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课件、预习学案、预习检测及答案、课中导学案、课中导学达标检测及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课件、预习学案、预习检测及答案、课中导学案、课中导学达标检测及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15 22:04:36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完璧归赵图穷匕见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唐雎不 使命辱《战国策》东平县大羊镇中学 李鹤教学目标 1、 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词句。
2、 培养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 学习唐睢不畏强暴,敢于斗争,y勇于斗争的精神。
预习查评 1、 检查预习学案完成情况。
2、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记事上起前453,下迄前209年,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战国策》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背景朗读课文,
扫清生字词障碍
唐雎 怫然
韩傀 免冠徒跣
缟素 庸夫
色挠 以头抢地
休祲jū fú
guī xi?n
G?o yōng
Náo qiāng
jìn 读准字音解释下列句中的多义词: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仓鹰击于殿上
受地于先王
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



到、往解释下列句中突出的词语(1)故不错意也
(2)天下缟素
(3)休祲降于天
(4)寡人谕矣
(5)以头抢地耳通“措”,放置
动词“穿丧服”
吉凶的征兆
明白、懂得
撞⑴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平民发怒时,也不过是摘了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⑵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但是安陵君却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⑶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秦王吓得变了脸色,跪直身子向唐雎道歉说。 思路结构:(1)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 秦王企图吞并安陵遭到拒绝,秦王不悦,表明安陵危在旦夕。(2、3)唐雎使秦,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4)写秦王被唐雎折服,唐雎取得胜利。 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及他所明白的道理,反衬唐雎出使胜利。 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发展与高潮开端结局整体感知课文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
2、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
3、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5、秦王最后“长跪而谢之” 说明了什么?
研读课文:唐雎与秦王斗争的三个回合第一回合秦 王唐 雎为长者不错意广且秦灭韩亡魏质问、施恩加惠、威胁受地先王而守之,千里不易。否,非若是也。岂直五百里哉?胸有成竹、洞若观火、立场严正、断然拒绝第二回合第三回合怫然怒:天子之怒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布衣之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怒气冲冲、武力恫吓、逼其屈从闻布衣之怒乎?士之怒伏尸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三子,与臣将四,挺剑而起
沉着冷静、毫不示弱、奋力反击、以史为证、以死相拼。色挠,长跪而谢:先生坐!安陵存徒以有先生也。色厉内荏、前倨后恭折服秦王,取得胜利
不辱使命揣摩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读“ ”,我看到一个
的秦王。
读“ ”,我看到一个
的唐雎。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 一个贪得无厌、阴险狡诈,骄横狂暴、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封建统治者。一个从容镇定,有胆有识,具有凛然正气,不畏强暴的谋臣。
面对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强秦,唐雎,这位安陵小国的使者,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拼死一搏,使安陵国避过了一劫。唐雎确实不辱使命。我们要学习他为真理正义而斗争的凛然正气。 小结探究:如何刻画人物?1、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2、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先倨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虎狼之国的国君:盛气凌人,质问威胁——色挠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弱小之邦的使臣:从容镇定,据理力争
——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伏虎英雄。唐雎的说话技巧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大王尝闻布衣之怒
乎……此庸夫之怒
也……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道义威力他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对方,不辱使命。启示:懂得下面的道理: 在与人交往中,说话技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勇敢与善辩也是好的品质与能力。
在平时要多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你知道哪些关于说话能力和技
巧的名言警句?试列举一二。荀子: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刘勰: 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西方: 世界的三大战略武器:口才、
美元、电脑。拓展思考晏子:出使楚国
诸葛亮:舌战群儒
……
你还了解外交史上哪些出使他国 而“不辱使命”的人或故事。 达标检测作业上网搜集有关战国时代策士的形象,把他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22、《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词句。
2、 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 学习唐睢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难点:对有些文言词句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完璧归赵》的故事引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预习查评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四、朗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掌握重点词句
(一)第一段: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1、重点字词,
使:派遣 以:用,拿,把,介词
易:交换 其:加重语气,一定
加惠:给予恩惠 大:大片土地,形容词作名词
虽:转折连词,即使 然:代词,这样
于:从 弗:不
使:派遣,动词 使:出使 ,动词 于:到
2、品读第一段对话,从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信息:交代背景(环境),秦王想“以大易小”,安陵君不从,于是唐雎临危出使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盛气凌人、蛮横、欺诈)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清醒、不悲不亢)
(二)第二段: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重点字词:
以:用,拿 听:听从
何也:是什么原因呢?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忙
以:凭借 以:因为,介词
错意:置意错,通“措” 广:使……扩充,形容词使动用法
逆:违背 轻:轻视,看不起
与:通“欤” 若:像
是:这样,如此 虽:即使,让步连词
直:只,仅仅
2、品读第二段对话
