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课 《世说新语》导学案(原卷版)
内容导航——预习三步曲
第一步:学
析教材 学知识:教材精讲精析、全方位预习
练习题 讲典例:教材习题学解题、快速掌握解题方法
练考点 强知识:五大核心考点精准练
第二步:记
串知识 识框架:思维导图助力掌握知识框架、学习目标复核内容掌握
第三步:测
过关测 稳提升:小试牛刀检测预习效果、查漏补缺快速提升
课文解析
1.《咏雪》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注释】
1. 谢太傅:即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 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2. 内集:家人一同聚集在屋内。
3. 儿女:子侄辈的年轻一代。今义:自己亲生的儿子与女儿。
4. 讲论:讲解。
5. 文义:古义指文章的义理;今义是文章的意思。
【译文】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原文: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注释】
1. 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2. 骤:急,紧。
3. 欣然:高兴的样子。然:……的样子。
4. 何所似:像什么。何,什么;似,像。
5. 白雪纷纷何所似?(倒装句,疑问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宾语前置,是“白雪纷纷所似何”的倒装。)
【译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原文: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注释】
1. 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2.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译文】”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原文: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注释】
1. 未若:倒不如。
2. 因:趁、乘。今义:因为。
【译文】”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乘风飞舞。”
原文: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注释】
1. 即:是。
2. 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3. 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4.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判断句)
【译文】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陈太丘与友期行》
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
【注释】
1. 与:介词,和,跟。
2. 友:朋友。古代"朋"和"友"有区别:同出一位老师之门称朋,和现在"同学"意思相近。志趣相同称友,和现在"同志"意思相近。
3. 期行:定好时间一同上路。期:约会。行:这里意思是往某处去。
【译文】陈太丘与朋友定好时间一同上路。
原文: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注释】
1. 期日中:约定在中午。日中:正午、中午。"期"的本义是邀请约会,以便取到一处。本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与家君期日中"等,用的都是这个意思。由此引申出"期望、期待"等意义。又有"一定的时间、期限"等义。现代汉语中"时期"连用,但古汉语中"时"的本义是"时令"(四时),后来才用来指"时间""时候";"期"则是指"固定的时期",如三天,五天,三年,五年。在"期限"的意义上决不用"时"。"期"读 ji 时是一周年的意思。
2. 过中不至:意思是时间超过中午,那位朋友还没有赶到。主语"友"承前省。
3. 至:到。舍去:不再等候,自己走掉了。舍:舍弃。去:离开。
4. 去后:(太丘)离开以后,(那位朋友)才赶到。
5. 乃:副词,才。主语"友"承前省。这位朋友是个不守时间的马大哈。陈太丘依照约会行事。"去后乃至"一句的主语是"友"承前省。"至"是谓语,"乃"修饰"至"。"去后"承前省去动作的发出者"陈太丘",作"至"的状语。全部成分补齐为:"太丘去后友乃至"。
【译文】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那位朋友)没有到,太丘就不再等候而走掉了。等太丘走后(那位朋友)才到。
原文: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注释】
1. 元方:陈实的儿子陈纪,字元方,也是一个以德行高尚著称于世的人,官至尚书令(相当于宰相)。他的事迹也见《后汉书·荀韩钟陈列传》。
2. 时年七岁:当时年龄七岁。
3. 门外戏:在门外玩耍。句中"门外"是"戏"的状语,并省去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的介词"于"。
【译文】当时元方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原文: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
【注释】
1. 客:客人,即与陈太丘约会的那位。
2. 尊君:令尊,你父亲。
3. 不:同"否"。
4. 久不至:好久不来。久: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事情经历了很长时间可译为"长时间"。
5. 已去:已经离开。
【译文】那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他等您好久不见您来,已经走掉了。"
原文: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注释】
1."非人哉:不是人哪!哉: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
2.相委而去:抛弃了人家自个儿走了。相: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在双方的彼此对待关系中,由一方发出的动作行为,涉及于另一方。表示谓语所叙述的事情是关连着两个不同的主体,这里有指代"友人"意。委:动词,抛弃。而:连词,承接关系。去:动词,离开。句子的主语是"陈太丘"承前省,谓语是连动短语"委而去"。"相"在这里还兼有指代接受动作一方的作用,译成现代汉语时要补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友人",全句可译成:(太丘)丢弃友人(自个儿)走掉。
【译文】那位朋友便愤愤不平地说:"真不是人哪!与别人约定好一同上路,丢下人家(自个儿)走了。"
【赏析】出言不逊,又不知自责,这位友人修养很差。
原文: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注释】
1."君与家君期日中:句中前一个"君"是"您"的意思。后面"家君"是"我父亲"的意思。古代敬称对方的父亲为"尊君"或"令尊",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或"家君"。"家"的本义是一家住的房子,引申为"家庭"、"家族"。古汉语中称自家的都说"家","家君"是向别人自称其父,"家母"是对人自称其母。古时自称其父,除用"家君"外,还可称"家大人"、"家尊"、"家严"、"老父"等。"家母"也可称"家夫人"、"家密"等。至于兄、嫂、姊、弟等,都可在称谓前加"家"字以表示自环。祖父母可自称做"家祖";侄也可自称"家侄",但子、孙不自称作"家子"、"家孙",据说是"轻略之也"。
2.则:副词,便。
3.无信:不讲信用,即说话不算数。"信"是一个会意字,从人言。段玉裁说是言必由衷的意思。"信"的本义是语言真实,不说谎,如《曹别论战》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就用这个义项。引申为对人的一种道德,指对人真诚,不虚伪,如《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又为守信用,实践诺言,如本文"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信"还有相信、认可的意思,如《论语.公冶长》:"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这个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作"使者、送信的人"解释是后起义,如《孔雀东南飞》"自可断来信",其中"信"指使者。上古中古"信"字都没有"书信"义,这个由送信人再引申出来的"书信"意义更晚起。
4.对子骂父:当着儿子的面骂他的父亲。对:介词,向着。
5.无礼:不知礼仪。
【译文】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定好在中午,到中午不来,便是不守信用;当着儿子的面骂父亲,便是不懂礼仪。"
【赏析】七岁儿童识见不凡。元方驳斥无理的责难,识见不凡。
原文:友人惭,下车引之。
【注释】
1. 惭:惭愧。
2. 引之:拉他(表示好感)。
3. 之:代词,指陈纪。
【译文】那位朋友感到羞愧,从车上下来拉他(表示好感)。
原文:元方人门,不顾。
【注释】
1. 入门:走进家门。
2. 不顾:不回头看。
【译文】元方向门里走去,连头也不回。
【赏析】和无信无礼的人有什么好说?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元方对不讲理的人态度决绝。
预习知识
知识点1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篇,主要记录汉末于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较全面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 鲁迅说它“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丽”,并称其为“一部名士教科书”。这部书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也因为其语言凝炼、人物形象鲜明成为古典小说的源头之一。 七年级上册课文所选的《咏雪》这一则被编入书中《言语》篇,《陈太丘与友期》这一则被编入书中《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行正直,合乎道义,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品格。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从《世说新语》及相关材料中魏晋士人的言行故事可以看到,魏晋时期谈玄成为风尚,对魏晋士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况,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东汉末年,士人即注重乡党品题,往往寓褒贬于片言之中,进而影响到个人的社会地位。魏晋之后,伴随着门阀制度的兴起,个人的品性德行显得尤为重要,于是名人言行的一鳞一爪,常常被传为口实;再加上当时玄谈之风大行其道,尤重语言的精妙,于是《世说新语》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
魏晋士人不滞于物,不拘礼法,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迹洒脱且率真有趣,他们异常敏感于“情”且重视与万物的“神交”。魏晋士人的日常生活与生命特性之中,则体现为一种广博的悲天悯人情怀,他们将生命视为最高的价值,并且对自然、万物都持有一种超乎功利色彩的关切与深情,充分展示了一种“一往情深”的人格美。所谓魏晋风流,魏晋风骨,这是深植于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独特风范。在古代文人的笔端和诗句中,魏晋风骨显现了独特魅力和哲学思想。
天下大乱,战火连绵,道德与礼仪沦丧,众多残暴肆掠荒淫的事件挑战人类底线,在这样的背景下,士大夫阶层的传统思想观念开始动摇,儒家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来自外部环境的剧变,更源于士人内心对既有秩序的质疑和反思。他们开始意识到,固守传统已无法应对时代的变迁,必须寻求新的思想突破,从而激发出中国历史上最为绚烂精彩,自由奔放的文化思潮,涌现了无数的灵魂在乱世发出悲歌,成就了历史上的"魏晋风流"。它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也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一个政治最坏的时代,一个风度最佳的时代。
这个时代的人活得最像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潇洒恣意,在生命饱受摧残的同时,精神之花绚烂开放。人们开始思考: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他们抛弃了礼法的束缚,摒弃了条条框框的约束,开始追求散漫自由的生活方式。人们开始意识到,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功名利禄,而在于内心的自由与超脱。士人们聚集在一起,谈玄论道,探讨宇宙人生的奥秘,试图在玄谈中寻找生命的意义,探索生命的本质,为自己在乱世中寻找精神的栖息之地。他们卸下所有的社会角色,回归到最纯粹的自我。在这个充满变革与个性解放的时代,文人追求个性解放、独立思考,人们通过“清谈”的方式,探讨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问题。最为著名的当属“竹林七贤”,他们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和阮咸。这七位文人都有着非凡的个性和才华,他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由,不拘泥于世俗礼教,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肆意的表达着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社会越是对生命践踏,人们就越迸发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对自由的渴望。越了解那段历史,越能感觉到一种强烈的生命热情在熊熊燃烧,鲜活的生命激情在恣意释放,能让人感动的留下泪来,那种对自由的渴望,对生命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始终是人类精神世界中最为珍贵的部分。唯有生命与爱不可摧毁。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魏晋风骨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依然能够给我们以启示和力量,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保持精神的独立和人格的尊严。
这样的时代,你想了解吗?那就去读《世说新语》吧!
