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单元测试)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1(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单元测试)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1(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15 08:5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一、单选题(本小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分)关于酶的性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特殊的有机物,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B.一旦离开活细胞,酶就失去催化能力
C.淀粉酶不能催化麦芽糖分解成葡萄糖
D.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受温度和酸碱度的影响
2.(2分)在实验中需要控制各种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是(  )
A.因变量 B.自变量 C.无关变量 D.控制变量
3.(2分)小赵同学从某真菌中提取了一种纤维素酶,他研究了温度对该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如图.从图可推测(  )
A.此酶的最适温度为50℃
B.降低温度可显著降低此酶活性
C.提高温度可显著增强此酶活性
D.此酶在40℃~60℃的温度范围内使用较好
4.(2分)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有几项是正确的(  )
①是有分泌功能细胞产生的 ②有的从食物中获得,有的在体内转化而来
③凡是活细胞都含有酶 ④酶都是有机物 ⑤有的酶是蛋白质,有的是固醇
⑥酶能起催化作用 ⑦在新陈代谢和生殖发育中起调控作用 ⑧酶在代谢中有多种功能。
A.2 B.3 C.4 D.5
5.(2分)如图甲是过氧化氢酶活性受pH影响的示意图,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H2O2分解产生O2的量随时间变化情况.若该酶促反应过程中某一个条件发生变化,以下改变正确的是(  )
A.pH=a时,e点下移,d点左移
B.pH=c时,e点为0
C.温度降低时,e点下移,d点右移
D.H2O2的量增加时,e点上移,d点右移
6.(2分)如图为ATP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字母A表示腺苷
B.a、b、c表示高能磷酸键
C.ATP供能时b、c同时断裂
D.虚线框部分是RNA的组成单位之一
7.(2分)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TP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
B.ATP的合成可以来自丙酮酸分解产生酒精和CO2的过程
C.在平静和剧烈运动状态下,细胞内ATP的含量都能保持动态平衡
D.ATP分子由1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和2个磷酸基团组成
8.(2分)生物体内能量代谢中ATP的合成和利用过程如图所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动植物体内都有呼吸作用为ATP的合成提供能量
B.①过程和②过程的酶和场所不相同
C.c表示吸收的能量,d表示释放的能量,两者数值相等、形式相同
D.ATP的活细胞中的含量很少,但转换速度很快
9.(2分)下列生理过程中,释放能量最多的是(  )
A.葡萄糖氧化分解为CO2和H2O
B.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CO2
C.葡萄糖分解为乳酸
D.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10.(2分)如图表示呼吸作用过程中葡萄糖分解的两个途径。酶1、酶2和酶3依次分别存在于(  )
A.线粒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B.线粒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C.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D.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11.(2分)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呼吸的场所是线粒体
B.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
C.水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产物
D.无氧呼吸过程均不产生CO2
12.(2分)下列叙述符合生物学原理的是(  )
A.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避免组织细胞缺氧死亡
B.快速登山时,人体的能量主要来自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C.蔬菜在低氧、干燥、低温的环境中,可延长保鲜时间
D.稻田定期排水可防止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对细胞造成毒害
13.(2分)现有一瓶掺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吸进氧气与放出CO2的体积之比为3:5,这是因为(  )
A.有的酵母菌在进行有氧呼吸
B.有的酵母菌在进行有氧呼吸
C.有的酵母菌在进行有氧呼吸
D.有的酵母菌在进行无氧呼吸
14.(2分)如图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不同氧浓度下CO2的生成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R点时该植物器官的无氧呼吸最弱,P点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B.该植物器官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量为O、Q、R、P四点围成的面积
C.若AB=BR,则A浓度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相等
D.储藏该植物器官,应控制空气流通,使氧浓度保持在O~A范围
15.(2分)某同学在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在滤纸中央滴一滴提取液,然后进行纸上层析,得到四个不同颜色的同心圆.其由外向内的第三圈的颜色是(  )
A.蓝绿色 B.黄绿色 C.黄色 D.橙黄色
16.(2分)下列有关“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提取的原理是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都易溶于有机溶剂
B.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更有助于叶肉细胞的破碎
C.用毛细吸管均匀地在滤纸条上画出一条滤液细线
D.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应浸入层析液以更好的分离色素
17.(2分)光合作用的过程根据光合作用图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⑤过程发生于叶绿体基质中
B.⑥过程发生于叶绿体基粒上
C.图示①﹣④依次为[H]、ATP、CO2、(CH2O)
D.②不仅用于还原C3化合物,还可促进③与C5的结合
18.(2分)在光照最强的夏季的中午,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反而会降低。此时,细胞内C3、C5以及ATP含量的变化依次是(  )
A.增加、减少、减少 B.减少、增加、增加
C.减少、增加、减少 D.增加、减少、增加
19.(2分)如图分别表示两个自变量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情况,除各图中所示因素外,其他因素均控制在最适范围。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乙图中d点与c点相比,相同时间内叶肉细胞中C5的生成较少
B.图中M、N、P点的限制因素分别是CO2浓度、温度、光照强度
C.丙图中,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曲线走势将稳定不变
D.甲图中a点的限制因素可能是叶绿体中色素的含量
20.(2分)如图表示叶绿体中色素吸收光能的情况。根据此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
①据图可知,用白光中450nm左右波长的光比白光更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强度;②在经过纸层析法分离出来的色素带上,胡萝卜素的印记在最上面;③土壤中缺乏镁时,420~470nm波长的光的利用量显著减少,C3的合成速率相对于正常叶片减缓;④由550nm波长的光转为670nm波长的光后,叶绿体中C5的量相对增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2分)如图表示某绿色植物在生长阶段体内物质的转变情况,哪一过程产生的ATP最多(  )
A.① B.② C.③ D.④
22.(2分)如图是细胞中糖类合成与分解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H2O)+O2CO2+H2O+能量.
