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讲 《论语》名句名篇默写
目录
01考情解码·命题预警 2
02体系构建·思维可视 4
03核心突破·靶向攻坚 4
考点一 准确背诵策略 4
考点二 理解性默写(对接高考) 12
04真题溯源·考向感知 24
年份 卷别 考查名句 涉及考点
2019年 全国新课标Ⅲ卷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名句默写
2020年 全国新高考Ⅰ卷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名句默写
天津卷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结合名句谈理解(关联默写)
考情解码:《论语》名句名篇默写并非每年所有卷别都考查,但在近十年高考中多次出现,既包含直接的名句默写,也有结合名句理解的关联默写,常与对《论语》文意理解、核心思想解读等内容结合考查。 命题预警: 1.注意高频考查的《论语》名句,如体现个人志向、道德修养、治国理念等方面的句子。 2.关注名句默写与文意理解的结合,不仅要准确背诵默写,还要理解名句含义及背后的思想。 3.可能会出现结合具体语境考查名句运用的情况。
考点一 准确背诵策略
近年来,相关《论语》的名句名篇默写考点频繁出现在全国卷及各省市考题中,2024 年多省联考再次对其名句理解与思想内涵进行考查,足见其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从命题特点来看,《论语》考点多选用体现儒家核心思想的经典章句,如仁、礼、孝、学等主题,也常选取存在辩证关系的双章组合,引导考生深入思考。同时,命题倾向于选择与现实生活关联密切的论述,注重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思想内涵的提炼能力,以及将古人智慧迁移到现实生活的能力。在题型设置上,除了名句名篇默写外,还出现在其他的题型中,而对《论语》的相关积累,可以全面实现考生对《论语》核心思想的把握、内涵的阐释以及现实价值的迁移。
【图文助记】
【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一、必备知识
1.篇目内容梳理
高考所涉及的《论语》篇章需全面梳理。如《为政以德》,要明确孔子“为政以德”的核心主张,像“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深刻理解其以德治国,君主若施行德政,百姓自然会拥戴的理念。对于《克己复礼》,需掌握“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明晰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礼就是仁,一旦做到,天下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每一篇章的关键语句都是理解与背诵的重点。
2.文化常识积累
《论语》中蕴含丰富文化常识。例如,古代的礼仪制度,“礼”在孔子思想体系里至关重要,涉及祭祀、社交、政治等多方面礼仪规范,像祭祀时的器具、流程等细节。还有古代官职,孔子及其弟子谈论中提及的官职,其职责与地位也需了解。这些文化常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论语》内容,辅助背诵。如理解了古代大夫的职责,就能更透彻地明白孔子对大夫行为规范的论述,从而加深对相关语句的记忆。
3.字词释义牢记
准确掌握《论语》中的字词释义是背诵根基。一些实词,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中“省”意为反省,“忠”是尽心竭力,“信”指诚信,“传”指传授的学业。虚词同样关键,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里的“而”表顺承,连接“学”与“时习之”两个动作。只有精准把握字词义,才能准确理解句子,实现顺畅背诵。
二、考点复习策略
1.深入理解《论语》语句含义,而非死记硬背。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例,要明白这体现了孔子倡导的推己及人的恕道,从自身感受出发,不把自己不愿承受的施加给别人。当理解了这种为人处世的道理,背诵此句就水到渠成。可以通过结合生活实例,如自己不喜欢被人嘲笑,就不要嘲笑他人,来强化对句子的理解与记忆。
2.梳理《论语》各篇章内部逻辑关系。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先写孔子询问弟子志向,接着子路、冉有、公西华依次发言,最后曾皙描述自己的理想,孔子进行点评。把握这种对话的先后顺序与逻辑,就能更有条理地背诵。还可绘制简单思维导图,以孔子提问为起点,分支列出各弟子的回答及孔子的回应,借助思维导图强化记忆逻辑。
3.将《论语》语句与特定情境相联系。比如背诵“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可联想寒冬时节,万物凋零,唯有松柏依然翠绿挺拔的画面,以此加深对该句在艰难处境中坚守品德寓意的理解,促进背诵。也可以将《论语》语句运用到写作、日常交流等实际情境中,通过实际运用强化记忆,如在论述坚守信念的作文中引用此句,既能提升作文质量,又能巩固背诵成果。
三、高考整本书阅读《论语》准确背诵策略考点复习的“3注意”
第一,注意区分易混淆章句的细微差异。《论语》中许多章句主题相近、表述相似,却在字词或语境上存在关键区别,这是背诵和考点考查的高频陷阱。
第二,注意串联章句间的思想关联。《论语》各篇章句看似零散,实则围绕孔子的核心思想形成有机整体,考点常考查对思想体系的理解。
第三,注意迁移章句的现实应用与考点呼应。高考不仅考查背诵准确性,更注重对章句现实意义的理解,复习时需将经典章句与生活场景、社会现象关联,把握考点的迁移方向。
【教材小练1】(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年长自居,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使弟子能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 , ”。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而从曾皙的一个动作细节“ ”可以看出他谦恭守礼。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一句传神地表现出孔子含蓄委婉的表态,既以微笑表示对子路的政治抱负的认可,又含而不露地批评了“ ”。
