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词赏析
1.(2025 江西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屏迹(其一)①
杜甫
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
桑麻深雨露,燕雀半生成。
村鼓时时急,渔舟个个轻。
杖藜从白首②,心迹喜双清③。
【注】①本诗为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所作。②从白首:听任头白衰老。③清:指无尘俗之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拙”是“巧”的对立面,“用拙”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守拙”义同。
B.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时都是先写听觉再写视觉,视听结合,使写景手法富于变化。
C.“双清”中的“双”指的是“心”和“迹”,“双清”是说心地和行为都无尘俗之气。
D.本诗起承转合自然而然,无斧凿之痕,体现出杜律浑融流转、无迹可寻的特色。
(2)请结合本诗前三联,简要分析诗人因何而“喜”。
2.(2025 玉溪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次高左藏使君韵①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②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③?戏马台南追两谢④,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次韵,和诗的一种方式。此词为黄庭坚因不实罪名被贬黔州(今四川彭水)期间的作品。②鬼门关:即石门关,今重庆市奉节县东。③华颠:白头。④戏马台:公元前206年,项羽修筑戏马台。东晋时期,刘裕北征奏捷,集僚属于戏马台,赋诗为乐;两谢:谢瞻和谢灵运。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首二句起调低沉,写黔中气候,用比喻写出诗人困居于室内的艰难处境,影射贬谪环境的恶劣。
B.上阕后三句写重阳放晴,登高畅饮;下阕前三句承上意写重阳赏菊,一句反问强化了词人被贬的愁苦。
C.最后一句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句立意不同。
D.全词结构上先抑后扬,从雨天困居的沉闷走向“驰射”“拍肩”的畅快,笔力豪迈,意境开阔。
(2)有人评价此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为突出之风采。这一特点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下阕简要分析。
3.(2025 静安区校级三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僧德殊家水帘①求予咏
王安石
淙淙万里落石颠,皎皎一派当檐前。
清风高吹鸾鹤唳,白日下照蛟龙涎。
浮云妆额自能卷,缺月琢钩相与县。
朱门试问幽人价,翡翠鲛绡不直钱。
【注】①水帘:水帘洞,在金谷岩西侧。因“常泻四时雨,别当一洞天”,故得其名,悬瀑奇观,为国内罕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绘水帘洞,运用两个叠词表现了水的声音和亮度。
B.颔联运用对比,将太阳映照的瀑布和蛟龙的涎水对比,突出水帘的音色之美。
C.诗人在描绘水帘洞时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将弯弯的月亮想象成了额边的秀发。
D.诗人笔下的水帘洞景色奇异、秀美、壮丽,诗人在赏景之余也点明归隐之志。
(2)明朝谢榛《四溟诗话》云:“律诗无好结句,谓之‘虎头鼠尾’。反之,结句好,谓之‘虎头豹尾’。”本诗尾联就有“豹尾”的效果,请作赏析。
4.(2025 龙岗区校级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小题。
鹧鸪天 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庭坚①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②。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注】①黄庭坚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被贬涪州,后移戎州(四川宜宾)安置,流徙蜀地五年余。②《古诗十九首》中有“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黄菊枝头生晓寒”以景起兴,既点明时令,又暗含贬谪之地的清冷孤寂。
B.“风前横笛斜吹雨”勾勒出洒脱不羁的隐士形象,与“醉里簪花”共同塑造狂士之态。
C.下阕“身健在,且加餐”化用古诗,表达对健康的珍视,隐含政治失意的自我宽慰。
D.结尾“黄花白发相牵挽”以花喻人,抒发生命迟暮之悲,与“冷眼看”的孤愤形成反差。
(2)黄庭坚词作常于豪放中见深沉,请结合全词分析这首词如何体现“以乐写哀”的抒情特点。
5.(2025 开福区校级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潭雪中
赵汸①
烟雾空蒙雪满山,溪行清绝不知寒。
披云钓艇游仙去,激水风轮入画看。
野宿遗黎兵后泣,宵征武士道傍餐。
多愁多病谁知者,强对清尊一破颜。
【注】①赵汸:元朝后期至明朝初期学者,经历了元末的社会动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题目“月潭雪中”与“春江花月夜”有异曲同工之妙,营造了迷离优美的意境。
B.首联写景起兴,虽写寒冷之景,但诗人“溪行”的感受与李白“迷花倚石忽已暝”相同。
C.颔联虚实结合,写诗人披白云乘小舟,如同遁入了仙境,暗含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尾联写诗人体弱多病,和重阳登高的杜甫一样,都是借酒浇愁,排解了心中的郁结之情。
(2)赵汸的《月潭雪中》与杜甫的《登高》均为七言律诗,律诗讲究起承转合,两首诗的颈联在情感表达及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6.(2025 云南四模)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年老逢春
邵雍
年老逢春莫惜狂,惜狂无那①兴难当。
园林恰到恶②明媚,风雨便多闲中伤。
花等半开宜速赏,酒闻才熟便先尝。
大都美物天长惜,非是吾侪曲主张。
和邵尧夫年老逢春
司马光
年老逢春春莫咍③,朱颜不肯似春回。
酒因多病无心醉,花不解愁随处开。
荒径倦游从碧草,空庭懒扫自苍苔。
相逢谈笑犹能在,坐待牵车陌上来。
【注】①无那:无奈。②恶(wù):表极甚;③咍(hāi):嗤笑。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诗开篇均以“年老逢春”点题,两个“莫”字又互相呼应,尽显古人唱和之趣。
B.邵诗如清泉击石,直白中迸溅智慧火花;司马诗缓慢迂回,顿挫中隐含深婉情韵。
C.司马诗与杜甫《蜀相》都使用“空”“自”二字,起到以乐景衬哀情的艺术效果。
D.两诗都有“语近情遥”的特点,借自然意象传生命哲思,折射情理交织的智性美。
(2)两位诗人对年老逢春的情感态度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7.(2025 天水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各题。
还京乐
周邦彦
禁烟①近,触处浮香秀色相料理②。正泥花时候,奈何客里,光阴虚费。望箭波无际。迎风漾日黄云委。任去远,中有万点相思清泪。
到长淮底。过当时楼下,殷勤为说,春来羁旅况味③。堪嗟误约乖期,向天涯、自看桃李。想而今,应恨墨盈笺,愁妆照水。怎得青鸾④翼,飞归教见憔悴。
【注】①禁烟:也叫禁火,指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或二日。②料理:逗引。③况味:境况和情味。④青鸾:即青鸟,传说中的神鸟,是西王母的信使。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花烂漫时,作者正客行在外,无暇欣赏春光,如今花落成泥,让作者顿感虚度了光阴。
B.感叹违期失约,自己远在天涯,只能独对桃李芬芳;桃李烂漫,越发衬得自己孤独。
C.此词情感充沛,时而激情如潮,时而悲徊如波,把春日羁旅怀人的柔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D.此词写情挥洒自如,既刻画自己,又勾勒对方,且一再缩合双方,结构谨严,浑化无迹。
(2)本词结句“怎得青鸾翼,飞归教见憔悴”为众评论家所称颂,请赏析其妙处。
8.(2025 辽宁模拟)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题米元晖潇湘图二首
尤袤
其一
万里江天杳霭,一村烟树微茫。
只欠孤篷听雨,恍如身在潇湘。
其二
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
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①。
[注]①泛宅浮家:《新唐书 张志和传》载,颜真卿任湖州刺史,见张志和乘坐敝舟,意欲为他更换,张说:“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言绝句并不多见,与五、七言诗相比,声调显得单调平缓。每首六言四句为两联,一联之中要求平仄相对。一句之中,通常读成三节,两字一顿。
B.第一首,“万里江天”写大景、远景,“一村烟树”写小景、近景,“杳霭”“微茫”突出其烟雨迷蒙、云树苍茫的景象。
C.第一首“只欠孤篷听雨”一句,并不是说没画孤篷是个缺点,而是说画中境界令人神往。又顺便补出一个“雨”字,为前面的“杳霭”“迷茫”点睛。
D.在第二首诗中,画中的舟楫蓑笠,触发观感,诗人感到自己身在湘江中,希望能驾一叶扁舟,穿戴蓑笠,可以看出诗人想要弃官归隐又有难言苦衷。
(2)作为一组题画诗,请简析两首诗构思是否相同?次序是否可以颠倒?
