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3 21:0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主张的观点。
2.明确文章的论证方式,分析驳论过程,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
3.掌握常见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明确论证方法的作用。
4.品味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学们一定发现了,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一个疑问句。中国人到底是不是失掉自信力了呢?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1.作者档案
见第31页。
2.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9月25日,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紧逼,亡国的威胁迫在眉睫。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其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无效后,一时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部分人的头脑。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仁王护国法会”之类。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中说:“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为批驳这种错误观点,鼓舞民族自信心,鲁迅写下了这篇著名的驳论文。
(二)整体把握,梳理观点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对方的论据是什么?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论据:自夸“地大物博”,信“国联”,求神拜佛。
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小结:作者在文中先立了一个靶子,也就是批驳的对象。树起这个靶子的目的,就是为了驳倒它。在驳倒对方之后,才立起自己的观点,并证明自己的观点。这篇文章是采用了驳论的方式,是一篇驳论文。
(三)探究驳论方式
阅读第3~5段,作者是怎样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的?
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
信“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
求神拜佛是“自欺”。这些批驳证明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说明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这就是批驳的“突破口”。
(四)把握立论思路
作者在一番分析之后终于在第6段提出了自己的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树立一个论点,需要有论据来支撑,作者的论据是什么呢?细读课文第6~9段,圈画出作者的论据。
第7段:“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是论据。
第8段:“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中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的人们,也是论据。
小结:这是立论的部分,作者用自古而今的证据论证了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从而也间接批驳了对方的论点。最后,作者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五)梳理文章结构
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并概括每部分段意。
第一部分(第1~2段):树立靶子,提出对方的论据和论点。
第二部分(第3~5段):用批驳论证的方式反驳对方的观点。针对对方的三个论据,运用层层剥茧的方法,指出其虚伪性和欺骗性,抨击其卖国行径。
第三部分(第6~8段):正面歌颂有史以来前仆后继地战斗的人们,揭露反动派凶残毒辣的行径,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
第四部分(第9段):得出结论。论述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盛赞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这节课我们来辨析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品味语言特色。
(一)辨析论证方法
1.有同学认为,在第一部分树立靶子时,作者举出了确凿的事例,所以第1段是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第2段引用了别人的话,所以,这里运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小组合作讨论。
论据是为证明作者的论点而存在的,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三个事例不能证明作者的论点,这里自然也就不是举例论证了。
第2段,“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引用了别人的话,是不是属于道理论据呢?道理论证是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显然,这里作者是在转述对方的观点,他的目的是树立靶子,也就是表明批驳的对象。这句话既不是名人名言,也不是公认的科学原理,更不是为了证明作者的观点。所以,这里不是道理论证。
小结: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而存在的,如果论据不能证明论点,我们就不能判断为使用了论证方法。因为,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2.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分析文章的第三部分,看看作者是否运用了论证方法,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效果。
第7段“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第8段“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能够证明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使论述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第7段“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作者把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称为“中国的脊梁”,这是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能够证明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使论述更加生动、形象。
【教学提示】指导学生朗读第7、8段,体会富有战斗力的语言特点。
(二)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
在一番论证之后作者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状元宰相”和“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他们散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为国民政府推卸责任。“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革命力量。因此,这句话是说,中国人是否有自信力,不要看那些反动文人发表出来的文章,而要去看那些真正的堪称“中国脊梁”的人的所作所为,他们虽然总是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但是他们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不懈奋斗。
(三)品味语言特色
1.揣摩第1段,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唯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着”,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2.“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运用“仿拟”的修辞手法,从“自信力”一词翻造出“他信力”一词,既指出中国人其实是相信他物他人之力,并不是相信自己,又通过一字之差的两个词的对比,使本文妙趣横生,富有辛辣讽刺意味。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鲁迅先生批驳了当时国民党人在民族自信方面的消极态度,运用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充分有力地证明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鲁迅先生通过文章唤醒民族自信,他的文章在近百年之后的现在,仍然能够给予我们前进的动力。
第一课时重点把握观点,梳理并理解驳论文论证思路,感悟鲁迅先生所言的中国精神。第二课时重点理解课文中运用到的驳论证方法,这对学生来说也是新的知识点,另外讲到了“仿拟”的修辞手法,学生可能不能很快地接受。所以基本上还是以老师讲解为主。在其他的问题上,学生的反应还是比较积极的,能够对鲁迅先生的文章语言特点有所了解。所以还是需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交流学习,尽量避免老师直接给答案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