知识点2 编者简介
刘义庆(403年-444年),字季伯,汉族,原籍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南朝宋宗室、文学家。他自幼才华出众,深受叔父宋武帝刘裕的赏识,曾任秘书监、尚书左仆射、荆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职。刘义庆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著有《世说新语》和志怪小说《幽明录》,为中国古代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知识点3 创作背景
《世说新语》的编纂成书固然与刘宋家族对魏晋风流的喜好和社会各层人士对魏晋风流的追慕有关,然而刘义庆之所以对魏晋士人情有独钟化大气力与其门客共襄盛举还有他个人身世的内在原因。
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封临川王,刘裕对其恩遇有加。公元424年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刚登基便先后杀了徐羡之、傅亮、谢晦等拥立功臣。宋文帝性情猜忌狠辣,因为担心自己重蹈少帝被弑的悲剧,严格控制并杀戮了大量功臣和宗室成员,这其中就包括名将檀道济。在这样的背景下,刘义庆不得不加倍小心谨慎,以免遭祸。本传言"太白星犯右执法,义庆惧有灾祸,乞求外镇。"这实际上是刘义庆借故离开京城,远离是非之地。尽管文帝下诏劝解宽慰,但架不住刘义庆"固求解仆射乃许之"。刘义庆终于得以外镇为荆州刺史。外镇后的刘义庆仍然如同惊弓之鸟,心有余悸。他处在宋文帝刘义隆对于宗室诸王怀疑猜忌的统治之下为了全身远祸,于是招聚文学之士寄情文史编辑了《世说新语》这样一部清谈之书。
知识点4 志人小说
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人物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
志人小说有以下几方面的艺术特点:
1.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
2.篇幅简短;
3.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
4.语言简练朴素、生动优美,言简意丰。
知识点5 敬辞谦辞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像《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 与“家君”,前者尊称对方的父亲,后者谦称自己的父亲。
敬辞 令: 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 令尊 用于称呼对方父亲的敬词。
令堂 指对别人母亲的尊称,敬辞。
令郎 称对方儿子的敬词。
令爱 敬称他人(对方)的女儿。
令荆 尊称对方妻子
令亲 尊称对方亲戚
此外还有:
惠:惠顾、惠存、惠赠
垂:垂问、垂询、垂念、垂爱
赐:赐教、赐复
高:高见、高论、高寿、高龄、高就、高朋、高邻
奉:奉送、奉还、奉劝、奉陪
其他:久仰、劳驾、赏光、赏脸、贵姓、贵庚、大作、大驾
谦辞 家:是用来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活着的亲人,含有谦恭平常之意,表示对别人的尊敬。至于兄、嫂等,都可在称谓前加“家”字以表示自称。祖父母可自称做“家祖”;侄也可自称“家侄”,但子、孙不自称作“家子”“家孙”。 “家”、“舍”都可译成“我的”。在别人面前谦称比自己辈分高的亲人,要用“家”;谦称比自己辈分低的亲人,要用“舍” 家父 是指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谦称。又作“家尊”
家严
家君
家母 对人谦称自己的母亲。
家慈
舍,原指”居住的房子”,引申指“谦辞,多指亲属中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 舍弟 对自己弟弟的谦称。
舍妹 对自己妹妹的谦称。
此外还有:
小:小弟、小儿、小女、小店
愚:愚兄、遇见
拙:拙作、拙著、拙见
敝:敝人、敝姓、敝校
鄙:鄙人、鄙见
其他:寒舍、见教、见谅
知识点6 后世评价
明胡应麟:“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古今绝唱也。”
清毛际可:“殷、刘、王、谢之风韵情致,皆于《世说》中呼之欲出。”
鲁迅:“《世说新语》今本凡三十八篇,自《德行》至《仇隙》,以类相从,事起后汉,止于东晋,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下至缪惑,亦资一笑。”
李长之《司马迁之风格与人格》中,他把中国小说史分为五个时代:“一是小说之名未确立,大家认为小说是琐碎杂说的时代,这时代包括先秦到汉。二是志怪时代,就是汉魏六朝。三是传奇时代,从隋唐到宋。四是演义时代,从宋到明清。五是受欧洲小说影响时代,那就是现代。”“第二个时代中是以《神异记》《十洲记》那样的书开始,而最高峰却是《世说新语》”。
1954年12月27日,翻译家傅雷给他远在美国的儿子傅聪写信:你现在手头没有散文的书(指古文),《世说新语》大可一读。日本人几百年来都把它当做枕中秘宝。我常常缅怀两晋六朝的文采风流,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
李泽厚《美的历程》:《世说新语》津津有味地论述着那么多的神情笑貌、传闻逸事,其中并不都是功臣名将们的赫赫战功或忠臣义士的烈烈操守,相反,更多的倒是手执拂麈,口吐玄言,扪虱而谈,辩才无碍。重点展示的是内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漂亮的风貌;而所谓漂亮,就是以美如自然景物的外观,体现出人的内在智慧和品格。
知识点7 文化积累
谢安 谢安出身于名门世族,年轻时常隐居会稽东山,屡次拒绝朝廷征召,不肯为官。后应征西大将军桓温所邀走入仕途。成语东山再起说的就是他的故事。在淝水之战中,谢安指挥八万晋军击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终于力挽狂澜,稳定了东晋国家危局。
谢道韫 谢道韫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才女,东晋时女诗人,是宰相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也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的妻子。《三字经》里说:谢道韫,能吟咏,说得就是她把雪花比作柳絮的事。因此后世就用“咏絮之才”来指代有才华的女子。有个成语叫“檀郎谢女”,檀郎就是古代的美男子潘安,谢女即指谢道韫,后用来指代才貌双全的夫妻或情侣。
陈元方 名纪,字元方,颍川许昌人,陈寔长子,自幼聪慧守礼,与弟陈谌俱以至德称,兄弟孝养。与父亲陈寔和弟弟陈谌在当时并称为"三君"。有人问二人之父谁更出色,兄弟均称各有其长,难分高下。成语“难兄难弟”即由此而来,原指兄弟才德难分伯仲,后词义演变,现多用以指共患难或处境相近之人。
1.阅读课文《<世说新语>二则》,完成后面的问题。
教材习题01.《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行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教材习题02.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考点一 文言词语理解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B.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儿子和女儿)
C.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
D.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不及)
2.“太丘舍去”中的“舍”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舍本逐末 B.屋舍俨然 C.退避三舍 D.魂不守舍
考点二 文言文朗读
3.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撒盐空中/差可拟
C.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D.即/公大兄/无奕/女
4.下列语句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 B.元方时/年七岁
C.君与家君/期日中 D.元方入/门不顾
考点三 文言文翻译
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考点四 文学文化常识。
6.小七同学对敬辞与谦辞特别感兴趣,学了《陈太丘与友期行》后,他模仿文中友人的口吻对陈太丘说了以下这段话。话中画线的敬辞与谦辞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愚兄此次到寒舍拜访贤弟,感触颇多。令郎元方虽年纪尚小,却甚有见识。愚兄言语不周之处,还请见谅。
A.愚兄 B.寒舍 C.贤弟 D.令郎 E.见谅
7.“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
考点五 选文理解
(一)小鑫学习了《世说新语》两则后,补充阅读了书中的其他内容,跟同学们展开了一场古文探究活动,请你跟他一起完成下面的任务。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①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注】①淮上:即淮水上,这里指战场上。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
(2)谢玄淮上信至
(3)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4)意色举止
9.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看 书 竟 默 然 无 言 徐 向 局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11.【甲】【乙】两则选文均出自《世说新语》,请根据内容,帮助小鑫分别推断【甲】、【乙】两文出自《言语》《方正》《雅量》中的哪一篇,并阐述理由。
【小贴士】
《世说新语·言语》:记述了魏晋时人在各种语言环境中,说的得体、巧妙的话。
