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单元素养综合培优卷(答案解析+单元知识点总结)-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单元素养综合培优卷(答案解析+单元知识点总结)-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4 10:58:03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单元素养综合培优卷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参考答案
1. 贮 啬 2. B A 3.(示例一)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让我们感受到了冬天的温晴。
(示例二)通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我们感受到了冬天的温晴。 4.名词
1.本题考查对字音字形的辨析书写。
贮蓄:zhù xù,储存,积聚。
吝啬:lìn sè,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A.企盼:本意是踮起脚后跟,引申为仰望、盼望的意思。
B.情有独钟:因对某人或某事物特别喜爱而感情专注。
C.祈祷:指向神祝告求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祈求免祸降福。
D.情意绵绵:意思是形容情意深长,不能解脱。
甲处,此处指许多作家文人对冬季感情专注,应用“情有独钟”,故选B。
乙处,文段中表达盼望走进冬天的意思,用“企盼”合适,故选A。
3.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缺少主语,删去“通过”或者“让”。
4.本题考查词性辨析。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是名词。
5.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考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澹、竦峙、阔、悬、涯、雁”等字词容易写错。
6.“天涯”,意为天的边缘处,喻距离很远,极度忧伤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涯”指水边,泛指边际。故应写“涯”。(标准:结合该散曲内容和“涯”字的意思,说明不能误写的原因,意对即可。)
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为: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天涯:意为天的边缘处,喻距离很远。联系知识卡片中的“涯:水边,泛指边际”可知,此处应写作“涯”,而不是“崖”。
7.(1)[示例一]大家好,如果大家想要申请展品讲解员的志愿服务,首先(投递简历)进行线上报名,博物馆筛选简历后会通知部分同学进行线下复试,面试要进行现场答辩,通过后将参加统一的志愿者培训,合格者将被正式录取。
[示例二]大家好,如果大家想要申请新闻宣传员的志愿服务,首先(投递简历)进行线上报名,博物馆筛选简历后会通知部分同学进行线下复试,面试要当场试写新闻,通过后将参加统一的志愿者培训,合格者将被正式录取。
[示例三]大家好,如果大家想要申请现场引导员的志愿服务,首先(投递简历)进行线上报名,博物馆筛选简历后会通知部分同学进行线下复试,面试要当场进行礼仪接待展示,通过后将参加统一的志愿者培训,合格者将被正式录取。
(2)[示例]你的一声巨响,都高歌着中华的激昂希望
(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结合流程图可知,招募三个岗位的志愿者,即“展品讲解员”“新闻宣传语”“现场引导员”,分别从开始的“线上报名”“简历筛选”……一直到最后的“培训”“录取”,简明介绍其流程即可。
[示例一]大家好!如果您想展品讲解员岗位,流程如下:首先(投递简历)进行线上报名,馆方将进行简历筛选,审核报名材料,符合条件者进入复试,面试要通过“现场答辩”考核,通过复试后参加岗前培训,合格即可正式上岗。
[示例二]大家好!如果您想申请新闻宣传员岗位,流程如下:首先(投递简历)进行线上报名,馆方将进行简历筛选,审核报名材料,符合条件者进入复试,面试要通过“新闻试写”考核,通过复试后参加岗前培训,合格即可正式上岗。
[示例三]大家好,如果您想申请现场引导员岗位,流程如下:首先(投递简历)进行线上报名,馆方将进行简历筛选,审核报名材料,符合条件者进入复试,面试要要通过“礼仪接待”考核,通过复试后参加岗前培训,合格即可正式上岗。
(2)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仿句,要求有四,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四是写作手法或修辞方法相同。要先分析例句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本题要围绕博物馆的价值和意义的话题,形式上,运用比喻的修辞,按照结构形式“你的一……,都……着……的……”仿写即可。
