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课件、预习学案、预习检测及答案、课中导学案、课中导学达标检测及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课件、预习学案、预习检测及答案、课中导学案、课中导学达标检测及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16 09:20:15

文档简介

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内涵。?
2、了解文章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培养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难点: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当代十大科技发明中没有一项是属于中国人的;诺贝尔奖设立一百多年以来,中国大陆的科学家还没有一人获此殊荣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二、出示并解读教学目标。
三、预习查评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密执安等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3、背景介绍
本文是丁肇中于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丁肇中在这篇演讲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提倡要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求未知的世界。
四、初读课文,理清结构,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五、细读课文,讨论有关问题
1、提问: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讨论并归纳: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提问:“格物致知”出处在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格物致知”出自“四书”的《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不重视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原因: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3、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方法
(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2)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4.怎样做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5、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你还能从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文章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讨论并归纳: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6.提问: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六、交流展示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明确: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明确: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3、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明确: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明确: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5.本文采用了那些说理方法?
一是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第三段中引用了《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二是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三是运用对比。如中国传统教育淹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探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
六、拓展延伸
1、 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吗?说出来与同学交流。
示例: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飞来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2、课文说:“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讨论一下,为什么“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呢?写出你的看法。
七、达标检测
八、小结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九、作业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屯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2.什么是实验精神?
3.我们为什么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4.经书里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我们应该怎么重新认识和思考?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说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内涵及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了解文章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
【学习过程】
一、七嘴八舌说体验
说一说自己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的方法与体验。
总结:实验精神在学习中有着重要作用。
二、预习查评
预习查评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作者简介。
3、背景介绍
三、初读课文,理清结构,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论点】
【提出问题】第一部分( 段)
【分析问题】第二部分( 段)
第一层( 段)
第二层( 段)
第三层( 段)
【解决问题】第三部分( 段)
四、细读课文,讨论有关问题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格物致知”出处在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
3、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4.怎样做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4.怎样做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5、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你还能从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文章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讨论并归纳: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
5.提问: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6.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你还能从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文章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五、交流展示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2、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3、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5.本文采用了那些说理方法?
六、延伸拓展
1、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吗?说出来与同学交流。
2、课文说:“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讨论一下,为什么“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呢?写出你的看法。
七、作业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屯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2.什么是实验精神?
3.我们为什么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4.经书里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我们应该怎么重新认识和思考?
达标检测(共15分)
一、基础知识(6分)
1.“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是‘四书’,”一句中“四书”指的是:

2.下列句子是单句的一项是( )
A.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B.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C.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D.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3.下列短语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国学生 自然科学 传统教育 社会环境
B.抽象思维 轻视实验 一帆风顺 没有准备
C.做研究 作主张 出主意 显微镜
D.经书里说 盲目接受 栽种竹子 袖手旁观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9分)
“学了就用”,还可以加深理解,有所创造。只有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融掉,才会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历史上有很多人,读了很多书,积累了大量资料,但并没有写出好文章,做出大贡献。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做到“学了就用”。毛泽东同志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重要的学习。”就是因为使用过程中,要把所得的知识变为自己的血肉,它需要蜜蜂酿蜜一般的加工、制作、改造的工夫,进而创造出新的营养品来。“学了就用”的反面,是“学了不用。”这就像柳宗元的《 蝂传》中写的那种善负物品的小虫,一遇到什么东西,就要拿来背在身上,越背越重,“虽困剧不止也”;“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古今中外,多少食书不化的书呆子,其病在此。
4.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3分)
5.从论证方法角度看,文中毛泽东同志说的话属于(2分)( )
A.比喻论证   B.举例论证 C.类比论证   D.引用论证
6.文中概述柳宗元《 蝂传》中小虫负物的故事所说明的道理是(2分)( )
A.小虫负物的技能高超。 B.小虫贪得无厌。
C.书呆子食书不化的危害。 D.书呆子食书不化。
7.“其病在此”中的“病”是指(2分)( )
A.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自不量力。 B.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贪得无厌。
C.书呆子如小虫只知负物一样,食书不化。D.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虽困剧不止。
【达标检测参考答案】
2.A 3.A 4.学了就用 5.D 6.C 7.C
课件26张PPT。当代十大科技发明中没有一项是属于中国人的;诺贝尔奖设立一百多年以来,中国大陆的科学家还没有一人获此殊荣。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
东平县大羊镇中学 李 鹤1、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内涵。?
2、了解文章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培养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预习查评: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预习查评: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丁肇中的有关资料。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做教授。 本文是丁肇中于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丁肇中在这篇演讲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提倡要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求未知的世界。
理清结构,了解内容: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理清结构,了解内容: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文章结构:
提出论题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1---2)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接着,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分析问题(3---12)得出结论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13)细读课文,讨论有关问题: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1.“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
“格物致知”出自“四书”的《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不重视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原因: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2.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方法
(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2)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3.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已经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误以为埋头读书就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
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事实论证)
4.怎样做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5、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你还能从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文章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交流展示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明确: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明确: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3、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明确: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明确: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5.本文采用了那些说理方法?
一是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第三段中引用了《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二是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三是运用对比。如中国传统教育淹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探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 1、 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吗?说出来与同学交流。
示例: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飞来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2、课文说:“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讨论一下,为什么“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呢?写出你的看法。达标检测小结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作业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屯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作业1.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2.什么是实验精神?
3.我们为什么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4.经书里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我们应该怎么重新认识和思考?
再见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预习学案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丁肇中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彷徨
二、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三、文化常识
1.本文作者________是美籍华裔________家,________奖获得者。
2.“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中________的________篇。《四书》指《 》《 》《 》《 》;《五经》指《 》《 》《 》《 》《 》。
四、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可以不回答)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2遍。
2.思考: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有什么现实意义?
五、搜集整理
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吗?说出来与同学交流。
举例:雪融化后是水、钟表的工作原理……
六、我的预习收获和疑惑
收获:

疑惑: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预习检测(共10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科学就是探求真理。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要经过艰难曲折的过程。常常有这样的情形: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掌握资料的差异,认识的方法不同,①就会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情况,以至引起学术上的论争。因此,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都把反对的意见看做对自己的莫大帮助,把对自己的批评当作珍贵的友谊。正如李四光同志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对我的论题的坦白的批评,更能使我感到激励。”歌德也说:“我们赞同的东西使我们处之泰然,我们反对的东西才使我们的思想获得丰产。”这都是因为,赞同的意见未必正确,反对的意见未必错误。退一步说,即使错误的反对意见,对自己的科学研究也是很有好处的。
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为探讨定比定律,进行了长达几年的辩论。最后普鲁斯特成为辩论的获胜者,发现了定比定律,但他并未因此趾高气扬,相反,他对贝索勒倾吐了衷心的感激之情,说:“要不是你的质难,我是难以深入地去研究定比定律的。”并宣告,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功劳。今天,为了四化建设而钻研科学的崇高志向,使科学工作者胸怀更为宽广,虚怀若谷,可容得下百川之流,②听得进“敌对”意见。
1.下边哪项可以作为本文的论点?( )(2分)
A.科学就是探求真理。
B.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要经过艰难曲折的过程。
C.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都把反对的意见看做对自己的莫大帮助。
D.赞同的意见未必正确,反对的意见未必错误。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①用了 修辞方法。(2分)
3.下面三句名人言论,不是道理论据的是( )(2分)
A.正如李四光同志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对我的论题的坦白的批评,更能使我感到激励。”(    )
B.歌德也说:“我们赞同的东西使我们处之泰然,我们反对的东西才使我们的思想获得丰产。”(    )
C.最后普鲁斯特成为辩论的获胜者,发现了定比定律……。他对贝索勒倾吐了衷心的感激之情,说:“要不是你的质难,我是难以深入地去研究定比定律的。”(    )
4.这篇短文先后运用了_______ _和________ 的论证方法。(4分)
【预习检测参考答案】
1.A 2.引用 3.C 4.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