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共20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共20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4 09:1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元世祖出猎图》局部
第十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回顾对中央政府威胁较大的北方少数民族变迁
BC89年,
武帝征合4年
147年,
汉桓帝建合元年
916年,
契丹国建立
1038年,
西夏建立
1114年,
完颜阿骨打称帝
1126年,
金占领开封
1206年,
大蒙古国国建立
1279年
一、辽
4、四时捺钵制:“捺钵”,是契丹语音译,本意是指辽国皇帝的行营—流动中的草原王庭。后引申为帝王四季渔猎活动,并逐渐发展成一项包括巡狩游猎、祭天祀祖、监国理政、交通外邦等一系列政治、文化活动的重要制度安排。
但又分别在夏季五月和冬季十月会随捺钵而召开南北臣僚议政会议,决断军国大事。
1、统治区域多民族共同生活
【契丹/女真/汉人等】
2、疆域辽阔,五京制
3、半游牧半农耕,南北面官制
1. 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契丹一族地处于沙漠地区,水源稀少,生存环境非常恶劣,逐水草而居。】
2. 外部环境的不安定。【辽国边境地区各势力交错,实行捺钵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边疆的这种不安定因素。】
3. 契丹族内在的勇武精神。
图为内蒙古巴林右旗 辽庆陵中的四季山水画,壁画描绘了辽腹地的春夏秋冬四季风光,象征着“四时捺钵”的情景。
图为内蒙古画家王青煜所绘《辽代四时捺钵图》中“冬捺钵”的场景,气派森严的营帐,体现出了冬捺钵在辽国政治中的特殊性。
一、辽
5、文化融合【受汉文化影响明显】
内蒙古赤峰市 辽代 宝山2号墓壁画《寄锦图》
《晋书》:苏惠思念边疆服役的丈夫,寄锦以相思,表达墓主品行
2号墓壁画《杨贵妃教鹦鹉图》,《明皇杂录》
贵妃教鹦鹉背诵《心经》,安慰墓主人亡魂
内蒙古赤峰市 辽代 宝山2号墓壁画
1、绘画内容:出自汉书
2、绘画风格:深受唐代壁画写实主义的影响,并有顾恺之、阎立本紧劲连绵、柔中带刚的线条风格。人物造型上则颇有周肪《簪花仕女图》等唐画的风采。
二、西夏
1、唐末党项中的一只拓跋部,因镇压黄巢起义有功,首领受封夏国公,赐姓李,乱世之中割据一方。
2、起兵反宋;在宋辽对峙中扩张领土。
3、重视武备;男性全民皆兵;占有优越的军马基地。
山丹军马场,位于河西走廊的祁连山与焉支山之间
二、西夏
4、气候干旱,多沙漠,频繁对外发动战争掠夺物资,【李华瑞:契丹给宋造成的亡国威胁远大于西夏,
而西夏给宋造成的国防压力则远甚于契丹。】
《旧唐书》:“气候多风寒,五月草始生八月霜雪降,求【掠夺】大麦于他界”
范仲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连年的战争,西夏国内怨声四起,宋夏订立和议。
6、学习宋的文化/制度/法律/农业耕作技术/大兴佛教/都城建造等,还根据汉字创造西夏文字。
7、被蒙古所灭/西夏宗室或遭屠戮,或流散四方/
西夏帝陵遭到严重损毁/众多西夏文书化为灰烬。
西夏王陵位于贺兰山脚下,有着“东方金字塔”之称,它所在的这片土地上有近百个陵墓,但随着不断风化,外边木质结构随着地上主体全部消失,目前只剩下零散的高低错落的土包。
下图是王陵结构复原图。
上图:张掖大佛寺,我国现存最大室内木胎泥塑卧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
右图:西夏亡国之后,西夏佛像无人维护,高温之下眼珠黑色釉料熔化流出,右图所示犹如“泪痕”,诸多佛像都是如此,堪称“诸佛泪流”
宋神宗对辽与西夏两个政权保持清醒的认识:“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古之夷狄,能行而已,今兼中国之所有矣比之汉唐,最为强盛。”
“二虏”比汉唐的少数民族强盛在哪?