9.(2025 泰安四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点出岳阳楼之所在。
B.第二句,“帘旌”为静景,“夕阳”为动景。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展开,最后融入苍茫的暮色中。
C.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转为强烈的抒情,既给人厚重的历史感,又传递出作者的怅惘之情。
D.诗的尾联,不说伤今,而言“吊古”,含蓄蕴藉;“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
(2)有诗家评论颈联,与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加以赏析。
10.(2025 遵义三模)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令 别吴毅夫、赵仲权、史敏叔、朱择善
魏了翁
朔雪上征衣,春风送客归。万杨花、数点榴枝。春事无多天不管,教烂熳、任离披①。
开谢本同机②,荣枯自一时。算天公、不遣春知。但得溶溶③生意在,随冷暖、镇芳菲④。
【注】①离披:枝叶纷披的样子。②同机:同由自然所主使。③溶溶:盛多。④镇:常,长久。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朔雪”写冬寒未散,“春风”指春意已至,于时间流变中点出送别之事。
B.上阕第三句中的“万”与“数点”在丰富与简略的对比中展现出了春景的层次。
C.“教烂熳、任离披”与“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表现了相同的情感。
D.作者在下阕从哲理思辨层面进行了议论,这显著体现了“以理入词”的特点。
(2)试分析下阕所体现的人生感悟。
11.(2025 喀什地区三模)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各题。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②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③。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1076年暮春,苏轼登密州(今诸城) 北城上眺望。②壕:护城河。③咨嗟:叹气。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风轻轻吹拂,柳枝随风飘扬,因为春天的风物触动,词人登上超然台去赏春。
B.词人登台看到了半壕春水荡漾、满城花开烂熳,漫步城中看到了千家烟雨濛濛。
C.“寒食后”点明登台时间,词作春景描写与情感抒发相结合,有情景交融之妙。
D.本词以诗为词,短小玲珑,含蓄深沉,语言清新自然,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2)词人为什么既有淡淡惆怅,又有卓立于世的旷达“超然”?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12.(2025 张家口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
李白
高堂粉壁图蓬瀛,烛前一见沧洲清。
洪波汹涌山峥嵘,皎若丹丘隔海望赤城。
光中乍喜岚气灭,谓逢山阴晴后雪。
回溪碧流寂无喧,又如秦人月下窥花源。
了然不觉清心魂,只将叠嶂鸣秋猿。
与君对此欢未歇,放歌行吟达明发。
却顾海客扬云帆,便欲因之向溟渤。【注】
【注】溟渤:溟海和渤海,泛指大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扣题,点出壁画的山水题材,“清”既写出水色清澄,又为下文的“清心魂”做了铺垫。
B.“谓逢山阴晴后雪”写在烛光照射中,诗人看到壁画描绘的山阴道上雪后初晴的清晰景致。
C.“洪波汹涌山峥嵘”与“回溪碧流寂无喧”展现了壁画上的山水雄浑与幽静交织的意境。
D.最后六句写诗人观画的感受,从心神清静到欢歌行吟,再到最后的欲向溟渤,很有层次感。
(2)请结合本诗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通过联想、想象表现壁画的艺术魅力的。
13.(2025 辽宁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舟中书事
林景熙
村酒沽来浊可斟,扁舟过雨系枫林。
午香吹稻海田熟,秋蔓引瓜茅屋深。
天地暗尘归客鬓,江湖斜日动乡心。
衰年自笑为形役,空羡闲鸥卧水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小舟遇雨,故停靠在枫林边,村中的酒虽粗浊却也不妨自斟自饮。
B.颔联写景,稻浪翻滚,稻香随风飘散,藤蔓缠绕着瓜架,茅屋深处更显幽静。
C.诗人将视线由乡村转向阔大的天地、江湖,意境宏阔,景物触动了作者情思。
D.本诗在记述途中的所见所闻时,以清新自然的笔触,展现了乡村的自然之美。
(2)这首诗尾联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既自以心为形役”,请简要分析二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14.(2025 天河区模拟)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孔子
【宋】王安石
圣人道大能亦博,学者所得皆秋毫。
虽传古未有孔子,蠛蠓①何足知天高。
桓魋②武叔③不量力,欲挠一草摇蟠桃。
颜回已自不可测,至死钻仰忘身劳。
无题 悲哉孔子没
【宋】王安石
悲哉孔子没,千岁无麒麟。
蚩蚩④尽鉏商⑤,此物谁能珍。
汉武得一角⑥,燔烹诬鬼神。
更以铸黄金,传夸后世人。
注释:①蠛蠓:音蔑蒙,虫名,体微细。后比喻小人物。②桓魋:春秋时宋国司马,曾逼走孔子。③武叔:春秋时鲁国大夫,曾诋毁孔子。④蚩蚩:纷扰的样子。⑤鉏商:春秋时鲁国叔孙氏的车夫,狩猎时曾捕杀麒麟。⑥据传,汉武帝巡游时曾获得一只麒麟角。武帝视麒麟为吉祥之物,是天下太平、国家昌盛的象征,故焚烧祭天,以为这样就能国泰民安。为了纪念这次事件,汉武帝下令铸造了一只铜质的麒麟,放置在宫门前。
(1)大境中学读书节,有学生想编辑一本“歌咏先贤,境高致远”的诗歌集,请问以上两首诗适合放置在以下哪一板块
A.“律诗精华”
B.“古体垂范”
C.“诗余妙音”
D.“乐府遗响”
(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以蟠桃喻桓魋、武叔这些权贵,嘲笑他们撼动不了孔子这草根圣人。
B.第一首诗以颜回与孔子作对比,赞扬孔子不像颜回为了钻营而忘记道德准则。
C.第二首诗用鉏商西狩获麟的典故,讽刺那些不辨贤愚、暴殄天物的乌合之众。
D.第二首诗用武帝铸造麒麟的传说,感慨只有汉武帝这样的雄主才会珍视人才。
(3)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为何王安石认为孔子的逝去是“悲哉”之事?
15.(2025 二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袁朝奉芳秩满趋朝
魏杞
壮年鼓箧上神京,叹息惊人未一鸣。
白发尚堪谈世事,青衫原不坠诗名。
簿书堆案三年梦,风月张帆午夜程。
去矣飞腾九霄上,莫忘瞻衮①话平生。
[注]①瞻衮:瞻仰衮衣,衮衣代指君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写作此诗时,友人袁芳在外任朝奉一职期限已满,正准备回朝述职。
B.友人壮年入京,才华惊人却未受重视,“叹息”一词表达了诗人的惋惜。
C.“尚”“原”二字,写出友人虽年老官微,却依然关心世事,诗名未减。
D.颈联从时间与空间两个角度,暗示友人已从困顿的官场生活中解脱出来。
(2)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6.(2025 上海模拟)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梅花引 荆溪阻雪
〔宋〕蒋捷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旧游旧游今在否?
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1)下列对作品理解与分析正确的是( )
A.从体裁看属于长调,语言清新淡雅,用词委婉。
B.上片侧重于借景抒情,营造出孤寂清冷的氛围。
C.下片侧重于直抒胸臆,抒发对故友的思念之情。
D.全词以景起以景结,以乐景衬哀情增强感染力。
(2)本词以“白鸥问我”展开对话,别具特色。请以此为角度写一则文学短评。
17.(2025 乌兰察布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夏夜露坐
杨万里
山翠都成黑,天黄忽复青。
月肥过半璧,云瘦不遮星。
瓦鼓①三四只,村酤一两瓶。
人皆笑我醉,我独笑渠醒。
【注】①瓦鼓:陶制坐具,也称瓷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篇描写自然环境色彩的变化,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悄然流逝和夏夜景色的变幻。
B.第三句中的月亮形态圆润饱满,仿佛超过了半块玉璧的大小,给人以直观的视觉感受。
C.诗中的“肥”“瘦”二字与李清照笔下的“绿肥红瘦”都具有新奇而幽默的艺术效果。
D.全诗采用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雕琢、在淡中见新意。
(2)文学作品中常用“醉”与“醒”表现不同的生命状态,请比较本诗最后两句与《屈原列传》中的“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怎样不同的意味?
18.(2025 保定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见菊花呈诸名胜
张九成①
勿谓重阳把一枝,嗟予何限古人思。
灵均自著离骚日,元亮②长歌归去时。
未晓只疑犹泫露,开门忽见满疏篱。
要呼四海平生友,来醉花前金屈卮③。
【注】①张九成,南宋绍兴二年状元。主张抗金,为秦桧所忌被贬,谪居多年。②元亮,陶渊明的字。③金屈卮,酒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以“重阳”话题入笔,结构上引出下文诗人对自然与世事人生的感悟。
B.作者以状元之姿入仕,却被权臣压制,所以通过典故,委婉抒发不平志气。
C.尾联写想邀请朋友来赏菊品酒,共度佳节,是为了展现诗人重友谊的特征。
D.元好问有“劝君满酌金屈卮,明日无花空折枝”句,与此诗尾联意趣相似。
(2)有人评价张九成的诗“悲喜微澜,曲折妙味”,请结合本诗内容,对此评价进行简要分析。
19.(2025 滨海新区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作答。
水调歌头 闻采石战胜①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②。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然犀处③,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 ,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宋史 高宗本纪》:“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虞允文督建康诸军以舟师拒金主(完颜)亮于东采石(今安徽马鞍山),战胜却之。”②风约楚云留:词人当时正往来于宣城与芜湖之间。③然犀处:指采石矶。④据《晋书 谢玄传》记载:谢玄“少年时好佩罗香囊”。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雪洗虏尘静”,写出采石之战宋军获胜,洗雪了金兵南侵带来的耻辱,富有气势和声威。
B.“骇浪与天浮”,词人实写采石之战的宏伟场面,其豪放词风与苏轼相似。
C.“击楫誓中流”,用典抒情,化用祖逖“击楫中流”的典故,使结尾慷慨激昂。
D.全词笔墨酣畅,音节振拔,奔放中有顿挫,豪健中有沉郁,读后令人深受鼓舞。
(2)请指出本词与《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周瑜的形象特点的相同之处。
(3)概括本词所蕴含的情感。
20.(2025 西宁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
苏轼
(小序)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①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蕲水:水名,流经湖北蕲春县境,在黄州附近。②弥弥:水盛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序叙事简洁生动,短短五十余字,写出了地点、时间、景物以及词人的感受。
B.“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这两句写归途所见。野外广袤,天宇辽阔,溪水清澈,明月朗照——美好的自然和诗人旷达的胸襟融合在一起。
C.“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指代月色,水月交辉,犹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D.“杜宇一声春晓”一句如空谷传音,余音不绝,展现了一幅清新明丽的画卷,留下空白,让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
(2)这首词中,处处有“我”,“我”之情怀,即在景中。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词赏析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2025 江西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屏迹(其一)①
杜甫
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
桑麻深雨露,燕雀半生成。
村鼓时时急,渔舟个个轻。
杖藜从白首②,心迹喜双清③。
【注】①本诗为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所作。②从白首:听任头白衰老。③清:指无尘俗之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拙”是“巧”的对立面,“用拙”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守拙”义同。
B.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时都是先写听觉再写视觉,视听结合,使写景手法富于变化。
C.“双清”中的“双”指的是“心”和“迹”,“双清”是说心地和行为都无尘俗之气。
D.本诗起承转合自然而然,无斧凿之痕,体现出杜律浑融流转、无迹可寻的特色。
(2)请结合本诗前三联,简要分析诗人因何而“喜”。
【考点】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情感;鉴赏诗词技巧;杜甫(712﹣770).
