学习任务三:1.留意身边的自然景物;2.观察四季更替。
【预测角度及段落示范】角度1:①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给人类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人类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角度2:②自然与品性的关系:山水之乐,可以涵养人的品性。
示范1:怡情自然之乐,遍赏山水,自古已有文化渊源。
东晋谢公隐于东山而不仕,会稽秀丽山水中,留下他潇洒的背影,他的自在风流,如同一首笛曲,悠然回响于林间。宋代雅士林逋曾言:“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文人墨客总有牵挂心中的山水情怀,山水为伴,他们在其中找到了文化共鸣与深长情谊。(技法:列举典例。指出文人墨客尽赏山水的情怀自古有之。)
示范2:亲近自然,从中获得的是心灵的洗礼与灵魂的丰盈。
王摩诘隐居终南山,行到水穷处便坐看云起,偶遇林叟便谈笑无期。与清风明月共修炼,与花草虫鸟悟菩提。他在自然界的花开花落中,品味出生命的浩瀚博大,获得人生的彻悟,摆脱烦恼困顿,灵魂纯粹而明净。山水之美,在于其形,更在于其神。游山玩水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次品性的涵养之旅。面对巍峨的山峰,我们学会了坚韧与不拔,面对潺潺的流水,我们学会了柔情与包容。山水的品格,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心灵塑造着我们的品性。(技法:情景交融。自然景色与情感相互渗透,意境深远。)
预测话题二:青年的成长航向
【链接课本】必修下册第五单元学习任务一:以《我们的使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演讲稿。
【预测角度及段落示范】①青年的求学精神:发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②青年的人生目标:树立方向目标,担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与义务。
示范1:求学与使命并肩,理想与行动同在。
走好人生之路,更要坚定求索,扎实前进,以知识为伴,完成自我的探索与升华。这便是求学的意义、求索的本质。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在逆境中蜷缩,不会在麻木中狂欢,而是以清醒理性的头脑、犀利智慧的目光,如炬般透黑暗、绽光明。(素材:正:吴天一致力于高原病研究,做高原生命的守护人。反:赵括有理想有抱负,但他没有战斗的经验,最终落得个士卒离心,一败涂地的局面。)
示范2:根据使命确定方向与目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应以社会需要来树立个人抱负,并选择适合自我发展的途径让理想照耀人生之路,让前行的每一步都坚实有力。有志于打破神学枷锁,达尔文坐上轮船探寻物种起源的秘密;发奋于振兴中华之梦,周恩来远渡重洋找寻兴国之本;深耕于“地下钢铁长城”,钱七虎用毕生心血为国铸盾。他们胸怀大志,且不将理想悬置,用使命牵引人生的选择,为长久的抱负扎根实践,他们升华了自我,亦完成了时代给予的使命。(技法:排比铺排素材。运用合适的事例来说理,增添文采。)
预测话题三:中华古诗词的魅力
【链接课本】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单元研习任务一:“以'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词’为主题举办一次班级研讨会。
【预测角度及段落示范】①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古诗词的态度;②引导考生思考古诗词对语文素养的提升作用。
示范1:在古诗词中体验人生百态,看到广阔世界。
深邃开阔的古诗词世界是帮助我们拓宽视域、打开格局的钥匙。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纲的“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这些千古名句无一不在敦促世人推已及人,悲悯众生,启发我们以一颗慈悲之心去感知世界的苦乐,以宽广的胸怀去理解和关怀每一个生命,拥有已饥已溺、民胞物与的情怀。(技法:联系个人,阐述读古诗词对个人成长的好处。)
示范2:读诗词品历史,增强文化归属感。
要想读懂中华民族坚实厚重的历史,了解她的崇高与苦难,完全可以从诗词入手。若想了解盛唐的富庶繁华,最直观的记载莫过于杜甫的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若欲探寻宋朝的都市风貌,最生动的描绘无疑来自柳永的词章:“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文史相通,密不可分。诗词是当时社会面貌的生动体现,我们读古典诗词,就是在读中国历史之博大,怎能不增强对中华悠久丰富历史的崇敬之情 (技法:结合历史,叙述古诗词永恒而独特的魅力。)
