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长征胜利万岁/杨成武》课时教案
学科 语文 年级册别 高二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属于革命文化题材的经典回忆录节选。《长征胜利万岁》由开国上将杨成武撰写,真实记录了红军抵达陕北吴起镇、取得长征决定性胜利的历史时刻。文章以亲历者视角展开叙述,语言质朴而富有力量,既具史料价值,又饱含革命豪情。作为“伟大的长征精神”的文学载体,本篇在单元中承担着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功能。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备较强的文本理解能力和历史背景知识储备,对长征有一定认知,但多停留于概念化记忆。他们缺乏对历史细节的情感代入,难以体会革命先辈在极端困境中的精神坚守。同时,当代青少年成长于和平年代,对“牺牲”“信念”等抽象价值的理解较为浅表。因此,教学需通过情境还原、细节品读与情感共鸣,帮助学生从“知道”走向“感受”,实现从历史认知到精神认同的跨越。
课时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
1. 感受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斗精神的认同与自豪感。
2. 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核,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坚定理想信念。
语言运用
1. 品味文中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学习回忆录类文本的表达特点。
2. 能结合语境分析关键词句的情感内涵,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思维能力
1. 通过梳理事件脉络和人物心理变化,提升信息整合与逻辑分析能力。
2. 辨析记叙、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发展批判性思维与审美判断力。
审美创造
1. 感受作品中蕴含的崇高美与悲壮美,体会革命英雄主义的情怀。
2. 尝试用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对长征精神的个性化理解与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红军到达吴起镇前后的主要事件及情感变化。
2. 品味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在胜利时刻的复杂情感与精神境界。
难点
1. 理解“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的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超越时空隔阂,真正感悟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朗读品味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征路线动态地图、背景音乐、相关历史影像片段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5分钟】 一、情境创设:重走长征路 (一)、播放长征主题短片,营造氛围。
教师开启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精心剪辑的3分钟长征纪录片片段:画面从江西瑞金出发,穿插湘江血战、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经典场景,最后定格在陕北黄土高原的晨曦中。背景音乐选用《十送红军》与《红旗颂》的融合旋律,低沉转为激昂。教师站在讲台前,目光扫视全班,轻声说道:“同学们,请闭上眼睛,用心聆听这段声音,用心灵触摸这段历史。这是一段用双脚丈量信仰的征程,这是一群人用生命写下的史诗。”
(二)、提出核心问题,激发思考。
短片结束,灯光渐亮。教师缓缓提问:“如果此刻你是一名刚刚走出茫茫草地、翻越皑皑雪山的红军战士,终于看到了陕北的窑洞炊烟,你会想什么?你会说什么?你会做什么?”稍作停顿后补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长征胜利万岁》,正是开国上将杨成武亲笔写下的那一刻的真实心声。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改变中国命运的清晨,去倾听一位亲历者的告白。”随后教师在黑板左侧写下课题《长征胜利万岁》,并在下方标注作者“杨成武”。 1. 观看视频,沉浸于长征情境。
2. 思考教师提出的假设性问题。
3. 跟随教师进入课文学习状态。
4. 记录课题与作者信息。
评价任务 情感投入:☆☆☆
专注度:☆☆☆
初步感知:☆☆☆
设计意图 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迅速唤醒学生的历史记忆,构建强烈的情感场域;以“如果你是……”的代入式提问激发共情,为后续深入解读文本奠定心理基础。
