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单元测试)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单元测试)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2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15 09:3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一、选择题
1.(2分)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和群落都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层现象
B.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研究种群和群落的丰富度
C.种群密度能够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D.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
2.(2分)下列研究对象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  )
A.线虫寄生在小麦叶片中
B.杜鹃在森林上层栖息和捕食
C.稻田中水稻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
D.洪水导致农田中部分黑线姬鼠外迁
3.(2分)下列生物种间关系与“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诗经 小雅 小宛》)中描述的生物种间关系一致的是(  )
A.雪兔与猞猁
B.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
C.根瘤菌与大豆
D.蛔虫与马
4.(2分)在细菌培养基中偶然出现的青霉菌周围没有细菌生长,经研究发现从青霉菌中能分离出青霉素,图中能正确表示青霉菌与其他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例)之间关系的是(  )
A.
B.
C.
D.
5.(2分)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草地群落有水平结构无垂直结构
D.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6.(2分)下列对导致群落垂直分层原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地形的高低起伏、土壤湿度及盐碱度的不同
B.陆地植物对光的利用不同
C.动物对栖息空间及食物的依赖
D.水生生物与水体温度及溶氧量等密切相关
7.(2分)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
B.农田被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起点是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
C.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的多样性增加,能量减少
8.(2分)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所用的时间少,原因是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9.(2分)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10.(2分)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乔木群落。在此过程中(  )
A.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B.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化
C.群落优势种无明显变化
D.乔木形成后苔藓会消失
11.(2分)下面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群落中动物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C.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有差异
D.一个竹园中的竹子高低不齐
12.(2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与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相比,后者的物种更丰富些
B.影响森林中植物和动物垂直结构的因素往往是不同的
C.森林中的植物和动物均有分层现象,而水平方向呈镶嵌分布的只有植物
D.一片马尾松林长得高低错落有致,有利于充分利用阳光和空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13.(2分)顶极群落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中,P为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R为所有生物的总呼吸量,下列有关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的过程中,P/R逐渐增大
B.到达顶极群落时P/R=1
C.退耕还林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D.顶极群落中各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
14.(2分)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
D.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
15.(2分)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B.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C.在水平方向上,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会有差别
D.裸岩演替到森林的过程中通常是昆虫比鸟类先进入生物群落
16.(3分)某山区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符合题意的是(  )
A.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是阳生植物
B.物种①和物种③之间竞争强度小于物种②物种③之间竞争强度
C.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乔木
D.物种①和物种②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17.(3分)甲地因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随后两地陆续出现植被.如图曲线描述了某种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短期内甲地群落的垂直结构比乙地复杂
B.图曲线可描述乙地土壤中有机物含量的变化
C.随着时间延长甲、乙两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
D.随着时间延长甲、乙两地一定都发展为森林群落
二、填空题
18.(12分)如图表示草原上某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K0表示野兔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0→b时段内野兔的出生率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死亡率,具体原因是     .
(2)某种天敌在图中标注的某个时间点迁入,一段时间后,野兔种群数量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则该时间点最可能是     .在捕食压力下,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降在     之间.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草原上某区域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     (填“偏高”或“偏低”);对捕获的野兔进行性别比例调查,发现其雌雄比例稍大于1,该比例     (“有利”或“不利”)于种群增长.
(4)该草原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此后可能慢慢长出小灌木丛,甚至有可能继续演替出森林,整个过程中属于     ,演替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优势种群,这主要体现了不同植被物种对     的竞争能力不同.