预测话题四:歌颂英雄,传承革命精神
【链接课本】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中的单元研习任务三:以“家乡的英雄”为主题,合作编辑文集。
【预测角度及段落示范】引导考生厘清“英雄”和“偶像”两个概念写作时可谈一谈对“寻找英雄”“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等话题的思考,也可对“抹黑英雄’等现象进行批驳。
示范1:致敬英雄。
迎昔日英雄魂,今朝少年铭记历史,志昂扬。不曾忘,松骨峰每一寸都必争的惨烈阻击,长津湖冰雪中被冻僵的年轻战士,上甘岭被炸弹翻过无数次的满目焦土……曾经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都变作如今的“只要我们记着,他们就还活着”。你我都愿意,温一壶月光下酒,以慰英雄;展一双温柔臂膀,拥抱英雄;踏千里足迹前行,追随英雄;望头顶猎猎红旗,致敬英雄!(技法:“点”上叙述抗美援朝战争。)
示范2:英雄的意义。
英雄是人类历史天空的璀璨星辰,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走近抗日军民,人们感佩于“不灭日寇心不甘,夺回祖国的好河山”;透过长征将士,人们惊叹于“风雨侵衣骨更硬”;品读抗美援朝故事,人们更能深刻理解什么是“谜一样的东方精神”。无数先贤英烈不仅以其顽强抗争推动了历史进步,更以其坚定信念、无畏气概和高尚品格,挺立起了民族精神的万里河山。岁月变迁、时代更迭,但“血,总是热的;薪火,赓续不断”。(技法:时序排列法。按照“抗日战争”“长征”“抗美援朝”发生的顺序叙述。)
预测话题五:顺应自然与保全天性
【链接课本】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三话题2中的“顺应自然与保全天性”
【预测角度及段落示范】“ 顺 应自然”侧重从自然界和事物的内在规律出发,强调人的行为应尊重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过程。“保全天性”侧重于人的内在本质和天性,强调在追求技艺和成就的同时,不应忽视人的天性和精神追求。
示范1:违背自然规律的后果。
逆天时之序,终致事业失败。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若不去遵循,最终只能是自食苦果。刻舟求剑之人不懂船动的原理,幼稚地刻下了无用的符号;守株待兔之人错把偶然当作必然,在树旁荒废了大好的时光;揠苗助长之人违背农作物生长规律,导致禾苗枯死……“天下之物,莫不有理”,世间万物都有它运行的规律,我们尊重自然规律,遵循客观法则,方能劳有所获。(技法:使用耳熟能详的成语来论证。)
示范2:个人与顺应天性的关系。
顺物之天性,方能有所成。一切事物的成长与发展,都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就像道家提倡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庖丁解牛,并不像一般的厨师那样肆意地拿刀切割,而是依照牛的身体结构及其特征,顺天性而解牛。郭橐驼种树,并不像一般的园艺者那样过于勤勉或疏懒,而是遵循树木的生长规律与习性,因势利导而育林。大禹治水,并不像其父鲧那样简单地筑堤堵水,而是洞察水流的动向与规律,顺水性而导洪。真正的智者,必定会尊重自然,顺应天性而为。(技法:熟练运用课本例子来论证。)
考点三 话题作文命题模板
【建构知识体系】
话题作文关键在于“话题”,通过分析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发现,高考高频话题选择主要集中在科技思考、国家面孔和个人成长三个话题上。下面,我们将针对三个话题从标题、开头、立论、结尾四个层面来构建作文命题模板,帮助大家快速提升作文应试能力。
【科技思考话题解读】
【科技思考话题模板】
【文章标题模板】
《乘探索之舟,抵未知之境》
【动实对称式标题,可操作性强:嵌入关键词,抵达成功境;关键词是因,成功是果。】
【文章开头模板】
字符跳跃,互联网的巨浪涌动着无尽的信息;问题浮现,人工智能如智者般提供万千答案。是否,我们所有的问题都将被解答 是否,人类的问题会越来越少,直至消失无踪 掩卷沉思,窃以为:答案出于智慧,问题源于人心。"至于问题越来越少甚至永远消逝,或许只是一场虚幻的梦境。
【问题引领式:是否,…… 是否,…… 掩卷沉思,窃以为……。+观点句】
【文章立论模板】举思考探索之灯,燃人类进步之火。
纵使科技带来“答案”,我们也不应该停止发问、停止思考,永葆对未知的好奇与提问是人这根有思想的苇草的尊严。