初读感知
【8分钟】 一、整体把握:梳理时间线与情感轴 (一)、布置自主阅读任务。
教师发放预习单,明确阅读要求:“请大家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完成两个任务:第一,在文中圈画出表示时间推移的关键词语(如‘十月的一天’‘第二天’‘清晨’等);第二,用波浪线标出最能体现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并在旁边简要批注情感关键词,比如‘激动’‘欣慰’‘庄严’等。限时6分钟,开始!”教师巡视课堂,观察学生阅读状态,适时提醒注意时间节点与情绪线索。
(二)、组织小组交流分享。
时间到后,教师邀请三组代表发言。第一组负责汇报时间线索:“我们发现文章按‘行军途中接到消息—抵达吴起镇当晚—次日清晨检阅部队—召开会议总结长征’的时间顺序推进。”第二组聚焦情感变化:“我们找到‘我们真像小孩子一样地欢叫起来’体现惊喜;‘我热泪盈眶’表现激动;‘庄严宣告’则显示神圣使命感。”第三组补充细节:“还有‘敌人的骑兵像没头苍蝇乱窜’,既有胜利喜悦,也有对敌人的蔑视。”教师及时点评:“你们抓住了叙事主线与情感脉络,非常好!这说明长征不仅是地理上的转移,更是精神上的升华。” 1. 快速默读课文,标记时间词与情感句。
2. 小组内交流阅读发现。
3. 派代表汇报时间线与情感变化。
4. 倾听他人观点并完善笔记。
评价任务 时间梳理:☆☆☆
情感捕捉:☆☆☆
合作参与:☆☆☆
设计意图 训练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培养整体阅读意识;通过小组协作促进思维碰撞,初步建立对文本结构与情感基调的认知框架。
精读品析
【15分钟】 一、聚焦“欢叫”:胜利背后的千钧重量 (一)、细读“我们真像小孩子一样地欢叫起来”。
教师投影该句,放大字体,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三遍。随后提问:“为什么身经百战的红军战士会‘像小孩子一样’?这种‘孩子气’的背后,藏着怎样的艰辛与渴望?”启发学生联系前文“整整一年,我们经历了无数次战斗和牺牲”“战士们衣衫褴褛,脚上缠着破布”等描写,指出:“这一声‘欢叫’,不是轻浮的嬉闹,而是压抑太久的情感喷发。它背后是湘江畔倒下的两万英灵,是草地上消失的无数战友。正如鲁迅所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而这欢叫,正是猛士在绝境重生后的呐喊。”
(二)、对比阅读,深化理解。
教师出示另一段文字:“某旅游团登上泰山之巅,纷纷欢呼拍照。”请学生比较两处“欢呼”的本质区别。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前者源于轻松娱乐,后者来自生死考验后的释放。教师总结:“所以,这个‘欢叫’是沉甸甸的,是用生命换来的笑声,是最悲壮的喜悦。”
二、解读“热泪”:信仰的重量与使命的觉醒 (一)、分析“我热泪盈眶”与“庄严宣告”。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写道:“当毛主席站在高台上宣布‘长征胜利了!’时,我热泪盈眶。”提问:“这里的‘热泪’为何不是‘大笑’?它包含了哪些复杂情感?”鼓励学生从个人、集体、历史三个层面分析。有学生回答:“这是对逝去战友的缅怀,是对顽强生存的感慨,更是对未来道路的信心。”教师补充:“这泪水里,有悲,有喜,更有责。正如艾青诗句所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份爱,就是支撑他们走完两万五千里路的根本动力。”
(二)、阐释“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
教师详细讲解毛泽东这一著名论断的内涵:所谓“宣言书”,是指长征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不可战胜;“宣传队”意味着沿途播撒革命火种,唤醒民众;“播种机”则是指将理想信念植入人心,孕育未来的燎原之势。并通过地图动画展示长征路线如何穿越十余省,影响广泛区域,使抽象概念具象化。 1. 反复朗读重点语句,体会语气情感。
2. 小组讨论“欢叫”与“热泪”的深层含义。
3. 对比不同情境下的情感表达差异。
4. 理解并复述“三个比喻”的深刻寓意。
评价任务 深度解读:☆☆☆
情感共鸣:☆☆☆
概念理解:☆☆☆
设计意图 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层层剖析,引导学生穿透语言表层,触及历史真相与精神内核;借助名家名言与对比手法,拓展思维维度,实现情感升华与价值观引领。
拓展延伸
【10分钟】 一、情境对话:给杨成武将军写一封信 (一)、设定写作情境与任务。
教师创设情境:“假如你现在有机会穿越时空,成为杨成武将军的通信员,在他写下这篇文章的当天晚上,你要替他整理日记,并附上一封来自未来青年的回信。请你以‘敬爱的杨将军:您好!我是2025年的一名高中生……’开头,写下你读完这篇文章后的感受,以及你想对他说的话。要求不少于200字,情感真挚,语言得体。”教师强调:“你可以表达敬意,可以提出疑问,也可以分享你的思考,但一定要真诚。”
(二)、提供写作支架与范例。
教师投影一段示范开头:“敬爱的杨将军:您好!当我读到您说‘我们真像小孩子一样地欢叫起来’时,我的眼眶也湿润了。我知道,那不是普通的孩子气,而是一个民族在黑暗中看到曙光的呐喊……”接着列出写作提示:可围绕“感动点”“疑问点”“启示点”三个方面展开。学生动笔写作期间,教师巡回指导,个别答疑。 1. 明确写作任务与格式要求。