三、多选题
19.(3分)图1表示某水池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图2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3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关系;图4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食草虫个体存活数与发育期的关系.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某种专食浮游动物的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则图1中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后剩下的为丙种群
B.若在第10年时调查图2中种群数量为200只,则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200只
C.在图3中,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甲→乙→丙→丁
D.在图4中,食草虫死亡率最大的时期是一龄幼虫
20.(3分)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800m的海拔高度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20~3800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光照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之一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D.b处植物因争夺阳光种间竞争较为剧烈
21.(3分)如表是退耕还林后,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 m﹣2)。
种类 第1年 第5年 第10年 第15年 第20年
物种a 5 10 2 0 0
物种b 1 2 5 3 3
物种c 0 1 3 8 6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第1~1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升高然后再降低
B.第1~20年内,物种c逐渐成为优势物种,主要与其适应环境有关
C.第1~5年内,物种a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
D.第10~15年内,物种a逐渐消失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
四、解答题
22.(10分)我国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方精云院士曾说:“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重大战略之一。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从“退耕还林”的实施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观念的提出,都充分说明我国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决心。某生态学家在研究某弃耕地区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对不同时期群落的丰富度指数进行了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     。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     。
(2)退耕还林后的地区各种生物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其中植物的不同物种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其意义是     。
(3)请依据曲线图,描述物种丰富度在50a内的变化:    。
(4)经研究调查发现,群条中有一部分植物能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无性繁殖,属于克隆植物。在群落演替的中后期,这些克隆植物占据优势地位,与大部分非克隆植物相比,克隆植物能通过分株之间的连接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地提高了克隆植物的环境适应能力,这种现象叫生理整合。请据此推测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曲线下降的原因     。
23.(12分)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光裸的岩地上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就会演替为森林。据此回答问题:
(1)光裸的岩地最终演替为森林,其过程大致是     。
(2)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同时,地衣分泌的     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加速了岩石风化形成     的过程。
(3)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     。
(4)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的是     ,微生物种类较多的是     。
(5)在以上演替的各阶段中,所需时间最长的是     。
①地衣和苔藓阶段
②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
③灌木阶段到乔木阶段
④乔木阶段
24.(11分)生态护坡是综合生态学、工程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知识,
利用植被对斜坡进行保护的综合技术。如图为某种海岸生态护坡示意图,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研究人员在建造海岸生态护坡前,需要调查此地的群落丰富度和种群密度。若要调查此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     法,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     和目测估计法两种。前者一般适用于     的动物。
(2)题图坡地生态系统中,海岸的低潮带至超高潮带分布的植被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人们在中低潮带引种一些耐盐的植物如互花米草、白茅等,在高潮带和超高潮带种植柽柳、樟毛等相对耐干旱的植物。复杂垂直结构的形成具有的意义是:    。
(3)通过人们的维护活动,使植被稀少的荒滩在短期内形成物种比较丰富的坡地,从群落演替角度考虑,其主要原因是     。人类的活动使得该地区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进行。
25.(10分)科研人员调查了东北某个以白桦和水曲柳两种乔木为主的群落。研究者将乔木的树龄划分为幼龄林(10 年生以下)、中龄林和近熟林(10~40 年生)以及成熟和过熟林(40 年生以上)三个年龄组。群落中的白桦和水曲柳的树龄分布统计结果如图1、图2。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果可知,白桦10~20年生的数目较少,而40~50年生的数目较多,推测可能的原因是由于上层林冠茂密,林下     不足,导致幼龄林难以进入下一龄级。据此预测白桦种群未来的变化趋势是     。
(2)由图2果可知,水曲柳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型。综合上述分析,    的幼苗耐阴能力强,由此推测若干年后,该种群将成为优势种。
(3)研究种群,首先要了解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对于植物,研究者常采用样方法对此进行调查。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     。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和     法。
(4)若(2)中推测成立,该群落发生了     演替,这种演替相对于另外一种演替类型除了演替起点不同外,演替的速度     ,趋向于     ,经历的阶段相对较     。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2分)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和群落都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层现象
B.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研究种群和群落的丰富度
C.种群密度能够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D.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
【答案】D
【分析】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用取样器取样法。
【解答】解:A、种群不具有垂直分层现象,A错误;
B、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研究群落的丰富度,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错误;
C、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数量,不能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C错误;
D、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2分)下列研究对象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  )
