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阅读综合实践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阅读综合实践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4 09:1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七上第一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学习目标:
【考点1:朗读技巧】
【考点2:遣词造句(词语赏析,比喻拟人修辞)】
任务一:
本单元的课文对自然景物作了细腻生动而饱含感情的描写,传达出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独特感受,比如《春》中描写春雨,《济南的冬天》中描写冬天的雪景,《雨的四季》中描写能净化灵魂的秋雨。找出相关文字,边读边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切情感;并参考下面的链接材料,标示重音和停连,同学两人一组,轮流朗读给对方听,深入体会汉语的美。
1.重音,是对一句话中需要强调的词语加以重读,以引起听者的注意。一般用着重号“ ”标示在词语下面。
2.停连,指朗读语流的停顿和连接。停顿,用“|”或“ ”在词语之间的上方,不限于标点处;连接,用“ ”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表明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此处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来,有标点也不停顿。
链接材料


在文学或音乐作品中表达的基本情感态度和总的感彩,它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等。这些感情基调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也与语气语调有着密切的关联,不同的语气语调能够表达不同的感情基调。
欢快,表达快乐、轻松的情感;
忧愁,表达悲伤、忧郁的情感;
寂寞,表达孤独、思念的情感;
伤感:表达哀伤、失落的情感;
恬淡,表达宁静、淡泊的情感;
闲适,表达舒适、自在的情感;
激愤,表达愤怒、不满的情感等。
朗读的感情基调
语言的语调和语气是最基本的声音表达方式之一。语调是指说话的高低起伏,而语气则是指说话的强弱、轻重、快慢等。语调和语气的变化可以传递丰富的情感信息。例如,在表达喜悦和兴奋时,语调会高昂、明亮;在表达悲伤和沮丧时,语调会低沉、沉重;在表达愤怒和不满时,语气会强硬、尖锐。常见的语气语调有喜悦明快、平缓低沉、慷慨激昂、平直舒缓、坚定有力等。
朗读的语气语调
参照下面示例:在课本上用这些符号设计重音和停连,按照自己的设计朗读一遍,再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示例:
重读“盼望”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在静静地等待春天来临;重读“来”和“近”是为了表现当春天真的来临时,作 者内心的激动、惊喜。在“来了”“近了”前面停顿,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春天来临是有一个过程的。
“钻”“嫩嫩”“绿绿”重读,突出春草顽强的生命力,“偷偷”重读,突出春草在人们不经意间生长,带来春的气息。“坐”“躺”“打”“踢”“赛”“捉”这几个动词重读,用人们在草地上欢快的行为突出春天的生机蓬勃。读“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时,句子之间连读,语速可以加快,突出春天的力量和生机。
“母亲的手”“抚摸”要读得语重而情深,让人觉得温暖而舒坦。“泥土的气息”“青草味”重读,给人以嗅觉上的美感。“清脆”“宛转”“应和”重读,让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迎春交响曲。
理由阐述:我们认为春雨是清新的、甜美的、生机焕发的! 春雨是清新的,所以我们小组给“复苏的”“春天”“畅快”加了重音,而且还给小草配了音,把这种春天特有的沙沙声补充上去,仿佛能让人闻到新草生发的清新的味道。春雨是甜美的,所以我们给“芳甜的”“诱惑着”加了重音,仿佛春雨里就有糖果的味道,它像魔法师一样给大地带来了甜甜的果香。春雨还是生机焕发的,“完全”“改变”就可以把春雨使世界改变姿容,让万物生机焕发的神奇凸显出来!
