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形状改变了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形状改变了》的知识是构建力与物体相互作用认知、理解生活中形状变化现象的基础。本课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观察、体验、实验、对比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力能改变物体形状,认识改变形状的方法及相关规律,了解人类改变物体形状方式的发展。 本课教学内容包含四个板块:板块一,以学生感兴趣的 “玩变脸游戏” 切入,呈现脸部在用力时的形状变化,接着展示弓、毛巾等物体受力后的形状改变,引导学生发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随后让学生认识拉、弯、压、扭等改变物体形状的常用方法,初步建立力与物体形状变化的关联。板块二提供纸泥、竹片、毛根扭扭棒、橡皮筋等材料,让学生动手用不同方法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亲身体验拉、弯、压、扭对形状的改变效果,将对力改变形状的认知从观察延伸到亲身实践,深化对改变形状方法的理解。板块三,开展探究橡皮筋长度的变化与拉力的关系实验,学生在橡皮筋上挂不同数量的钩码,观察、记录橡皮筋长度的变化,分析拉力大小与橡皮筋形状改变程度的关系,将探究从 “定性感受力能改变形状” 推进到定量探究力的大小与形状变化的规律,培养科学探究中的实验操作、观察记录与分析推理能力。板块四,以人力与机器改变物体形状的对比呈现,展示过去依靠人力改变物体形状的场景,以及如今利用机器改变物体形状的画面,让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改写了依靠人力改变物体形状的历史,梳理从人力到机器的发展历程,同时渗透科学技术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科技进步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2.学习者分析 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生活中物体形状改变的现象充满探究欲,比如捏橡皮泥、折纸张等经历,让他们对 “形状改变” 有一定感性认知,但缺乏系统、科学的认识。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初步发展,能观察到明显的形状变化,却难以深入理解力与形状改变的内在联系。在动手操作方面,他们乐于参与实验活动,不过操作的规范性和对实验现象的精准描述、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同时,二年级学生合作意识正在形成,在小组探究中,能积极参与,但分工协作、有效交流的能力还需引导培养。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 ①力可改变物体形状,常用方法有拉、弯、压、扭等。 ②在一定限度内,皮筋长度变化与拉力大小有关,拉力越大,橡皮筋伸长越长。 科学思维: ①能通过观察,归纳概括出力能改变物体形状的作用。 ②能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皮筋长度变化与拉力大小有关的结论。 探究实践: ①在对脸部、铁丝、海绵等丰富材料用力的活动中感知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②在动手做中了解拉、压、弯、扭等用力改变物体形状的基本方法; ③通过探究实验,初步认识拉力的大小对橡皮筋拉伸长度是有影响的。 态度责任: ①对身边物体形状改变的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②体会到科技发展对改变物体形状方式的影响,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重要作用。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了解拉、弯、压、扭是改变物体形状常用的方法。 难点:过实验探究,理解橡皮筋长度的变化与拉力大小有关。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变脸游戏能感受形状可改变能基本能不能观察与讨论能感知力对物体形状的改变作用能基本能不能改变物体形状能体会到不同力的作用方式都能改变物体形状能基本能不能橡皮筋与拉力能自主探究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改变程度关系能基本能不能人力与机器能了解科技发展对改变物体形状方式的影响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变脸游戏教师活动1 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让脸的面部变形。 教师提出问题:是什么改变了脸的形状?学生活动1 学生上台表演 可能回答:力活动意图说明:以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游戏形式导入,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形状可以发生改变,激发学生对 “形状改变” 这一主题的探究兴趣,同时为后续学习力能改变物体形状做铺垫。环节二:观察与讨论教师活动2 PPT展示图片 提出观察和讨论的问题: (1)用力以后这些物体的形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用什么方法让物体受力改变了形状? 教师小结:常用力改变物体形状的方法有以下四种:拉、弯、压、扭。学生活动2 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①弓:被拉弯,形状从原本较直的状态变为弯曲的弧形。 ②毛巾:被拧成了螺旋状,原本平整的毛巾形态变得扭曲。 ③撑竿:在运动员的作用下发生弯曲,从直的状态变成弧形。 ④拉面:被拉长、拉细,原本的面团被拉成细长的面条形状。 ⑤塑料瓶:被捏扁,原本的圆柱形等规则形状变得扁瘪、不规则。 继续讨论交流: ①弓和拉面——拉 ②毛巾——扭 ③撑杆——弯 ④塑料瓶——压活动意图说明: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进一步感知力对物体形状的改变作用,将抽象的力改变形状概念与具体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加深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环节三:改变物体形状教师活动3 1. 准备活动材料:纸泥、竹片、毛根妞妞棒、橡皮筋等。 2. 活动要求:用不同的方法去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看看能有什么发现。 3. 活动提示:采用拉、弯、压、扭等方法。 学生活动3 学生小组内动手操作,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①用捏、压方法,纸泥从圆柱形变成方形、三角形、五角星、圆形等。 ②可以通过压、弯、扭的方法,让竹片从直的变成弯曲的。 ③用不同的方法让毛根妞妞棒变成心形、五角星、蝴蝶结、8字形等。 ④用拉的方法,橡皮筋可由短、粗变成长、细。活动意图说明: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不同的力的作用方式都能改变物体形状,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体验感,让学生在做中学。