【答案】(1)B
(2)①居所清幽:诗人寓居草堂,环境的清幽使得诗人产生喜悦之情。
②接近物情:诗人看到雨露滋润下的 桑麻,燕子和麻雀在此安家,自然风物的生机、祥和的氛围让诗人产生喜悦之情。
③村民生活充满生机:时时传 来的村鼓和个个轻快的渔舟,让诗人不由产生喜悦之情。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B.“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时都是先写听觉再写视觉”错误。颔联“桑麻深雨露,燕雀半生成”,是先看到桑麻被雨露滋润的视觉画面,后想象燕雀繁衍生长,并非先听觉后视觉;颈联“村鼓时时急,渔舟个个轻”,先写听到村鼓声音,后看到轻快渔舟,是先听觉后视觉。
故选B。
(2)①根据“幽居近物情”可知,这表明诗人幽居在此,“幽居”直接体现出居所环境清幽,这种清幽的环境让诗人内心喜悦,此句点明了诗人因居所环境而产生喜悦之情。
②根据“桑麻深雨露,燕雀半生成”可知,这描绘了桑麻在雨露滋润下生长,燕雀在这儿繁衍,展现出自然风物生机勃勃、祥和的景象。诗人幽居此处能接近这样的物情,所以产生喜悦之情,诗句直观地呈现出自然生机与祥和氛围让诗人喜悦的原因。
③根据“村鼓时时急,渔舟个个轻”可知,“时时急”的村鼓和“个个轻”的渔舟,体现出村民生活充满活力与生机。诗人看到这样的场景,从而心生喜悦,诗句中对村鼓和渔舟的描写清晰反映出村民生活的生机让诗人喜悦。
答案:
(1)B
(2)①居所清幽:诗人寓居草堂,环境的清幽使得诗人产生喜悦之情。
②接近物情:诗人看到雨露滋润下的 桑麻,燕子和麻雀在此安家,自然风物的生机、祥和的氛围让诗人产生喜悦之情。
③村民生活充满生机:时时传 来的村鼓和个个轻快的渔舟,让诗人不由产生喜悦之情。
译文:
我甘守愚拙以存持人生正道,幽居草堂亲近世间万物情状。桑麻在雨露滋润中生长繁茂,燕雀于檐下筑巢半生相伴身旁。村落里鼓声时而急促地敲响,江面上渔舟个个轻快地漂荡。我手扶藜杖任凭白发渐长,心无俗念、身远尘嚣,欢喜这心境与行迹共守清朗。
赏析:
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期间,虽暂得栖身之所,却始终心怀天下。《屏迹》其一以“拙”为魂,在幽居生活中书写对生命本真的坚守,于自然意象中见出诗人超越世俗的精神追求,尽显“诗圣”困境中的人格光辉。首联“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奠定全诗基调。“拙”是杜甫对仕途机巧的摒弃,更是对儒家“大道”的忠诚——当“致君尧舜”的理想屡遭现实碾压,他选择以“拙”自守,在幽居草堂中亲近“物情”(自然万物的本真状态)。这种“拙”并非真的愚笨,而是一种清醒的拒绝:拒绝向世俗妥协,拒绝在名利场中迷失自我。正如陶渊明“守拙归园田”,杜甫的“用拙”既是对黑暗现实的无声反抗,更是构建精神家园的生存智慧。中间两联以细腻笔触勾勒草堂周遭景致:“桑麻深雨露”写植物在雨露中舒展生长,“燕雀半生成”见禽鸟与诗人朝夕相伴,一“深”一“半”,道尽自然与人的亲密依存;“村鼓时时急”暗藏战乱余波(如安史之乱后地方动荡),“渔舟个个轻”则以轻盈意象消解沉重——鼓点的“急”与渔舟的“轻”形成张力,暗示诗人虽身处乱世,却在自然中寻得片刻安宁。这些意象看似信手拈来,却处处渗透着诗人对“物情”的珍视:桑麻、燕雀、村鼓、渔舟,皆是未被世俗污染的本真存在,与诗人“用拙”的生命姿态相互映照。尾联“杖藜从白首,心迹喜双清”收束全篇,写诗人手扶藜杖、任白发渐长,却欣喜于心境与行迹的纯净无染。“从白首”是对衰老的坦然接纳,“喜双清”则是对精神境界的自豪宣告——外在的漂泊与衰老(“白首”)与内在的澄澈(“清”)形成强烈反差,凸显出诗人超越肉体局限的精神力量。这种“清”,既是远离官场倾轧的“身清”,更是历经苦难仍坚守良知的“心清”,恰如草堂外的竹柏,虽经风雨,终不改其节。全诗以“拙”起笔,以“清”收束,在平凡的草堂生活中熔铸了杜甫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他用“拙”对抗世界的机巧,以“清”守护灵魂的纯净,让我们看到:真正的伟大,往往藏在对世俗规则的“笨拙”拒绝里,显现在与自然万物的温柔共鸣中。这种在困厄中依然能让“心迹双清”的力量,正是杜甫穿越千年仍震撼人心的精神底色。
【点评】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2.(2025 玉溪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次高左藏使君韵①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②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③?戏马台南追两谢④,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次韵,和诗的一种方式。此词为黄庭坚因不实罪名被贬黔州(今四川彭水)期间的作品。②鬼门关:即石门关,今重庆市奉节县东。③华颠:白头。④戏马台:公元前206年,项羽修筑戏马台。东晋时期,刘裕北征奏捷,集僚属于戏马台,赋诗为乐;两谢:谢瞻和谢灵运。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上阕首二句起调低沉,写黔中气候,用比喻写出诗人困居于室内的艰难处境,影射贬谪环境的恶劣。
B.上阕后三句写重阳放晴,登高畅饮;下阕前三句承上意写重阳赏菊,一句反问强化了词人被贬的愁苦。
C.最后一句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句立意不同。
D.全词结构上先抑后扬,从雨天困居的沉闷走向“驰射”“拍肩”的畅快,笔力豪迈,意境开阔。
(2)有人评价此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为突出之风采。这一特点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下阕简要分析。
【考点】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情感;鉴赏诗词技巧;黄庭坚(1045﹣1105).
