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课时教案
学科 语文 年级册别 高二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人民日报》1966年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伟大的复兴”中的重要篇目。文章通过真实、生动的笔触,记述了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焦裕禄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带领群众治理风沙、盐碱、内涝“三害”的感人事迹,展现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作为一篇典范的人物通讯,它兼具新闻性与文学性,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重要载体。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备较强的文本阅读能力和初步的批判性思维,对人物传记类文本有一定认知基础,但对20世纪60年代的历史背景缺乏直观感受,难以真正理解焦裕禄所处时代的艰难与他精神的伟大。学生在情感共鸣上可能存在距离感,容易将英雄人物“符号化”。因此,教学中需通过情境还原、细节品读和史料补充,帮助学生走进历史现场,体悟人物内心,实现从“了解事迹”到“理解精神”的升华。
课时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
1. 深刻理解焦裕禄精神的时代价值,增强对中华民族奋斗精神的认同感。
2. 认识红色经典作品在传承民族精神、塑造主流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
语言运用
1. 准确把握通讯文体的语言特点,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
2. 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并尝试迁移运用。
思维能力
1. 通过分析人物言行背后的动机,提升逻辑推理与深层解读能力。
2. 能够结合时代背景对人物行为进行多维度评价,发展批判性思维。
审美创造
1. 感受通讯中真实与诗意交融的美学风格,体会崇高之美。
2. 在朗读与想象中重构历史场景,激发情感共鸣,提升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理清文章结构,把握焦裕禄的主要事迹及其体现的精神品质。
2. 品析关键语句,学习人物通讯的写作技巧。
难点
1. 突破时空隔阂,真正理解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精神境界。
2. 将历史人物的精神品格与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建立联系,实现价值引领。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焦裕禄生平影像资料、兰考今昔对比图片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5分钟】 一、数字叩问,唤醒记忆 (一)、呈现一组震撼数据:
1. 教师缓缓说道:“同学们,请看这组数字:他在兰考工作仅475天;确诊肝癌后仍坚持工作400余天;去世时年仅42岁。这三个数字背后,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又做了什么,让半个世纪后的我们依然铭记?”
2. 播放一段简短的纪录片片段:画面中,黄沙漫天,村庄被掩埋,百姓扶老携幼逃荒。旁白低沉:“1962年的河南兰考,风沙、盐碱、内涝‘三害’肆虐,全县20万人中有近20万逃荒在外。就在这最黑暗的时刻,一个瘦弱的身影走进了这片苦难的土地。”
3. 教师深情引入:“他就是焦裕禄。今天,让我们打开这篇发表于1966年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走进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去触摸一位共产党员滚烫的初心。”
二、设疑激趣,明确任务 (一)、提出核心问题:
1.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心目中的‘好干部’,你会选什么?是‘能干’?‘清廉’?还是‘亲民’?那么,在极端贫困与灾难面前,什么样的品质才配得上‘榜样’二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研读课文。”
2. 展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单:“我们将完成三项挑战:第一,成为‘细节侦探’,找出最打动你的三个细节;第二,化身‘心灵译者’,解读焦裕禄每一个举动背后的情感密码;第三,担当‘时代对话者’,思考这份精神遗产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1. 观看视频,感受兰考当年的苦难景象。
2. 思考教师提出的关于“好干部”的问题。
3. 明确本节课的三项学习任务。
4. 带着疑问翻开课文。
评价任务 注意力集中:☆☆☆
问题意识强:☆☆☆
任务理解清:☆☆☆