环节四:橡皮筋与拉力教师活动4 1. 实验器材:橡皮筋、钩码 2. 实验方法 在橡皮筋上挂不同数量的钩码,观察橡皮筋长度的变化。 3. 我的发现 4. 填写实验结论 橡皮筋长度的变化与有_________关。拉力越______,橡皮筋伸长越______。 5. 追问:挂很多钩码后,橡皮筋会怎样? 教师:橡皮筋的弹性是有限的。学生活动4 小组分工合作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完善实验结论。 断了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改变程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包括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乐趣。环节五:人力与机器教师活动5 观察图片,说一说人们是怎么用人力来改变物体形状的。 观察机器工作图片,机器是怎么改变物体形状的?和人力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活动5 人力改变物体形状,主要是依靠人的双手、锤子等简单工具,通过直接施加力量来拧、锤、弯物体,让它们的形状发生变化。 机器改变物体形状,是利用自身复杂的结构和强大的动力,对物体进行加工,能更快速、更精准、更高效地改变物体形状,而且可以处理更坚硬、更大规模的材料。设计意图说明:将知识拓展到实际生产生活中,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对改变物体形状方式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对科技发展的认知,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技术应用。
7.板书设计 形状改变了 人力:拉、弯、压、扭 力 机器:结构和动力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堂练习: 1. 下列变脸游戏形状未发生改变的是( ) 2. 连一连:要改变下面物体的形状,你会怎么做? 【参考答案】 1.C 2. 作业布置: 查阅资料,说说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力
课标要求 一、核心概念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技术、工程与社会 二、学习内容 3.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①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上下、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 ②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12.2技术与工程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③举例说出周围简单科技产品的结构和功能,知道科技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三、学业要求 1. 能举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能使用方位名词说出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能根据效果区别推力和拉力。能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力对物体形状的改变。在体验活动和动手操作中,能如实表达观察到的现象,具有对推力、拉力等现象的直觉兴趣;意识到学会描述方位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能描述常见简单科技产品的结构与功能;知道科技产品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
单元课时设计 3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用力以后
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包括机械运动、热运动和电磁运动。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包括电磁力、万有引力、强相互作用与弱相互作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学习机械运动、热运动和电磁运动等,探究运动与相互作用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与模型等跨学科概念。 教学中,教师要在系列探究活动中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加强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用观察、测量、比较等方法逐步认识物体运动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运动情境,在动手操作中理解运动就是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让学生从相互作用的效果理解物体之间的作用。相互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或发生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帮助学生逐步理解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概念。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活动中区分拉力和推力,体验不同大小或不同方向的拉力、推力作用在物体上时产生的不同效果。可开展相应的观察、实验探究、制作等学习活动。通过动手开关门窗、推拉抽屉等,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推和拉的动作,认识到推力和拉力的存在。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科学观念: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力,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科学思维:比较事物之间外在特征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探索实践: (1)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和比较,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作出简单猜想,并了解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 (2)能利用多种感官或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并能对这些特征和现象进行简单的比较、分类等。 态度责任:在好奇心驱使下,对常见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表现出直觉兴趣;能如实记录观察到的信息;知道可以有依据地质疑别人的观点,尝试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认识事物;愿意倾听他人的想法,乐于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3.