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章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学习生物学之后,你一定非常喜欢生物,你能判断出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玻璃门 B.含羞草 C.潜水艇 D.大理石
2.确认新冠肺炎病毒为生物的判断依据是( )
A.具有应激性 B.能运动
C.能繁殖后代 D.具有细胞结构
3.风吹麦浪,稻花飘香,夏蝉低吟,鸟儿浅唱……万千生物演绎着生命奇迹,诠释了强大而神秘的生命力量。下列选项中属于生物生命现象的是( )
A.春日和煦 B.夏荷绽放 C.秋风送爽 D.冬雪飞舞
4.夏季的夜晚开窗亮灯时,往往会引来许多小飞虫,这一现象体现了( )
A.生物能生长繁殖
B.生物能呼吸
C.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5.含羞草受到人手指的触碰后,叶子会合拢,这一现象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
A.生活需要营养
B.能生长繁殖
C.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具有遗传变异的特性
6.用从生物体材料上切取的薄片制成的玻片标本叫( )
A.涂片 B.装片 C.切片
7.用显微镜观察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用于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是( )
A.新鲜的 B.薄而透明的
C.染色的 D.完整的
8.如图为双目电光源显微镜的操作步骤,下列操作步骤的顺序正确的是( )
⑤→②→①→④→③B.②→⑤→④→③→①
C.⑤→②→③→④→①D.②→④→⑤→③→①
9.如图是中学生物学实验室常用的一种光学显微镜结构图。在“制作并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实验中,若视野过亮,为了便于观察,除调节遮光器(光圈)外,还可以调节( )
A.① B.③ C.④ D.⑤
10.某一兴趣小组进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经过多次测量,得到几组空气湿度平均数据记录在下列表格中,此实验的变量是( )
裸地 草坪 灌木丛
早晨(6:00) 45.6 60.7 78.9
中午(12:00) 29.5 496 61.3
晚上(18:00) 35.2 55.9 73.5
A.空气 B.植物 C.时间 D.湿度
11.下列是某同学在实验操作考试时使用显微镜的相关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捂住右眼后用左眼进行观察
B.目镜有污点时用纱布擦拭
C.收镜时用手转动物镜至一旁
D.用凹面反光镜将视野调亮
12.如图是双目电光源显微镜部分结构示意图,其和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区别是反光镜换成了聚光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把反光镜换成聚光器可不用对光
B.调节②能使物像更清晰
C.调节①可以使镜筒大范围升降
D.观察完毕后,应先将载物台降到最低,再取下玻片标本
13.在大熊猫国家公园中,科研人员利用红外相机拍摄大熊猫的活动情况。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观察法 B.调查法 C.文献法 D.实验法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他们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方案,试分析回答14﹣17题。
小鱼缸 步骤 小鱼缸① 小鱼缸② 小鱼缸③ 小鱼缸④ 小鱼缸⑤ 小鱼缸⑥
1 各加入1000mL常温河水,一条品种、大小及其他生理状况相似的金鱼
2 一段时间后,同时观察并记录各小鱼缸中金鱼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3 改变①②组水温,使水温均降低10度 改变③④组水温,使水温均升高10度 ⑤⑥组不作任何处理
4 一段时间后,同时观察并记录各小鱼缸中金鱼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分析得出结论
14.该探究活动的实验变量是( )
A.水量 B.水温
C.金鱼数量 D.金鱼呼吸次数
15.有人说“手机屏幕上的细菌比马桶盖上的还要多”,真的是这样吗?小张根据已有的经验,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并决定进行探究。从科学探究的角度来看,小张的看法相当于(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制订计划 D.实验结论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他们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方案,试分析回答16﹣19题。
小鱼缸 步骤 小鱼缸① 小鱼缸② 小鱼缸③ 小鱼缸④ 小鱼缸⑤ 小鱼缸⑥
1 各加入1000mL常温河水,一条品种、大小及其他生理状况相似的金鱼
2 一段时间后,同时观察并记录各小鱼缸中金鱼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3 改变①②组水温,使水温均降低10度 改变③④组水温,使水温均升高10度 ⑤⑥组不作任何处理
4 一段时间后,同时观察并记录各小鱼缸中金鱼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分析得出结论
16.如果你做这个实验,你将根据什么判断金鱼的呼吸次数( )
A.金鱼的游泳速度
B.金鱼的心跳频率
C.金鱼的鳃盖或者口每分钟开闭的次数
D.烧杯中出现的水泡数
17.某同学为了研究饮水机中细菌的生存条件,做了下面的实验:将同一桶纯净水每隔两天,分别从冷水口和热水口接等量的饮用水,测定其中细菌含量,结果如下表所示。从实验数据中可以得出( )
①每天喝热水比较健康;
②只是喝冷水的话,应尽快把桶中的水喝完;
③喝纯净水不如喝自来水。
测定时间 第一天 第三天 第五天 第七天