【参考答案】
(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2)其言不让 舍瑟而作
(3)夫子哂之 其言不让
【教材小练2】(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
(1)《论语·学而》中,孔子眼中的“好学”,不仅希望学生不讲求饮食住行的舒适,更希望学生“ , ”。
(2)孔子曾用一个“恕”字概括一个人终生可以奉行的原则,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 , ”两句进一步阐述了“恕”的特定内涵。
(3)在《<论语>十二章》中,“ , ”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胜过了质朴就会虚饰浮夸。
【参考答案】
(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规范答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周末的郊野民宿里,项目经理李总端着茶杯环视众人:“今天不谈KPI,聊聊要是给咱们团队放半年假,各位想怎么安排?”
小张率先前倾身体,语气带着一股冲劲:“我觉得能拿下南边那个文旅项目!带团队深耕三个月,保准做出三个爆款短视频,粉丝量翻番没问题!”这股子利落劲儿,倒有几分子路率尔而对的模样。
旁边的小陈推了推眼镜,轻声道:“我没那么大志向。要是能负责社区公益策划,协调十来个志愿者,把老年食堂的配送路线理顺,就挺满足了。”话音刚落,他又补充道:“当然,还得请李总多指点。”谦逊的姿态,像极了冉有对孔子的应答。
坐在窗边的小林正对着笔记本涂鸦,闻言抬头笑道:“我嘛,就想跟着团队做文化展。从设计宣传册到布置展厅,哪怕只是负责递递画笔、整理资料,也觉得开心。”语气温和得像春日微风,倒有公西华愿为小相的那份细致。
一直望着窗外竹林的小王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释然:“我和大家想法不太一样。”众人都转过头来,他接着说:“春末的时候,想带着家人去江南。清晨听着雨打乌篷船,午后在茶舍看老人下棋,傍晚跟着农人去采菱角。不用赶进度,也不用写方案,就这么慢悠悠地待着。”
李总放下茶杯,望着远处的山影笑了:“还是小王的想法,最得闲趣啊。”
【改编题】这段话可以关联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中的哪些名句?请默写其中一段。
【解题策略】
第一步:精准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题目要求关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名句并默写一段,需先明确文本中每个人物的表述特点与课文中四子言行及孔子评价的对应关系,锁定答题方向为找出匹配的经典语句。
第二步:速读文本,构建答题思维链
阅读文本时,关注小张、小陈、小林、小王的发言风格和内容,以及李总的评价,分别对应课文中子路的率直、冉有的谦逊、公西华的细致、曾皙的闲趣及孔子对曾皙的认同,从而定位到课文中与之对应的具体语句。
第三步:组织语言,落实答题采分点
根据前面建立的关联,从课文中挑选出与文本人物特点和情境最匹配的段落,确保默写准确,包括语句、人物称谓及相关评价等关键信息,完成答题。
【参考答案】示例一: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示例二: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示例三: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示例四: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考点二 理解性默写(对接高考)
近年来,高考对《论语》的考查多集中在理解性默写这一题型上,要求考生不仅要熟练背诵《论语》中的经典语句,更要深入理解其含义,并能在特定情境中准确运用。从命题形式来看,高考理解性默写往往会设置具体的情境,这些情境或是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或是关联教材中的其他知识点,要求考生根据对《论语》的理解,精准地选出与之匹配的语句进行默写。这种考查方式将有效地杜绝了考生死记硬背的可能,强调对经典的活学活用。在考查重点上,《论语》中那些体现孔子教育思想、道德观念、人生哲理等方面的语句备受青睐。像阐述学习方法与态度,强调个人品德修养等,都是高频考点。命题人通过这些语句的考查,引导考生从经典中汲取智慧,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与道德品质。
理解性默写这一题型对考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方面,考生要有扎实的背诵功底,确保能准确无误地书写出相关语句,避免出现错别字等低级错误。另一方面,也是更为关键的,考生需要具备深度的理解能力,能够透过文字表面,把握《论语》语句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并将其与题目所给情境建立有效联系。
【图文助记】
【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一、必备知识
1.核心思想类
《论语》的核心思想围绕 “仁”“礼”“义” 等展开。如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深刻体现了 “仁” 与 “礼” 的紧密联系,强调通过约束自我使言行符合礼的规范,从而实现 “仁”。又如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鲜明地阐述了君子和小人在价值追求上的本质区别,君子看重道义,小人则追逐利益。这些核心思想类语句是理解《论语》的关键,在理解性默写中常考查对其内涵的准确把握。
2.学习方法与态度类