示例:你的一个回旋,都诉说着华夏的坚韧顽强
8.杨花落尽子规啼 9.(示例)修辞上讲,运用了拟人的写法,将愁寄予明月;从情感上讲,全诗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与担心之情。 10. 直抒胸臆 对友人的同情和深切思念 借景抒情 友人之间的离别之苦
李白诗通过寄情于月,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与牵挂,把愁绪寄托于绵延不绝的景物。郑谷诗则以自然景象烘托别离伤感,风笛声中,离别的情感更显得深沉。两诗皆通过景抒情,各自将离愁展现得淋漓尽致。
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里,“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堪称景语含情的典范。暮春时节,杨花漫天飘零,尽显暮春的凋零衰败之象,给人以落寞伤感之感;子规鸟啼叫,其声哀切,仿佛在悲泣。李白于此点明时节,又借这两种饱含哀愁的意象,营造出哀伤、惆怅氛围,既契合暮春实景,更为后文抒发对友人被贬的担忧、牵挂等复杂愁绪巧妙垫笔。
9.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从修辞角度看,“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巧妙运用了拟人手法。明月本是无情之物,诗人却赋予它人的特质,把自己满怀的愁绪当作可以寄托的有形之物,郑重地“寄”给明月,仿佛明月能够通人性、解人意,愿意充当信使一般。如此一来,便将抽象的愁思具象化,生动鲜活。
从情感表达层面剖析,整首诗借景抒情,这一句更是直抒胸臆的关键所在。听闻好友王昌龄被贬至偏远的龙标,李白满心牵挂与不舍。他深知路途遥远艰险,自己无法亲至相伴,只能把一腔深情厚谊以及对友人仕途坎坷的担忧,都托付给朗朗明月,祈愿明月跨越千山万水,一路相随友人至夜郎西,不离不弃,尽显挚友间真挚赤诚的情感。
10.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情感理解。
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李白的诗偏重直抒胸臆。开篇以“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暮春残景烘托气氛后,诗人便直白地袒露内心情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毫无保留地倾诉对友人王昌龄遭遇贬谪的同情。他不隐晦、不迂回,直接将自己的愁心托付明月伴友人远行,这份关切牵挂如汹涌潮水,直白且浓烈,尽显挚友间毫无杂质的深情厚谊,满是对友人前途的担忧以及深深思念。
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则侧重于借景抒情。扬子江畔,杨柳依依,春色正浓,可诗人眼中却是“杨花愁杀渡江人”,杨花飞舞撩动的是离人心弦,惹起满心愁绪。风笛数声,离亭日暮,这些景象层层渲染,不着一个“愁”字,却处处皆愁,含蓄委婉地借暮春江景、离亭别宴抒发与友人即将各奔东西的离别之苦,将不舍与感伤尽融于景中,余味悠长。
11.C 12.(1)凡是老师所讲的话,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的表现吗?
(2)我真不聪明,今天才明白你说的话很对,请允许我把你的话铭刻在我座右,用来警戒我自己。 13.①学贵善思(学思结合);②不耻下问,择善而从(虚心求教,学习他人优点);③学而不厌(学习不能自满,要听得进意见);④有错就改(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本文通过王生与李生的对话,探讨了真正的学习方法。王生以为记住老师所说的话就是善学,但李生指出学需结合思考,并要虚心请教他人,避免自满与排斥他人意见。文章通过李生的开导,使王生意识到自我的不足,从而决心改正。故事强调学问在于思考和谦虚,给读者以深刻启示,阐述了古代对学习态度的要求,具有教育意义。
11.本题考查字义。
C.过了五天。居:过了、经过。
故选C。
12.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1)凡:凡是。悉:全、都。志:记住。是:这。善:善于。
(2)敏:聪明。始:才。善:对、正确。铭:铭刻。戒:警戒。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可知,善学之法需学贵善思,做到学思结合,不能仅机械记忆,要对所学内容深入思考。
根据“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可知,善学之法包含不耻下问,择善而从,即要虚心向他人求教,汲取他人优点。
根据“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可知,善学之法要求学而不厌,学习不能自我满足,要能虚心接纳不同意见,持续进取。
根据“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座右以戒。’”可知,善学之法还包括有错就改,当认识到自身学习方法有误时,要及时改正。