冷水口细菌数 45个/mL 855个/mL 905个/mL 1075个/mL
热水口细菌数 20个/mL 5个/mL 20个/mL 35个/mL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他们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方案,试分析回答18﹣21题。
小鱼缸 步骤 小鱼缸① 小鱼缸② 小鱼缸③ 小鱼缸④ 小鱼缸⑤ 小鱼缸⑥
1 各加入1000mL常温河水,一条品种、大小及其他生理状况相似的金鱼
2 一段时间后,同时观察并记录各小鱼缸中金鱼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3 改变①②组水温,使水温均降低10度 改变③④组水温,使水温均升高10度 ⑤⑥组不作任何处理
4 一段时间后,同时观察并记录各小鱼缸中金鱼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分析得出结论
18.上述实验在步骤3的设计中,对每种情况的操作均同时设置了两组重复组,你认为下列有关说法确切的是( )
A.没有必要,各设一组就能看到实验结果
B.没有必要,两个组出现差异的话,就说明实验失败
C.有必要,一组结果不准的话就可以看另一组
D.有必要,可以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提高实验的可信度
19.科学探究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如果某生物小组想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应选择下列哪组条件作为对照( )
A.干燥与阴暗 B.低温与潮湿
C.干燥与潮湿 D.明亮与阴暗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他们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方案,试分析回答20﹣23题。
小鱼缸 步骤 小鱼缸① 小鱼缸② 小鱼缸③ 小鱼缸④ 小鱼缸⑤ 小鱼缸⑥
1 各加入1000mL常温河水,一条品种、大小及其他生理状况相似的金鱼
2 一段时间后,同时观察并记录各小鱼缸中金鱼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3 改变①②组水温,使水温均降低10度 改变③④组水温,使水温均升高10度 ⑤⑥组不作任何处理
4 一段时间后,同时观察并记录各小鱼缸中金鱼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分析得出结论
20.请你预测以下实验结果中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
A.温度的降低或升高都不会影响金鱼的呼吸
B.①②组与③④组呼吸次数均比⑤⑥组少
C.①②组与③④组呼吸次数均比⑤⑥组多
D.①②组呼吸次数较⑤⑥组少,③④较⑤⑥组多
21.二十四节气文化博大精深,它根植于中国悠久的农耕文明,融汇了先进的农学思想。“夏至种豆,重阳种麦”体现了什么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
A.温度 B.水分 C.阳光 D.空气
22.胡杨是生长在沙漠中唯一的乔木树种,其细胞透水性较强,能吸收很多的盐分,并能通过茎叶排泄盐分,故能生长在高度盐渍化的土壤上,堪称“拔盐改土”的“土壤改良功臣”。以上材料体现了( )
A.生物只能适应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依赖于环境
D.生物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23.《左氏春秋》记载了稻田杂草——稗草,它与水稻外形相似并争夺营养物质等。稗草与水稻的关系是( )
A.竞争 B.寄生 C.合作 D.捕食
24.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下列实例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
B.土壤中的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
C.炎热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
D.仙人掌叶变成刺状,减少水分的散失
二、填空题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他们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方案,试分析回答7~10题。
小鱼缸 步骤 小鱼缸① 小鱼缸② 小鱼缸③ 小鱼缸④ 小鱼缸⑤ 小鱼缸⑥
1 各加入1000mL常温河水,一条品种、大小及其他生理状况相似的金鱼
2 一段时间后,同时观察并记录各小鱼缸中金鱼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3 改变①②组水温,使水温均降低10度 改变③④组水温,使水温均升高10度 ⑤⑥组不作任何处理
4 一段时间后,同时观察并记录各小鱼缸中金鱼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分析得出结论
如果你做这个实验,你将根据什么判断金鱼的呼吸次数( )
A.金鱼的游泳速度
B.金鱼的心跳频率
C.金鱼的鳃盖或者口每分钟开闭的次数
D.烧杯中出现的水泡数
该探究活动的实验变量是( )
A.水量 B.水温
C.金鱼数量 D.金鱼呼吸次数
上述实验在步骤3的设计中,对每种情况的操作均同时设置了两组重复组,你认为下列有关说法确切的是( )
A.没有必要,各设一组就能看到实验结果
B.没有必要,两个组出现差异的话,就说明实验失败
C.有必要,一组结果不准的话就可以看另一组
D.有必要,可以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提高实验的可信度
请你预测以下实验结果中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
A.温度的降低或升高都不会影响金鱼的呼吸
B.①②组与③④组呼吸次数均比⑤⑥组少
C.①②组与③④组呼吸次数均比⑤⑥组多
D.①②组呼吸次数较⑤⑥组少,③④较⑤⑥组多
三、实验探究题
26.实验探究题:某同学想探究土壤湿度对蚯蚓生活的影响,实验设计未完成,请你帮助他完成。
【发现并提出问题】蚯蚓喜欢生活在干燥的环境中吗?
