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往事依依》导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往事依依》导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4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4 20:1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往事依依》导学案(原卷版)
内容导航——预习三步曲
第一步:学
析教材 学知识:教材精讲精析、全方位预习
练习题 讲典例:教材习题学解题、快速掌握解题方法
练考点 强知识:五大核心考点精准练
第二步:记
串知识 识框架:思维导图助力掌握知识框架、学习目标复核内容掌握
第三步:测
过关测 稳提升:小试牛刀检测预习效果、查漏补缺快速提升
课文解析
往事依依
于漪
①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形容动脑筋极力思索)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年华似流水】比喻,生动形象的描写了时光接连不断、快速流逝的特点。
【领起句 对比】将思绪一下拉到几十年前,引出下文对往事的回忆。“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搜索枯肠”表明许多事情竭力思索都想不起来,衬托出文中所写之事留给作者的印象十分深刻,让作者至今无法忘怀。
第一部分:开篇使用对比手法,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既照应标题,又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
②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叙述”我“小时候看画的情景。”极普通“表明这幅山水画非常平常。“竟百看不厌”写“我”极喜欢看这幅画,表达了“我对这幅山水画的无比喜爱之情。】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cháng yáng 闲庭信步,陶醉于某事物当中),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每日目染山水画,潜移默化中加深记忆。字里行间都是对山水画的热爱。)。【"凝视久了”"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入了神”等短语,真是地再现了“我”当时观赏山水画的情景,传神地写出了“我”被画吸引而乐在其中的美好感受。】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渺(yān bō hào miǎo 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焦山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中心东北约4.5千米的长江之中。唐《润州图经》记载:焦山因“焦光所隐,故以为名”。又因古时此处为长江入海口,故称“海门”)。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水浒传》人物,查办生辰纲一案中出场,何涛被阮氏兄弟割去双耳,黄安遭阮氏三兄弟生擒,沦为阶下囚),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形象的记叙“我”借助焦山一带风景解读梁山伯背景的读书趣事。)。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是形象却不如那时鲜明。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回忆1:小时候看图画(山水画和《水浒传》)——有身临其境之妙——生动的形象形成深刻的记忆。(以趣动人)
③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领起句】“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的描绘了读书的益智作用。“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和“让人看不上眼”形成对比,显示了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它让“我”的童年生活变得多彩有趣。
过渡,概述读书给“我”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出对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
④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雪,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赞颂祖国和家乡的自然美,包含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激情,也交代了孕育了《千家诗》中那些美妙的咏物诗的源头活水。】《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文人墨客们难以评议梅与雪的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引用】引用《千家诗》中歌咏祖国风物、描绘四季风光的诗句,不仅突出“我”阅读时沉醉于美不胜收的意境中的情景,而且具体表现了阅读带给我美好享受浓郁情趣。)
回忆2:读诗歌——领略祖国风物之美—沉浸在美的享受中。(以美动人)
⑤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diāo lòu 雕刻,刻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领起句】“也”字,既承接上文读《千家诗》给“我”带来浓郁的生活情趣,又开启下文,具体叙述“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我”产生的巨大影响。】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为国效力、收复旧山河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情感),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动作、神态细节描写】学出了国文老师被词中爱国情怀深深感染、情不自禁摇摆身子的情状;“悲歌慷慨”一词,既表现了国文老师朗诵时的神态,又传达出浓浓的爱国之情,极具感染力。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指因深有感触而有许多慨叹)。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概述国文老师所讲的内容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从实践角度说;“背的滚瓜烂熟”从记忆角度说。】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
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
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
依然是十年前的园柳
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神态描写,生动传神的描写了国文老师朗诵时的情状,表现了他朗诵时真挚的情感。】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从当年课堂上学生被感动和我至今能信口背出这几句诗两个角度,强调代课国文老师讲课的情态和内容给我留下的印象之深。】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从我的兴趣、眼界、思想等方面进一步表现了代课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和对我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照应前文,再次强调当年两位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状态而怡情明理、激起课外阅读兴趣的情景,给我印象之深。)
回忆3:听讲课——使我深受感动——使我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以情动人)
⑥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zhūn zhūn jiàodǎo 深情教诲、耐心引导的样子、耐心地教导),使我一生受用不尽。[语言描写,朴素的话语,包含深刻的哲理,典出了青少年得以成才成人的必由之路:多读书,读好书。](回忆老师谆谆教导使“我”受益终身)
回忆4:聆教诲——使我铭刻在心——一生受用不尽。(以理服人)
第二部分:一一述说历历在目的依依往事。
⑦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金色的回忆”一语包含着“我”对这些往事深深的留恋之情。这些往事对“我”的成长意义重大,也在今后不断催“我”奋进,是“我”十分珍贵的记忆。因而,“金色的回忆”一语也包含着“我”对这些往事的珍视之情。
第三部分:收束全文,篇末点题,再次强调回忆美好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
概括总结:本文是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富有文学情趣的优美散文。作者从不同层面回忆童年的往事,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及文学的思想感情。特别是在对两位国文老师上课情景的深情回忆时,用老师注满情思的眼睛,体现出作者的爱国情怀。
预习知识
知识点1 作者介绍
于漪,女,1929年2月7日出生于江苏镇江,汉族,中共党员,“人民教育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 上海退役军人学院名誉院长。
于漪于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8月正式参加工作;1958年任教于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历任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名誉校长;1997年7月任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2010年2月获评为“2009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2019年获得国家“人民教育家”称号。
于漪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事业 ,致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推动全中国语文课程教学综合性改革。
知识点2 科研成就
1979年,于漪发表《既教文,又教人》一文,提出语文教育要有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辩证统一的整体观念。
于漪在学习研究中国国内外有关母语方面的文献后提出,各民族的语言都不仅是一国符号体系,而且是该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语言不但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有文化代码的性质;不但有鲜明的工具属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两个侧面。她还主张,“人文性”较之“思想性”“情意性”“文学性”等更为合适,由此突破了原有的“工具性和思想性”的框架。1995年,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一文发表,在语文教育界引起反响。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并最终体现在2001年印发的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
