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课件、预习学案、预习检测及答案、课中导学案、课中导学达标检测及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课件、预习学案、预习检测及答案、课中导学案、课中导学达标检测及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16 09:28:14

文档简介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探究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特点。
2.揣摩品味语言,体会泼辣、犀利语言特点。
3.领会课文内容,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揣摩语句,理解深层含意。
2.掌握反驳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关键语句,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魅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读到鲁迅先生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是的,鲁迅先生是一位毕生追求中华民族独立自由、兴盛、腾飞的坚强战士。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时,上海民众在他的遗体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布,以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仰。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再次聆听先生的教诲。
二、预习查评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学生说出自己搜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材料。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华盖集》《坟》等。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社戏》,选自《呐喊》;《雪》,选自《野草》;《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风筝》,选自《野草》;《故乡》,选自《呐喊》。
毛泽东称“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3、时代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他们这样做只能瓦解斗志,甘做亡国奴。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
4、字词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诓骗:哄骗。
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渺茫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5、驳论文知识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无内在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6、有关杂文
杂文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地说理,而是用文艺性的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
特点:
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2、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
3、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4、说理生动、议论生动。
三、默读课文 明白文意
1:对方的论据和论点各是什么?
敌方论据是:“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敌方的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得到了一个怎样的结论?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四、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摆敌论,树靶子。
第二部分(3-8):驳敌论,打靶子。
分两层:一层(3-5):针对敌论,直接反驳。二层(6-8):树立观点,间接驳论。
第三部分(9):得结论,立观点。
第二课时
一、回顾文章思路,探究批驳特点
1、思考:作者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 “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垫定基础。
2、思考:敌论点与论据中论述对象有什么变化?说说敌论证过程中的错误在哪儿?
敌论点中:“中国人”, 指全体中国人民,范围大。敌论据中: “我们” ,仅是国民党反动派等一小部分中国人,范围小。偷换概念,以偏概全。
二、小结:
本文论证特点一:由驳论证入手驳倒论点
本文论证特点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本文论证特点三:立正确观点,间接驳敌论。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注意加点词语的作用,揣摩句子的表达效果。
(1)说说第1自然段中三个副词“总”“只”“一味”的表达效果。
(2)……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第8段)
2、分析语句蕴含的内容,领会其中情感。
(1)课后习题二:分析文中“中国人”在不同句子中的具体含义。
(2)“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请你根据自己的了解为第7段中“……的人”举例。
四、探究及拓展延伸
1、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只有称得上“脊梁”的人才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哪些人。
2、从文中加点的文字说说你对鲁迅的一点看法。
从加点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3、历史新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做好“中国的脊梁”?
五、达标检测
六、作业
运用事实和道理论证驳斥以下论点:
①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②读书不如经商 打麻将益智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探究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特点。
2.揣摩品味语言,体会泼辣、犀利语言特点。
3.领会课文内容,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预习查评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学生说出自己搜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材料。
3、时代背景
4、字词
5、驳论文知识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无内在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6、有关杂文
杂文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地说理,而是用文艺性的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
特点:
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2、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
3、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4、说理生动、议论生动。
三、默读课文 明白文意
1:对方的论据和论点各是什么?
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得到了一个怎样的结论?
四、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
第二部分(3-8):。
分两层:一层(3-5):
二层(6-8):
第三部分(9):
第二课时
一、回顾文章思路,探究批驳特点
1、思考:作者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 “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2、思考:敌论点与论据中论述对象有什么变化?说说敌论证过程中的错误在哪儿?
二、小结:
本文论证特点一:
本文论证特点二:
本文论证特点三: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注意加点词语的作用,揣摩句子的表达效果。
