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课件(共26张PPT)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课件(共26张PPT)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4 09:2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十一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一、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的几方面表现:农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农业/手工业【边疆的开发】/商业【国内和对外贸易】/经济重心转移
(一)农业:①耕种制度【一年两熟/稻麦复种【水稻(3-8月)小麦(8-5月)】
②种植经济作物【棉花—宋朝种植棉花和元朝推广】
元代,黄道婆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取代了手摇一锭纺车,能同时纺出三根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布衾并非现在的棉被,而是布质的被子,盖了不少年变得又硬又冷,布衾的布也不是现在柔软的棉布,而是用的麻布、葛布。】
1、唐朝后期,小麦取代粟,正式成为北方人的主食。
2、南宋初年,金占领中原,大批北方人南迁,引起小麦价格暴涨,推动小麦在
南方的种植,使得南稻北麦的分布格局被打破。
3、对面条念念不忘的北方人,将大米磨成粉,诞生了“米粉”。
经济发展的几方面表现:农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农业/手工业【边疆的开发】/商业【国内和对外贸易】/经济重心转移
(二)手工业:①制瓷业【五大官窑—青花瓷—大量出口国外】
②矿冶业【燃料—媒】
③印刷【科技部分:活字印刷术】
1、北宋冶炼技术的进步,出现了铁质砂锅,“炒菜”开始出现,改变了人们的饮食和烹饪习惯;炒菜推动对“油”的需求,可以榨成油的油菜和芝麻得到大量种植。
2、印刷业发展与造纸和科举制紧密相关。
【印刷业主要印制:①官方校勘后发行的儒家经典和科举试卷。
②医书/佛经/道藏/名人文集/日历/史书/官方编辑著作等。】
汝窑以名贵的玛瑙入釉,用支钉烧成了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典型特色,其胎质细,胎泥中含极少铜元素,近香灰色。
官窑青釉贯耳扁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哥窑青釉弦纹瓶 釉面开“金丝铁线”片纹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定窑孩儿枕
北京故博(上)台北故博(下)
釉里红地白花暗刻云龙纹四系扁壶
北京故宫博物院
制瓷业:宋朝出现五大官窑,元朝出现彩瓷。
工艺精湛/造型典雅/釉色精美
(4)商业:市场【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与针对少数民族的市场(官方—榷场/民间)】
【岁给辽岁币30万,榷场收入40万】商品流通规模/货币【纸币交子】/城市
商业经营的时间、空间被打破/城市的娱乐功能增强【勾栏瓦肆娱乐场所的出现】
(5)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外贸港口众多
1987年,广东救捞局与英国海上探险救捞公司,在台山的上下川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的沉船。
这是一艘充满神奇色彩的南宋古沉船,长度41.8米,宽度11米,高度约4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
“南海一号”早在1987年8月便被发现,但由于当时的技术及资金问题,直到2004年,“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才确定。整个打捞工程预算接近1.5亿元。
宋福建 德化窑
青白釉印牡丹纹六棱带盖执壶
萨珊波斯鎏金国王纹银碗
元、清两代,游牧、渔猎民族入主中原,地域博大,为了便于对全国的控制,定都于北京。明成祖“天子守边”,亦定都于北京。
为了获取南方的经济物资,元朝开通了京杭运河,明清更是视漕运为经济命脉。
二、社会的变化【钱穆“ 宋以前是贵族社会,宋以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 ”】
(1)“平民社会”的表现:
①门第观念逐渐淡化,阶层流动加快—取士/婚姻
表现:由重视重视家族背景/祖先名望转为以当下本人的政治、经济地位为重。
原因:科举制的发展完善
①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严禁“行卷”,实行“糊名法”“誊抄法”