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和作用。 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由《推和拉》《形状改变了》《动起来与停下来》三课组成,按照从力的基础形式感知到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再到力与运动关联探究的递进逻辑展开。 其中,第一课《推和拉》从生活中 “用力” 的常见动作切入,如推开门、拉椅子、推玩具车、拉橡皮筋等,通过模仿操作、对比辨析,让学生认识 “推” 和 “拉” 是生活中最基本的用力方式,搭建 “力的基础形式” 的认知框架,区分两种动作的不同(如推是向外用力,拉是向内用力),建立 “用力会产生作用” 的初步认知。 第二课《形状改变了》依托《推和拉》建立的 “用力有作用” 认知,聚焦 “用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分析生活中 “捏橡皮泥变形”“压海绵变小”“拉弹簧变长” 等现象。从 “认识用力形式” 升级到 “理解用力的具体效果(改变形状)”,回答 “用力能让物体发生什么具体变化” 的问题,同时通过对比不同用力大小导致的形状变化差异,初步感知 “力有大小”。 第三课《动起来与停下来》聚焦 “用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深入探究 “用力能让静止的物体动起来”(如推静止的小球)、“用力能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如抓住滚动的杯子)、“用力能改变物体运动方向”(如拨转移动的玩具车)等规律,理解 “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从 “力改变物体形状” 到 “力影响物体运动”,体现认知由单一效果到多元作用的拓展,深化对 “力的作用” 的系统认识。 整个单元的设计让学生对 “力” 的认知逐步完善,从识别用力形式到观察用力效果,再到探究力与运动的关联,符合科学课 “感知具体现象→理解初步规律→探究深层关联” 的思维进阶路径,也适配二年级学生从具象体验到初步抽象归纳的认知特点。
主题学情分析 从已有基础看,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频繁接触用力场景,如开门、扔球、折纸等,能直观感知用力能让物体动起来,但对 “力有大小、方向”“用力会改变物体形状” 等抽象概念缺乏系统认知,这是单元学习的起点。 认知能力上,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擅长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图片获取知识。教材中 “拉弹簧”“推箱子” 等图片,能快速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但对同一物体用力不同,变化不同,如轻拉、重拉弹簧的差异的对比分析能力较弱,需借助实物操作强化理解。 学习兴趣与难点方面,学生对动手体验力的作用兴趣浓厚,如图片中的玩橡皮泥、搭积木等活动,能激发探索欲。但难点在于将具体操作现象转化为科学表达,比如难以用 “用力大,橡皮泥变形大” 这类规范语言描述,且易混淆 “让物体运动” 和 “改变物体形状” 这两种力的作用效果,需教学中通过分层引导突破。
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 ①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行形变。 ②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方向、启动和停止。 ③通过改变施力的大小和方向,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科学思维: ①观察、分析生活中物体在力作用下各种现象,归纳力的作用效果。 ②运用对比、推理等思维方法比较不同情况下力的作用。 探究实践: ①通过分析具体事例,知道推力和拉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 ②通过动手操作,了解拉、压、弯、扭是用力改变物体形状的基本方法。 ③通过简单实验,探究力的大小、方向对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影响。 ④通过体验活动,感知力可以使物体启动和停止,改变施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相应的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态度责任: ①对周围世界中力的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欲,乐于参与力相关的科学探究活动。 ②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在小组实验和交流中,能尊重他人意见,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意识到力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体会科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判断推和拉 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如推箱子、拉抽屉、大象推汽车、马拉雪橇等),以及生活中其他推和拉的场景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快速判断是 “推” 还是 “拉”,并说出判断理由。可以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增加趣味性。 设计意图:学生运用已有感性认识,对不同场景中推和拉进行判断,巩固对 “推” 和 “拉” 概念理解,同时培养观察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任务2 名称:体验推和拉 教师准备一些日常物品,如箱子、小车、门等。让学生分组,分别对这些物品进行推和拉的操作,感受推和拉的不同。比如推箱子前进,拉小车移动,推门开关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推和拉的动作,直观地感受 “推” 和 “拉” 这两种力的存在,初步建立对推力和拉力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任务3 名称:探究弹簧变化 给每个小组发放弹簧拉力器。让学生分别对弹簧进行推和拉的操作,观察弹簧的变化(被推时可能的形变,被拉时的伸长等),并讨论弹簧发生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得出是因为受到了推力或拉力。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弹簧探究,进一步认识到推力和拉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深入理解力作用效果,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能力。
