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组合小卷02 信息类文本+散文+戏剧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5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9分)【衔接课文:《齐桓晋文之事】)
浸种:一夜春雨涨堂前,万木生芽迎句芒
南宋楼璹的《耕织图》是“中国最早完整记录男耕女织的画卷”,被誉为“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相传元代程棨临摹时,给每幅图加留了空白,并在空白处用小篆题写了楼璹的五言八句律诗,通过图形说明与文字描述的结合示范,促进了农业科技的传播和农耕文明的传承。
“耕图二十一”画面中一座简明整洁的农舍,门外草木生发,屋前溪水潺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三名男子看年纪似祖孙三代,正相互配合为这一年的耕作准备谷种:左侧的男子挽起裤腿立于溪水中,伸出双手正欲接过装满谷种的竹篮;中间的男子立于岸边,将手中的竹篮递出;右侧的老者拄着拐杖,好似在叮嘱浸种的注意事项。溪水中已有两篮浸泡着的种子,并排着,竹篮上面还放着增重的石块,以便让种子充分地浸泡在溪水中。
耕图二十一首·浸种
【宋】楼璹
溪头夜雨足,门外春水生。
筠篮浸浅碧,嘉谷抽新萌。
西畴将有事,来耜随晨兴。
只鸡祭句芒,再拜祈秋成。
画面的右侧是楼璹的诗,诗的首联与颔联是对画面内容的陈述:一夜春雨过后,溪流上游水量充沛,门外的溪水也涨了起来;农户们把装有种子的竹篮浸入清浅的溪水中,浸泡后的种子就会萌发出新芽。诗的颈联和尾联则结合农时要求、农具选用、农俗文化等对画面进行了补充说明:立春意味着今年的农事即将开始,农户们清晨就要早起带着犁等农具到田里整地,出发前还要杀一只鸡祭祀春神,以祈祷秋日的丰收。
浸种(乾隆和诗)
谷种如人心,其中含生生。
韶月开初律,向阳草欲萌。
三之日于耜,东作农将兴。
筠筐浸春水,次第宛列成。
画面左上方是乾隆题写的和诗,前三联都是陈述和解释“浸种”的背景和意义:谷种如同人们内心的美好愿望,寄寓着一年的收成和生计;韶月(立春)开始进入新的一轮二十四节气,朝阳的草将要发芽;农历正月一过就要拿耜(即“犁”)开始准备今年的农事了。尾联则以白描的方式强调了画面重点:装满种子的竹筐浸入溪水,一个挨着一个整齐地排列着。
祭“春神”祈秋收
“只鸡祭句芒”中的“句芒”是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主管草木生发的“春神”。《礼记·月令》中记载:“孟春之月……其帝大嗥,其神句芒……”表明句芒为孟春之神。又据《吕氏春秋通诠》记载,孟春即春季的首月,具体指立春至惊蛰期间。其间冷空气开始减弱,气温逐渐回暖,有利于种子的萌发。
人们在立春祭祀句芒,举行迎春仪式。对“春神”的祭祀,远在周朝时就有,这种风俗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初。而杀鸡祭祀的由来也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在古代社会,人们认为鸡是一种神兽,具有驱邪祛病、祈福祝祷的作用。因此,在祭祀活动中,鸡常被当作祭品。
楼璹的诗由民间采风而成,其中记录的农俗皆是民间认可和采用的活动形式。古代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农户们在立春之际杀鸡祭祀句芒,以求风调雨顺、秋日丰收。
农时不候 浸种有讲究
1.把握农时。宋代浸种的时间是在二月立春前后。陆游就曾写下诗句“浸种二月初,插秧四月中”。这段时间如果是夜雨昼晴的天气,就能保证种子发芽所需的湿度和温度,因此画中题诗首句即言“溪头夜雨足”。
