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单元素养综合提升卷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书写(3分)
见字如面,写一笔好字,赏心悦目,让我们一起在文字中徜徉吧……
本题根据卷面的书写情况评分,请你在答题时努力做到书写正确、规范、整洁。
二、基础知识综合(6分)
筹备组以“美丽的四季”为主题撰写引言。小语同学完成了初稿,请你帮他完善。
家乡的四季,各有韵味。春天,朗润的阳光洒满大地,万物苏醒,鲜花莅临,为家乡披上五彩斑斓的衣裳。夏天,静谧的夜晚,蝉鸣声声,仿佛在为大地化zhuāng( )。秋天,金黄的稻谷在秋风中摇曳,造访家乡的田野,宛如一幅金色的画卷缓缓展开。冬天,虽然吝啬地不肯多给一丝温暖,但澄清的湖面,倒映着蓝天,酝酿着来年的希望。四季的歌声liáo( )亮,应和着大自然的和谐乐章,让人陶醉。
1.你在校对小语同学的稿件时,通过查阅工具书,辨别了同音字与形近字。请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地书写应选择的汉字。(2分)
装 ①修饰;打扮 ②假装 ③行装 ④装配;安装 妆 ①对容貌进行修饰 ②女子身上的装饰;演员的装饰 ③陪嫁物品 化zhuāng
缭 ①缠绕 ②一种缝纫方法 嘹 ①声音响亮 ②响亮而漫长的声音 liáo亮
2.小语同学朗读稿件时,对加点字读音不能确定。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wèi huò hè
B.lì hè hé
C.wèi huò hé
D.lì hé hè
3.下面是同学们对稿件中一些词句的分析,你认为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宛如一幅金色的画卷缓缓展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具有表现力。
B.“虽然吝啬地不肯多给一丝温暖”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把冬天拟人化,形象可感。
C.“造访家乡的田野”一句中“造访”的意思是“前往访问,拜访”,用在文中不合适。
D.“韵味”“家乡”“画卷”都是名词。
二、名句名篇默写(10分)
4.(1)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树木丛生, 。(曹操《观沧海》)
(3)《次北固山下》中,表达诗人浓浓思乡愁绪的句子是: ? 。
(4) ,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5)《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 。
(6)古代作品中,有一类句子以名词组合而成,展现情景交融的美妙景象,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 , , ”。
三、语言表达(5分)
5.请根据下面的知识卡片,从重音角度为“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进行朗读设计。
知识卡片 重音:一句话中需要强调的词语,用加强或减弱音量、加快或放慢速度等方式,使需要强调的词语在声音感受上引人注意。包括重读(表达惊喜、激愤、兴奋等情绪)、轻读(表达深沉、凝重的情感)、拖音(表达舒缓、呼唤、恳求等语气)等特殊处理方式。
四、综合性学习(10分)
6.班级拟开展以“品读雨的韵味”为主题的研学活动,请你参加。
(1)新考向 【释“雨”义】小滨同学找到了一张“雨”字的演变过程的图片,请你推断“雨”字的基本含义。(2分)
(2)【品“雨”韵】小文同学准备为“秋雨”主题的水彩画拟写一个标题,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梧桐细雨 B.杏花微雨 C.暴风骤雨 D.烈风箭雨
(3)【抒“雨”情】下面是高向阳同学写的一段赞美雨的文字,请你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将其补充完整。
古人常常引雨入诗,若说雨通人性,也不为过。雨寄着诗人的喜悦,① ,② ,演着境遇的起伏……阳光的日子,灿烂夺目;雨天的时光,也意味丛生。诗中雨,本来就是天气罢了,而雨中诗,却流露着不同寻常的意境。偶尔拿来品之,倒也别有情趣。(2分)