A.过程①只在线粒体中进行,过程②只在叶绿体中进行
B.过程①产生的能量全部储存在ATP中
C.过程①和②中均能产生[H],二者还原的物质不同
D.过程②产生的(CH2O)中的氧全部来自H2O
23.(2分)如图是叶肉细胞在不同环境下叶绿体与线粒体代谢简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叶绿体和线粒体增大膜面积的方式不同
B.该细胞处于一定的光照条件下
C.该细胞中两个细胞器中发生了可逆反应
D.图中O2和CO2都是顺浓度梯度扩散
24.(2分)如图表示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绿色植物吸收CO2的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a~b段对应的任何时间内都适宜进行植物呼吸作用强度的测定
B.b点表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速率相等
C.在c点所对应的光照强度下,绿色植物仅进行光合作用
D.由图分析可知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作用强度持续增大
25.(2分)如图是[H]随化合物在生物体内转移的过程,下面对其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能形成ATP的过程有①②④⑤⑥⑦
B.[H]经⑤转移到水中,其过程需氧气参与
C.①产生的[H]可在②过程中将三碳化合物还原
D.长在向阳坡上的小麦比背阳坡上的小麦①过程旺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11分)下面的三个图是某研究小组围绕探究H2O2分解条件而获得的实验结果。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一、二、三所代表的实验中,实验自变量依次为    、    、    。
(2)根据图一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3)图二曲线B点以后O2产生速率不再变化的最可能原因是    。
(4)根据你的理解,图三曲线纵坐标最可能代表    。
(5)一般情况下,不能用H2O2为材料来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原因是    。
27.(9分)如图为ATP﹣ADP相互转化示意图,请回答:
(1)ATP的中文名称是    ,ATP的结构简式为    ,水解时可释放大量能量的化学键为    。ATP水解的反应式为    。
(2)动物体细胞合成ATP的能量来源于    作用;绿色植物细胞合成ATP的能量来源于    作用与    作用。
28.(10分)生物体内葡萄糖分解代谢过程如下,请据图解回答:
(1)A是    ,其产生的部位是    。
(2)反应①②③④中,必须在有氧条件下进行的是    反应①③④发生的场所是    。
(3)可在人体细胞中进行的是    。
(4)苹果贮藏久了,会有酒味产生,其原因是发生了图中    过程;而马铃薯贮藏久了会有乳酸产生,其原因是马铃薯块茎在    条件下进行了图中    过程
(5)粮食储藏过程中,有时会发生粮堆湿度增大现象,这是因为    。
(6)如果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了等量的CO2,所消耗的葡萄糖之比为    。
29.(8分)下列分别是叶绿体模型图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图解,请据图回答. ([]内填编号)
(1)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    ]    上.
(2)暗反应中需要光反应提供的物质是[    ]    和[    ]    .
(3)过程Ⅳ称为    ,其代谢产物[⑦]是    .
(4)夏日的午后,如果气温过高,叶片的气孔关闭,导致[    ]    供应大大减少,C3的产量随之    (填增加/减少).
30.(12分)除图示变量外,其他条件都相同且适宜的情况下,图甲表示菠菜的叶肉细胞光合作用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乙表示菠菜植株CO2吸收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请回答:
(1)图甲中,光照强度为b时,光合作用速率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呼吸作用速率;c点时菠菜植株接受的光照强度相当于图乙的    (用图乙中字母表示)所对应的光照强度范围;光强度为d时,单位时间内菠菜的叶肉细胞从周围吸收    个单位的CO2,此时若适当提高温度,其O2产生量的相对值将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请据图甲判断白天12小时处于d点状态,再经历12小时的黑夜处理,植株内的有机物是否有积累    (是/否)。理由是    。
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本小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分)关于酶的性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特殊的有机物,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B.一旦离开活细胞,酶就失去催化能力
C.淀粉酶不能催化麦芽糖分解成葡萄糖
D.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受温度和酸碱度的影响
【答案】B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
【解答】解:A、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A正确;
B、只要条件适宜,酶在细胞内和细胞外都可以发挥催化作用,B错误;
C、酶具有专一性,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但不能催化麦芽糖分解,C正确;
D、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受温度和酸碱度的影响,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酶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酶的概念、化学本质及特性,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2分)在实验中需要控制各种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是(  )
A.因变量 B.自变量 C.无关变量 D.控制变量
【答案】B
【分析】生物实验中的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变量可分为
①自变量: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
②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
③无关变量: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解答】解:在实验中需要控制各种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是自变量,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探究实验的知识,考生分析实验过程、能正确区分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是解题的关键。
3.(2分)小赵同学从某真菌中提取了一种纤维素酶,他研究了温度对该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如图.从图可推测(  )
A.此酶的最适温度为50℃
B.降低温度可显著降低此酶活性
C.提高温度可显著增强此酶活性
D.此酶在40℃~60℃的温度范围内使用较好
【答案】D
【分析】由曲线图可知:此酶在40℃~60℃的温度范围内使用较好,此酶的最适温度为55℃.