2.巧用农具。浸种使用的农具是特制的竹篮,是一种用竹子紧密编织而成的篮筐,侧面看几乎没有孔洞,种子不会漏出,但水能够进入篮中,又有较好的透气性。使用时,以竹篮盛放种子浸于清浅的水中,并在竹篮上压一块大小、质量合适的石块,从而确保种子在浸泡过程中,既能与水充分接触,又有充足的氧气。
3.科学原理。禾本科植物的种子会休眠。干燥的种子含水率通常在15%以下,生理活动非常微弱,处于休眠状态。浸种是让种子从休眠状态复苏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浸种,待种子吸收水分后,种皮膨胀软化,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也会随着水分进入细胞,促进种子中的酶活化,增强胚的呼吸作用。胚乳贮藏的不溶性物质逐渐转变为可溶性物质,并随着水分输送到胚部。当胚获得水分、能量和营养物质后,在适宜的温度和氧气条件下,细胞就开始分裂、生长,胚根首先突破颖壳(谷粒外包的干燥鳞状的保护壳)发芽。
可见,要使种子萌发,首先必须使它吸足水分,至少要吸收相当于自身质量15%~18%的水分才能开始发芽,吸水量达到自身质量40%时才能正常发芽。浸种所需要的时间与种子的谷壳厚薄、透水性强弱、浸种前种子的含水量以及浸种时的水温等相关。籼稻吸水较快,粳稻吸水较慢;种子含水量低的吸水较快,含水量高的吸水较慢;温度高时吸水较快,温度低时吸水较慢。
目前,随着我国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传统浸种催芽的法子逐渐被取代,但《耕织图》中对浸种这一环节的农时把握、农具巧用以及技术细节的描述,依然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水稻种植技术的先进性。
(摘编自《基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农耕文化研究》)
1.(3分)【衔接考点:信息筛选、整合、辨析】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元代程棨临摹《耕织图》时,在空白处用小篆题写了自己创作的五言律诗,促进了农业科技传播。
B.楼璹《浸种》诗的首联与颔联描述了画面内容,颈联和尾联则补充了农时、农具和春秋的农俗等信息。
C.乾隆和诗的尾联“筠筐浸春水,次第宛列成”对应画面中溪水里两篮浸种、排列整齐的场景。
D.浸种需吸收相当于自身质量15%~18%的水分即可正常发芽,且吸水量与种子类型、水温等相关。
2.(3分)【衔接考点:分析材料,合理推断】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耕织图》原作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既展现了农耕场景,又传播了农业知识,体现了实用性与科普性的结合。
B.楼璹诗中“只鸡祭句芒”和其他记载印证了古代祭祀春神的习俗,说明农耕活动与民俗文化密切相关。
C.文中详细解释了浸种的科学原理,如种子吸水后酶活化、胚乳物质转化等,体现了古代农耕技术的科学性。
D.乾隆和诗将“谷种”比作“人心”,赋予农耕活动情感寄托,与楼璹诗相比,加入了对浸种意义的阐释。
3.(3分)(新考法题)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浸种是农耕生产的关键环节,需兼顾自然条件与技术细节。春雨过后,溪水上涨,农户将谷种装入竹篮,压上石块使其 ① ;选择此时浸种,既因立春后气温回升适合萌芽,也关联着 ② 的农俗传统;而种子萌发的核心条件,除充足水分外,还需 ③ 以保障酶的活化与呼吸作用及胚乳物质转化。