A.线虫寄生在小麦叶片中
B.杜鹃在森林上层栖息和捕食
C.稻田中水稻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
D.洪水导致农田中部分黑线姬鼠外迁
【答案】D
【分析】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物种丰富度、群落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等。
【解答】解:A、线虫寄生在小麦叶片中,涉及生物的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A正确;
B、杜鹃在森林上层栖息和捕食,涉及生物的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B正确;
C、稻田中水稻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说明同一范围内,群落的优势种是哪个种群,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C正确;
D、洪水导致农田中部分黑线姬鼠外迁,是种群迁出率,属于种群水平的研究,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特征,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分)下列生物种间关系与“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诗经 小雅 小宛》)中描述的生物种间关系一致的是(  )
A.雪兔与猞猁
B.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
C.根瘤菌与大豆
D.蛔虫与马
【答案】A
【分析】“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是捕食关系。“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螟蛉生下的幼子,会被蜾蠃背走。螟蛉也称螟蛾,蜾蠃是一种土蜂,会捕捉螟蛉的幼虫回巢穴用来养育自己的幼虫,幼虫孵化后就会把螟蛉吃掉。
【解答】解:A、“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是捕食关系,雪兔与猞猁是捕食关系,A正确;
B、“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是捕食关系,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是竞争关系,B错误;
C、“頔蛉有子,蜾蠃负之”是捕食关系,根瘤菌与大豆是互利共生关系,C错误;
D、“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是捕食关系,蛔虫与马是寄生关系,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题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2分)在细菌培养基中偶然出现的青霉菌周围没有细菌生长,经研究发现从青霉菌中能分离出青霉素,图中能正确表示青霉菌与其他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例)之间关系的是(  )
A.
B.
C.
D.
【答案】D
【分析】由题意可知,细菌培养基中偶然出现的青霉菌周围没有细菌生长,说明青霉菌能够分泌相关物质杀死细菌,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最后青霉菌存活,其他细菌死亡。
【解答】解:A、图示曲线表示的两种生物是捕食关系,A错误;
B、图示曲线表示的两种生物是互利共生关系,B错误;
C、图示曲线表示的两种生物是寄生关系,C错误;
D、图示曲线表示的两种生物是竞争关系,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图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种间关系:(1)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使得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4)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5.(2分)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草地群落有水平结构无垂直结构
D.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答案】C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垂直分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在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往往不同.
【解答】解:A、垂直结构是指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明显分层现象,植物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A正确;
B、动物的垂直结构与植物提供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有关,B正确;
C、平坦的草地群落由于光照、地形的不同也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错误;
D、影响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的因素主要是食物和栖息空间,而食物和栖息空间是由植物提供的,因此植物的垂直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6.(2分)下列对导致群落垂直分层原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地形的高低起伏、土壤湿度及盐碱度的不同
B.陆地植物对光的利用不同
C.动物对栖息空间及食物的依赖
D.水生生物与水体温度及溶氧量等密切相关
【答案】A
【分析】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外貌和时间节律,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因为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且其生存空间等也都离不开植物体,故动物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解答】解:A、由于地形的起伏、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等,导致不同地段生物的种类和密度不同,常呈镶嵌分布,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
B、群落中的植物因受光照的影响具有垂直分层现象,所以植物的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同时陆地植物对光的利用不同,B正确;
C、群落中的动物因受食物和栖息空间影响也具有垂直分层现象,C正确;
D、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如水生生物与水体温度、盐度及溶氧量等密切相关,也属于垂直结构,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群落的空间结构,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求学生能够理解生物群落中的垂直结构的含义。
7.(2分)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
B.农田被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起点是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
C.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的多样性增加,能量减少
【答案】D
【分析】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群落的演替其过程有一定的区别: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解答】解:AC、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可见,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AC正确;
B、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为: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丛→树林,即农田被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起点是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B正确;
D、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的多样性增加,能量也增多,D错误。
故选:D。
【点评】把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异同点及其群落演替的一般趋势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8.(2分)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所用的时间少,原因是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答案】C
【分析】
类型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 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 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森林砍伐地、弃耕地上的演替