【进行实验】
第一步:准备一个大盒子,底面铺上一层干土,从盒子的正中间将盒子分成两个部分,分别标号为甲和乙,甲保持不变,在乙中浇适量的水。这个实验中,实验变量是 。甲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 。
第二步:在准备的蚯蚓中选取大小、生长状况都大致相同的20条蚯蚓,平均分成两份,分别放入甲、乙两部分中,这样做的目的是 ,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第三步:定时记录甲和乙中蚯蚓的数量。
【实验结果】乙中的蚯蚓越来越多,最后绝大部分蚯蚓都集中在乙中。
【实验结论】 。
27.2022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次专门针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立法保护,将引领我国湿地保护全面进入法治化轨道。生物兴趣小组对某湿地公园开展调查,发现该湿地公园有很多生物,如:菹草(一种沉水植物)、芦苇、水杉、水蚤、小虾、小鱼等。
(1)影响菹草生活和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有很多,如: (写一点)。
(2)水蚤体小,长约2毫米(如图),身体分为头部和躯干部,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由此你判断水蚤属于 动物。
(3)小林同学认为,含洗洁精、洗手液等洗涤用品的生活污水可能对湿地水质产生不良影响。他通过查资料发现,许多沉水植物对水质有净化作用,例如菹草。为了探究洗洁精是否会对水质造成不良影响以及菹草是否对水质有净化作用,实验设计及结果如下表:
实验组别 实验材料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次/分钟)
A组 大小、发育状况相近的水蚤,每组10只 清水100毫升 观察、记录每只水蚤的心率,并计算每组平均值 198
B组 洗洁精稀释液100毫升 154
C组 浸泡过菹草的洗洁精稀释液100毫升 176
请分析回答:
①A组和B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 。
②每组计算水蚤心率的平均值,目的是: 。
③根据表格实验结果,小林得出:洗洁精稀释液对水蚤的心率有影响;菹草能减弱洗洁精稀释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以上结论的依据是: 。
④洗洁精稀释液对水蚤的心率有影响,这个实例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⑤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人人可为。你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具体做法是: (写一点)。
四、解答题
28.如图,a、b为小明在同一台显微镜下,使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和物镜组合后看到的同一装片的两个不同视野,请据图分析回答:
组合序号 目镜 物镜
1 5× 4×
2 10× 16×
(1)视野a应是小明使用组合序号 观察到的结果。
(2)视野a的左上方存在一些污点,小明转动目镜时,污点不动,移动玻片后,污点仍在原处,请你帮小明判断,污点最可能出现在 上。
(3)小明发现视野b效果不理想,他想重做一张装片,则在重做相同类型的装片时,小明应特写注意以下哪一步骤的操作,才能避免出现视野b中的不理想现象 。
A.取样 B.涂抹 C.盖盖玻片 D.滴稀碘液
第1~2章综合训练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学习生物学之后,你一定非常喜欢生物,你能判断出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玻璃门 B.含羞草 C.潜水艇 D.大理石
【答案】B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解:玻璃门、潜水艇、大理石等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含羞草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
故选:B。
【点评】掌握生物的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2.确认新冠肺炎病毒为生物的判断依据是( )
A.具有应激性 B.能运动
C.能繁殖后代 D.具有细胞结构
【答案】C
【分析】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解:病毒虽然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寄生在活细胞内生活,但是能够以自我复制的繁殖进行繁殖,说明它属于生物,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3.风吹麦浪,稻花飘香,夏蝉低吟,鸟儿浅唱……万千生物演绎着生命奇迹,诠释了强大而神秘的生命力量。下列选项中属于生物生命现象的是( )
A.春日和煦 B.夏荷绽放 C.秋风送爽 D.冬雪飞舞
【答案】B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解:春日和煦、秋风送爽、冬雪飞舞都属于自然现象,没有涉及到生物,不属于生命现象。夏荷属于生物,夏荷绽放指荷花开放,涉及生物的繁殖,属于生命现象。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生物的基本特征。
4.夏季的夜晚开窗亮灯时,往往会引来许多小飞虫,这一现象体现了( )
A.生物能生长繁殖
B.生物能呼吸
C.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答案】C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解:A.生物的生长指生物体由小变大的过程。其特点是:使体重增加,体形增大。生物的繁殖指生物体发育成熟并产生新个体的过程,A不符合题意。
B.生物能进行呼吸是指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同时呼出二氧化碳,B不符合题意。
C.生物在遇到外界刺激时能够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叫应激性。应激性是生物具有的普遍特性,它能够使生物“趋利避害”,增强生物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夏季的夜晚开窗亮灯时,往往会引来许多小飞虫”,体现了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特征,C符合题意。
D.遗传是指亲子代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代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掌握生物的特征是解题关键。
5.含羞草受到人手指的触碰后,叶子会合拢,这一现象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
A.生活需要营养
B.能生长繁殖
C.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具有遗传变异的特性
【答案】C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解:含羞草受到人手指的触碰后,叶子会合拢,这一现象体现的生物特征是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故选:C。
【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6.用从生物体材料上切取的薄片制成的玻片标本叫( )
A.涂片 B.装片 C.切片
【答案】C
【分析】(1)玻片根据保存时间的长短分为临时装片和永久装片,临时玻片只能临时观察使用的玻片,不能长久保存;永久装片能较较长时间保存的玻片.
(2)玻片标本按制作方法可分为:切片、装片和涂片.