《世说新语·方正》:记述了魏晋时人表现出的行为、品性的正直。
《世说新语·雅量》:记述了魏晋时代的名士表现出来的潇洒举止和处变不惊的气度。
【甲】文出自 ,理由:
【乙】文出自 ,理由:
(二)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下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2.“太丘舍去”中的“舍”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舍本逐末 B.屋舍俨然 C.退避三舍 D.魂不守舍
13.下列对陈元方言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元方批评友人不能守时,不讲诚信。
B.陈元方指责友人恶语伤人,没有礼貌。
C.陈元方不理睬友人,表现了他的决绝。
D.陈元方的言行意在促使友人改正错误。
14.根据本文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材料二】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曰:“小时了了①,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②。
(以上两则材料均取材于《世说新语·言语》)
【注】①了了:聪明。②踧踖(cù jí):坐立不安的样子。
陈元方、杨氏子和孔文举三人年纪虽小,但都能在遭遇不敬时,以机智的语言维护尊严。陈元方听到父亲被辱骂时,批评友人“无信”“无礼”,使友人惭愧不已;杨氏子被调侃时,说孔雀可不是孔君平的“ ”,有力地回怼了孔君平;孔文举受到嘲讽时,说陈韪小时“ ”,讽刺他现在未必聪明。
知识导图记忆
知识目标复核
1.了解作品、文体及编者,能借助注释读懂选文;
2.识记重点文言字词,学习古人的敬辞和说辞;学习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刻画人物的方法;
3.感受古人的文化修养、生活情趣,学习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知识清单梳理
一、诵读节奏
1.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二、特殊用法
1.通假字
不通“否”,读“fǒu”,句末表疑问,译为“吗”
2.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文义 (古义,子侄辈,泛指家中年轻的一代;今义,儿子和女儿。)
(2)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文章的义理;今义,文章。)
(3)未若柳絮因风起 (古义:凭借,趁,乘;今义:因为)
(4)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5)太丘舍去 (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6)下车引之 (古义:拉,牵拉。今义:引用)
(7)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8)相委而去 (古义:舍弃;今义:委任)
3.词的活用
(1)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名词作动词,约定。
(2)友人惭 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三、翻译方法
文言文的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直译:即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
意译:即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官职、称谓等,可照录不翻译。
例:元方 陈太丘 (照录不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
例:①(陈太丘)去后(友)乃至 。
②(家君)待君久(君)不至,(他)已去。
3.换:用现代汉语的单音了词替换文言文中的双音节词。
例: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
4.调:调整顺序,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序。
例:白雪纷纷何所似? 所似何(像什么)
5.删:删去没有实际意义的词。
6.加:为了使句子更通顺,加上些词句,使句子更通顺更连贯。
四、内容梳理
《咏雪》
(一)主要内容
1.写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雪天聚会谈论文义。
营造温馨美好的家庭氛围。
2.写主要事件:咏雪
(1)胡儿把雪比作盐;(2)道韫把雪比作柳絮。(3)谢太傅大笑。
3.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暗示谢太傅和作者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二)艺术手法
1.修辞角度:比喻
(1)撒盐空中差可拟:写出了大雪下得猛烈密集的情景;
(2)未若柳絮因风起: 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
2.环境描写:俄而雪骤
(1)“骤”字写出了雪下得急、猛的特点,突出了雪景的非凡气势。
(2)为下文的咏雪做铺垫。
3.人物描写:
(1)公欣然:通过神态描写,表现谢太傅看到纷纷扬扬的大雪,心生与子侄们谈论诗句的雅兴,内心愉悦。
(2)公大笑乐: 通过神态描写,暗示谢太傅看到谢道韫的才气,赞赏高兴之情。
(3)白雪纷纷何所似:运用语言描写,表现谢太傅善于启发后辈,富有雅兴。
(三)思想感情:
1.通过写谢太傅在家中与子侄辈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同时也透出一种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2.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
(1)“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写出谢太傅一家在雪天聚会谈论文章义理其乐融融的情景;
(2)“公欣然""公大笑乐",写出谢太傅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谈论诗句的雅兴。
3.谢太傅人物形象
(1)注重后辈教育;(2)富有文采雅兴。
4.谢道韫的“咏絮之才”对写作的启发
(1)要有细致敏锐的观察力;(2)要善于联想与想象。
(四)难点探究
1.谢道韫被称为“咏絮之才”,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原因。
(1)谢道韫把纷纷扬扬有白雪比喻为柳絮乘风而起,形象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
(2)“柳絮”的比喻富有新意和美感,充分展示了谢道韫的才华。
2.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你有不同看法吗?
(1)从谢安“大笑乐”的反应来看,他倾向于“柳絮因风起”的说法。因为“柳絮因风起”描绘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而“盐”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
(2)我认为“撒盐空中”更好,文中的“雪骤”说明大雪下得急,用“撒盐空中”的比喻,可以真切地描摹出大雪下得猛烈密集的情景。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一)主要内容
1.开端:友人无信,太丘先行。
2.发展:友人无礼,对子骂父。
3.高潮:元方责客,无信无礼。
4.结局:友人惭愧,元方离去。
(二)人物描写
1.人物形象
(1)陈元方:正直明理、聪慧善辩;
(2)客人: 暴躁易怒,无信无礼。
2.人物描写:
(1)神态描写:“友人便怒曰”,表现了友人的暴躁易怒。
(2)语言描写:
①非人哉:友人的无礼。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的聪慧明理。
(3)动作描写:
①下车引之:友人想对元方表示友好,以示悔意。
②元方入门不顾:元方率直方正。
(三)思想感情:
1.本文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表现了他小小年纪就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同时也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2.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
(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懂得“信”的重要;
(2)“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懂得“礼”的重要;
(3)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4)面对友人示好,“元方入门不顾”,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3.聪慧善辩
(1)针对友人不按时赴约的“无信”,指出其不守信用;
(2)针对对子骂父的“无礼”,指出其不讲礼仪;
(3)针对性强,有理有据,义正辞严。
(四)难点探究
1.文中写“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示例一:失礼。理由:元方在批评友人无礼时,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示例二:不失礼。理由:友人失信又失礼,元方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既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也给“友人”一个教训。
2.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谈谈你从陈太丘、友人和元方身上得出哪些道理?