4.(4分)【衔接考点:评价运用材料观点】对文中“祭‘春神’祈秋收”的内容是否保留,人们看法不一,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5.(6分)【衔接考点:教考衔接,迁移运用】文中“浸种需把握农时”的理念,与《齐桓晋文之事》中“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的思想有何共通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6分)
霞光记
韩松落
怎样才算“去过”一个地方,旅行家朋友尼佬的结论是:“至少待过一个白天或歇一晚。路过当然不算。”在我看来,“去过”仍然可以分出许多层次,有浅度的“去过”,也有深度的“去过”,深度的“去过”里,应该有一条硬指标:是不是看见过一个地方的朝霞和晚霞。因为,那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景象,只有在一个地方停留得足够久,才有可能遇到上天的馈赠。
在西部,尤其在敦煌以西的地方,例如新疆,常常可以看到朝霞和晚霞。因为,霞光是阳光和云层、水汽、尘埃联合生产出来的,西部的气候,特别适合生产霞光。晴朗往往特别彻底,暴雨也经常猝不及防,干燥和湿润的对比来得非常强烈,霞光就在这种动荡里产生。它是戏剧化的、激烈的、大开大合的,是天空最暴烈的情绪表达。我在沿海地区生活过很久,从没看见过西北那样的霞光,因为那里常年水汽蒙蒙,阳光不够强烈,缺乏这种暴烈和戏剧性。
记忆里最美的霞光,是十五岁时看到的,那时我读高二,每天要上晚自习,晚自习是晚上七点开始,而西北的夏天和秋天,太阳是八点半以后才落山。那天,我们在教室里自习,起初的一个小时,什么都很正常,落日的光芒,金灿灿地洒进教室里,和往常没有什么两样,八点刚过,天空之上,似乎有什么机关被启动了,晚霞开始变换各种颜色,金红、火红、淡粉、深棕、黑红、灰红,艳丽浓烈的云,翻江倒海一样地在天上翻滚,云层的缝隙里,金光像探照灯一样照下来。
起初,只有几个人发现了天空的异样,以为这异样很快会过去,只随意张望了几眼,十几分钟后,天空各种颜色的翻滚越来越剧烈,似乎有一场战争在天上发生。我们全都涌到窗前去,又惊又喜地凝望,别的窗户里,也传来叽叽喳喳的语声,整座教学楼,慢慢喧闹起来。直到九点,天彻底黑下去,天地交接的地方,镶着一点熔岩一样的金红色,算是霞光存在过的最后一点证据。
又一年的早晨,我醒得特别早,透过大大的玻璃窗,我看见秋天的天空,朝霞像疯了一样汹涌,微光中,什么地方的树在轰鸣,声音像海,鸟群惊慌失措,急雨一样从窗子外飞过去。那朝霞非常有力量,地上的屋子好像被那力量带着,歪斜了。向着一个方向斜过去,于是屋顶更尖峭,窗户变成菱形。这景象只持续了几分钟,很快,朝霞消失了,天上甚至连一点死灰一样的痕迹也没有留下。
后来,我再也没遇见过那种近乎礼遇的霞光。但一年四季,在这霞光地带里,我们还是经常会因为天空的暴烈戏剧,涌到窗前去,每一次都和第一次看到时一样惊奇。
天空的戏剧,还要地上的事物与之配合,所以,西部的最佳观霞点,应该是沙漠和丹霞地貌。朝霞或者晚霞,映照在金色的沙丘、红色和赭色的山崖上,是非常壮丽的,只是,很多人在西部生活过好多年,却从来都没有遇见这种壮丽,只在别人拍摄的照片上,看到过那种情景。都是因为,那是一种可遇不可求之景。
在这样霞光涌动的地方生活过,才会明白西部人性格的构成,那种幽暗和热烈共存,那种闷沌和激烈并具的性格,应该就是霞光、烈日、暴雨共同制造的吧。西部人的性格,就是霞光和烈日的结晶,是长空和大地共同雕塑的形象,是天上的景象在地上具体而微的呈现。所以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里提出“地理性格”这样的说法,用一个地方山川河流的形态,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为人们的性格做注解。西部人和沿海人的性格差异,完全可以为这个论点提供证据。