【解答】解:A、由表中数据可知,此酶的最适温度为55℃,A错误。
B、到达最适温度之前,降低温度可显著降低此酶活性,B错误。
C、到达最适温度之前,提高温度可显著增强此酶活性,C错误。
D、由曲线图可知:此酶在40℃~60℃的温度范围内使用较好,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温度对酶活性的探究,意在考查考生能从所给表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4.(2分)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有几项是正确的(  )
①是有分泌功能细胞产生的 ②有的从食物中获得,有的在体内转化而来
③凡是活细胞都含有酶 ④酶都是有机物 ⑤有的酶是蛋白质,有的是固醇
⑥酶能起催化作用 ⑦在新陈代谢和生殖发育中起调控作用 ⑧酶在代谢中有多种功能。
A.2 B.3 C.4 D.5
【答案】B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所以酶的基本单位都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2、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等特性,酶具有高效性的原因是酶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3、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如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永久失活,但低温只能降低酶的活性,不会使酶失活。
【解答】解:①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①错误;
②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不能来源于食物,②错误;
③凡是活细胞都含有酶,③正确;
④酶是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④正确;
⑤酶是蛋白质或RNA,而不是固醇,⑤错误;
⑥酶只起催化功能,⑥正确;
⑦酶只起催化作用,不起调控作用,⑦错误;
⑧酶只起催化作用,⑧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酶的概念、酶的特性、酶在代谢中的作用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酶的概念、特性、作用原理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基础知识点,明确酶只起催化作用,不能调节生命活动,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各叙说作出准确的判断。
5.(2分)如图甲是过氧化氢酶活性受pH影响的示意图,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H2O2分解产生O2的量随时间变化情况.若该酶促反应过程中某一个条件发生变化,以下改变正确的是(  )
A.pH=a时,e点下移,d点左移
B.pH=c时,e点为0
C.温度降低时,e点下移,d点右移
D.H2O2的量增加时,e点上移,d点右移
【答案】D
【分析】1、酶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反应平衡所需时间,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2、分析示意图:图甲是H2O2酶活性受pH影响的曲线,其中b点是H2O2酶的最适PH,在b点之前,随PH升高,酶活性上升,超过b点,随PH上升,酶活性降低,直到失活;
图乙中d点表示达到化学反应平衡所需时间,e点表示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解答】解:A、pH由b→a时,酶的活性降低,化学反应速率减慢,到达化学反应平衡所需的时间延长,但PH改变不会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所以d点右移,e点不移,A错误;
B、pH=c时,过碱条件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失活,不能催化H2O2水解,但H2O2在常温下也能分解,所以e点不为0,B错误;
C、图乙是在最适温度下,pH=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若温度降低,则酶活性降低,化学反应速率减慢,到达化学反应平衡所需的时间延长,但温度降低不会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所以d点右移,e点不移,C错误;
D、H2O2量增加时,达到化学反应平衡所需时间延长,且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升高,即e点上移,d点右移,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要求考生掌握温度、pH等因素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题干信息“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a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分析曲线图,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6.(2分)如图为ATP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字母A表示腺苷
B.a、b、c表示高能磷酸键
C.ATP供能时b、c同时断裂
D.虚线框部分是RNA的组成单位之一
【答案】D
【分析】分析图解:图中A表示腺嘌呤,P表示磷酸基团,a表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b、c表示高能磷酸键。
【解答】解:A、图中字母A表示腺嘌呤,腺苷=腺嘌呤+核糖,A错误;
B、b、c表示高能磷酸键,ATP分子中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B错误;
C、ATP供能时,c比b更容易断裂,C错误;
D、虚线框部分表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要求考生识记ATP的结构特点,识记产生ATP的途径和场所,再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7.(2分)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TP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
B.ATP的合成可以来自丙酮酸分解产生酒精和CO2的过程
C.在平静和剧烈运动状态下,细胞内ATP的含量都能保持动态平衡
D.ATP分子由1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和2个磷酸基团组成
【答案】C
【分析】ATP既是贮能物质,又是供能物质,因其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有大量能量,水解时又释放出大量能量;ATP在活细胞中的含量很少,因ATP与ADP可迅速相互转化;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普遍存在于生物界中,是生物界的共性.
【解答】解:A、ATP是生物体的直接能源物质,A错误;
B、丙酮酸分解产生酒精和CO2的过程不产生ATP,B错误;
C、ATP是直接能源物质,但体内含量比较少,消耗后可迅速转化,细胞内ATP的含量总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C正确;
D、ATP分子由1个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和2个磷酸基团组成,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ATP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以及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ATP的合成场所及ATP的结构和特点.
8.(2分)生物体内能量代谢中ATP的合成和利用过程如图所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动植物体内都有呼吸作用为ATP的合成提供能量
B.①过程和②过程的酶和场所不相同
C.c表示吸收的能量,d表示释放的能量,两者数值相等、形式相同
D.ATP的活细胞中的含量很少,但转换速度很快
【答案】C
【分析】1、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2、ATP和ADP转化过程中:
①酶不同:水解酶和合成酶;
②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
③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3、分析题图:图中a代表呼吸作用,b是光合作用过程,c代表光能和化合物中的能量,d是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
【解答】解:A、动植物细胞中都有呼吸作用为ATP的合成提供能量,A正确;
B、①为ATP的合成过程,②为ATP的水解过程,这两个过程所需的酶和场所不相同,B正确;
C、c表示吸收的能量,d表示释放的能量,两者数值不相等、形式也不相同,C错误;
D、ATP的活细胞中的含量很少,但转换速度很快,因此能保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供应,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ATP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ATP的结构特点,掌握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过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9.(2分)下列生理过程中,释放能量最多的是(  )
A.葡萄糖氧化分解为CO2和H2O
B.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CO2
C.葡萄糖分解为乳酸
D.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答案】A
【分析】有氧呼吸过程是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大量能量,并合成大量ATP的过程;无氧呼吸是指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乳酸或者酒精和二氧化碳,释放少量能量、同时合成少量ATP的过程.