【解答】解:切片是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的,涂片是用液体的生物材料(如细菌培养液、血液)经过涂抹制成的,装片是用从生物体上撕取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的。因此,用从生物体材料上切取的薄片制成的玻片标本叫切片。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常用的玻片标本有装片、涂片和切片三种.
7.用显微镜观察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用于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是( )
A.新鲜的 B.薄而透明的
C.染色的 D.完整的
【答案】B
【分析】用显微镜观察时观察材料的要求必须是薄而透明,厚薄均匀的。
【解答】解:显微镜成像是利用光学原理,必须使可见光线穿过被观察的物体,如果不透光就不能在视野中成像。所以用显微镜观察生物体的基本结构,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这是因为光线能透过材料进入视野,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光学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8.如图为双目电光源显微镜的操作步骤,下列操作步骤的顺序正确的是( )
A.⑤→②→①→④→③ B.②→⑤→④→③→① C.⑤→②→③→④→① D.②→④→⑤→③→①
【答案】A
【分析】图中:①放置玻片标本、②对光、③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④调节粗准焦螺旋找到物像、⑤打开光源。
【解答】解:使用双目电光源显微镜的正确操作顺序为⑤打开光源→②对光→①放置玻片标本→④调节粗准焦螺旋找到物像→③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故选:A。
【点评】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9.如图是中学生物学实验室常用的一种光学显微镜结构图。在“制作并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实验中,若视野过亮,为了便于观察,除调节遮光器(光圈)外,还可以调节( )
A.① B.③ C.④ D.⑤
【答案】D
【分析】图中①目镜、②粗准焦螺旋、③细准焦螺旋、④物镜、⑤反光镜。
【解答】解: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方法为:遮光器的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视野暗,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因此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暗;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能提高视野的亮度,因此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将视野亮度调得暗,应该选⑤反光镜的平面镜、遮光器的小光圈。即除调节遮光器(光圈)外,还可以调节⑤反光镜。
故选:D。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圈和反光镜在调节光线强弱过程所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10.某一兴趣小组进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经过多次测量,得到几组空气湿度平均数据记录在下列表格中,此实验的变量是( )
裸地 草坪 灌木丛
早晨(6:00) 45.6 60.7 78.9
中午(12:00) 29.5 496 61.3
晚上(18:00) 35.2 55.9 73.5
A.空气 B.植物 C.时间 D.湿度
【答案】B
【分析】生物能影响和改变环境。植物进行蒸腾作用,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增多,从而提高空气湿度。
【解答】解:裸地没有植物生长,草坪有多年生矮小草本植株,灌木丛覆盖多年生草或灌木,由题可知,该兴趣小组是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说明植物是变量。尤其注意表格记录早、中、晚三组数据,是多次测量以避免偶然性,不要误认为时间是变量(这是一个易错点),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变量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提高空气湿度。
11.下列是某同学在实验操作考试时使用显微镜的相关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捂住右眼后用左眼进行观察
B.目镜有污点时用纱布擦拭
C.收镜时用手转动物镜至一旁
D.用凹面反光镜将视野调亮
【答案】D
【分析】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1、取镜和安放
①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托住镜座。
②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
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注意,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②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
3、观察
①安装装片: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
②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这时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找到物像,物像不清晰,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最后整理实验台。
【解答】解:A、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应该两眼同时睁开,左眼注视目镜,寻找和观察物像,右眼睁开便于画图,A错误
B、目镜上有污点时用擦镜纸擦拭,B错误。
C、收镜时用手转动转换器物镜至一旁,C错误。
D、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遮光器的小光圈、反光镜的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遮光器的大光圈、反光镜的凹面镜调节。所以,用凹面反光镜将视野调亮,D正确。
故选:D。
【点评】只有熟练地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操作才能较容易地完成此类题目。
12.如图是双目电光源显微镜部分结构示意图,其和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区别是反光镜换成了聚光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把反光镜换成聚光器可不用对光
B.调节②能使物像更清晰
C.调节①可以使镜筒大范围升降
D.观察完毕后,应先将载物台降到最低,再取下玻片标本
【答案】A
【分析】双目电光源显微镜采用电子光源,而普通光学显微镜则是利用可见光进行照明。
【解答】解:A、双目电光源显微镜和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区别主要是光源不同,使用方法类似,故把反光镜换成聚光器也需要对光,A错误。
B、②细准焦螺旋能小幅度的升降镜筒,故调节②细准焦螺旋能使物像更清晰,B正确。
C、在显微镜的操作中,①粗准焦螺旋的主要功能是较大幅度地升降镜筒。通过转动粗准焦螺旋,可以实现对镜筒的大范围调整,C正确。