只有见过西部的霞光,才算是“去过”西部,要见过一个地方那些近乎馈赠的景象,才算“去过”那个地方。在这个意义上,我只“去过”西部,何等浅陋,又何等有幸。我也只依恋那种被霞光映照的性格,熟知那种性格里的一切细节和缺憾,总有局限,却又让人心胸激荡。
1. 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去过”一词在首尾段反复出现,意在强调深度“去过”一个地方的标准。
B. 屋顶窗子的变形及房屋的歪斜感,表现了朝霞汹涌而至、猝然而逝的特点。
C. 在西部的特殊气候条件下,映照在沙丘、山崖上的壮丽霞光能够经常遇见。
D. 本文与《登泰山记》一样,先后描绘朝霞和晚霞的景象,寄寓深沉的情感。
2. 关于文中描写晚霞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叠加使用多个色彩词,渲染出晚霞的绚丽斑斓,极具视觉冲击力,增强画面感。
B. “似乎有一场战争在天上发生”,从声色两方面写出云霞动荡剧烈,突出“戏剧性”。
C. 我们全都涌至窗前,惊喜凝望,喧腾热闹,侧面烘托晚霞的异彩涌动和激烈变化。
D. “八点刚过”“十几分钟后”“直到九点”,以时间为序,展示晚霞的动态变化。
3. (4分)【衔接考点:理解重要句子】文章为何说“我只‘去过’西部,何等浅陋,又何等有幸”?
4.(6分) 《周易》中的“三才之道”指的是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各有其道且相互联系。请以此文为例,谈谈你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戏剧,完成小题。(16分)
智斗
(胡传魁、刁德一、刁小三上。四个伪军从山坡上走过。)
胡传魁 嘿,阿庆嫂!
阿庆嫂 (回身迎上)听说您当了司令啦,恭喜呀!
胡传魁 你好哇?
阿庆嫂 好啊,好啊,哪阵风把您给吹回来了?
胡传魁 买卖兴隆,混得不错吧?
阿庆嫂 托您的福,还算混得下去。
胡传魁 哈哈哈……
阿庆嫂 胡司令,您这边请坐。
胡传魁 好好好,我给你介绍介绍,这是我的参谋长,姓刁,是本镇财主刁老太爷的公子,刁德
一。
(刁德一上下打量阿庆嫂。)
阿庆嫂 (发觉刁德一是很阴险狡猾的敌人,就虚与周旋)参谋长,我借贵方一块宝地,落脚谋生,参谋长树大根深,往后还求您多照应。
胡传魁 是啊,你还真得多照应着点。
刁德一 好说好说。
阿庆嫂 参谋长,您坐!
胡传魁 阿庆嫂,我上回大难不死,才有了今天,我可得好好地谢谢你呀!
阿庆嫂 那是您本身的造化。哟,您瞧我,净顾了说话了,让您二位这么干坐着,我去泡茶去,
您坐,您坐!(进屋)。
刁德一 司令!这么熟识,是什么人哪?
胡传魁 你问的是她?(唱)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拢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多亏了阿庆嫂,她叫我水缸里面把身藏。她那里提壶续水,面不改色,无事一样。
(阿庆嫂提壶拿杯,细心地听着,发现敌人看见了自己,就若无其事地从屋里走出。)
胡传魁 (接唱)骗走了东洋兵,我才躲过了大难一场。(转向阿庆嫂)似这样救命之恩终身不忘,俺胡某讲义气终当报偿。
阿庆嫂 胡司令,这么点小事,您别净挂在嘴边上。当时我也是急中生智,事过之后,您猜怎么着,我呀,还真有点后怕呀!(阿庆嫂一面倒茶,一面观察。)
阿庆嫂 参谋长,您吃茶!(忽然想起)哟,香烟忘了,我去拿烟去。(进屋)
刁德一 (看着阿庆嫂背影)司令!我是本地人,怎么没有见过这位老板娘啊?
胡传魁 人家夫妻“八·一三”以后才来这儿开茶馆,那时候你还在日本留学,你怎么会认识她哪?
刁德一 哎!这个女人真不简单哪!
胡传魁 怎么,你对她还有什么怀疑吗?