【答案】(1)B
(2)①老当益壮的体现:虽然年迈,满头白发,但气概仍在,仍能骑马射箭,纵横驰骋。
②穷且益坚的体现:词人虽被贬,但并不苦闷,生活中仍能簪花自乐,“莫笑”“追两谢”等凸显其精神昂扬,心态积极。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B.“一句反问强化了词人被贬的愁苦”错,“几人黄菊上华颠”指的是古人重阳节有簪菊的风俗,但老翁头上插花却不合时宜。作者借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
故选B。
(2)①词中“莫笑老翁犹气岸”直接表明词人虽年老(“老翁”)但气概不减(“气岸”),展现出不服老的豪情。而“几人黄菊上华颠”以“黄菊”簪于“华颠”(白头)的意象,既呼应重阳习俗,又暗示词人虽白发仍如菊花般傲霜,精神矍铄。“驰射”一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词人骑马射箭的雄姿,进一步强化其老当益壮的形象。总体而言,作者借此展现了自己虽然年迈,满头白发,但气概仍在,仍能骑马射箭,纵横驰骋的形象。
②词人被贬黔州,身处逆境(“穷”),但下阕毫无颓丧之意。“莫笑”“君看”等词句以调侃自嘲的口吻,彰显豁达心态。“戏马台南追两谢”更是用典,以东晋名士谢瞻、谢灵运的风流文采自比,表明虽遭贬谪仍追求古人的高洁志趣,不屈于现实困境。而“风流犹拍古人肩”以“拍肩”的豪迈动作,象征与古人比肩的自信,凸显其虽处穷厄却坚守风骨的精神。
答案:
(1)B
(2)①老当益壮的体现:虽然年迈,满头白发,但气概仍在,仍能骑马射箭,纵横驰骋。
②穷且益坚的体现:词人虽被贬,但并不苦闷,生活中仍能簪花自乐,“莫笑”“追两谢”等凸显其精神昂扬,心态积极。
译文:
黔中万里阴雨连绵,天空如同漏了一般,整日困居屋内,仿佛乘船颠簸在浪涛之间。直到重阳佳节,天才放晴,我在鬼门关外、蜀江之畔,被美景催促着畅饮沉醉。莫笑我这老翁依然气概豪迈,你看,有几人能把黄菊插在白发之上?我要像当年刘裕在戏马台南宴请谢瞻、谢灵运那样,追慕先贤,骑马射箭,那风流气概,直可与古人比肩。
赏析:
逆境中的旷达与孤高此词是黄庭坚被贬黔州时的抒怀之作,借重阳即景,在困厄中抒写不屈风骨,于沉郁中见旷达豪迈,堪称贬谪文学中的典范。上阕开篇“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以夸张笔法极写黔中阴雨连绵的恶劣环境,“漏天”“乘船”既状写物理空间的潮湿压抑,亦暗喻政治生涯的漂泊动荡。然而笔锋一转,“及至重阳天也霁”陡然拨云见日,重阳放晴的自然变化,恰似人生在困厄中偶得喘息之机。词人于“鬼门关外”举杯痛饮,以乐景写哀情——表面是重阳赏景的醉意,实则暗含对命运捉弄的苦笑,更见其逆境中的坚韧。下阕以“莫笑老翁犹气岸”直起,振聋发聩。“黄菊上华颠”化用孟嘉落帽典故,却反其意而用之:古人重阳簪菊多为风流雅事,而词人白发簪花,既是对衰老的坦然接纳,更是以顽童般的“戏谑”姿态对抗世俗的规训,尽显“老骥伏枥”的倔强。结句“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借刘裕宴饮戏马台的历史场景,将自己与谢灵运等文豪并置,豪言“驰射”之举可与古人比肩,看似狂傲,实则是对自身才德的高度自信,更是在贬谪困境中对自我价值的庄严肯定。全词以“阴雨—放晴”“困居—驰射”“老翁—古人”的对比贯穿,在时空交织中完成对现实苦难的超越。黄庭坚虽身处“鬼门关”外的荒蛮之地,却以历史典故为舟筏,在精神层面回溯魏晋风流,构建起独立于世俗评判的价值坐标系。这种“拍古人肩”的豪壮,并非盲目自大,而是历经仕途浮沉后,对生命本真的坚守——正如黄菊凌霜而开,词人的“气岸”正是中国士大夫“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精神写照。此词于沉雄中见飘逸,于顿挫中见洒脱,既突破了传统贬谪词的悲戚窠臼,更以人格光辉照亮了逆境中的生命尊严,堪称一曲困厄中的精神赞歌。
【点评】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3.(2025 静安区校级三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僧德殊家水帘①求予咏
王安石
淙淙万里落石颠,皎皎一派当檐前。
清风高吹鸾鹤唳,白日下照蛟龙涎。
浮云妆额自能卷,缺月琢钩相与县。
朱门试问幽人价,翡翠鲛绡不直钱。
【注】①水帘:水帘洞,在金谷岩西侧。因“常泻四时雨,别当一洞天”,故得其名,悬瀑奇观,为国内罕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A.首联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绘水帘洞,运用两个叠词表现了水的声音和亮度。
B.颔联运用对比,将太阳映照的瀑布和蛟龙的涎水对比,突出水帘的音色之美。
C.诗人在描绘水帘洞时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将弯弯的月亮想象成了额边的秀发。
D.诗人笔下的水帘洞景色奇异、秀美、壮丽,诗人在赏景之余也点明归隐之志。
(2)明朝谢榛《四溟诗话》云:“律诗无好结句,谓之‘虎头鼠尾’。反之,结句好,谓之‘虎头豹尾’。”本诗尾联就有“豹尾”的效果,请作赏析。
【考点】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鉴赏诗词意境;王安石(1021﹣1086).
【答案】(1)A
(2)本诗结句在前三联夸赞水帘洞美景的基础上收束全诗,表达情志。结句写了富贵人家询问隐者水帘洞价值多少,而在隐者看来翡翠和鲛绡这些名贵之物在雄奇的美景之前一文不值。诗人借此既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通过对世俗价值的讽喻,表达其不愿为外物所惑的高洁情怀。诗人对人生境界和价值的思考深化了主旨,可谓是“豹尾”。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尾联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A.正确。
B.颔联“清风高吹鸾鹤唳,白日下照蛟龙涎”以“鸾鹤唳”比喻风声,以“蛟龙涎”比喻阳光下瀑布的光泽,运用的是比喻而非对比;且旨在突出水帘的动态与光泽之美,而非“音色”,表述错误。
C.颈联“浮云妆额自能卷,缺月琢钩相与县”中,“浮云妆额”是将飘浮云彩想象为美人额头的妆饰(“妆额”),“缺月琢钩”则是将弯弯的月亮比作雕琢的玉钩,二者均为独立的想象,并非将月亮想象为“额边的秀发”,表述错误。
D.全诗通过丰富想象极力渲染水帘洞的奇美,但尾联以“朱门”与“幽人”的价值对比收束,侧重表达对自然之美的推崇与对世俗价值的批判,并未直接点明“归隐之志”,表述不准确。
故选A。
(2)①结构上收束全诗,呼应前三联的写景。
前三联以“淙淙”“皎皎”的听觉视觉描写开篇,继而用“鸾鹤唳”“蛟龙涎”“浮云妆额”“缺月琢钩”等一系列想象与比喻,从动态、光泽、形态等多角度渲染水帘洞的雄奇瑰丽,层层铺陈其非凡之美。尾联“朱门试问幽人价,翡翠鲛绡不直钱”以“价”字收束,将视角从自然景色转向人文价值的思考,既总结前文对美景的夸赞,又通过“朱门”(象征世俗权贵)与“幽人”(象征隐逸高士)的对比,将写景与抒情、议论自然衔接,使全诗结构完整紧凑,有“豹尾”收束之劲。
②情感上卒章显志,深化主旨。
“翡翠鲛绡”代指世间珍贵的宝物,但在“幽人”眼中,它们“不直钱”,远不及水帘洞的自然之美。诗人以夸张对比,凸显对纯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珍视,暗含对“以物论价”世俗观念的否定。“幽人”是诗人的自我映射,其拒绝以世俗价值衡量自然之美的态度,实则是诗人不愿为功名利禄所惑、坚守精神纯粹的宣言。这种对“朱门”追求的不屑,既讽刺了权贵阶层的庸俗,也展现了文人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使诗歌超越单纯的写景咏物,上升到对人生价值观的思考。
答案:
(1)A
(2)本诗结句在前三联夸赞水帘洞美景的基础上收束全诗,表达情志。结句写了富贵人家询问隐者水帘洞价值多少,而在隐者看来翡翠和鲛绡这些名贵之物在雄奇的美景之前一文不值。诗人借此既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通过对世俗价值的讽喻,表达其不愿为外物所惑的高洁情怀。诗人对人生境界和价值的思考深化了主旨,可谓是“豹尾”。
【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4.(2025 龙岗区校级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小题。
鹧鸪天 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庭坚①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②。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注】①黄庭坚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被贬涪州,后移戎州(四川宜宾)安置,流徙蜀地五年余。②《古诗十九首》中有“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开篇“黄菊枝头生晓寒”以景起兴,既点明时令,又暗含贬谪之地的清冷孤寂。
B.“风前横笛斜吹雨”勾勒出洒脱不羁的隐士形象,与“醉里簪花”共同塑造狂士之态。
C.下阕“身健在,且加餐”化用古诗,表达对健康的珍视,隐含政治失意的自我宽慰。
D.结尾“黄花白发相牵挽”以花喻人,抒发生命迟暮之悲,与“冷眼看”的孤愤形成反差。
(2)黄庭坚词作常于豪放中见深沉,请结合全词分析这首词如何体现“以乐写哀”的抒情特点。
【考点】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情感;鉴赏诗词意境;鉴赏诗词技巧;黄庭坚(1045﹣1105);理解诗词词句.