2. 构思内容,确定表达重点。
3. 动笔书写致杨成武将军的信。
4. 完成后主动举手准备分享。
评价任务 情感真挚:☆☆☆
内容充实:☆☆☆
语言规范:☆☆☆
设计意图 通过书信这一传统而深情的形式,打通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让学生在角色代入中实现情感内化与价值建构;写作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教育。
课堂小结
【5分钟】 一、升华主题:长征从未结束 (一)、学生代表朗读优秀书信片段。
教师挑选两位学生朗读书信节选。第一位写道:“将军,您走过的每一步,都成了我们今天的路标。您的胜利告诉我们:只要信念不灭,就没有跨不过的雪山草地。”第二位说:“我想告诉您,您守护的土地如今山河锦绣,万家灯火。我们会继续走好属于我们的‘长征路’。”教师点头赞许:“你们的文字,让历史说话,让精神传承。”
(二)、教师总结升华。
教师站在讲台中央,语气庄重地说:“同学们,长征虽已过去九十年,但长征精神永远年轻。它不在博物馆里,而在每一次面对困难时不放弃的坚持中;不在教科书上,而在每一个追梦人奔跑的身影里。正如诗人艾青所写:‘人生没有无意义的路程,只有不肯前行的脚步。’愿我们都能铭记这份来之不易的胜利,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因为——长征胜利万岁,不只是过去的欢呼,更是未来的誓言!” 1. 聆听同学书信分享。
2. 感受教师总结话语。
3. 内心反思长征精神意义。
4. 树立继承发扬信念。
评价任务 理解升华:☆☆☆
情感共鸣:☆☆☆
价值认同:☆☆☆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互评与教师升华,实现知识—情感—行为的闭环;引用诗歌与哲理金句,增强语言感染力,使课堂在高潮中收束,余韵悠长。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词语积累与语境运用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吴起镇( ) 衣衫褴褛( )( ) 骑兵( ) 缠着破布( )
2. 解释词语并造句:
(1)热泪盈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严宣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提升:微型写作
请以《今天,我们如何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和个人生活实际,谈谈你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的态度与做法,体现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追求。
三、研究性学习(选做)
查阅资料,了解“吴起镇战役”的历史背景与战略意义,制作一份A4纸大小的手抄报,标题为《长征的最后一战》,图文并茂,下节课展示交流。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
1. 吴起镇(wú qǐ zhèn) 衣衫褴褛(yī shān lán lǚ) 骑兵(qí bīng) 缠着破布(chán zhe pò bù)
2. (1)热泪盈眶:因感动或激动而泪水充满了眼眶。
造句示例:听到奥运健儿夺冠的消息,我热泪盈眶,为祖国感到无比自豪。
(2)庄严宣告:严肃而郑重地宣布重要事项。
造句示例: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二、拓展提升
写作提示:可从“学业挑战”“体育训练”“人际交往”等方面切入,讲述具体事例,突出坚持与突破的过程,呼应长征精神中的“不怕苦、不怕累、不惧难”品质。
板书设计
《长征胜利万岁》
——杨成武
【左区:时间轴】
十月 → 抵达吴起镇 → 次日清晨 → 召开大会
【中区:情感线】
“欢叫” → “热泪盈眶” → “庄严宣告”
↑ ↑ ↑
惊喜释放 悲喜交加 使命担当
【右区:精神内核】
长征是:
宣言书(宣告存在)
宣传队(唤醒民众)
播种机(播撒信仰)
【底部中心】
新时代长征路:信念 + 坚韧 + 担当 = 胜利万岁!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情境导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视频与音乐的配合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氛围。
2. “给杨将军写信”环节设计新颖,学生参与积极,多封书信情感真挚,展现了良好的价值观导向。
3. 板书结构清晰,时间—情感—精神三位一体,有助于学生系统把握课文主旨。
不足之处
1. 精读环节时间略显紧张,部分学生未能充分表达观点,小组讨论深度有待加强。
2. 对“三个比喻”的讲解偏重理论阐释,若能引入更多民间口述史材料会更具说服力。
3. 个别学生在写作任务中仍停留在表面赞美,缺乏个性化的深度思考,今后需加强思辨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