自20世纪90年代起,于漪参与全国及上海语文课程标准制定,上海中小学二期课改所有年级语文教材审查,到21世纪初参与制定《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再到提出构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教育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施体系。
截至2018年12月,于漪已发表文章531篇,编著专著37部,还有100余部合著及主编的作品,其主要专著有《岁月如歌》《卓越教师第一课》《教育的姿态》《语文的尊严》《于漪知行录》《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6卷)》,主编有《教育魅力—青年教师成长钥匙》《走进经典—语文阅读新视野(6册)》《“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12册)》《现代教师自我发展丛书(18本)》《现代教师学概论》《于漪全集》等。
知识点3 人才培养
1.教育改革
于漪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主推上海市初级中学语文教改实验,截至2021年3月,已主讲近2000节省市级以上探索性、示范性公开课,其中50多节被公认为语文教改标志性课例,撰写数百万字教育著述,许多观点被教育部门采纳。
2.教育思想
关于如何办教育,于漪于1990年提出了“三个制高点”思想:办教育必须确立制高点。首先,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其次,要站在战略的制高点上;再其次,要站在与基础教育发达国家竞争的制高点上。
3.育人观念
于漪提出了“全面育人观”: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最本质的反映。社会文明程度越高,越需要全面发展的人。人的生命体本身也蕴含着全面发展的潜能,教育的任务就是把学生的潜能变成发展的现实。德性与智性是生命之魂。德智体美劳各育应有机融合。
4.育人举措
为了青年教师的成长,于漪创设了师徒带教三级网络—师傅带徒弟,教研组集体培养、组长负责制,学校培养领导小组、校长室是培养教师成长的第一责任人。教师培养有计划、有目标,理论学习、教学教育实践全方位发展。要重在精神成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比如课堂教学实践,听课目的不在打分评价,而在深入研讨,探索学生认知规律,并指出改进的路径与方法。
5.育人体系
语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要实现“教文育人”的大目标,于漪给出了三个基础:一是“目中有人”的教育理念,也就是对育人要有全面具体的认识;二是时代的要求和使命意识,要有“以天下为己任”和“以教育为己任”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三是语文教学培养目标的整体性。
6.培养成果
截至2021年3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于漪先后培养了三代特级教师,共“带教”100多名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涌现出许多有理性思考与实践经验的教学专家、教学能手;如上海市特级教师、杨浦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王伟,时任杨浦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老干部局局长卜健,上海市特级教师、时任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谭轶斌等都是她的学生。
知识点4 教育名言
1.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2.教育是给孩子的心灵滴灌知性与德性的。
3.办教育、办学校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万米赛跑。
4.教育的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
5.教师的生命是在学生身上延续的,教师的价值是在学生身上体现的。
6.教育不能只 “育分”,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7.我这一辈子有两把尺,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
8.课不能只教在课堂上,要教到学生心中,成为他们良好素质的基因。
知识点5 人物评价
“于漪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她是我们杨浦人的骄傲,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学习榜样!她被誉为‘精心育人的一代师表,潜心教改的一面旗帜’。”(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评)
“从教68年,于漪从未离开讲台。她臂膀单薄而一身正气,始终挺着中国教师的脊梁。”(新华网评)
“她已是90岁的耄耋老人,有着60年的教学生涯。她依然活跃在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线,坚守‘在讲台上用生命唱歌’。她深爱着学生,痴迷着语文教学。‘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她用这样的话语不断地鞭策着自己,也勉励着更多的青年教师。于漪,师者的楷模。”(获评“人民教育家”颁奖词)
“于漪长期以来为国家基础教育事业付出了心血并做出了重要贡献。”(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评)
“于漪是有宏观思维和前瞻性思维的。这决定了她不单单是一位语文教育家,还是一位从语文教育走出来的人民教育家;68年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服务人民,68年不断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深刻的教育思想,成就于漪大写的流光溢彩的教育人生;于漪近70年教书育人之‘德、功、言’成果蔚为大观,无愧于‘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必将影响、激励更多后来者。”(《人民教育》评)
“于漪始终与时代同行,在思维方式的完善方面,她长于吸取多元文化精髓,使思维既有缜密的特点,又有开拓的风貌。”(上海市市北中学原校长陈军评)
“于漪,一个中国教育界格外响亮的名字,师者的楷模。”(《文汇报》评)
“于漪与时俱进,一辈子奋斗和实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前沿,实践‘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是学科教改的先行者、素质教育的坚守者、青年教师思想的引领者、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者,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泰斗。”(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评)
“于漪以高尚的师德修养、深厚的育人技艺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实践者,新时代教师的领路人。”(上海师范大学评)
知识点6 人生经历
1929年2月7日,于漪出生于江苏镇江。
20世纪40年代,跟随父母从家乡逃难到上海的于漪在上海市第十中学的前身民立女中,度过了她的初中生涯。
炮火连天中,于漪辗转求学:先是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苏教育学院附属师范学校;一年后因学校调整,再考入省立淮安中学;读了一个学期,淮安中学搬迁,又考入刚刚复校的镇江中学。 抗战胜利后,于漪在镇江中学读完了高中。
1947年,于漪离开家乡,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教育系,曹孚、周予同等著名教授的治学精神,滋养了于漪深厚的学识基础。
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8月,正式参加工作。
1958年,任教于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
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5年,历任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名誉校长。
1997年7月,任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
2010年2月,获评为“2009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
2019年,获得国家“人民教育家”称号。
1.阅读课文《往事依依》,完成后面的问题。
【教材习题】
一、默读课文,勾画文中的领起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和结构。联系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概括文章的主题。
二、阅读文章重点写的几件往事,想一想,这几件事对作者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三、文中有一些词语运用巧妙,值得反复玩味。细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品味其表达效果。
1.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2.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3.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4.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四、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经历让你印象深刻,虽时过境迁仍历历在目?从中选取一二,仿照课文的第2段或第5段写一小段文字。全班合作,以“我们的依依往事”为主题出一期壁报。
考点一:字音字形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雕镂(lòu) 浩渺(miǎo) 慷概(kǎi) 谆谆教导(zūn)
B.镌刻(juàn) 素峨(é) 依稀(xī) 鸦雀无声(yā)
C.婵娟(chán) 徜徉(yáng) 逃窜(cuàn) 眼花缭乱(liáo)
D.铭刻(míng) 绚丽(xuàn) 沉浸(jīn) 五采纷呈(cǎi)
2.从下列句子中找出错别字,在其下面画横线,然后将正确字写在括号里。
(1)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辐辐插图吸引住了。( )
(2)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头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 )
(3)脑海里常常浮现五采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
(4)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颂。( )
(5)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摧我不断奋进。( )
考点二:词语理解与运用
3.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写有关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1)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________,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________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3)这种感情________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A.糊涂 编织 传染 B.模糊 编织 传染
C.模糊 编织 感染 D.模糊 编写 传染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漫步在庐山风景区,怎不让人心旷神怡?