D、观察完毕后,首先应将载物台降到最低点,这样做可以避免粗调和细调螺丝因长期受载而发生变形,增加磨损。随后,可以安全地取下玻片标本,防止玻片碰撞到镜头,D正确。
故选:A。
【点评】掌握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3.在大熊猫国家公园中,科研人员利用红外相机拍摄大熊猫的活动情况。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观察法 B.调查法 C.文献法 D.实验法
【答案】A
【分析】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其中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生物科学的很多重大发现或发明都源于细致的观察。
【解答】解: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科研人员利用红外相机拍摄大熊猫的活动情况,这种研究方法属于观察法,故A正确。
故选:A。
【点评】知道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他们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方案,试分析回答14﹣17题。
小鱼缸 步骤 小鱼缸① 小鱼缸② 小鱼缸③ 小鱼缸④ 小鱼缸⑤ 小鱼缸⑥
1 各加入1000mL常温河水,一条品种、大小及其他生理状况相似的金鱼
2 一段时间后,同时观察并记录各小鱼缸中金鱼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3 改变①②组水温,使水温均降低10度 改变③④组水温,使水温均升高10度 ⑤⑥组不作任何处理
4 一段时间后,同时观察并记录各小鱼缸中金鱼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分析得出结论
14.该探究活动的实验变量是( )
A.水量 B.水温
C.金鱼数量 D.金鱼呼吸次数
【答案】B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计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对照实验一般要遵循对照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设置重复实验等。
【解答】解: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他们设计了以水温为变量的对照实验,B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15.有人说“手机屏幕上的细菌比马桶盖上的还要多”,真的是这样吗?小张根据已有的经验,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并决定进行探究。从科学探究的角度来看,小张的看法相当于(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制订计划 D.实验结论
【答案】B
【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为: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订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解答】解:有人说“手机屏幕上的细菌比马桶盖上的还要多”,真的是这样吗?科学探究的角度来看这是提出问题。小张根据已有的经验,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这是根据已知科学知识对问题作出假设,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了解探究过程中如何作出假设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他们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方案,试分析回答16﹣19题。
小鱼缸 步骤 小鱼缸① 小鱼缸② 小鱼缸③ 小鱼缸④ 小鱼缸⑤ 小鱼缸⑥
1 各加入1000mL常温河水,一条品种、大小及其他生理状况相似的金鱼
2 一段时间后,同时观察并记录各小鱼缸中金鱼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3 改变①②组水温,使水温均降低10度 改变③④组水温,使水温均升高10度 ⑤⑥组不作任何处理
4 一段时间后,同时观察并记录各小鱼缸中金鱼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分析得出结论
16.如果你做这个实验,你将根据什么判断金鱼的呼吸次数( )
A.金鱼的游泳速度
B.金鱼的心跳频率
C.金鱼的鳃盖或者口每分钟开闭的次数
D.烧杯中出现的水泡数
【答案】C
【分析】(1)生物学的科学探究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六个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2)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是探究成功的前提,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是探究成功的关键。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以及所需要的材料、用具等。
【解答】解:根据金鱼的鳃盖交替张开与闭合的次数或金鱼张口吞水与吐水的次数来测定金鱼的呼吸次数。
故选:C。
【点评】对照实验要注意唯一变量,这是探究实验经常考查的问题。
17.某同学为了研究饮水机中细菌的生存条件,做了下面的实验:将同一桶纯净水每隔两天,分别从冷水口和热水口接等量的饮用水,测定其中细菌含量,结果如下表所示。从实验数据中可以得出( )
①每天喝热水比较健康;
②只是喝冷水的话,应尽快把桶中的水喝完;
③喝纯净水不如喝自来水。
测定时间 第一天 第三天 第五天 第七天
冷水口细菌数 45个/mL 855个/mL 905个/mL 1075个/mL
热水口细菌数 20个/mL 5个/mL 20个/mL 35个/mL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答案】A
【分析】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但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还要求某种特定的生活条件,例如有的需要氧气,有的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命活动会受到抑制。
【解答】解:①实验数据表明,冷水口的细菌数量明显多于热水口。因此,每天喝热水比较健康,①正确;
②冷水口的细菌数量从第一天的45个/mL增加到第七天的1075个/mL,而热水口的细菌数量虽然也有所增加,但增长幅度远小于冷水口。可见,如果只是喝冷水的话,应尽快把桶中的水喝完,②正确;
③本实验没有统计自来水中的细菌数量变化,因此不能得出“喝纯净水不如喝自来水”的结论,③错误。
故选:A。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细菌的生存条件、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他们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方案,试分析回答18﹣21题。
小鱼缸 步骤 小鱼缸① 小鱼缸② 小鱼缸③ 小鱼缸④ 小鱼缸⑤ 小鱼缸⑥
1 各加入1000mL常温河水,一条品种、大小及其他生理状况相似的金鱼
2 一段时间后,同时观察并记录各小鱼缸中金鱼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3 改变①②组水温,使水温均降低10度 改变③④组水温,使水温均升高10度 ⑤⑥组不作任何处理
4 一段时间后,同时观察并记录各小鱼缸中金鱼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分析得出结论