参考译文:
王生喜欢学习,却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加恼怒,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开了。
过了五天,李生特意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好的意见听从,希望听到真理啊!我还没有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要拒绝人于千里之外,这难道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吗?学习最忌讳的事,莫过于自我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不这样,等到年纪大了,虚度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你说得对。请让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警戒自己。”
14.“我”和小伙伴们去田野里铲菜,总是压满篮子才肯回家。 15.运用叠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苦苦菜生机勃勃、美好可爱的形态,表现了“我”对苦苦菜的喜爱之情;使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的和谐美和节奏美。 16.内容上,赞美苦苦菜陪伴“我”走过童年,带给“我”幸福感,并且在精神上激励“我”;结构上,照应文章标题和开头,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7.流露出“我”对童年挖苦苦菜及用苦苦菜做“名吃”的怀念,表达对苦苦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表达了对苦苦菜带给自己人生启示和精神勉励的感激之情
本文通过描绘作者与苦苦菜相伴的童年生活,展现出苦苦菜在艰苦岁月中的重要角色以及其带来的精神启示。文章以苦苦菜为线索,描述采摘、烹调和食用苦苦菜的详细过程,突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同时通过细腻生动的语言和感人的细节,表达对苦苦菜的深厚情感。最终,结尾部分将苦苦菜升华为一种精神象征,体现了作者在逆境中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传递出以苦为乐、迎难而上的精神力量。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③段“铲菜时,我们学着大人们等谷苗时的样子,往地上一蹲,一只手握着铲铲,另一只手拎着菜叶,‘噌噌’地铲了起来,小手手里很快就是一把,先放在地上,然后再铲”、④段“当红红的阳婆婆由红变黄,缓缓转向正南,我们已把菜铲满菜篮子了。为了多装菜,我们还要把菜拿出来重放一次。把菜攥紧一把把放进篮子,并使劲地摁呀摁呀,额上颗颗晶亮亮的汗珠淌在了菜上,整个篮子被菜压得严严实实,很难插入菜铲”可知,我们学着大人的样子铲菜,先是快速地铲起菜放在地上,等阳婆婆转向正南时已铲满菜篮子,而后为多装菜把菜拿出来重放,将菜攥紧摁进篮子,直至把篮子装得严严实实,过程中大家累得额头上冒出了汗珠。据此可得:“我”和小伙伴们去田野里铲菜,总是压满篮子才肯回家。
15.本题考查词语理解赏析。
结合第②段画线句“再看看我们的‘老朋友’——苦苦菜,绿茸茸、嫩生生、鲜灵灵,在清新湿润的晨风中微微摇曳”可知,在这段描写苦苦菜的语句中,“绿茸茸、嫩生生、鲜灵灵”这三个叠词运用得极为精妙。“绿茸茸”着重凸显了苦苦菜色泽浓郁,呈现出毛茸茸的鲜嫩质感,仿若给人视觉上的轻抚,让人一下便能想象到那翠绿、厚实且柔软的叶片,尽显其蓬勃生机;“嫩生生”则聚焦于苦苦菜新生的娇嫩状态,仿佛叶片汁水饱满,轻轻触碰就会渗出汁水来,彰显出它的娇弱与鲜嫩;“鲜灵灵”更强调其鲜活、灵动,在清新湿润的晨风中微微摇曳的苦苦菜,恰似灵动的精灵,满是朝气。这一系列叠词,既精准勾勒苦苦菜惹人喜爱的模样,饱含“我”的喜爱之情,又让语句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
16.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结合⑥段“有着顽强生命力、营养丰富的苦苦菜,不仅伴我度过了我终生难忘的童年、少年时代,更给了我在漫长曲折、坎坎坷坷的人生路上藐视困难、不怕吃苦、一往无前的勇气!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精神激励着我,去开辟人生美好、崭新的未来!”可知,内容方面,“有着顽强生命力、营养丰富的苦苦菜,不仅伴我度过了我终生难忘的童年、少年时代”直白地阐述了苦苦菜于作者而言意义非凡,它贯穿了作者成长中至关重要的阶段,承载着童年诸多回忆,那时铲菜、吃菜的过往皆是幸福的注脚,给作者带去满足与快乐;后半句 “更给了我在漫长曲折、坎坎坷坷的人生路上藐视困难、不怕吃苦、一往无前的勇气”,则凸显苦苦菜化作精神支柱,艰苦岁月里培养出的以苦为乐品质,助作者直面人生困境。
