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2~9.1.3 分层随机抽样 获取数据的途径
【课标要求】 1.通过实例,了解分层随机抽样的特点和适用范围.2.了解分层随机抽样的必要性,掌握各层样本量比例分配的方法.3.结合具体实例,掌握分层随机抽样的样本均值.4.知道获取数据的基本途径.
【导学】
学习目标一 分层随机抽样
师问:某市为调查中小学生的近视情况,在全市范围内分别对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三个群体抽样,进而了解中小学生的总体情况和三个群体近视情况的差异大小.请问问题中样本总体有什么特征?为使抽取的样本更合理,更有代表性,有更好的抽样方法解决该问题吗?
生答:
例1 某学校有在职人员160人,其中行政人员有16人,教师有112人,后勤人员有32人.教育部门为了了解在职人员对学校机构改革的意见,要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请利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写出抽样过程.
总结:(1)使用分层随机抽样的前提:分层随机抽样的总体按一个或多个变量划分成若干个子总体,并且每一个个体属于且仅属于一个子总体,而层内个体间差异较小.
(2)进行分层随机抽样的相关计算常用到:.
跟踪训练1 (1)下列问题中,最适合用分层随机抽样抽取样本的是( )
A.从10名同学中抽取3人参加座谈会
B.某社区有500个家庭,其中高收入的家庭125个,中等收入的家庭280个,低收入的家庭95个,为了了解生活购买力的某项指标,要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100的样本
C.从1 000名工人中,抽取100名调查上班途中所用时间
D.从生产流水线上,抽取样本检查产品质量
(2)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100周年之际,某高中学校计划选派60名团员参加“文明劝导”志愿活动,高一、高二、高三年级的团员人数分别为100,200,300,若按分层抽样的方法选派,则高一年级需要选派的人数为________.
学习目标二 用分层抽样的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
平均数
师问:在分层随机抽样中,如果层数分为2层,第1层和第2层包含的个体数分别为M和N,抽取的样本量分别为m和n.我们用X1,X2,…,XM表示第1层各个个体的变量值,用x1,x2,…,xm表示第1层样本的各个个体的变量值;用Y1,Y2,…,YN表示第2层各个个体的变量值,用y1,y2…,yn表示第2层样本的各个个体的变量值,则第1层的总体平均数和样本平均数和第2层的总体平均数和样本平均数,该如何计算?
生答:
例2 (多选)某校高一年级有男生490人,女生510人,按男生、女生进行分层随机抽样,得到男生、女生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70.2 cm和160.8 c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各层按比例分配抽取样本量为100的样本,可以用×170.2+×160.8≈165.4(cm)来估计总体均值
B.若从男生、女生中抽取的样本量分别为30和70,可以用×170.2+×160.8≈163.6(cm)来估计总体均值
C.若从男生、女生中抽取的样本量分别为30和70,则总样本的均值为×170.2+×160.8≈163.6(cm)
D.如果仅根据男生、女生的样本均值和方差,无法计算出总样本的均值和方差
总结:
1.在比例分配的分层随机抽样中,我们可以直接用样本平均数 +估计总体平均数.
2.在非比例分配的分层随机抽样中,如果层数分为2层,由于用第1层的样本平均数可以估计第1层的总体平均数, 用第2层的样本平均数可以估计第2层的总体平均数,因此我们用估计总体平均数.
跟踪训练2 某校高二有重点班学生400人,普通班学生800人,为调查总体学生数学成绩的平均值,按比例分配进行分层随机抽样,从重点班抽出20人,从普通班抽出40人,通过计算重点班平均成绩为125分,普通班平均成绩为95分,则据此估计高二总体数学成绩平均值为________.
学习目标三 获取数据的途径
师问: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获取数据的方法和途径呢?
生答:
例3 为了研究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小明需要获取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入学人数的相关数据,他获取这些数据的途径最好是( )
A.通过调查获取数据 B.通过试验获取数据
C.通过观察获取数据 D.通过查询获得数据
总结:选择获取数据的途径主要是根据所要研究问题的类型,以及获取数据的难易程度.有的数据可以有多种获取途径,有的数据只能通过一种途径获取,选择合适的方法和途径能够更好地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跟踪训练3 下列数据一般需要通过实验获取的是( )
A.某子弹的射程
B.某学校的男女生比例
C.华为手机的市场占有率
D.期中考试的班级数学成绩
【导练】
1.若要研究某城市家庭的收入情况,获取数据的途径应该是( )
A.通过调查获取数据 B.通过试验获取数据
C.通过观察获取数据 D.通过查询获得数据
2.某政府机关在编人员共100人,其中副处级以上干部10人,一般干部70人,工人20人,上级部门为了了解该机关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要从中抽取20人,用下列哪种方法最合适( )
A.抽签法 B.随机数法
C.简单随机抽样法 D.分层随机抽样法
3.某林场有树苗30 000棵,其中松树苗4 000棵.为调查树苗的生长情况,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一个容量为150的样本,则样本中松树苗的数量为( )
A.30 B.25
C.20 D.15
4.分层随机抽样中,总体共分为2层,第1层的样本量为20,样本平均数为3,第2层的样本量为30,样本平均数为8,则该样本的平均数为________.