任务4 名称: 模拟实验 用木板、木块模拟教材中推箱子的场景,安排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 “推”“拉” 角色,改变推力和拉力的方向、大小等。观察箱子的移动方向,然后让学生用箭头在纸上标出箱子可能移动的方向,并解释原因。 设计意图:学生在模拟实验中,亲身体验推力和拉力的方向、大小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理解推力和拉力是有方向和大小的,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任务5 名称:工程应用 介绍詹天佑 “人” 字形铁路的案例,然后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推和拉的应用实例。组织学生进行教材中的 “两人一组推 / 拉游戏”,在游戏中感受推力和拉力的大小、方向等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游戏后分享感受和发现。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案例和游戏,让学生了解推和拉在生活和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同时在游戏中进一步深化对推力和拉力的认识,体会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第2课时 任务6 名称:变脸 邀请学生上台玩 “变脸” 游戏,比如做挤脸、用手捂嘴改变脸部形状等动作,其他同学观察脸部形状的变化。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游戏形式导入,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形状可以发生改变,激发学生对 “形状改变” 这一主题的探究兴趣,同时为后续学习力能改变物体形状做铺垫。
任务7 名称:观察与讨论 展示弓、毛巾、撑竿、拉面、塑料瓶等物体受力前后的图片或实物(可准备小弓、毛巾等让学生现场操作),引导学生分组观察并讨论:这些物体在用力前后形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进一步感知力对物体形状的改变作用,将抽象的 “力改变形状” 概念与具体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加深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任务8 名称:改变物体形状 给每个小组发放纸泥、竹片、毛根扭扭棒、橡皮筋等材料,让学生用 “拉、弯、压、扭” 等不同方法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体验不同方法对物体形状的改变效果,并分享自己的体验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不同的力的作用方式(拉、弯、压、扭)都能改变物体形状,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体验感,让学生在做中学。
任务9 名称:橡皮筋与拉力 组织学生进行 “探究橡皮筋长度的变化与拉力的关系” 实验。给每个小组提供橡皮筋、不同数量的钩码,让学生在橡皮筋上挂不同数量的钩码,观察橡皮筋长度的变化,然后根据观察结果完成表格填写,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改变程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包括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乐趣。
任务10 名称:人力与机器 展示人力(如手工拧钢丝、打铁器、弯钢筋)和机器(如机器拧钢丝、造铁器、弯钢筋)改变物体形状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分组讨论:人力和机器改变物体形状有什么不同?机器的使用给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将知识拓展到实际生产生活中,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对改变物体形状方式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对科技发展的认知,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技术应用。
第3课时 任务11 名称:生活感知 组织学生回忆生活中启动和停止物体的场景,比如启动滑板车、让运动的小车停下来等,然后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在这些场景中是怎么做的。邀请部分学生到讲台上,用教师准备好的简易滑板车模型(或类似可操作的小道具),实际演示启动和停止的动作。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先凭借已有认知去回忆和描述,再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感知 “动起来” 与 “停下来” 的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后续更深入的探究奠定基础,让学生在生活体验的迁移中进入学习状态。
任务12 名称:动手探究 分组进行 “让同一辆小车动起来与停下来” 的实验。每组发放一辆小车,让学生思考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以及让运动中的小车停下来,之后组内交流各自的方法和发现。接着进行 “让轻重不同的小车动起来与停下来” 的实验。给每组发放轻重有明显差异的两辆小车,让学生在尽量让小车起始速度(或最终要达到的速度)相同的前提下,尝试让它们动起来和停下来,感受并比较对两辆小车施加力的大小,组内讨论交流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去探索让物体 “动起来” 和 “停下来” 的方法,以及不同重量物体在这一过程中与力的关系。学生在动手、交流的过程中,能更深入地体验力对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任务13 名称:拓展应用 开展 “生活实例大讨论”,展示轿车和重型卡车的图片,让学生结合之前实验的发现,讨论轿车与重型卡车启动或刹车时哪种车需要更大的力,并说明理由。针对 “三轮车加速” 和 “下坡拉小推车” 的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联系生活和之前的探究,阐述自己的想法,比如怎样让三轮车运动快起来,下坡拉小推车的原因等,然后每组派代表分享观点。 设计意图:将实验探究的结果拓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交通工具等场景,让学生把从实验中获得的体验和知识,迁移到对更复杂生活现象的解释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升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任务14 名称:游戏体验 先组织学生讨论 “踢足球时运动员对足球用力及足球方向变化” 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踢足球或者看足球比赛的经历,分享想法。然后进行 “吹球进洞” 游戏。按照作业要求,让学生用提前制作好的 “吹球进洞” 游戏盒(或教师统一提供),与同桌或小组成员一起游戏,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力(吹气产生的力)对乒乓球运动方向、速度等的影响,感受游戏的乐趣,同时加深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足球运动的实例,再结合趣味游戏,一方面让学生在熟悉的体育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作用;另一方面,游戏的形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再次体验力与运动的关系,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1课时:推和拉 1. 判断推与拉 2. 体验推和拉 3. 探究弹簧的变化 4. 模拟实验 5. 工程应用 第2课时:形状改变了 1. 变脸 2. 观察与讨论 3. 改变物体形状 4. 橡皮筋与拉力 5. 人力与机器 第3课时:动起来与停下来 1. 生活感知 2. 动手探究 3. 拓展应用 4. 游戏体验