B.江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个文化中心,也是一个山水秀丽的地方,自然风光美不胜收。
C.他对自己已取得的那些成就总是津津有味。
D.沉浸式体验与研学旅行相结合,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满足学生“求新、求奇”的心理,使学生在行万里路中读好万卷书。
考点三:专题学习
(一)今年的4月23日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某学校开展了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的专题学习活动,请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5.为营造活动氛围,教室里需要张贴几条名人语录,请你推荐一则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
6.下面一段话介绍了一种读书方法,请你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谈你对这种读书方法的理解。
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
(节选自李国文《我的阅读主张》)
(二)某班正在筹划以“好书共读,文化共建”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7.核心素养:同学们挑选了一副对联,作为班级励志名言。请用楷体将这副对联抄写一遍。
剑锋出磨砺,梅馥发苦寒。
8.班级准备在教室墙壁张贴一些名人画像,以丰富班级文化环境。班委会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不利于讨论有效开展的一项是( )
A.我觉得应该放古代文化名人的画像,比如孔子、孟子、老子等,这样才有中国味儿。
B.你要把咱们班变成国学馆吗?就知道古代,古代就好吗?你干脆穿长袍来上学得了。
C.我觉得像托尔斯泰这样的外国作家,或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的画像都可以考虑。
D.各位,不要总盯着作家、思想家、科学家嘛,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的画像也可以有哇。
9.课代表小勤准备给全班同学推荐一套丛书:“大家小书”。请根据以下介绍,简要概括这套丛书的主要特点。(不超过60个字)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丛书既有经过时间考验的名家著作的重版,也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了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普通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
考点四:课内阅读
(一)阅读《往事依依》,完成下面小题。
往事依依
于漪
①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②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淼,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是形象却不如那时鲜明。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③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④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雪,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⑤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享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
模糊的村庄迎在面前,
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
依稀还辨得出五年前的园柳,
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⑥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⑦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10.依衣往事,对作者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请根据课文内容把下图补充完整
11.读散文要抓住关键词句。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2)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加点词有何表达效果)
12.读散文要注意语言技巧的运用。参照示例,在文中再选择一处这样的语言来品析。(题干里面已经出现的句子除外)
示例:文章第1段,“不少事情已经模糊”与“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将往事在记忆中的两种状态形成对比,突出我对那几件事的记忆深刻,那几件事对我的影响深远。
13.读散文要掌握朗读的技巧。下面是一位同学的朗读设计(“·”表重读,“∨”表停顿,“∧”表连读),请选出设计不恰当的一处( )
多读书,A∧读好书,能丰富B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C∨高尚的人。(D全句的感情基调:语重心长、殷殷期盼)
A.A B.B C.C D.D
14.读散文要明确内容安排。文章写两位国文老师的诵读是否重复?谈谈你的理解。
(二)阅读《往事依依》,完成下面小题。
15.依依往事中融入了作者缕缕情思,请阅读文章,完成表格。
往事 “我”的感受
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 ③
① 沉浸在诗的意境和美的享受中
② 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
聆听老师的谆谆教诲 ④
16.课文《往事依依》中引用《千家诗》诗句次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17.观察是写作的必要条件,于漪老师就很善于观察,她写两位老师,一位抓住了“左右摇晃的身子”,一位抓住了“注满情思的眼睛”。你的老师上课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
知识导图记忆
知识目标复核
1.在诵读中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领略作者对自然、人生、祖国的热爱之情。
2.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同时学习体会文中虚实结合的手法。
3.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知识清单梳理
一、结构层次
1.开篇对比,照应标题,引出回忆。
2.述说历历在目的依依往事。
回忆1:看图画——有身临其境之妙——生动的形象形成深刻的记忆。(以趣动人)
回忆2:读诗歌——领略祖国风物之美—沉浸在美的享受中。(以美动人)
回忆3:听讲课——使我深受感动——使我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以情动人)
回忆4:聆教诲——使我铭刻在心——一生受用不尽。(以理服人)
3.收束全文,再次点题,强调美好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
二、主题思想
1.课文通过对童年及初中求学生涯中一些往事的回忆,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2.学习方法和道理
看图画 培养形象思维,身临其境,生动的形象形成深刻的记忆。
读诗歌 诗的意境与生活融为一体。领略风物之美,增加审美体验。
听讲课 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聆教诲 有计划地阅读,多读书,读好书,培养高洁志趣。
三、写作手法
1.对比: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把“不少事情“”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几件事“的”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进行对比,引起对往事的回忆,突出这几件往事在自己心中的分量和对自己-生的影响。
2.引用: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
引用《千家诗》中歌咏租国四季风光的优美诗句和描绘那五彩纷呈的世界的精妙词语,具体表现阅读《千家诗》带给“我”的美好感受和浓郁情趣。
3.人物描写
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运用动作、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正面写出了老师教学时专注投入的动作和神态,富有深情;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鸦雀无声”“被深深感动了”,从侧面表现出了老师的朗诵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受感动。
四、语言赏析
1.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雪,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
用四字短语或成语,节奏明快,简洁又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变化多端的自然美景,饱含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也交代了孕育《千家诗》中那些美妙的咏物诗的源头活水。
2.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运用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描写了国文老师朗诵时的动作和神态,以及学生们的反应,形象地表现了师生在课堂上的专注投入,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
一、基础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年华似流水。几年过去了,不少旅游过的景点已经模糊,有的 ② 而不可得,但是滨州黄河楼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正值金秋,登上蒲湖黄河楼,远观浩渺长天,大河上下,波光粼粼,千帆竞发,百鸟翔集。不为凭吊,也不为文人墨客们的雅聚,而是静静地面对黄河发怀古之幽思。“黄河流经滨州城,十里荷花别样红”——这不是古风体,是我徜 ① 在黄河岸,微风吹拂下脑海泛起一闪念,欢喜意。
1.文中加点字注音和填入横线①处的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shā 佯 B.miǎo 佯 C.shā 徉 D.miǎo 徉