【解答】解:A、葡萄糖氧化分解为CO2和H2O是有氧呼吸过程,释放的能量最多,A正确;
B、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CO2是无氧呼吸过程,释放的能量少,B错误;
C、葡萄糖分解成乳酸是无氧呼吸过程,释放的能量少,C错误;
D、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产生的能量较少,D错误。
故选:A。
【点评】对于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比较、记忆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0.(2分)如图表示呼吸作用过程中葡萄糖分解的两个途径。酶1、酶2和酶3依次分别存在于(  )
A.线粒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B.线粒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C.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D.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过程。
(1)有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 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葡萄糖)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 20[H]+6CO2+少量能量 (2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反应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
(2)无氧呼吸的场所是在细胞质基质内。
【解答】解: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细胞呼吸的过程,其中酶1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的场所,形成丙酮酸和[H],场所是细胞质基质;酶2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形成二氧化碳和[H],场所是线粒体;酶3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物是乳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所以酶1、酶2、酶3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模式图,考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及场所,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识图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11.(2分)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呼吸的场所是线粒体
B.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
C.水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产物
D.无氧呼吸过程均不产生CO2
【答案】C
【分析】1、有氧呼吸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场所:细胞质基质):C6H12O62丙酮酸+4[H](少)+能量(少)
②第二阶段(场所:线粒体基质):2丙酮酸+6H2O6CO2+20[H]+能量(少)
③第三阶段(场所:线粒体内膜):24[H]+6O212H2O+能量(大量)。
2、无氧呼吸中酒精发酵的反应式是: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无氧呼吸中乳酸发酵的反应式是:C6H12O62C3H6O3+能量。
【解答】解:A、细胞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A错误;
B、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B错误;
C、水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产物,C正确;
D、无氧呼吸中的酒精发酵能够产生CO2,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细胞呼吸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根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准确判断。
12.(2分)下列叙述符合生物学原理的是(  )
A.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避免组织细胞缺氧死亡
B.快速登山时,人体的能量主要来自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C.蔬菜在低氧、干燥、低温的环境中,可延长保鲜时间
D.稻田定期排水可防止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对细胞造成毒害
【答案】B
【分析】细胞呼吸的影响因素有温度、O2的浓度、CO2的浓度和含水量;晒干小麦种子,减少水分以降低呼吸作用,以延长保存期限;对番茄植株进行摘心,解除顶芽对侧芽的抑制作用,增加产量;夜晚适当降低温室内的温度,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以提高产量;农村采用密闭的土窑保存水果蔬菜,目的增加CO2浓度,抑制有氧呼吸。
常考的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用透气纱布或“创可贴”包扎伤口:增加通气量,抑制破伤风杆菌的无氧呼吸。
2、酿酒时:早期通气﹣﹣促进酵母菌有氧呼吸,利于菌种繁殖,后期密封发酵罐﹣﹣促进酵母菌无氧呼吸,利于产生酒精。
3、食醋、味精制作:向发酵罐中通入无菌空气,促进醋酸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进行有氧呼吸。
4、土壤松土,促进根细胞呼吸作用,有利于主动运输,为矿质元素吸收供应能量
5、稻田定期排水:促进水稻根细胞有氧呼吸。
6、提倡慢跑:促进肌细胞有氧呼吸,防止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肌肉酸胀。
【解答】解:A、选用透气性好的“创可贴”,是为了避免厌氧微生物的繁殖,从而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A错误;
B、人属于需氧型生物,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氧气,在剧烈运动时,人体细胞仍然以有氧呼吸为主获取能量,只有部分细胞因缺氧而进行无氧呼吸,故快速登山时,人体的能量主要来自有氧呼吸过程中有机物的分解,B正确;
C、蔬菜保鲜应该是低温、低氧和适宜的湿度,既达到了抑制蔬菜的呼吸作用的目的,同时还能防止蔬菜中水分过快的散失,C错误;
D、稻田定期排水可防止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细胞造成毒害,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的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13.(2分)现有一瓶掺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吸进氧气与放出CO2的体积之比为3:5,这是因为(  )
A.有的酵母菌在进行有氧呼吸
B.有的酵母菌在进行有氧呼吸
C.有的酵母菌在进行有氧呼吸
D.有的酵母菌在进行无氧呼吸
【答案】C
【分析】酵母菌的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根据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公式计算即可,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方式可以用以下两个反应式来表示: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有氧呼吸时,二氧化碳和葡萄糖之比为6:1,无氧呼吸时则为2:1,据此解答.
