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识读地图、阅读教材,讲述楚汉之争具体史实,分析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通过观看视频、研读史料,了解西汉的建立、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史实,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感悟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学习他们这种朴素作风。理解汉初70年的历史,是社会经济从凋敝走向恢复和发展的历史,为汉武帝大一统奠定了基础,也为此后2000余年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 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方法 观看视频法、制作思维导图法、识读地图法、研读史料法
教学资源 ppt
教 学 内 容 及 进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观看视频:中国通史——西汉初的统治困境 设问:西汉王朝是如何建立的?汉初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二、整体感知,知识架构 阅读本课内容,根据提示,制作本课的思维导图。 三、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1.楚汉之争 任务一:识读地图,阅读教材,简述楚汉之争的经过,并分析楚汉之争的性质。 秦末刘邦、项羽农民起义是一场反对秦朝残暴统治的正义的农民起义 楚汉之争的性质:双方为了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的征战。(封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内部的争斗。 2.成败原因及启示 任务二:研读相关史事,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刘邦胜出的原因,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相关史事: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秦人大喜,民心安定。后来,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杰出的人才,我重用他们,这就是我得胜的原因。 项羽: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失败 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成功 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重用贤才,统治才会长治久安。 3.西汉建立 任务三:识读地图,观察图片,阅读教材,完成西汉建立的相关信息。 西汉疆域 “汉并天下”瓦当 “与天长久”瓦当 图片简介:瓦当是古代建筑中屋顶每行瓦最前端的挡片,起到遮挡和装饰的作用。这两块西汉时期瓦当,一块刻有“汉并天下”,另一块刻有“与天久长”,反映了西汉统一全国以及长治久安的寓意。 西汉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 都城:长安 建立者:刘邦(汉高祖) 四、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1.背景 任务一:研读史料,说说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着怎样的统治困境? 材料: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汉书.食货志》 统治困境: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百姓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田地荒芜。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时只能乘坐牛车,民众得不到温饱。 设问:汉初统治者该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王朝? 2.目的 任务二:阅读《相关史事》,结合教材内容,概括汉高祖为什么要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相关史事:汉初,大臣陆贾在汉高祖面前经常谈论《诗》《书》中的治国道理。汉高祖反感地说:“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贾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乡(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汉高祖认为言之有理,让陆贾专门著书总结秦亡汉兴的经验教训。 大意:“您在马上可以取得天下,难道您也可以在马上治理天下吗?......假使秦朝统一天下之后,实行仁义之道,效法先圣,那么,陛下您又怎么能取得天下呢?” 目的: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主张清静无为,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3.含义 任务三:观看视频,思考什么是休养生息政策?它体现了百家争鸣中哪一学派的思想? 观看视频:休养生息政策 休养生息政策,是国家在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实施的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增加人口,已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政治统治的政策。 体现了道家学派“无为而治”的思想 4.措施与结果 任务四:阅读教材,汉高祖具体实行了哪些举措?其结果如何? 五、“文景之治” 1.汉文帝、汉景帝的措施 任务一:结合所学,阅读教材,思考: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帝、景帝实行了哪些措施? 汉文帝(公元前202——前157年) 相关史事;汉文帝在历史上以节俭著称。他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有人进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诏宣布不接受献礼。修建陵墓时,汉文帝要求不许用金、银、铜等装饰,只可用瓦器。 措施:①汉文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息。 ②汉景帝准许缺少耕地的农户迁到耕地有余、水利条件好的地方。 ③文帝和景帝把田租降到三十税一,有的年份朝廷还下令免去田租。 ④每逢灾荒之年,国家赈济灾民,开放皇家专有的山林池泽,保障民众温饱。 ⑤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2.以农为本的原因 任务二:想一想: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 晁 (cháo) 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 原因:一方面,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为当时社会之根本,农业收入是国家主要财源。 另一方面,大量土地荒芜,人民处于饥荒,国库亏空。为保障人民基本生存,社会安定,必须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3.西汉经济的发展 任务三:观察图片,阅读教材,说说西汉经济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手工业:纺织技术水平高超,丝织品有锦、绣、绢、 纱等,种类繁多。 漆器造型美观,在日常生活中多有使用。 煮盐、冶铁业发达 商业:长安城已初具规模,布局规整,街道上车马行人熙熙攘攘,热闹繁华。 汉景帝时,西汉与匈奴开通边境贸易,各族往来更加频繁。 4.“文景之治” 任务四:结合所学,说一说:文景时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出现这样局面原因是什么?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原因: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文帝生性节俭,也遏制了贵族的奢侈无度,并节制了国家开支。文景时期重视农业,推崇“以德化民”,以清静不扰民为政策,形成了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局面。 5.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 任务五:议一议:与秦朝的横征暴敛相比,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对当时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好处? 材料: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汉书 ·景帝纪》 好处:能与民休息,安居乐业,提高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起来,粮价大大路低,农民能够稳定地提供赋税徭役,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汉朝统治进一步巩固起来。 六、课堂小结 西汉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全面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西汉建立之初,由于秦末以来的长期战乱,经济凋敝,物价飞涨,社会动荡不安。汉高祖刘邦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实施了休养生息政策,将他新建的王朝稳定下来。汉高祖的儿子文帝和孙子景帝统治时期,继续实施休养生息政策,减轻人民负担,使社会经济由恢复进入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更加安定,史称“文景之治”。汉初70年的历史,是社会经济从凋敝走向恢复和发展的历史,为汉武帝大一统奠定了基础,也为此后2000余年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阅读教材,完成思维导图 识读地图、阅读教材,简述楚汉之争的经过,并分析其与秦末刘邦项羽起义性质的不同 阅读史料,分析刘邦项羽成败的原因,从中感悟启示 识读地图,观察图片,阅读教材,梳理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 研读史料,概括西汉初年面临的统治困境 阅读史料,概括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目的 观看视频,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 阅读教材,整理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的目的、措施、结果 研读史料、阅读教材,概括汉文帝、汉景帝实行的措施 研读史料,思考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观察图片,简述西汉经济发展的表现 思考文景之治的表现及出现的原因 研读史料,结合所学,归纳概括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影响 齐读感悟 观看视频,提出疑问,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构建本课的知识框架 讲述楚汉之争具体史实,分析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落实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通过观看视频、研读史料,了解西汉的建立、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史实,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落实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感悟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学习他们这种朴素作风。理解汉初70年的历史,是社会经济从凋敝走向恢复和发展的历史,为汉武帝大一统奠定了基础,也为此后2000余年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落实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板书设计
核心素养 拓展提升 小组合作探究 汉初先后经历了汉高祖、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统治。请小组同学共同讨论:他们统治的共同点是什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作业设计 建议下载使用本课分层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