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创造宣言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创造宣言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3 21:09: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 创造宣言
1.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论证思路,了解立中有驳的论证特色。
2.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明确材料与观点的联系。学习本文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了解宣言的特点,感受文章严谨的说理逻辑和充满情感色彩的说理特色。
教学方法:1.自主阅读法;2.小组讨论法;3.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泰戈尔曾说:“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创造宣言》。
(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1.作者档案
陶行知(1891—1946),中国人民教育家,安徽歙县人。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1934年,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本名为陶行知。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背景链接
本文创作于1943年10月13日,选自《陶行知全集》第四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陶行知在文中的基本观点: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先生写此文,着重启发青年人,去掉在科学创造方面的妄自菲薄、无所作为的五大思想障碍:环境平凡,生活单调,年龄幼小,能力薄弱,困难当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五种借口:(1)环境太平凡;(2)生活太单调;(3)年纪太小;(4)太无能;(5)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2.作者列举的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共同点:缺乏自信。
3.创造力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一种能力,但由于缺乏自信,许多人常常不敢正视创造或者以各种理由拒绝创造,以致与许多次创造的机会擦肩而过,甚至成了创造面前的懦夫。那么作者围绕“创造”,提出了什么观点?
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教学提示】在驳论文中,除了对方的错误观点之外,必然有作者的正面主张。
4.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三)研读课文,分析论证
1.作者反驳五种错误观点时,是怎样引经据典的?
(1)环境太平凡:列举八大山人白纸上的挥毫,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的雕像的事例。
(2)生活太单调:列举文天祥狱中书写《正气歌》,雷塞布沙漠中开凿运河等事例。
(3)年纪太小:列举莫扎尔特、爱迪生、帕斯加尔的事例。
(4)太无能:列举不识字的慧能是禅宗南宗创始人、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的事例。
(5)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列举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取得真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发现了美洲等事例。
2.作者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树立了自己的观点,为什么又讲了一个东山樵夫的故事?
东山的樵夫,他不懂创造,最后把泰山的茅草和树苗都当柴火烧了,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用樵夫比喻老师,草和树苗比喻学生,作者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呼唤教育者要让创造之神常驻心中。
小结:在驳论部分,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密集使用举例论证,大量事例层层递进;多处使用比喻论证,使论证形象可感;道理论证,旁征博引;正反对比论证,增强说服力。
(四)赏析语句,重点探究
宣言的特征之一是有号召力,充满情感色彩,请同学们举例来说说本文的语言特色。
示例一: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这句话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教育理论和技术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
示例二: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这句话中的“汗”“血”“热情”指人的辛勤付出和创造性的劳动,“创造之花”“创造之果”“创造之森林”,比喻创造所结出的硕果。这句话在文章结尾,向人们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己的血汗和热情去创造。同时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增强了语言气势。
这些排比使论证内容充实,丰富,具体又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论证效果,充分体现了“宣言”的特点。
示例三:创造之神!你回来呀!你所栽培的树苗是有了幻想,樵夫拿着雪亮的镰刀天天来,甚至常常来到树苗的美梦里。你不能放弃你的责任。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当你看见满山的树苗在你监护之下,得到我们的汗、血、心、生命的灌溉,一根一根地都长成参天的大树,你不高兴吗?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有你回来,才能保证参天大树之长成。
在该段中,“创造之神!你回来呀”两次出现,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同时连用两个叹号,表达了作者对创造的殷切期盼,热切呼唤之情,也照应了标题“宣言”。另外,“参天大树”形象地比喻了创造的成果。
【教学提示】总结本文的说理特色:
1.密集使用多种论证方法;
2.边破边立,思路严谨,环环相扣,逻辑性强;
3.文辞优美,感情充沛,说理生动,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针对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运用大量典型的事例与文质兼备的名言警句,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并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
本课属于自读课文,在教学中采用了以问题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学并迅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接下来通过合作探究,弄清楚了文章的论证方式。但学生往往只停留在议论文三要素上,没有注意到论据论证的多样性,从而导致学习感悟的欠缺。故在课堂最后共同研讨学习了本文的精妙语言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并总结本文的说理特色,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