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人类满足于唾手可得的答案,提出新问题似乎遥不可及。如此,科技之于人类,正如《意识的解释》一书中的海鞘之喻:幼年海鞘在海洋中游荡,寻找一块适合的礁石,一旦找到,海鞘就安定下来,并且将它的大脑吃掉——因为已经毫无用处。 我们对科技的现有答案如此依赖,正如海鞘满足于安居而丢失了脑子。 这于人类的未来与发展是可悲的。 只有我们持续发问,问天、问地,问古今、问未来,才有人类文明之火赓续的源动力。
【陌生材料故事叙述:观点句(在观点中融入帕斯卡尔的名言,颇有深度)+现象描述句+材料句( 以海鞘之喻高度概括事实)+危害分析句+措施结论句。】
【文章结尾模板】
行路人面对山峦重重,开拓出一条未知的林间小径,看到了不为人知的旖旎风光;航海家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勇敢驶向未知的海域,迎来了灿烂的朝霞;航天人面对辽阔广大的宇宙,丈量着不为人知的世界,开启了璀璨的星际篇章。 我相信"他们会抵达自己的心之所向。 而每一个平凡的我们,也会因为创新开拓,得到岁月馈赠的光明未来。
【角色分解式:行路人面对……;航海家面对……;航天人面对………。我相信……。+观点句】
【国家面孔话题解读】
【国家面孔话题模板】
【文章标题模板】
《以你我之面孔,绘盛世之中华》
【善用介词+ 中心词+结构以”助词“之”+中心词】
【文章开头模板】
从昔日刘长春一个人惨淡寂寥的奥运,到如今作为暖心的东道主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的盛会,“Beijing”成为交口赞誉的双奥之城,再到“中国式浪漫”深入人心,二十四节气大放异彩,"中华民族用一片雪花讲述新时代最温暖的中国故事……这不只是一场体育的盛会,更是一场中国科技、经济、文化等全方位展示的大国博览会。
【今昔对比式:从……,到……, 再到……。】
【文章立论模板】个体故事的力量可跨越时光,为人们指引方向。
灼灼个体故事,启智慧,触心灵,传递情感共鸣的表达故事是境遇,也是镜像,是撬动共同命运的支点:曾几何时,故事里郑振香用铁铲掘出千年文明,而今钟芳蓉承得文化力量毅然选择考古;曾几何时,故事里黄继光以胸膛堵住敌人枪口,而今杜富国承得奉献力量在地雷爆炸的那一刻舍身护住战友;曾几何时,故事里左宗棠“新栽杨柳三千里”,而今塞罕坝林场人承得环保力量筑起绿色长城……通过故事,他们彼此心意相通,传承着跨越时光的力量。 若无好的故事指引方向,人们便可能陷入迷茫与彷徨,何以启吾辈之智,何以撼吾辈之魂 云深雾锁处,承得个体故事力量,追寻破晓之光。
【今昔对比式:观点句+阐释句+排比材料句(曾几何时,故事里……,而今………。列举人物事例,表现个体故事力量的传承对后人的影响)+分析句+结论句。】
【文章结尾模板】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历史滚滚向前,时代奔腾变迁,我们青年一辈更当挥斥方道,扶摇而上,做那奔涌的后浪",以焕然一新的中国面孔,承载几千年的中国精神,去奔赴祖国未来的星河长明。 任时代风起云涌,仍能承得中华,铸得国魂。
【名句引领式:引用《少年中国说》名句。历史滚滚向前,时代奔腾变迁,我们青年一辈更当……。】
【个人成长话题解读】
【个人成长话题模板】
【文章标题模板】
《此心安处是“静”土》
【灵活化用苏轼词句“此心安处是吾乡"典雅隽永。】
【文章开头模板】
在繁复纷扰的人世间,每个人都是一艘随风漂泊的小船,于茫茫人海中游荡,寻觅一处港湾,寻找一颗坦诚的心。即使夕阳渐垂于山巅,苍凉之色,也因身旁亲友的陪伴而显缱绻美好;即使万林重归于寂静,萧萧草木也因天涯知已的相逢而显灵动鲜活。
【假设关系式: 即使………也因……而显……。(凸显人际交往中亲友陪伴、相逢的作用。)】
【文章立论模板】坦诚交流,真挚抒发,启高山流水之曲,与知音相遇。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就诗词抒情,提出“隔与不隔”之说。隔者,其言矫揉妆束,其情郁结深肠,情浓意淡;不隔者,其言清新自然,其情流露自然,情淡意浓。 其实,王国维所说的“隔”与“不隔”,本质上就是诗人创作是不是在与读者敞开心扉,坦诚交流。 与读者敞开心扉,坦诚交流者,则启高山流水之曲,与读者相知相遇反之,则被读者无情抛弃与远离。同是亡国之君,宋徽宗的伪饰晦涩与李后主的坦诚表达,造就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不同地位,则是最好的明证。
【分析:不同角度对比式:观点句+材料句( 阐释“隔与不隔”)+分析句(将诗论引入人际交往层面)+人物事例(两个人物对比,印证观点)。】
【文章结尾模板】
揆诸当下,社交媒体上的“发疯文学”“00 后”整顿职场这样看似荒谬的宣泄,实则反映的是当代年轻人的坦诚与通透。 蜕去成人世界的虚与委蛇,我们需要的是小王子那般难能可贵的勇气。拉罗什富科有言:“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在人际交往中,不要"无言独上西楼”,而应吐露本真,坦诚交流。
【现象探讨式:揆诸当下,………(揭示现象)。这样看似……,实则反映的是……。(凸显本质)蜕去………,我们需要的是………。】
考点四 话题作文素材积累
【建构知识体系】