在学习方面,《论语》提供了诸多宝贵见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强调学习要按时复习,从中获得愉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指出在复习旧知识时能有新的领悟,便具备了成为老师的条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则辩证地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只学习不思考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则会疑惑。这类语句要求考生理解不同学习方法与态度的意义,以便在默写时能依据题目情境准确作答。
3.为人处世类
涉及为人处世的语句众多,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导以同理心对待他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或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教导人们看到贤能的人要向其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要反思自身是否有类似问题。这些语句反映了《论语》对良好品德修养和正确人际交往的重视,在理解性默写中常从为人准则、道德修养提升等角度设题。
二、关键能力
1.理解文意能力
理解性默写首先要求考生能精准理解《论语》语句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内涵。例如,对于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要明白 “士” 应当刚强坚毅,因为他们肩负着以 “仁” 为己任的重大使命,且路途遥远,需奋斗至死。只有透彻理解文意,才能在面对诸如 “体现古代士人肩负重大使命、奋斗不止精神的语句是” 这样的题目时,迅速准确地回忆起该句进行默写。
2.情境关联能力
考生需具备将题目所给情境与《论语》语句建立关联的能力。比如,题目描述 “当看到身边的人有优点时,我们应有的正确态度是”,考生要能立刻联想到 “见贤思齐焉”;若题目为 “面对复杂的知识,只埋头苦学不思考会陷入怎样的困境”,则应关联到 “学而不思则罔”。这需要考生熟悉《论语》各语句所适用的不同情境,通过大量练习强化这种情境关联的敏感度。
3.准确书写能力
在理解文意并关联好情境后,准确书写是得分的关键。《论语》中的一些字词容易写错,如 “罔”“殆”“弘毅”“篑” 等。考生平时要加强书写练习,确保在考试中能准确无误地写出所填语句,避免因错别字而丢分。
三、常见题型与解题思路
1.直接情境型
题目直接给出明确情境,要求默写对应的《论语》语句。如 “孔子强调要广泛学习并时常复习知识的句子是”,解题时,考生需在脑海中迅速搜索关于学习和复习的语句,锁定 “学而时习之”。作答这类题目,关键在于对《论语》各主题语句的熟悉程度,平时要注重背诵和积累。
2.对比理解型
给出两个或多个相关情境,要求默写能体现对比或关联关系的《论语》语句。例如 “请写出体现君子与小人不同价值取向的句子”,此时考生要想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深入理解《论语》中不同概念的对比关系,对各语句的内涵把握清晰,通过对比分析来确定答案。
3.拓展迁移型
题目给出的情境较为灵活,需要考生对《论语》语句进行拓展理解和迁移运用。比如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仍有许多人坚守道德底线,不为利益所动,这种行为可用《论语》中的哪句话来形容”,考生可从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等语句中选择合适的作答。应对这类题目,要善于将《论语》的思想与现实生活情境相结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四、高考整本书阅读《论语》理解性默写(对接高考)考点复习的“3注意”
1.《论语》中的很多语句都存在于特定的对话场景或论述语境中,默写时注意保证所填内容与题干给出的语境高度契合。
2.高考理解性默写的题干往往会给出一些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是连接题干与答案的桥梁,注意准确把握。
3.《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语句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理解性默写不仅考查记忆能力,更注意对思想的把握。
【教材小练1】(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学习,对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 。”
(2)春秋时期郑国处在秦、晋、楚环伺之下,类似于《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所描述的“ , ”局面。
(3)暮春季节,班长号召全班同学远足赏春,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古人遗风,与同学们一起“ , ”,然后踏歌而归。
【参考答案】
(1)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3)浴乎沂,风乎舞雩
【教材小练2】(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
(1)在《<论语>十二章》中,“ , ”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
(2)小明在看书时,看到唐太宗“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的名言,想起了《论语十二章》中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 , ”。
(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 ”解释了颜渊什么是“仁”的疑惑,并强调一旦做到这一点,就能达到“ ”的效果。
【参考答案】
(1)朝闻道,夕死可矣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克己复礼为仁 天下归仁焉
【规范答题】
【原题】根据下面的这几幅漫画,如果要让你用《<论语>十二章》的内容概括,你会用那句?
