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和谐的环境》课件(共25张PPT内嵌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3-2《和谐的环境》课件(共25张PPT内嵌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5-09-14 23:4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向美而居
和谐的环境
观看视频,说说你的感想
当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古老的民居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
我们该如何创建有地域特色且可诗意栖居的当代“桃花源”呢?
走进经典
第壹篇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拙政园西侧,是当代建筑大师贝聿铭晚年的“封刀”之作。新馆建筑群用现代几何形、坡顶等元素体现出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建筑特色,并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苏州博物馆
观看视频:苏州博物馆
中而新,苏而新
贝聿铭在接受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任务时,提出了“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原则。他坚持以中国传统建筑为基础,同时融入现代建筑的设计元素,力求打造出一座既具有古典韵味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博物馆。他的设计理念与苏州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相得益彰,使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贝聿铭建筑生涯中的一座标志性作品。
从博物馆的整体结构布局、色彩、材料、造景等方面,
了解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
任务一
整体结构布局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布局借鉴了苏州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采用了“庭院式”布局,建筑与园林相互渗透,形成了“馆中有园,园中有馆”的空间结构。这种布局不仅延续了苏州古典园林的“移步换景”特点,还通过现代建筑手法,创造出开放与封闭相结合的空间体验。建筑群围绕中央水庭展开,形成了多个小庭院,既保持了私密性,又增强了空间的层次感。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
仔细看博物馆建筑的屋顶像什么?
大量使用玻璃和采用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了苏州传统建筑的木质材料,充分体现了“让光线来做设计”的理念。
与传统民居相比,屋顶结构用材有何不同
色彩
博物馆的色彩设计以苏州传统建筑的灰、白为主色调,墙面采用白色粉墙,屋顶则使用了深灰色瓦片,整体色调淡雅素净,与苏州古城的风貌相协调。这种色彩搭配不仅体现了苏州古典建筑的朴素之美,也赋予了现代建筑一种宁静、典雅的氛围。
对比苏州传统民居与苏州博物馆异同点
由几何形态构成的坡顶,既传承了苏州城内古建筑纵横交叉的斜坡屋顶,又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苏州博物馆新馆沿用苏州传统建筑的黑、白、灰主色调,白墙灰顶的色彩搭配充满着浓浓的江南气息,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在材料的选择上,贝聿铭大量使用了苏州传统建筑中常见的材料,如石材、木材和灰瓦。特别是建筑外墙采用了苏州本地特产的“苏州青石”,这种石材不仅具有历史感,还能与周围环境自然融合。
材料
材料
场馆在设计时运用了大量的新材料和新技术,以玻璃、钢铁相结合的开放式现代钢结构代替了苏州传统建筑的木梁结构,建筑布局更自由、明亮、通透。
造景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造景设计充分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尤其是对水景的运用。采用劈开的石块造山,利用片石的肌理、材质、颜色变化,在白墙上绘画,在庭院墙上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无不体现中国传统美学中虚实相生的意境美。
考虑到不同展品对采光的要求不同,展厅里设计了天窗,并大面积使用木纹金属遮光条对光线进行过滤,经过过滤的光线形成独特的光影效果,使参观者有一种行走在古色古香的竹帘下的错觉。
看图思考,设计师对展馆光影的处理借用了中国的什么传统元素?
启发:传统与现代的交汇,文化与创新的融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当代建筑设计更熠熠生辉!
从杭州富阳新农村的改造案例中,理解优秀的设计不仅可以改变环境,也可以让我们与自然共生、与乡情共融。
任务二
观看视频:走进富阳文村
改造前全村面貌
改造后全村面貌
杭州富阳文村改造案例,是国家文化背景下新时代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的样本,也是一次乡村建筑学术上的探索与实践。
改造前
改造后
对比改造前后,村庄的整体风貌给你什么感受?
在村庄整体布局上,以村庄自然风貌、地形结构为依托,将房屋与村庄肌理有机结合。
改造前
改造后
在建筑材料使用上按照就地取材、旧材回用的原则,以石墙、夯土墙、抹泥墙、楠竹、木质门窗为主基调,黄、白、 灰三色勾画出江南独有的韵味。
对比改造前后,村庄的整体建筑材料有何不同?
通过就地嫁接现代居住功能、异地新建古民居来复活、传承、发展浙西文化古村落。同时吸引了众多的外来游客,增加了居民的经济收益。
对比改造前后,村庄民居的功能有没有什么变化?
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可以保护、改造的空间,小组合作进行实地考察,完成调研报告,为创建当代的“桃花源”付出我们的努力。
多元观察
实地测量
访谈记录
考察拍照
课后作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