在上个考点中,我们主要介绍了科技思考、国家面孔和个人成长三个高频话题。接下来,大家要积极积累三个高频话题的相关热门素材,灵活运用素材陌生化、化用诗句化等方法,将知识学以致用。
【科技思考素材积累】
【应用素材1】AlphaFold破解蛋白质之谜: 谷歌DeepMind开发的AI程序AlphaFold,成功预测了几乎所有已知蛋白质的3D结构。这一革命性突破,极大加速了新药研发、疾病理解和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展现了AI在解析生命密码、造福人类健康方面的巨大潜力,但也引发对生物数据安全与伦理边界的思考。
【应用素材2】“脑机接口”的曙光与隐忧: 马斯克的Neuralink等公司致力于研发脑机接口技术,旨在帮助瘫痪患者恢复行动或交流能力。这为残障人士带来希望之光,是科技向善的典范。然而,技术一旦成熟,可能触及思想隐私、意识操控等伦理禁区,迫使人类提前思考“何为人的本质”这一终极命题。
【国家面孔素材积累】
【应用素材1】塞罕坝的绿色奇迹: 从“黄沙遮天日”的荒漠,到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海,河北塞罕坝林场三代人接力奋斗近60年。这片“绿色长城”不仅筑起了京津生态屏障,更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与成就的鲜活写照。
【应用素材2】义乌中欧班列的“钢铁驼队”: 浙江义乌,这个全球小商品之都,开出的中欧班列满载“中国制造”,横跨亚欧大陆抵达欧洲各国。这条新时代的“钢铁丝绸之路”,不仅是国际贸易的强劲动脉,更传递着中国坚持开放合作、共享发展机遇的理念,是国家联通世界、共促繁荣的生动缩影。
【个人成长素材积累】
【应用素材1】塞罕坝的绿色奇迹: 从“黄沙遮天日”的荒漠,到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海,河北塞罕坝林场三代人接力奋斗近60年。这片“绿色长城”不仅筑起了京津生态屏障,更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与成就的鲜活写照。
【应用素材2】义乌中欧班列的“钢铁驼队”: 浙江义乌,这个全球小商品之都,开出的中欧班列满载“中国制造”,横跨亚欧大陆抵达欧洲各国。这条新时代的“钢铁丝绸之路”,不仅是国际贸易的强劲动脉,更传递着中国坚持开放合作、共享发展机遇的理念,是国家联通世界、共促繁荣的生动缩影。
(2024·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范文示例】
在“认可度”面前,请保持一份清醒
购物要看消费者评价,“认可度”高的就买,低的就划走;食客多的餐厅闭眼进,门可罗雀的饭店“八抬大轿”来抬也不去;选学校选专业,不调研不咨询,哪里人多就往哪里挤……不得不承认,“认可度”不啻于一剂良药,有时的确帮我们省去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免于消耗大量的脑细胞。
但如果就此认定“认可度”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东西,那实在是危险之极。就好比奥威尔《动物庄园》里的那群勇敢“起义”,并赶走主人琼斯的动物们,他们随后所信奉的“七诫”精髓——“四条腿好,两条腿坏”——“认可度”不可谓不高,但结果却令他们往悲惨的深渊里越陷越深;因为“四条腿”的“猪”开始演变为庄园的独裁者,其残酷统治较之于“两条腿”的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若是单纯地将“认可度”奉为圭臬,我们人类也必将步那群可怜的动物们的后尘。
历史如明镜,在那些特殊的时代里,“认可度”的闹剧和悲剧也曾频频上演。即便在当下文明的时代,也总有一些人抱着“认可度”不放,投资“认可度”高的股票,购买“认可度”高的楼盘,疯抢“认可度”高的“小杨哥扣肉”……结果如何?“竹篮打水一场空”,既破财,又伤身!何苦来哉?要知道,“认可度”高不见得诚信高、品质高,有多少“表里不一”“挂羊头卖狗肉”的“坏东西”,它们恰恰利用虚假的装点来 取非法的利益。那些高“认可度”哪里来?还不是刷出来的,造出来的。
迷信“认可度”,只会被“认可度”误导。我们人之所以高贵,不是因为有生命,而是因为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我们有自己的思考力、判断力,我们能于迷雾中看清日月,能于黑暗中寻到光明,能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把握事物的本质。“认可度”再高,也是群体做出的判断,而群体人数再多,也终究不过是人;是人,其认知就有人的主观性和局限性,所谓的“群体即正义”,在很多时候不过是一场荒诞的闹剧,一群丑角的盛筵。对此,古斯塔夫·勒庞早在其著作《乌合之众》中就曾指出,群体同样“无知”,个体也会习惯于“从众”。当无知的群体与从众的个体相结合,理智的大门就会在他们身后砰然关闭,结果他们发现自己不是身在天堂,而是深陷地狱。昆德拉说:“这样的时刻使我感到,历史总是喜欢开怀大笑的。”的确如此!