与北宋对峙的少数民族并非单纯的游牧民族,他们熟练掌握汉族炼铁技术、兵法和农耕技术,以及学会了筑城防御。建立政权后又注重采用汉族政治文化制度学习儒家经典。
北宋朝所面临的边防压力远远超过隋唐。北宋两次北伐辽,均失败。
“澶渊之盟”之后,宋辽之间握手言和。元吴称帝,与北宋关系恶化,历经七年的宋夏战争后,于1044年达成和议。从此,辽、西夏与北宋之间最终形成维持近80年的并立局面。
1114年,
完颜阿骨打称帝
1126,占领开封
三、金
契丹流传说法: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1、经济上:农业和畜牧业
2、管理系统:猛安谋克制
3、1153,完颜亮迁都至燕京。
力图保持女真传统的同时学习汉制:
①继续推行军事行政和社会管理制度
猛安谋克制;与此同时机构名称和
官僚职称都取自唐宋。
②对迁入中原的猛安谋克分配土地,
推动其封建化【地主/阶级分化】。
③金世宗办太学,开科举取士;
④以女真文为官方语言,颁布女真文儒家经书,禁止女真贵族说汉语穿汉服。
⑤金章宗时准许猛安谋克和汉族通婚。
游惰之人不知耕稼,群饮赌博习以成风”。 —《金史·陈规传》
四、元
1206年,
大蒙古国国建立
1279
1、1206年,大蒙古国建立。
2、1227年,灭西夏。
3、1234年,灭金。
4、1247年,西藏开始接受中央的管辖。
5、1260年,忽必烈即位。
6、1271年,定国号大元。【元也者,大也。大不足以尽之,而谓之元者,大之至也。】
7、1276年,占领临安;1279年,完成统一。
1、政权建设
①驿站制度:驿道/驿站/急递铺
②地方:行省制【犬牙交错】
③边疆:突破羁縻制度,中央直接管辖边疆。
【西域/吐蕃/台湾,边疆管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势】
行省划分刻意 打破自然边界:如中书省跨越太行山,合并山东/山西/河北等地,使中央直辖区横亘东西 ;陕西行省越过秦岭管辖属于四川盆地的关中;湖广行省合并洞庭湖平原又越过南岭管辖广西。通过割裂完整地理单元,瓦解地方依托天险自立的经济军事基础 。
2、制度建设—进一步发展
3、民族关系【民族矛盾与民族交融并存】
(1)蒙古统治者为了保障自己的统治利益,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
中央机构(如中书省)核心职位由蒙古人垄断,地方官员中汉人、南人比例极低 。
(2)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①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
③民族交融出现了少数民族“汉化”和汉人“少数民族化”两种表现。
②蒙古族与藏族建立了共同崇信藏传佛教的特殊关系。
蒙古人、色目人与汉人通婚;蒙古人、色目人纷纷来到原南宋统治地区,在此安家落户,与当地广大汉人杂居相处,形成了“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的局面。
元代蒙古人和色目人的地位普遍高于汉人、南人,所以很多汉人放弃汉姓,改姓蒙古人或色目人的姓氏。京兆鄠县(治今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的贺氏家族就是一个典型的汉人“少数民族化”家庭。祖父子三代贺仁杰、贺胜、贺惟一深受蒙古统治者的赏识和重用,被赐予蒙古姓氏,所以贺胜又名贺伯颜,贺惟一被赐姓后改名太平。
①汉化迟滞【皇帝与大臣多不习汉文】和四等人制,引发民族矛盾。
②皇位继承采用蒙古忽里台选举可汗传统,皇位争夺激烈【1294-1333,30年八个皇帝】
③财政危机和滥发纸币,阶级矛盾加剧,引发农民起义。
4、统治存在的问题【统治不足百年,较为稳定时期75年】
钱穆先生所说:“在古代观念上,四夷与诸夏实在另有一个分别的标准,这个标准不是血统而是文化。”
这里的文化涵盖了生产方式、政治制度与文化认同。
纵观辽夏金元的统治,各族在力图保持自身民族传统的前提下,在经济上推崇农耕经济,在管理方面吸收了汉族的政治制度,在思想文化上学习儒家经典。
因此,纵观辽夏金元的统治,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多元共辉”的历史画卷。
少数民族政权开创的双重管理体制、治国模式以及儒家文化认同的观念,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