结构方面,“伴我度过……童年、少年时代”回扣开头“我从记事起,便和苦苦菜结下了不解之缘”,点明二者渊源已久;提及苦苦菜,照应标题“苦苦菜”,收束全文叙述内容;还将对苦苦菜的情感从喜爱升华为汲取精神力量,升华主题。
17.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文中多处细节尽显作者对童年挖苦苦菜一事的怀念。如描写春日田野铲菜场景时,结合②段“我们几个小伙伴迅速拉开了距离,各扎‘营寨’,开始了铲菜”可知,寥寥数语,勾勒出儿时伙伴们满怀热忱、欢快劳作的画面,足见这段经历刻骨铭心,饱含怀念之情;铲菜时细致入微地刻画铲菜动作、菜的形态,结合③段“‘噌噌’地铲了起来,小手手里很快就是一把”可知,凸显当时投入劲儿,侧面烘托怀念之意。食用苦苦菜部分,由⑤段“淡淡清香渗着缕缕苦涩,我们吃得津津有味”可知,生动展现儿时吃用苦苦菜所做“名吃”的满足,流露出由衷喜爱。结合⑥段“给了我在漫长曲折……一往无前的勇气”可知,文末点明苦苦菜化作精神动力,助作者闯过坎坷,字里行间满是感激,凸显它无可替代,升华赞美之情。
18.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春天到来时万物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节奏感),朗朗上口、亲切自然。 19.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开了的粉嘟嘟的连翘花山桃花比作仙女的笑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连翘花山桃花的美丽动人。 20.B 21.不赞同。开头写人们在冬天的感受是为了突出冬天的难熬,并与春天形成对比,表达作者对春天的期盼,为后文写“采春”的欢乐作铺垫。
本文通过描绘冬季的寒冷与漫长,以及春季的悄然到来,展现了自然季节交替对人们生活和情感的影响。冬季的描写以沉重和压抑的氛围烘托出对春天的期盼与渴望,而春天的到来则以轻快和喜悦的笔触表现生活的复苏与活力。诗意的语言和对比的手法,使得季节的变化充满了生动的色彩,也引者体验“采春”这一象征性活动所带来的心灵解放与精神愉悦。
18.本题考查赏析词语。
大量地使用叠词,一般会有增强语句的韵律和节奏美的作用,还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联系第④段中“忽一日,地皮软了。踏上去不再像往日那样硬邦邦,倒似是踩在了海绵上,软软的,柔柔的。抬起头,高高的杨树梢垂挂起絮穗穗,萧疏的柳树条奓开了黄翅翅。哈呀,河边沿,垄堰根,一色的绿气正在蔓延。真让人摸不着头脑,春天却悄无声息地来了”的内容可知,本段运用多个叠词,“硬邦邦”“软软的”“柔柔的”表现了地皮由冬季的坚硬变得柔软的特点;“高高的”“絮穗穗”写出了杨树长出的穗状花,蓬松轻软;“黄翅翅”写出了柳条的叶子嫩黄舒展的特点。这些词语,句式工整,富有节奏美和音韵美;叠词的运用,还富有童趣,写出了春天各种景物的特点,表现了春天勃勃的生机和惹人喜爱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
19.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
第⑧段“崖壁岩角的连翘花山桃花早已开了,粉嘟嘟的像是仙女的笑靥”中“粉嘟嘟的”和“仙女的笑靥”一句,把连翘花山桃花当作人来写,是运用比喻的修辞。“粉嘟嘟”写出了连翘花山桃花的颜色,突出了其颜色的可爱,“仙女的笑靥”则写出了连翘花山桃花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及春天万物的喜爱之情。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本文主要描述了人们在春天到来时,走出室内,到原野和山梁去展放肢体、释放浊气,以及通过各种方式去体验和感受春天的气息和美好。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和人们对春天的热爱与期盼。同时,文章也提到了诗人如何将春天的美好融入诗中,使得春天的美好得以永恒地留存。
A.“到大自然展放肢体,释放浊气”与原文第⑥段中的描述相符,即人们走出城村,到原野和山梁去释放冬季的压抑和浊气;
C.“来到野外,让身心感受春天的气息”与第⑧段描述的“采春”的方式相吻合,人们通过接触春天的气息、春水和春风来感受春天的到来;
D.“将春的气息融入心里,熔铸成诗”与第⑨段和第⑩段中描述的诗人如何采春并将其转化为诗歌相一致;
而B项“郊外踏青,手痒心痒,折枝摘花”只是描述了人们在春天的一种行为,虽然这种行为也是与春天有关的,但它并不完全涵盖“采春”的真正含义,即不仅仅是踏青和折花,更重要的是身心对春天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将这种感受转化为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创作。因此,B项不是题目“采春”的真正含义;
故选B。
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句段作用。