作为新时代青年,在喧嚣的声浪里,我们要做的不是“随波逐流”,与“认可度”同浮沉,而应保持理智、清醒的态度,尊重自己的合理性的判断!第07讲 话题作文
目录
01考情解码·命题预警 2
02体系构建·思维可视 3
03核心突破·靶向攻坚 3
考点一 话题作文审题立意 4
考点二 话题作文教考衔接 5
考点三 话题作文命题模板 9
考点四 话题作文素材积累 12
04真题溯源·考向感知 13
考情解码:高考话题作文的核心在于考查学生在宽泛话题限制下的自主建构能力:精准理解话题、自主确立深刻立意、巧妙拟定题目、广泛选取并运用素材、构建清晰逻辑框架、运用流畅有文采的语言进行个性化表达。它既给予考生较大的发挥空间,也对其审题、思维、积累和表达能力提出了综合性的高阶要求。
命题预警:
①立意需紧扣话题本质,体现个人独到见解。
②注意知识储备的广度和运用素材的贴切性。
③重点关注科技思考、个人成长和国家面孔等三个高频话题。
解题方法: 话题作文解题方法
第一步:界定话题边界,聚焦核心内涵
解析话题关键词,辨析话题属性与倾向,关联核心概念,初步划定思考范围。
第二步:多维深度探究,挖掘话题意蕴
追问本质与价值,从个体、文化、历史等多维度视角切入,逆向/侧向思维挑战常规,炼核心思考方向与问题。
第三步:聚焦现实联系,确立具体深刻立意
定向聚焦,选择突破口,联系现实,强化意义,构建观点句。
考点一 话题作文审题立意
【建构知识体系】
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是写好作文的第一部分,审题必须从材料本身、材料范围和话题提示等多个层面综合分析,不能过于片面,只着眼于某一个小点,忽视全局;也不能过于宽泛,成了“眉毛胡子一把抓”。
【审题立意方法解读】
(一)吃透材料,抓住命题意图
话题作文的材料既是话题的引语,又是作文的提示语。话题材料中总是隐含着命题者的某些意图,如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的某种限定等。审题时,我们要抓住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者的意图,确立自己的观点。需要注意的是,材料式话题作文不同于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是文章观点的依据,是文章立意的出发点与归宿。而话题作文的材料只是命题者给考生提供的写作指导,是引发学生思考的“由头”。
(二)限制话题,化大为小
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那么宽泛,如果仅把话题当作一个死板的概念看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笼而统之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所以,我们必须对话题加以限制,做到宽题窄写,大题小作",这样才能在有限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内容充实的好文章。否则,切入口径过大,文章就难以收拢,也就无法确立中心论点。我们还可以把一个总话题分解成若干个子话题,也就是设置分论点。
(三)重视话题提示,明确写作要求
话题作文的提示部分,起着引领考生思考的作用,提示语无论是多是少,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框定话题范围、暗示作文主旨、拓展写作思路。所以,对于提示语,我们一定要重视。同时,我们还需要明确写作的具体要求,在写作中体现出来。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女孩生下来就是唇腭裂,六岁时她发现了自己的“与众不同”。女孩:“妈妈,我为什么与别人不一样呢 ’妈妈:“孩子,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缺陷,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
你有缺陷吗 你是怎样面对自己的缺陷的呢 别人有缺陷吗 你又是怎样面对别人的缺陷的呢 请你写出以“面对缺陷”为话题的话题作文的立意。
考点二 话题作文教考衔接
【建构知识体系】
在统编版五本教材中,各个单元主题及内容都有可能成为高考写作的话题。下面,我们梳理出了教材单元主题内容以及对应试题,并进行了话题预测,真正打通了“教”和“考”的闭环。
【必修上册单元教考衔接】
【必修下册单元教考衔接】
【选择性必修上中下册单元教考衔接】
【教考衔接话题分析预测】
观察教材编排体系不难发现,作文训练重点集中在必修两册中。选择性必修三册虽指向欣赏、实用及理性思考,但易联系社会时事、人生哲理等材料广泛命题,也有很大可能成为未来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向。因此我们要充分落实教材的每一个单元主题及单元写作任务,用教材引领高考作文复习。2026年高考作文题有极大概率从以下5个话题切入。
预测话题一:投身自然去寻觅生命本色
【链接课本】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中的单元学习任务三:1.留意身边的自然景物;2.观察四季更替。
【预测角度及段落示范】角度1:①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给人类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人类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角度2:②自然与品性的关系:山水之乐,可以涵养人的品性。