2.填入文中横线②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搜索枯肠 B.朝思暮想 C.费尽心机 D.冥思苦想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往事依依》的作者于漪,从她真切感人的叙述中我们探寻到了她成长的源头,也得到了很多启示。
B.本文在生动的叙述中引用许多名诗佳句,目的是为了突出古人作诗写文的水平高。
C.本文作者采用回忆的方式写了小时候的读书记忆、学生时代的读书乐趣和国文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读。
D.作者以自己的亲生经历,谈了多读书、读好书的益处,对少年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
4.根据课文《往事依依》内容填写表格
阶段 主要事件 感受 影响
小时候
童年
初中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精神的食粮、智慧的海洋。读书可以形成翩然之风度,卓尔之气质。前进中学学生会拟组织开展“传统文化漫校园”的主题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与此次活动,并完成下面题目。
材料一:关于读书,鲁迅认为,要多读书,但不能读死书,否则真成了“自己脑里给作者跑马”,并且“踏得一塌糊涂”了。钱穆认为,读书要“活”,懂得一书中所蕴含的一种活的精神;要读全书,不可割裂破碎、只注意某一方面。
材料二:读、重读、反复读那些可以把自己钉牢的书,有助于理解事物,在大脑中形成有自己意义的框架;有助于理解人类社会与历史,及其背后的细节、逻辑。至于哪些书能把自己“钉牢”,值得自己一读再读反复读,除了流传的经典之外,恐怕还需要自己在茫茫书海中摸爬滚打一番,细细体悟,才能找到真爱。
材料三:在“传统文化热”走向公众时,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传统的理解与尊重,避免庸俗化的,唯利是图的扭曲传统;需要坚持对传统的现代理解和当代转化。把传统文化中那些符合现代生活与现代价值的内容有机地融入生活。
5.请从以上三则观点中,任选两则加以概括。(每则不超过15字)
6.你最喜欢哪本经典著作或哪首经典诗词?请说出理由。
7.你因为身体不适不能参加此次实践活动,请你写一张请假条,向班主任张老师请假一天。
二、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往事依依
①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②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渺,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作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是形象却不如那时鲜明。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③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A]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④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雪,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一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B]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⑤[C]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
模糊的村庄迎在面前,
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
依稀还辨得出五年前的园柳,
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D]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⑥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⑦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作者:于漪)
8.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回忆的往事,并写出这些往事对“我”的影响。
时间 事件 对“我”的影响
小时候 看山水画和《评注图像水浒传》插图 ①
童年 ② 沉浸在诗句的美好意境中
初中 ③ 激发爱国之情和对新文学的兴趣
听老师的谆谆教导 ④
9.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两句,结合语境,品味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A]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B]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C]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D]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10.文中第⑤段写了中学阶段的两位国文老师,这是否重复,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11.阅读本文,你对于语文学习之道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或启发?请结合文本内容来谈谈你的看法。(答出两点即可)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往事依依
于漪
①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②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淼,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是形象却不如那时鲜明。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③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④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雪,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⑤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
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
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
依然还辨得出五年前的园柳,
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创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⑥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⑦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12.依依往事中融入了作者缕缕情思,请阅读文章,完成表格。
往事 “我”的感受
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 (3)
(1) 沉浸在诗的意境和美的享受中
(2) 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
聆听老师的谆谆教诲 (4)
1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14.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语句。
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15.读完文章,你觉得少年时的于漪是个怎样的人?结合以下背景链接,说说于漪老师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链接一: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70岁时她应《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编辑部邀请,撰写了《往事依依》一文。本文曾入选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年华”)。
链接二: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漪“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颁奖词:她已是90岁的耄耋老人,有着60年的教学生涯。她依然活跃在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线,坚守“在讲台上用生命唱歌”。她深爱着学生,痴迷着语文教学。“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她用这样的话语不断地鞭策着自己,也勉励着更多的青年教师。于漪,师者的楷模。
第10课 《往事依依》导学案(解析版)
内容导航——预习三步曲
第一步:学
析教材 学知识:教材精讲精析、全方位预习
练习题 讲典例:教材习题学解题、快速掌握解题方法
练考点 强知识:五大核心考点精准练
第二步:记
串知识 识框架:思维导图助力掌握知识框架、学习目标复核内容掌握
第三步:测
过关测 稳提升:小试牛刀检测预习效果、查漏补缺快速提升
课文解析
往事依依
于漪
①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形容动脑筋极力思索)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年华似流水】比喻,生动形象的描写了时光接连不断、快速流逝的特点。
【领起句 对比】将思绪一下拉到几十年前,引出下文对往事的回忆。“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搜索枯肠”表明许多事情竭力思索都想不起来,衬托出文中所写之事留给作者的印象十分深刻,让作者至今无法忘怀。
第一部分:开篇使用对比手法,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既照应标题,又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