(1)安陵君不愿易地,秦王态度如何?哪句话课看出?
“不悦”
“……轻寡人与?”(咄咄逼人)
(2)面对秦王的咄咄逼人与“不悦”,唐雎如何应对?
“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坚定立场、不卑不亢、沉着应对)
评析: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三)第三段:秦王怫(fǘ)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1、重点词语解释
怫然:盛怒的样子 谓:对
公”先生 尝:曾经
伏、流:使……伏;使……流 布衣:平民
免:脱去 徒:光着
抢:撞 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士: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仓:通“苍”
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详 若:如果
必:一定 缟素:穿丧父
是:这样
2、品读第三段对话
(1)唐雎坚定的立场——不易地,秦王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 怫然怒”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骄横狂妄)
(2)唐雎如何应付?有什么行动?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机智、正气凛然、针锋相对)
“挺剑而起”(勇敢)
评析:唐雎跟秦王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对于秦王的淫威,唐雎毫不畏惧,用排比句式列出史上有名的刺客,表明自己的立场,让秦王感到恐惧表现出维护国土的誓死决心
(四)第四段: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重点字词解释
挠:屈服 长跪而谢之: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
谕:明白,懂得 以:凭着
徒:指 以:因为
五、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大意
1、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段)开端: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秦王企图吞并安陵遭到拒绝,秦王不悦,表明安陵危在旦夕。
(2、3段)发展与高潮:唐雎使秦,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4段)结局:写秦王被唐雎折服,唐雎取得胜利。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及他所明白的道理,反衬唐雎出使胜利。
2、思考: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
(2)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
(3)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5)秦王最后“长跪而谢之” 说明了什么?
六、研读课文
1、概述唐雎与秦王斗争的三个回合。
2、揣摩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
读“ ”,我看到一个 的秦王。
读“ ”,我看到一个 的唐雎。
3、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
一个贪得无厌、阴险狡诈,骄横狂暴、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封建统治者。
一个从容镇定,有胆有识,具有凛然正气,不畏强暴的谋臣。
4、小结
面对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强秦,唐雎,这位安陵小国的使者,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拼死一搏,使安陵国避过了一劫。唐雎确实不辱使命。我们要学习他为真理正义而斗争的凛然正气。
5、本文是如何刻画唐雎和秦王这两个人物的?
(1)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
(2)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
七、拓展延伸
1、通过唐雎的说话技巧,我们学到了什么?
唐雎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对方,不辱使命。
启示:在与人交往中,说话技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勇敢与善辩也是好的品质与能力;在平时要多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2、你知道哪些关于说话能力和技巧的名言警句?试列举一二。
荀子: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刘勰: 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西方: 世界的三大战略武器:口才、美元、电脑。
3、你还了解外交史上哪些出使他国 而“不辱使命”的人或故事。
晏子:出使楚国
诸葛亮:舌战群儒
……
八、达标检测
九、布置作业
上网搜集有关战国时代策士的形象,把他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22、《唐雎不辱使命》课中导学案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词句。
2、 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 学习唐睢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难点:对有些文言词句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完璧归赵》的故事引入
二、预习查评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作者、背景简介
三、朗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掌握重点词句
1、重点字词
2、品读第一段对话,从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4、面对秦王的咄咄逼人与“不悦”,唐雎如何应对?
5、唐雎坚定的立场——不易地,秦王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6、唐雎如何应付?有什么行动?
四、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大意
1、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段)开端:
(2、3段)发展与高潮:
(4段)结局:
2、思考: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
(2)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
(3)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5)秦王最后“长跪而谢之” 说明了什么?
五、研读课文
1、概述唐雎与秦王斗争的三个回合。
2、揣摩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
读“ ”,我看到一个 的秦王。
读“ ”,我看到一个 的唐雎。
3、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
4、本文是如何刻画唐雎和秦王这两个人物的?
六、拓展延伸
1、通过唐雎的说话技巧,我们学到了什么?
2、你知道哪些关于说话能力和技巧的名言警句?试列举一二。
3、你还了解外交史上哪些出使他国 而“不辱使命”的人或故事。
七、布置作业
上网搜集有关战国时代策士的形象,把他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22、《唐雎不辱使命》达标检测(共20分)
一、找出文中的通假字。(2分)
(1)故不错意也 ( )
(2)仓鹰击于殿上 ( )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 分)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译文: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三、比较阅读:(共14分)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 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音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下面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人恒过然后能改
B.或异二者之为 何为者也
C. 吾欲辱之,何以也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要离之刺庆忌也 甚矣,汝之不惠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甲】文中秦王对唐雎的态度、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3分)