本文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失去友谊。通过陈太丘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通过友人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知错就改。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信用的重要性。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
一、基础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谢太傅(fù) 俄而雪骤(zhòu)
B.谢道韫(wēn) 大兄无奕(yì)
C.差可拟(chà) 尊君在不(bù)
D.友人渐(cán) 太丘舍去(shè)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未若/柳絮/因风起
C.陈太丘与/友期行 D.君与家君/期日中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即公大兄无奕女 即兴之作
B.俄而雪骤 暴风骤雨
C.撒盐空中差可拟 阴差阳错
D.未若柳絮因风起 旁若无人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未几”“少时”“顷刻”“少顷”等词语都表示过了不久,一会儿。
B.《世说新语》是隋朝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东汉末年到东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琐语。
C.谢道韫的咏雪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为人所传诵,后世便以“咏絮之才”称赞女子的文学才能。
D.《世说新语》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咏雪》选自《言语》篇。
5.小文和小华在讨论古人对称谓的使用,请根据语境补全对话。
小文:我读《陈太丘与友期行》时,发现古人对称谓的使用非常讲究,如称呼自己的父亲为“尊君”。
小华:你说错了,这里的“尊君”是尊称,是用来称呼别人的父亲的。
小文:哦,称呼自己的父亲应该用谦称,比如“① ”。
小华:没错。除此之外,古人用词也讲究谦辞和敬辞之分。
小文:是的,比如邀请别人吃饭时说“赏光”“赏脸”,称自己的家为“② ”。
6.当你遇到下列情况时,你认为说法得体的一项是( )
A.小芳过生日,小燕送给了她一个布娃娃,说:“这是我惠赠给你的,愿它天天伴着你,让你开心快乐!”
B.李华将写好的作品送给出版社的季老师审查,并附上了一句话:“尊敬的季老师,这是我的拙作,请您斧正。”
C.小红到同学家做客,离开时说:“今日有幸来到寒舍,我很开心,感谢你的盛情款待!”
D.小王在谈到大李的父亲时,问大李:“请问家父高寿啊?”
7.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化浪潮汹涌而至,而社会的全面信息化又是建立在良好的社会诚信体系之上,没有诚信,信息化无从谈起。为了教育同学们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我校七年级举行了以“诚信”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也来参与。
(1)为了营造活动氛围,请你拟一则活动标语。标语已写好上句,请你补写下句。
上句:读书重在明理
下句:
(2)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请你提供两个活动项目。
【示例】环顾身边思诚信
项目一:
项目二: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节选自《世说新语》)
【乙】
谢道韫传(节选)
凝之妻谢氏,字道韫,安西将军奕之女也。聪识有才辩。
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道韫遣婢白①献之曰:“欲为小郎解围。”乃施青绫步鄣②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
及遭孙恩之难③,举厝④自若,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⑤所害,方命婢肩舆⑥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道韫曰:“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
(节选自《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传》,有删改)
【注释】:①白:告诉。②步鄣:用以遮蔽风尘或视线的一种屏幕。③孙恩之难:起义军领袖孙恩起军反叛东晋。④厝:同“措”。⑤贼:对国家、人民、社会道德风尚造成严重危害的人,此指孙恩。⑥肩舆:乘坐轿子。
8.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内集 (2)俄而 (3)词理将屈 (4)宁先见杀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
10.用“/”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乱 兵 稍 至 手 杀 数 人 乃 被 虏
11.从两文中可以看出谢道韫有哪些个性特征。
12.阅读完两篇短文后,小王和小李两位同学产生了争论:小王认为【甲】文可以作为【乙】文的一个部分,讲的都是谢道韫的事情;小李则认为【甲】文讲了一家人的故事,不能放到【乙】文中。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13.请联系【甲】【乙】两文,具体分析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谢道韫·雪
(日本)下田鸥湖
晓来簌簌扑窗鸣,一夜千山削玉成。柳絮随风翻万点,谢家小妹是才情。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南宋刘义庆《咏雪》)
【乙】
郑谷①在袁州,齐己②因携所为诗往谒焉③,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已婴然④不觉兼⑤三衣⑥,叩地膜拜,自是士林⑦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唐无名氏《一字师》)
【注释】①郑谷:唐朝诗人。②齐己:唐朝和尚,善诗。③谒焉:拜见他。④婴然:惊讶的样子。⑤兼:提起。⑥三衣:和尚的大衣、上衣、内衣合称三衣。⑦士林:读书人之中。
14.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中的“儿女”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可解释为子侄辈。
B.“文义”在这里应解释为“文章的义理”。
C.古文中表示时间的词今天已不常见,如“俄而雪骤”的“俄而”,在文中的意思是指“很久”。
D.乙文中的画线句除逗号外,朗读时还有两处应稍作停顿: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15.下列各项加点字“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乙】文“一字之师”中“之”字相同的一项是( )
A.王凝之妻也 B.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C.下车引之 D.两狼之并驱如故
16.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17.文中齐已与郑谷讨论诗文。郑谷帮他改了一个字,便使诗句意境更加完美。古人强调,只要身边有可学之人,就应有虚心求教的态度,正如孔子所说的 。
18.【甲】【乙】两文记述的都是文人在赏雪时题诗的故事,但诗中描写对象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你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
卢志①于众坐问陆士衡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③?”答曰:“如卿于卢毓、卢珽。”士龙④失色。既出户,谓兄曰:“何至如此!彼容⑤不相知也。”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⑥敢尔!”议者疑二陆优劣,谢公⑦以此定之。
《世说新语·方正》
【注释】①卢志:字子道。父亲卢珽,祖父卢毓。②陆士衡:陆机,字士衡。父亲陆抗,祖父陆逊。③何物:什么人。魏晋人重视避讳,不能当面说出对方长辈的名字,直指祖父、父亲名字,最为无礼。④士龙:陆云,字士龙。陆机的弟弟。⑤容:或许。⑥鬼子:骂人用语。⑦谢公:谢安,东晋政治家。死后追赠为太傅。
19.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期”是“约定”的意思,与成语“不期而至”中的“期”意思相同。
B.“太丘舍去”的“舍”是“离开”的意思,说明友人的不守信用。
C.“陆逊、陆抗是君何物”与“待君久不至”中的“君”字意思相同,都表示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您”。
D.“既出户”中“既”的甲骨文字形为,左边像一人吃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右边是食器的形状,本义是吃罢,吃过,根据上下文可推测文中的“既”是已经的意思。
2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1.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在朗读画线的句子时,同学们有不同的想法,你更赞同谁的说法呢?请说明理由。
22.两文均出自《世说新语》“方正篇”。方正,指人的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陈元方和陆士衡的“方正”在两文中分别是如何体现的?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笺疏》)
【乙】
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丙】
元方卖宅
陆元方曾于东都①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②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③辞不买,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选自《唐语林》)
【注释】①东都:指洛阳。②直:同“值”。③遽:急忙,立刻。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下车引之”与“远近称之”中的“之”用法相同,都作代词,分别指代元方、元方的父亲。
B.“久而益敬”与成语“多多益善”中的“益”意思相同,都是“更加”的意思。
C.“法”有四个常见义项:①制度。②标准;法则,③合乎法度。④效法;仿效。“不知卿家君法孤”中的“法”是“合乎法度”的意思。
D.“是欺之也”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都应理解为代词“这”的意思。
(2)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将短文【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知识卡片
a.绥:①安,安抚;②安好(旧时书信用语);③登车时作拉手用的绳子;④一种旗杆顶饰有牦牛尾的旗子。
b.在文言文中,如果谓语后面跟着由介词(如“于”“以”等)引导的短语,这些短语通常是后置状语。例如,“相与步于中庭”中的“于中庭”就是后置状语。翻译时,将这些短语移到谓语前进行翻译,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3)古人命名重取义,重内涵。在《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里,“元”有“首”“大”的释义,“方”有“方正”“正直”之意,请结合【乙】【丙】两篇短文的内容简述这两位“元方”是否人如其名。
(4)对于【丙】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愚,有人赞他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第08课 《世说新语》导学案(解析版)
内容导航——预习三步曲
第一步:学
析教材 学知识:教材精讲精析、全方位预习
练习题 讲典例:教材习题学解题、快速掌握解题方法
练考点 强知识:五大核心考点精准练
第二步:记
串知识 识框架:思维导图助力掌握知识框架、学习目标复核内容掌握
第三步:测
过关测 稳提升:小试牛刀检测预习效果、查漏补缺快速提升
课文解析
1.《咏雪》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注释】
1. 谢太傅:即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 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2. 内集:家人一同聚集在屋内。
3. 儿女:子侄辈的年轻一代。今义:自己亲生的儿子与女儿。
4. 讲论:讲解。
5. 文义:古义指文章的义理;今义是文章的意思。
【译文】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原文: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注释】
1. 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2. 骤:急,紧。
3. 欣然:高兴的样子。然:……的样子。
4. 何所似:像什么。何,什么;似,像。
