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短文两篇》教案、课件、预习学案、预习检测及答案、课中导学案、课中导学达标检测及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短文两篇》教案、课件、预习学案、预习检测及答案、课中导学案、课中导学达标检测及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16 09:21:25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不求甚解马南东平县大羊镇中学 李 鹤学习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2.学习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法。
3.学习并掌握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 马南邨:邓拓的笔名,原名邓子健,邓云特。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马南邨
(1912-1966)福建闽侯(今福州)人作家作品初读感知 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
夜话》专栏杂文。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
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
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
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指导。在一篇篇短小精悍、妙
趣横生的文字里,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
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地影响。本文就是针对有
一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背景初读感知驳论文 驳论可以鲜明地反驳一个错误观点,也可以是就别人论述的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或提出质疑,进行商榷。反驳对方的论点1、反驳对方的论点,从论据和论证方法上找问题。
2、反驳对方的论点,要注重分析,把理讲透,使人信服,不能扣大帽子。 初读感知整体阅读思考:对方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反驳的?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研读探究对方的观点:树靶子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 解都是不好的。研读探究作者的观点:
不能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
研读探究作者是怎样进行反驳的?研读探究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 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 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 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 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树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上文 研读探究“不求甚解”出处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品读感悟 不懂 会意 甚解层近层近“好读书”、“会意”和“甚解”的关系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品读感悟陶渊明的读书观: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1、虚心,别骄傲自负。2、不咬文嚼字,前后贯通。品读感悟1、正面阐释陶渊明的本义。
2、通过具体事例来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这一些字句的“甚解”,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观点讲透? 品读感悟作者所选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从态度上说明 从方法上说明 1、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 2、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3、引陆象山的话 三处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今或古,或正或误,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恰到好处。选例典型,论说周到。 进一步证明 品读感悟 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呢? 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结论虚心,读活,多读,勤读品读感悟小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
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
行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全
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
读”的观点。作业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课件33张PPT。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开卷有益——【宋】赵光义腹有诗书气自华知识就是力量培根言情、武侠小说和漫画不是不能看,但如果只喜欢看这类书,那品位就太低啦!有些男生沉溺于电脑书,也不好……谈 读 书
——培根东平县大羊镇中学 李 鹤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4、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名人论读书▲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 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苏】高尔基名人论读书▲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英】菲尔丁▲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名人论读书培根 (Francis Bacon,1561-1626) 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作家。著有《随笔》, 《新工具》等。
《随笔》共58篇是英国文学中首创。了解作家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作者的文题为《谈读书》,那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的呢?读书目的读书方法读书作用读


