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在变与不变的对比中,诗人tàn qiú( )到宇宙的恒常,却也展露些许惆怅。
(2)近些年,许多走红的图书馆和书店凭借充满chuàng yì( )的文化空间和丰富多样的活动吸引了大量读者。
(3)不大的厂房里,设备精准地挑选出不同品级的紫苏籽,再历经一道低温yā zhà( )的工序,一瓶瓶紫苏油迅速走下生产线。
(4)“体育活动耽误孩子的学习”是不少中国家长gēn shēn dì gù( )的认识。
(5)针对这种特殊的考古遗存,我们借鉴了罗马尼亚同行在长期发掘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套xíng zhī yǒu xiào( )的工作方法。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2~3题。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回首三年的初中生活,我们再次明确了这样的道理:①勤奋、踏实是学习成败的关键。昨日,师长的________、同学的嬉闹欢笑犹在耳畔;②绿茵场上尽情驰骋播种汗水的英姿,自习课上________汲取知识的身影,如在眼前。人的一生必然要走过许多“驿站”,每个“驿站”,③不是意味着前一段旅途的结束,又是新征程的开始。明日,我们将继续追寻先贤足迹、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逐梦前行,④期待在下一个“驿站”,能成为更好。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谆谆教导 孜孜不倦 B.处心积虑 孜孜不倦
C.处心积虑 源源不断 D.谆谆教导 源源不断
3.语段中①②③④处均有语病,下列对它们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处修改为:勤奋、踏实是学习成败的关键所在。
B.②处修改为:绿茵场上尽情播种汗水的驰骋英姿。
C.③处修改为:既意味着前一段旅途的结束,又是新征程的开始。
D.④处修改为:期待在下一个“驿站”,能成为最好。
4.在下面句中的划线处,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1)那么,D又怎么样呢 这是唯一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因此D也是正确答案。
(2)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3)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 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①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②麻烦的是
③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
④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
⑤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A.①②⑤③④ B.③②④①⑤
C.⑤③②①④ D.③②⑤①④
6.请你仿写下面这个句子,表达你对“换角度看问题”的理解。
彩虹虽美,但出现之前一定有暴风雨的肆虐。其实,换个角度看问题,虽有暴风雨的肆虐,但风雨之后,会有灿烂的彩虹。
创新其实就是要摆脱定式思维的束缚,下图就是我国古代一个与创新思维有关的故事。请你根据图片,简要概述这个故事。(120字以内)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从第59页四种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
①对于上面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就恭喜你答对了。因为图形B是惟一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②不过,也许有人会选择图形C。因为非对称性图形只有C一个,所以会被认为其他图形不同。确实如此,这也是正确答案。答A也是可以的。因为A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所以A也是正确答案。那么,D又怎么样呢?这是惟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因此D也是正确答案。换句话说,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部正确的。
③“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④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⑤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⑥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8.写出选择A、B、C、D作为答案的理由。
①选择A,是因为_____ ;
②选择B,是因为__ ;
③选择C,是因为_____ ;
④选择D,是因为_____ 。
9.文章开头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__ _
10.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_____
11.在回答“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要的要素”这个问题时,“有人”的回答和“我”的回答是否完全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巴巴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害怕。它不怕把它团团围住的兴奋的小孩,而是十分镇定地接受着加州夏日烈阳的炙烤。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是能说得通的,因为它就生活在既安全又轻松的环境中。巴巴是一只肚皮雪白的穿山甲,这种惹人喜爱的动物约莫一只小猫那么大。它脸颊边缘的一圈毛好似山羊胡,粉色的脸颊下方是一截尖尖的、没有牙齿的口鼻——十分适合吸食蚂蚁和白蚁。它最具特色的是覆满头、身、四肢和尾巴的鳞片,这些浅橙色的鳞片层层叠叠,形成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外套。构成这些鳞片的成分和你的指甲一样,都是角蛋白。巴巴是圣迭戈动物园的形象大使,它性格温顺,训练得当,能参与各类公众活动。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常常把巴巴带到福利院、儿童医院等地方,为患病的孩子带去快乐,并向他们普及关于各类珍稀动物的科学知识。