②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叙述”我“小时候看画的情景。”极普通“表明这幅山水画非常平常。“竟百看不厌”写“我”极喜欢看这幅画,表达了“我对这幅山水画的无比喜爱之情。】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cháng yáng 闲庭信步,陶醉于某事物当中),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每日目染山水画,潜移默化中加深记忆。字里行间都是对山水画的热爱。)。【"凝视久了”"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入了神”等短语,真是地再现了“我”当时观赏山水画的情景,传神地写出了“我”被画吸引而乐在其中的美好感受。】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渺(yān bō hào miǎo 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焦山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中心东北约4.5千米的长江之中。唐《润州图经》记载:焦山因“焦光所隐,故以为名”。又因古时此处为长江入海口,故称“海门”)。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水浒传》人物,查办生辰纲一案中出场,何涛被阮氏兄弟割去双耳,黄安遭阮氏三兄弟生擒,沦为阶下囚),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形象的记叙“我”借助焦山一带风景解读梁山伯背景的读书趣事。)。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是形象却不如那时鲜明。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回忆1:小时候看图画(山水画和《水浒传》)——有身临其境之妙——生动的形象形成深刻的记忆。(以趣动人)
③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领起句】“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的描绘了读书的益智作用。“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和“让人看不上眼”形成对比,显示了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它让“我”的童年生活变得多彩有趣。
过渡,概述读书给“我”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出对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
④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雪,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赞颂祖国和家乡的自然美,包含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激情,也交代了孕育了《千家诗》中那些美妙的咏物诗的源头活水。】《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文人墨客们难以评议梅与雪的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引用】引用《千家诗》中歌咏祖国风物、描绘四季风光的诗句,不仅突出“我”阅读时沉醉于美不胜收的意境中的情景,而且具体表现了阅读带给我美好享受浓郁情趣。)
回忆2:读诗歌——领略祖国风物之美—沉浸在美的享受中。(以美动人)
⑤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diāo lòu 雕刻,刻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领起句】“也”字,既承接上文读《千家诗》给“我”带来浓郁的生活情趣,又开启下文,具体叙述“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我”产生的巨大影响。】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为国效力、收复旧山河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情感),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动作、神态细节描写】学出了国文老师被词中爱国情怀深深感染、情不自禁摇摆身子的情状;“悲歌慷慨”一词,既表现了国文老师朗诵时的神态,又传达出浓浓的爱国之情,极具感染力。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指因深有感触而有许多慨叹)。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概述国文老师所讲的内容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从实践角度说;“背的滚瓜烂熟”从记忆角度说。】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
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
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
依然是十年前的园柳
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神态描写,生动传神的描写了国文老师朗诵时的情状,表现了他朗诵时真挚的情感。】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从当年课堂上学生被感动和我至今能信口背出这几句诗两个角度,强调代课国文老师讲课的情态和内容给我留下的印象之深。】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从我的兴趣、眼界、思想等方面进一步表现了代课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和对我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照应前文,再次强调当年两位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状态而怡情明理、激起课外阅读兴趣的情景,给我印象之深。)
回忆3:听讲课——使我深受感动——使我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以情动人)
⑥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zhūn zhūn jiàodǎo 深情教诲、耐心引导的样子、耐心地教导),使我一生受用不尽。[语言描写,朴素的话语,包含深刻的哲理,典出了青少年得以成才成人的必由之路:多读书,读好书。](回忆老师谆谆教导使“我”受益终身)
回忆4:聆教诲——使我铭刻在心——一生受用不尽。(以理服人)
第二部分:一一述说历历在目的依依往事。
⑦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金色的回忆”一语包含着“我”对这些往事深深的留恋之情。这些往事对“我”的成长意义重大,也在今后不断催“我”奋进,是“我”十分珍贵的记忆。因而,“金色的回忆”一语也包含着“我”对这些往事的珍视之情。
第三部分:收束全文,篇末点题,再次强调回忆美好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
概括总结:本文是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富有文学情趣的优美散文。作者从不同层面回忆童年的往事,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及文学的思想感情。特别是在对两位国文老师上课情景的深情回忆时,用老师注满情思的眼睛,体现出作者的爱国情怀。
预习知识
知识点1 作者介绍
于漪,女,1929年2月7日出生于江苏镇江,汉族,中共党员,“人民教育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 上海退役军人学院名誉院长。
于漪于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8月正式参加工作;1958年任教于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历任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名誉校长;1997年7月任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2010年2月获评为“2009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2019年获得国家“人民教育家”称号。
于漪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事业 ,致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推动全中国语文课程教学综合性改革。
知识点2 科研成就
1979年,于漪发表《既教文,又教人》一文,提出语文教育要有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辩证统一的整体观念。
于漪在学习研究中国国内外有关母语方面的文献后提出,各民族的语言都不仅是一国符号体系,而且是该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语言不但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有文化代码的性质;不但有鲜明的工具属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两个侧面。她还主张,“人文性”较之“思想性”“情意性”“文学性”等更为合适,由此突破了原有的“工具性和思想性”的框架。1995年,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一文发表,在语文教育界引起反响。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并最终体现在2001年印发的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
自20世纪90年代起,于漪参与全国及上海语文课程标准制定,上海中小学二期课改所有年级语文教材审查,到21世纪初参与制定《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再到提出构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教育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施体系。
截至2018年12月,于漪已发表文章531篇,编著专著37部,还有100余部合著及主编的作品,其主要专著有《岁月如歌》《卓越教师第一课》《教育的姿态》《语文的尊严》《于漪知行录》《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6卷)》,主编有《教育魅力—青年教师成长钥匙》《走进经典—语文阅读新视野(6册)》《“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12册)》《现代教师自我发展丛书(18本)》《现代教师学概论》《于漪全集》等。
