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43.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15 09:3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选择题
1.(2分)下列生态学观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后,仍可能从分解者再流向消费者体内
B.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一定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C.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合理控制昆虫的数量,可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
D.与适当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相比,没有放牧的草原的植物间的竞争激烈程度更大
2.(2分)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 cm﹣2 a﹣1),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的数值是1250 J cm﹣2 a﹣1
B.乙到丙的传递效率为15%
C.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利用
D.甲营养级的个体数量一定多于乙营养级的个体数量
3.(2分)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B.兔排出粪便的能量包含于①中
C.图中②与①的比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4.(2分)树懒是一种生活在某热带雨林中的哺乳动物,嗅觉灵敏,视觉和听觉不很发达,行动迟缓,活动范围小,主要以树叶、嫩芽、果实为食,其天敌主要是蟒蛇和猛禽等。树懒身上长有绿藻使外表呈现绿色,身上还有大量的树懒蛾,树懒蛾以嫩叶为食,且能帮助树懒养殖绿藻,树懒的粪便为树懒蛾幼虫提供食物和繁育场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树懒与树懒蛾的关系是种间竞争和互利共生
B.藻类使树懒外表呈现绿色,有利于树懒躲避天敌
C.树懒通过远离栖息树排便躲避天敌,体现了化学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D.树懒同化能量的去向包括呼吸作用散失、分解者分解和流入树懒蛾
5.(2分)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循环发生在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
B.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C.碳元素在生态系统内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和有机物
D.生物圈在物质和能量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
6.(2分)如图为一个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式图,则(  )
A.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甲
B.乙只表示初级消费者
C.丙处于最高营养级
D.丁主要是微生物
7.(2分)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使用农家肥,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B.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可随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利用
C.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是通过生产者的转化
D.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数量也就越少
8.(2分)如图是某生态系统内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过程包括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B.c、e、f过程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C.a、g过程中都伴随着能量的流动过程
D.大气中碳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在,碳元素返回大气的途径除了图中的b、d、g之外,还有化石燃料的燃烧途径
9.(2分)如图是麻风树林中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图解,已知麻风树的总能量为a,其中字母代表了能量,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麻风树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B.c是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C.d是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D.该图中不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10.(2分)据了解,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一般稳定在5:1左右,这样的性别比是由孵化时的温度所决定的;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则产生较多的雌鳄。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  )
A.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C.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调节生物内环境的稳态
D.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
11.(2分)如图所示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  )
A. B. C. D.
12.(2分)某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由于污染物的排放受到破坏,停止排放后,由于自身的净化作用,逐渐恢复原状,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
A.抗污染能力 B.抗干扰能力
C.抵抗力稳定性 D.恢复力稳定性
13.(2分)封山育林能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因为(  )
A.封山育林控制了物质循环
B.延长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C.增加了生态系统中消费者数量
D.使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性增加
14.(2分)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
B.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呈负相关
C.本图不能表示所有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D.除去农田中的杂草可以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15.(2分)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使用粪便作肥料,粪便中的能量可以流向植物,从而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B.可以采用黑光灯诱捕法对土壤小动物进行丰富度统计
C.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D.食物链中,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其数量一定越少
16.(3分)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相同
B.该图所示只有1条食物链:Ⅰ→Ⅱ→Ⅲ→Ⅳ
C.图中每一个阶梯代表相应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D.该图可以表示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17.(3分)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代表生态系统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生产者、B、C、A构成了两条食物链
B.①②⑥⑦为CO2形式,③④⑤为有机物形式
C.③④⑤⑥⑦之和等于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
D.经③流向B的碳全部用于B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18.(3分)图1为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图2是已知某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的食物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1中①~⑤所表示的生理过程是生物圈维持稳态的重要因素
B.增加图中A、D、E等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图2中的生物包括图1中的A、B、D、E
D.在图2中,若生产者有10 000 kg,则位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最多有100 kg
二、多选题
19.(3分)如图是利用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部分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B.该人工湿地使污水净化,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若在水域中增设一些搅拌装置,去污效率会更高
D.芦苇在湿地边沿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20.(3分)甲、乙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生态系统强
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B点左移
C.若甲生态系统受到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右移
D.图中偏离正常运行范围的程度可以体现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
三、实验题
21.蜜蜂是一种群居的益虫,蜜蜂的筑巢、采粉酿蜜等行为以及“语言”等都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请回答下列问题:
(1)蜜蜂中的侦查蜂可在发现蜜源后,回到蜂窝内通过特殊的语言传达给其他同伴,如果侦查蜂跳“圆形舞”,则表明蜜源距离很近,一般在百米之内。这种信息是     。
(2)蜜蜂可以从很多植物的花朵上采集花粉,同时也为这些植物传粉,这种关系在生态学上称为     。从生态系统的功能看,信息传递可以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蜜蜂是如何发现蜜源的,我们可以进行模拟探究实验。有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究,所用的实验材料有蜜蜂100只、1枝作为常见蜜源的黄色5瓣花、白纸、剪刀、染料、无色且与蜜源味道相同的制剂。
组别 假 设 操作步骤 预测结果 结论
1 通过花的味道识别
2 通过花的颜色识别
3 通过花的外形识别
①第1、2组实验传递的信息分别属于     。
②第2组的“模拟花”在味道、颜色和外形上的要求是怎样的?    。
③如果将三组“模拟花”摆在蜂箱周围同时进行实验,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两条即可):    。
④每组实验测量的指标是     。
四、解答题
22.(10分)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部分能量流动简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杂食性小鸟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     .该食物网中草中的能量通过     条食物链传给蛇.