【解答】解:A、沙丘、冰川泥和火山岩上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
B、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过程中,群落内的生物之间都有竞争现象,B错误;
C、初生演替属于从无到有的演替,需要的时间很长,而次生演替是从简单到复杂的演替,需要时间短,C正确;
D、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都能形成森林,与外界气候条件有关,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演替的类型,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9.(2分)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答案】A
【分析】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植被彻底消失,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
B、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若没有外力干扰,都可演替到森林阶段,B正确;
C、初生演替要依次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C正确;
D、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及概念,能准确判断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的类型;还要求考生掌握群落演替的过程和结果,再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0.(2分)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乔木群落。在此过程中(  )
A.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B.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化
C.群落优势种无明显变化
D.乔木形成后苔藓会消失
【答案】B
【分析】群落的演替就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一般情况下,群落演替时其优势种不断变换,生物多样性也不断增加。
初生演替一般包括冰川泥、火山岩或沙丘上发生的演替,起始条件中没有生物,土壤条件也被破坏;而弃耕的农田、火灾后的草原、乱砍滥伐后的森林中发生的演替均属于次生演替。
【解答】解:A、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该过程为次生演替,A错误;
B、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会增加,群落中的食物链增加,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B正确;
C、在演替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会被另一个群落替代,因此群落的优势种会发生更替,C错误;
D、森林群落形成以后,苔藓植物会减少,但通常不会消失,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群落演替的定义,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并掌握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属于简单题。
11.(2分)下面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群落中动物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C.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有差异
D.一个竹园中的竹子高低不齐
【答案】D
【分析】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外貌和时间节律,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水平方向上都有分层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因为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且其生存空间等也都离不开植物体,故动物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解答】解:A.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分层现象,植物是由于阳光决定的,动物是由食物和栖息地决定的,A正确;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因为植物可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B正确;
C.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分布有差异,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C正确;
D.一个竹园中的竹子为同种生物,属于种群,不是群落,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概念及数量特征;识记群落的概念,掌握群落的结构特征,明确生物群落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2.(2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与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相比,后者的物种更丰富些
B.影响森林中植物和动物垂直结构的因素往往是不同的
C.森林中的植物和动物均有分层现象,而水平方向呈镶嵌分布的只有植物
D.一片马尾松林长得高低错落有致,有利于充分利用阳光和空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B
【分析】1、群落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构成生物群落.
2、垂直结构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许多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3、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光照变化等造成群落中各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解答】解:A、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和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的物种组成不相同,前者的物种更丰富,A错误;
B、引起森林群落中国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光照、食物和栖息环境,B正确;
C、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C错误;
D、一片马尾松林高低错落有致,它们属于同一种群,不属于群落,没有垂直结构,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的空间结构,要求学生识记群落空间结构的内容,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利于充分利用资源.
13.(2分)顶极群落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中,P为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R为所有生物的总呼吸量,下列有关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的过程中,P/R逐渐增大
B.到达顶极群落时P/R=1
C.退耕还林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D.顶极群落中各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
【答案】A
【分析】1、生态系统从幼年期向成熟期的发展过程中(设想一块抛荒土地的生态演替),其结构不断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物种增多,食物链网状化),所以物质循环量逐渐增大,群落代谢过程中向环境中排出的产物逐步增多,碳循环由相对封闭趋向于更加开放.
2、群落演替过程中,P(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R(所有生物的总呼吸量)值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趋近于1.
3、由于物种增多,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有机化合物多样性逐渐增加.
【解答】解:A、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的过程中,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趋近于1,A错误;
B、到顶极群落时,=1,此时生态系统比较稳定,B正确;
C、退耕还林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正确;
D、顶极群落中各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此时生态系统比较稳定,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4.(2分)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
D.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实验.