(4)【赏“雨”趣】猜猜下列有关“雨”谜语。(2分)
①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中皆不见。
( )(猜一自然现象)
②久雨不晴。
( )(猜一省会城市名)
(5)【展“雨”诗】请你展示两句写雨景、抒雨情的古诗名句(要注明作者和题目),并选一句作简要赏析。(2分)
名句: 。
赏析: 。
五、诗歌鉴赏(9分)
7.在班级召开的“解诗悟情”阅读沙龙中,同学们围绕下面两首诗展开了探究,请你参与并解决下列问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送李少府①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嗟②君此别意何如,驻马③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④上秋帆⑤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⑥,暂时分手莫踌躇⑦。
①少府:官名。②差:表示感叹或叹息。③驻马:使马停下不走。④青枫江:指测水,在长沙。⑤秋帆:指秋风吹着小舟。⑥圣代:当代的美称。雨露:指皇帝的恩泽。 ⑦踌躇:徘徊,犹豫。
(1)甲诗诗题中的“ ”与乙诗诗题中的“ ”意思相同,都指“降职”。(2分)
(2)乙诗中画横线的句子描绘了 的景象。(2分)
(3)甲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分)
六、现代文阅读(28分)
春鸟声声,轻快悦耳,仿若大地的音乐。它们欢快地歌唱,宣告着生机勃发的种子和嫩芽。这清脆动听的歌声,是大自然送来的温柔问候,也是季节更替的美好表达。
春鸟喧哗
代蕊
①在春天,叫醒我的,是鸟,是一只只藏在深山中的春鸟。
②早起,春山寂寂,躺在床上看晨曦流进后窗,鸽群“呼啦啦”地从窗前飞过,随即一声声清脆的鸟鸣传入耳朵,顿时感觉清醒不少。突然想到曾读过一句话:“于清晨极静之时,听到鸟鸣,令人不敢堕落。”
③于是披衣起床,站在走廊上长长久久地听着一声声的鸟叫。彼时横在眼前的山也在顷刻间醒来,墨绿色的山坡上已经长出了许多嫩绿色的新枝,就像一块块墨绿色的布中间拼接着一块块嫩绿色的布一般。比起山坡,田野的颜色拼接得就更为绚丽了。放眼望去,一大片一大片的油菜花发了疯似的“黄”,一大片一大片的麦苗发了疯似的“青”,一块儿黄连着一块儿青,一块儿青连着一块儿黄,让人眼里心里全是欢喜。
④稍稍站定,吸一口饱含草木气息的空气,顿时神清气爽。而此时,鸟儿们也仿佛知道有人在侧耳倾听,此起彼伏的鸟鸣声从山涧、树梢、屋顶上传来,似口哨,似溪声,似琴音,更似一曲天籁。
⑤晴日里听鸟叫与雨日里听大为不同,正所谓晴有晴的好,雨有雨的妙。倘若是晴天,春山空旷,一草一木都看得清晰,一声声的鸟叫从远天云外传来,让人只觉得更加空旷。年少时读王籍的《入若耶溪》,还不曾有过“鸟鸣山更幽”的感受,如今听得久了,越发觉得那一个“幽”是那样动人,那意境哗的一下就出来了。
⑥若是雨日,就别有一番情趣了。清明前后,雨水颇多,雨声里夹杂着一声声鸟鸣,这声音听着就不是空旷了,而是空灵。一声声的鸟鸣仿佛是抖落了雨水一般,清脆不已。此际,恰是鸟鸣最欢的时候,雨日里端坐屋内看书,竟感觉所有的雨声都挟裹了鸟鸣落到了书页间,顿生春意。
⑦《小窗幽记》里写春鸟:“清晨林鸟争鸣,唤醒一枕春梦。独黄鹂百舌,抑扬高下,最可人意。”山居听得的可不独独是黄鹂,亦有燕子、杜鹃、喜鹊、画眉、布谷这些“角儿”轮番登台,好不热闹!
⑧不得不承认,这些山间的鸟儿确实比人更懂得“春光易逝”这个词。不信你听,此时山间群鸟正喧哗,而人间却又有几人在这大好晨光中醒来呢?
(选自《读者》,有删改)
8.在作者笔下,所见所闻皆是美景。请你仿照示例,从文中再选择两幅画面加以概括。(4分)
示例:鸽群掠窗棂
9.精心设计朗读有助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请你仿照示例,从重音、停顿角度对画线句进行朗读设计。(4分)
【示例】似口哨,似溪声,似琴音,更似一曲天籁。
朗读设计:“似”之后停顿,突出“我”听鸟鸣声时认真辨别不同音色的过程。“更”要重读,强调此起彼伏的鸟鸣声的美妙,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亦有燕子、杜鹃、喜鹊、画眉、布谷这些“角儿”轮番登台,好不热闹!