(2)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在2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60只野兔,第二次捕获18只未标记的野兔和12只标记的野兔,则该野兔的种群密度是     只/hm2.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的原因是     .
(3)乙图中,A、B、C、D分别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在碳循环过程中,从大气中摄取碳的是     (填字母),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是     (填字母).该生态系统太阳能的利用率是     (保留两位小数),D的能量除图中去向外,其去向还有     .
23.(11分)如图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流经图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填字母),图中的C和B1+C1+D1可分别表示桑树和蚕用于     的能量。
(2)蚕同化的能量D=    (用字母表示数学关系),一般情况下D与A的比值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0%。将蚕沙(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蚕沙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第     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
(3)蚕粪是优良的鱼类饲料,适量的投入可以给鱼提供食物,从而提高鱼的产量。蚕粪中的碳元素只能以     的形式流向鱼。
(4)“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使物质循环利用,提高了能量的     。
24.(11分)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简明示意图,请根据回答下列问题。
(1)A过程是     的     作用。与A过程本质相同的有     过程(用图中字母代号表示)。
(2)图中缺少的一个重要箭头是     。
(3)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     的形式存在,而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     形式进行循环。碳循环始终与     结合在一起进行。
(4)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是通过     和     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的。
25.(9分)如图是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构成生物群落,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依次为     、    、    、    。碳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     的形式进行的。
(2)图示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     (填字母)同化量的一部分。图中b同化的能量最终的去向是     。若图中b的同化量增加1kJ,则生产者的同化量至少需要增加     kJ。
26.(14分)蜜蜂是一种群居的益虫,蜜蜂的筑巢、采粉酿蜜等行为以及“语言”等都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1)蜜蜂中的侦查蜂可在发现蜜源后,回到蜂窝内通过特殊的“语言”传达给其他同伴。如果侦查蜂跳“圆形舞”,则表明蜜源的距离很近,一般在百米之内,这种信息是     。
(2)蜜蜂可以从很多植物的花朵上采集花粉,同时也为这些植物传粉,这种关系在生态学上为     。
(3)从生态系统的功能看,信息传递可以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2分)下列生态学观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后,仍可能从分解者再流向消费者体内
B.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一定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C.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合理控制昆虫的数量,可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
D.与适当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相比,没有放牧的草原的植物间的竞争激烈程度更大
【答案】B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
【解答】解:A、如蚯蚓就是分解者,蚯蚓体内的能量在蚯蚓被捕食之后流入消费者体内,A正确;
B、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从外界加入的有机物所含有的能量,B错误;
C、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合理控制昆虫的数量,减少能量流向害虫,可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C正确;
D、与适当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相比,没有放牧的草原,植物生长稠密,个体数量较多,植物之间为了获得空间、营养等竞争激烈程度更大,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及传递效率,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2分)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 cm﹣2 a﹣1),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的数值是1250 J cm﹣2 a﹣1
B.乙到丙的传递效率为15%
C.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利用
D.甲营养级的个体数量一定多于乙营养级的个体数量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甲是生产者,其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175+200+875=1250J cm﹣2 a﹣1;乙是初级消费者,其同化的总能量为200J cm﹣2 a﹣1;丙是次级消费者,其同化的总能量为30J cm﹣2 a﹣1;丁是分解者。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总能量为1250J cm﹣2 a﹣1,A正确;
B、能量传递效率为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比值,故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15%,C正确;
C、某一个营养级同化量的去向包括:自身细胞呼吸消耗、流行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由于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因此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细胞呼吸和被丁(分解者)利用,C正确;
D、甲营养级的个体数量不一定多于乙营养级的个体数量,如一棵数与这棵树上的植食性昆虫,前者的数量少于后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能分析图中数据,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2分)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B.兔排出粪便的能量包含于①中
C.图中②与①的比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答案】A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其中①表示兔的同化量,②表示狐的同化量,③表示草的残枝败叶,④表示兔的遗体残骸.
