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2. 发现生长 课时 第1课时
课标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学习领域的要求,本课属于“生物的生长与变化”主题。学生应通过观察自身及动植物的变化,认识生命体在成长过程中的显著特征,理解生长是生命的基本现象之一。强调以真实生活情境为依托,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比较和记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
1. 学生能够认识到人从出生到长大是一个持续的生长过程,身体外形、运动能力、牙齿结构等方面会发生明显变化。
2. 学生能列举出至少三种可以证明自己正在长大的具体证据,如衣服变小、身高增长、乳牙脱落等,并初步理解这些变化是生长的表现。
科学思维:
1. 能够通过对比不同年龄段的照片或实物(如旧衣物),进行有序观察和比较分析,找出变化的线索。
2. 能将个人经验与观察结果联系起来,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成长历程,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与归纳能力。
探究实践:
1. 能主动参与“寻找成长证据”的探究活动,选择合适的材料(照片、衣物、牙齿等)进行观察与交流。
2. 能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长大的证据”记录单的填写,并尝试用图画的方式表达某一成长证据,提升动手表达能力。
态度责任:
1. 在分享个人成长经历的过程中,愿意倾听他人发言,尊重同伴的不同发现,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习惯。
2. 感受生命成长的奇妙与美好,增强对自身发展的关注,初步建立珍惜时间、健康成长的责任意识。
学习重点 1. 认识人在成长过程中身体外形、行为能力、牙齿等方面发生的可观察的变化。
2. 能够说出并举例说明哪些事物可以作为自己正在长大的证据,如衣服穿不下、个子变高、学会走路跑步、换牙等。
3. 理解“生长”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不仅发生在人类身上,也存在于动物和植物之中。
学习难点 1.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对“过去”的记忆模糊,难以清晰回忆婴儿期的具体状态,导致在寻找成长证据时缺乏具体支撑。
2. 部分学生可能无法准确区分“变化”与“生长”的概念,容易将外在环境改变(如换了新书包)误认为是成长的直接证据。
3. 在用图画方式表达成长证据时,可能存在表现力不足的问题,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示范和引导。
评价任务 1. 口头表达:能清楚地说出至少两个证明自己长大的例子,并简单解释原因。
2. 观察能力:能在图片或实物对比中发现成长的痕迹,如指出小时候的衣服现在穿不下了。
3. 图画记录:能独立或在提示下画出一种成长证据(如一张小时候的照片、一颗掉落的乳牙等),画面内容与主题相关。
4. 合作参与: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认真倾听同学分享,表现出良好的课堂参与度。
资源
与建议 1. 教材资源:充分利用教科书第29-31页的内容,特别是三组儿童成长照片、衣物尺寸变化图示、乳牙与恒牙对比图等视觉材料,作为核心教学素材。
2. 学生自带资源:提前通知家长协助准备一张孩子婴儿时期的照片、一件小时候穿过的旧衣服或鞋子,用于课堂展示与观察。
3. 教师准备:制作简易的成长证据卡片(如“会走路了”“牙齿换了”“衣服短了”等图文结合卡)、准备空白记录单打印件、彩色铅笔若干。
4. 教学建议:本课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采用“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研讨—拓展迁移”的教学路径,注重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鼓励他们大胆表达。避免使用抽象术语,语言要贴近儿童认知水平。
板书设计 看见的变化 我们的发现 拓展思考
衣服变小了 → 现在穿不进 成长的证据有: 小猫小狗怎么长大?
