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月 迹
教学目标:
1. 会认“妒、袅”等6个生字,读准“悄、累”这2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月亮的足迹都会出现在哪里,品味月色的美。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3.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的含义。体会孩子的童真、童心、童趣,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难点:赏读文章,理解月亮代表的情感和寓意。
教学策略:
1.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孩子们寻月踪迹,同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感悟、诵读,真切地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2.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3.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认识文中奶奶的形象,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这个句子的含义。抒发人们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能享有的纯真愿望。
课前准备:
1.预习提纲
(1)搜集与月亮有关的资料和古诗词。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再读课文,理清寻月踪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4)回读课文,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5)体会作者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抒发情感。
2.多媒体课件(内含40分钟舒缓优美的轻音乐)
教学课时:1课时。
月亮,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情结,那温润晶莹的月色曾经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
作者简介
贾平凹在陕西农村长大,父母为他取名平娃,“娃娃”的“娃”,长大后就用陕西方言中的“凹”来代替了“娃”。
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重点写了什么内容?边读边圈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整体感知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中秋的夜里
——中堂里、院子里、院门外
——奶奶、我、弟弟、妹妹
——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重点——寻月亮
研读课文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具体描写月亮的语句,一边读一边画。
中秋节的夜晚,人们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赏月,这一家子也不例外,但月亮却像个调皮的孩子一样和孩子们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孩子们等了好久还是不见月亮的踪影,只好回中堂里缠着奶奶给他们讲故事,奶奶
讲了一个又一个,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可奶奶的思想却开了小差——她突然说:“月亮进来了!”在她的指引下孩子们终于寻到了月亮……
同学们,你们找到月亮了吗?在哪里找到的?你找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
镜中看月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
竹帘儿上的月亮是怎么进来的?“款款、溜”写出了月亮什么样的形态?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
读一读
孩子们终于盼来月亮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后来月亮又匆匆地走了,那时孩子们的心情又是什么样子的?
高兴——失望
院中望月
在院子里,孩子们都看到了什么?
月光、桂树、月亮。
什么样的月光?什么样的桂树?什么样的月亮?
我们都跑了出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我们都跑了出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孩子们在院子里看到了月光,看到了天上又圆又大的月亮,看到了院子里粗粗的桂树,那时那刻,孩子们有什么感觉?
我们都跑了出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______圆了。满院子的白光,是______,______,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______桂树,______枝,______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______骨朵儿了。
填一填
那时孩子们的心情又是什么样子的?
羡慕——嫉妒——争执
河中寻月/眼中见月
“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为什么?
“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这句话是在强调什么?
主动去追寻!
本文线索
明线:
暗线:
月亮运行之迹
孩童心理变化之迹
寻月的心理变化
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
寻月过程中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表现了什么?
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由“羡慕”而“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
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
河中寻月,眼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一番议论之后,大家“都觉得满足”。
因一时的不了解而产生的失望之情反衬了孩子们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
这些孩子们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了什么呢?
因不能拥有月亮而产生的嫉妒和争执,反衬出孩子们争强好胜的心理。
大家“越发觉得奇了”,同样表现了孩子们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
认识到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都“觉得满足”,没有一个人想独占月亮,只要大家都拥有就好,表现了童心的纯洁美好。
“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作者为什么要以“月迹”为标题?写孩子们对月迹的追寻有什么意义?
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常以月亮的圆缺比拟人世的盛衰,抒发伤感别离、期盼团聚的思想感情。本文的不同就在于通过月亮抒发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作品的感情基调是温馨融洽、积极向上的。
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显著的不同?
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刚才在不断寻找的过程中,找到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圆圆的月亮,当我们的心中有一轮明月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拥有了无限广阔的天空。
板书设计
月迹
中堂赏月——失望
院中望月——喜爱
树下争月——渴望
河边寻月——惊喜
沙滩议月——满足
月亮到处都有
美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