【解答】解:A、③是草的残枝败叶,④是兔子的遗体,它们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A正确;
B、①是兔的同化量,而兔排出粪便的能量是草同化量的一部分,所以不包含于①中,B错误;
C、图中②与①的比值代表兔→狐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①是兔的同化量,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数字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2分)树懒是一种生活在某热带雨林中的哺乳动物,嗅觉灵敏,视觉和听觉不很发达,行动迟缓,活动范围小,主要以树叶、嫩芽、果实为食,其天敌主要是蟒蛇和猛禽等。树懒身上长有绿藻使外表呈现绿色,身上还有大量的树懒蛾,树懒蛾以嫩叶为食,且能帮助树懒养殖绿藻,树懒的粪便为树懒蛾幼虫提供食物和繁育场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树懒与树懒蛾的关系是种间竞争和互利共生
B.藻类使树懒外表呈现绿色,有利于树懒躲避天敌
C.树懒通过远离栖息树排便躲避天敌,体现了化学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D.树懒同化能量的去向包括呼吸作用散失、分解者分解和流入树懒蛾
【答案】D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树懒身上有大量的树懒蛾,树懒蛾以嫩叶为食,树懒也以嫩叶为食,两者之间属于竞争的关系。同时树懒蛾能帮助树懒养殖绿藻,树懒的粪便为树懒蛾幼虫提供食物和繁育场所,由此可见,树懒和树懒蛾又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
【解答】解:A、根据题干信息,树懒身上有大量的树懒蛾,树懒主要以树叶、嫩芽、果实为食,树懒蛾以嫩叶为食,说明树懒与树懒蛾的关系是种间竞争;另外树懒蛾能帮助树懒养殖绿藻,树懒的粪便为树懒蛾幼虫提供食物和繁育场所,说明树懒与树懒蛾的关系是互利共生,A正确;
B、藻类使树懒外表呈现绿色,成为保护色,有利于树懒躲避天敌,B正确;
C、树懒嗅觉灵敏,通过远离栖息树排便躲避天敌,体现了化学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C正确;
D、树懒同化能量的去向包括呼吸作用散失、分解者分解和下一营养级,但树懒与树懒蛾的关系是竞争和互利共生,树懒蛾不是其下一营养级,故不能流入树懒蛾,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种间关系、信息传递、能量流动,意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5.(2分)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循环发生在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
B.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C.碳元素在生态系统内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和有机物
D.生物圈在物质和能量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
【答案】C
【分析】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1)区别: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循环出现,反复利用的;在能量流动中,能量是单向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2)联系: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是推动物质循环的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解答】解:A、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A错误;
B、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B错误;
C、碳元素在生态系统内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和有机物(生物群落内部的流动形式),C正确;
D、生物圈在物质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但在能量上不是自给自足的系统,需要从外界源源不断的输入能量,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考查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特点;识记能量流动的特点,掌握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6.(2分)如图为一个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式图,则(  )
A.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甲
B.乙只表示初级消费者
C.丙处于最高营养级
D.丁主要是微生物
【答案】A
【分析】据图分析: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甲和乙应为生产者和大气中二氧化碳,再根据甲→乙确定乙为消费者,剩下丙为分解者.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动植物的细胞呼吸.
【解答】解:A、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故A正确。
B、乙消费者,包括各级消费者;故B错误。
C、丙是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故C错误。
D、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碳循环的模式图,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图示信息、审题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的重点知识的过关.