【解答】解: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
故选:B。
【点评】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本题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15.(2分)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B.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C.在水平方向上,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会有差别
D.裸岩演替到森林的过程中通常是昆虫比鸟类先进入生物群落
【答案】D
【分析】群落由许多种群构成,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群落水平结构相关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空间结构和群落的演替等;垂直结构提高了植物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解答】解:A、植物的分层现象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A正确;
B、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处于动态平衡,B正确;
C、群落具有水平结构,故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C正确;
D、裸岩演替到森林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昆虫出现在草木阶段,而鸟类在灌木阶段,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要求考生识记群落的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识记群落的演替类型及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6.(3分)某山区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符合题意的是(  )
A.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是阳生植物
B.物种①和物种③之间竞争强度小于物种②物种③之间竞争强度
C.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乔木
D.物种①和物种②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答案】C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图。①在生长一段时间后很快消失了,属于一年生的草本,②是多年生的草本,③是灌木。
【解答】解:A、b→c,灌木增多,草本植物接受的光照减少,由于物种②能耐受弱光,而物种①不耐受弱光,所以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A错误;
B、据图可知,物种①和物种③之间的竞争强度大于物种②和物种③之间的竞争强度,导致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种群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B错误;
C、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乔木,C正确;
D、物种①和物种②之间只有竞争关系,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群落演替的过程,能准确判断曲线图中各曲线代表的物种,并能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答题。
17.(3分)甲地因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随后两地陆续出现植被.如图曲线描述了某种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短期内甲地群落的垂直结构比乙地复杂
B.图曲线可描述乙地土壤中有机物含量的变化
C.随着时间延长甲、乙两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
D.随着时间延长甲、乙两地一定都发展为森林群落
【答案】D
【分析】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植被彻底消失,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所以甲地的演替速度要比乙地的演替速度快.
【解答】解:A、由于甲地发生次生演替,乙地发生初生演替,因此短期内甲地群落的垂直结构比乙地复杂,A正确;
B、在初生演替中,土壤中有机物含量会先增多,后保持稳定,B正确;
C、随着时间延长甲、乙两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C正确;
D、甲、乙两地不一定都发展为森林群落,这取决于环境条件,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及概念,能准确判断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的类型;还要求考生掌握群落演替的过程和结果,再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二、填空题
18.(12分)如图表示草原上某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K0表示野兔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0→b时段内野兔的出生率  大于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死亡率,具体原因是  种群数量较小,生存空间和食物相对宽裕,天敌数量较少等  .
(2)某种天敌在图中标注的某个时间点迁入,一段时间后,野兔种群数量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则该时间点最可能是  C  .在捕食压力下,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降在  K2﹣K3  之间.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草原上某区域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  偏高  (填“偏高”或“偏低”);对捕获的野兔进行性别比例调查,发现其雌雄比例稍大于1,该比例  有利  (“有利”或“不利”)于种群增长.
(4)该草原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此后可能慢慢长出小灌木丛,甚至有可能继续演替出森林,整个过程中属于  次生演替  ,演替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优势种群,这主要体现了不同植被物种对  阳光  的竞争能力不同.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据图分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处于动态平衡,种群数量呈S形,在K2﹣K3附近波动.
2、环境容纳量(简称“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环境容纳量也可用K值表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2)当环境遭受破坏时,K值下降;当生物生存环境改善时,K值上升.
【解答】解:(1)看图可知:0→b时段内野兔的种群数量一直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具体原因是:种群数量较小,生存空间和食物相对宽裕,天敌数量较少等.
(2)根据图示仓鼠在种群数量在开始数量连续增长,从c点后种群数量上升速度减慢,说明环境阻力加大,所以,最可能是在c点天敌侵入,根据图甲种群数量变化的柱形图可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在捕食压力下,仓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降在K2﹣K3之间,
(3)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区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调查结果偏高.雌雄比例稍大于1,该比例条件下,出生率会增高,有利于种群增长.