5. 白雪纷纷何所似?(倒装句,疑问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宾语前置,是“白雪纷纷所似何”的倒装。)
【译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原文: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注释】
1. 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2.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译文】”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原文: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注释】
1. 未若:倒不如。
2. 因:趁、乘。今义:因为。
【译文】”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乘风飞舞。”
原文: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注释】
1. 即:是。
2. 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3. 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4.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判断句)
【译文】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陈太丘与友期行》
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
【注释】
1. 与:介词,和,跟。
2. 友:朋友。古代"朋"和"友"有区别:同出一位老师之门称朋,和现在"同学"意思相近。志趣相同称友,和现在"同志"意思相近。
3. 期行:定好时间一同上路。期:约会。行:这里意思是往某处去。
【译文】陈太丘与朋友定好时间一同上路。
原文: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注释】
1. 期日中:约定在中午。日中:正午、中午。"期"的本义是邀请约会,以便取到一处。本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与家君期日中"等,用的都是这个意思。由此引申出"期望、期待"等意义。又有"一定的时间、期限"等义。现代汉语中"时期"连用,但古汉语中"时"的本义是"时令"(四时),后来才用来指"时间""时候";"期"则是指"固定的时期",如三天,五天,三年,五年。在"期限"的意义上决不用"时"。"期"读 ji 时是一周年的意思。
2. 过中不至:意思是时间超过中午,那位朋友还没有赶到。主语"友"承前省。
3. 至:到。舍去:不再等候,自己走掉了。舍:舍弃。去:离开。
4. 去后:(太丘)离开以后,(那位朋友)才赶到。
5. 乃:副词,才。主语"友"承前省。这位朋友是个不守时间的马大哈。陈太丘依照约会行事。"去后乃至"一句的主语是"友"承前省。"至"是谓语,"乃"修饰"至"。"去后"承前省去动作的发出者"陈太丘",作"至"的状语。全部成分补齐为:"太丘去后友乃至"。
【译文】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那位朋友)没有到,太丘就不再等候而走掉了。等太丘走后(那位朋友)才到。
原文: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注释】
1. 元方:陈实的儿子陈纪,字元方,也是一个以德行高尚著称于世的人,官至尚书令(相当于宰相)。他的事迹也见《后汉书·荀韩钟陈列传》。
2. 时年七岁:当时年龄七岁。
3. 门外戏:在门外玩耍。句中"门外"是"戏"的状语,并省去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的介词"于"。
【译文】当时元方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原文: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
【注释】
1. 客:客人,即与陈太丘约会的那位。
2. 尊君:令尊,你父亲。
3. 不:同"否"。
4. 久不至:好久不来。久: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事情经历了很长时间可译为"长时间"。
5. 已去:已经离开。
【译文】那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他等您好久不见您来,已经走掉了。"
原文: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注释】
1."非人哉:不是人哪!哉: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
2.相委而去:抛弃了人家自个儿走了。相: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在双方的彼此对待关系中,由一方发出的动作行为,涉及于另一方。表示谓语所叙述的事情是关连着两个不同的主体,这里有指代"友人"意。委:动词,抛弃。而:连词,承接关系。去:动词,离开。句子的主语是"陈太丘"承前省,谓语是连动短语"委而去"。"相"在这里还兼有指代接受动作一方的作用,译成现代汉语时要补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友人",全句可译成:(太丘)丢弃友人(自个儿)走掉。
【译文】那位朋友便愤愤不平地说:"真不是人哪!与别人约定好一同上路,丢下人家(自个儿)走了。"
【赏析】出言不逊,又不知自责,这位友人修养很差。
原文: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注释】
1."君与家君期日中:句中前一个"君"是"您"的意思。后面"家君"是"我父亲"的意思。古代敬称对方的父亲为"尊君"或"令尊",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或"家君"。"家"的本义是一家住的房子,引申为"家庭"、"家族"。古汉语中称自家的都说"家","家君"是向别人自称其父,"家母"是对人自称其母。古时自称其父,除用"家君"外,还可称"家大人"、"家尊"、"家严"、"老父"等。"家母"也可称"家夫人"、"家密"等。至于兄、嫂、姊、弟等,都可在称谓前加"家"字以表示自环。祖父母可自称做"家祖";侄也可自称"家侄",但子、孙不自称作"家子"、"家孙",据说是"轻略之也"。
2.则:副词,便。
3.无信:不讲信用,即说话不算数。"信"是一个会意字,从人言。段玉裁说是言必由衷的意思。"信"的本义是语言真实,不说谎,如《曹别论战》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就用这个义项。引申为对人的一种道德,指对人真诚,不虚伪,如《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又为守信用,实践诺言,如本文"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信"还有相信、认可的意思,如《论语.公冶长》:"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这个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作"使者、送信的人"解释是后起义,如《孔雀东南飞》"自可断来信",其中"信"指使者。上古中古"信"字都没有"书信"义,这个由送信人再引申出来的"书信"意义更晚起。
4.对子骂父:当着儿子的面骂他的父亲。对:介词,向着。
5.无礼:不知礼仪。
【译文】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定好在中午,到中午不来,便是不守信用;当着儿子的面骂父亲,便是不懂礼仪。"
【赏析】七岁儿童识见不凡。元方驳斥无理的责难,识见不凡。
原文:友人惭,下车引之。
【注释】
1. 惭:惭愧。
2. 引之:拉他(表示好感)。
3. 之:代词,指陈纪。
【译文】那位朋友感到羞愧,从车上下来拉他(表示好感)。
原文:元方人门,不顾。
【注释】
1. 入门:走进家门。
2. 不顾:不回头看。
【译文】元方向门里走去,连头也不回。
【赏析】和无信无礼的人有什么好说?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元方对不讲理的人态度决绝。
预习知识
知识点1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篇,主要记录汉末于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较全面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 鲁迅说它“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丽”,并称其为“一部名士教科书”。这部书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也因为其语言凝炼、人物形象鲜明成为古典小说的源头之一。 七年级上册课文所选的《咏雪》这一则被编入书中《言语》篇,《陈太丘与友期》这一则被编入书中《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行正直,合乎道义,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品格。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从《世说新语》及相关材料中魏晋士人的言行故事可以看到,魏晋时期谈玄成为风尚,对魏晋士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况,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东汉末年,士人即注重乡党品题,往往寓褒贬于片言之中,进而影响到个人的社会地位。魏晋之后,伴随着门阀制度的兴起,个人的品性德行显得尤为重要,于是名人言行的一鳞一爪,常常被传为口实;再加上当时玄谈之风大行其道,尤重语言的精妙,于是《世说新语》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
魏晋士人不滞于物,不拘礼法,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迹洒脱且率真有趣,他们异常敏感于“情”且重视与万物的“神交”。魏晋士人的日常生活与生命特性之中,则体现为一种广博的悲天悯人情怀,他们将生命视为最高的价值,并且对自然、万物都持有一种超乎功利色彩的关切与深情,充分展示了一种“一往情深”的人格美。所谓魏晋风流,魏晋风骨,这是深植于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独特风范。在古代文人的笔端和诗句中,魏晋风骨显现了独特魅力和哲学思想。
天下大乱,战火连绵,道德与礼仪沦丧,众多残暴肆掠荒淫的事件挑战人类底线,在这样的背景下,士大夫阶层的传统思想观念开始动摇,儒家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来自外部环境的剧变,更源于士人内心对既有秩序的质疑和反思。他们开始意识到,固守传统已无法应对时代的变迁,必须寻求新的思想突破,从而激发出中国历史上最为绚烂精彩,自由奔放的文化思潮,涌现了无数的灵魂在乱世发出悲歌,成就了历史上的"魏晋风流"。它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也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一个政治最坏的时代,一个风度最佳的时代。
这个时代的人活得最像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潇洒恣意,在生命饱受摧残的同时,精神之花绚烂开放。人们开始思考: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他们抛弃了礼法的束缚,摒弃了条条框框的约束,开始追求散漫自由的生活方式。人们开始意识到,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功名利禄,而在于内心的自由与超脱。士人们聚集在一起,谈玄论道,探讨宇宙人生的奥秘,试图在玄谈中寻找生命的意义,探索生命的本质,为自己在乱世中寻找精神的栖息之地。他们卸下所有的社会角色,回归到最纯粹的自我。在这个充满变革与个性解放的时代,文人追求个性解放、独立思考,人们通过“清谈”的方式,探讨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问题。最为著名的当属“竹林七贤”,他们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和阮咸。这七位文人都有着非凡的个性和才华,他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由,不拘泥于世俗礼教,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肆意的表达着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社会越是对生命践踏,人们就越迸发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对自由的渴望。越了解那段历史,越能感觉到一种强烈的生命热情在熊熊燃烧,鲜活的生命激情在恣意释放,能让人感动的留下泪来,那种对自由的渴望,对生命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始终是人类精神世界中最为珍贵的部分。唯有生命与爱不可摧毁。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魏晋风骨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依然能够给我们以启示和力量,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保持精神的独立和人格的尊严。
这样的时代,你想了解吗?那就去读《世说新语》吧!
