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司马光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3 司马光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4 09:3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司马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图文资料、朗读、表演等方式,理解文言文故事的内容,感受司马光沉着冷静,果断机智的品质。
3.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表达特点,知道与现代汉语表达有不同。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感受司马光沉着冷静,果断机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表达特点。
教学过程:
一、感知人物,了解文体
1.出示视频:我们先来欣赏一个小故事吧!这个故事我们通俗地称其为“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你曾经在什么时候读到或听到过这个故事?
2了解复姓:司马是复姓,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还有很多人复姓司马,比如说写《史记》的司马迁,以及三国时期有名的将军司马懿。你知道中国还有哪些复姓 (出示《姓氏歌》)他单名为光,是因为其出生在光州光县,故其父亲为他命名为“司马光”。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司马光》,
在古代,这个故事是这样写的——(ppt出示课文),发现古人写的与我们读到的故事有何不同之处了吗?
①文章特别短。
师应答:是的,全文只有33个字,7个标点符号。
②不太读得懂。
师应答:是的,古人的一字一词当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意思。
(3)教师小结,认识“文言文”。
其实像这样的语言,我们在一、二年级都读到过,比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知则问,不能则学(ppt出示)。像这样常常用几十个字,却能表达出几百字甚至上千字意思的语言,我们称之为“文言”,由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作“文言文”。(板书:文言文)
二、读通课文,读出节奏
1.文章虽然简短,要想读好也不容易,请你大声把课文读3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导读好课文——读正确。
(1)谁先来读读第一句?
正音:要表扬这位同学,这一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圈出“没”),在这里读“mò”。“没水中”是什么意思?(掉入水中)大家一起读。
(2)谁来读读第二句?
正音:这一句中也有一个多音字(圈出“得”),这位同学刚才念“dé”,你们同意吗?对,“得”表示“得到、获得”的意思。
(3)文中还有好几个后鼻音(圈出“庭、登、瓮、迸”),请一个同学试试。咱们一起读一读。
知道“瓮”是什么吗?(口小肚大的陶器)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学习文言文,看注释是一种好办法(板贴:借助注释)看看课本插图,你能找到“瓮”吗?所以,看插图也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好办法(板贴:结合插图)其实关于瓮还有很多知识,微课老师告诉大家(插入微课:瓮)
(4)现在,要注意的地方都清楚了,谁来把整篇文章读一遍?
3.指导读好课文——读出停顿。
(1)读文言文跟读古诗一样,也有一定的节奏。那么该在哪些地方停顿呢?也是有规律的。仔细看看,文中哪些字和词语表示人物?请你在课文中圈一圈。
(2)一边交流一边板贴,并指导理解,如:“群儿”指哪些人?“一儿”是什么意思?
群儿:一群孩子,所有人;一儿:其中一个孩子;众:除掉进水的孩子和司马光外的其他人;光:司马光;儿:掉到水里的孩子
(3)在人物后面停顿是读好文言文的一个秘诀(ppt出示停顿线),请大家和老师一样在课文中画上停顿线。
(4)有的句子特别长,只在人物后面停顿还不够,词语之间也要停顿。听老师读,看看还需要在哪些地方停顿。(师读:光 /持石/ 击瓮 /破之)交流后出示停顿线。来,画上停顿线。再听老师读一遍(师读句子)谁来学着老师的样子读这个句子?
(5)还有一个句子没有人物,又比较长。听老师读——足跌/ 没 /水中。听出在哪里停顿了吗?也请你们画上停顿线。
(6)有了停顿线,咱们就好读了。跟着老师来试试,我读一句,你们跟一句。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7)配合读。咱们配合着来试一试。群儿——;一儿——;足跌——;众——;光——;水迸,儿——
(8)谁一个人来读一读?(如果学生读的时候完全断裂,指导:跟读古诗一样,也要声断气连,跟着老师读——)我们大家一起读。
三、读懂故事,了解大意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幅图,这三幅图记录了司马光救人的整个故事,请你仔细看一看,能不能从文中找到和图片对应的句子呢?
2.交流第一幅图
出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谁能借助图片和课文中的注释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戏”就是游戏的意思,“庭”是庭院的意思,“没”是淹没的意思。文言文真有趣,很多字词的意思和现代文差不多,组组词我们就理解啦。(板书:组词)
在庭院里玩耍、游戏,就叫——“戏于庭”。那如果在操场上玩耍、游戏,可以说——出示:戏于(场);如果是在森林里打猎,可以怎么说——(猎)于(林);像你们这样在教室里学习该怎么说——(习)于(室)。提示:学习,古人常用“习”表示。
“登”是什么意思?这里的“登”和“登山、攀登”里的的“登”是同一个意思哦。
寥寥数语就把这个故事的起因写了出来,语言虽然简单,内容却介绍得比较全面,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句。
4.交流第二幅图:
出示: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
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全、都就是文中哪个字的意思?(你能借助注释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了解了瓮,那么课文中的瓮到底有多大呢?仔细观察插图。
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你在担心什么?
想象说话:情况如此危急,其他孩子做了什么?课文只用了简短的四个字概括了其他孩子的表现,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孩子你想用什么词?(板书:慌张)
这时司马光是怎么做的?请你圈出他的动作,怎样才能一击即中呢?谁想来演一演?
这样的速度,这样的力气只怕是没有办法将这个大瓮砸破的,你想不想再试一下?②我看出来你是用了全身的力气。③动作一定要又快又准又稳,既不能太靠上,水可能流不出,也不能太靠下,因为底部不容易碎。)
没有多余的语言,也没有多余的动作,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司马光?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的司马光(板书:冷静)
是的,光持石击瓮破之这句话已经很明确告诉我们是司马光机智沉着地救了那个小孩,那课文中的众皆弃去是否可以去掉呢?为什么?是的,通过众人和司马光的对比更能体现出司马光的聪明勇敢。
让我们回到当时的情景,当小孩失足掉入大水缸,其他孩子除了和司马光的动作行为不一样,还会在哪些方面表现得不一样呢?
迁移运用,对比想象:对的,也许神态不一样,可能心理不一样,说不定语言也不一样呢!请大家发挥想象,抓住人物表现得不一样的一个方面来对比着写写吧。众皆 ,光 持石击瓮破之。
神态对比:众皆面如土色,光面不改色持石击瓮破之。
心理对比:众皆惊慌失措,光沉着冷静持石击瓮破之。
合作读句子。
5.交流第三幅图:
出示:儿得活。
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四、讲讲故事,背诵课文
1.请你借助这三幅图把这个故事连起来说一说,先说给同桌听。
谁来说给大家听?
2.教师小结:今天回家,请大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3.这篇课文选自《宋史。司马光传》,原文中有这样一句记载“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当时,长安、洛阳等地的人们把这件事画成图画,进行宣传。
就这样从宋代流传至元代,从元代流传到明清,一直流传到现在,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除了绘画人们还用雕刻、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纪念司马光这个故事。刚才给大家看的这几张图,其实就是中国邮政局发行的一套邮票,题目就叫《司马光砸缸》,可见这个故事已经深入人心,也代表着中华的文化。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个故事。
五、指导书写
1.长大后的司马光,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他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家。他的书法自成一格,刚柔并济。老师从他的《天圣帖》中找到了我们今天要写的这个生字“司”,谁愿意来读一读临帖的要求。按照要求,临帖写一写。
六、课堂小结
1.谁来说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不仅如此,我们还感受了各种艺术形式,临写了字帖。我们最后再来一起背一背这个故事。
板书: 司马光
群儿、众 慌张 看注释
一儿、儿 害怕 组词
光 冷静 联系上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