(4)草原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此后可能慢慢长出小灌木丛,甚至有可能继续演替出森林,整个过程中属于称为次生演替.植被对阳光的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原有的植被优势种群会被替换.
故答案为:
(1)大于 种群数量较小,生存空间和食物相对宽裕,天敌数量较少等
(2)C K2﹣K3
(3)偏高 有利
(3)次生演替 阳光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种群数量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三、多选题
19.(3分)图1表示某水池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图2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3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关系;图4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食草虫个体存活数与发育期的关系.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某种专食浮游动物的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则图1中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后剩下的为丙种群
B.若在第10年时调查图2中种群数量为200只,则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200只
C.在图3中,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甲→乙→丙→丁
D.在图4中,食草虫死亡率最大的时期是一龄幼虫
【答案】ABC
【分析】图1中,甲为藻类而乙为浮游动物,若投放丙,则丙和乙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
图2中第10年增长率最高,所以为,而K值为400;
图3中,乙和丙很可能处于同一营养级;
图4中,该虫在一龄时数量减少最多,故死亡率最大.
【解答】解:A、据图1可知,甲与乙是捕食关系,丙专以浮游动物为食,且一次性向水池中投入大量的丙,这样丙一方面大量捕食乙,另一方面又与乙争夺有限的水池空间,最后乙逐渐灭绝,丙因为没有食物也死亡,所以最后剩下来的只有甲,A错误;
B、分析图2可知,第10年,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的数量达到,因此,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400只,B错误;
C、根据能量传递效率(10%~20%),分析图3可知,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如图所示,C错误;
D、分析图4中相关曲线的含义,同学们会很容易知道“食草虫死亡率最大的时期是一龄幼虫”,因为此时种群数量下降最快,D正确。
故选:ABC。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捕食关系、种群数量变化以及种群特征.图形分析题,利用好相关的知识,读懂图意,进行图文转换即可得出正确选项.
20.(3分)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800m的海拔高度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20~3800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光照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之一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D.b处植物因争夺阳光种间竞争较为剧烈
【答案】ACD
【分析】植物的分层现象是植物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等都影响植物的生长,由图示可知,温度是造成高山植物水平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森林中决定植物的分层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光照强度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农业生产中,可以合理密植,提高产量。
【解答】解:A、温度是造成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森林和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主要受光照影响,A正确;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为不同地点的植物分布,不属于同一个生物群落,B错误;
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
D、光照强度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b处植物结构较为复杂,争夺阳光较为激烈,D正确。
故选:ACD。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要求考生识记群落结构的类型、影响因素及意义等,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21.(3分)如表是退耕还林后,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 m﹣2)。
种类 第1年 第5年 第10年 第15年 第20年
物种a 5 10 2 0 0
物种b 1 2 5 3 3
物种c 0 1 3 8 6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第1~1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升高然后再降低
B.第1~20年内,物种c逐渐成为优势物种,主要与其适应环境有关
C.第1~5年内,物种a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
D.第10~15年内,物种a逐渐消失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
【答案】BD
【分析】由图表分析可知:第1~5年内物种a逐渐成为优势种,在后五年里a的优势地位被b取代。物种c在第1~20年内从无到有,种群密度逐渐增加,在第15年取代b成为优势种。
【解答】解:A、表中只列举了3个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据此不能判断该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A错误;
B、第1~20年内,物种c逐渐成为优势物种,主要与其适应环境有关,B正确;
C、第1~5年内,物种a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能获得较多的光照,C错误;
D、第10~15年内,由于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的遮盖,物种a获得的光照较少,因不能适应环境而逐渐消失,D正确。
故选:BD。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解答题