【导思】
某单位最近组织了一次健身活动,活动分为登山组和游泳组,且每个职工至多参加其中一组.在参加活动的职工中,青年人占42.5%,中年人占37.5%,老年人占20%.登山组的职工占参加活动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且该组中,青年人占50%,中年人占30%,老年人占20%.为了解各组不同年龄层次的职工对本次活动的整体满意程度,现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参加活动的全体职工中抽取一个容量为200的样本.试确定:
(1)游泳组中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分别所占的比例;
(2)游泳组中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分别应抽取的人数.
指津:(1)先求出登山组中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占总人数的比例, 从而求出游泳组中,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占总人数的比例, 进而求出游泳组中,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分别所占的比例;(2)结合第一问,求出游泳组中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分别应抽取的人数为52, 55, 27.
9.1.2~9.1.3 分层随机抽样 获取数据的途径
导 学
学习目标一 生答: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三个群体在年龄、体质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可分不同的群体抽取.
例1 解析:抽样过程如下:
第一步,确定抽样比,样本容量与总体容量的比为=.
第二步,确定分别从三类人员中抽取的人数,从行政人员中抽取16×=2(人);从教师中抽取112×=14(人);从后勤人员中抽取32×=4(人).
第三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行政人员2人,教师人员14人,后勤人员4人.
第四步,把抽取的个体组合在一起构成所需样本.
跟踪训练1 解析:(1)A中总体个体无明显差异且个数较少,适合用简单随机抽样;C和D中总体个体无明显差异且个数较多,不适合用分层随机抽样;B中总体个体差异明显,适合用分层随机抽样.故选B.
(2)依题意可知高一年级需要选派的人数为×60=10(人).
答案:(1)B (2)10
学习目标二 生答:
例2 解析:对于A,由分层抽样的概念可得样本平均值为×170.2+×160.8≈165.4(cm),由此可以估计平均值约为165.4 cm,故A正确;对于B,由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可得,样本平均值为×170.2+×160.8≈163.6(cm),由此估计总体平均值约为163.6 cm,故B正确;对于C,与B对照,163.6为样本平均值,我们可以由此估计出总体平均值,而不是确定的总体平均值,故C错误;对于D,如果仅根据男生、女生的样本平均值和方差,可以估计出总体的均值和方差,不能计算出总体的均值和方差,故D正确.故选ABD.
答案:ABD
跟踪训练2 解析:抽取的同学数学成绩平均值为=105,因此,估计高二总体数学成绩平均值为105.
答案:105
学习目标三 生答:通过调查获取数据、通过试验获取数据、通过观察获取数据、通过查询获得数据等.
例3 解析:因为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入学人数的相关数据有所存储,所以小明获取这些数据的途径最好是通过查询获得数据.故选D.
答案:D
跟踪训练3 解析:选项A,某子弹的射程没有现存数据可以查询,因而需要通过实验获取;选项B,某学校的男女生比例可以通过查询获取,不需要通过实验获取;选项C,华为手机的市场占有率可以通过调查获取,不需要通过实验获取;选项D,期中考试的班级数学成绩可以通过查询获取,不需要通过实验获取.故选A.
答案:A
导 练
1.解析:因为要研究的是某城市家庭的收入情况,所以通过调查获取数据.故选A.
答案:A
2.解析:总体由差异明显的三部分构成,应选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故选D.
答案:D
3.解析:样本中松树苗为150×=150×=20(棵).故选C.
答案:C
4.解析:=×3+×8=6.
答案:6
导 思
解析:(1)登山组人数占参加活动总人数的,则游泳组人数占参加活动总人数的,
登山组中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占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50%=×30%=×20%=,所以游泳组中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占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42.5%-=,37.5%-=,20%-=,所以游泳组中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分别所占的比例为.
(2)由(1)知游泳组中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分别所占的比例为31∶33∶16,游泳组人数占参加活动总人数的,故游泳组中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分别应抽取的人数为200×=52,200×=55,200×=27,所以游泳组中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分别应抽取的人数为52,5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