【解答】解:设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X,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Y,根据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可得关系式:(6X+2Y):6X=5:3,解得X:Y=1:2.因此有的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有的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呼吸的类型及总反应式,能根据总反应式及题中数据进行相关计算,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14.(2分)如图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不同氧浓度下CO2的生成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R点时该植物器官的无氧呼吸最弱,P点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B.该植物器官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量为O、Q、R、P四点围成的面积
C.若AB=BR,则A浓度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相等
D.储藏该植物器官,应控制空气流通,使氧浓度保持在O~A范围
【答案】B
【分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较低氧气浓度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大于氧气的吸收量,说明较低浓度条件下植物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且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
2、植物有氧呼吸的反应式是: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植物细胞无氧呼吸的反应式是: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解答】解:A、R点时该植物器官的无氧呼吸受抑制,细胞总呼吸强度最弱,P点时氧气的吸收量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相等,此时只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
B、根据图示曲线,该植物器官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量为O、Q、R、P四点围成的面积,B正确;
C、AB为有氧呼吸过程氧气的吸收量,即有氧呼吸过程二氧化碳的释放量,BR表示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AB=BR说明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量相等;由于消耗等mol葡萄糖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之比是3:1,那么产生等量的二氧化碳,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与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之比是1:3,C错误;
D、由于A点时细胞总呼吸强度最弱,所以储藏该植物器官,应控制空气流通,使氧浓度保持在A点,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呼吸、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之间的数量关系,无氧呼吸与氧气浓度的关系,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及应用,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细胞呼吸方式的综合理解应用 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分析曲线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图文转换能力。
15.(2分)某同学在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在滤纸中央滴一滴提取液,然后进行纸上层析,得到四个不同颜色的同心圆.其由外向内的第三圈的颜色是(  )
A.蓝绿色 B.黄绿色 C.黄色 D.橙黄色
【答案】A
【分析】1、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2、把在滤纸中央滴一滴提取液,然后进行纸上层析,得到四个不同颜色的同心圆,四个圆圈中扩散最慢的即为圆圈最小的,四个圆圈中扩散最快的即为圆圈最大的,圆圈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解答】解: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在滤纸中央滴一滴提取液,然后进行纸上层析,得到四个不同颜色的同心圆。其由外向内的第三圈的颜色是叶绿素a(蓝绿色)。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掌握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择的材料是否合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操作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6.(2分)下列有关“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提取的原理是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都易溶于有机溶剂
B.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更有助于叶肉细胞的破碎
C.用毛细吸管均匀地在滤纸条上画出一条滤液细线
D.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应浸入层析液以更好的分离色素
【答案】D
【分析】1、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叶绿体有分为叶绿素a和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有分为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光合作用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2、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①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②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③各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④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解答】解:A、提取的原理是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都易溶于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丙酮等,通过过滤提取,A正确;
B、研磨过程中加入二氧化硅能增大摩擦,更有助于叶肉细胞的破碎,B正确;
C、用毛细管吸少量滤液,沿铅笔线处小心均匀地画出一条滤液细线,并重复2﹣3次,每次等上一次干以后再重复画,C正确;
D、把画好细线的滤纸条插入层析液中,滤液细线不能触及层析液,不能摇晃,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叶绿素的种类、组成成分和功能以及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7.(2分)光合作用的过程根据光合作用图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⑤过程发生于叶绿体基质中
B.⑥过程发生于叶绿体基粒上
C.图示①﹣④依次为[H]、ATP、CO2、(CH2O)
D.②不仅用于还原C3化合物,还可促进③与C5的结合
【答案】C
【分析】1、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2、分析图示,表示光合作用图解,其中①表示[H],②表示ATP,③表示二氧化碳,④表示糖类等有机物,⑤表示光反应阶段,⑥表示暗反应阶段。
【解答】解:A、据图分析可知,⑤表示光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A错误;
B、图中⑥表示暗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基质,B错误;
C、图中①代表[H],②代表ATP,③代表CO2,④代表(CH2O),C正确;
D、②可以用于还原C3化合物,但是不能促进③CO2与C5的结合,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要注意,光反应离不开光,暗反应有光无光均可进行。光反应需要暗反应提供的ADP和Pi,暗反应需要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两者相互依存,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
18.(2分)在光照最强的夏季的中午,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反而会降低。此时,细胞内C3、C5以及ATP含量的变化依次是(  )
A.增加、减少、减少 B.减少、增加、增加
C.减少、增加、减少 D.增加、减少、增加
【答案】B