7.(2分)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使用农家肥,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B.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可随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利用
C.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是通过生产者的转化
D.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数量也就越少
【答案】C
【分析】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Ca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物质循环的特点:循环往复、反复利用,具有全球性。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生态系统的存在是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来维持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二者相互伴随进行,又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解答】解:A、使用农家肥,其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的物质可以被植物利用,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但能量散失到大气中,A错误;
B、生态系统中物质能循环,但能量不能循环,B错误;
C、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是通过生产者的转化,C正确;
D、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数量不一定越少,如一根树上有很多虫,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8.(2分)如图是某生态系统内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过程包括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B.c、e、f过程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C.a、g过程中都伴随着能量的流动过程
D.大气中碳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在,碳元素返回大气的途径除了图中的b、d、g之外,还有化石燃料的燃烧途径
【答案】A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中a表示光合作用,b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c表示食物链的捕食关系,d是动物的呼吸作用,g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e、f表示动植物形成遗体残骸。
【解答】解:A、a过程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不包括化能合成作用,A错误;
B、c、e、f过程中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的,B正确;
C、a、g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流动过程,C正确;
D、碳在大气中以CO2形式存在,群落中碳循环途径除了图中的b、d、g外,还包括化石燃料的燃烧途径,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结构示意图,重点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根据题图明确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主要途径,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9.(2分)如图是麻风树林中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图解,已知麻风树的总能量为a,其中字母代表了能量,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麻风树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B.c是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C.d是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D.该图中不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A
【分析】由题干中的信息可知,该图只包括两个营养级,麻风树是第一营养级,则A只能代表第二营养级的摄入量,B代表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其中D代表用于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C是指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生殖的能量,E则是流入分解者的能量;该图解中包括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没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解答】解:A、被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是B,所以从麻风树注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错误;
B、c是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正确;
C、d是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C正确;
D、该图解中包括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没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正确。
故选:A。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提取题干的信息“麻风树林中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图解”,表明只有2个营养级;要明确摄入量=同化量+粪便.
10.(2分)据了解,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一般稳定在5:1左右,这样的性别比是由孵化时的温度所决定的;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则产生较多的雌鳄。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  )
A.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C.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调节生物内环境的稳态
D.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
【答案】B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1)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如莴苣在适宜的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蝙蝠依赖超声波进行定位、取食和飞行;(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如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狼能够根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追捕兔子。据此答题。
【解答】解:根据题干信息“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和“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矗则产生较多的雌鳄”可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能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故选:B。
【点评】本题属于信息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能根据题干信息准确判断信息的作用,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的考查。
11.(2分)如图所示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  )
A. B. C. D.
【答案】C
【分析】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反之亦然;在同等干扰强度下,生物多样性降低越小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解答】解: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由此可见,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受到外来干扰后保持原状的能力越强,即在同等干扰强度下,生物多样性降低越小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12.(2分)某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由于污染物的排放受到破坏,停止排放后,由于自身的净化作用,逐渐恢复原状,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
A.抗污染能力 B.抗干扰能力
C.抵抗力稳定性 D.恢复力稳定性
【答案】D
【分析】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解答】解:某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由于污染物的排放受到破坏,停止排放后,由于自身的净化作用,逐渐恢复原状,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13.(2分)封山育林能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因为(  )
A.封山育林控制了物质循环
B.延长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C.增加了生态系统中消费者数量
D.使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性增加
【答案】D
【分析】封山育林减少人类的干扰,是保持森林自给自足的生态模式下发生演替,使得生物种类得以保持或增加,使得森林营养结构变复杂,提高森林的生物稳定性。
【解答】解:A、大气中的气体没办法通过封山育林来控制,所以封山育林不能控制了物质循环,A错误;
B、封山育林,不是引进新物种,是保持森林自给自足的生态模式,B错误;
C、封山育林有可能增加消费者的数量,但这与提高生态系统生物稳定性关系不大,C错误;
D、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强,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类型,掌握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4.(2分)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