10.第⑤段作者听到鸟鸣,触发了对“鸟鸣山更幽”的深切感受。请你写一段话,讲述自己在生活中对某句古诗顿悟的独特体验。(4分)
11.请分析作者借春鸟喧哗意在表达什么。(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秋意
胡竹峰
①秋,一天天深了,天空渐渐变得清澈、深邃。走上前,像一头撞进了古画。
②秋天有光,东边的山越来越蓝,西天常常披上各色霞帔,人被一泓秋光包裹着。古人早发现了秋光,在诗词里一次次抒写:“高梧叶下秋光晚”“小院秋光浓欲滴”“露洗秋光透”“极目秋光夕照开”“银烛秋光冷画屏”“当檐飒飒生秋光”……秋光下,一个人出去走走,融入无边的秋,如无舵之舟,越漂越远,漂到秋意的深处。
③秋意,在古城里。漫步在老旧的街巷,秋意从铺地的方砖里涌上来,秋意从红墙黄瓦中挤出来,秋意从钟鼓楼里游过来,秋意从老城墙下冒上来。走过了春夏的灯笼有些陈旧了,衬着粉饼般色调的外墙,墙角石灰有些脱落斑驳,裸露出藏青色大砖。几位老先生在老房子里转悠,举手投足颇有些俗世的清雅。触摸市井生活,就能感受到秋意。
④秋意,还在山野中。
⑤石榴挂色,梨已青黄,紫色的葡萄一串串饱满熟透了,青枣越来越大,开始泛红,柿子渐次发黄变软,还有白海棠、木瓜、香橼,累累如浓荫匝地。后山的栗子树枝繁叶茂,撑开了肥大的斗篷,露出深红的皮壳,惹得顽童眼馋。
⑥秋菊冷香扑鼻,在田坝上,在山岚间,在篱笆下,在土墙旁,一簇簇,一丛丛。芒花漫山遍野开过,然后一天天萎去,慢慢发白。秋分之后,草也渐渐泛黄了,从浅到深。池塘边的芦苇和水草,呈现出苍黄的颜色,太阳斜射,远远望去,像是倒插的宝剑,萧萧挺立。槐树、梧桐、水杉、玉兰……日渐疏朗。树叶不知不觉飘落,没有声音,没有气味,人走上去,恍若触动了地气。诗里说,“南中地气媛,初冬未重衣”,这是地气不同。燕赵北国的地气似乎更厚重,白桦林与枫树林里,有慷慨悲歌。登高怀古,能望见连绵的山脉在秋光下巍然,像一卷卷竹帛史书。
⑦有一年沿河游荡,秋意甚美,从人家屋旁摘下芭蕉叶,在飞花的香蒲中闲卧。两岸水草茵茵,翠鸟和白鹭在其间出没。天高而云稀,太阳挂在半空,风吹树枝,秋叶斜斜地荡漾。泠泠水响包裹住人,朦胧间依稀传来湿漉漉的耳语。醒来时,渐近黄昏。晚霞粲然,落日又大又圆,一只只鸟儿悠然归巢。
⑧夜里借宿在一户农宅,以门板竹床搭一通铺,躺在上面闲话。夜深了,窗口夜色清润,忍不住开门走出庭院,仰望银河,静听虫声,大山深处的秋意和夜色渐渐将我融化了。野地成了虫子的世界,鸣声清远凄迷。
⑨树影、人影,还有房屋的倒影,恍惚在白花花的月色下。秋意无边,田野像在澄澈的水里。远处人家如烟如雾,窗口泻出的灯光,若有若无地在月色中泛起。兴所至,心所往,真想驾一叶飞舟扶摇直上,邀明月秋风,饮酒怀古叙旧。
⑩几个人与秋意、夜色一起游荡在长林丰草之间。风在耳畔吹过,树枝呼啸;风又从山头荡过,寒意料峭……这是秋夜的凛冽。明月高悬,秋风与虫鸣自如来去,松影参差。流水似乎比白天轻柔许多,声响却大了,远远能听到汩汩声,使得夜行人忍不住放慢脚步。
那夜秋意萧索,然萧索中分明有矜重,有肃穆,有不动声色的沉潜,安定稳重,承载万物。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9月,有删改)
12.把握关键语句,梳理文章脉络,完成下图填空。(4分)
13.散文的美也表现在遣词造句上,比如选择巧妙贴切、富有意蕴的词语,运用匀称整齐或错落有致的句子,以及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请自选角度赏析下面语句,体会其遣词造句的妙处。(3分)
漫步在老旧的街巷,秋意从铺地的方砖里涌上来,秋意从红墙黄瓦中挤出来,秋意从钟鼓楼里游过来,秋意从老城墙下冒上来。
14.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朗读才能更加动人。请参照示例,对下面文本中的句子进行朗读设计,并说说设计的理由。(提示:可以从重音、停连、语气语调、语速等角度考虑;最少设计两处)(4分)
示例: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朗读设计及理由:整体语速要舒缓,读出作者对济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特别”和“小摇篮”重音强调突出;后者减慢语速,读出温柔慈爱的感觉。“可爱”语气亲切活泼,“好像”后面可稍作停顿,突出济南在冬天里舒适温暖的感觉,语气轻柔,语调上扬。
句子:流水似乎比白天轻柔许多,声响却大了,远远能听到汩汩声,使得夜行人忍不住放慢脚步。
朗读设计及理由:
七、作文(50分)
1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般庭院面积有限,花能入选,必有合乎人意的条件:或因为开得早,如梅;或因为开得久,如月季;或因为开得迟,如菊。
好的文字总能引发我们的无限联想与思考,阅读材料后,请根据你的生活体验或见闻,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作文要求:
(1)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
(3)不少于500字。
(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共27张PPT)
统编版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5、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运用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生动地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6、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的状况、情态,作者赋予了它们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写得活灵活现。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7、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 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体现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1世纪载言
www.21cny.com
己1总纪教肩
2世有
W,27GG⊙
21世纪载言
山山山.