此时,罗布·奈特正用棉签轻轻擦拭它的脸部边缘,奈特是一名研究微观生命的学者,他研究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特别着迷存在于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微生物。开展研究前,他首先得收集它们,收集蝴蝶的人会用网兜和罐子,奈特的工具则是棉签。他把棉签伸进巴巴的鼻孔,仅仅转上几秒钟,就足以让白色棉签头上沾满来自穿山甲体内的微生物。巴巴不仅是一只穿山甲,也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一些微生物生活在它的体内,绝大多数分布在肠道内,还有一些附着在它的脸部、肚子、爪子和鳞片表面。其实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唯一的例外,是科学家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极其小心地培育出来的极少数动物。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展品统称为微生物组。它们生活在我们的皮肤表面、身体内部,甚至是细胞内部。其中大部分是细菌,也有一些是其他的微小生命体,例如真菌(比如酵母菌)和古菌——后者的身份至今保持神秘,还有数量多到难以估量的病毒。
海绵是结构很简单的动物,其静态的身体从来不超过几个细胞那么厚,即使如此,它们的周围也寄宿着活跃的微生物。有时候,通过显微镜都几乎看不到海绵的本体,因为它的上面覆满了微生物。北极熊漫步在北极的冰原之上,举目四周除了冰块别无其他,可实际上,它们身上仍紧紧簇拥着微生物。当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奥逊·威尔斯曾经说过:“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这句话并不正确。纵使我们“孑然一身”,也绝对不孤独,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一些动物在还是未受精的卵子时就被微生物占据并在其中繁衍,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我们吃东西时,它们也吃;我们旅行时,它们也结伴而行;我们死后,它们消化我们。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
我们观察白蚁、海绵时,也相当于在观察自身。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但是都遵循相同的生存规律。珊瑚礁里的微生物因为经历污染和过度捕捞而变得杀气腾腾,人类肠道中的菌群在不健康的食物或抗生素的侵袭下也会让人发生奔涌的腹泻。老鼠肠道中的微生物会左右它们的行为,而我们自己肠道内的伙伴也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大脑。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微生物也会在动物之间迁移,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跋涉,它们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我们与世界相连。
我们在观察父母与朋友时,看到的都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个体: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这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从来都是“我们”,而不是“我”。忘记奥逊·威尔斯口中的“孤独”吧,请听从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
(摘编自埃德·扬《我包罗万象》,郑李译)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层层叠叠的鳞片是巴巴的明显特征,这种由角蛋白构成的鳞片让它拥有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浅橙色“外套”。
B.除了科学家们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培育出的极少数动物,地球上所有生物的体表、体内,甚至细胞内部都聚集着微生物。
C.我们肉眼很难直接看见细菌,却可以感受到它们带来的影响,比如当你腹泻时,可能就是你肠道菌群的稳定性遭到了破坏。
D.以前我们认为个体是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是微生物的研究证明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用可爱的动物园形象大使巴巴开篇,这种行文方式有助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
B.为了说明自然界中的动物身上都寄宿着微生物这一观点,作者使用了结构简单的海绵和结构复杂的北极熊这两个例证。
C.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作者针对这种看法,给读者普及了一种全新的观点:人类与微生物是共同生活的。
D.“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这三句话在本文中都表达了同一种观点。
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这说明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月球上可能还没有地球上的微生物。
