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3张PPT)
古诗词三首
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桥夜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山居秋暝
【唐】王维
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
秋天
《山居秋暝》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这么美的景色,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略一下吧!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因笃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走近作者
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写作背景
词语解释
词语解释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把地点——“山”、时间——“晚”、季节——“秋”、环境——“雨”全点出来了。
大概诗人来到山林,远离了嘈杂烦扰的市朝,山居给他的突出印象就是非常寂静;当然,山中林木茂盛,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
古诗赏析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颔联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明月的清辉从松林间隙照射下来,林地上洒满了斑驳的光点;清冽的山泉,在山石间淙淙流泻,诗人以动写静,以有声写无声,巧妙地写出了山林的幽静。
明月、青松、泉水。其中明月、青松是静态的。清泉是动态的。诗人以动写静,以有声写无声,巧妙地写出了山林的幽静。
这句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歌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衣归来了;荷叶纷纷向两旁摆动,那是打鱼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了。
翠竹、青莲、渔舟。其中翠竹是静态的。青莲、渔舟是动态的。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这句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尾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指导朗读: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概念:动静结合,就是构成画面的事物有的是动态的,有的是静态的,二者有机地结合在同一个画面和情境之中。
作用: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互映衬,使描写对象更加生动形象,能更好地突出其特点。
运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把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
认识动静结合的方法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绮丽风光和山中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课文主旨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课堂小结
《枫桥夜泊》
【唐】张继
走近作者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写作背景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词语解释
词语解释
枫
桥
月落乌啼霜满天。
诗句中的动静结合: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
古诗赏析
月落乌啼霜满天。
看到月亮渐渐落下去。听到了乌鸦在啼叫。
清冷。
读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觉?
江枫渔火对愁眠。
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
江枫渔火对愁眠。
看到“江枫”“渔火”。感到孤单、寂寞。
温暖、美丽。
江边有火红的枫叶,闪烁着灯火,又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寒山寺”。传来了 钟声,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
从这两句诗你看见了什么?寺里还传来了什么?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指导朗读:
读古诗,要读出诗的韵味,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就要读出诗的抑扬顿挫;大家可以划出诗的节拍,也可以模仿古人“摇头晃脑”的去读。大家尝试一下。
这首绝句,写诗人在江南旅途中,路过苏州枫桥停船过夜的情景。全诗围绕哪两个字展开叙述?
全诗围绕“客”“愁”二字,展开了景物描写和气氛渲染。
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什么?
诗人看到了渔船上忽隐忽现的灯火,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听到了远远近近有几只乌鸦惊叫起来,寒山寺的钟声;感觉到气温更低了,霜飞满天,寒气袭人……
枫桥夜泊
看到:月落 江枫 渔火
听到: 乌啼 钟声
孤寂忧愁
课文结构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课文主旨
《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这首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不仅是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和别集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课本也曾收录此诗。寒山寺也因此诗的广为传诵而成为游览胜地。
课堂小结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
走近作者
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纳兰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对京师中家的思念,写下了这首词。
写作背景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更
gēng (更换)
gèng (更好)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读一读:为了让同学们更(gèng)好地学习,学校为我们更(gēng)换了教室。
.
.
多音字
词语解释
词语解释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写出了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反 复
点明了行旅的方向。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你从“身向榆关那畔行”读懂了什么?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写出了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的情景。
“夜深千帐灯”一句由动到静,既是上阙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阙之间的自然转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作者由描写白天的人声鼎沸、骏马嘶鸣转入对“夜深千帐灯”的静态描写。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古词赏析
为什么羁旅劳顿之后深夜不寐呢?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和上阕的“山一程,水一程”一样,这儿的“风一更,雪一更”指的是荒寒的塞外,一整夜风雪交加。
“风一更,雪一更”的动态与“故园无此声”的静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进一步体现了故园的温馨、宁静、祥和。
“聒碎乡心梦不成”与上阙“夜深千帐灯”相呼应,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结句的“聒”字用得很灵脱,写出了风狂雪骤的气势,表现了词人对狂风暴雪极为厌恶的情感。
从“聒碎乡心梦不成”能感受到什么?
长相思
羁旅怀乡
上阕
下阕
山长水远——叙事
千帐灯—— 写景
风雪交加——写景
思乡——借叙事抒情
课文结构
《长相思》描写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的状态,全词于写景叙事之中,表达了浓烈的羁旅怀乡之情。
课文主旨
这首词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出真切的情感,是很为前人称道的。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格调清淡朴素,自然雅致,直抒胸臆,毫无雕琢痕迹。
课堂小结
指导朗读: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指将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在写文的时候,如果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动静相对,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举例:
比如王维《山居秋暝》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练一练:
读王维的《鸟鸣涧》,体会动静结合的方法。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三首诗词都是动静结合描写景物的,大家课后再搜集一首这样的古诗,一起交流一下读古诗的收获吧。
主题延伸
漫成一首
[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思考:作者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诗中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雨后池上
[宋]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思考: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分析诗中是如何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的。
《长相思》描绘的景象:为了打胜仗,将士们跋山涉水,走了一程又一程,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 夜里,每一个帐篷都燃起了橘红色的火苗,大家都想早早睡下。 然而,呼呼的北风伴着鹅毛大雪,让将士们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眠。 他们仿佛看到了儿女们纯真可爱的笑脸和父母那慈祥的微笑,便情不自禁地思念起了故乡。 在故乡,没有这风雪声……
读《古诗词三首》,任选一首,发挥想象,用一段话写出诗(词)所描绘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