:
1总纪教肩
2他有
W,27GG⊙
版权声明
21世纪教育网www.21cjy.com(以下简称“本网站”)系属深圳市二一教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
旗下网站,为维护本公司合法权益,现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作出如下郑重声明:
一、本网站上所有原创内容,由本公司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安排专项经费,运营规划,组织名校名师创作完成,
著作权归属本公司所有。
二、经由网站用户上传至本网站的试卷、教案、课件、学案等内容,由本公司独家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其作品
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网站不保证其内容的有效性,凡因本作品引发的任何法律纠纷,均由上传用户承担法律责任,
本网站仅有义务协助司法机关了解事实情况。
三、任何个人、企事业单位(含教育网站)或者其他组织,未经本公司许可,不得使用本网站任何作品及作品的
组成部分(包括但不限于复制、发行、表演、广播、信息网络传播、改编、汇编、翻译等方式),一旦发现侵权,本
公司将联合司法机关获取相关用户信息并要求侵权者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四、一旦发现侵犯本网站作品著作权的行为,欢迎予以举报。
举报电话:4006379991
举报信息一经核实,本公司将依法追究侵权人法律责任!
五、本公司将结合广大用户和网友的举报,联合全国各地文化执法机关和相关司法机关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
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
特此声明!
深圳市二一教育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单元单元素养综合提升卷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参考答案
1. 2.B 3.C
1.本题考查字形。
化妆(huà zhuāng):用脂粉等对容貌进行修饰;
嘹亮( liáo liàng): 声音圆润而响亮 。
2.本题考查字音。
莅临(lì lín):来到;来临,光临;
应和(yìng hè):(声音、语言、行动等)相呼应;
和谐(hé xié):事物之间协调、融洽、没有冲突或矛盾的状态。
故选B。
3.本题考查语法知识。
C.“用在文中不合适”的分析不恰当。结合“秋天,金黄的稻谷在秋风中摇曳,造访家乡的田野”分析,“造访”用在文中,是用于形容金黄的稻谷又一次拜访家乡的田野,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稻谷以人的动作,用在文中生动形象。
故选C。
4. 随君直到夜郎西 百草丰茂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水何澹澹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考查对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多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随君、丰茂、归雁、澹澹、枯藤、瘦”等写法。
5.“杨花落尽”“子规啼”“过五溪”应重读。
本题考查朗读设计及诗句赏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意思是杨花漫天飞舞,落尽之后,杜鹃鸟在枝头声声啼鸣;我听说你(王昌龄,字龙标)被贬谪,要经过五溪这片偏远荒僻的地方。
“杨花落尽”和“子规啼”需重读并稍作拖音。“杨花落尽”点明暮春时节,落花凋零的景象自带萧瑟感,重读能强化春光消逝的惆怅;“子规啼”中“啼”字拖长音,既突出杜鹃“不如归去”的哀鸣,又暗合对友人的牵挂,渲染凄凉氛围。“过五溪”需重读且语速稍快。“五溪”地处偏远,重读强调友人被贬之地的荒远,“过”字加快节奏,似能让人感受到旅途的艰难,暗含对友人前路坎坷的担忧,将诗人的牵挂与不舍通过重音传递出来。
6.(1)雨是从云层中降向地面的水。
(2)A
(3) 载着离别的相思 唱着人生的豪情
(4) 下雨 贵阳