【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其中光照强度主要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温度主要影响光合作用过程中酶的活性;而二氧化碳浓度影响光合作用暗反应中的二氧化碳的固定。
【解答】解:夏季中午,由于光照过强、温度过高,导致部分气孔关闭,吸收二氧化碳减少。
根据卡尔文循环的图解可推断:二氧化碳减少时,C5化合物无法与二氧化碳结合而积累,导致C5增加,而C3化合物生成量减少;
由于C3化合物生成量减少,导致光反应产生的ATP也不会消耗,短时间内会出现ATP增加。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光合作用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能够根据暗反应中的卡尔文循环判断二氧化碳的变化对C3、C5以及ATP生成量的影响,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推理能力。另外考生要注意: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是依靠不断循环得到再生的,因此ATP不消耗就没有ADP返回光反应,因此ATP不会无限增加。
19.(2分)如图分别表示两个自变量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情况,除各图中所示因素外,其他因素均控制在最适范围。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乙图中d点与c点相比,相同时间内叶肉细胞中C5的生成较少
B.图中M、N、P点的限制因素分别是CO2浓度、温度、光照强度
C.丙图中,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曲线走势将稳定不变
D.甲图中a点的限制因素可能是叶绿体中色素的含量
【答案】D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M点时两曲线重合,说明二氧化碳浓度不影响光合速率,而a、b两点的光照强度相同,因此影响因素为二氧化碳浓度。
图乙中自变量有光照强度和温度,图中N点时两曲线重合,说明温度不影响光合速率,而c、d两点的温度相同,因此影响因素为光照强度。丙图分析同样利用此方法
【解答】解:A、乙图中d点与c点相比,光照强度增加,光反应增加,产生的ATP和[H]增加,因此相同时间内叶肉细胞中C5的生成量多,A错误;
B、图中M、N、P三点均为三条曲线的限制因素分别是光照强度、光照强度和温度,B错误;
C、丙图中,随着温度的升高,曲线走势有可能下降,因为超过最适浓度,酶的活性降低,C错误;
D、甲图中可以看出,a点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不变,此时限制光合作用速率增加的内部因素可能是色素的含量,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中理解、应用层次的要求,在分析曲线图是着重利用单一变量分析的方法,要求考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曲线分析能力。
20.(2分)如图表示叶绿体中色素吸收光能的情况。根据此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
①据图可知,用白光中450nm左右波长的光比白光更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强度;②在经过纸层析法分离出来的色素带上,胡萝卜素的印记在最上面;③土壤中缺乏镁时,420~470nm波长的光的利用量显著减少,C3的合成速率相对于正常叶片减缓;④由550nm波长的光转为670nm波长的光后,叶绿体中C5的量相对增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B
【分析】据图分析:叶绿素a和叶绿素b统称为叶绿素,主要吸收420~470nm波长的光(蓝紫光)和640~670nm波长的光(红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400~500nm波长的光(蓝紫光)。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
【解答】解:①白光中450nm左右波长的光只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吸收光中的一部分,所以只用该波长的光,光合作用强度将降低,①错误;
②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大,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最快,所以胡萝卜素的印记在最上面,②正确;
③镁是构成叶绿素的成分,对420~470nm波长的光的利用量减少,③正确;
④由550nm波长的光转为670nm波长的光后,光反应增强,从而促进C3的还原,使C3的量减少,C5的生成量相对增加,④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属于图表信息转化考查题,考查叶绿体中色素吸收光能的情况、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光合作用过程。图中显示各种色素在不同波段的吸收情况是不同的;有关色素的构成、实验、对光能的吸收是基本的识记内容,此外还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的过程,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原理。
21.(2分)如图表示某绿色植物在生长阶段体内物质的转变情况,哪一过程产生的ATP最多(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分析】1、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包括水的光解和ATP的形成;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C3的还原;在有氧呼吸过程中,第一阶段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发生的反应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生成少量[H]和ATP;第二阶段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发生的化学反应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H]和ATP;第三阶段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发生的化学反应是[H]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同时形成大量的ATP。
2、分析图形:过程①表示水分解成氧气和[H],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过程②表示二氧化碳在[H]和ATP的作用下合成葡萄糖,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过程③表示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生成[H]和ATP,是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过程④表示氧气与[H]结合生成水和ATP,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解答】解:有氧呼吸氧化分解葡萄糖中的能量只有少数能量转移到ATP中,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来源于光合作用产生,由于植物处于生长阶段,所以光合作用储存在葡萄糖中的能量大于呼吸作用分解葡萄糖释放的能量总和,而光合作用储存在葡萄糖中的能量来源于光反应产生,所以①过程产生ATP最多,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学生对细胞代谢的过程图考查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过程,对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量有较高要求,因此学生熟练的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是解答的关键。
22.(2分)如图是细胞中糖类合成与分解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H2O)+O2CO2+H2O+能量.
A.过程①只在线粒体中进行,过程②只在叶绿体中进行
B.过程①产生的能量全部储存在ATP中
C.过程①和②中均能产生[H],二者还原的物质不同
D.过程②产生的(CH2O)中的氧全部来自H2O
【答案】C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过程①表示细胞中的有氧呼吸,过程②表示光合作用过程.
有氧呼吸过程:
光合作用过程:
【解答】解:A、部分原核生物的细胞中没有线粒体和叶绿体,也能进行过程①和过程②;真核生物的细胞中过程①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进行,过程②在叶绿体中进行,A错误;
B、过程①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只有一部分储存在ATP中,B错误;
C、光合作用过程中生成的[H]与呼吸作用过程中生成的[H]不是同一种物质,呼吸作用产生的[H]为还原型辅酶Ⅰ,还原氧;光合作用的中间产物为还原型辅酶Ⅱ,还原C3,C正确;
D、光合作用产生的(CH2O)中的氧全部来自二氧化碳,水中的氧变成了氧气,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化学反应式为载体,考查了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场所;明确原核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和线粒体,但是少数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识记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过程中的物质变化以及各元素的去向.