的正面阐述其好处:足以怡情
足以傅彩
足以长才反面指出其偏向:费时过多—易惰
藻饰过多—则矫
凭条断事—学究正


比读


法主张推敲细思
或浅尝
或吞食
或细思比


证提倡读书、讨论、作文相结合读


用读史—读诗—数学—科学
—伦理学—逻辑修辞之学皆成性格各种运动
各种不善及其应对弥补缺陷比喻论证举例论证读书目的正面阐述其好处反面指出其偏向正反对比读书方法主张提倡比喻论证读书作用皆成性格弥补缺陷比喻论证本文的结构思路举例论证句段品味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这几句话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句段品味2、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这几句话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取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这几句话说明各种学科的书籍,阅读后都有塑造性格的作用。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事判事之际。 一个人独处幽居时,最能见出读书陶冶性情的好处;(与朋友)高谈阔论时,平时的读书修养最能(给人的风度、气质)增添光彩;处理或者判断(繁难复杂)的事务时,读书可以增长才干。讨论一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人的才智如有滞碍之处,都可以借助阅读适当的书、学习适当的知识使它顺畅,这就如同身体有病,都可以借助相宜的运动消除。讨论二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狡猾的人看不起读书,无知的人羡慕读书,只有明察事理的人能够读书用书。然而书并不把它的用处明摆出来,用书的智慧不在书中,而在书外,这全凭平时对生活的观察才能得出来。讨论三学习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揣摩文中的这几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
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3、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4、从“书亦可请人代读”到“味同嚼蜡矣”。明确:1、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2、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用比喻证明观点。作用:使人信服。3、观点:读书与经验的作用及关系。用比喻证明观点。4、用比喻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好书一定要细细
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出味道。对作者的读书观,你是怎么来评价的呢?你对读书有什么看法呢?请大家各抒己见。 体验反思: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 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鲁迅的“随便翻翻”——广泛的浏览式的读书方法。
鲁迅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拿来翻一下,或看序目,或读几叶内容,不费力,不劳神,往往在看非看不可的书籍觉得疲劳后,拿来消遣。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谢谢,再见!15、《短文两篇》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谈读书》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2、 理解《不求甚解》一文中“不求甚解”的含义,学习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法。
3、 理解《谈读书》一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读书的好处,并学会如何读书。
难点:把握这两篇课文的论证方法。
谈读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读书名言及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导入本课。
二、出示并解读目标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4、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预习查评
1、检查搜集的名人论读书的名言
例如: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 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苏】高尔基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英】菲尔丁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
识贫乏。
——【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2、了解作者
①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出身官僚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培根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随笔》是培根在
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共包含58篇短文,然而它在英国文学史上却有重要地位。
培根对每个题目都有独到之见,诛心之论,而文笔紧凑,老练,锐利,说理透彻,警句迭出,例如“善择时即省时。”“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顺境易见劣性,逆境易见德行。”这些话充满成熟的人生经验,而写法则务求清楚达意。使用的比喻十分恰当,但都来自实际。培根的文章也写得富有诗意。
四、细读课文,了解作者是如何谈读书的
1、作者的文题为《谈读书》,那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的呢?
读书目的,读书方法,读书作用。
2、作者在谈到读书的目的时,如可进行论述的?
正面阐述其好处: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反面指出其偏向:费时过多—易惰,藻饰过多—则矫,凭条断事—学究。
正反对比。
3、在论证读书的方法时是如何运用比喻论证的?
主张:推敲细思,或浅尝,或吞食,或细思。
提倡:读书、讨论、作文相结合。
比喻论证。
4、读书的作用有那些?运用那些论证方法?
读史—读诗—数学—科学—伦理学—逻辑修辞之学。
各种运动,各种不善及其应对。
皆成性格,弥补缺陷。
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五、句段品味。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这几句话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
2、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这几句话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取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
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这几句话说明各种学科的书籍,阅读后都有塑造性格的作用。
六、讨论
讨论下列句子有什么含义?
1、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事判事之际。
一个人独处幽居时,最能见出读书陶冶性情的好处;(与朋友)高谈阔论时,平时的读书修养最能(给人的风度、气质)增添光彩;处理或者判断(繁难复杂)的事务时,读书可以增长才干。
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人的才智如有滞碍之处,都可以借助阅读适当的书、学习适当的知识使它顺畅,这就如同身体有病,都可以借助相宜的运动消除。
3、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狡猾的人看不起读书,无知的人羡慕读书,只有明察事理的人能够读书用书。然而书并不把它的用处明摆出来,用书的智慧不在书中,而在书外,这全凭平时对生活的观察才能得出来。
七、学习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揣摩文中的这几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
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作用:使人信服。
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用比喻证明观点。
3、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观点:读书与经验的作用及关系。
用比喻证明观点。
4、从“书亦可请人代读”到“味同嚼蜡矣”。
用比喻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好书一定要细细
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出味道。
八、体验反思
1、对作者的读书观,你是怎么来评价的呢?你对读书有什么看法呢?请大家各抒己见。
2、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你如何理解?
3、鲁迅的“随便翻翻”——广泛的浏览式的读书方法。
鲁迅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拿来翻一下,或看序目,或读几叶内容,不费力,不劳神,往往在看非看不可的书籍觉得疲劳后,拿来消遣。
4、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不求甚解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2.学习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法。
3.学习并掌握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
二、初读感知
1、作者
马南邨:邓拓的笔名,原名邓子健,邓云特。(1912-1966)福建闽侯(今福州)人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2、关于《燕山夜话》的写作背景: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指导。在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字里,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地影响。本文就是针对有一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燕山夜话》是邓拓撰写的杂文集。1961年,正当我国处在暂时困难的时期,邓拓应《北京晚报》之请,以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振奋精神为宗旨,用马南 的笔名开辟了《燕山夜话》专栏。
3、驳论可以鲜明地反驳一个错误观点,也可以是就别人论述的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或提出质疑,进行商榷。
反驳对方的论点:反驳对方的论点,从论据和论证方法上找问题:反驳对方的论点,要注重分析,把理讲透,使人信服,不能扣大帽子。
三、研读探究
对方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反驳的?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对方的观点:树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不能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
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树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上文
四、品读感悟
1、“不求甚解”出处: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2、“好读书”、“会意”和“甚解”的关系是什么?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3、陶渊明的读书观到底是怎样的?
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虚心,别骄傲自负;不咬文嚼字,前后贯通。
4、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观点讲透?
(1)正面阐释陶渊明的本义。
(2)通过具体事例来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这一些字句的“甚解”,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5、作者所选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从态度上说明。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从方法上说明。
引陆象山的话:进一步证明。
三处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今或古,或正或误,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恰到好处。选例典型,论说周到。
6、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呢?
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五、小结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六、达标检测
1、自主完成。
2、学习小组互相评改。
3、小组集中典型问题,汇报给老师。
七、作业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15、《短文两篇》课中导学案
【学习目标】
学习《谈读书》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理解《不求甚解》一文中“不求甚解”的含义,学习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法。
理解《谈读书》一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习过程】
谈读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读书名言及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导入本课。
二、出示并解读目标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4、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预习查评
1、检查搜集的名人论读书的名言
2、了解作者
四、细读课文,了解作者是如何谈读书的
1、作者的文题为《谈读书》,那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的呢?
2、作者在谈到读书的目的时,如可进行论述的?
3、在论证读书的方法时是如何运用比喻论证的?
4、读书的作用有那些?运用那些论证方法?
五、句段品味。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2、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取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六、讨论
讨论下列句子有什么含义?
1、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事判事之际。
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3、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七、学习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揣摩文中的这几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
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3、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4、从“书亦可请人代读”到“味同嚼蜡矣”。
八、体验反思
1、对作者的读书观,你是怎么来评价的呢?你对读书有什么看法呢?请大家各抒己见。
2、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你如何理解?
3、鲁迅的“随便翻翻”——广泛的浏览式的读书方法。
鲁迅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拿来翻一下,或看序目,或读几叶内容,不费力,不劳神,往往在看非看不可的书籍觉得疲劳后,拿来消遣。
4、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不求甚解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2.学习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法。
3.学习并掌握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
二、初读感知
1、作者
马南邨:邓拓的笔名,原名邓子健,邓云特。(1912-1966)福建闽侯(今福州)人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2、关于《燕山夜话》的写作背景。
3、驳论可以鲜明地反驳一个错误观点,也可以是就别人论述的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或提出质疑,进行商榷。
反驳对方的论点:反驳对方的论点,从论据和论证方法上找问题:反驳对方的论点,要注重分析,把理讲透,使人信服,不能扣大帽子。
三、研读探究
对方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反驳的?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不求甚解”出处: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2、“好读书”、“会意”和“甚解”的关系是什么?
3、陶渊明的读书观到底是怎样的?
4、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观点讲透?
5、作者所选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6、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呢?
五、小结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六、达标检测
1、自主完成。
2、学习小组互相评改。
3、小组集中典型问题,汇报给老师。
七、作业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15、《短文两篇》达标检测(共20分)
把《谈读书》中的名言警句摘抄下来,并选出你最喜欢的一条作为论点,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4分)