(5) (名句示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赏析示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仅用五个字便勾勒出了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落的典型雨景。“纷纷”二字极为精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雨细密、连绵不断的状态,如同那剪不断的愁绪一般。而这样的雨景又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了路上行人惆怅、哀伤,乃至“欲断魂”的悲痛心情,情景交融,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了那种凄清伤感的氛围。
(1)本题考查字义和图文转换能力。
图一中,水从云层中降向地面。图二、三是甲骨文和金文的“雨”字,像从云层降落水滴的样子。图四、五是篆书和隶书的“雨”字。因此,结合“雨”字的演变过程可知,“雨”字的基本含义:从云层中降向地面的水。
(2)本题考查拟写标题。
A.梧桐细雨:在古典诗词以及诸多文学作品中,“梧桐”和“细雨”常常搭配出现,营造出一种凄清、惆怅、静谧且带有诗意的氛围,秋雨往往有着淅淅沥沥、绵密轻柔的特点,打在梧桐叶上更增添了几分秋意的萧瑟与悲凉,很契合秋雨给人的那种独特韵味以及水彩画想要传达出的意境,可以作为描绘秋雨主题水彩画的恰当标题。
B.杏花微雨:“杏花”一般是春天的典型意象,与春雨相映衬,展现出的是春天的柔美、清新、生机勃勃的景象,和秋雨所代表的季节特点以及那种萧瑟、清冷的韵味完全不符;
C. 暴风骤雨:侧重体现的是风雨的猛烈、急促,这种狂风暴雨的场景往往更符合夏季暴雨时那种来势汹汹、气势磅礴的特点,而秋雨大多是绵绵细雨,节奏舒缓,氛围静谧,因此该选项不符合秋雨的特点;
D.烈风箭雨:强调风雨的强劲、迅猛,如同箭一般快速而有力,这也是更偏向于对狂风暴雨状态的描述,与秋雨轻柔、细密、带有惆怅感的形象相差甚远;
故选A。
(3)本题考查补写。
仿句,要求有四,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四是写作手法或修辞方法相同。要先分析例句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内容上,紧扣“引雨入诗”“雨通人性”的话题形式上,按示例的结构形式“……着……的……”仿写即可。
示例一:①藏着岁月的感伤②诉着旅途的孤寂
示例二:①带着命运的怅惘②舞着时光的感慨
(4)本题考查猜谜。
①“千条线万条线”形象地描绘出了该自然现象呈现出的状态,如同有无数条线一样,从空中垂落下来,而“落入水中皆不见”则进一步说明了它掉到水里后就消失不见的特点,非常贴合下雨时雨滴从天空落下,落入江河湖海等水域中就与水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实际情况。谜底:雨。
②“久雨不晴”意思是长时间下雨,一直都没有放晴,也就是天气总是处于阴雨的状态。在我国的省会城市中,贵阳这个名字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阳光很珍贵”,意味着经常下雨、少见阳光,恰好符合谜面所描述的长时间处于下雨、不晴天的这种状况。谜底:贵阳。
(5)本题考查识记及诗句理解。
得是古诗里的句子,要体现雨景,还得传达出某种情感,同时要把作者和诗的题目写上,方便别人清楚来源。诗句里选一句,简单说说它好在哪就行,比如用了哪些巧妙写法,或者怎么把雨景和情感融合起来的。
(名句示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赏析示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句诗妙在将雨拟人化,赋予了雨“知时节”的聪慧特性,仿佛它知晓春天万物生长正需要滋润,所以特意在这个恰当的时候降临。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春雨的善解人意,也流露出诗人对这场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把雨景与诗人内心的喜悦巧妙融合在了一起。
7.(1) 左迁 贬
(2)秋日青枫江上孤帆远远飘去,白帝城边黄叶飘零古木稀疏
(3)抒发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1)本题考查对诗歌字词的理解。
(1)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甲诗中的“左迁”就是指王昌龄被降职。所以第一个空填写:左迁。
(2)贬,特指降职并外调。乙诗中的李少府和王少府都是被贬谪到外地做官,所以第二个空填写:贬。
(2)本题考查对画面的描绘。
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上句主要景物有青枫江、渐渐远去的帆船;下句写古木参天、枝叶扶疏的白帝城。
示例:在天高气爽的秋日,青枫江上你的一叶孤帆随风远远飘去;白帝城边黄叶飘零、古木稀疏。