唐代“公卿子弟”垄断高官的现象被宋代“布衣卿相”【范仲淹/欧阳修】取代。
②宋朝文官绝大部分是科举出身,又以进士科为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
②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贱民阶层减少,契约关系普遍
南宋《名公书判清明集》记载,佃户与地主诉讼时,官府明确以“编户齐民”平等对待,不再因身份差异加重处罚;宋仁宗诏令规定,佃户收成后可自由退佃,地主阻挠者可诉诸官府 。
③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土地买卖/典当/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等,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北宋汴京的厨娘需签订合同,约定工钱、服务期限,甚至可因雇主违约而解约。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
1、先秦:孔子孟子
三、理学
2、汉朝:董仲舒【大一统/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天人感应】
3、魏晋:玄学【以老庄注解《周易》儒家,道儒结合/竹林七贤】
4、唐朝:韩愈【反佛、提出复兴儒学—借鉴佛教禅宗衣钵相传建立儒家道统】
(一)儒学发展历程
韩愈:道统:
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韩愈
5、宋朝:洛学—程颢程颐朱熹
【程朱理学】
6、明朝:陆王心学【属于理学】
朱熹:道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
孔、曾、子思、孟,至此而断。
宋:程伊川程明道、张横渠、邵康节、朱熹
1、文化挑战:内部【儒家思想僵化】/外部【受佛道冲击】。
2、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唐宋儒学家融合佛道,复兴儒学的责任感。
3、统治需要:北宋重建统一,内外忧患/南宋偏安对思想提出新的要求。
4、价值重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定程度上导致官员物欲膨胀, 道德败坏。
5、社会变迁:科举发展、崇文抑武提供了环境。
(二)理学产生背景
朱熹说,在造舟车之前,人先发现了舟车原理,然后造出舟车,因此只能说人是发现,舟车之理原本就存在。“未有这事,先有这理”。理是不变的,是能够被人发现的,即“万物皆备于我”。只有人能发现理、应用理,理是可知的,还有很多理待人们去慢慢认识。
1、哲学化/思辨化:提出万事万物的本原是“理”【理一分殊—月印万川】
(三)理学内容
2、如何做:格物致知,【格—穷尽】【非知科学之真,知的是天理—三纲五常】
弟子请朱熹以砚台为例,做一次格物致知的示范。
朱熹拿起砚台反转过来叫弟子看:只见磨得镜面一样平的砚台底上有一个大螺壳印子。
弟子奇怪地问:“这样大的螺,一定是生活在海里的,怎么钻进石头里去了呢?”
朱熹道:“这就是了。砚石是从山上采来的,说明这山千万年前曾经是海底。这螺儿活着的时候,钻在海底的泥土里;海底上升变成山,泥土干硬变成石头,这螺不就到石头里了吗?
到此我们格物的功夫算是完成了,然后来致知:既然山、海那样看起来永恒的巨物,都可以互相变化;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不能变的?
所以,《诗经》里说“天命无常”。这个无常的天命感动到人的内心,就使人常处忧患,兢兢业业,小心翼翼,认真对待周围的一切,这就悟出了个“敬”字,进入了“仁”的境界。
1、哲学化/思辨化:提出万事万物的本原是“理”【理一分殊—月印万川】
3、存天理,灭人欲—人人皆可为尧舜
朱熹:“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欲:一是人的私心和邪恶之心;二是恶;三是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的物欲。
(三)理学内容
2、如何做:格物致知,【格—穷尽】【非知科学之真,知的是天理—三纲五常】
4、士大夫的人生追求:注重气节和个人道德修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论语》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注释“四书”,引导读书人。
编著《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
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说明理学从儿童抓起。
【要求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要遵从“礼”的规范。如:穿衣要系好领口、腰部和脚部;为人子弟必须低声说话、语速不能太快;看书要正襟危坐、仔细慢读;在长辈面前吃饭不能出声,要细嚼慢咽,不能有咀嚼的声音。朱熹认为“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做人先要从着装整洁开始。】