18.上述实验在步骤3的设计中,对每种情况的操作均同时设置了两组重复组,你认为下列有关说法确切的是( )
A.没有必要,各设一组就能看到实验结果
B.没有必要,两个组出现差异的话,就说明实验失败
C.有必要,一组结果不准的话就可以看另一组
D.有必要,可以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提高实验的可信度
【答案】D
【分析】(1)科学探究的过程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本题一是考查了学生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实验的操作能力,二是考查学生探究性实验的设计能力、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控制单一变量原则”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解答】解:该实验在步骤3的设计中,对每种情况的操作均同时设置了两组重复组,可以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提高实验的可信度,使实验结论更可靠。
故选:D。
【点评】掌握对照试验的设计要求。
19.科学探究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如果某生物小组想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应选择下列哪组条件作为对照( )
A.干燥与阴暗 B.低温与潮湿
C.干燥与潮湿 D.明亮与阴暗
【答案】D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由于该实验探究的是光对鼠妇的影响,所以实验的变量应该是光。实验设计:选一个长方形的铁盒,以中线为界,一侧盖上不透光的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即在铁盒里设置了阴暗和明亮的两种环境;然后把鼠妇放进铁盒中,过一段时间后观察、记录鼠妇的分布情况。因此想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应选择明亮与阴暗为条件作为对照。
故选:D。
【点评】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他们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方案,试分析回答20﹣23题。
小鱼缸 步骤 小鱼缸① 小鱼缸② 小鱼缸③ 小鱼缸④ 小鱼缸⑤ 小鱼缸⑥
1 各加入1000mL常温河水,一条品种、大小及其他生理状况相似的金鱼
2 一段时间后,同时观察并记录各小鱼缸中金鱼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3 改变①②组水温,使水温均降低10度 改变③④组水温,使水温均升高10度 ⑤⑥组不作任何处理
4 一段时间后,同时观察并记录各小鱼缸中金鱼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分析得出结论
20.请你预测以下实验结果中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
A.温度的降低或升高都不会影响金鱼的呼吸
B.①②组与③④组呼吸次数均比⑤⑥组少
C.①②组与③④组呼吸次数均比⑤⑥组多
D.①②组呼吸次数较⑤⑥组少,③④较⑤⑥组多
【答案】D
【分析】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称为对照试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该兴趣小组的同学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改变①②组水温,使水温降低10度;改变③④组水温,使水温均升高10度;⑤⑥组不做任何处理。这样形成对照试验,实验变量是温度,①②组和③④组是实验组,⑤⑥组是对照组;正常状态下,温度越高,小鱼的呼吸频率越快,所以①②组呼吸次数较⑤⑥组少,③④较⑤⑥组多。
故选:D。
【点评】理解掌握对照试验的设计步骤和要求是解题的关键。
21.二十四节气文化博大精深,它根植于中国悠久的农耕文明,融汇了先进的农学思想。“夏至种豆,重阳种麦”体现了什么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
A.温度 B.水分 C.阳光 D.空气
【答案】A
【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自身条件为胚是完整的并是活的度过休眠期的。
【解答】解:夏至种豆,重阳种麦”这句俗语的意思是夏至前后是种植大豆的最佳时节,而重阳前后是种植小麦的最佳时期,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第10个节气,说明这两个时期气温分别有利于两种作物的生长发育,而其它因素两种季节差异不大。
故选:A。
【点评】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22.胡杨是生长在沙漠中唯一的乔木树种,其细胞透水性较强,能吸收很多的盐分,并能通过茎叶排泄盐分,故能生长在高度盐渍化的土壤上,堪称“拔盐改土”的“土壤改良功臣”。以上材料体现了( )
A.生物只能适应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依赖于环境
D.生物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答案】D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生物在适应环境得以生存的同时,能不断地影响环境并改变环境。
【解答】解:生物适应一定环境并能影响环境,胡杨能生活在沙漠吸收很多的盐分,说明生物能适应环境,还能通过茎叶排泄盐分,堪称“拔盐改土”的“土壤改良功臣”,说明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3.《左氏春秋》记载了稻田杂草——稗草,它与水稻外形相似并争夺营养物质等。稗草与水稻的关系是( )
A.竞争 B.寄生 C.合作 D.捕食
【答案】A
【分析】物种之间的关系分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1)种内关系是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分种内互助(合作关系)和种内斗争。合作关系是同种生物群体之间彼此合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2)种间关系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分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和寄生。
【解答】解:竞争关系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稻田中稗草和水稻相互争夺阳光、水分和无机盐以及生存的空间等,因此它们属于竞争关系。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种之间的关系,属理解层次,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4.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下列实例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
B.土壤中的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
C.炎热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
D.仙人掌叶变成刺状,减少水分的散失
【答案】B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生物在适应环境得以生存的同时,能不断地影响环境并改变环境。