(3)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情感分析。
甲诗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因此,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与关切之情。
8.(示例)走廊听鸟声;山坡生新绿;晴日听鸟鸣;雨日听鸟鸣;群鸟奏和音。(任答两幅;意思对即可) 9.(示例一)“轮番”要重读,强调各种鸟争相鸣叫的情景,表达作者对山居生活的喜爱之情。“燕子、杜鹃、喜鹊、画眉、布谷”之间要停顿,表现出作者如数家珍般罗列出鸣叫的鸟儿。
(示例二)“热闹”要重读,强调各种鸟在山间争相鸣叫的喧哗景象,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角儿”之后要停顿,表现出作者将这些鸟儿比作登台的名角儿时流露出的喜爱之情。(言之有理即可) 10.(示例一)初读“海日生残夜”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直到我看到冉冉升起的太阳,耀眼的光芒刺破黑暗,让我突然从沮丧中走出来,我才明白这句诗带给人们的力量与希望。
(示例二)夜幕降临,凉风习习,闻着雨后空气中弥漫着的清新的泥土气息,看着青山翠谷越发显得幽静,突然体会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新舒爽。(言之有理即可) 11.作者通过写春鸟喧哗赞美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以及鸟儿懂得“春光易逝”;感慨在大好晨光中醒来的人少,劝诫人们要珍惜美好时光。
这篇文章描绘了春天清晨聆听鸟鸣的美妙体验,展现了大自然的独特魅力。通过细腻的描写,作者将视觉和听觉的感受交织在一起,传达了春日的生机和宁静。文中多处通过对比手法,如晴日与雨日的鸟鸣,增强了对自然景象的丰富刻画。此外,文中引用古诗、文人雀鸟的出场,提升了文字的文学性和文化底蕴。整体上,文章表现出一种对自然幽静与生机的欢喜和珍惜,传递出要珍惜和感悟春光的主题。
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与概括。
“鸽群掠窗棂”对应第②段。
结合第③段“于是披衣起床,站在走廊上长长久久地听着一声声的鸟叫”可知,写“我”在走廊听鸟叫,可概括为:走廊听鸟声;
结合第③段“彼时横在眼前的山也在顷刻间醒来,墨绿色的山坡上已经长出了许多嫩绿色的新枝,就像一块块墨绿色的布中间拼接着一块块嫩绿色的布一般”可知,写山坡上长出了嫩绿色的新枝,可概括为:山坡生新绿;
结合第⑤段“晴日里听鸟叫与雨日里听大为不同,正所谓晴有晴的好,雨有雨的妙”可知,写了晴天和雨天听鸟鸣,可概括为:晴日听鸟鸣;雨日听鸟鸣
结合第⑦段“山居听得的可不独独是黄鹂,亦有燕子、杜鹃、喜鹊、画眉、布谷这些‘角儿’轮番登台,好不热闹”,写各种鸟儿合鸣,可概括为:群鸟奏和音。
9.本题考查朗读设计。
作者着重表达什么情感,相应的词语要重读。
“亦有燕子、杜鹃、喜鹊、画眉、布谷这些角儿轮番登台,好不热闹”,这一句意在表现山居时各种鸟争相鸣叫的情景,表达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所以需要重读的部分应该突出鸟儿鸣叫时喧腾的词。
如“轮番”,意在强调各种鸟连续不断,你争我抢的鸣鸟场面,热烈且富有生机,可以表达作者对春光山居生活的强烈喜爱,可重读;
如“热闹”,意在渲染各种鸟争相鸣叫是的场面,种类繁多,鸣叫声不断,可见作者对鸟儿们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可重读。
10.本题考查语言运用。
“鸟鸣山更幽”句意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本题意在考查学生结合生活谈诗歌阅读体验,需要学生在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生活场景行文。
示例:在学习疲惫之时,我偶然间坐在窗边,看着风轻轻拂过树叶,忽然领会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真意。原来,能够在忙碌中寻找到片刻的宁静,就是一种幸福,一种与自然和自我和谐的境界。这种顿悟让我意识到,心灵的平和和满足往往就蕴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
11.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结合第①段“在春天,叫醒我的,是鸟,是一只只藏在深山中的春鸟”,可知‘春鸟喧哗’一方面交代了写作内容,另一方面以春鸟“喧哗”凸显了春日的生机勃勃,充满希望。
结合第⑧段“不得不承认,这些山间的鸟儿确实比人更懂得‘春光易逝'这个词”,可知作者感慨大好晨光中,本来的人比鸟要少,提醒人们要“珍惜时光”。