评价指标 第1课时:推和拉 1. 知道推力和拉力是两种常见的力,能准确区分生活中的推和拉现象。理解推力和拉力具有方向和大小,且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科学观念) 2. 能基于对推、拉现象的观察与体验,归纳出推力和拉力的特点及作用效果。能运用推力和拉力的相关知识,对物体的运动方向等进行合理推测与分析。(科学思维) 3. 通过对日常物品、弹簧等进行推、拉操作,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简单的实验方法。在 “判断推与拉”“探究弹簧变化”“模拟箱子移动” 等活动中,提升观察、实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探究实践) 4. 对研究推和拉的现象产生浓厚兴趣,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了解推力和拉力在生活、工程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增强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态度责任) 第2课时:形状改变了 1. 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了解改变物体形状的常用方法有拉、弯、压、扭等。理解橡皮筋长度的变化与拉力大小有关,拉力越大,橡皮筋伸长越长(在弹性限度内)。(科学观念) 2. 能通过观察生活中物体形状改变的实例,归纳出力能改变物体形状的结论,培养归纳概括的思维能力。在探究橡皮筋长度与拉力关系的实验中,能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提升分析推理能力。(科学思维) 3. 能参与 “变脸” 体验、改变物体形状(纸泥、竹片等)、探究橡皮筋与拉力关系等活动,掌握观察、实验等基本科学探究方法。学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来探究力与物体形状变化的关系,能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探究实践) 4. 对身边物体形状改变的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会到科技发展(机器的发明)对改变物体形状方式的影响,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热爱。(态度责任) 第3课时:动起来与停下来 1. 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动起来或停下来)与力的作用有关;了解物体的重量会影响力改变其运动状态的效果,较重的物体更难被启动和停止。(科学观念) 2. 能基于生活经验和实验探究,对 “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和力的关系” 进行分析、比较与推理,如通过轻重不同小车的实验,推理出重型卡车启动和刹车更费力的结论;能将实验中获得的关于力与运动的认识,迁移应用到解释三轮车加速、下坡拉小推车等生活现象中。(科学思维) 3. 能通过 “让小车动起来与停下来”“轻重不同小车的动与停” 等实验,制定简单的探究步骤,运用观察、比较、交流等方法获取证据;能参与 “吹球进洞” 等实践活动,在操作中进一步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探究实践) 4. 对探究 “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 的现象充满兴趣,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能与同学友好交流、互助合作,尊重他人的观点;意识到科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关,增强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态度责任)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将正确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 1. 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可以( ) A. 推它 B. 不理它 C. 挡住它 2. 下列关于推和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推和拉不能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 B. 推是向外用力,拉是向内用力 C. 推和拉对物体没有任何影响 3. 下列改变物体形状的方式中,与其他不同的是( ) A. 把铁丝弯成圆形 B. 用剪刀剪纸 C. 把易拉罐踩扁 4. 想要改变面团的形状,我们可以( ) A. 用手揉 B. 用火烧 C. 用磁铁吸 5. 下列用的力属于拉力的是( ) 6. 学校升旗时,学生是用( )让国旗升上去的。 A. 拉力 B. 弹力 C. 推力 7. 对乒乓球吹气也是对乒乓球用力,能改变乒乓球的( ) A. 大小 B. 质量 C. 运动状态 8. 下列运动方式中,属于推力的是( ) 9. 拉和推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拉和推运动的方向( ) A. 一致 B. 相反 C. 不固定 10. 下列变脸游戏形状未发生改变的是( )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 1. 拉窗帘时用了拉力。( ) 2. 只有拉力才能使物体状态改变。( ) 3. 用力改变物体形状的基本方法有:拉、弯、扭、压等。( ) 4. 在平地上,不用力滑板车就无法动起来。( ) 5. 我们在关抽屉时,用的是拉力。( ) 6. 物体形状发生变化的程度与拉力大小无关。( ) 7. 只要对物体用力,物体的形状就会发生变化。( ) 8. 使用拉力器比试拉力大小时,拉开的距离越大,拉力就越大。( ) 三、连线题:要改变下列物体形状,你会怎么做? 四、简答题 力与橡皮筋长度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五、综合题 探究力与橡皮筋长度变化的关系。 (1)挂钩码,画出橡皮筋的长度。 (2)你的发现: 钩码挂得多,向下的拉力 (大或小),橡皮筋 (长或短) 钩码挂得少,向下的拉力 (大或小),橡皮筋 (长或短) (3)你的结论:橡皮筋长度的变化与 有关。 参考答案 一、ABBA AACC BC 二、√ √√ √√ 三、 四、在一定范围内,橡皮筋的长度的变化与力的大小有关,受力越大橡皮筋伸得越长。 五、 1.(1) (2) 大 长 小 短 (3)挂的钩码数量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实施后填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