知识点3 人才培养
1.教育改革
于漪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主推上海市初级中学语文教改实验,截至2021年3月,已主讲近2000节省市级以上探索性、示范性公开课,其中50多节被公认为语文教改标志性课例,撰写数百万字教育著述,许多观点被教育部门采纳。
2.教育思想
关于如何办教育,于漪于1990年提出了“三个制高点”思想:办教育必须确立制高点。首先,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其次,要站在战略的制高点上;再其次,要站在与基础教育发达国家竞争的制高点上。
3.育人观念
于漪提出了“全面育人观”: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最本质的反映。社会文明程度越高,越需要全面发展的人。人的生命体本身也蕴含着全面发展的潜能,教育的任务就是把学生的潜能变成发展的现实。德性与智性是生命之魂。德智体美劳各育应有机融合。
4.育人举措
为了青年教师的成长,于漪创设了师徒带教三级网络—师傅带徒弟,教研组集体培养、组长负责制,学校培养领导小组、校长室是培养教师成长的第一责任人。教师培养有计划、有目标,理论学习、教学教育实践全方位发展。要重在精神成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比如课堂教学实践,听课目的不在打分评价,而在深入研讨,探索学生认知规律,并指出改进的路径与方法。
5.育人体系
语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要实现“教文育人”的大目标,于漪给出了三个基础:一是“目中有人”的教育理念,也就是对育人要有全面具体的认识;二是时代的要求和使命意识,要有“以天下为己任”和“以教育为己任”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三是语文教学培养目标的整体性。
6.培养成果
截至2021年3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于漪先后培养了三代特级教师,共“带教”100多名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涌现出许多有理性思考与实践经验的教学专家、教学能手;如上海市特级教师、杨浦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王伟,时任杨浦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老干部局局长卜健,上海市特级教师、时任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谭轶斌等都是她的学生。
知识点4 教育名言
1.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2.教育是给孩子的心灵滴灌知性与德性的。
3.办教育、办学校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万米赛跑。
4.教育的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
5.教师的生命是在学生身上延续的,教师的价值是在学生身上体现的。
6.教育不能只 “育分”,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7.我这一辈子有两把尺,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
8.课不能只教在课堂上,要教到学生心中,成为他们良好素质的基因。
知识点5 人物评价
“于漪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她是我们杨浦人的骄傲,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学习榜样!她被誉为‘精心育人的一代师表,潜心教改的一面旗帜’。”(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评)
“从教68年,于漪从未离开讲台。她臂膀单薄而一身正气,始终挺着中国教师的脊梁。”(新华网评)
“她已是90岁的耄耋老人,有着60年的教学生涯。她依然活跃在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线,坚守‘在讲台上用生命唱歌’。她深爱着学生,痴迷着语文教学。‘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她用这样的话语不断地鞭策着自己,也勉励着更多的青年教师。于漪,师者的楷模。”(获评“人民教育家”颁奖词)
“于漪长期以来为国家基础教育事业付出了心血并做出了重要贡献。”(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评)
“于漪是有宏观思维和前瞻性思维的。这决定了她不单单是一位语文教育家,还是一位从语文教育走出来的人民教育家;68年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服务人民,68年不断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深刻的教育思想,成就于漪大写的流光溢彩的教育人生;于漪近70年教书育人之‘德、功、言’成果蔚为大观,无愧于‘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必将影响、激励更多后来者。”(《人民教育》评)
“于漪始终与时代同行,在思维方式的完善方面,她长于吸取多元文化精髓,使思维既有缜密的特点,又有开拓的风貌。”(上海市市北中学原校长陈军评)
“于漪,一个中国教育界格外响亮的名字,师者的楷模。”(《文汇报》评)
“于漪与时俱进,一辈子奋斗和实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前沿,实践‘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是学科教改的先行者、素质教育的坚守者、青年教师思想的引领者、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者,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泰斗。”(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评)
“于漪以高尚的师德修养、深厚的育人技艺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实践者,新时代教师的领路人。”(上海师范大学评)
知识点6 人生经历
1929年2月7日,于漪出生于江苏镇江。
20世纪40年代,跟随父母从家乡逃难到上海的于漪在上海市第十中学的前身民立女中,度过了她的初中生涯。
炮火连天中,于漪辗转求学:先是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苏教育学院附属师范学校;一年后因学校调整,再考入省立淮安中学;读了一个学期,淮安中学搬迁,又考入刚刚复校的镇江中学。 抗战胜利后,于漪在镇江中学读完了高中。
1947年,于漪离开家乡,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教育系,曹孚、周予同等著名教授的治学精神,滋养了于漪深厚的学识基础。
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8月,正式参加工作。
1958年,任教于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
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5年,历任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名誉校长。
1997年7月,任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
2010年2月,获评为“2009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
2019年,获得国家“人民教育家”称号。
1.阅读课文《往事依依》,完成后面的问题。
【教材习题】
一、默读课文,勾画文中的领起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和结构。联系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概括文章的主题。
解析:引导学生练习默读,并在默读过程中勾画关键语句,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进而概括文章主题。
参考答案:
文中领起句有三处:
1.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领起全文)
2.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领起第4段)
3.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领起第5段的余下内容和第6段)全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参见“整体把握”。
文章的主题(中心)可以概括为:作者通过叙写少年时代印象深刻的几件往事及其对自己的影响,表达了对这些往事的追怀,敦促自己不断奋进,也包含了劝勉年轻一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读书的意味。
二、阅读文章重点写的几件往事,想一想,这几件事对作者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设计意图:梳理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所回忆的往事对作者的影响。
参考答案:
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借助形象形成了深刻的记忆,发展了形象思维。
读《千家诗》——沉浸在诗句营造的美好意境之中,激发起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
听老师朗诵《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开始爱读辛弃疾词。
听老师朗诵《南归》——深受感动,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听老师关于读书做人的教导——铭刻在心,终生受用不尽。
三、文中有一些词语运用巧妙,值得反复玩味。细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品味其表达效果。
1.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2.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3.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4.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考究,品味蕴含在普通词语中的情感。
参考答案:
1.“编织”与“花环”相照应,而“美丽的生活花环”又与下文《千家诗》中歌咏祖国风物、四季风光的诗篇相照应。阅读这些诗篇,生活如同花环般色彩斑斓;而这一首首诗,正是“编织”这一花环的花朵。