知识点2 编者简介
刘义庆(403年-444年),字季伯,汉族,原籍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南朝宋宗室、文学家。他自幼才华出众,深受叔父宋武帝刘裕的赏识,曾任秘书监、尚书左仆射、荆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职。刘义庆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著有《世说新语》和志怪小说《幽明录》,为中国古代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知识点3 创作背景
《世说新语》的编纂成书固然与刘宋家族对魏晋风流的喜好和社会各层人士对魏晋风流的追慕有关,然而刘义庆之所以对魏晋士人情有独钟化大气力与其门客共襄盛举还有他个人身世的内在原因。
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封临川王,刘裕对其恩遇有加。公元424年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刚登基便先后杀了徐羡之、傅亮、谢晦等拥立功臣。宋文帝性情猜忌狠辣,因为担心自己重蹈少帝被弑的悲剧,严格控制并杀戮了大量功臣和宗室成员,这其中就包括名将檀道济。在这样的背景下,刘义庆不得不加倍小心谨慎,以免遭祸。本传言"太白星犯右执法,义庆惧有灾祸,乞求外镇。"这实际上是刘义庆借故离开京城,远离是非之地。尽管文帝下诏劝解宽慰,但架不住刘义庆"固求解仆射乃许之"。刘义庆终于得以外镇为荆州刺史。外镇后的刘义庆仍然如同惊弓之鸟,心有余悸。他处在宋文帝刘义隆对于宗室诸王怀疑猜忌的统治之下为了全身远祸,于是招聚文学之士寄情文史编辑了《世说新语》这样一部清谈之书。
知识点4 志人小说
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人物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
志人小说有以下几方面的艺术特点:
1.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
2.篇幅简短;
3.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
4.语言简练朴素、生动优美,言简意丰。
知识点5 敬辞谦辞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像《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 与“家君”,前者尊称对方的父亲,后者谦称自己的父亲。
敬辞 令: 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 令尊 用于称呼对方父亲的敬词。
令堂 指对别人母亲的尊称,敬辞。
令郎 称对方儿子的敬词。
令爱 敬称他人(对方)的女儿。
令荆 尊称对方妻子
令亲 尊称对方亲戚
此外还有:
惠:惠顾、惠存、惠赠
垂:垂问、垂询、垂念、垂爱
赐:赐教、赐复
高:高见、高论、高寿、高龄、高就、高朋、高邻
奉:奉送、奉还、奉劝、奉陪
其他:久仰、劳驾、赏光、赏脸、贵姓、贵庚、大作、大驾
谦辞 家:是用来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活着的亲人,含有谦恭平常之意,表示对别人的尊敬。至于兄、嫂等,都可在称谓前加“家”字以表示自称。祖父母可自称做“家祖”;侄也可自称“家侄”,但子、孙不自称作“家子”“家孙”。 “家”、“舍”都可译成“我的”。在别人面前谦称比自己辈分高的亲人,要用“家”;谦称比自己辈分低的亲人,要用“舍” 家父 是指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谦称。又作“家尊”
家严
家君
家母 对人谦称自己的母亲。
家慈
舍,原指”居住的房子”,引申指“谦辞,多指亲属中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 舍弟 对自己弟弟的谦称。
舍妹 对自己妹妹的谦称。
此外还有:
小:小弟、小儿、小女、小店
愚:愚兄、遇见
拙:拙作、拙著、拙见
敝:敝人、敝姓、敝校
鄙:鄙人、鄙见
其他:寒舍、见教、见谅
知识点6 后世评价
明胡应麟:“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古今绝唱也。”
清毛际可:“殷、刘、王、谢之风韵情致,皆于《世说》中呼之欲出。”
鲁迅:“《世说新语》今本凡三十八篇,自《德行》至《仇隙》,以类相从,事起后汉,止于东晋,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下至缪惑,亦资一笑。”
李长之《司马迁之风格与人格》中,他把中国小说史分为五个时代:“一是小说之名未确立,大家认为小说是琐碎杂说的时代,这时代包括先秦到汉。二是志怪时代,就是汉魏六朝。三是传奇时代,从隋唐到宋。四是演义时代,从宋到明清。五是受欧洲小说影响时代,那就是现代。”“第二个时代中是以《神异记》《十洲记》那样的书开始,而最高峰却是《世说新语》”。
1954年12月27日,翻译家傅雷给他远在美国的儿子傅聪写信:你现在手头没有散文的书(指古文),《世说新语》大可一读。日本人几百年来都把它当做枕中秘宝。我常常缅怀两晋六朝的文采风流,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
李泽厚《美的历程》:《世说新语》津津有味地论述着那么多的神情笑貌、传闻逸事,其中并不都是功臣名将们的赫赫战功或忠臣义士的烈烈操守,相反,更多的倒是手执拂麈,口吐玄言,扪虱而谈,辩才无碍。重点展示的是内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漂亮的风貌;而所谓漂亮,就是以美如自然景物的外观,体现出人的内在智慧和品格。
知识点7 文化积累
谢安 谢安出身于名门世族,年轻时常隐居会稽东山,屡次拒绝朝廷征召,不肯为官。后应征西大将军桓温所邀走入仕途。成语东山再起说的就是他的故事。在淝水之战中,谢安指挥八万晋军击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终于力挽狂澜,稳定了东晋国家危局。
谢道韫 谢道韫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才女,东晋时女诗人,是宰相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也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的妻子。《三字经》里说:谢道韫,能吟咏,说得就是她把雪花比作柳絮的事。因此后世就用“咏絮之才”来指代有才华的女子。有个成语叫“檀郎谢女”,檀郎就是古代的美男子潘安,谢女即指谢道韫,后用来指代才貌双全的夫妻或情侣。
陈元方 名纪,字元方,颍川许昌人,陈寔长子,自幼聪慧守礼,与弟陈谌俱以至德称,兄弟孝养。与父亲陈寔和弟弟陈谌在当时并称为"三君"。有人问二人之父谁更出色,兄弟均称各有其长,难分高下。成语“难兄难弟”即由此而来,原指兄弟才德难分伯仲,后词义演变,现多用以指共患难或处境相近之人。
1.阅读课文《<世说新语>二则》,完成后面的问题。
教材习题01.《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行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答案】他懂得“信”的重要性; 他懂得“礼”的重要性;他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用“ 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解释,从文章中梳理相关内容概括作答即可。可以从“信”“礼”“言”“行”等角度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教材习题02.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答案】对兄女的答案满意。因为文章最后一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补充点明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道韫才气的赞赏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本题一般认为是兄女。因为雪与柳絮,形状和颜色相近,又都很轻柔,都会在空中飘飞。比喻得形神兼备。作者虽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欣赏及赞扬谢道韫的才气,并写出了谢道韫是“咏絮才”。
考点一 文言词语理解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B.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儿子和女儿)
C.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
D.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不及)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翻译。
B.有误,句意: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儿女,子侄辈;故选B。
2.“太丘舍去”中的“舍”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舍本逐末 B.屋舍俨然 C.退避三舍 D.魂不守舍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太丘舍去”中的“舍”意思是:舍弃,丢下。
A.舍本逐末:抛弃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部分。舍:舍弃。
B.屋舍俨然:房舍整整齐齐。舍:房屋。
C.退避三舍:把军队撤退九十里。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D.魂不守舍:灵魂离开了躯壳。舍:住宅,这里比喻人的躯壳。
故选A。
考点二 文言文朗读
3.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撒盐空中/差可拟
C.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D.即/公大兄/无奕/女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C.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左将军”点明“王凝之”的身份,“妻也”点明谢道韫的身份;正确断句是: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故选C。
4.下列语句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 B.元方时/年七岁
C.君与家君/期日中 D.元方入/门不顾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查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问题在近年中考中从未间断过,可见这种题型的价值,这是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的标出朗读节奏(即停顿)。C项正确,其余各项改为:A. 陈太丘/与友/期行;B. 元方/时年七岁;D. 元方/入门不顾。
考点三 文言文翻译
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答案】(1) 不如比作柳絮趁着风漫天飞舞。
(2)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重点词:未若,不如,不及;因,趁、乘。君:对人的敬称;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期:约定;日中:正午时分;则:就;信:信用;礼:礼节。