首先,①段中“冬季日短夜长。农人说,十月里天碗里转,好婆姨做不熟三顿饭。是呀,刚刚日头还在当顶,扫了扫院子,喂了喂鸡,出溜一下便滑到西山梁上去了。白日真短,短得匆匆忙忙,慌慌张张,气气喘喘”,②段中“日子这么紧紧张张,应该过得快吧?没有,丝毫也没有。非但没有觉得冬日短暂,一个个都感到缓慢,要不为啥总见书卷报端出现漫长的冬季呢”,③段中“好不容易熬到立春了,可春天只在日历上露脸,天地间还是冬天的鬼样子。寒寒的秃秃的,没有一点生机。就盼惊蛰,一天一天盼,盼来了惊蛰,似乎也没啥改观。寒还在寒,秃还在秃,要摧毁冬日根深蒂固的营盘不那么容易。没有耐心,没有韧劲,还真不行,那就打消脾气,耐下性子,慢慢熬吧”等内容可知,从内容上看,作者的写法使得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立体。通过先描绘冬天的景象,再引出春天,使读者对春天的来临有了更深刻的体验,感受到了春天带来的巨大变化;
其次,从情感上看,通过对比冬天的严寒与春天的温暖的对比,更能突出他对春天的喜爱和期待。
再次,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也更能表达出作者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为后文写“采春”的欢乐做铺垫。
22.例文:
家乡的秋天
秋悄悄地走来,为我的家乡打来一片丰收而又欢快的景象。
秋悄悄地走来,她为大地披上了金色的风衣,为枫树染红头发。千姿百态的菊花,张现着自己的魅力。瞧!有的把波浪似的金发披在双肩,有得把美丽的长裙系在腰间,随风跳着她那轻盈的舞步,旋转着,舞动着。
秋也不偏心,她为果园送上了一份大礼。那红彤彤的苹果压歪了枝头,水晶般晶莹剔透的葡萄,颗颗饱满。紫的跟水晶似的。黄澄澄的鸭梨,金灿灿的柿子如同小灯笼,装扮着果园,点缀着秋天。
秋悄悄的豪无声息的走过田间。看,玉米乐开了怀,高粱笑弯了腰,远远望去,秋风辅过,那一片片庄家,好像翻滚着千层波浪。五谷飘香,人们欢乐愉快的笑声在农田的上空会荡着,收割机叫着,无不表达着着人们喜悦的心情,更为家乡丰收聚会增添气氛。
秋天不仅仅是收获的季节,还是一个多雾的季节。
秋天,晨雾唤醒了家乡的人们。秋天的晨雾看不清,摸不着。秋风,将雾吹在人们脸上,冷冷的:秋雾打在树上,变成一颗颗露珠,滴落在脸上。手上清凉极了,舒服极了。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高远的天空,镶着几朵白云,如同一批绸缎,典雅又不失鲜艳。秋也仿佛懂得互相挥应,与晚霞的颜色也相得怡彰,壮观,美丽。
秋天这场舞台戏,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那就是雨。秋雨不像春雨那样温婉可人,不像下雨那样热情奔放,更不像冬雨那样冷酷。她只是静静地演奏着属于她的秋之曲。默默地奉献着,给植物母亲般的呵护,让他们贪婪地吸食着秋雨的甘甜与清凉,为来年春天的新芽作着前奏。
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1)审题立意。“秋天”指秋季,“家乡”自己的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这个题目是偏正结构,“秋天”是中心词,应写“家乡”秋季的特点和风貌。农村孩子可描写丰收的原野、乡村小路、母校校园、路边树林……城里孩子可描写街道公园、小区广场、街上行人、运河风光带等等,做到实地观察,切身感悟。立意上,应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易写成写景散文。
(2)选材构思。应抓住家乡秋天的具体景物,写出景物的特点,善于从不同角度对景物进行描绘。如你到邳州公园来悟秋,可以记下:秋天的花园里有些什么,它们的颜色、味道、样子如何,人漫步其中有什么感觉,还可以联想与秋有关的诗句,如咏菊的、咏秋风秋雨的……与古代诗人一起悟秋。可以使用移步换景法来组织文章,用景物描写写出景物特征,用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用心理描写写出自己心理感受,用议论抒情语句点明自己的喜爱之情。(共27张PPT)
统编版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5、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运用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生动地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6、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的状况、情态,作者赋予了它们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写得活灵活现。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7、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 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体现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1世纪载言
www.21cny.com
己1总纪教肩

2世有
W,27GG⊙
21世纪载言
山山山.
