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共18张PPT)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共18张PPT)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4 09:3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 12 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课程标准】
认识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了解明朝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
明太祖朱元璋
明成祖朱棣
清太宗皇太极
元、明、清疆域图
(1)背景
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后来,起义将领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
(2)建立政权
(3)完成统一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江苏南京),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明朝的建立与统一形势图
高筑墙
广积粮
缓称王
为了巩固新生的王朝,朱元璋将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明太祖死后,继位的建文帝实行削藩,遭到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燕王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1402年,朱棣登上皇位,是为明成祖。次年改北平为北京,开始着手迁都,1421年,明成祖正式迁都北京。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的建立
朱重八的前半生 1328 生于安徽凤阳贫苦家庭
童年 替地主放牛
1344.4.6 父亲因感染瘟疫病逝
1344.4.9 大哥因感染瘟疫病逝
1344.4.22 母亲因感染瘟疫病逝
1344.9 投奔皇觉寺出家活命
1344.11 化为游方僧化缘
(1)原因:
①根本原因:加强皇权的需要。
②历史原因:在中国君主专制体制中,君相权矛盾由来已久。
③直接原因:宰相胡惟庸骄橫跋扈,擅权乱政。
④前朝教训: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中书省权力很大)。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2、废除丞相制度
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明太祖实录》
(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明史·胡惟庸传》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陵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
(2)影响:加强了皇权,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利:①加强皇权,防止权臣专权;②实现皇帝高度集权。
弊:①政务繁多,皇帝力不从心。②造成皇权过于集中,皇帝独断,难免决策失误。
百僚未起朕先起,
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丈五犹披被。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 660件,共3 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
废宰相
皇帝管六部
明朝
限宰相
二府三司制
宋朝
众宰相
三省六部制
唐朝
抑宰相
中外朝制
汉朝
设宰相
三公九卿制
秦朝
独宰相
中书省
元朝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2、废除丞相制度
◎ 朱元璋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
(1)背景:
废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2)设立:
明成祖选拔文官到皇宫内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内阁)
(3)职权:
①票拟: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②批红: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批复奏章
(4)性质:
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通政使司上报奏折
皇帝阅览
内阁票拟
皇帝批红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3、设内阁
(5)发展历程:
(6)特点: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3、设内阁
设立情况 阁臣权力 发展阶段
明太祖 殿阁大学士 处理文案的侍从 奠定基础
明成祖 文渊阁大学士 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宣宗 内阁大学士 票拟权 发展完善
明神宗 张居正任首辅 大权尽归内阁,居六部之上 权势增大
①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②职权范围不明朗;
③权力不断扩大,地位逐步提高;
④听命于皇帝,服务于皇权。
⑤强化了皇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等。
通政使司上报奏折
皇帝阅览
内阁票拟
皇帝批红
司礼监太监
司礼监太监
司礼监太监
人主不亲政事,故事权下移,长君在御,尚以票拟归内阁,至荒主童昏,则地近者权益专,而阁臣亦听命矣。
——赵翼《廿二史札记》
①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②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监视官民
刘皇帝
九千岁
翁父
知有汪太监
不知有天子
无论阁臣当政还是宦官弄权,其权力本质仍出自皇权,实质上都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数传之后,势成积重,始于王振,成于魏忠贤。考其祸败,其去汉、唐何远哉。
——张廷玉《明史·宦官传序》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4、宦官专权
(1)原因:明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宦官机构的完备。
(2)表现:
(3)实质:
4、宦官专权——明中后期出现
☆厂卫制度
卫:明太祖设立锦衣卫,官署名。
(1)性质:初为皇帝侍卫,后为特务机构;
(2)目的:诛杀功臣,监视百官和缉捕叛逆;
(3)作用: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
厂:明成祖设立东厂,明宪宗时增设西厂
(1)性质:皇帝直属,太监主管,特务机构;
(2)作用:监视群臣和缉捕叛逆、有权施刑等。
(3)影响:一定程度加强君主专制,是皇权绝地化的产物;为宦官专权推波助澜,成为专权太监和权臣打击政敌的工具。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4、宦官专权
5、地方行政制度——废行省,设三司
(1)职能:
①承宣布政使司负责行政;
②提刑按察使司负责司法监察;
③都指挥使司负责军事。
(2)特点:“三司”分权,分别只听命于中央号令,互不统辖。
(3)评价: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对强化中央集权,稳定地方社会秩序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三司并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能。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5、废行省,设三司
明《瑞应麒麟图》
思考:画作中的动物是什么?
在明代被国人称为什么?
(1)概况:
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宦官郑和七下西洋,从刘家港出发,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目的:
①宣扬国威“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②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
③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④寻找建文帝。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等通使西洋。——《明史·郑和传》
(3)评价:
①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
②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明祖定制,片板不许入海。
——《明史》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
“四夷率土归王命,都来朝大明”
(4)特点:
①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
②本质是封建国家朝贡贸易,厚往薄来,
不计成本(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③和平,主动外交。
★朝贡贸易:朝贡贸易是中国政府与少数民族政权和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这也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方式,其立足点是传统政治思想的“中心大国”的定位,实质是名义上的宗主认同外交。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
(5)成功原因:
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
②明成祖的支持;
③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势;
④经济繁荣,国力强大;
⑤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1)背景:
①从元末起,倭寇不时骚扰我国东部沿海。
②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
明祖定制,片板不许入海。
——《明史》
承平久,奸民阑出入,勾倭人及佛郎机诸国入互市。
③明朝前期,朝廷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海禁)
(2)应对:
①戚继光统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
②在福建、广东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
(3)结果:
东南沿海形势稳定,朝廷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隆庆开关)
戚继光(1528-1588)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凡沿海六行省,延袤数千里,历时数十载,蹂躏驰逐,备极凶残,旅舍无烟,巢禽无树。
——陈懋恒《明代倭寇考略》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2、倭患问题
(1)背景:
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2)表现:
①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②稍晚东来的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③明朝末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④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荷兰殖民时期的台湾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3、欧洲殖民者入侵
(1)蒙古:
①为防御蒙古人南下,重新修筑长城。
②明代中期,瓦剌和鞑靼深入内地,包围北京,瓦剌曾经俘虏明英宗(土木之变)。
③1571年,“隆庆和议”:明朝封鞑靼首领俺答汗为顺义王,恢复通贡关系,并在大同等边镇开设互市场所,边民自相贸易。
东夷西旅,北戎南越,都入地图中。
遐迩畅皇风,亿万载,时和岁丰。
——《明太祖实录》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明朝边疆管理
(2)对西藏的管辖:羁縻册封
①封授称号:藏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思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
②设置机构: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军政机构)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3)对东北的管辖:招抚
明朝前期,派人到东北招抚,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军政合一),并对东北地区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影响:①维持边疆地区的稳定;
②促进民族交融;
③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稳固。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明朝边疆管理
(1)清朝崛起:外患
①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②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并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2)农民起义:内忧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
——明思宗尸体上的覆布
(3)清朝统一
①1644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迁都北京。
②此后又经过20多年的战争,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2、明清易代
从明朝的建立到清军入关
明朝的建立与统一
明太祖 废丞相
明成祖 设内阁
明朝政治制度变迁
郑和下西洋:概况、影响
东南沿海的“倭乱”:戚继光抗倭
欧洲殖民者入侵: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宦官专权
明朝经略边疆:蒙古、藏族、女真
明清易代: 1644年,明亡 ;
1664年,清确立在全国统治
强大,但逐渐落后于世界
本课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