【解题策略】
第一步:精准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需结合所给漫画内容,从《〈论语〉十二章》中选取合适的句子进行概括。再观察漫画呈现的场景,如“努力中”“上课中”体现积极进取的状态,“勿懈怠”强调自我约束,提炼漫画传递的核心思想——关注他人的优点并向其学习,同时反思自身不足以避免懈怠。
第二步:速读文本,构建答题思维链
回顾《〈论语〉十二章》中的重点语句,理解各句的含义,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为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就要自己内心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毛病。然后将漫画的核心思想与《〈论语〉十二章》的语句进行匹配:漫画中“努力”“上课”对应“见贤思齐”,即向积极行为学习,“勿懈怠”对应“见不贤而内自省”,即通过自我反思避免消极状态,从而锁定符合要求的语句。
第三步:组织语言,落实答题采分点
直接写出匹配的《论语》语句,并简要说明理由,若题目要求。然后紧扣漫画与语句的关联,最终得出答案“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保证语句准确且符合题目对“概括漫画内容”的要求。
参考答案: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025·各地市模拟试题合集)一、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节中,自信地认为一个夹在大国之间的中等国家,且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忧外患之中,如果让他来治理,三年就会卓有成效,体现了子路远大的志向与直率的性格。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诸侯会盟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弟子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
(4)《史记》曾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又说“孔子设礼稍诱子路”,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子路“哂”的原因。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可以看出子路性格直率,“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曾皙回答老师问题时态度恭敬。
(6)孔子重“礼”,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子路的轻率,他用神态来进行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
(7)在“我的工作,我的未来”语文课上,房老师引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来总结各位同学的发言,并用文中曾皙的“___________”激励一位志向与众不同者。
(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生动地描绘出了曾皙从容、洒脱的情态,同时又表现出了他回答老师问题时的恭敬态度。
(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______。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在回答孔子的问题时,用“______,______”来自谦能力不够,对百姓精神世界的建设还需等待贤明。
【答案】
(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2)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3)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4)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5)子路率尔而对曰 舍瑟而作
(6)夫子哂之
(7)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异乎三子者之撰
(8)铿尔,舍瑟而作
(9)夫子哂之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0)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2025·各地市模拟试题合集)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述而篇》中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之表意相同。
(2)《论语·子罕》中,孔子用堆土成山、填平洼地作比喻,说明治学做事要靠自己坚持,如果“_______”,停下来,其错在自己;而即便“_______”,能够前进一步了,也是进益在己。
(3)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小刚向老师抱怨自己做好事却没人看到。老师对小刚说,做好事要怀一颗平常心,不为显名而做好事,不为得利而帮助他人。正如《〈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在颜渊问仁时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人常用“百无一用是书生”来形容有才但浮夸的读书人,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来说他们就是“________”,所以孔子提倡“________”,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6)武汉大学的校训是“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弘毅”就是《论语》里提到的“________,_______。”
(7)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论语〉十二章》中曾子也说过类似的话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明在看书时,看到唐太宗“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的名言,想起了《论语十二章)中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表明自己对物质生活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将更多的精力和智慧投入到治事、学习和精神修养中去。
(10)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有才有德的人是每个人修身养性的镜子。如“_______”句,建议人们要向贤者看齐;“_______”句,强调要向有道德的人学习来匡正自己。
【答案】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未成一篑,(虽)覆一篑
(3)朝闻道,夕死可矣
(4)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5)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6)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8)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见贤思齐焉 就有道而正焉
(2025·江西上饶·开学模拟)三、根据下面的这几幅漫画,如果要让你用《<论语>十二章》的内容概括,你会用那句?
【答案】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