【答案】(1)D
(2)这首词以乐写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词的上阕通过描绘黄菊、风雨、横笛、簪花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洒脱不羁、豪放不羁的氛围,如“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然而,这种豪放的背后却隐藏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其次,下阕“身健在,且加餐”化用古诗,表面上是对健康的珍视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但实际上却隐含着诗人政治失意后的自我宽慰和对未来的迷茫。最后,结尾“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以花喻人,表面上是对生命迟暮的感慨,但实际上却流露出诗人对世俗的不屑和对自我坚守的执着。这种以乐写哀的手法,使得词的情感更加深沉和复杂,也更加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D.“抒发生命迟暮之悲”错误,结尾“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以花喻人,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世俗的不屑和对自我坚守的执着。
故选D。
(2)词的开篇“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描绘出词人在黄菊盛开、秋意微寒的清晨,饮酒赏菊的情景,似乎在劝人及时行乐,充满欢乐的氛围。然而结合注释可知,此时黄庭坚被贬蜀地,流徙他乡。这种看似洒脱的饮酒赏菊行为,实则是他在困境中借酒消愁,以表面的欢乐掩盖内心被贬谪的孤寂与无奈,乐景衬哀情,更显其悲哀之深。“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刻画了词人在风雨中吹笛,醉酒后簪花倒戴帽的狂放形象,尽显洒脱不羁。但这狂放的背后,是他政治失意,无法实现抱负的悲愤。他只能通过这种看似癫狂的行为,来宣泄内心的不满与痛苦,欢乐的行为与悲愤的情感相互对照,使悲哀之情更加强烈。
下阕“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词人劝勉自己和他人要珍惜健康,尽情享受歌舞之乐。然而,在这尽情享乐的描述中,暗含着他对现实的无奈。他无法改变被贬的命运,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只能寄情于享乐之中,以这种方式逃避现实的痛苦。这种表面的欢乐与他壮志难酬的悲哀相互映衬,进一步突出了他内心的哀伤。结尾“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词人写自己与黄花相伴,不顾时人的冷眼,以花喻人,表面上是对生命迟暮的感慨,但实际上却流露出诗人对世俗的不屑和对自我坚守的执着。
答案:
(1)D
(2)这首词以乐写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词的上阕通过描绘黄菊、风雨、横笛、簪花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洒脱不羁、豪放不羁的氛围,如“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然而,这种豪放的背后却隐藏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其次,下阕“身健在,且加餐”化用古诗,表面上是对健康的珍视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但实际上却隐含着诗人政治失意后的自我宽慰和对未来的迷茫。最后,结尾“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以花喻人,表面上是对生命迟暮的感慨,但实际上却流露出诗人对世俗的不屑和对自我坚守的执着。这种以乐写哀的手法,使得词的情感更加深沉和复杂,也更加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译文:
深秋的清晨,黄菊枝头显露出了阵阵寒意,人生短促,今朝有酒今朝醉。冒着斜风细雨吹笛取乐,酒醉里倒戴帽子、摘下菊花簪在头上。
要趁着身体健康努力加饭加餐,在佳人歌舞的陪伴下尽情欢乐。头上黄花映衬着斑斑白发,兀傲的作者就要以这副疏狂模样展示在世人面前,任他们冷眼相看。
赏析:
此词是黄山谷与甘居山野、不求功名的“眉山隐客”史念之互相酬唱之作,全词通过一个“淫坊酒肆狂居士”的形象,展现了山谷从坎坷的仕途得来的人生体验,抒发了自己胸中的苦闷和激愤。词中所塑造的狂士形象,是作者自己及其朋友史念之的形象,同时也是那一时代中不谐于俗而怀不平傲世之心的文人的形象。
上片是劝酒之辞,劝别人,也劝自己到酒中去求安慰,到醉中去求欢乐。首句“黄菊枝头生晓寒”是纪实,点明为重阳后一日所作。因史应之有和词,故自己再和一首,当亦是此数日间事。赏菊饮酒二事久已有不解之缘,借“黄菊”自然过渡到“酒杯”,引出下一句“人生莫放酒杯干”。意即酒中自有欢乐,自有天地,应让杯中常有酒,应该长入酒中天。“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着意写出酒后的浪漫举动和醉中狂态,表明酒中自有另一番境界。横起笛子对着风雨吹,头上插花倒戴帽,都是不入时的狂放行为,只有酒后醉中才能这样放肆。
下片则是对世俗的侮慢与挑战。“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仍是一种反常心理,其含意于世事纷扰,是非颠倒,世风益衰,无可挽回,只愿身体长健,眼前快乐,别的一无所求。这是从反面立言。“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则是正面立言。菊花傲霜而开,常用以比喻人老而弥坚,故有黄花晚节之称。这里说的白发人牵换着黄花,明显地表示自己要有御霜之志,决不同流合污,而且特意要表现给世俗之人看。这自然是对世俗的侮慢,不可能为时人所理解和容忍。
此词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一个类似狂人的形象,抒写了山谷久抑胸中的愤懑,表现出对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无言的反抗。词中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以自乐自娱、放浪形骸、侮世慢俗的方式来发泄心中郁结的愤懑与不平,对现实中的政治迫害进行调侃和抗争,体现了词人挣脱世俗约束的高旷理想。主人公旷达的外表后,隐藏着无尽的辛酸与伤痛。
【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5.(2025 开福区校级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潭雪中
赵汸①
烟雾空蒙雪满山,溪行清绝不知寒。
披云钓艇游仙去,激水风轮入画看。
野宿遗黎兵后泣,宵征武士道傍餐。
多愁多病谁知者,强对清尊一破颜。
【注】①赵汸:元朝后期至明朝初期学者,经历了元末的社会动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诗的题目“月潭雪中”与“春江花月夜”有异曲同工之妙,营造了迷离优美的意境。
B.首联写景起兴,虽写寒冷之景,但诗人“溪行”的感受与李白“迷花倚石忽已暝”相同。
C.颔联虚实结合,写诗人披白云乘小舟,如同遁入了仙境,暗含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尾联写诗人体弱多病,和重阳登高的杜甫一样,都是借酒浇愁,排解了心中的郁结之情。
(2)赵汸的《月潭雪中》与杜甫的《登高》均为七言律诗,律诗讲究起承转合,两首诗的颈联在情感表达及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考点】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情感;鉴赏诗词意境;鉴赏诗词技巧.
【答案】(1)D
(2)相同点:情感均含乱世之悲,通过对仗展现社会或个人苦难;手法均用对仗,以典型意象强化情感。
不同点:赵诗颈联侧重社会现实,白描对比战乱惨状;杜诗颈联聚焦个人命运,时空交织象征生命漂泊与衰颓。
【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理解与赏析能力。要求对标题、诗句中意象营造的意境准确理解,对诗人情感基调、表现手法准确把握。
(2)本题考查对比鉴赏与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区分诗歌中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关联,理解对仗、白描、象征、对比等手法的具体运用及效果。
【解答】(1)D.“排解了心中的郁结之情”表述错误。赵汸尾联“强对清尊一破颜”的“强”字表明他只是勉强借酒强颜欢笑,并未真正排解愁绪。而杜甫《登高》中“潦倒新停浊酒杯”更显悲愁难遣,二者虽均借酒抒情,但赵汸的情感始终压抑,并未如选项所述“排解”。
故选D。
(2)相同点:
情感基调:均通过具体场景表达乱世之悲。赵汸“野宿遗黎兵后泣,宵征武士道傍餐”直接描写战乱后百姓露宿哭泣、士兵荒野就餐的惨状,展现社会动荡下的民生疾苦。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以“万里”“百年”的时空跨度,倾诉漂泊异乡、老病孤苦的个人悲辛,暗含对国运衰微的忧思。
艺术手法:均采用对仗工整的句式,通过典型意象强化情感。赵汸以“野宿遗黎”对“宵征武士”,“兵后泣”对“道傍餐”,用白描手法勾勒战乱图景。杜甫以“万里”对“百年”,“悲秋”对“多病”,以“常作客”“独登台”的动态意象,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沧桑交织。
不同点:
情感侧重:赵汸颈联更侧重社会现实的刻画,通过“遗黎”“武士”的群体形象,揭露战争对百姓和士兵的双重摧残,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杜甫颈联更聚焦个人命运的悲叹,“常作客”“独登台”突出孤独感,“悲秋”“多病”强化生命的衰颓与无力感,情感更内敛深沉。
艺术手法:赵汸运用白描与对比:雪景的清幽(前两联)与现实的凄惨(颈联)形成鲜明对比,增强情感冲击力。杜甫运用时空交织与象征:“万里”“百年”以空间辽阔与时间漫长象征生命的漂泊与短暂,“悲秋”既指自然季节,亦象征人生暮年与国运衰落。
答案:
(1)D
(2)相同点:情感均含乱世之悲,通过对仗展现社会或个人苦难;手法均用对仗,以典型意象强化情感。
不同点:赵诗颈联侧重社会现实,白描对比战乱惨状;杜诗颈联聚焦个人命运,时空交织象征生命漂泊与衰颓。
译文:
烟雾朦胧,白雪覆盖山峦,
我沿溪而行,沉醉清幽忘却冬寒。
云间钓艇仿佛载着仙人远去,
激水转动的风轮如入画中细看。
战乱后百姓露宿悲泣,
深夜行军的武士在道旁就餐。
这多愁多病的心境有谁知晓?