【解答】解:A、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能够吸收荒漠土壤深处的水分,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B、土壤中的蚯蚓,进行穴居生活,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炎热荒漠中缺水,骆驼尿液非常少,是对干旱沙漠的适应。
D、仙人掌叶成刺状,减少蒸腾作用,适应于干旱环境。
故选:B。
【点评】理解掌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他们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方案,试分析回答7~10题。
小鱼缸 步骤 小鱼缸① 小鱼缸② 小鱼缸③ 小鱼缸④ 小鱼缸⑤ 小鱼缸⑥
1 各加入1000mL常温河水,一条品种、大小及其他生理状况相似的金鱼
2 一段时间后,同时观察并记录各小鱼缸中金鱼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3 改变①②组水温,使水温均降低10度 改变③④组水温,使水温均升高10度 ⑤⑥组不作任何处理
4 一段时间后,同时观察并记录各小鱼缸中金鱼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分析得出结论
如果你做这个实验,你将根据什么判断金鱼的呼吸次数( )
A.金鱼的游泳速度
B.金鱼的心跳频率
C.金鱼的鳃盖或者口每分钟开闭的次数
D.烧杯中出现的水泡数
【答案】C
【分析】(1)生物学的科学探究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六个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2)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是探究成功的前提,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是探究成功的关键。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以及所需要的材料、用具等。
【解答】解:根据金鱼的鳃盖交替张开与闭合的次数或金鱼张口吞水与吐水的次数来测定金鱼的呼吸次数。
故选:C。
【点评】对照实验要注意唯一变量,这是探究实验经常考查的问题。
该探究活动的实验变量是( )
A.水量 B.水温
C.金鱼数量 D.金鱼呼吸次数
【答案】B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计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对照实验一般要遵循对照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设置重复实验等。
【解答】解: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他们设计了以水温为变量的对照实验,B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上述实验在步骤3的设计中,对每种情况的操作均同时设置了两组重复组,你认为下列有关说法确切的是( )
A.没有必要,各设一组就能看到实验结果
B.没有必要,两个组出现差异的话,就说明实验失败
C.有必要,一组结果不准的话就可以看另一组
D.有必要,可以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提高实验的可信度
【答案】D
【分析】(1)科学探究的过程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本题一是考查了学生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实验的操作能力,二是考查学生探究性实验的设计能力、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控制单一变量原则”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解答】解:该实验在步骤3的设计中,对每种情况的操作均同时设置了两组重复组,可以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提高实验的可信度,使实验结论更可靠。
故选:D。
【点评】掌握对照试验的设计要求。
请你预测以下实验结果中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
A.温度的降低或升高都不会影响金鱼的呼吸
B.①②组与③④组呼吸次数均比⑤⑥组少
C.①②组与③④组呼吸次数均比⑤⑥组多
D.①②组呼吸次数较⑤⑥组少,③④较⑤⑥组多
【答案】D
【分析】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称为对照试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该兴趣小组的同学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改变①②组水温,使水温降低10度;改变③④组水温,使水温均升高10度;⑤⑥组不做任何处理。这样形成对照试验,实验变量是温度,①②组和③④组是实验组,⑤⑥组是对照组;正常状态下,温度越高,小鱼的呼吸频率越快,所以①②组呼吸次数较⑤⑥组少,③④较⑤⑥组多。
故选:D。
【点评】理解掌握对照试验的设计步骤和要求是解题的关键。
三、实验探究题
26.实验探究题:某同学想探究土壤湿度对蚯蚓生活的影响,实验设计未完成,请你帮助他完成。
【发现并提出问题】蚯蚓喜欢生活在干燥的环境中吗?
【进行实验】
第一步:准备一个大盒子,底面铺上一层干土,从盒子的正中间将盒子分成两个部分,分别标号为甲和乙,甲保持不变,在乙中浇适量的水。这个实验中,实验变量是 湿度(或水分) 。甲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 对照 。
第二步:在准备的蚯蚓中选取大小、生长状况都大致相同的20条蚯蚓,平均分成两份,分别放入甲、乙两部分中,这样做的目的是 控制变量、减少实验误差 ,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第三步:定时记录甲和乙中蚯蚓的数量。
【实验结果】乙中的蚯蚓越来越多,最后绝大部分蚯蚓都集中在乙中。
【实验结论】 蚯蚓不喜欢生活在干燥的环境中 。
【答案】湿度(或水分);对照 控制变量、减少实验误差;蚯蚓不喜欢生活在干燥的环境中。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解答】解:【进行实验】第一步:本实验提出的探究问题是:蚯蚓喜欢生活在干燥的环境中吗?在设计对照实验时,甲组和乙组除了“湿度”(或“水分”)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而这个唯一的不同条件,就是该对照实验的变量。在对照实验中,通常把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叫实验组,把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叫对照组。可见,甲组“大盒子底面铺上一层干土”在实验中是对照组,起到的作用是对照。
第二步: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变量唯一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能正确地找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别,从而证明实验变量的作用。每组只用少量的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做实验不科学,可能因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自身原因等偶然性而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的数量要多,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排除偶然性,增强实验的准确性、可靠性。可见,在准备的蚯蚓中选取大小、生长状况都大致相同的20条蚯蚓,平均分成两份,分别放入甲、乙两部分中,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变量、减少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乙中的蚯蚓越来越多,最后绝大部分蚯蚓都集中在乙中”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蚯蚓不喜欢生活在干燥的环境中。