设计意图 以极具冲击力的数据和影像创设历史情境,迅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通过设问激发认知冲突,使“榜样”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可探究化。明确的学习任务赋予学生角色感,增强参与主动性。
初读感知
【8分钟】 一、速读梳理,构建框架 (一)、指导快速阅读策略:
1. “请大家用3分钟时间快速浏览全文,注意每一段的首尾句,抓住关键词。我们的目标是理清文章脉络:焦裕禄来到兰考后,主要做了哪几件事?请在课本上用简洁词语标注出来。”
2. 巡视课堂,提醒学生关注文中标志性语句,如“他来到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经常肝部痛得直不起腰”等,这些句子往往是段落主旨的凝练表达。
3. 提供结构支架:“我们可以从‘调查研究—科学决策—带头实干—带病工作—临终遗言’这几个方面来把握他的事迹。”
二、小组交流,绘制导图 (一)、组织合作学习:
1. “现在,请前后四人为一组,分享你们梳理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幅‘焦裕禄工作路线图’。可以用箭头连接事件,用关键词概括行动,用表情符号表达情感。”
2. 教师下组指导,鼓励学生不仅写“做了什么”,更要思考“为什么这么做”。例如,当看到“蹲点调研70多天”时,追问:“这说明他相信什么真理?”引导学生联想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3. 强调团队协作:“每个人都要发言,最后推选一位代表准备展示。” 1. 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关键信息。
2. 小组讨论,整合观点。
3. 合作绘制思维导图。
4. 推选代表准备发言。
评价任务 信息提取准:☆☆☆
合作参与度高:☆☆☆
导图逻辑清:☆☆☆
设计意图 通过速读训练提升信息筛选能力,借助小组合作实现思维碰撞。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既是知识建构,也是情感投入的过程,帮助学生从零散信息走向整体认知,为深度品读奠定基础。
精读品析
【15分钟】 一、聚焦细节,感受人格力量 (一)、出示第一个感人细节:
1. 教师深情朗读:“有一次,他答应儿子买肉吃,全家高兴地等着。可是当他拿着钱走到食堂门口时,却看见一位五保户老人饿得晕倒了。他毫不犹豫地把钱给了老人,自己空手回家。”
2. 提问:“这个细节中,哪个动作最戳中你的心?‘毫不犹豫’四个字背后,藏着怎样激烈的思想斗争?如果你是那个盼肉吃的孩子,你会怨父亲吗?”引导学生体会“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
3. 补充背景:当时焦裕禄每月工资仅几十元,家中六个孩子,常年缺衣少食。这一笔钱,可能是全家半个月的油盐开支。
(二)、剖析第二个震撼场景:
1. 展示原文:“他经常肝部痛得直不起腰、骑不了车,即使如此,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顶住肝部,坚持工作,日复一日。”
2. 提问:“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那个画面:深夜,办公室灯光昏黄,一个人蜷缩在椅子上,左手紧按腹部,右手还在批改文件。他的身体在颤抖,额头上渗出冷汗。这时,他会想些什么?”
3. 引导学生关注“硬物”这个词——据记载,他办公桌抽屉里有一把藤椅,被顶出了一个大洞。这件实物后来成为国家一级文物。这把破椅子,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力地诉说着什么是“鞠躬尽瘁”。
二、对比阅读,深化理解 (一)、引入反衬材料:
1. 教师出示一段现代官员贪腐案例简介:“某市原市委书记,任职期间大肆敛财,涉案金额超亿元,家中搜出现金堆积如山。”
2. 提问:“同样是县委书记,一个倾尽所有只为百姓一口饭,一个榨取民脂民膏填满私囊。这两种人生选择,根源何在?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价值坐标?”
3. 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寻找答案:“文中说,‘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这句话体现了怎样的生命观?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何本质不同?” 1. 听读细节,沉浸体验。
2. 回答问题,表达感受。
3. 闭眼想象,进入情境。
4. 对比思考,辨析价值观。
评价任务 情感投入深:☆☆☆
解读有深度:☆☆☆
对比分析准:☆☆☆
设计意图 选取最具感染力的细节进行放大式品读,通过朗读、想象、提问层层推进,让学生在情感共振中理解人物。引入现实对照,激活批判性思维,促使学生超越感动,走向理性反思,真正触及价值观层面。
合作探究
【10分钟】 一、议题研讨:何为真正的“榜样”? (一)、发布核心议题:
1. “有人说,焦裕禄太理想化了,现实中不可能有这样完美的人。也有人说,正是因为他真实地存在过,才证明人性可以达到如此高度。你认为,一个榜样是否必须‘完美’?他的伟大之处究竟在于‘无私’本身,还是在于明知痛苦仍选择坚守?”
2. 分组讨论规则:“每组选择一个立场,先内部论证,再选出两位辩手准备与其他组交锋。注意引用文中的具体事例支撑观点。”
(二)、组织微型辩论:
1. 邀请不同观点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适时介入:“有没有同学愿意做‘中间派’?比如,既承认他的伟大,又担忧这种牺牲模式不可持续?”