只能勉强面对酒杯,强颜欢笑暂展愁颜。
赏析
起笔造势,清幽入境。首联以“烟雾空蒙雪满山”勾勒月潭雪景的迷离朦胧,白雪覆盖的山峦在烟霭中若隐若现,奠定清冷空濛的基调。“溪行清绝不知寒”则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以“清绝”二字凸显雪景的极致美感,忘却寒冷的细节暗写沉浸自然的超脱,为后文的情感转折埋下伏笔。
承续想象,虚实交融。“披云钓艇游仙去”承前句“溪行”,将现实中的钓艇置于云雾缭绕的幻境,以“游仙”喻指隐逸之想,虚实结合中见出诗人对超脱战乱的向往。“激水风轮入画看”则以动态意象(水流冲击风轮)打破静态雪景,既写实(冬日水利设施),又以“入画”二字将自然与人工之景升华为艺术境界,暗含对清平世界的憧憬。
陡转现实,直书疮痍。颈联如利刃破纸,从幻境坠入人间地狱:“野宿遗黎兵后泣”写战乱后百姓流离失所,露宿荒野痛哭;“宵征武士道傍餐”状士兵连夜行军,只能在道旁充饥。两组白描镜头形成互文——百姓苦于兵祸,士兵亦困于征役,共同勾勒出战乱对民生的摧残。此联与前两联的清幽美景形成强烈对比,以“乐景衬哀情”手法,突显现实之残酷。
收束愁怀,沉郁顿挫。“多愁多病谁知者”直抒胸臆,“多愁”兼指个人体弱与家国之忧,“谁知”二字见出无人理解的孤独。“强对清尊一破颜”以“强”字道尽无奈:明知借酒难消愁,却只能勉强举杯,强作欢颜。这一动作既呼应首联“不知寒”的短暂超脱,更反衬出现实愁绪的无法排遣,与杜甫“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悲情异曲同工。
前半段(首、颔联):通过雪景的空灵与想象的飘逸,营造出暂忘尘俗的审美体验,“游仙”“入画”等词隐含对和平隐逸生活的向往。
后半段(颈、尾联):以“兵后泣”“道傍餐”的现实镜头,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社会苦难的悲悯。诗人的“多愁多病”不仅是个体病痛,更凝结着对乱世苍生的深沉忧患,最终在“强破颜”的苦笑中,完成从“独善”到“兼济”的情感蜕变。
《月潭雪中》以清绝之笔写哀苦之情,前半绘景如幻,后半叙事如刀,在雪景的空灵与现实的沉重之间,架设起一座通向历史深处的情感桥梁。诗人以律诗的精致形式承载时代的伤痛,既具审美价值,亦成乱世实录,堪称元代社会诗的典范之作。
【点评】以诗为本:所有分析必须基于原诗词句,避免脱离文本的主观臆断。
分层作答:情感题需区分表层与深层;手法题需明确技巧名称与具体表现。
关注结构:律诗需注意“起承转合”的结构功能,绝句需关注意象组合逻辑。
6.(2025 云南四模)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年老逢春
邵雍
年老逢春莫惜狂,惜狂无那①兴难当。
园林恰到恶②明媚,风雨便多闲中伤。
花等半开宜速赏,酒闻才熟便先尝。
大都美物天长惜,非是吾侪曲主张。
和邵尧夫年老逢春
司马光
年老逢春春莫咍③,朱颜不肯似春回。
酒因多病无心醉,花不解愁随处开。
荒径倦游从碧草,空庭懒扫自苍苔。
相逢谈笑犹能在,坐待牵车陌上来。
【注】①无那:无奈。②恶(wù):表极甚;③咍(hāi):嗤笑。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两诗开篇均以“年老逢春”点题,两个“莫”字又互相呼应,尽显古人唱和之趣。
B.邵诗如清泉击石,直白中迸溅智慧火花;司马诗缓慢迂回,顿挫中隐含深婉情韵。
C.司马诗与杜甫《蜀相》都使用“空”“自”二字,起到以乐景衬哀情的艺术效果。
D.两诗都有“语近情遥”的特点,借自然意象传生命哲思,折射情理交织的智性美。
(2)两位诗人对年老逢春的情感态度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考点】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情感;鉴赏诗词技巧;司马光(1019﹣1086).
【答案】(1)C
(2)相同点:
两诗均借“年老逢春”抒发生命感慨,表达对春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无奈。邵雍言“风雨便多闲中伤”,司马光言“朱颜不肯似春回”,皆暗含年老与春光的对比,流露对时光流逝的怅惘。
不同点:
①邵雍:豁达自适,主张及时行乐。诗中“花等半开宜速赏,酒闻才熟便先尝”强调抓住当下,以“速赏”“先尝”体现对美好事物的主动珍惜;“非是吾侪曲主张”更显超然物外的洒脱。
②司马光:颓然自伤,心境消极落寞。“酒因多病无心醉,花不解愁随处开”写无心赏春,借酒消愁不得;“荒径倦游”“空庭懒扫”以荒芜之景映衬内心的孤寂,尾句“坐待牵车陌上来”暗含对生命终局的淡然接受,更显沉郁。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对诗歌所表达思想感情的理解分析能力。对诗歌情感的考查,解答时,联系题目、全诗内容、关键字词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现实,准确分析即可。
【解答】(1)C.“司马诗与杜甫《蜀相》都使用‘空’‘自’二字,起到以乐景衬哀情的艺术效果”错误。司马诗中“空庭懒扫自苍苔”,“空庭”“苍苔”营造出的是一种荒凉、寂寥的氛围,并非乐景,是哀景衬哀情;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春色、黄鹂好音本是乐景,却无人欣赏,是以乐景衬哀情,二者不同。
故选:C。
(2)相同点:两诗都是围绕“年老逢春”展开,通过诗句中与时光、生命相关的表述来体现。
邵雍的“风雨便多闲中伤”,这里“风雨”常是美好事物消逝的象征,在春天里风雨增多,暗示春光易逝,结合诗人年老的背景,体现出对时光流逝、生命老去的无奈;
司马光“朱颜不肯似春回”,直接将春天的轮回与青春容颜不再进行对比,清晰地表达出对时光一去不返、人生易老的怅惘,所以二者都借“年老逢春”抒发了生命感慨以及对春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无奈。
不同点:
①邵雍:从诗中的行为描写和语句表达分析。“花等半开宜速赏,酒闻才熟便先尝”中“速赏”“先尝”表现出邵雍积极主动地去享受当下美好的事物,这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体现出他的豁达;“非是吾侪曲主张”意思是这不是自己刻意的主张,而是顺应自然,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整体上体现出豁达自适、及时行乐的态度。
②司马光:从诗中的意象描写和情感表达分析。“酒因多病无心醉,花不解愁随处开”,因为身体多病而无心饮酒,面对随处开放的花朵也无法排解忧愁,说明他无心欣赏春天的美景,借酒消愁也做不到;“荒径倦游”“空庭懒扫”写荒废的小路不想去游览,空荡荡的庭院懒得打扫,用这些荒芜、冷清的景象衬托出他内心的孤寂;尾句“坐待牵车陌上来”,安静地等待着车子从田间小路上过来,透露出一种对生命终局的淡然接受,没有积极抗争的态度,整体给人一种颓然自伤、消极落寞的感觉。
答案:
(1)C
(2)相同点:
两诗均借“年老逢春”抒发生命感慨,表达对春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无奈。邵雍言“风雨便多闲中伤”,司马光言“朱颜不肯似春回”,皆暗含年老与春光的对比,流露对时光流逝的怅惘。
不同点:
①邵雍:豁达自适,主张及时行乐。诗中“花等半开宜速赏,酒闻才熟便先尝”强调抓住当下,以“速赏”“先尝”体现对美好事物的主动珍惜;“非是吾侪曲主张”更显超然物外的洒脱。
②司马光:颓然自伤,心境消极落寞。“酒因多病无心醉,花不解愁随处开”写无心赏春,借酒消愁不得;“荒径倦游”“空庭懒扫”以荒芜之景映衬内心的孤寂,尾句“坐待牵车陌上来”暗含对生命终局的淡然接受,更显沉郁。
赏析:
邵雍《年老逢春》劝人年老逢春应尽情赏玩,莫负春光,因其易逝;司马光《和邵尧夫年老逢春》则流露出年老的无奈,多病无心饮酒,对春景兴致缺缺,尽显衰颓之态。两首诗同写年老逢春,一劝及时行乐,一诉岁月沧桑,情感态度迥异,各有韵味。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7.(2025 天水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各题。
还京乐
周邦彦
禁烟①近,触处浮香秀色相料理②。正泥花时候,奈何客里,光阴虚费。望箭波无际。迎风漾日黄云委。任去远,中有万点相思清泪。
到长淮底。过当时楼下,殷勤为说,春来羁旅况味③。堪嗟误约乖期,向天涯、自看桃李。想而今,应恨墨盈笺,愁妆照水。怎得青鸾④翼,飞归教见憔悴。
【注】①禁烟:也叫禁火,指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或二日。②料理:逗引。③况味:境况和情味。④青鸾:即青鸟,传说中的神鸟,是西王母的信使。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春花烂漫时,作者正客行在外,无暇欣赏春光,如今花落成泥,让作者顿感虚度了光阴。
B.感叹违期失约,自己远在天涯,只能独对桃李芬芳;桃李烂漫,越发衬得自己孤独。
C.此词情感充沛,时而激情如潮,时而悲徊如波,把春日羁旅怀人的柔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D.此词写情挥洒自如,既刻画自己,又勾勒对方,且一再缩合双方,结构谨严,浑化无迹。
(2)本词结句“怎得青鸾翼,飞归教见憔悴”为众评论家所称颂,请赏析其妙处。
【考点】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分析诗词主旨.