22.(10分)我国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方精云院士曾说:“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重大战略之一。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从“退耕还林”的实施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观念的提出,都充分说明我国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决心。某生态学家在研究某弃耕地区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对不同时期群落的丰富度指数进行了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  次生  。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  物种数目  。
(2)退耕还林后的地区各种生物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其中植物的不同物种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其意义是  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
(3)请依据曲线图,描述物种丰富度在50a内的变化: 在演替的前20a内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到达顶点,20~30a间丰富度下降,30a后丰富度达到稳定状态  。
(4)经研究调查发现,群条中有一部分植物能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无性繁殖,属于克隆植物。在群落演替的中后期,这些克隆植物占据优势地位,与大部分非克隆植物相比,克隆植物能通过分株之间的连接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地提高了克隆植物的环境适应能力,这种现象叫生理整合。请据此推测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曲线下降的原因  克隆植物有生理整合的特征,克隆植物与非克隆植物相比有很大竞争优势,阻碍了其他非克隆植物的发展,导致群落演替过程中该地区物种丰富度降低  。
【答案】(1)次生 物种数目
(2)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3)在演替的前20a内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到达顶点,20~30a间丰富度下降,30a后丰富度达到稳定状态
(4)克隆植物有生理整合的特征,克隆植物与非克隆植物相比有很大竞争优势,阻碍了其他非克隆植物的发展,导致群落演替过程中该地区物种丰富度降低
【分析】1、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解答】解:(1)由分析可知,在弃耕的土地上发生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2)植物的不同物种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结构可显著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3)依据曲线图可知,物种丰富度在50a内的变化可描述为在演替的前20a内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并到达顶点,20a~30a物种丰富度下降,30a后物种丰富度达到稳定状态。
(4)生理整合特征的存在,使得克隆植物在生存、生长、繁殖和利用资源方面与非克隆植物相比有很大的竞争优势,从而在植物群落中逐渐占据优势地位。据此推测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曲线下降是因为克隆植物有生理整合的特征,克隆植物与非克隆植物相比有很大的竞争优势,阻碍了其他非克隆植物的发展。
故答案为:
(1)次生 物种数目
(2)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3)在演替的前20a内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到达顶点,20~30a间丰富度下降,30a后丰富度达到稳定状态
(4)克隆植物有生理整合的特征,克隆植物与非克隆植物相比有很大竞争优势,阻碍了其他非克隆植物的发展,导致群落演替过程中该地区物种丰富度降低
【点评】本题以研究某弃耕地区群落演替的过程为素材,考查群落的演替类型、群落的垂直结构、丰富度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以及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能力。
23.(12分)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光裸的岩地上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就会演替为森林。据此回答问题:
(1)光裸的岩地最终演替为森林,其过程大致是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
(2)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同时,地衣分泌的  有机酸  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加速了岩石风化形成  土壤  的过程。
(3)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  草本植物阶段  。
(4)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的是  苔藓阶段  ,微生物种类较多的是  苔藓阶段  。
(5)在以上演替的各阶段中,所需时间最长的是  A  。
①地衣和苔藓阶段
②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
③灌木阶段到乔木阶段
④乔木阶段
【答案】(1)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有机酸 土壤
(3)草本植物阶段
(4)苔藓阶段 苔藓阶段
(5)A
【分析】1、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4、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解答】解:(1)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会越来越多,群落的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据此可以排列各演替阶段的顺序为: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地衣的出现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地衣会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
(3)草本植物的出现为昆虫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4)地衣阶段之后的一个阶段是苔藓阶段,二者相比,土壤中有机物含量和微生物种类较多的是苔藓阶段。
(5)从裸岩阶段到地衣阶段由没有土壤到形成土壤,地衣阶段和苔藓阶段土壤条件均较差,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故选:A。
故答案为:
(1)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有机酸 土壤
(3)草本植物阶段
(4)苔藓阶段 苔藓阶段
(5)A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4.(11分)生态护坡是综合生态学、工程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知识,