:
1总纪教肩
2他有
W,27GG⊙
版权声明
21世纪教育网www.21cjy.com(以下简称“本网站”)系属深圳市二一教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
旗下网站,为维护本公司合法权益,现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作出如下郑重声明:
一、本网站上所有原创内容,由本公司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安排专项经费,运营规划,组织名校名师创作完成,
著作权归属本公司所有。
二、经由网站用户上传至本网站的试卷、教案、课件、学案等内容,由本公司独家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其作品
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网站不保证其内容的有效性,凡因本作品引发的任何法律纠纷,均由上传用户承担法律责任,
本网站仅有义务协助司法机关了解事实情况。
三、任何个人、企事业单位(含教育网站)或者其他组织,未经本公司许可,不得使用本网站任何作品及作品的
组成部分(包括但不限于复制、发行、表演、广播、信息网络传播、改编、汇编、翻译等方式),一旦发现侵权,本
公司将联合司法机关获取相关用户信息并要求侵权者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四、一旦发现侵犯本网站作品著作权的行为,欢迎予以举报。
举报电话:4006379991
举报信息一经核实,本公司将依法追究侵权人法律责任!
五、本公司将结合广大用户和网友的举报,联合全国各地文化执法机关和相关司法机关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
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
特此声明!
深圳市二一教育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单元单元素养综合培优卷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书写(3分)
见字如面,写一笔好字,赏心悦目,让我们一起在文字中徜徉吧……
本题根据卷面的书写情况评分,请你在答题时努力做到书写正确、规范、整洁。
二、基础知识综合(8分)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古往今来,许多作家文人都对冬季 甲 。通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让我们感受到了冬天的温晴。我们 乙 走进冬天,静坐窗前,欣赏雪花的纷纷扬扬,守住冬天的这片静谧,抛开心中的忧虑,便会走进(zhù)________蓄着抒情诗的意境。享受冬天,就是走进呼啸的寒风里,不吝(sè)________自信和勇气,去与冬天较量,让酷寒锻造你的意志,与怯懦诀别,心中的坚定信念油然而生。
1.根据拼音填写适当的汉字。(2分)
①zhù 蓄 ②吝sè
2.请结合语境,将正确的字母选项写到相应的横线上。(2分)
A企盼 B.情有独钟 C.祈祷 D.情意绵绵
甲 乙
3.文段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写下面。(2分)
4.文段中加点词语“意境”的词性是________。(2分)
二、名句名篇默写(8分)
5.古诗文默写。
让我们跟着古人走进丰富多彩的古诗世界,有描写景物的佳句,有真挚悠悠的诗情。曹操以“① ,② ”描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王湾船行江中,视野开阔,心潮澎湃,吟诵出“③ ,④ ”的诗句,对偶精妙,情绪饱满;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用“⑤ ,⑥ ”表达天涯游子的孤独惆怅;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用“⑦ ?⑧ ”表达思乡之情。
三、语言表达(5分)
6.在默写古诗词时,同学们常常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涯”误写成“崖”。请你根据该散曲内容和下面的知识卡片解释不能误写的原因。
知识卡片 涯:水边,泛指边际。如《孟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崖:山石或高地的陡立的侧面。如成语“悬崖勒马”。
四、综合性学习(4分)
7.你和小语来到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参观,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正逢博物馆在招募志愿者,受工作人员所托,请你以其中一个岗位为例,介绍申请参与志愿者服务的具体流程。(要求:注意解说情境,语言简明得体)(2分)
(2)参观完博物馆,小语颇有感触,她在馆内留言本上写了一首小诗抒发情感,请你仿照画线部分补写一句话,完成这首小诗。(2分)
你的不朽,就是中华的不朽
你的流淌,就是中华的流淌
你见证了中华各民族泣血的历史
你承载了五千年岁月的升荣尊辱
你的一朵浪花,都咆哮着炎黄的不屈不挠
五、诗歌鉴赏(9分)
请你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在阅读中深思体悟,获得启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8.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 。(2分)