2.“沉浸”的本义是浸入水中,多用来比喻人处于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这里说“沉浸在美的享受中”,表明“我”已经全身心投入到一种审美的状态之中,反映了《千家诗》中五彩纷呈的诗歌对“我”的影响之深。
3.“雕镂”的本义是在竹木、玉石、金属等上面刻画,这里用以表明老师人情人理的讲课给“我”的印象之深,难以磨灭。
4.“凝注”是“凝聚、聚结”的意思(“凝”和“注”本身都有集中的意思),眼神中满满地都是凝聚的感动,凸显了老师朗诵时的全情投人;而“我”能关注到老师眼中“凝注”的感动说明“我”也全情投入并被老师深深感动了。
四、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经历让你印象深刻,虽时过境迁仍历历在目?从中选取一二,仿照课文的第2段或第5段写一小段文字。全班合作,以“我们的依依往事”为主题出一期壁报。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回忆,借鉴课文的写法叙写往事,并编壁报。
提示:第2段和第5段回忆和书写的重心不同:第2段重在写自己看画、读书的审美体验;第5段重在写老师对“我”的影响。可以提示学生从任意一个角度来选材。两段在叙述过程中都穿插了彼时的经历对后来的“我”的影响,写作时也可以模仿借鉴。
参考答案:示例:初读《三国演义》,到底是什么时候,我已记不太清楚!当时的我,站在书柜前,好奇地打开那本厚重的书,马上就被开头那首“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词吸引住了。以后,我每天都会抽出一些时间来读几页,有时,我甚至觉得这些人物就在我的身旁。关羽的忠义,赵云的勇猛,刘备的仁厚,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都使我佩服,都让我肃然起敬。现在回想起来,我就是从那时起爱上了历史,爱上了诗词,爱上了古典小说,爱上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考点一:字音字形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雕镂(lòu) 浩渺(miǎo) 慷概(kǎi) 谆谆教导(zūn)
B.镌刻(juàn) 素峨(é) 依稀(xī) 鸦雀无声(yā)
C.婵娟(chán) 徜徉(yáng) 逃窜(cuàn) 眼花缭乱(liáo)
D.铭刻(míng) 绚丽(xuàn) 沉浸(jīn) 五采纷呈(cǎi)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慷概——慷慨,谆谆教导(zūn)——zhūn;
B.镌刻(juàn)——juān,素峨——素娥;
D.沉浸(jīn)——jìn,五采纷呈——五彩纷呈;
故选C。
2.从下列句子中找出错别字,在其下面画横线,然后将正确字写在括号里。
(1)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辐辐插图吸引住了。( )
(2)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头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 )
(3)脑海里常常浮现五采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
(4)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颂。( )
(5)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摧我不断奋进。( )
【答案】辐辐(幅幅) 头(投) 采(彩) 颂(诵) 摧(催)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1)一辐辐——一幅幅,表示数量为一幅一幅的,形容有许多幅,常用来修饰图画、画面等。
(2)走头无路——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3)五采纷呈——五彩纷呈,指各种各样的颜色都呈现出来了,形容色彩繁多而艳丽。
(4)朗颂——朗诵,指大声朗读,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
(5)摧——催,有促使、推动的意思。
考点二:词语理解与运用
3.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写有关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1)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________,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________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3)这种感情________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A.糊涂 编织 传染 B.模糊 编织 传染
C.模糊 编织 感染 D.模糊 编写 传染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模糊:不分明、不清楚;糊涂:不明事理,对事物的认识模糊或混乱。
编织:把细长的东西互相交错或勾连而组织起来;编写:整理材料,写成书或文章。
传染:比喻因接触而使情绪、感情、风气等受影响,发生类似变化;感染:通过语言或行为引起别人相同的思想感情。
根据“几十年过去”“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可知,事情不分明、不清楚了,因此(1)应选“模糊”;
根据“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可知,能支配“花环”的,应该是“编织”,因此(2)应选“编织”;
根据“这种感情”可知,是国文老师朗诵时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使我们受了影响,因此(3)应选“传染”。
故选B。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漫步在庐山风景区,怎不让人心旷神怡?
B.江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个文化中心,也是一个山水秀丽的地方,自然风光美不胜收。
C.他对自己已取得的那些成就总是津津有味。
D.沉浸式体验与研学旅行相结合,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满足学生“求新、求奇”的心理,使学生在行万里路中读好万卷书。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心旷神怡:心情愉快,精神舒畅。在此形容漫步在庐山风景区的感受,使用正确;
B.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在此形容自然风光很美,看不过来,使用正确;
C.津津有味: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不能用来形容自己已取得的成就,使用有误;
D.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在此指沉浸式体验与研学旅行相结合,给人以亲身面临那种境地的感受,使用正确;
故选C。
考点三:专题学习
(一)今年的4月23日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某学校开展了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的专题学习活动,请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5.为营造活动氛围,教室里需要张贴几条名人语录,请你推荐一则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
6.下面一段话介绍了一种读书方法,请你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谈你对这种读书方法的理解。
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
(节选自李国文《我的阅读主张》)
【答案】5.(示例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示例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6.(示例)要有选择地阅读,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比如,读《水浒传》时,我们既要欣赏英雄人物的豪侠之气,也要看到那些人身上存在的思想的非理性和行为的非人道。当武松举起戒刀,李逵挥动板斧时,他们视人命如草芥,小人物的生死在那些所谓的“大侠”眼中显得无足轻重,表现了他们对生命、对人性的漠视。所以我们在阅读任何一部名著时都要有辩证的思想和批判的眼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解析】5.本题考查名句积累。根据题干要求推荐一则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即可。
示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6.本题考查读书方法理解与运用。
根据语段“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可知,语段告诉我们阅读不同的书籍要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既能深入掌握重要书籍的内容,又能高效获取一般性书籍的信息,提升阅读体验和效果。比如语段提到的吃橄榄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阅读经典书籍或专业书籍,需要反复阅读,深入理解其中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吃甘蔗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阅读一般性书籍或休闲读物,只需获取其中的精华和有趣的信息。据此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分析即可。
示例:阅读不同书籍要选择不同的方法。当我阅读《红楼梦》这样的经典文学作品时,就像吃橄榄一样,反复咀嚼,细细品味每一个人物的性格、每一幕情节的发展,以及书中的诗词歌赋,以此吸取其文学与人生的精华。而对于一些专业性强但当前对我用处不大的书籍,比如某些深奥的哲学理论著作,我会像吃甘蔗一样,快速啜取其中的核心观点和思想甜汁,对于过于晦涩难懂或与我当前需求不直接相关的部分,则选择吐其渣滓,以此提高阅读效率。这种方法让我在广泛阅读的同时,也能有所侧重,更好地吸取每本书的精华。
(二)某班正在筹划以“好书共读,文化共建”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7.核心素养:同学们挑选了一副对联,作为班级励志名言。请用楷体将这副对联抄写一遍。
剑锋出磨砺,梅馥发苦寒。
8.班级准备在教室墙壁张贴一些名人画像,以丰富班级文化环境。班委会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不利于讨论有效开展的一项是( )