示范1:怡情自然之乐,遍赏山水,自古已有文化渊源。
东晋谢公隐于东山而不仕,会稽秀丽山水中,留下他潇洒的背影,他的自在风流,如同一首笛曲,悠然回响于林间。宋代雅士林逋曾言:“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文人墨客总有牵挂心中的山水情怀,山水为伴,他们在其中找到了文化共鸣与深长情谊。(技法:列举典例。指出文人墨客尽赏山水的情怀自古有之。)
示范2:亲近自然,从中获得的是心灵的洗礼与灵魂的丰盈。
王摩诘隐居终南山,行到水穷处便坐看云起,偶遇林叟便谈笑无期。与清风明月共修炼,与花草虫鸟悟菩提。他在自然界的花开花落中,品味出生命的浩瀚博大,获得人生的彻悟,摆脱烦恼困顿,灵魂纯粹而明净。山水之美,在于其形,更在于其神。游山玩水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次品性的涵养之旅。面对巍峨的山峰,我们学会了坚韧与不拔,面对潺潺的流水,我们学会了柔情与包容。山水的品格,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心灵塑造着我们的品性。(技法:情景交融。自然景色与情感相互渗透,意境深远。)
预测话题二:青年的成长航向
【链接课本】必修下册第五单元学习任务一:以《我们的使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演讲稿。
【预测角度及段落示范】①青年的求学精神:发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②青年的人生目标:树立方向目标,担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与义务。
示范1:求学与使命并肩,理想与行动同在。
走好人生之路,更要坚定求索,扎实前进,以知识为伴,完成自我的探索与升华。这便是求学的意义、求索的本质。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在逆境中蜷缩,不会在麻木中狂欢,而是以清醒理性的头脑、犀利智慧的目光,如炬般透黑暗、绽光明。(素材:正:吴天一致力于高原病研究,做高原生命的守护人。反:赵括有理想有抱负,但他没有战斗的经验,最终落得个士卒离心,一败涂地的局面。)
示范2:根据使命确定方向与目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应以社会需要来树立个人抱负,并选择适合自我发展的途径让理想照耀人生之路,让前行的每一步都坚实有力。有志于打破神学枷锁,达尔文坐上轮船探寻物种起源的秘密;发奋于振兴中华之梦,周恩来远渡重洋找寻兴国之本;深耕于“地下钢铁长城”,钱七虎用毕生心血为国铸盾。他们胸怀大志,且不将理想悬置,用使命牵引人生的选择,为长久的抱负扎根实践,他们升华了自我,亦完成了时代给予的使命。(技法:排比铺排素材。运用合适的事例来说理,增添文采。)
预测话题三:中华古诗词的魅力
【链接课本】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单元研习任务一:“以'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词’为主题举办一次班级研讨会。
【预测角度及段落示范】①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古诗词的态度;②引导考生思考古诗词对语文素养的提升作用。
示范1:在古诗词中体验人生百态,看到广阔世界。
深邃开阔的古诗词世界是帮助我们拓宽视域、打开格局的钥匙。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纲的“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这些千古名句无一不在敦促世人推已及人,悲悯众生,启发我们以一颗慈悲之心去感知世界的苦乐,以宽广的胸怀去理解和关怀每一个生命,拥有已饥已溺、民胞物与的情怀。(技法:联系个人,阐述读古诗词对个人成长的好处。)
示范2:读诗词品历史,增强文化归属感。
要想读懂中华民族坚实厚重的历史,了解她的崇高与苦难,完全可以从诗词入手。若想了解盛唐的富庶繁华,最直观的记载莫过于杜甫的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若欲探寻宋朝的都市风貌,最生动的描绘无疑来自柳永的词章:“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文史相通,密不可分。诗词是当时社会面貌的生动体现,我们读古典诗词,就是在读中国历史之博大,怎能不增强对中华悠久丰富历史的崇敬之情 (技法:结合历史,叙述古诗词永恒而独特的魅力。)
预测话题四:歌颂英雄,传承革命精神
【链接课本】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中的单元研习任务三:以“家乡的英雄”为主题,合作编辑文集。
【预测角度及段落示范】引导考生厘清“英雄”和“偶像”两个概念写作时可谈一谈对“寻找英雄”“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等话题的思考,也可对“抹黑英雄’等现象进行批驳。
示范1:致敬英雄。
迎昔日英雄魂,今朝少年铭记历史,志昂扬。不曾忘,松骨峰每一寸都必争的惨烈阻击,长津湖冰雪中被冻僵的年轻战士,上甘岭被炸弹翻过无数次的满目焦土……曾经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都变作如今的“只要我们记着,他们就还活着”。你我都愿意,温一壶月光下酒,以慰英雄;展一双温柔臂膀,拥抱英雄;踏千里足迹前行,追随英雄;望头顶猎猎红旗,致敬英雄!(技法:“点”上叙述抗美援朝战争。)