(1)说说第1自然段中三个副词“总”“只”“一味”的表达效果。
(2)……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第8段)
2、分析语句蕴含的内容,领会其中情感。
(1)课后习题二:分析文中“中国人”在不同句子中的具体含义。
(2)“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请你根据自己的了解为第7段中“……的人”举例。
四、探究及拓展延伸
1、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2、从文中加点的文字说说你对鲁迅的一点看法。
3、历史新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做好“中国的脊梁”?
五、达标检测
六、作业
运用事实和道理论证驳斥以下论点:
①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②读书不如经商 打麻将益智
课件31张PPT。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东平县大羊镇中学 李 鹤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体会、探究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特点。
2.揣摩品味语言,体会泼辣、犀利语言特点。
3.领会课文内容,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二、预习查评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说说自己搜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材料。
作者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华盖集》《坟》等。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社戏》选自《呐喊》《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野草》《雪》选自《朝花夕拾》《风筝》选自《野草》选自《呐喊》《故乡》 毛泽东称“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他们这样做只能瓦解斗志,甘做亡国奴。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时代背景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kuāng) :哄骗。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字词玄虚
诓骗
慨叹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渺茫xuán(kǎi):有所感触而叹息。立论、驳论驳论: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 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1、论证方式驳论文知识驳论文知识2 、驳论方法 (1)、驳论点法直接驳间接驳(2)、驳论据法(3)、驳论证法3、批驳方式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先立后破4、驳论文写作思路 树靶子 打靶子 摆敌论
论点 驳敌论
论证 立观点 证明自己
观点 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地说理,而是用文艺性的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特点:
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2、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
(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
3、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4、说理生动、议论生动。杂文:三、默读课文 明白文意1:对方的论据和论点各是什么?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得到了一个怎样的结论?四、再读课文,梳理结构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摆敌论,树靶子。第二部分(3-8):驳敌论,打靶子。
分两层:第三部分(9):得结论,立观点。一层(3-5):针对敌论,直接反驳。二层(6-8):树立观点,间接驳论。(一)论敌的论点论据论据论点两年前:不 久:现 在: 夸“地大物博”望国联求神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二)反驳直接反驳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间接反驳 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古今埋头苦干的人有确信, 不自欺 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前仆后继的战斗舍身求法的人 (三)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脊 梁第二课时一、回顾文章思路
探究批驳特点一 摆出批驳的观点( 段至 段) 第一层次:摆错误论据 ( )段:两年以前:信地、信物—— 信“它”    第二层次:摆出错误论点( )段:               。 回顾结构思路二 批驳立论(  段至   段) 第一层次:直接批驳(  段~  段)。 第  段批驳       ,
指出中国曾有 。 第  ~  段批驳     ,
指出中国其实是在发展   。 第二层次:立论间接反驳(  段至  段) 第  段:提论点:     。 第  ~  段论证(    论证) 三 结论(第9段):          。回顾结构思路1、思考:作者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 “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垫定基础。探究批驳特点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 求神拜佛悲观论者早就失掉了自信力,只有“他信力”,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突破口是信“地”信“物”是“他信”是“自欺”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直接反驳找批驳的“突破口”2、思考:敌论点与论据中论述对象有什么变化?说说敌论证过程中的错误在哪儿?敌论点中:“中国人”敌论据中: “我们”偷换概念 以偏概全指全体中国人民,范围大。仅是国民党反动派等一小部分中国人,范围小。3、第6段作者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对批驳敌论点起什么作用? 作者从正面树立自己的论点是为间接反驳敌论点。 4、为彻底驳倒敌论,作者还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用哪些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探究批驳特点二、小结
本文论证特点一由驳论证入手驳倒论点中国人
失掉自
信力了 中国人失掉他信力 中国人发展自欺力本文论证特点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中国人
失掉自
信力了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本文论证特点三立正确观点,间接驳敌论。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注意加点词语的作用,揣摩句子的表达效果。
(1)说说第1自然段中三个副词“总”“只”“一味”的表达效果。
(2)……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第8段)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2、分析语句蕴含的内容,领会其中情感。
(1)课后习题二:分析文中“中国人”在不同句子中的具体含义。
(2)“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请你根据自己的了解为第7段中“……的人”举例。1、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只有称得上“脊梁”的人才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哪些人。四、探究及拓展延伸2、从文中加点的文字说说你对鲁迅
的一点看法。 3、历史新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做好“中国的脊梁”?从加点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四、探究及拓展延伸课下作业 ①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运用事实和道理论证驳斥以下论点②读书不如经商 打麻将益智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达标检测(共30分)
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他信力”“自欺力”加双引号起什么作用?(2分)

