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向美而居》大单元教学分析(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向美而居》大单元教学分析(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5-09-16 10:0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材选择 人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
单元主题 向美而居
大观念 (大概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能让家园更美好。
基本问题 如何通过设计将艺术与生活融合,实现诗意栖居?
单元目标 知道(K): 1. 能欣赏各地独具特色的民居,了解民居因地制宜的设计 特点。 2. 能领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原则。 3. 能了解环境设计的要素和方法。 能做(D): 1. 能根据民居的不同特点创作美术作品。 2. 能对公共空间等进行环境考察,并撰写调研报告。 3. 能根据调研中发现的问题,针对公共空间的特点和需求 绘制改造草图或制作模型。 理解(U): 1. 能领略各地民居的独特魅力与古人的营造智慧。 2. 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美好生活的意义。 3. 理解设计能美化并改造我们的生活环境,并用多种形式 将艺术融入我们的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
单元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领会传统民居的设计智慧,理解其与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的关系。 2. 学习环境设计的基本方法与现代理念。 教学难点: 1. 在创作实践中将艺术表现与实际需求相结合,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 2. 通过多角度调研,分析和提炼设计中的文化特色与艺术美感。
单元评价要点 ●能通过泥塑、模型或草图形式表现地方特色与设计创意,体现“与自然共生”“与文化共融”的设计原则。 ●能够结合发现的问题提出具体改进建议。 ●能通过创作展现对生活环境的美化和保护自然的责任感。
单元作业 实地观察:选择家乡或周边环境中的一处民居、校园或社区空间,进行实地观察,记录其设计特点和不足之处。 文化背景调研:了解该空间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提取具有特色的设计元素。基于调研结果,设计一幅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民居或公共空间改造方案。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处于对生活周围环境逐步关注和认知的阶段,对民居文化与环境设计具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实际了解有限,多数学生对民居设计与地方特色的认识停留在直观表象,缺乏深入的文化理解。同时,学生已具备初步的美术技能和实践能力,能够通过泥塑、绘图等方式表达设计创意,但在调研与分析方面经验较少,需通过明确任务和示范引导提升综合能力。此外,学生对现代设计理念(如生态设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认知较为薄弱,需通过案例学习、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加深理解。为此,教学设计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丰富的视觉材料、生活化案例和多样化任务,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其艺术表现和设计思维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向美而居》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这一核心主题展开,通过对传统民居、现代建筑以及生态现代家园设计的探究和创作,培养学生对生活美学的感知力与创新能力。以“时空任务局”的背景情境为引导,学生将作为“家园探险小队”完成一系列设计任务,逐步探索传统智慧、现代技术与未来畅想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对美好栖居环境的关注与热情。 在第一课《独特的民居》中,学生将穿越时空,作为“时空建筑学家”回到过去,调研中国不同地域的传统民居,分析其设计特点与文化内涵,完成“传统家园设计剖析图”,深入理解传统民居的设计智慧与艺术美感。 在第二课《和谐的环境》中,学生以“灵感采集员”的身份参与虚拟展览,探索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居住环境发生的变化,并观察现代建筑如何结合传统民居的精髓进行创新,学习保留地域特色的同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设计案例。 在第三课《宜人的设计》中,学生将作为“现代家园设计师”,综合前两课的学习成果与灵感收集,结合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设计一处体现“诗意栖居”理念的现代生态家园。学生将通过草图或立体模型创作,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家园设计理念,并完成一份创意说明。
单元架构
学习阶段 小问题 学习任务
第一阶段 独特的民居(1课时) 各地的传统民居是如何体现因地制宜的设计智慧的? ●学生通过教材中的民居案例(如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干栏式民居、蒙古包),分析其材料运用、结构特点和功能设计,理解民居因地制宜的建造智慧。 ●通过比较表(如四合院与土楼的对比),总结不同地域民居在适应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和文化需求上的异同点。 ●以“图说家乡”为主题,绘制一幅美术作品,介绍其特点,理解家乡的传统民居特色。并以此为设计图,综合运用泥板成型、泥条成型、捏塑成型等方法,抓住家乡老建筑的外形特征,制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泥塑作品。
第二阶段 和谐的环境 (1课时) 现代建筑设计如何通过借鉴传统民居智慧,满足当代生活需求? ●学生结合教材案例(如苏州博物馆新馆),观察建筑如何通过几何设计、光影运用等方式实现现代与传统的结合。 ●通过分析博物馆设计的材料、色彩、布局,学生讨论现代建筑如何适应当地文化与自然环境。 ●结合教材,学习传统民居、村落的改造案例,理解理解优秀的设计不仅可以改变环境,也可以让我们与自然共生、与乡情共融 ●寻找身边可以保护、改造的空间,小组合作进行实地考察,完成调研报告,为建设当代桃花源付出努力
第三阶段 宜人的设计 (1课时) 未来的家园应该如何在设计中体现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学生复盘前两阶段的知识,整理传统智慧、现代设计的亮点(如环境适应性、文化美感、科技创新)。 ●了解“海绵城市”“雨水花园”的设计理念和特点,理解生态环境改造设计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学生结合教材的公园环境设计案例,了解公园环境设计的重要性,是如何提升人的生活体验的。 ●根据前序内容,用手绘或制作模型的形式,对自己小组调研的家乡(学校或社区)需要改造的地方进行优化设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