12.①秋意在古城里 ②秋意在山野中 ③秋意在草木中(秋意在植物里) ④秋意在夜色中 13.示例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抽象无形的秋意化为具体有形的实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古城的大街小巷、市井生活处处满是秋意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古城秋意的喜爱、赞美之情。
示例二:涌、挤、游、冒这些动词,赋予秋意以人的活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古城的大街小巷、市井生活秋意之浓,表达了作者对古城秋意的喜爱、赞美之情。 14.整体语速舒缓,用陶醉的语气朗读,表现出作者沉醉于秋夜的汩汩水声。“轻柔”要轻读,“大”要重读,突出秋夜的宁静。“忍不住”后停顿,“放慢脚步”适当拖长,表现夜行人情不自禁被夜景打动。
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的美丽与深邃。作者以多个场景为载体,从秋光、古城、山野和夜色等角度切入,细致地描绘出秋天的各种意象,如满挂的果实、萧瑟的树林、悠然归巢的鸟儿等。文章善用比喻与拟人,赋予秋意生命力,传递了秋季特有的宁静与肃穆。整体来看,文中景物描写生动,富有诗意,唤起了读者对秋天的向往与沉思。
12.本题考查提炼信息。
第①空,根据第③段中的“秋意,在古城里”可得:秋意在古城里。
第②空,根据第④段中的“秋意,还在山野中”可得:秋意在山野里。
第③空,根据第⑥段中的“秋菊冷香扑鼻,在田坝上,在山岚间,在篱笆下,在土墙旁,一簇簇,一丛丛。芒花漫山遍野开过,然后一天天萎去,慢慢发白。秋分之后,草也渐渐泛黄了,从浅到深。池塘边的芦苇和水草,呈现出苍黄的颜色,太阳斜射,远远望去,像是倒插的宝剑,萧萧挺立。槐树、梧桐、水杉、玉兰……日渐疏朗。树叶不知不觉飘落,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可得:此处写的是秋天的花、草、树木。故可拟写为:秋意在花草树木中。
第④空,根据第⑦段“……醒来时,渐近黄昏。晚霞粲然,落日又大又圆,一只只鸟儿悠然归巢”、第⑧段“……夜深了,窗口夜色清润,忍不住开门走出庭院,仰望银河,静听虫声,大山深处的秋意和夜色渐渐将我融化了。野地成了虫子的世界,鸣声清远凄迷”、第⑨段“……秋意无边,田野像在澄澈的水里。远处人家如烟如雾,窗口泻出的灯光,若有若无地在月色中泛起……”、第⑩段“……风在耳畔吹过,树枝呼啸;风又从山头荡过,寒意料峭……这是秋夜的凛冽。明月高悬,秋风与虫鸣自如来去,松影参差。流水似乎比白天轻柔许多,声响却大了……”可得:此处写的是秋天夜晚景象和营造的美好意境。故可拟写为:秋意在夜色中。
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13.本题考查词语句赏析。
遣词造句上,“……涌上来……挤出来……游过来……冒上来”这些动词,赋予秋意以人的活力,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抽象无形的秋意化为具体有形的实体,能涌,能挤,能游、能冒,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古城的方砖、红墙黄瓦、钟鼓楼、老城墙下秋意泛滥,表现出大街小巷、市井生活秋意浓,再联系“几位老先生在老房子里转悠,举手投足颇有些俗世的清雅”可知,表达了作者对古城秋意的陶醉之情、喜爱之情、赞美之情。
修辞手法上,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拟人化的手法,作者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了秋意之上,表达了对古城秋意的深深陶醉和喜爱。这种情感的传递使得读者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波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通过“涌”、“挤”、“游”、“冒”这四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秋意在古城中的弥漫和渗透。这些动词的选择不仅使句子富有动感,而且传达了作者对秋意的感受和态度。
综上所述,这句话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巧妙地运用了“涌”、“挤”、“游”、“冒”这些动词,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秋意在古城中的弥漫,还传达了作者对秋意的深厚情感。这种表达方式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秋意的美好和作者对古城秋意的陶醉(喜爱/赞美)之情。