【答案】(1)A
(2)①直抒胸臆。怎样才能拥有神鸟青鸾的翅膀,飞回伊人身边,教她也看看我憔悴的容颜。表明自己同样被相思折磨,情之率朴,跃然纸上。 ②想象奇特。词人突破用青鸟传信的常规想象,直接期望自己能得青鸾之翼,变幻为鸟急速飞归,了却相思,凸显词人盼归与恋人重聚的急切心理。 ③以情作结。在前文铺陈对恋人思念之情的基础上,尾句以情收束全篇,把这份相思推向高潮,更显情之厚重,意之真切。 ④以问作结,强化了相思之深、之重。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句的含义,并结合内容、手法、感情、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解答】(1)A.“如今花落成泥,让作者顿感虚度了光阴”错,“泥花时候”指沉醉于春花烂漫的时节,泥,沉迷。“花落成泥”理解错误。“奈何客里,光阴虚费”是说怎奈正身在羁旅,客行在外,不能邀友携伴享受春光,听任它在眼前虚度。不是作者虚度了光阴。
故选A。
(2)①直抒胸臆。“怎得青鸾翼,飞归教见憔悴”意思是,怎样才能拥有神鸟青鸾的翅膀,飞回伊人身边,教她也看看我憔悴的容颜。表明自己同样被相思折磨,直接抒发自己盼归思念恋人的感情。
②想象奇特。青鸾:即青鸟,传说中的神鸟,是西王母的信使。结句想象奇特,词人突破用青鸟传信的常规想象,直接期望自己能得青鸾之翼,变幻为鸟急速飞归,别具匠心,借助想象将急切地盼望重相聚会的恋情作了进一步表露。
③以情作结。在前文铺陈对恋人思念之情的基础上,尾句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强烈的相思之情,以情收束全篇,抒写彼此相思同样入骨,把这份相思推向高潮,感情率真质朴,颇具感染力。
④以问作结,“怎得青鸾翼,飞归教见憔悴”表达了春日羁旅怀人的情绪,“怎得”以反问语气强化了相思之深、之重。
答案:
(1)A
(2)①直抒胸臆。怎样才能拥有神鸟青鸾的翅膀,飞回伊人身边,教她也看看我憔悴的容颜。表明自己同样被相思折磨,情之率朴,跃然纸上。 ②想象奇特。词人突破用青鸟传信的常规想象,直接期望自己能得青鸾之翼,变幻为鸟急速飞归,了却相思,凸显词人盼归与恋人重聚的急切心理。 ③以情作结。在前文铺陈对恋人思念之情的基础上,尾句以情收束全篇,把这份相思推向高潮,更显情之厚重,意之真切。 ④以问作结,强化了相思之深、之重。
赏析:
此词以情语为体,激情澎湃,摄人魂魄,想象奇特,笔力雄健,把春日羁旅怀人的柔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通过内心独白,俨然以词代书,通篇对恋人作情语,情感时而激情如潮,时而悲徊如波,汩汩滔滔,感人肺腑。全词挥洒自如,汪洋恣肆,波澜起伏,体现出清真词以健笔写柔情的艺术特色。
“禁烟近,触处浮香秀色相料理。”起笔三句写寒食将近,到处花气浮动,到处花光闪烁,撩人情思。“正泥花时候,奈何客里,光阴虚费。”三句,由触处秀色引出赏花无心,遂一转而为对恋人之告语,以至于曲终。伤春正所以怀人。“望箭波无际。迎风漾日黄云委。”望着眼前一派河水,水急如箭,浩渺无际,竟至对顶长风,荡漾白出,吞吐黄云。以河水相思,其言外之意是,水流之急,如我归心似箭,水势之大,则如我相思无限。下边,“任去远,中有万点相思清泪。到长淮底。过当时楼下,殷勤为说,春来羁旅况味。”六句实为一长句,一气直贯上片歇拍与下片开头。它紧接“箭波“之意象涌来,为激情之高潮。词人倾诉其流不尽的万点相思清泪注入滔滔箭波,奔流直到淮河里,直到当时与情人相会的河楼下,呜咽诉说,这一春来滞留异乡苦苦相思的滋味。
情人此一长句如涌狂澜,为激情奔放之高潮。下三句一变而为微波轻漾,低徊无已。“堪嗟误约乖期,向天涯、自看桃李。”词人悲叹,尽管泪水能流到情人身畔,而他自身毕竟淹留未归,这于人而言乃违期失约,在已来说又何尝不是失望痛心;而今远在天涯一角,唯有独对桃李之花而已。言外之意是,桃李烂漫,我自孤独,相形岂不愈苦。以上言自己相思已极,下边更转而替女子设想。“想而今、应恨墨盈笺,愁妆照水。”想而今心爱的人满怀怨恨,和了笔墨,写满多少彩笺,以至于每日临水沉思,定照出愁容惨淡。设想之切,正见得相知之深。“恨墨盈笺”指女子所作诗词。“怎得青鸾翼,飞归教见憔悴!结笔二句,高潮再起,想象更是奇外出奇:“安得身有青风双飞翼,直飞回你身边,教你也瞧瞧我已憔悴成什么模样!”言外之意是,彼此相思同样入骨,而伤心之馀,也不无一份相互慰藉之意味。结笔想象虽奇,仍出自率朴之情语。
作为一首春日羁旅怀人之作,此词以情语结体而又以想象为用,奇思妙想波澜起伏,遥对恋人而作一番荡气回肠的情语,这正是此词的别致之处。全篇写情,既刻画自己,又勾勒对方,且一再绾合双方,结构谨严,浑化无迹。尤其从歇拍至换头一气贯穿,成为一长句,确属词中罕见,堪称凌云健笔。
【点评】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8.(2025 辽宁模拟)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题米元晖潇湘图二首
尤袤
其一
万里江天杳霭,一村烟树微茫。
只欠孤篷听雨,恍如身在潇湘。
其二
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
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①。
[注]①泛宅浮家:《新唐书 张志和传》载,颜真卿任湖州刺史,见张志和乘坐敝舟,意欲为他更换,张说:“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六言绝句并不多见,与五、七言诗相比,声调显得单调平缓。每首六言四句为两联,一联之中要求平仄相对。一句之中,通常读成三节,两字一顿。
B.第一首,“万里江天”写大景、远景,“一村烟树”写小景、近景,“杳霭”“微茫”突出其烟雨迷蒙、云树苍茫的景象。
C.第一首“只欠孤篷听雨”一句,并不是说没画孤篷是个缺点,而是说画中境界令人神往。又顺便补出一个“雨”字,为前面的“杳霭”“迷茫”点睛。
D.在第二首诗中,画中的舟楫蓑笠,触发观感,诗人感到自己身在湘江中,希望能驾一叶扁舟,穿戴蓑笠,可以看出诗人想要弃官归隐又有难言苦衷。
(2)作为一组题画诗,请简析两首诗构思是否相同?次序是否可以颠倒?
【考点】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情感;鉴赏诗词意境.
【答案】(1)D
(2)①两首诗构思相同。都是先写画面景物,再写观画感受。两首诗前两句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侧面表现了雨雾里潇湘之景,得平淡天真之妙。两首诗的后两句都表现对此画的观感,也是对此画艺术魅力的赞扬。
②两首的次序不可颠倒。第二首比第一首更加具体与细致,是第一首诗的继续与发展,是潜心玩味后所写出的米元晖画作的精微奇妙之处。如第二首“安得绿蓑青笠”是对第一首诗“只欠孤篷听雨”的深入与呼应;第一首“恍如身在潇湘”已经把诗人带入画境之中,第二首“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则深入到人生理想的追求。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构思剪裁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两首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
【解答】(1)D.“画中的舟楫蓑笠,触发观感”错误。在第二首诗中,画中并无舟楫蓑笠,是诗人想象自己能穿戴蓑笠,驾舟泛游。
故选:D。
(2)①构思相同。
都先描绘画面景物:第一首诗中“万里江天”描绘出宏大辽远的远景,“一村烟树”则聚焦于近处的小村庄和树木,渲染出烟雨迷蒙、云树苍茫的氛围;第二首中“淡淡晓山”描绘出清晨山峦在雾气中若隐若现的淡雅之态,“茫茫远水”则写出远处江水与沙滩相接的辽阔与苍茫。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雨雾里潇湘景色的平淡天真之美。
再写观画感受:第一首“只欠孤篷听雨,恍如身在潇湘”,诗人认为画中景色令人神往,只差孤篷听雨的场景就能让人完全沉浸在潇湘的意境之中,强调画中境界的感染力;第二首“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诗人由画中的景色联想到自己,表达希望能拥有绿蓑青笠,过水上漂游的生活之感,同样是对画作艺术魅力的高度赞扬。
②次序不可颠倒。
第二首诗是对第一首诗的继续和深化。如第一首中“孤篷听雨”,强调雨中的情境和氛围;而第二首“安得绿蓑青笠”则更具体地描绘了在这种情境下诗人想要拥有的装扮,是潜心玩味后的奇妙想象;从情感来看,第一首“恍如身在潇湘”初步将诗人带入画境之中,而第二首“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则更进一步,深入到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层面,诗人不仅仅是被画中的美景所打动,更是渴望能够融入画面里的生活,体现出对宁静、自由、远离尘世喧嚣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答案:
(1)D
(2)①两首诗构思相同。都是先写画面景物,再写观画感受。两首诗前两句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侧面表现了雨雾里潇湘之景,得平淡天真之妙。两首诗的后两句都表现对此画的观感,也是对此画艺术魅力的赞扬。
②两首的次序不可颠倒。第二首比第一首更加具体与细致,是第一首诗的继续与发展,是潜心玩味后所写出的米元晖画作的精微奇妙之处。如第二首“安得绿蓑青笠”是对第一首诗“只欠孤篷听雨”的深入与呼应;第一首“恍如身在潇湘”已经把诗人带入画境之中,第二首“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则深入到人生理想的追求。
译文:
其一
万里江天深远无际,近处的一村烟树也隐约微茫。
面对这派烟雨迷蒙的画卷,令人恍然如置身潇湘。只是没有真地坐在孤篷船上,倾听那满江的雨声飒飒地响。
其二
淡淡的青山腰横晨雾,远处茫茫的烟水与沙岸齐平。
怎能够披绿蓑衣、戴青竹笠,在这江湖之上以船儿为家飘荡一生?