故答案为:湿度(或水分);对照 控制变量、减少实验误差;蚯蚓不喜欢生活在干燥的环境中。
【点评】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27.2022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次专门针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立法保护,将引领我国湿地保护全面进入法治化轨道。生物兴趣小组对某湿地公园开展调查,发现该湿地公园有很多生物,如:菹草(一种沉水植物)、芦苇、水杉、水蚤、小虾、小鱼等。
(1)影响菹草生活和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有很多,如: 温度(或阳光、空气、水分等) (写一点)。
(2)水蚤体小,长约2毫米(如图),身体分为头部和躯干部,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由此你判断水蚤属于 节肢 动物。
(3)小林同学认为,含洗洁精、洗手液等洗涤用品的生活污水可能对湿地水质产生不良影响。他通过查资料发现,许多沉水植物对水质有净化作用,例如菹草。为了探究洗洁精是否会对水质造成不良影响以及菹草是否对水质有净化作用,实验设计及结果如下表:
实验组别 实验材料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次/分钟)
A组 大小、发育状况相近的水蚤,每组10只 清水100毫升 观察、记录每只水蚤的心率,并计算每组平均值 198
B组 洗洁精稀释液100毫升 154
C组 浸泡过菹草的洗洁精稀释液100毫升 176
请分析回答:
①A组和B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 洗洁精 。
②每组计算水蚤心率的平均值,目的是: 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 。
③根据表格实验结果,小林得出:洗洁精稀释液对水蚤的心率有影响;菹草能减弱洗洁精稀释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以上结论的依据是: 使用洗洁精的水蚤心率受抑制,而使用浸泡过菹草的洗洁精的水蚤的心率受抑制较轻 。
④洗洁精稀释液对水蚤的心率有影响,这个实例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环境影响生物 。
⑤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人人可为。你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具体做法是: 减少洗洁精、洗手液的使用量 (写一点)。
【答案】(1)温度(或阳光、空气、水分等)
(2)节肢
(3)①洗洁精;②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③使用洗洁精的水蚤心率受抑制,而使用浸泡过菹草的洗洁精的水蚤的心率受抑制较轻;④环境影响生物;⑤减少洗洁精、洗手液的使用量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的变量。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其中影响菹草生活和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有很多,如温度、阳光、空气、水分等。
(2)节肢动物的特点是是身体分为头部和躯干部,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水蚤符合节肢动物的特点,因此水蚤属于节肢动物。
(3)①A组和B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唯一的变量是洗洁精不同,探究的是洗洁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②每组计算水蚤心率的平均值,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减少有生病的水蚤或其它原因导致的实验数据的不准确。
③根据上表中实验结果,小林得出:洗洁精稀释液对水蚤的心率有影响;菹草能减弱洗洁精稀释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根据表格中水蚤心率的数据的比较,小林得出以上结论的依据是:使用洗洁精的水蚤心率受抑制,而使用浸泡过菹草的洗洁精的水蚤的心率受抑制较轻。
④洗洁精稀释液对水蚤的心率有影响,这个实例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⑤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人人可为。通过该实验我感觉到日常生活中需要减少洗洁精、洗手液的使用量,避免这些液体的使用对其它生物造成伤害,对环境造成污染。
故答案为:(1)温度(或阳光、空气、水分等)
(2)节肢
(3)①洗洁精;②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③使用洗洁精的水蚤心率受抑制,而使用浸泡过菹草的洗洁精的水蚤的心率受抑制较轻;④环境影响生物;⑤减少洗洁精、洗手液的使用量
【点评】掌握对照实验的设置原则,并且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解题的关键。
四、解答题
28.如图,a、b为小明在同一台显微镜下,使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和物镜组合后看到的同一装片的两个不同视野,请据图分析回答:
组合序号 目镜 物镜
1 5× 4×
2 10× 16×
(1)视野a应是小明使用组合序号 2 观察到的结果。
(2)视野a的左上方存在一些污点,小明转动目镜时,污点不动,移动玻片后,污点仍在原处,请你帮小明判断,污点最可能出现在 物镜 上。
(3)小明发现视野b效果不理想,他想重做一张装片,则在重做相同类型的装片时,小明应特写注意以下哪一步骤的操作,才能避免出现视野b中的不理想现象 C 。
A.取样 B.涂抹 C.盖盖玻片 D.滴稀碘液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2)污点的位置只有三个可能位置目镜、物镜、反光镜。
(3)盖盖玻片操作。正确的方法是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目的是防止盖玻片低下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
【解答】解:(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序号1的放大倍数=5×4=20倍,序号2的放大倍数=10×16=160倍。据图可见:a的放大倍数大,b的放大倍数小。所以视野a是序号2观察的结果,视野b是序号1观察的结果。
(2)污点的位置只有三个可能位置目镜、物镜、反光镜。在观察过程中,当用手推动装片时,视野中的污点也随着移动,这时污点是装片上;如果视野中的污点不随着移动,则污点是在目镜或物镜上;在如果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标本,视野中的污点都没有被移走,可以判定污点可能是在物镜上。
(3)正确的盖盖玻片方法是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目的是防止盖玻片低下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视野b中由气泡,是盖盖玻片方法不当造成的。
故答案为:(1)2;
(2)物镜;
(3)C
【点评】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是考查的重点,多以实验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一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