4、【乙】文中晏子在回答楚王问话时,“避席对曰”,“避席”写出了晏子 的 态度,也隐含了他的不满。(1分)
5、唐雎与晏子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唐雎主要是靠 取胜,晏子主要是靠 取胜。(2分)
6、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2分)


达标检测参考答案
一、(1)错通措 (2)仓通苍
二、( 1 )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
( 2 )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三、1、D
2、(1)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
(2)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不同。
3、威胁 害怕(色挠)
4、郑重
5、勇敢 智慧
6、蔺相如完璧归赵(或烛之武退秦师、晏子使楚,令楚王白取其辱)等言之有据即可。
22、《唐雎不辱使命》预习学案
一、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了解内容。
二、尽量独立完成下列问题,实在不会的,做好标记。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唐雎 怫然怒 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耳
休祲降于天 天下缟素 色挠 韩傀 谕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秦王不说 故不错意也 仓鹰击于殿上
3.重点关注加点词语的解释,从课文内勾画出来。
不辱使命 以大易小 请广于君 以头抢地耳
休祲降于天 天小缟素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之
寡人谕矣 大王加惠 故不错意也 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 徒以有先生也 安陵君其许寡人
4. 找出文中古今异义词。
虽然,受地于先王 长跪而谢之曰
5. 词语活用现象。  
轻寡人与 请广于君
三、背景资料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四、作家作品
刘向,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文选自《____》,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____体史书, 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共___篇, 策。
五、思考
唐雎、专诸、聂政、要离都是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请你再列举两位这样的英雄,并谈谈他们的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六、预习收获和疑惑
收获:

疑惑:

22、《唐雎不辱使命》预习检测(共30分)
1、填空(3分)
《战国策》是 末年 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
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2、解释加粗词语。(8分)
(1)请广于君( ) (2)非士之怒也( )
(3)岂直五百里哉?( ) (4)弗敢易( )
(5)休祲降于天( ) (6)长跪而谢之( )
(7)秦王色挠( ) (8)寡人谕矣( )
3、翻译下列句子。(共8分)
(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聂政之刺韩傀,白虹贯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共11分)
(1)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4分)


(2)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4分)


(3)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害怕了吗?他是如何进行反击的?(3分)


预习检测参考答案
1、西汉,刘向,国别体。
2、(1)扩充(2)有才能有胆识的人(3)只,仅仅(4)交换(5)吉祥
(6)道歉(7)屈服 (8)明白,懂得
3、(1)即使千里也不敢交换,难道仅仅是五百里吗?(2)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了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3)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4)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
4、(1)是因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妄图吞并安陵君的土地。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他出使秦国。
(2)秦王显得很骄横,以一种指责的语气对待唐雎,唐雎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的理由,义正词严地反驳了秦王,有理也有礼。
(3)唐雎威然不惧。他以布衣之怒针锋相对地驳斥了秦王的天子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