B.“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当我们出生时,微生物会伴随我们而生,同理,当我们死亡后,微生物也会立即消亡。
C.我们观察动物时,会发现某些动物身上的微生物与人类身上的微生物遵循着相同的生存规律,这些遵循相同规律的应该属于同一种微生物。
D.微生物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不断迁移时,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
15.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第三、四自然段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古生物学家安德鲁·诺尔曾经说过:“动物就像整个演化蛋糕上的糖霜,细菌才是糖霜下的蛋糕本体。”
B.生物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福尔-恩盖表示:“它们(微生物)与动物紧密共生,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C.微生物学家们开展过“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会怎样”的思维实验,并得出结论:“地球上的大多数物种会灭绝,而幸存下来的物种,其数量也将大大减少。”
D.生物学家勒内·杜博写道:“鼠疫、霍乱、黄热病都被写成了故事,排成了戏剧,拍成了电影,但却没有人漂亮地讲出肠道和胃部微生物发挥有益作用的故事。”
16.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呵护创新的“好奇心”
向贤彪
①好奇心,可以说是对未知事物特别关注的强烈兴趣,对陌生领域刨根问底的极大热情,对熟悉领域潜心钻研的无限执着。
②“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特别提及“好奇心”。
③没有好奇心,就没有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面对迢迢银河,想象着牛郎织女,演绎出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源自民众的好奇心;创立“日心说”、揭开天体中许多奥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源自科学家的好奇心。与成年人相比,娃娃们的好奇心更加丰富多彩。比如,看到蜻蜓,他们就会联想到飞机,好奇飞行的原理;看到花朵,他们就想到公园,会问如何建造……尽管孩子们很稚嫩,但他们有时所展现出的想象力和好奇心,的确可贵。
④从半空中投掷鸡蛋,怎样才能让它完好无损地落地呢?这曾是几个孩子的好奇心。一位中学老师就此设计了“投蛋竞赛”,要求参赛各队从高处平台上同时投下一个生鸡蛋,落地时不得损坏,取最后落地者为第一名,并强调不准用绳子拴着鸡蛋往下扔。孩子们的办法五花八门,有一个队别出心裁:他们把鸡蛋装在填充着棉花的木盒里,然后绑在一个小降落伞下面。最终,该队不仅获得第一名,还被评为“最具创意奖”。事实表明,关注孩子的好奇心,努力搭建探索与展示的平台,能够助其增加对科学的兴趣,有效培育创新精神。生活中,有些发明创造,正是从孩子们的大胆设想或灵机一动起步,而后再由成年人帮助完成的。
⑤在一些人看来,娃娃们的某些好奇心似乎太过“出奇”,甚至带有某些“破坏性”和“危险性”。但如果缺乏包容,动辄呵斥一番、下一道禁令,便可能毁掉一个未来的科学家、发明家。教育家陶行知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一位朋友的孩子,把家里新买来的一个金表拆坏了,他的朋友就惩罚了孩子。他听说后,建议这位朋友带着孩子把金表送到修表铺,在钟表师傅修理时,让孩子在一旁跟着学习如何修表。这样一来,修表铺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老师,孩子不仅好奇心得到了满足,还由此获得了新的知识。涵养理性的态度和方法,既呵护了珍贵的好奇心,又让好奇心中蕴藏的创造的火花得以迸发,往往能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
⑥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是无限的,蕴含着创造的源泉,寄托着未来的希望。面对孩子们的好奇心,满腔热忱地予以呵护、积极引导,努力提供必要的条件,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就将脱颖而出,为建设科技强国厚植人才沃土。
(选自《人民日报》)
17.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下列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什么是好奇心?
B.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需要创新的“好奇心”。
C.呵护创新的“好奇心”。
D.没有好奇心,就没有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18.文章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9.下面这则名言材料作为论据,适合用于本文哪段文字中?请说明理由。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苏霍姆林斯基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逆向思维的力量
陆 明
①对于逆向思维这种方式,人们已经不陌生了,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使解决它变得轻而易举,甚至因此而有所发现,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奇迹来。汤姆?彼得斯说:“创造性思维为你提供了更多实现自我的机会。”所以说,善于发挥逆向思维的力量,常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通过逆向思维取得成功的例子。
