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独特的民居 课时 2
教材分析 《独特的民居》聚焦中国传统民居,引导学生领略其独特魅力与建造智慧。教材先列举藏族碉楼、彝族土掌房等多种民居,引发学生兴趣。接着以北京四合院为经典案例介绍其结构、特点和文化内涵,之后从地理环境、气候等方面探究各地民居特色,并对北京四合院和福建土楼进行对比赏析,最后安排实践创作,让学生以 “图说家乡” 为主题进行美术创作,加深对民居的理解。
学习目标 审美感知:学生能够欣赏不同类型的中国传统民居,感受其独特的造型、色彩和空间布局之美,提高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感知能力。通过对比不同民居,体会其风格差异,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艺术表现:了解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和装饰特点,学习运用绘画、手工等艺术形式表现民居的特征。能够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创作以 “图说家乡” 为主题的美术作品,提升艺术表现能力。 创意实践:以 “图说家乡” 为主题,发挥想象,对家乡民居进行创意表达,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尝试运用不同材料和表现手法,展现家乡民居的独特之处,探索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文化理解:理解传统民居与当地地理环境、气候、文化的紧密联系,体会中国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了解不同民族的居住文化,培养文化包容意识。
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不同类型传统民居的特色,掌握从地理环境、气候等方面分析民居特点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形式表现家乡民居的特征,提高艺术表现力。
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民居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与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在创作中,能够准确把握家乡民居的特色,融入个人创意,避免作品流于形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展示中国各地传统民居风貌的视频,视频中包含江南水乡的古镇、傣族的干栏式民居、蒙古族的蒙古包等,同时播放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播放结束后,提问:“同学们,在视频中看到了哪些不一样的房子?它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引出本节课主题 “独特的民居”。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被各地特色民居吸引,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描述看到的民居外观,分享自己的感受,如 “江南水乡的房子很漂亮,有小桥流水” 等,对课程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通过播放视频和提问,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民居的好奇心和对课程的期待,自然地引出教学内容。
讲授新课 展示北京四合院的图片,详细介绍四合院的布局,如正房、倒座、东西厢房的位置,以及中心庭院的作用,讲解四合院封闭式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如体现家庭团聚、长幼有序的传统观念。 引导学生观察四合院的细节,提问:“四合院的大门为什么多开在东南角?”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讲解四合院大门位置的科学性和文化意义。 展示江南水乡民居、干栏式民居、蒙古包等图片,引导学生从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建造材料、建造工艺等方面进行探究,提问:“江南水乡民居为什么多依水而建?”“干栏式民居底层架空有什么好处?”“蒙古包的结构与牧民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关系?”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地民居的特色。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讲解各地民居特色形成的原因,让学生理解民居与环境的紧密联系。 展示北京四合院和福建土楼的图片及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从气候因素、地理条件、布局形式、房屋层数、材料等方面进行对比赏析,提问:“北京四合院和福建土楼在布局和材料上有哪些不同?这些不同与当地的环境有什么关系?”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填写对比表格。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强调不同环境对民居建筑的影响,让学生深入理解各地民居的独特性。 学生认真观察北京四合院图片,积极思考,参与小组讨论,用丰富的语言描述四合院的布局和细节,分享自己对大门位置的理解。 认真观察各地民居图片,积极思考,参与小组讨论,分析各地民居特色形成的原因,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理解。 认真观察北京四合院和福建土楼的图片及资料,积极思考,参与小组讨论,填写对比表格,分享自己的对比分析结果。 通过展示和讲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传统民居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小组讨论和教师总结相结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民居与环境的关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实践创作 布置任务:让学生以 “图说家乡” 为主题,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家乡民居,用绘画或手工的方式创作一幅美术作品。提醒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突出家乡民居的特点,可以添加一些背景元素,展现家乡的风貌。 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创作过程,对遇到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如画不好建筑结构、不知如何表现特色等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对有创意的想法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工具和材料的使用安全。 学生认真思考,选择家乡民居,动手创作。在创作过程中,积极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发挥想象,相互交流,分享创意和想法。如有的学生用绘画描绘家乡的古村落,有的学生用手工制作家乡的特色建筑模型。遇到问题时主动向教师和同学请教,努力解决问题。 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创作中,锻炼艺术表现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作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安全意识。
作品展示与评价 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鼓励学生自信地向大家介绍作品所描绘的家乡民居的特点、创作思路以及运用的表现手法。组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用 “我喜欢你作品里的…… 因为……” 的句式进行评价,从作品的创意、技巧运用、对家乡民居特色的表现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表扬优秀作品,同时针对作品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如建筑结构不准确、特色表现不突出等,帮助学生提升创作水平。 学生自信地走上讲台,展示作品并介绍创作想法,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评价,接受表扬,明确作品的优点和不足。认真倾听教师评价,学习他人作品的优点,思考自己作品的改进方向,对美术创作有更深入的认识。 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通过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内容,回顾中国不同类型传统民居的特色,强调民居与地理环境、文化的紧密联系。 表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创作优秀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培养学生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兴趣。 学生认真倾听,回顾所学知识,感受被表扬的喜悦,对传统建筑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梳理本节课重点知识,强化学生记忆,激励学生保持对美术学习的热情和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拓展提高 展示一些将传统民居元素融入现代建筑设计的案例,如苏州博物馆新馆、丽江古城改造等,启发学生思考:“传统民居元素在现代建筑中可以怎样运用?”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更多家乡民居的资料,了解其历史和文化背景,下节课分享。 学生认真观察现代建筑设计案例,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如 “可以把传统民居的门窗样式运用到现代建筑中” 等。课后认真收集资料,拓展对家乡民居的认识。 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对传统建筑文化发展的前瞻性思考。课后作业让学生将课堂所学延伸到课外,提升综合素养。
板书设计 独特的民居 传统民居类型:北京四合院、江南水乡民居等(配图示例) 民居特色分析:地理、气候、材料等因素(图表展示) 对比赏析:北京四合院与福建土楼(对比表格) 学生作品展示区(预留)
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创作实践,对传统民居的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能力得到一定提升。但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对民居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创作中难以准确表现家乡民居的特色。后续教学中,可增加对民居文化内涵的讲解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在创作指导方面,提供更多针对性的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将家乡民居特色融入作品,提升学生对传统民居的理解和创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