2. 引导深入:“当我们赞美‘燃尽自己照亮别人’时,是否也应思考如何建立更健康的干部激励机制?榜样的力量,不应只是让人流泪,更应启发制度建设。”
二、书写致敬信 (一)、布置情感表达任务:
1. “无论你如何看待‘完美’之争,请写下你想对焦裕禄说的一句话。可以是敬意,是疑问,是承诺,也可以是一声轻轻的‘谢谢’。”
2. 提供写作提示:“你可以这样开头:‘尊敬的焦书记,当我读到您……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 1. 参与小组讨论,表达观点。
2. 倾听他人,记录要点。
3. 准备并参与班级交流。
4. 动笔书写致敬短语。
评价任务 观点有依据:☆☆☆
表达有逻辑:☆☆☆
书写有真情:☆☆☆
设计意图 通过开放性议题打破单向颂扬模式,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辩论形式锻炼思辨能力,而书写环节则提供情感出口,实现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完成从“外在学习”到“内在认同”的转化。
总结升华
【7分钟】 一、精神提炼,时代回响 (一)、归纳焦裕禄精神内核:
1.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焦裕禄:他不是神,他会疼,会累,会牵挂家人。但他之所以成为榜样,是因为在个人利益与人民福祉之间,他一次次选择了后者。他的伟大,不在无欲无求,而在明知代价仍毅然前行。”
2. 提炼精神关键词:“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这就是历久弥新的焦裕禄精神。”
二、跨越时空的对话 (一)、链接现实生活:
1. 展示图片:当代扶贫干部黄文秀、抗疫医生张定宇、乡村教师张桂梅。“他们身上,是否也有焦裕禄的影子?英雄从未远去,只是换了名字,继续守护这片土地。”
2. 升华主题:“鲁迅先生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焦裕禄用生命诠释了这句话。他让我们明白,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给予多少;不在于职位高低,而在于能否在平凡岗位上点燃一束光。”
3. 结束语:“愿我们都能成为那束微光——不必耀眼,但要温暖;不必宏大,但要坚持。因为,正是无数这样的光,汇聚成了民族前行的星河。” 1. 倾听总结,内化精神。
2. 观看图片,建立联系。
3. 思考自身,展望未来。
4. 静心聆听,获得启迪。
评价任务 精神理解深:☆☆☆
情感共鸣强:☆☆☆
价值认同明:☆☆☆
设计意图 通过提炼关键词实现知识结构化,借助当代人物建立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引用鲁迅名言提升语言美感,结尾以诗意比喻收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责任意识,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
1. 从文中摘录三个最令你感动的细节描写,并分别用一句话点评其表达效果。
2.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2)“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拓展写作
阅读新华社报道《新时代的焦裕禄式好干部——廖俊波》,比较两位干部在工作环境、面临挑战、精神品质上的异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读后感。要求:观点鲜明,事例具体,语言流畅。
三、实践体验
利用周末时间,采访一位身边的基层工作者(如社区工作人员、环卫工人、乡村教师等),了解他们的日常工作与心声,撰写一份简短的人物小传,并在班级分享。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
1. 示例:细节“他用手或硬物顶住肝部坚持工作”——通过动作细节展现其顽强意志,极具视觉冲击力,令人肃然起敬。
2. (1)强调深入实际、亲自调研的重要性;(2)高度概括其无私奉献的公仆情怀;(3)准确描述其忘我工作的精神状态。
二、拓展写作
相同点:都具有强烈的为民情怀、务实的工作作风、忘我的奉献精神。
不同点:焦裕禄面对的是自然灾害,廖俊波面对的是经济发展难题;时代背景不同,但精神内核一致。写作应突出“变的是任务,不变的是初心”这一主线。
板书设计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中心图:一棵扎根沙丘的泡桐树】
↑ 根系深扎大地 —— 亲民爱民
↓ 枝干迎风挺立 —— 艰苦奋斗
○ 叶片繁茂成荫 —— 科学求实
★ 花朵洁白芬芳 —— 无私奉献
左侧箭头:调查研究 → 科学决策 → 带头实干
右侧箭头:肝痛如绞 → 手顶藤椅 → 坚守岗位
底部横幅:精神不朽 · 光照后人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以“数字+影像”导入有效激发兴趣,迅速营造庄重氛围。
2. “细节侦探”“心灵译者”等角色任务设计新颖,学生参与度高。
3. 引入现实对照与微型辩论,避免了单一颂扬,促进了深度思考。
不足之处
1. 时间分配稍显紧张,部分小组未能充分展开辩论。
2. 对文本语言特色的分析还可更细致,如排比句、引语的运用。
3. 个别学生因缺乏历史背景知识,情感共鸣仍显表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