③某时装店的经理不小心将一条高档呢裙烧了一个洞,其身价顿时一落千丈。如果用织补法补救,也许能蒙混过关,但那是在欺骗顾客。这位经理突发奇想,干脆在小洞的周围又挖了许多小洞,并精心装饰,还将其命名为“凤尾裙”。一下子,“凤尾裙”成了畅销货,该时装商店也因此出了名。逆向思维常常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无跟袜”的诞生与“凤尾裙”异曲同工。因为袜跟容易破,一破就毁了一双袜子,商家运用逆向思维,试制成功无跟袜,创造了良好的商机。
④在创造发明的路上,逆向思维可以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人间奇迹。
⑤洗衣机的脱水缸,它的转轴是软的,用手轻轻一推,脱水缸就东倒西歪。可是脱水缸在高速旋转时,却非常平稳,脱水效果很好。当初设计时,为了解决脱水缸的颤抖和由此产生的噪声问题,工程技术人员想了许多办法,先加粗转轴,无效;后加硬转轴,仍然无效。最后,他们来了个逆向思维,弃硬就软,用软轴代替了硬轴,成功地解决了颤抖和噪声两大问题。这是一个由逆向思维而产生创造发明的典型例子。
⑥多做逆向思维能使思维更加灵活,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途径。
⑦在传统的动物园内,无精打采的动物被关在笼子里让人参观。然而有人反过来想,把人关在活动的“笼子”里(汽车中),不是可以更真实地欣赏大自然中动物的面貌吗?于是,随着这种观赏猛兽动物方式的创新,野生动物园应运而生。
⑧在工作中如果能发挥逆向思维的力量,就会多一个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方法。每一种文化、行业和机构都有自己看世界的方式。新的观念、好的主意常常来自拦腰截断那些习惯而成的思维疆界,把目光投向新的领域。正如新闻记者罗伯特?怀尔特所说:“任何人都会在商店里看时装,在博物馆里看历史。但是具有创造性的开拓者却是在五金店里看历史,在飞机场上看时装。”
⑨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人们掌握的知识也是多门类多学科的,因此,面对一个思维对象,不能,更不必仅仅局限于传统习惯;不能,更不必死守一个点。单兵作战毕竟力量太孤单,合力作战,不就威力强大了吗?逆向思维最宝贵的价值,是它对人们认识的挑战,是对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并由此而产生“原子弹爆炸”般的力量。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1.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2.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3.本文与课文都启示我们在求知的时候要运用创造性思维,请联系你的生活体验,举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事例。
答案
1、(1)探求 (2)创意 (3)压榨 (4)根深蒂固 (5)行之有效 2.A 3.C
4.(1)? (2)“ ” (3)_ 5.B 6.示例:玫瑰虽美,但花下荆棘丛生。其实换个角度看问题,荆棘虽多,但荆棘上却盛开着美丽的玫瑰。
7.司马光跟几个小伙伴在庭院里玩耍,有一个小伙伴失足掉进大水缸,爬不出来了。其他的孩子都惊慌失措,有的孩子吓得大哭,有的孩子跑去找大人。司马光急中生智,从地上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水缸被砸出一个大洞,水涌出来,小伙伴因此得救。
8.①A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
②B是唯一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③C是唯一的非对称性图形;
④D是唯一一个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
9.目的是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得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个结论。
10.是通过对一个问题的提出和分析,引出中心论点,这样做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易于认识并接受文章的中心。
11.并不完全相同,“有人”的回答强调知识的积累,而“我”的看法更强调知识的运用。
12.D 13.C 14.A 15.B
16.①作者借沃尔特 惠特曼的诗句表达了本文的核心观点:人体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②作者引用沃尔特 惠特曼的诗句并非想证明奥逊 威尔斯的观点是错误的,而是想轻松幽默、兼具文采地总结全文。
17.C
18、运用举例论证,生动具体地论证了“好奇心能推动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9.适合用于第⑤段。理由:这则名言主要讲儿童的好奇心若不能得到呵护,会逐渐消失;第⑤段论述的主要观点是要用恰当的方法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将这则名言用于本段,能够有力地论证观点。
20.善于发挥逆向思维的力量,常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21.举例论证,有力地论证了“在创造发明的路上,逆向思维可以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人间奇迹”这一分论点,从而进一步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22.内容上:强调人们不应局限于传统思维,逆向思维往往能产生巨大力量,以此强化中心论点。结构上:点明题目,与开头相照应,总结全文。
23.【示例一】有家旅馆,住客总是抱怨电梯速度太慢,老板愁于重新设计安装花销巨大,于是接受了心理学家的建议,在电梯内装上几面镜子,住客走进电梯之后,都要对镜整装、梳理一番,这样,不但不嫌电梯速度慢,反而觉得电梯太快了。【示例二】大人切苹果一直习惯于竖着切,而孩子却通过横切发现苹果里藏着一颗漂亮的五角星。【示例三】爱迪生在科学试验中,偶然发现声音引起振动,就反过来推想能不能把振动还原成声音,于是发明了留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