2、文中敌论点是什么?作者的正面论点又是什么?(2分)


3、本文语言具有辛辣嘲讽意味,请从第一段加点词“总”“只”“一味”中任选一词加以赏析。(2分)


4、本文题目有什么妙处?(2分)


5、第⑦段中“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有什么含义?(3分)


6、在实现中国梦的今天,这些“民族的脊梁”又有何种时代特征?请举例说明。(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共16分)
①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报上不是说过,东北大学逃散,冯庸大学逃散,日本兵看见学生模样的就枪毙吗?放下书包来请愿,真是已经可怜之至。不道国民党政府却在十二月十八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的罪名,而且指出结果,说是“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②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统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③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
④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罢,但这些事情,是无论那一个“友邦”也都有的,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盗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摆什么“惊诧”的臭脸孔呢?
⑤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象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象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象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象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⑥几句电文,说得明白极了:怎样的党国,怎样的“友邦”。“友邦”要我们人民身受宰割,寂然无声,略有“越轨”,便加屠戮;党国是要我们遵从这“友邦人士”的希望,否则,他就要“通电各地军政当局”,“即予紧急处置,不得于事后借口无法劝阻,敷衍塞责”了!
⑦因为“友邦人士”是知道的:日兵“无法劝阻”,学生们怎会“无法劝阻”?每月一千八百万的军费,四百万的政费,作什么用的呀,“军政当局”呀?
⑧写此文后刚一天,就见二十一日《申报》登载南京专电云:
“考试院部员张以宽,盛传前日为学生架去重伤。兹据张自述,当时因车夫误会,为群众引至中大,旋出校回寓,并无受伤之事。至行政院某秘书被拉到中大,亦当时出来,更无失踪之事。”而“教育消息”栏内,又记本埠一小部分学校赴南京请愿学生死伤的确数,则云:“中公死二人,伤三十人,复旦伤二人,复旦附中伤十人,东亚失踪一人(系女性),上中失踪一人,伤三人,文生氏死一人,伤五人……”可见学生并未如国府通电所说,将“社会秩序,破坏无余”,而国府则不但依然能够镇压,而且依然能够诬陷,杀戮。“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在第①段中找出敌论点和论据写在下面。(2分)
(1)敌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敌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②③④段,这几段文字是针对“国府”通电中___ _ __的谬论来批驳的,第⑤段则是针对通电中 _________ __________的谬论来批驳的。(2分)
3.第②段剥“友邦人士”的画皮,用了三个“不惊诧”和一个“惊诧”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友邦人士”是 _的同伙,__________________后台,_____________________死敌。(3分)
4.第⑤段中“好像……一样”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批驳敌论,一连串的推论一个比一个有力地显出敌论的荒谬,从驳论方法看,这是___________________法。(3分)
5.依次写出“国将不国”“永远‘国’下去”中三个“国”字的意思。(3分)


6.第⑧段说“写此文后”表明这篇文章已经写完,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加上这一段?有这个必要吗?(3分)


【达标检测参考答案】
一、1. 讽刺否定。
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 “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的丑态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愚昧成习;沉迷其中不愿自拔,顽固不化。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 尖锐泼辣的语言,极富讽刺意味,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4. 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以问句形式出现,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感情强烈。
5.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希望和中坚力量,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热情讴歌和赞美。
6. 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抗战结束后,坚持回到祖国,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用六十多年的报国路诠释了自己对国家的热爱。“雷锋传人”郭明义20年献血6万毫升,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最美教师张丽莉放学时在路边疏导学生,一辆客车失控轧向学生,她奋力将学生推开,自己却被压在车底,失去了双腿。罗阳,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舰载机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牺牲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二、1.“友邦人士……国将不国” “捣毁机关……悉被破坏”
2.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3.日本帝国主义 国民党反动政府 中国人民
4.排比 反复 归谬
5.国家 成为国家 像个国家
6.可以更有力地批驳敌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预习学案
一、探索新知
要求: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那段历史。
二、本文写作背景
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于鲁迅的后期杂文。鲁迅写此文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横战”。可见健康的恶化与精神的压力并未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当时资产阶级《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三、 驳论文简介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无内在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四、大声朗读课文3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初读后的感受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预习检测(共20分)
1. 给加点字注音或解释词语。(9分)
1.给下列词中加粗的字注音。(2分) 慨叹(? ? ) 省悟(? ? ) 家谱(? ? ) 搽脂抹粉(? ? ) 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4分) miǎo茫(? ? )??jī梁(? ? )??kuāng骗(? ? )??wū蔑(? ?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3分) (1)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 玄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 前仆后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不足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书写完全无误的一组词是( )(3分)
A.祈祷 前仆后继 一味 怀古丧今
B.家谱 不足为踞 光耀 地大物博
C.既然 埋头苦干 抹杀 舍身求法
D.袒护 求神拜佛 倘若 希望邈茫
5.依据课本,回答问题
(1)本文采用的是哪种驳论方法? (2分)
(2)阅读第一部分,回答:
敌方论据是:

敌方的论点是: 。(6分)
预习检测参考答案
1.kǎi xǐng pǔ chá mǒ
2.渺 脊 诓 诬
3.(1)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2)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3)不值得当作凭据。
4.C
5、(1)驳论证。(2)敌方论据是:“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敌方的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