A.我觉得应该放古代文化名人的画像,比如孔子、孟子、老子等,这样才有中国味儿。
B.你要把咱们班变成国学馆吗?就知道古代,古代就好吗?你干脆穿长袍来上学得了。
C.我觉得像托尔斯泰这样的外国作家,或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的画像都可以考虑。
D.各位,不要总盯着作家、思想家、科学家嘛,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的画像也可以有哇。
9.课代表小勤准备给全班同学推荐一套丛书:“大家小书”。请根据以下介绍,简要概括这套丛书的主要特点。(不超过60个字)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丛书既有经过时间考验的名家著作的重版,也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了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普通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
【答案】7.剑锋出磨砺,梅馥发苦寒。 8.B
9.内容上,选择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和著名学者的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短篇作品;形式上,文章篇幅小,书本体积小;目的上,注重大众化和方便性。
【解析】7.本题考查书写。
楷书讲究笔画规整、结构端庄,书写时要注意每个字的笔画顺序、起笔收笔以及字与字之间的间距、整体的布局等,力求书写得工整、美观。
8.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A.提出张贴古代文化名人画像并阐述了理由;
B.使用了嘲讽、攻击性的语言,没有针对问题本身进行理性探讨,不是以建设性的态度参与讨论,不利于讨论的顺利推进,反而会引发争吵和矛盾,破坏讨论氛围;
C.提出张贴外国作家、科学家画像并举例说明;
D.提出张贴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画像并表达观点,这些都是在正常地发表自己对于张贴名人画像的看法和建议,有助于讨论的有效开展;
故选B。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丛书既有经过时间考验的名家著作的重版,也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了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这表明丛书在内容选择上有两大来源,一是过往经过时间检验的名家经典著作,二是邀请著名学者新创作的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的作品,而且这些作品多是篇幅相对短小的,体现了其在内容选取上的特点,也就是注重选取高质量且适合大众阅读的作品。据此可概括为:内容上,选择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和著名学者的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短篇作品。
“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显得小一些罢了”,说明这套丛书在文章篇幅上相对短小,不是长篇大论的形式,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体现出书本的体积小这一形式特点,小巧的开本让携带变得很方便,是丛书外在形式上区别于其他书籍的一个重要体现。据此可概括为:形式上,文章篇幅小,书本体积小。
“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以及“以满足普通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突出了丛书创作和发行的目的是面向广大普通读者,是适合大众阅读的读物,体现出注重大众化的特点。“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进一步强调了丛书方便读者在各种碎片化时间、不同场景下阅读的便利性,旨在让读者能够轻松利用闲暇时光进行阅读,这也是其重要的目的所在。据此可概括为:目的上,注重大众化和方便性。
考点四:课内阅读
(一)阅读《往事依依》,完成下面小题。
往事依依
于漪
①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②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淼,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是形象却不如那时鲜明。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③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④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雪,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⑤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享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
模糊的村庄迎在面前,
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
依稀还辨得出五年前的园柳,
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⑥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⑦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10.依衣往事,对作者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请根据课文内容把下图补充完整
11.读散文要抓住关键词句。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2)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加点词有何表达效果)
12.读散文要注意语言技巧的运用。参照示例,在文中再选择一处这样的语言来品析。(题干里面已经出现的句子除外)
示例:文章第1段,“不少事情已经模糊”与“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将往事在记忆中的两种状态形成对比,突出我对那几件事的记忆深刻,那几件事对我的影响深远。
13.读散文要掌握朗读的技巧。下面是一位同学的朗读设计(“·”表重读,“∨”表停顿,“∧”表连读),请选出设计不恰当的一处( )
多读书,A∧读好书,能丰富B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C∨高尚的人。(D全句的感情基调:语重心长、殷殷期盼)
A.A B.B C.C D.D
14.读散文要明确内容安排。文章写两位国文老师的诵读是否重复?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0.①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②沉浸在诗句营造的美好意境中,激发起热爱祖国、家乡的情怀③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开始爱读辛弃疾;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中外名著,心与时代更贴近。④听老师关于读书做人的教导
11.(1)内容上: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比作“编织我童年美丽生活花环”:把读书的作用,说成“给我以广阔的天地”,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书的喜爱之情。或者答使用了对比的修辞,将“美丽生活花环”“广阔天地”等与“看不上眼”进行对比,突出了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表达我对《千家诗》的喜爱之情。结构上,引出下文对阅读《千家诗》的感受和影响的回忆。
(2)凝注是凝聚、凝结的意思这个词凸显了老师朗诵时的全情投入也说明“我也全情投入并被老师深深感动了。
12.第2段,“一副极普通的画”与“竟百看不厌”,作者把画的普通与百看不厌形成对比,突出我对看画的喜欢,乐在其中。第2段“那时读《水浒传》……犹如身临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与“以后年龄增长,……但形象不如那时鲜明”,将幼时读评注的插图与长大后理解深入看水浒的感觉对比,突出生动的形象给我留下的深刻记忆。
13.C
14.两位老师教的都是诗,表现的都是家国情怀,方法都是朗诵,都使学生内心深受感动,敦的诗歌“我”至今都能背,都激发了作者的课外阅读兴趣。(相同点任两点)但是前一位老师讲的古文,后一位老师讲的白话文,前者朗诵“头与肩膀左右摇摆”有旧时宿儒的形象,后者是新派的年轻人,将“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让一堂“鸦雀无声”,可见感染力更强,对“我”的影响是课外读辛弃疾的词到喜欢新文学、读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可见“我”阅读范围更广,眼界也跟着更开阔,思想与时代贴得更近。两位老师的教学及影响体现了作者的阅读成长史和思想成长史,也折射了学校由旧学向新学转型的时代特征,所以要写两位国文老师。
【导语】这篇散文通过作者于漪的童年和成长经历,展现了读书和教师教诲对其产生的深刻影响。作者通过对小时候阅读《水浒传》和《千家诗》、以及国文老师深情诵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回忆,表达了形象思维的重要性和文学对心灵的陶冶。在情景描写和细节刻画中,读者感受到阅读的美好。同时,老师的谆谆教诲也激励了作者,成为她人生的重要精神动力。这种以往事为线索的叙述,体现了对美好教育的真挚怀念和感悟。
10.本题考查内容的梳理概括。
(1)根据第②段“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淼,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可知,“我”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
(2)根据第③段“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第④段“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中”“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可知,这里主要讲述的是读《千家诗》的经历以及从中获得的沉浸于诗境和美的享受。概括为:获得的沉浸于诗境和美的享受,激发起热爱祖国、家乡的情怀。
(3)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