利用植被对斜坡进行保护的综合技术。如图为某种海岸生态护坡示意图,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研究人员在建造海岸生态护坡前,需要调查此地的群落丰富度和种群密度。若要调查此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  取样器取样  法,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  记名计数法  和目测估计法两种。前者一般适用于  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的动物。
(2)题图坡地生态系统中,海岸的低潮带至超高潮带分布的植被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  水平  结构,人们在中低潮带引种一些耐盐的植物如互花米草、白茅等,在高潮带和超高潮带种植柽柳、樟毛等相对耐干旱的植物。复杂垂直结构的形成具有的意义是: 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
(3)通过人们的维护活动,使植被稀少的荒滩在短期内形成物种比较丰富的坡地,从群落演替角度考虑,其主要原因是  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种子或者其他繁殖体  。人类的活动使得该地区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速度和方向  进行。
【答案】(1)取样器取样 记名计数法 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2)水平 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3)发生次生演替的过程中,保留了土壤条件以及某些种子或者其他繁殖体 方向和速度
【分析】1、群落的结构:
(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
(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解答】解:(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数法和目测估计法,前者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2)题图坡地生态系统中,海岸的低潮带至超高潮带分布的植被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复杂垂直结构的形成具有的意义是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即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3)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由于次生演替过程中保留了土壤条件以及某些种子或者其他繁殖体,因此演替过程中短期内形成物种比较丰富的坡地。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使得该地区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故答案为:
(1)取样器取样 记名计数法 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2)水平 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3)发生次生演替的过程中,保留了土壤条件以及某些种子或者其他繁殖体 方向和速度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的相关知识,包括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的方法;识记群落的空间结构,明确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及影响因素,明确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难度不大。
25.(10分)科研人员调查了东北某个以白桦和水曲柳两种乔木为主的群落。研究者将乔木的树龄划分为幼龄林(10 年生以下)、中龄林和近熟林(10~40 年生)以及成熟和过熟林(40 年生以上)三个年龄组。群落中的白桦和水曲柳的树龄分布统计结果如图1、图2。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果可知,白桦10~20年生的数目较少,而40~50年生的数目较多,推测可能的原因是由于上层林冠茂密,林下  光照  不足,导致幼龄林难以进入下一龄级。据此预测白桦种群未来的变化趋势是  种群数量下降  。
(2)由图2果可知,水曲柳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增长  型。综合上述分析, 水曲柳  的幼苗耐阴能力强,由此推测若干年后,该种群将成为优势种。
(3)研究种群,首先要了解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种群密度  。对于植物,研究者常采用样方法对此进行调查。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  随机取样  。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五点取样法  和  等距取样  法。
(4)若(2)中推测成立,该群落发生了  次生  演替,这种演替相对于另外一种演替类型除了演替起点不同外,演替的速度  快  ,趋向于  恢复原来的群落  ,经历的阶段相对较  少  。
【答案】(1)光照 种群数量下降
(2)增长 水曲柳
(3)种群密度 随机取样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
(4)次生 快 恢复原来的群落 少
【分析】1、图1白桦10~20年数目较少,而40~50年生的数目较多,其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预测桦种群未来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减少。
2、由图2可知,水曲柳幼年个体多于成年个体,成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解答】解:(1)由图1分析可以看出,白桦10~20年生的数目较少,而40~50年生的数目较多,推测可能的原因是由于上层林冠茂密,林下光照不足,导致幼龄林数量生长难以进入下一龄级;幼年个体较少,老年个体较多,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年龄组成是衰退型,据此预测白桦种群未来的变化趋势是下降。
(2)由图2结果可知,水曲柳幼年个体多于成年个体,成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综合上述分析,水曲柳的幼苗耐荫能力强,由此推测若干年后,该种群将成为优势种。
(3)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样方法的取样关键是随机取样;采用样方法调查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4)若推测成立,该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这种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相对于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速度快,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
故答案为:
(1)光照 种群数量下降
(2)增长 水曲柳
(3)种群密度 随机取样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
(4)次生 快 恢复原来的群落 少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理解种群的数量特征,识记样方法、群落演替的有关内容,准确分析题干,再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