考点四 文学文化常识。
6.小七同学对敬辞与谦辞特别感兴趣,学了《陈太丘与友期行》后,他模仿文中友人的口吻对陈太丘说了以下这段话。话中画线的敬辞与谦辞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愚兄此次到寒舍拜访贤弟,感触颇多。令郎元方虽年纪尚小,却甚有见识。愚兄言语不周之处,还请见谅。
A.愚兄 B.寒舍 C.贤弟 D.令郎 E.见谅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敬辞与谦辞的使用。
“寒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这里应该用敬辞,可用“贵府”。故选B。
7.“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
【答案】君是对对方的敬称,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是谦称。
【详解】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知识。敬辞和谦辞在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往往要运用到。中国是礼仪之邦,来往称呼接洽往往使用敬辞。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在人们日常交际,特别是书信往来中往往要运用到。敬辞经常与谦辞联系在一起。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人。
谦敬词语可归纳为:“家大舍小令外人”一句话。意思即对别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对别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则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称别人家中的人,则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除“家”“舍”“令”外,谦词还有“小”(小女,称自己的女儿)、“拙”(如拙见,称自己的见解)、“鄙”(鄙见,称自己的意见)、“寒”(寒舍,称自己的家)等等。常见的敬词还有“贵”(贵庚,称别人年龄)、“大”(大作,称对方的作品)、“高”(高见,称对方的见解)、“拜”(拜托,托人办事)等等。
君是对对方的敬称。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家君:对他人称呼自己的父亲。
考点五 选文理解
(一)小鑫学习了《世说新语》两则后,补充阅读了书中的其他内容,跟同学们展开了一场古文探究活动,请你跟他一起完成下面的任务。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①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注】①淮上:即淮水上,这里指战场上。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
(2)谢玄淮上信至
(3)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4)意色举止
9.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看 书 竟 默 然 无 言 徐 向 局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11.【甲】【乙】两则选文均出自《世说新语》,请根据内容,帮助小鑫分别推断【甲】、【乙】两文出自《言语》《方正》《雅量》中的哪一篇,并阐述理由。
【小贴士】
《世说新语·言语》:记述了魏晋时人在各种语言环境中,说的得体、巧妙的话。
《世说新语·方正》:记述了魏晋时人表现出的行为、品性的正直。
《世说新语·雅量》:记述了魏晋时代的名士表现出来的潇洒举止和处变不惊的气度。
【甲】文出自 ,理由:
【乙】文出自 ,理由:
【答案】8.(1)不久,一会儿;(2)到;(3)书信 ;(4)神情、态度。
9.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10.(1)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2)(谢公的)神色举止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
11.[甲]文出自《言语》篇 理由:文章主要己录了谢太傅与家人围坐时,谢朗和谢道温的精彩言论,体现了他们用语的得体、巧妙。
[乙]文出自《雅量》篇 理由:谢公在接到谢玄大破贼的消息时喜不形于色,而是继续慢慢地下棋,体现了谢公处变不惊的气度。
【解析】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一会儿雪下紧了。俄而,不久,一会儿。
(2)句意:谢玄从淮水战场上派出的信使到了。至,到。
(3)句意:谢安看完信,默不作声,又慢慢地下起棋来。书,书信。
(4)句意:神情、脸色、举动。意,神情、态度。
9.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谢安看完信,默不作声,又慢慢地下起棋来。“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为承接关系;
可断句为: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1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差,大体;拟,相比。
(2)意:神情;色:脸色;异:不同。
1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根据甲文中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可知,谢道韫把白雪比作是柳絮随风而起。这一比喻生动形象且有春天的气息。根据“公大笑乐”可知,谢安对她的话语非常欣赏。根据文末作者交代了她的身份,也可知作者对她言语之中表现出来的才气非常欣赏。符合题目中的“《世说新语·言语》:记述了魏晋时人在各种语言环境中,说的得体、巧妙的话”。所以此文应放入《言语》篇。
根据乙文中的“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和“意色举止,不异于常”可知,谢安再得知前线大胜的时候,完全没有在神色上显露出来,还是如以前一样和友人下棋。符合“《世说新语·雅量》:记述了魏晋时代的名士表现出来的潇洒举止和处变不惊的气度”。所以此文应放入《雅量》篇。
【点睛】参考译文:
【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谢安(谢太傅)和客人下围棋,一会儿谢玄从淮水战场上派出的信使到了,谢安看完信,默不作声,又慢慢地下起棋来。客人问他战场上的胜败情况,谢安回答说:“手下大破贼兵。”说话间,神色、举动和平时没有两样。
(二)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下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2.“太丘舍去”中的“舍”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舍本逐末 B.屋舍俨然 C.退避三舍 D.魂不守舍
13.下列对陈元方言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元方批评友人不能守时,不讲诚信。
B.陈元方指责友人恶语伤人,没有礼貌。
C.陈元方不理睬友人,表现了他的决绝。
D.陈元方的言行意在促使友人改正错误。
14.根据本文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材料二】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曰:“小时了了①,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②。
(以上两则材料均取材于《世说新语·言语》)
【注】①了了:聪明。②踧踖(cù jí):坐立不安的样子。
陈元方、杨氏子和孔文举三人年纪虽小,但都能在遭遇不敬时,以机智的语言维护尊严。陈元方听到父亲被辱骂时,批评友人“无信”“无礼”,使友人惭愧不已;杨氏子被调侃时,说孔雀可不是孔君平的“ ”,有力地回怼了孔君平;孔文举受到嘲讽时,说陈韪小时“ ”,讽刺他现在未必聪明。
【答案】12.A 13.D 14. 家禽 必当了了
【解析】1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太丘舍去”中的“舍”意思是:舍弃,丢下。
A.舍本逐末:抛弃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部分。舍:舍弃。
B.屋舍俨然:房舍整整齐齐。舍:房屋。
C.退避三舍:把军队撤退九十里。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D.魂不守舍:灵魂离开了躯壳。舍:住宅,这里比喻人的躯壳。
故选A。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陈元方的语言批评友人不能守时,不讲诚信;指责友人恶语伤人,没有礼貌。
根据“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可知,陈元方的行为是不理睬友人,表现了他的决绝。
据此分析可知,文中没有“促使友人改正错误”之意。故选D。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根据题干“杨氏子被调侃时,说孔雀可不是孔君平的‘ ’,有力地回怼了孔君平”的提示,找到【材料一】“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我可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可知,此处应填“家禽”。
(2)根据题干“孔文举受到嘲讽时,说陈韪小时‘ ’,讽刺他现在未必聪明”的提示,找到【材料二】“想君小时,必当了了”(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可知,此处应填“必当了了”。
【点睛】参考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材料一: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有一个九岁的儿子,很聪明。有一次,孔君平来看望他父亲,刚好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他叫了出来。他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他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他不假思索地答道:“我可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材料二: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宾客没有不对他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恭敬而不安,手足无措。
知识导图记忆
知识目标复核
1.了解作品、文体及编者,能借助注释读懂选文;
2.识记重点文言字词,学习古人的敬辞和说辞;学习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刻画人物的方法;
3.感受古人的文化修养、生活情趣,学习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知识清单梳理
一、诵读节奏