刁德一 不不不!司令的恩人嘛!
胡传魁 你这个人哪!
刁德一 嘿嘿嘿……
(阿庆嫂取香烟、火柴,提铜壶从屋内走出。)
阿庆嫂 参谋长,烟不好,请抽一支呀!(刁德一接过阿庆嫂送上的烟。阿庆嫂欲为点烟,刁德一谢绝,自己用打火机,点着。)
阿庆嫂 胡司令,抽一支!(胡传魁接烟。阿庆嫂给胡点烟。)
刁德一 (望着阿庆嫂背影,唱)这个女人不寻常!
阿庆嫂 (唱)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
胡传魁 (唱)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
刁德一 (略一想,打开烟盒请阿庆嫂抽烟)抽烟!(阿庆嫂摇手拒绝。)
胡传魁 人家不会,你这是干什么啊!
刁德一 (唱)她态度不卑又不亢。
阿庆嫂 (唱)他神情不阴又不阳。
胡传魁 (唱)刁德一搞的什么鬼花样?
阿庆嫂 (唱)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阿庆嫂 (唱)我必须察言观色把他防。(阿庆嫂欲进屋。刁德一从她的身后叫住。)
刁德一 阿庆嫂!(唱)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
阿庆嫂 (唱)参谋长休要谬夸奖,舍己救人不敢当,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司令常来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也是司令洪福广,方能遇难又呈祥。
刁德一 (唱)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阴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
阿庆嫂 (唱)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阿庆嫂泼去刁德一杯中残茶,刁德一一惊。)
阿庆嫂 (接唱)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胡传魁 哈哈哈……
刁德一 嘿嘿嘿……阿庆嫂真不愧是个开茶馆的,说出话来滴水不漏。佩服!佩服!
【注】1939年秋,在沙家浜秘密疗伤的新四军战士,面对日伪勾结、下乡“扫荡”的险恶环境,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坚持抗日的故事。阿庆嫂是春来茶馆的老板娘,中共地下工作者;刁德一是沙家浜镇地主刁老财的儿子,是与日寇勾结的“忠义救国军”参谋长,积极为日本人卖力,大肆搜捕新四军伤病员,后被新四军镇压。胡传魁是其司令,在剧里是花脸的角色,用花脸可以表现出他的江湖气,以及仗义、豪爽、缺少心机的特点。他是个“草包”,虽然是一个反面人物,但是却有他的可爱之处。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胡传魁和阿庆嫂再次相逢后,阿庆嫂只寒暄了一句就问胡传魁“哪阵风把您给吹回来了”,意在询问胡传魁此次回到沙家浜的真实目的。
B.“我借贵方一块宝地”点明阿庆嫂是个外乡人,“参谋长树大根深”是阿庆嫂向刁德一表明自己知道他在本地是很有势力的。
C.刁德一的应答“好说好说”既显示了他对阿庆嫂的热情,意思是“我会照应的”,同时也在观察阿庆嫂的表现。
D.胡传魁是个草根出身的司令,说话带有很重的江湖气。阿庆嫂讲话也很得体,把自己的恩惠轻轻带过,而且还特意半开玩笑地说“后怕”。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语句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段唱词前八句是整句,音韵谐和,后三句是散句,显示了阿庆嫂的生意兴隆,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B.运用对偶、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与客人的关系,既符合阿庆嫂身份又回答巧妙。
C.这段画线文字是阿庆嫂针对刁德一怀疑自己和新四军来往所作的回答,说明自己和新四军没有一点关系。
D.“人一走,茶就凉”软中带硬,“有什么周详不周详”一句话中有话,巧妙地把刁德一的刁难顶了回去。
3.(4分)【衔接考点:理解重要句子】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舞台说明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1)刁德一上下打量阿庆嫂。
(2)阿庆嫂泼去刁德一杯中残茶。
4.(6分)剧本为什么把本场戏命名为“智斗”?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