9.请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3分)
10.这两首诗都是写离愁别绪的诗,但诗的表现手法却不同,李白的诗偏重 ,表达了 ;郑谷诗则 ,抒发了 。(4分)
六、文言文阅读(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座右以戒。”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有删改)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或谓君不善学 或:有的人
B.王生不说 说:通“悦”,愉悦
C.居五日 居:居住
D.王生惊觉,谢曰 谢:道歉
1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2分)
(1)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2)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座右以戒。
13.文章开头说“王生好学而不得法”,读完全文后,你认为善学之法有哪些?请分点简要作答。(3分)
七、现代文阅读(27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苦苦菜
李佺林
①我从记事起,便和苦苦菜结下了不解之缘。
②我的故乡位于连绵起伏的吕梁山下、潺潺奔流的汾水东岸,素有“阳曲米粮川”的美称。春日的田野上,阳光普照,明媚清新,禾苗滴翠,小草翠绿,青翠葱茏,美不胜收。再看看我们的“老朋友”——苦苦菜,绿茸茸、嫩生生、鲜灵灵,在清新湿润的晨风中微微摇曳。那“卧”在墨绿色叶儿上的颗颗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儿,有的欲将嫩嫩的菜叶儿压弯,有的在金子般的阳光下缓缓融化。我们几个小伙伴迅速拉开了距离,各扎“营寨”,开始了铲菜。
③铲菜时,我们学着大人们等谷苗时的样子,往地上一蹲,一只手握着铲铲,另一只手拎着菜叶,“噌噌”地铲了起来,小手手里很快就是一把,先放在地上,然后再铲,由于铲菜的时间长了,铲铲的面上大部分磨得雪白明亮,被太阳一照,还真晃眼,闪着雪亮雪亮的光泽,一股浓郁清新的泥土气息扑鼻而来。有时,我们会遇到苦苦菜十分浓密的地方,许是水土肥美的原因吧,这一片地里苦苦菜密密匝匝,碧绿油嫩,繁茂丰盛,绿浪汹涌,像绿色的大地毯。我们的心情,就像当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有福同享”,赶紧叫来同伴们。蹲得累了,干脆双腿跪在软绵绵的黄土上,伸一伸累得酸困的腰,更加麻利地铲着,菜壮根粗,就顺着根往下挖,有的根就有一尺多长。墨绿色的苦苦菜,一把一把,摆在田间,多么惹人喜爱。
④当红红的阳婆婆由红变黄,缓缓转向正南,我们已把菜铲满菜篮子了。为了多装菜,我们还要把菜拿出来重放一次。把菜攥紧一把把放进篮子,并使劲地摁呀摁呀,额上颗颗晶亮亮的汗珠淌在了菜上,整个篮子被菜压得严严实实,很难插入菜铲。再瞧我们的双手,尤其是那只拎菜的小手,染满了密密麻麻、斑斑驳驳的奶点。
⑤当我们一个个肩扛满满当当的菜篮子往村里走时,心里那个高兴的劲儿都没法提了,真和大人们在金秋时节赶着马车、推着平车往家里运丰收后的果实一样高兴。回家后,把沉甸甸的菜篮子“啪”地一扔,院子里顿时鸡飞、狗叫、猫惊。我把菜一把把拽出,须臾,嫩绿的苦苦菜堆成一大堆,我跑出去玩了,妈妈才开始忙碌。这是一桩很细的活计,要一根根把菜根上长着的“胡须”拔掉,直瞅得两眼既困又酸,比起铲菜来要费劲得多,更要有耐心。食用时,把菜团子捞出,放到笼布里,挤尽水抖开,调上花椒油、食盐、碎碎的葱花、薄薄一层蒜泥,就着小米干饭和热乎乎的窝窝头,淡淡清香渗着缕缕苦涩,我们吃得津津有味。有时,妈妈还把已经调好的苦苦菜拌到生玉米面里,捏成窝头后,每个上面再摁上两颗红枣,蒸熟出笼后,窝头上面红、黄、绿三色交相辉映,吃起来甘甜、清香、微苦的滋味融合在块儿,更是“别有番滋味在心头”。苦苦菜成为困难岁月里我们家里的一道“名吃”。
⑥有着顽强生命力、营养丰富的苦苦菜,不仅伴我度过了我终生难忘的童年、少年时代,更给了我在漫长曲折、坎坎坷坷的人生路上藐视困难、不怕吃苦、一往无前的勇气!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精神激励着我,去开辟人生美好、崭新的未来!
(有删改)
14.“苦苦菜”是本文的线索,请阅读文章第③④两段,概括作者围绕“苦苦菜”记述了什么事情。(4分)
15.请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分)
再看看我们的“老朋友”——苦苦菜,绿茸茸、嫩生生、鲜灵灵,在清新湿润的晨风中微微摇曳。
16.简要分析文章结尾段的作用。(4分)
17.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采 春
乔忠延
①冬季日短夜长。农人说,十月里天碗里转,好婆姨做不熟三顿饭。是呀,刚刚日头还在当顶,扫了扫院子,喂了喂鸡,出溜一下便滑到西山梁上去了。白日真短,短得匆匆忙忙,慌慌张张,气气喘喘。城里人也不例外,上个班两头不见太阳。早晨起床屋里黑,晚上下班外头黑,回到家里倒是亮堂,可那不是阳光,却是灯光,忙忙碌碌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②日子这么紧紧张张,应该过得快吧?没有,丝毫也没有。非但没有觉得冬日短暂,一个个都感到缓慢,要不为啥总见书卷报端出现漫长的冬季呢!冬季的漫长是人们感觉出来的,不,是人们煎熬出来的。日光淡淡的,没有一点温色,寒气就像草原上的群狼到处肆虐。伸出手,手冻得疼。走几步路,脚冻得疼。手脚冻木了,不疼了,鼻尖却辣辣地疼。疼得眼睛直想流泪,却强忍着不敢流,怕流出来把冰碴子挂在脸上。这日子还能说是过吗?不,是在熬,在煎熬。一煎熬日子就长,唉,好漫长,好漫长的冬天呀!