14.本题考查朗读的设计处理。
答案不唯一。“流水似乎比白天轻柔许多,声响却大了,远远能听到汩汩声,使得夜行人忍不住放慢脚步”这句话描述了秋天夜晚的宁静、轻柔,流水的汩汩声更是以动写静,突出夜晚的宁静、祥和,作者陶醉在这夜色里,所以读起来要轻、柔,低缓而深沉,表现出陶醉之意。
示例:“流水似乎比白天轻柔许多”——可放慢语速,语调舒缓,略微突出“轻柔”,读出夜色中流水的恬静;“声响却大了”——在“却”前稍作停顿,加重语气,语调略抬高,突出与前文“轻柔”形成的对比;“远远能听到汩汩声”——语速放慢、声音放轻,读出水流声的空灵与神秘;“使得夜行人忍不住放慢脚步”——句尾减慢语速、语调下沉,表现夜行人被水声吸引、不由自主放轻脚步的情态。这样处理,可凸显流水由柔和到声响变大的对比,并传达出夜行人于秋夜中微妙的心理感受。
15.例文:
以花悟人生
庭院深深,繁花点点。梅于寒冬早春,凌霜傲雪,独领风骚;月季从春至秋,花开花落,长盛不衰;菊在肃杀秋日,金英翠叶,抱香枝头。这三种花,因不同花期,皆得庭院一方天地,亦如人生百态,各有其精彩与价值。
梅开得早,于冰天雪地中,一剪寒梅傲立雪中,点点红梅似火,给死寂寒冬带来生机与希望。它不与百花争艳于暖春盛景,却在寂寞清冷处,彰显坚韧与高洁。恰似那些年少成名、天赋异禀者,如骆宾王七岁能诗,王勃年少才高,他们早早崭露头角,以非凡才华在岁月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然而,“早开”需有深厚底蕴与超强毅力,方能禁受住时间考验与风雨洗礼。
月季花期长,从春到秋,历经风雨,始终绽放。它不似梅那般孤高,也不像菊那般冷峻,以平凡之姿,月月呈艳,默默装点世界。正如生活中多数平凡之人,虽无惊天动地伟业,却在各自岗位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教师坚守讲台,培育桃李;工人在生产线上,保证产品质量;医护人员时刻待命,救死扶伤。他们以持之以恒的努力,为社会运转贡献力量,在平凡中书写伟大。
菊开得迟,不随众芳于春夏争妍,而在秋霜降临、百花凋零时,悠然盛开。它淡看荣枯,于清冷秋风中,守一份宁静与淡泊。古往今来,诸多贤士如陶渊明,远离官场喧嚣,归园田居,在尘世纷扰中,寻内心宁静,其品德与诗文,如秋菊般,历经岁月,愈发香醇。“迟开”者,需有耐得住寂寞之心,于时光沉淀中,积累成长,厚积薄发。
人生之路,或如梅早慧速成,或似月季平凡持久,或像菊大器晚成。花期有早晚长短,人生亦有不同节奏与境遇。不必艳羡他人“早开”之绚烂,也莫轻视“迟放”之深沉,只要心怀梦想,坚守信念,无论何时何地,皆能绽放独特光彩。 正如每朵花都有其独特花期与魅力,每个人也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与价值。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写作。
一、审题立意。这则材料围绕庭院中入选的花展开,借花的不同花期阐述哲理。材料核心在于以花喻人,不同花期的花象征着不同的人生境遇与价值追求。梅花早开,可立意于抓住机遇、勇敢争先,在人生早期就积极展现自我、拼搏奋进,像那些年少成名且能持续发光发热的人。月季花期长,可理解为持之以恒、坚守平凡岗位默默奉献,平凡之人在漫长岁月里持续努力,点滴积累成就伟大事业。菊花迟开,则可表示厚积薄发、大器晚成,一些人在经历漫长磨砺与沉淀后,在人生后期绽放独特光彩,实现自我价值。整体立意可归结为尊重不同人生节奏与发展路径,无论早晚,只要能实现自身价值,都值得肯定与赞美。
二、思路。本文可写成议论文。作文构思上,开头可从庭院赏花引入,提出花的入选条件引人深思。中间部分分三个层次论述:先写像梅一样早开者,列举如莫扎特等自幼展露才华的人物事迹,阐述早开的优势与挑战;再述月季般持久者,以清洁工、邮递员等长期坚守平凡工作的群体为例,强调平凡中的坚持;最后论菊似的迟开者,讲述姜子牙等大器晚成故事,剖析迟开需有的耐心与积累。结尾综合论述,指出人生如庭院种花,各有其道,不必攀比,努力绽放便好,升华主题,倡导人们尊重多元人生,在自己的节奏里创造精彩。若写记叙文,紧扣材料,可立意为“找准时机,绽放独特光彩”,契合在成长中摸索发光、渴望被认可的心境,传递积极向上信念,即无论起步早晚,坚持就会迎来高光时刻。开篇描绘邻居爷爷的小庭院,四季花卉依次盛放,引出对不同花期蕴含人生哲理的思考,自然开启故事;中间详述班上某一位同学的经历,如该同学入学成绩垫底,反应也比旁人慢半拍,如同晚开的花,常遭质疑。可他热爱篮球,每日最早到球场练运球、投篮,无数汗水浇灌下,校篮球赛时他大放异彩,关键三分扭转战局。穿插自己被难题困住、想放弃时,该同学的坚持激励自己重燃斗志的情节,体现相互影响。 结尾重回庭院,由花及人,点明怀揣信念、等待时机,定能迎来花期,升华主旨。行文多用细节、心理描写,凸显成长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