身高变高了 → 比去年高 穿不下的衣服 越来越能跑跳
头发长长了 → 要剪头发 小时候的照片 吃得越来越多
牙齿掉了 → 长出新牙 掉落的乳牙 身体越来越大
不会走到会走→ 学会新本领 会做的事越来越多 植物:叶子更多更绿
身体越来越高 动物:皮毛更亮
学
习
过
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我”的变化说起 (1)谈话导入,引发共鸣
教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亲切地问:“小朋友们,早上好!老师今天特别开心,因为看到你们一个个都精神饱满,坐得整整齐齐。你们有没有发现,从去年刚入学到现在,你们是不是有点不一样了?”稍作停顿,环视全班。继续引导:“有的小朋友个子高了,有的声音更响亮了,还有的学会了更多的字和算术题。其实啊,我们每个人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叫做‘生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我们是怎么长大的。”板书课题《2. 发现生长》,带领学生齐读两遍,强调“发现”和“生长”两个关键词。
(2)出示教材图例,启动观察
打开课本翻到第29页,指着上面三张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照片(婴儿爬行、幼儿学步、小学生跑步)。提问:“请你们仔细看看这三幅图,这是同一个人吗?他是谁?”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脸型、穿着、动作姿态。“第一张图里的宝宝在干什么?他能站起来吗?第二张图的小朋友呢?他会走路了吗?第三张图呢?他在做什么?”让学生依次回答,逐步建立起“随着时间推移,人的能力在不断增强”的初步印象。接着追问:“为什么这个小朋友能从爬变成走,再变成跑呢?”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他长大了”“他变得更强壮了”等答案,顺势引出“生长”就是让我们变得更高、更强、更能干的过程。 二、自主探究,寻找证据——我的成长印记 (1)聚焦问题,明确任务
引导语:“刚才我们看到了书上的小朋友在长大,那你们自己有没有在长大呢?有哪些东西可以证明你已经不是那个小小的婴儿了呢?请大家想一想,你身边有没有什么东西告诉你:我已经长大了!”出示课本第29页的聚焦问题:“有哪些事物能证明我们在长大呢?”带领学生朗读一遍。然后说明接下来的任务:“今天我们要做一个小小侦探,去寻找藏在我们生活中的‘成长证据’。”
(2)分组观察,交流发现
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每组发放一套教师准备的成长证据卡片(包括“小时候的衣服”“小时候的照片”“换下来的乳牙”“第一次写字的作品”等),同时鼓励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婴儿照片或旧衣物。教师巡视指导,提示观察方法:“你可以摸一摸这件小衣服,试一试能不能穿上;你可以比一比照片上那时的你和现在的你有什么不同;如果你换过牙,可以说说哪颗牙掉了,新牙是什么样子的。”各小组围绕“我能找到哪些成长的证据”展开讨论,每位成员轮流发言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师重点关注那些表达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组织语言,例如:“你看,这张照片上的你还不会走路,现在你能跑能跳了,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三、集体研讨,深化理解——共享成长故事 (1)全班汇报,梳理证据
邀请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发现。第一位学生举起一张婴儿照说:“这是我一岁的时候,我还不会走路,只会爬。”教师及时回应:“你说得太好了!从爬到走,这是多么重要的进步啊!”第二位学生拿出一只小袜子说:“这是我两岁时穿的,现在连我的脚趾都塞不进去。”教师接过袜子夸张地比划一下,笑着说:“哇,真的太小了!说明你的脚长大了,身体也在长高。”第三位学生说:“我掉了两颗牙,妈妈帮我收着呢。”教师补充:“掉乳牙、长恒牙是我们长大的一个重要标志,科学家叫它‘换牙期’。”通过多个实例的呈现,帮助全班学生建立起多元化的成长证据体系。
(2)回归教材,强化认知
再次翻开课本第30页,引导学生观察左侧乳牙与右侧恒牙的对比图。“大家看,乳牙有什么特点?是不是比较小,还有空隙?”“恒牙呢?是不是更大、更整齐?”讲解:“我们刚出生时长出来的是乳牙,大概六岁左右就开始慢慢脱落,被更大的恒牙代替。这也是我们身体在发育的一个信号。”接着指向衣物尺寸递增的图示:“这些衣服从小到大排列,就像我们在一步步往上爬楼梯一样,每一级都代表着一个新的成长阶段。”强调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都是“生长”的有力证明。 四、动手记录,巩固成果——画下我的成长足迹 (1)发放记录单,明确要求