《不求甚解》中说:“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然而也有相反的看法:“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顺着作者思路,就能把握文意。对这两种意见,你是怎么看的?(4分)



课内语段阅读 (每题4分,共12分)
①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②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③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④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⑤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3.选段第①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4.第②至⑤句阐述的观点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4分)


5.结合你的阅读经验,谈谈某一学科或某一本书对你性格的影响。(4分)



【当堂达标参考答案】
1.示例:“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我们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就要把书读好。而读的书一定要是足以长才的书,在读好书的同时还要有读书怡情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把书读好。《少年中国说》里有这样一段话:“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由此可见,国家与少年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这一代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必须立志把书读好,才能使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
2. 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强调读书只领会要旨(“会意”),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这样读书或许更能品尝到读书的乐趣,才能更加广泛地读书,所以这种读书法深受明代思想家李贽的称赞:“千古善读书者,陶渊明一人而已。”相反的意见代表了儒家对待读书的一些观点,即讲究严谨、精细,或许在进行研究时这种方法更适合一点。
3.排比。作用是:它可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4.观点:读书的益处。举例论证。
5.略。
15、《短文两篇》预习学案
一、基础知识
1.预习后,不看课本给加点的字注音。
诘难( ) 滞碍 ( ) 统筹( ) 狡黠( )
怡情 ( ) 吹毛求疵( ) 味同嚼蜡 ( )
2.看意思写词语:
(1)(给言辞)增添光彩。
(2)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3)形容没有味道,多指文章或讲话枯燥无味。
(4)突然感到开阔通达,一下子明白通晓了。
(5)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4.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上相应的词语。
(1)读书足以 ,足以 ,足以 。(傅彩 怡情 长才)
(2)读书时不可存心 (为难 刁难 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5.“不求甚解”一词最早出现在晋朝 (人名)所写的 (文章名)中。
二、思考下面的问题。
6.《谈读书》的中心论点是 什么?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7.《不求甚解》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三、预习后你有什么疑惑和收获?
疑惑
收获
15、《短文两篇》预习检测(共20分)
1.填空。(4分)
《论读书》的作者是________国哲学家、作家________,马克思称之为英国唯
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
2.请将下列有关读书的名言补充完整。(8分)
(1)读书足以怡情,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2)读书破万卷,________________ 。
(3)读书费时过多易惰,________________。
(4)书犹药也,__________ ______ 。
3.古人刻苦读书的典故有(至少写出两个):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4分)
4.你读了近十年书,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已经有了一些认识。熟读这两篇短文,在关于读书的这些问题上,你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4分)


预习检测参考答案
1.英国 弗朗西斯·培根
2.(1)足以傅彩,足以长才。(2)下笔如有神。(3)文采藻饰太盛则矫。(4)善读之可以医愚。
3. ①凿壁偷光②囊(náng)萤映雪
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