在朱熹等人的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这些读物都是将理学思想世俗化,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三字经》更为典型,几乎家喻户晓。
5、理学世俗化
6、理学的普及与妇女地位的变化
①在宋代以前,妇女对丈夫没有绝对的依附关系。
汉景帝的皇后王氏曾经离异,并与前夫生有一女。
曹操临死时嘱咐妻妾:“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
唐高宗纳唐太宗的妃子(即武则天)、唐玄宗娶儿子的媳妇(即杨贵妃),在当时也没有引起特别大的风波,没有出现群臣劝谏的局面。唐代妇女可以去郊游,骑马、游戏【《虢国夫人游春图》】;
有学者认为,宋代妇女有财产继承权,法律也允许妇女改嫁、离婚,甚至丈夫外出3年不归,女方就可以主动提出离婚。
到明清,妇女地位急剧下降,像李清照那样的文学家再也没有了。
史书所记节烈妇女,唐朝只有51人,宋代有267人,明代达到3.6万人。
程颐首先发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对妇女改嫁。到南宋,朱熹邓恩也大力提倡妇女守节。
有关妇道的观念经过理学家们的鼓吹,并声言是圣贤传下来的道德规范,如果违反就是违背礼法,于是,妇女渐渐地被迫从社会淡出,以男性为中心、以嫡长子继承权为特征的传统再次得到确认。明清时期,理学的礼法观念终于被民众普遍接受。
四、书法—继续发展
【彰显个性】
苏轼《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创作于元丰三年(1080)二月,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第三年,生活上穷愁潦倒,精神上郁郁不得志,写下两首诗,诗苍凉多情,心情惆怅孤独。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开篇起笔,字迹较小,沉稳静秀,随着情绪的变化,后面字体气势开张,大小错落,洋洋洒洒。通篇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五、绘画
宋初-范宽《溪山行旅图》—写实山水—雄健
大山大水的全景构图/巍峨高耸的山体和壮丽的自然景观/细致刻画的山石树木/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路上小小商旅队
1、题材风格多样:山水画【最为突出】/花鸟画/人物画
2、画家:职业画家【宫廷画师】和士大夫画家
文人画写意,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
表达知识分子的境界和审美,代表作苏轼《枯木怪石图》,日本私人藏
这幅画用枯木和怪石表达了他胸中的磊落不平之气/生命力/饱经风霜后的恬淡安然。
郑思肖《墨兰图》元 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文人画的隐喻性:画中的兰花,花叶萧疏,画兰而不画土,兰花又象征君子,所以画兰而不画土—君子不着地。寓意:故土被践踏,兰花不愿生长在这样的土地上,君子只能漂泊。
宋徽宗认为花鸟画不仅仅是描绘自然景物,更是画家借花鸟来寓意抒情,表达人的本质力量和美感情操 ,进而激发观者的情感和思考。
牡丹芍药搭配凤凰孔雀
象征富贵
梅兰竹菊搭配海鸥白鹿
大雁野鸭 象征优雅娴静
《芙蓉锦鸡图》,芙蓉象征富贵,锦鸡象征
大吉大利,锦鸡站在芙蓉花—锦上添花
《芙蓉锦鸡图》,芙蓉象征富贵,锦鸡象征
大吉大利,锦鸡站在芙蓉花—锦上添花
《五色鹦鹉图》宋徽宗,杏花和鹦鹉也是祥瑞的固定搭配 ;
杏花被道教视为“仙花”; 鹦鹉身上的五色—青黄赤白黑恰好与社稷坛中的五色土相对,象征天下,这只吉祥鹦鹉的毛色预示着国家社稷出现祥兆。
宋徽宗《瑞鹤图》,公元1112年—政和二年正月十六,宋徽宗登上宣德门,观看节日景象时,突然天空出现祥云和一群白鹤飞翔,甚至有两只降落在端门的鸱尾上,这一奇景令宋徽宗兴奋不已。回宫后,他命人拿来上好的细绢和笔墨颜料,将这一景观以半写生的方式画了出来,从而创作出《瑞鹤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鹤被视为吉祥、长寿的象征,具有多面的正面意义,如爱情忠贞、品行高洁、长寿等。因此,鹤的形象非常符合宋徽宗的自我定位这幅画不仅成为帝国祥瑞的象征,而且展现了宋徽宗试图通过艺术来“包装”自己和王朝的努力,以此来实现国泰民安。
然而《瑞鹤图》并未改变北宋日渐衰败的命运,1127年,靖康之变后,宋徽宗被金兵俘虏北上,北宋灭亡,
领域 表现 文字 辽 西夏 金 蒙元
契丹大小字 西夏文 女真文字 女真科举 畏兀体蒙古文
正式官方文字:八思巴字
以汉字为基础增简笔画或者直接借用汉字 体现了以华夏族汉字为核心的文化多样性 畏兀体蒙古文由中亚粟特文发展而来
八思巴文:以藏文为基础
六、少数民族的文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