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端午传情 课时 2
教材分析 《端午传情》作为 “端午今昔” 单元的开篇课,聚焦于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与相关美术作品赏析。教材先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端午习俗的寓意和相关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接着展示齐白石的《樱祧图 (端午)》和余穉的《端阳景图》,让学生比较作品的笔墨韵味和审美风格。随后介绍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引导学生欣赏与习俗相关的美术作品,并安排包粽子、制作五彩线粽、艾草船和五彩手绳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端午文化。
学习目标 审美感知:学生能够欣赏与端午节相关的美术作品,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如笔墨韵味、色彩运用等,提高对传统美术作品的审美感知能力。通过对比不同作品,体会不同时期、不同画家表现端午主题的差异,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艺术表现:学会运用简单的美术语言,如线条、形状、色彩等,描述端午美术作品的特点,提升艺术表达能力。通过包粽子、制作五彩线粽、艾草船和五彩手绳等实践活动,掌握相关手工制作技巧,能够运用这些技巧创作出具有端午特色的手工艺品,提升艺术表现能力。 创意实践:在制作端午手工艺品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对传统手工艺品进行创新设计,如改变五彩线粽的形状、色彩搭配等,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尝试将现代元素与端午传统元素相结合,创作出独特的作品,探索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文化理解: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寓意以及各地的习俗,理解端午节在传承民族文化、表达民族情感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体会端午节相关美术作品和手工艺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文化传承意识。
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包括来历、寓意和主要习俗。让学生学会欣赏与端午节相关的美术作品,掌握从美术角度分析作品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难点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端午节相关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寓意和艺术价值,以及美术作品与端午节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端午节热闹场景的视频,视频中包含赛龙舟、包粽子、挂菖蒲等活动,同时播放欢快的节日音乐。播放结束后,提问:“同学们,在视频里看到了什么?你们对端午节有哪些了解?”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端午节的印象,引出本节课主题 “端午传情”。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描述自己看到的端午节活动,分享自己知道的端午节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对课程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通过播放视频和提问,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端午节文化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自然地引出教学内容。
讲授新课 展示齐白石的《樱祧图 (端午)》和余穉的《端阳景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内容,提问:“从这两幅画中,你们看到了哪些端午元素?它们的笔墨韵味和审美风格有什么不同?”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讲解两幅作品的特点,如《樱祧图 (端午)》用墨简洁,凸显生活情趣;《端阳景图》线条工细,设色典雅,展现时节氛围,让学生学会从美术角度欣赏作品。 展示端午节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介绍端午节的来历,讲述屈原的故事,以及端午节与祛病防疫、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等寓意的关联。展示不同地区端午节的习俗图片,如包粽子、挂菖蒲、点雄黄、赛龙舟等,引导学生观察习俗特点,提问:“这些习俗都有什么意义?它们与当地的文化有什么联系?”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讲解不同习俗的寓意,让学生了解端午节文化的多样性。 展示与端午节习俗相关的美术作品,如《端午图》《天师斩五毒年画》等,引导学生从画面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作品如何反映端午文化,提问:“这些作品是如何体现端午节的主题和文化内涵的?”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讲解作品中运用的象征、寓意等表现手法,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与端午节文化的紧密联系。 学生认真观察两幅美术作品,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用丰富的语言描述画面中的端午元素,分析作品的笔墨韵味和审美风格差异。 认真观看端午节来历和习俗的资料,积极思考,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习俗意义和文化联系的理解。 认真观察与习俗相关的美术作品,积极思考,参与小组讨论,分析作品如何反映端午文化,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展示和讲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相关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小组讨论和教师总结相结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端午节文化与美术作品之间的关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实践创作 布置任务: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项实践活动,如包粽子、制作五彩线粽、艾草船或五彩手绳。提醒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注意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可以发挥创意,对传统手工艺品进行创新设计。 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制作过程,对遇到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如包粽子时粽叶的折叠方法、五彩手绳的编织技巧等问题,鼓励学生相互协作,对有创意的设计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工具和材料的使用安全。 学生分组选择实践活动,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准备材料,开始制作。在制作过程中,积极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发挥想象,相互交流,分享创意和想法。遇到问题时主动向教师和同学请教,努力解决问题。如包粽子小组讨论馅料的搭配,制作五彩线粽小组尝试不同的色彩组合。 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创作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作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安全意识。
作品展示与评价 邀请各小组展示制作的手工艺品,鼓励小组代表自信地向大家介绍作品的制作过程、创意设计以及所蕴含的端午文化意义。组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用 “我喜欢你小组作品里的…… 因为……” 的句式进行评价,从作品的工艺水平、创意设计、文化内涵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对各小组的作品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表扬优秀作品,同时针对作品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如制作工艺不够精细、创意不够新颖等,帮助学生提升制作水平。 小组代表自信地走上讲台,展示手工艺品,详细介绍制作过程、创意和文化意义。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积极评价,分享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认真倾听教师评价,接受表扬,明确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学习他人作品的优点,思考自己作品的改进方向,对端午节文化和手工制作有更深入的认识。 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通过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内容,回顾端午节的文化内涵、相关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以及实践活动中的制作技巧,强调端午节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意义。 表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制作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鼓励其他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培养学生对端午节文化的热爱。 学生认真倾听,回顾所学知识,感受被表扬的喜悦,对端午节文化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梳理本节课重点知识,强化学生记忆,激励学生保持对美术学习的热情和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拓展提高 展示一些将端午节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案例,如端午主题的文创产品、海报设计等,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将端午节文化与现代生活更好地结合?”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更多与端午节相关的美术作品或手工艺品资料,下节课分享,并尝试用绘画的方式设计一件端午主题的文创产品。 学生认真观察现代设计案例,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如 “可以设计端午主题的手机壳” 等。课后认真收集资料,进行绘画创作,拓展对端午节文化的认识。 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前瞻性思考。课后作业让学生将课堂所学延伸到课外,提升综合素养。
板书设计 端午传情 端午美术作品:《樱祧图 (端午)》《端阳景图》(配图赏析) 端午习俗与寓意:包粽子、挂菖蒲等(文字阐述) 实践成果展示:学生作品(预留展示区)
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创作,对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相关美术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审美感知和实践能力得到一定提升。但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文化寓意理解不够深入,在实践创作中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后续教学中,可增加对美术作品文化寓意的深入解读,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在实践指导方面,提供更多创意启发和案例参考,帮助学生更好地将传统文化与创新相结合,提升学生对端午节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