23.(2分)如图是叶肉细胞在不同环境下叶绿体与线粒体代谢简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叶绿体和线粒体增大膜面积的方式不同
B.该细胞处于一定的光照条件下
C.该细胞中两个细胞器中发生了可逆反应
D.图中O2和CO2都是顺浓度梯度扩散
【答案】C
【分析】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都是由双层膜构成的,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成塉,主要进行呼吸作用,叶绿体内膜光滑,基质中含有基粒,主要进行光合作用。
【解答】解:A、叶绿体和线粒体增大膜面积的方式不同,叶绿体通过类囊体增大膜面积,线粒体通过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增大膜面积,A正确;
B、该细胞处于一定的光照条件下,因为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B正确;
C、该细胞中两个细胞器中发生的反应不属于可逆反应,C错误;
D、图中O2和CO2都是顺浓度梯度扩散,运输方式都是自由扩散,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区别,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4.(2分)如图表示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绿色植物吸收CO2的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a~b段对应的任何时间内都适宜进行植物呼吸作用强度的测定
B.b点表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速率相等
C.在c点所对应的光照强度下,绿色植物仅进行光合作用
D.由图分析可知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作用强度持续增大
【答案】B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表示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曲线,图中a点表示呼吸速率,b点表示光补偿点,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c点表示光饱和点。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解:A、图中只有a点时是黑暗状态,最适合呼吸速率的测定,A错误;
B、图中b点表示光补偿点,此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速率相等,B正确;
C、c点时的光照强度下,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同时进行,C错误;
D、图中,光照强度大于c点时,已经达到光饱和点,光合作用强度将基本不变,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影响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题目难度中等。
25.(2分)如图是[H]随化合物在生物体内转移的过程,下面对其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能形成ATP的过程有①②④⑤⑥⑦
B.[H]经⑤转移到水中,其过程需氧气参与
C.①产生的[H]可在②过程中将三碳化合物还原
D.长在向阳坡上的小麦比背阳坡上的小麦①过程旺盛
【答案】A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水的光解,②表示暗反应阶段,③表示合成多糖,④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⑤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⑥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⑦表示多糖的水解。
【解答】解:A、能形成ATP的过程只有①⑤⑥,不是①②④⑤⑥⑦,A错误;
B、⑤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H]经⑤转移到水中,其过程需氧气参与,B正确;
C、①是光反应阶段,②是暗反应阶段,①产生的[H]可在②过程中将三碳化合物还原,C正确;
D、①是光反应阶段,向阳坡上比背阳坡上光照强,①过程旺盛,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影响光反应的条件,正确分析题图判断各个生理过程,是解题的突破口,对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准确理解和掌握是解对题目的关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11分)下面的三个图是某研究小组围绕探究H2O2分解条件而获得的实验结果。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一、二、三所代表的实验中,实验自变量依次为 催化剂种类  、 H2O2溶液浓度  、 温度  。
(2)根据图一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
(3)图二曲线B点以后O2产生速率不再变化的最可能原因是 反应受过氧化氢酶数量(浓度)的限制  。
(4)根据你的理解,图三曲线纵坐标最可能代表 溶液中H2O2的剩余量  。
(5)一般情况下,不能用H2O2为材料来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原因是 H2O2在加热条件下会分解,影响实验结果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分析图一: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即过氧化氢酶和Fe3+,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高于Fe3+。
分析图二: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低温(H2O2)浓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H2O2浓度的升高,酶促反应速率加快,但最终趋于平衡。
分析图三: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而且曲线先下降然后再上升。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中,在最适温度前,随着温度的增大,酶促反应速率逐渐加快;达到最适温度后,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超过最适温度后,随着温度的增大,酶促反应速率逐渐减慢。
【解答】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一、二、三所代表的实验的自变量依次为催化剂种类、H2O2浓度、温度。
(2)由图一可以看出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明显高于Fe3+,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3)图二曲线B点以后,随着H2O2浓度的升高,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加快,最可能原因是过氧化氢酶的数量有限。
(4)温度适宜时,H2O2分解的越多,剩余量越少,因此图三曲线纵坐标最可能代表H2O2的剩余量。
(5)H2O2在加热条件下会分解,影响实验结果,因此一般情况下,不能用H2O2为材料来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故答案为:(1)催化剂种类   H2O2溶液浓度  温度
(2)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3)反应受过氧化氢酶数量(浓度)的限制
(4)溶液中H2O2的剩余量
(5)H2O2在加热条件下会分解,影响实验结果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与酶相关的探究实验,准确分析曲线图是解决此类试题的关键。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的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准确判断同一条曲线中不同区段的影响因素,或条件改变后曲线的走向。
27.(9分)如图为ATP﹣ADP相互转化示意图,请回答:
(1)ATP的中文名称是 腺苷三磷酸  ,ATP的结构简式为 A﹣P~P~P  ,水解时可释放大量能量的化学键为 高能磷酸键  。ATP水解的反应式为 ATPADP+Pi+能量  。
(2)动物体细胞合成ATP的能量来源于 呼吸  作用;绿色植物细胞合成ATP的能量来源于 呼吸  作用与 光合  作用。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高能磷酸键。 ATP为直接能源物质,在体内含量不高,可与ADP在体内迅速转化,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反应式为:ATP ADP+Pi+能量,反应从左到右时能量代表释放的能量,用于各种生命活动。
【解答】解:(1)ATP是三磷酸腺苷的简称,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表示高能磷酸键,在水解时高能磷酸键能够释放大量的能量;ATP水解产生ADP和Pi,并释放能量,反应式为:ATPADP+Pi+能量。
(2)不同的生物合成ATP的能量来源不同,动物来自于呼吸作用,植物来自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
(1)腺苷三磷酸 A﹣P~P~P 高能磷酸键 ATPADP+Pi+能量
(2)呼吸 呼吸 光合
【点评】本题考查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过程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ATP的化学结构,掌握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场所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叙说,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8.(10分)生物体内葡萄糖分解代谢过程如下,请据图解回答:
(1)A是 丙酮酸  ,其产生的部位是 细胞质基质  。
(2)反应①②③④中,必须在有氧条件下进行的是 ②  反应①③④发生的场所是 细胞质基质  。
(3)可在人体细胞中进行的是 ①②④  。
(4)苹果贮藏久了,会有酒味产生,其原因是发生了图中 ①③  过程;而马铃薯贮藏久了会有乳酸产生,其原因是马铃薯块茎在 缺氧  条件下进行了图中 ①④  过程
(5)粮食储藏过程中,有时会发生粮堆湿度增大现象,这是因为 有氧呼吸产生水  。
(6)如果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了等量的CO2,所消耗的葡萄糖之比为 1:3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析图:①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此阶段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相同,②是有氧呼吸的二、三阶段,③是产酒精的无氧呼吸,④是产乳酸的无氧呼吸,A是丙酮酸。
2、人的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
3、细胞有氧呼吸的反应式是:细胞有氧呼吸的反应式是:C6H12O6+6O2+6H2O66CO2+12H2O+能量;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为:C6H12O62CO2+2C2H5OH+能量;C6H12O62C3H6O3+能量。
【解答】解:(1)在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中,葡萄糖分解产生A丙酮酸和[H],其发生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
(2)反应①②③④中,有氧呼吸的二三两个阶段(②)必须在有氧条件下进行;反应①③④进行的是无氧呼吸,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3)人体细胞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因此可在人体细胞中进行的是①②④。
(4)苹果储存久了,会闻到酒味,是因为苹果细胞进行了酒精发酵包括:①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③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而马铃薯块茎贮藏久了会有乳酸产生,其原因是马铃薯块茎进行乳酸发酵,即在无氧条件下进行了图中①④过程。
(5)粮食贮藏过程中有时会发生粮堆湿度增大现象,这是因为种子在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了水。
(6)由于有氧呼吸条件下,葡萄糖消耗量:氧气的吸收量:二氧化碳释放量=1:6:6;而无氧呼吸条件下,葡萄糖消耗量:二氧化碳释放量=1:2.如果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等量的CO2,所消耗的葡萄糖之比为1:3。
故答案这:
(1)丙酮酸 细胞质基质
(2)②细胞质基质
(3)①②④
(4)①③缺氧 ①④
(5)有氧呼吸产生水
(6)1:3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等方面的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细胞呼吸不同方式的各阶段的反应和发生的场所;能够识记不同细胞呼吸作用的方式,并能够利用呼吸作用的化学反应式进行相关计算。
29.(8分)下列分别是叶绿体模型图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图解,请据图回答. ([]内填编号)
(1)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 ②  ] 类囊体薄膜   上.