教师发放事先准备好的“长大的证据”记录单,表格上方写着标题,下方留有大片空白区域供绘画使用,旁边设有“日期”栏。讲解填写要求:“请你在今天的日期后面,画出一个最能代表你长大的东西。可以是你小时候穿不了的衣服,可以是你掉落的牙齿,也可以是你第一次学会骑自行车的情景。只要你觉得能证明你在长大,都可以画下来。”强调:“不用画得很复杂,只要让大家看得懂就行。”
(2)学生创作,个别指导
学生开始安静作画,教师在教室内来回走动,随时提供帮助。对于犹豫不决的学生,轻声询问:“你最骄傲的成长变化是什么?是学会了系鞋带吗?还是能自己洗澡了?”引导其确定绘画主题。对于绘画技巧较弱的学生,建议简化图形,如画一个笑脸加一件小衣服,或画一张嘴巴露出缺牙的笑容。鼓励所有学生大胆尝试,享受表达的乐趣。完成后提醒学生写上日期。 五、拓展迁移,联系生活——不只是我在长大 (1)提出问题,启发思考
展示课本第31页的研讨问题:“我们怎样证明小猫、小狗在长大?”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家养了一只小猫,你怎么知道它一天天在长大呢?”预设回答:“它吃得越来越多”“它从巴掌大长到这么大”“它的叫声变了”“它会自己捉老鼠了”。进一步追问:“那植物呢?比如你种的一盆花,怎么看出它在生长?”引导说出“叶子多了”“枝条长了”“开出花了”等答案。总结:“原来不只是我们人类在生长,小动物、小植物也在不停地生长。生长是所有生命都会经历的事情。”
(2)布置拓展任务,延伸课堂
“回家以后,请你找一找家里有没有正在生长的小生命?可以是一盆绿植,可以是一只小宠物,也可以是你种的一颗豆子。观察它最近有什么变化,并试着像今天一样,用画画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明天带来和同学们分享。你会发现,生长的秘密就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当
堂
检
测 一、我会选(选择正确的答案)
1. 下列哪一项不能说明我在长大?( )
A. 原来的鞋子穿不下了
B. 学会了唱一首新歌
C. 衣服袖子变短了
D. 掉了一颗乳牙
2. 小明发现自己的牙齿掉了,长出了新的大牙,这说明( )
A. 他生病了
B. 他在长大
C. 他不爱刷牙
D. 他吃了太多糖
二、我会说
请你说出两个可以证明你自己在长大的事情: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
业
内
容 家庭观察任务卡
名称:我家的“生长日记”
时间:今晚至明天
任务一:观察家人
找一位家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问问他们:我小时候有哪些有趣的事?有没有什么我现在能做到而小时候做不到的事?请把他们说的话记下来或让家长帮你写一句。
任务二:观察动植物
在家里或小区里找一种动物或植物(如小狗、小猫、绿萝、桂花树),仔细观察它最近有没有什么变化?比如:是不是长高了?叶子多了?毛色更亮了?把你的发现画下来,或者用一句话写出来。
任务三:整理成长物证
把你带来的婴儿照片、旧衣物或其他成长纪念品收好,放进你的成长档案袋里。告诉爸爸妈妈:“这些都是我长大的证据!”
一
致
性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习活动、评价任务三者高度一致。学习目标设定为认识生长现象、寻找成长证据、发展观察能力与情感体验,完全对应课标中“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领域的核心素养要求。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照片—交流旧物—绘制记录单—研讨动植物”等一系列递进式活动,有效支撑了目标的达成。评价任务涵盖口头表达、图画记录、选择判断等多种形式,既检测了知识掌握情况,又评估了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实现了“教—学—评”的一体化设计,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学
后
反
思 1. 本节课以学生亲身经历的成长为主线,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课堂气氛活跃,参与度高。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特别是在展示婴儿照片和旧衣物环节,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自豪感,达到了预期的情感目标。
2. 在探究活动中,部分学生对“证据”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如将“买了新文具”当作成长证据,反映出抽象思维尚未成熟。今后需加强引导,帮助学生区分“伴随成长的现象”与“成长本身的标志”,提升科学辨析能力。
3. 绘画记录环节虽激发了创造力,但个别学生因绘画技能限制而产生挫败感。建议后续课程提供更多样化的记录方式,如贴纸拼贴、文字描述配符号等,兼顾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真正做到面向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