示范2:英雄的意义。
英雄是人类历史天空的璀璨星辰,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走近抗日军民,人们感佩于“不灭日寇心不甘,夺回祖国的好河山”;透过长征将士,人们惊叹于“风雨侵衣骨更硬”;品读抗美援朝故事,人们更能深刻理解什么是“谜一样的东方精神”。无数先贤英烈不仅以其顽强抗争推动了历史进步,更以其坚定信念、无畏气概和高尚品格,挺立起了民族精神的万里河山。岁月变迁、时代更迭,但“血,总是热的;薪火,赓续不断”。(技法:时序排列法。按照“抗日战争”“长征”“抗美援朝”发生的顺序叙述。)
预测话题五:顺应自然与保全天性
【链接课本】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三话题2中的“顺应自然与保全天性”
【预测角度及段落示范】“ 顺 应自然”侧重从自然界和事物的内在规律出发,强调人的行为应尊重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过程。“保全天性”侧重于人的内在本质和天性,强调在追求技艺和成就的同时,不应忽视人的天性和精神追求。
示范1:违背自然规律的后果。
逆天时之序,终致事业失败。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若不去遵循,最终只能是自食苦果。刻舟求剑之人不懂船动的原理,幼稚地刻下了无用的符号;守株待兔之人错把偶然当作必然,在树旁荒废了大好的时光;揠苗助长之人违背农作物生长规律,导致禾苗枯死……“天下之物,莫不有理”,世间万物都有它运行的规律,我们尊重自然规律,遵循客观法则,方能劳有所获。(技法:使用耳熟能详的成语来论证。)
示范2:个人与顺应天性的关系。
顺物之天性,方能有所成。一切事物的成长与发展,都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就像道家提倡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庖丁解牛,并不像一般的厨师那样肆意地拿刀切割,而是依照牛的身体结构及其特征,顺天性而解牛。郭橐驼种树,并不像一般的园艺者那样过于勤勉或疏懒,而是遵循树木的生长规律与习性,因势利导而育林。大禹治水,并不像其父鲧那样简单地筑堤堵水,而是洞察水流的动向与规律,顺水性而导洪。真正的智者,必定会尊重自然,顺应天性而为。(技法:熟练运用课本例子来论证。)
考点三 话题作文命题模板
【建构知识体系】
话题作文关键在于“话题”,通过分析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发现,高考高频话题选择主要集中在科技思考、国家面孔和个人成长三个话题上。下面,我们将针对三个话题从标题、开头、立论、结尾四个层面来构建作文命题模板,帮助大家快速提升作文应试能力。
【科技思考话题解读】
【科技思考话题模板】
【文章标题模板】
《乘探索之舟,抵未知之境》
【动实对称式标题,可操作性强:嵌入关键词,抵达成功境;关键词是因,成功是果。】
【文章开头模板】
字符跳跃,互联网的巨浪涌动着无尽的信息;问题浮现,人工智能如智者般提供万千答案。是否,我们所有的问题都将被解答 是否,人类的问题会越来越少,直至消失无踪 掩卷沉思,窃以为:答案出于智慧,问题源于人心。"至于问题越来越少甚至永远消逝,或许只是一场虚幻的梦境。
【问题引领式:是否,…… 是否,…… 掩卷沉思,窃以为……。+观点句】
【文章立论模板】举思考探索之灯,燃人类进步之火。
纵使科技带来“答案”,我们也不应该停止发问、停止思考,永葆对未知的好奇与提问是人这根有思想的苇草的尊严。
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人类满足于唾手可得的答案,提出新问题似乎遥不可及。如此,科技之于人类,正如《意识的解释》一书中的海鞘之喻:幼年海鞘在海洋中游荡,寻找一块适合的礁石,一旦找到,海鞘就安定下来,并且将它的大脑吃掉——因为已经毫无用处。 我们对科技的现有答案如此依赖,正如海鞘满足于安居而丢失了脑子。 这于人类的未来与发展是可悲的。 只有我们持续发问,问天、问地,问古今、问未来,才有人类文明之火赓续的源动力。
【陌生材料故事叙述:观点句(在观点中融入帕斯卡尔的名言,颇有深度)+现象描述句+材料句( 以海鞘之喻高度概括事实)+危害分析句+措施结论句。】
【文章结尾模板】
行路人面对山峦重重,开拓出一条未知的林间小径,看到了不为人知的旖旎风光;航海家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勇敢驶向未知的海域,迎来了灿烂的朝霞;航天人面对辽阔广大的宇宙,丈量着不为人知的世界,开启了璀璨的星际篇章。 我相信"他们会抵达自己的心之所向。 而每一个平凡的我们,也会因为创新开拓,得到岁月馈赠的光明未来。
【角色分解式:行路人面对……;航海家面对……;航天人面对………。我相信……。+观点句】
【国家面孔话题解读】
【国家面孔话题模板】
【文章标题模板】
《以你我之面孔,绘盛世之中华》
【善用介词+ 中心词+结构以”助词“之”+中心词】
【文章开头模板】
从昔日刘长春一个人惨淡寂寥的奥运,到如今作为暖心的东道主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的盛会,“Beijing”成为交口赞誉的双奥之城,再到“中国式浪漫”深入人心,二十四节气大放异彩,"中华民族用一片雪花讲述新时代最温暖的中国故事……这不只是一场体育的盛会,更是一场中国科技、经济、文化等全方位展示的大国博览会。
【今昔对比式:从……,到……, 再到……。】
【文章立论模板】个体故事的力量可跨越时光,为人们指引方向。