③好不容易熬到立春了,可春天只在日历上露脸,天地间还是冬天的鬼样子。寒寒的,秃秃的,没有一点儿生机。就盼惊蛰,一天一天盼,盼来了惊蛰,似乎也没啥改观。寒还在寒,秃还在秃,要摧毁冬日根深蒂固的营盘不那么容易。没有耐心,没有韧劲,还真不行,那就打消脾气,耐下性子,慢慢熬吧!
④忽一日,地皮软了。踏上去不再像往日那样硬邦邦,倒似是踩在了海绵上,软软的,柔柔的。抬起头,高高的杨树梢垂挂起絮穗穗,萧疏的柳树条展开了黄翅翅。哈呀,河边沿,垄堰根,一色的绿气正在蔓延。真让人摸不着头脑,春天却悄无声息地来了。
⑤好啊,春来了!
⑥春来了,哪里还能在屋里憋得住?憋屈了一冬天的肢体早该展放了,憋闷了一冬天的浊气早该释放了。街市上不行,挤窄;村巷里不行,弯折。只有阔野,只有山梁,才是展放肢体、释放浊气的理想地方。二月二,龙抬头。人们出了城,出了村,原野里、山梁上到处是人。小路上是人的溪流,大路上是人的河流,平地上是人的海洋,山巅上是人的峰峦。随便拦住一个打问,这是干什么?回答简练干脆:采春。
⑦采春!
⑧采春?怎么个采法?采法不复杂。满地是春气,走一走浑身是春情;小溪流春水,洗一洗满脸是春意;山壑荡春风,爬一爬萦怀是春温。更别说,枯树丛里的松树叶柏树叶早变绿了,绿得像是点缀的翡翠;更别说,崖壁岩角的连翘花山桃花早已开了,粉嘟嘟的像是仙女的笑靥。有人手痒了,折一节松枝带回去,往花瓶里一插,满屋子清香,春天的气息驱走了冬日的萎靡。有人心痒了,掐一朵粉桃花簪在乌黑的头发上,走到哪儿,都笑笑的,笑开了一个人见人爱的春温时令。采春,采出的是欢乐,采出的是笑颜!
⑨还有人比他们更贪婪,见到春色手也痒,心也痒。手痒没动手,心痒大动心,把那春意、春情、春光,甚而春枝春叶、春蕾春花,装满一肚子,塞满一脑子。回到家里放不下,躺在床上推不开,睡在梦里仍是春水流淌,春鸟啼鸣,春条喷绿,春花怒放……梦醒了,人未醒,反而醉得迷迷离离,痴痴幻幻。迷离中展开纸,痴幻中拿起笔,于是,世人看见:“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是白居易采回来的春天;“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那是辛弃疾采回来的春天……
⑩凡人采回的青枝绿叶,香着香着淡了,散了;凡人采回的蓓蕾花朵,开着开着败了,干了。而诗人采回的春天,却永恒地绿着,香着。白居易的春草,从唐朝绿满书卷,绿到了今天;辛弃疾的春花,从宋代香满庭堂,香到了今天。
(原文有删节)
18.散文的美往往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请以第④段为例,简析本段使用叠词的作用。(3分)
19.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4分)
崖壁岩角的连翘花山桃花早已开了,粉嘟嘟的像是仙女的笑靥。
20.下列不是题目“采春”真正含义的一项是( )(2分)
A.到大自然展放肢体,释放浊气
B.郊外踏青,手痒心痒,折枝摘花
C.来到野外,让身心感受春天的气息
D.将春的气息融入心里,熔铸成诗
21.有人说,本文开头用较多笔墨写人们在冬天的感受,太拖沓了,不如直接入题写春。你赞同吗?请简述理由。(4分)
八、作文(50分)
22.请以“家乡的秋天”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学校、姓名;(2)抒发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3)字数在600字左右;(4)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