1.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二、特殊用法
1.通假字
不通“否”,读“fǒu”,句末表疑问,译为“吗”
2.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文义 (古义,子侄辈,泛指家中年轻的一代;今义,儿子和女儿。)
(2)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文章的义理;今义,文章。)
(3)未若柳絮因风起 (古义:凭借,趁,乘;今义:因为)
(4)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5)太丘舍去 (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6)下车引之 (古义:拉,牵拉。今义:引用)
(7)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8)相委而去 (古义:舍弃;今义:委任)
3.词的活用
(1)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名词作动词,约定。
(2)友人惭 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三、翻译方法
文言文的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直译:即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
意译:即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官职、称谓等,可照录不翻译。
例:元方 陈太丘 (照录不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
例:①(陈太丘)去后(友)乃至 。
②(家君)待君久(君)不至,(他)已去。
3.换:用现代汉语的单音了词替换文言文中的双音节词。
例: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
4.调:调整顺序,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序。
例:白雪纷纷何所似? 所似何(像什么)
5.删:删去没有实际意义的词。
6.加:为了使句子更通顺,加上些词句,使句子更通顺更连贯。
四、内容梳理
《咏雪》
(一)主要内容
1.写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雪天聚会谈论文义。
营造温馨美好的家庭氛围。
2.写主要事件:咏雪
(1)胡儿把雪比作盐;(2)道韫把雪比作柳絮。(3)谢太傅大笑。
3.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暗示谢太傅和作者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二)艺术手法
1.修辞角度:比喻
(1)撒盐空中差可拟:写出了大雪下得猛烈密集的情景;
(2)未若柳絮因风起: 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
2.环境描写:俄而雪骤
(1)“骤”字写出了雪下得急、猛的特点,突出了雪景的非凡气势。
(2)为下文的咏雪做铺垫。
3.人物描写:
(1)公欣然:通过神态描写,表现谢太傅看到纷纷扬扬的大雪,心生与子侄们谈论诗句的雅兴,内心愉悦。
(2)公大笑乐: 通过神态描写,暗示谢太傅看到谢道韫的才气,赞赏高兴之情。
(3)白雪纷纷何所似:运用语言描写,表现谢太傅善于启发后辈,富有雅兴。
(三)思想感情:
1.通过写谢太傅在家中与子侄辈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同时也透出一种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2.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
(1)“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写出谢太傅一家在雪天聚会谈论文章义理其乐融融的情景;
(2)“公欣然""公大笑乐",写出谢太傅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谈论诗句的雅兴。
3.谢太傅人物形象
(1)注重后辈教育;(2)富有文采雅兴。
4.谢道韫的“咏絮之才”对写作的启发
(1)要有细致敏锐的观察力;(2)要善于联想与想象。
(四)难点探究
1.谢道韫被称为“咏絮之才”,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原因。
(1)谢道韫把纷纷扬扬有白雪比喻为柳絮乘风而起,形象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
(2)“柳絮”的比喻富有新意和美感,充分展示了谢道韫的才华。
2.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你有不同看法吗?
(1)从谢安“大笑乐”的反应来看,他倾向于“柳絮因风起”的说法。因为“柳絮因风起”描绘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而“盐”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
(2)我认为“撒盐空中”更好,文中的“雪骤”说明大雪下得急,用“撒盐空中”的比喻,可以真切地描摹出大雪下得猛烈密集的情景。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一)主要内容
1.开端:友人无信,太丘先行。
2.发展:友人无礼,对子骂父。
3.高潮:元方责客,无信无礼。
4.结局:友人惭愧,元方离去。
(二)人物描写
1.人物形象
(1)陈元方:正直明理、聪慧善辩;
(2)客人: 暴躁易怒,无信无礼。
2.人物描写:
(1)神态描写:“友人便怒曰”,表现了友人的暴躁易怒。
(2)语言描写:
①非人哉:友人的无礼。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的聪慧明理。
(3)动作描写:
①下车引之:友人想对元方表示友好,以示悔意。
②元方入门不顾:元方率直方正。
(三)思想感情:
1.本文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表现了他小小年纪就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同时也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2.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
(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懂得“信”的重要;
(2)“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懂得“礼”的重要;
(3)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4)面对友人示好,“元方入门不顾”,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3.聪慧善辩
(1)针对友人不按时赴约的“无信”,指出其不守信用;
(2)针对对子骂父的“无礼”,指出其不讲礼仪;
(3)针对性强,有理有据,义正辞严。
(四)难点探究
1.文中写“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示例一:失礼。理由:元方在批评友人无礼时,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示例二:不失礼。理由:友人失信又失礼,元方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既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也给“友人”一个教训。
2.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谈谈你从陈太丘、友人和元方身上得出哪些道理?
本文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失去友谊。通过陈太丘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通过友人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知错就改。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信用的重要性。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
一、基础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谢太傅(fù) 俄而雪骤(zhòu)
B.谢道韫(wēn) 大兄无奕(yì)
C.差可拟(chà) 尊君在不(bù)
D.友人渐(cán) 太丘舍去(shè)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B.谢道韫(wēn)——yùn;
C.差可拟(chà)——chā,尊君在不(bù)——fǒu;
D.友人渐——友人惭,太丘舍去(shè)——shě;
故选A。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未若/柳絮/因风起
C.陈太丘与/友期行 D.君与家君/期日中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划分朗读节奏。
C.“陈太丘与友期行”的句意是:陈太丘和好友约定一起前行。“陈太丘与友”是主语,“期行”是谓语,主谓之间应停顿,应在“友”后面断开,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为“陈太丘与友/期行”;
故选C。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即公大兄无奕女 即兴之作
B.俄而雪骤 暴风骤雨
C.撒盐空中差可拟 阴差阳错
D.未若柳絮因风起 旁若无人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义。
A.副词,就是/动词,根据,就着;
B.相同,都是形容词,急;
C.副词,大体/名词,差错;
D.动词,及,比得上/连词,如,好像;
故选B。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未几”“少时”“顷刻”“少顷”等词语都表示过了不久,一会儿。
B.《世说新语》是隋朝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东汉末年到东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琐语。
C.谢道韫的咏雪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为人所传诵,后世便以“咏絮之才”称赞女子的文学才能。
D.《世说新语》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咏雪》选自《言语》篇。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B.刘义庆是南朝宋时期的人,不是隋朝人; 故选B。
5.小文和小华在讨论古人对称谓的使用,请根据语境补全对话。
小文:我读《陈太丘与友期行》时,发现古人对称谓的使用非常讲究,如称呼自己的父亲为“尊君”。
小华:你说错了,这里的“尊君”是尊称,是用来称呼别人的父亲的。
小文:哦,称呼自己的父亲应该用谦称,比如“① ”。
小华:没错。除此之外,古人用词也讲究谦辞和敬辞之分。
小文:是的,比如邀请别人吃饭时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