标注重音和停连的方法小结:
1.所陈述的对象需明确,往往在后面稍作停顿。
2.所陈述的对象特征需突出,朗读时往往重读。
3.所陈述的对象如有变化或动作要突显,朗读时往往重读。
4.对作者情感的体会也是处理重音与停连的重要依据。
任务二:
汉语的美也表现在遣词造句上,比如选择巧妙贴切、富有意蕴的词语,运用匀称整齐或错落有致的句子,以及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下面的语句,再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类似的句子来仔细品味,体会遣词造句的妙处,在自己的表达中借鉴运用。
《春》手法运用示例:
1.比喻:本文运用了大量比喻,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这三个比喻句,构成一组排比,极写了春花的花色之明艳、花态之繁茂。如“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将野花比作“眼睛”“星星”,表现了阳光下野花忽隐忽现、惹人喜爱的样子。”
2.拟人:在作者笔下,几乎所有景物都成为有灵性、有情感的。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拟人,“偷偷地”“钻”赋予小草人的情态,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状态。再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拟人修辞,“赶趟儿”赋予鲜花人的情态,描写了百花争春的情景,生动而有人情味,把花写活了。
3.排比:见于春花图、春雨图和最后三段。
4.引用:有两处,即“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年之计在于春”
5.用词:“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两个词使得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
【注】这些修辞手法,往往不是单一运用,而是综合杂糅的,例如 “红的像火”等句,就是既有比喻又有排比的。
《济南的冬天》手法运用示例:
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境界?(第2段)
“暖和安适地睡着”“把他们唤醒”运用了拟人手法,把山水当作人,具有人一样的动作——“睡着”和“唤醒”,增添了趣味性。几个句子组合起来,创造出一种优美、温馨的意境。
2.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第4段)
运用比喻,把树尖儿上的雪比作“一髻儿白花”,把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披雪的矮松的美丽风姿。
《雨的四季》手法运用示例:
春雨图中,运用间接描写,通过写万物经雨洗淋后的情态,写出了春雨给万物带来的变化,间接地写出了春雨的娇媚,表现了春雨滋润万物,给大地带来的勃勃生机。
“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把小草比作蚯蚓,从听觉角度写出了小草在春雨的滋润下复苏的情态;赋予空气以人的情态,体现了春雨带给人的美的感受。
【手法总结】
修辞手法
1.比喻:使景物描写生动形象。
2.拟人:使景物描写具有灵性、有情感。
3.排比:增强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的效果。
4.引用:增强文章的诗意效果。
精准词语
1.生动形象的动词。2.形象多样的形容词。
3.音韵和谐的叠词......
多感官描写
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多重感官使景物描写更加细腻真实、丰富立体。
描写顺序
使用合理的顺序,能够使景物描写更具有条理性。
侧面描写
侧面渲染出景物特点。
其他方法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对比手法;想象联想......
任务三:
全班开展课文朗诵活动,在琅琅书声中感受汉语的美。可以是个人朗诵,也可以是多人合作朗诵;可以朗诵片段,也可以朗诵全文;可以是多个相关联的句子的串联朗诵,也可以是相关段落的组合朗诵。如果选择朗诵古诗,要注意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
我们朗读古代诗歌时,要读出节奏。四言诗的停顿是“二 二”,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五言诗的停顿节奏,一般是“二三”,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同时,像“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样的对仗句,上下句的词语音节应该是一致的。七言诗一般则是“二二三”,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六字句一般停顿是“二二二”,如“枯藤/老树/昏鸦”,但《天净沙 · 秋思》的最后一句,则读“断肠人/在天涯”。
示例1:
【朗读设计】画出重音、停顿,并设计朗读的体态、手势、表情等 。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抬头目视远方,斗志满满,眼神坚定)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右手慢慢向右上方举起,手心向上)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右手缓缓落下,停在右胸前,手心向上)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右手慢慢将手心朝下,小幅 左右移动)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语速稍加快,向左上方举手,不落下)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向右上方举手,身体前倾,作豪迈之姿)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抬头目视前方,双手向正前 方有力高举,眼神更为坚定)
示例2:
【朗读设计】画出重音、停顿,并设计朗读的体态、手势、表情等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向右上方举手,表情凝重),小桥/流永/人家(向左方举手,表情有一丝向往)
古道/西风/瘦马(低头往下看,表情回归凝重)。
夕阳/西下(抬头自视前方)
断肠人/在天涯(惆怅,伤感。目视远方,表情更加凝重)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