赏析:
尤袤题此画的诗,既表现出此画的特点,又抒发了自己的观感。
第一首,先以“万里江天”写大景、远景,后以“一村烟树“写小景、近景,大、小、远、近结合,又以“杳霭”“微茫”表现其烟雨迷蒙、云树苍茫的景象。仅用十二字,“米家山水”的气象、神韵已和盘托出。三、四句倒装,既是表现对此画的观感,又是对此画艺术魅力的赞扬。因为所画者乃“潇湘奇观”,所以细观此画,恍如身在潇湘;因为画里有水面无船,所以说“我”恍然之间已经身在潇湘,如果纵一叶扁舟“听雨”,该多好!可是呢,别的什么已应有尽有,就“只欠”一只小船。“只欠孤篷听雨”一句当然不是说没画孤篷是个缺点,而是用跳脱的诗句赞颂此画有“移情”魅力;又顺便补出一个“雨“”字,为前面的“香霭”“迷茫”点睛。
第二首,前两句“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进一步为“万里江天杳霭,一村烟树微茫”补景。这么一补,江、天、树、村以及晓山、远水、平沙等,都迷蒙于云雾烟雨之间。诗人面对“潇湘奇观”,萌生了弃官归隐,徜徉于“潇湘奇观”之间的意念,写出了后两句:“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张志和的《渔歌子》,又有“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之句。很明显,尤袤题画诗结尾两句中的“泛宅浮家”和“往来”“绿蓑“”青笠”,都取自张志和的言论和诗句,其借题发挥之意是十分明显的。就是说,他厌倦仕途,想学张志和做烟波钓徒了;然而弃官归隐,又有许多实际困难,两句诗以“安得”领起,表现了难言的苦衷。题画诗,也以“诗中有我”为高格。既展现《潇湘奇观图》的气象神韵,又自抒怀抱,二者妙合无垠,正是这两首题画诗的高明之处。
前后两首诗,均为首两句直写画作,后两句抒发己意,体制相同。两首诗看起来各自独立却又不可分隔,第二首比第一首更加具体与细致,是第一首诗的继续与发展。六言绝句,因其字少,往往很难写得舒缓而潇散。而这两首诗,均能很好地处理这一矛盾。如“杳霭”“微茫”点明了万里江天与一村烟树的特征,“横雾”“平沙”又很好地补充说明了晓山“淡淡”与远水“茫茫”的原因,且读来节奏明显,顿挫有致:“万里——江天——杳霭,一村——烟树——微茫”“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不愧为宋诗中优秀的题画诗。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9.(2025 泰安四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诗歌首句,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点出岳阳楼之所在。
B.第二句,“帘旌”为静景,“夕阳”为动景。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展开,最后融入苍茫的暮色中。
C.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转为强烈的抒情,既给人厚重的历史感,又传递出作者的怅惘之情。
D.诗的尾联,不说伤今,而言“吊古”,含蓄蕴藉;“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
(2)有诗家评论颈联,与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加以赏析。
【考点】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分析诗词主旨;鉴赏诗词意境;鉴赏诗词技巧.
【答案】(1)B
(2)①以时空交织展现沉郁:陈诗“万里”与“三年”对举,将漂泊之远与家国劫难叠合,“望远”与“凭危”构成心理张力;杜诗八重悲意逐层递进,从地理阻隔到病体孤影,凝缩了时代离乱与生命沉痛。
②通过严整对仗与浓缩意象,将个人遭际升华为历史悲歌,在顿挫节奏中凝结深重忧思。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B.“动景”错误。第二句“帘旌不动夕阳迟”中,“夕阳”本身是静态景物,“迟”字是以动写静,表现夕阳西沉的缓慢。诗人描绘的是帘旌静止、夕阳缓沉的画面,整体呈现静态的苍茫暮色,因此“帘旌”与“夕阳”均为静景,并无“动景”元素。
故选B。
(2)①以时空交织展现沉郁:陈诗中,“万里来游还望远”的“万里”,极言诗人漂泊路途之遥远,从遥远之地辗转来到岳阳楼游览,却仍心怀对远方的眺望,饱含着漂泊无依的孤独感;“三年多难更凭危”里的“三年”,点明了国家陷入动荡灾难的漫长时间,在如此艰难的时局下,诗人登上高楼凭栏远望,将个人漂泊之远与家国长期遭受的劫难相叠合。“望远”与“凭危”进一步构成心理上的张力,既有着对远方未知的牵挂,又在危楼之上生出对时局、命运的担忧。
杜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凸显空间距离之遥,“悲秋”融入季节带来的萧瑟之感,“常作客”强调长期漂泊;“百年”指一生,“多病”说明身体衰弱,“独登台”展现出孤苦伶仃的状态。八重悲意层层递进,从地理上的阻隔,到身体的病痛、孤独的处境,高度凝缩了时代离乱给人带来的痛苦以及生命的沉痛。两者均以时空交织的方式,展现出沉郁顿挫的情感。
②陈诗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万里”对“三年”,“来游”对“多难”,“望远”对“凭危”,对仗极为工整。“万里”“三年”“望远”“凭危”等意象高度浓缩,诗人将自己远离家乡、历经家国动荡,却依然心系天下的复杂情感融入其中,使个人的漂泊与苦难,在宏大的时空背景下,升华为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忧虑,成为历史悲歌的一部分。在这种工整对仗形成的顿挫节奏中,凝结着诗人深重的忧思。
杜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同样对仗严谨,“万里”与“百年”,“悲秋”与“多病”,“常作客”与“独登台”相互对应。诗人把个人漂泊、衰老多病的遭际,与时代的沧桑巨变相联系,使个人的悲哀具有了更广泛的历史意义,在工整对仗与节奏的起伏中,尽显深沉忧思,与陈诗在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
(1)B
(2)①以时空交织展现沉郁:陈诗“万里”与“三年”对举,将漂泊之远与家国劫难叠合,“望远”与“凭危”构成心理张力;杜诗八重悲意逐层递进,从地理阻隔到病体孤影,凝缩了时代离乱与生命沉痛。
②通过严整对仗与浓缩意象,将个人遭际升华为历史悲歌,在顿挫节奏中凝结深重忧思。
译文: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
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赏析:
这首诗的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描绘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的宁静景象。颔联“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则进一步点明了诗人登楼的时间和地点,并通过“徙倚”二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绪。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回顾了诗人多年来的漂泊生涯和国家的多难岁月。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则是诗人对自己年华老去和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
【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10.(2025 遵义三模)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令 别吴毅夫、赵仲权、史敏叔、朱择善
魏了翁
朔雪上征衣,春风送客归。万杨花、数点榴枝。春事无多天不管,教烂熳、任离披①。
开谢本同机②,荣枯自一时。算天公、不遣春知。但得溶溶③生意在,随冷暖、镇芳菲④。
【注】①离披:枝叶纷披的样子。②同机:同由自然所主使。③溶溶:盛多。④镇:常,长久。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开篇“朔雪”写冬寒未散,“春风”指春意已至,于时间流变中点出送别之事。
B.上阕第三句中的“万”与“数点”在丰富与简略的对比中展现出了春景的层次。
C.“教烂熳、任离披”与“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表现了相同的情感。
D.作者在下阕从哲理思辨层面进行了议论,这显著体现了“以理入词”的特点。
(2)试分析下阕所体现的人生感悟。
【考点】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情感;分析诗词主旨;鉴赏诗词技巧.
【答案】(1)C
(2)①承认盛衰无常的规律,人生的盛衰正如事物的荣枯。
②当以豁达之心顺应自然,自然规律不随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当以坚守之志守护本真,任外界冷暖迁移,我心生机盎然,自长久芳菲。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下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C.“‘教烂熳、任离披’与‘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表现了相同的情感”错误。“教烂熳、任离披”表现的是天公对春天的放任,是对节候的感受。而“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表达的是对人世盛衰的变幻无常的感叹。二者情感不同。
故选C。
(2)①“开谢本同机,荣枯自一时”,意思是花开与花谢本是自然规律所决定,繁荣与枯萎也都在同一时期。诗人将花的开谢、荣枯类比人生的盛衰,表明人生的盛衰也如同自然中花开花落一样,是无常的,这是对自然规律和人生现象的深刻洞察,承认了盛衰无常的规律。
②“算天公、不遣春知”,诗人感慨似乎天公不让春天知晓一些道理,其实是说自然规律不为人的意志所左右。面对这种情况,诗人认为应该顺应自然,以豁达的心态接受人生的变化,不要因盛衰而过度悲喜。
③“但得溶溶生意在,随冷暖、镇芳菲”,只要心中充满生机,无论外界环境是冷是暖,都能长久地保持芬芳。这里诗人借花喻人,表达出即使外界环境变化无常,也要坚守自己的内心,保持内心的生机与美好,不被外界干扰。
答案:
(1)C
(2)①承认盛衰无常的规律,人生的盛衰正如事物的荣枯。
②当以豁达之心顺应自然,自然规律不随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当以坚守之志守护本真,任外界冷暖迁移,我心生机盎然,自长久芳菲。
译文:
朔北的雪花落在远行的征衣上,春风吹拂时,我却要送友人归乡。看那千万条杨絮飘飞,几点石榴花枝初绽。春光本就所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