灼灼个体故事,启智慧,触心灵,传递情感共鸣的表达故事是境遇,也是镜像,是撬动共同命运的支点:曾几何时,故事里郑振香用铁铲掘出千年文明,而今钟芳蓉承得文化力量毅然选择考古;曾几何时,故事里黄继光以胸膛堵住敌人枪口,而今杜富国承得奉献力量在地雷爆炸的那一刻舍身护住战友;曾几何时,故事里左宗棠“新栽杨柳三千里”,而今塞罕坝林场人承得环保力量筑起绿色长城……通过故事,他们彼此心意相通,传承着跨越时光的力量。 若无好的故事指引方向,人们便可能陷入迷茫与彷徨,何以启吾辈之智,何以撼吾辈之魂 云深雾锁处,承得个体故事力量,追寻破晓之光。
【今昔对比式:观点句+阐释句+排比材料句(曾几何时,故事里……,而今………。列举人物事例,表现个体故事力量的传承对后人的影响)+分析句+结论句。】
【文章结尾模板】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历史滚滚向前,时代奔腾变迁,我们青年一辈更当挥斥方道,扶摇而上,做那奔涌的后浪",以焕然一新的中国面孔,承载几千年的中国精神,去奔赴祖国未来的星河长明。 任时代风起云涌,仍能承得中华,铸得国魂。
【名句引领式:引用《少年中国说》名句。历史滚滚向前,时代奔腾变迁,我们青年一辈更当……。】
【个人成长话题解读】
【个人成长话题模板】
【文章标题模板】
《此心安处是“静”土》
【灵活化用苏轼词句“此心安处是吾乡"典雅隽永。】
【文章开头模板】
在繁复纷扰的人世间,每个人都是一艘随风漂泊的小船,于茫茫人海中游荡,寻觅一处港湾,寻找一颗坦诚的心。即使夕阳渐垂于山巅,苍凉之色,也因身旁亲友的陪伴而显缱绻美好;即使万林重归于寂静,萧萧草木也因天涯知已的相逢而显灵动鲜活。
【假设关系式: 即使………也因……而显……。(凸显人际交往中亲友陪伴、相逢的作用。)】
【文章立论模板】坦诚交流,真挚抒发,启高山流水之曲,与知音相遇。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就诗词抒情,提出“隔与不隔”之说。隔者,其言矫揉妆束,其情郁结深肠,情浓意淡;不隔者,其言清新自然,其情流露自然,情淡意浓。 其实,王国维所说的“隔”与“不隔”,本质上就是诗人创作是不是在与读者敞开心扉,坦诚交流。 与读者敞开心扉,坦诚交流者,则启高山流水之曲,与读者相知相遇反之,则被读者无情抛弃与远离。同是亡国之君,宋徽宗的伪饰晦涩与李后主的坦诚表达,造就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不同地位,则是最好的明证。
【分析:不同角度对比式:观点句+材料句( 阐释“隔与不隔”)+分析句(将诗论引入人际交往层面)+人物事例(两个人物对比,印证观点)。】
【文章结尾模板】
揆诸当下,社交媒体上的“发疯文学”“00 后”整顿职场这样看似荒谬的宣泄,实则反映的是当代年轻人的坦诚与通透。 蜕去成人世界的虚与委蛇,我们需要的是小王子那般难能可贵的勇气。拉罗什富科有言:“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在人际交往中,不要"无言独上西楼”,而应吐露本真,坦诚交流。
【现象探讨式:揆诸当下,………(揭示现象)。这样看似……,实则反映的是……。(凸显本质)蜕去………,我们需要的是………。】
考点四 话题作文素材积累
【建构知识体系】
在上个考点中,我们主要介绍了科技思考、国家面孔和个人成长三个高频话题。接下来,大家要积极积累三个高频话题的相关热门素材,灵活运用素材陌生化、化用诗句化等方法,将知识学以致用。
【科技思考素材积累】
【应用素材1】AlphaFold破解蛋白质之谜: 谷歌DeepMind开发的AI程序AlphaFold,成功预测了几乎所有已知蛋白质的3D结构。这一革命性突破,极大加速了新药研发、疾病理解和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展现了AI在解析生命密码、造福人类健康方面的巨大潜力,但也引发对生物数据安全与伦理边界的思考。
【应用素材2】“脑机接口”的曙光与隐忧: 马斯克的Neuralink等公司致力于研发脑机接口技术,旨在帮助瘫痪患者恢复行动或交流能力。这为残障人士带来希望之光,是科技向善的典范。然而,技术一旦成熟,可能触及思想隐私、意识操控等伦理禁区,迫使人类提前思考“何为人的本质”这一终极命题。
【国家面孔素材积累】
【应用素材1】塞罕坝的绿色奇迹: 从“黄沙遮天日”的荒漠,到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海,河北塞罕坝林场三代人接力奋斗近60年。这片“绿色长城”不仅筑起了京津生态屏障,更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与成就的鲜活写照。
【应用素材2】义乌中欧班列的“钢铁驼队”: 浙江义乌,这个全球小商品之都,开出的中欧班列满载“中国制造”,横跨亚欧大陆抵达欧洲各国。这条新时代的“钢铁丝绸之路”,不仅是国际贸易的强劲动脉,更传递着中国坚持开放合作、共享发展机遇的理念,是国家联通世界、共促繁荣的生动缩影。
【个人成长素材积累】
【应用素材1】塞罕坝的绿色奇迹: 从“黄沙遮天日”的荒漠,到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海,河北塞罕坝林场三代人接力奋斗近60年。这片“绿色长城”不仅筑起了京津生态屏障,更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与成就的鲜活写照。
【应用素材2】义乌中欧班列的“钢铁驼队”: 浙江义乌,这个全球小商品之都,开出的中欧班列满载“中国制造”,横跨亚欧大陆抵达欧洲各国。这条新时代的“钢铁丝绸之路”,不仅是国际贸易的强劲动脉,更传递着中国坚持开放合作、共享发展机遇的理念,是国家联通世界、共促繁荣的生动缩影。
(2024·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