(2)暗反应中需要光反应提供的物质是[ ④  ] 氢(或[H].还原态氢)  和[ ⑤  ] ATP(或三磷酸腺苷)   .
(3)过程Ⅳ称为 还原(或C3还原)  ,其代谢产物[⑦]是 (CH2O)或有机物  .
(4)夏日的午后,如果气温过高,叶片的气孔关闭,导致[ ⑥  ] CO2(或二氧化碳)  供应大大减少,C3的产量随之 减少   (填增加/减少).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图中①是叶绿体内膜,②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③是叶绿体基粒;Ⅰ是光反应阶段,其中④是还原氢,⑤是ATP,Ⅱ是暗反应阶段,其中⑥是二氧化碳,⑦是有机物,Ⅲ过程称为二氧化碳固定,Ⅳ过程称为三碳化合物还原.
【解答】解:(1)叶绿体中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即图中②.
(2)光反应为暗反应过程提供了还原氢和ATP,分别为图中的④、⑤.
(3)Ⅳ过程是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代谢产物[⑦]是有机物.
(4)夏日的午后,如果气温过高,叶片的气孔关闭,导致二氧化碳供应不足,二氧化碳固定过程减弱,生成的三碳化合物减少,而三碳化合物仍然被还原,因此叶肉细胞中三碳化合物含量降低.
故答案为:
(1)②类囊体膜上
(2)④还原氢 ⑤ATP
(3)还原(或C3还原) (CH2O)或有机物 ⑥二氧化碳 减少
【点评】对于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及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关系的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30.(12分)除图示变量外,其他条件都相同且适宜的情况下,图甲表示菠菜的叶肉细胞光合作用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乙表示菠菜植株CO2吸收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请回答:
(1)图甲中,光照强度为b时,光合作用速率 小于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呼吸作用速率;c点时菠菜植株接受的光照强度相当于图乙的 e、f点之间  (用图乙中字母表示)所对应的光照强度范围;光强度为d时,单位时间内菠菜的叶肉细胞从周围吸收 2  个单位的CO2,此时若适当提高温度,其O2产生量的相对值将 变小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请据图甲判断白天12小时处于d点状态,再经历12小时的黑夜处理,植株内的有机物是否有积累 否  (是/否)。理由是 因为叶肉细胞12小时净光合积累量小于夜晚12小时呼吸消耗量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a光照条件下,细胞释放二氧化碳,不产生氧气,此时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b光照条件下释放的二氧化碳与氧气的产生总量相等,说明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c、d过程细胞不再释放二氧化碳,说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
图乙是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e点无光照强度,此时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f点是光的补偿点,此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g点是光的饱和点,g点以后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不再是光照强度。
【解答】解:(1)光照强度为b时,叶肉细胞释放CO2,证明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c点时叶肉细胞生产O2但不释放CO2,说明细胞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但是没达到饱和;乙图e、f之间释放CO2,所以图甲中叶肉细胞接受的光照强度相当于图乙的 e、f点之间。光强度为d时,细胞生产氧气的量是8,因此光合作用同化二氧化碳的量也是8,由a可知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为6,单位时间内菠菜的叶肉细胞从周围吸收8﹣6=2个单位的CO2。
由于实验在适宜温度下进行,此时若适当提高温度,偏离最适温度,酶的活性降低,不利于光合作用,其O2产生量的相对值将变小。
(2)根据上述分析,如果其他条件不变,d点时净光合量是2,于是白天12小时积累有机物的量为2x12=24;据甲图a点可知呼吸作用的量是6,那么12小时的黑夜处理,消耗有机物的量是6x12=72,因此一昼夜植株内的有机物不能积累,理由是叶肉细胞12小时净光合积累量小于夜晚12小时呼吸消耗量。
故答案为:
(1)小于 e、f点之间 2 变小
(2)否 因为叶肉细胞12小时净光合积累量小于夜晚12小时呼吸消耗量
【点评】识图分析实验结果,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综合计算的能力。重点是弄清二氧化碳的吸收、释放、固定,氧气的产生代表的生理过程,由此分析柱和曲线各点各段的含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