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司、跌、皆、弃、持”5个生字,会写“庭、登”2个生字。
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都看什么书?
过渡:除了大家读的小说、童话、神话故事,还有一类书很特别,它记录的是真实的历史,那就是史书。有一本记载宋代历史的叫《宋史》。我们今天就要学习其中一个小故事,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齐读《宋史·司马光传》。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这段历史的主人公是谁吗?
司马光。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一个复姓,你还知道哪些人是复姓?
这位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相信读了课文之后,你会有自己的收获。
二、整体感知,学习起因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24 司马光。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
多音字:没mò 得dé
说说原因。
师领读,学生跟读。学生齐读。
这是一篇古代的文言文,全文只有两句话30个字。仅仅30个字,就讲清楚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其实你应该也听到过。在我们的图书里,它叫《司马光砸缸》。
谁能简单的用自己的话跟大家说一说这个故事?
提问:一个完整的故事,至少要包含三部分:起因、经过、结果。
那么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呢?请大家再来大声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故事的起因。
交流,起因通常都位于故事的开头,也就是第一句: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提示:我们可以借助注释来理解。同桌两个人互相说说看。
我们平时造句,通常是谁干什么/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这几句话也可以用这样的句型来解释。
群儿戏于庭:谁?群儿。一群孩子。干什么?戏,游戏、做游戏。于庭是什么?在庭院里。
连起来:一群孩子做游戏在庭院里。读不通怎么办?改变顺序: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做游戏。
总结:我们在理解文言文时,可以根据现在的语言习惯进行修改。
这里的“庭”,借助注释我们知道,指的是庭院。这个字,我们今天还要写。先来观察一下,在古代,是这样写的。请你猜一猜,它是什么含义?
其实,庭最开始指的是古人在室内制作陶器。后来引申为屋子前的活动区域。“广”是屋顶屋棚,下面一个人在干活。教师示范写,学生跟着写。在《课堂作业本》上写两个。
那么,课文中,这些孩子玩耍的庭院里都有什么呢?借助插图,我们来看一看。
庭院里有假山,还有一个瓮。
瓮,不是缸。出示图片,比较缸和瓮。再读瓮。
贪玩的孩子看到了瓮,于是——齐读“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请一位同学来翻译这一句。谁干什么的句式。一个孩子爬上瓮,脚下一滑,落入水中(被水淹没了。)
看这个“登”,谁还记得它最初的含义。那个笔画容易写错?示范写,学生写两个。
齐读第一句,回顾一下故事的开头。请一个同学完完整整地说一说。
《课堂作业本》第2题第1小题。请大家选择合适的停顿。
交流。说说原因。
三、小组合作,学习翻译
1.本文的第一句是故事的开头,那么第二句就是故事的经过和结尾了。自学任务:
划分合适的停顿。
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借助注释,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交流反馈停顿。
众皆弃去:大家都离开了。当他们看到伙伴落入瓮里,会是怎样的反应呢?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别的小朋友是什么心情什么状态?
这时候,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光持石击瓮破之。用圆圈圈出动词。持、击、破。
谁来扮演一下司马光?我们来帮他:持石(拿着石头)击瓮(击打瓮)破之(把瓮打破了)
怎么演好?击:用力地敲打。
在其他的孩子跑的跑、哭的哭的时候,司马光捡起一块石头,用力地击打瓮,把瓮打破了。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请你来夸一夸他。再读这句话。
瓮破了,所以——齐读“水迸,儿得活。”
瓮里的水涌了出来,落入瓮里的孩子得救了。
故事讲到这里就结束了。区区30个字,讲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谁能用自己的话完完整整地说一说。
对比译文和文言文。你觉得文言文和我们平时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如果把这篇故事还原,你还会读吗?
指名读,齐读。
《宋史·司马光传》除了记载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还记载了他成年后当官的事迹,记录了司马光的一生。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