B.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呈负相关
C.本图不能表示所有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D.除去农田中的杂草可以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D
【分析】生态系统中组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因此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
【解答】解:A、据分析可知,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A正确;
B、营养结构越复杂,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越弱,即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成相反关系,B正确;
C、北极苔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与题图不符,C正确;
D、除去农田中的杂草,降低了物种多样性,使其营养结构变得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减弱,抵抗力稳定性降低,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类型,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5.(2分)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使用粪便作肥料,粪便中的能量可以流向植物,从而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B.可以采用黑光灯诱捕法对土壤小动物进行丰富度统计
C.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D.食物链中,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其数量一定越少
【答案】C
【分析】1、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2、能量流动是指是指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得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得物质能够不断的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解答】解:A、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的物质可以被植物利用,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但能量一部分被微生物利用,一部分散失到大气中,并不能被植物利用,A错误;
B、用黑光灯诱捕法只能诱捕到趋光昆虫,而不能对土壤小动物进行诱捕统计丰富度,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C正确;
D、由于能量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食物链中,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其能量一定越少,但是数量不一定少,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功能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识记物质循环的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16.(3分)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相同
B.该图所示只有1条食物链:Ⅰ→Ⅱ→Ⅲ→Ⅳ
C.图中每一个阶梯代表相应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D.该图可以表示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表示的是营养级与能量的关系,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能量减少,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答】解:A、图中第一营养级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其他营养级通过捕食获得能量,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不完全相同,A错误;
B、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每一营养级都可能有多种生物,所以该图可能有多条食物链,B错误;
C、图中每一个阶梯代表相应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正确;
D、因为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基本是靠外部输入,所以自身初级营养级能量很低,而次级营养级能量因为人口众多的关系很高,因此该图不可以表示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D错误。
故选:C。
【点评】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表示的是营养级与能量的关系是解答本题关键
17.(3分)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代表生态系统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生产者、B、C、A构成了两条食物链
B.①②⑥⑦为CO2形式,③④⑤为有机物形式
C.③④⑤⑥⑦之和等于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
D.经③流向B的碳全部用于B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①表示光合作用,②④⑤⑥⑦表示呼吸作用,③表示捕食.
【解答】解:A、图中A为非生物成分,C为分解者,它们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A错误;
B、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因此①②⑥⑦为CO2形式,③④⑤为有机物形式,B正确;
C、③④⑤⑥⑦之和小于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C错误;
D、经③流向B的碳只有部分用于B的生长、发育和繁殖,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成分及生理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8.(3分)图1为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图2是已知某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的食物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1中①~⑤所表示的生理过程是生物圈维持稳态的重要因素
B.增加图中A、D、E等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图2中的生物包括图1中的A、B、D、E
D.在图2中,若生产者有10 000 kg,则位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最多有100 kg
【答案】C
【分析】分析图1:A和C之间是双箭头,而且BDE都有指向C的箭头,故C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A是生产者,D是初级消费者,E是次级消费者,B是分解者.①表示光合作用,②表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③④表示表示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⑤表示分解作用.
分析图2:图中共有三条食物链:戊→甲→丁,戊→己→甲→丁、戊→庚→丁.
【解答】解:A、图1中①~⑤所表示的生理过程是生物圈维持稳态的重要因素,A正确;
B、增加图中A生产者、D初级消费者、E次级消费者等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正确;
C、图2中的生物包括图1中的A生产者、D初级消费者、E次级消费者,不包括B分解者,C错误;
D、在图2中,若生产者有10 000 kg,则位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丁最多有10 000×10%×10%=100 kg,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图示,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二、多选题
19.(3分)如图是利用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部分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B.该人工湿地使污水净化,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若在水域中增设一些搅拌装置,去污效率会更高
D.芦苇在湿地边沿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AD
【分析】据图分析,湿地中的芦苇、绿藻、黑藻等属于生产者,细菌等属于分解者。在人工湿地中种植大型挺水植物,能有效地控制藻类的大爆发,这是因为大型挺水植物遮盖水体,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同时大型挺水植物能吸收水体中的营养,降低富营养化程度,抑制水藻的生长。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产生的二氧化碳会被植物吸收利用。
【解答】解:A、由于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含有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A错误;
B、生物多样性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污水净化是一种生态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正确;
C、大多数分解者是异养需氧型,在水域中增设一些搅拌装置可增大水中的溶氧量,去污效率会更高,C正确;
D、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不同种群在垂直空间位置不同,其中芦苇、绿藻、黑藻在空间上的分布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而芦苇只是一个物种,不具有垂直结构,D错误。
故选:AD。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群落的特征、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识记群落的特征;识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0.(3分)甲、乙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生态系统强
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B点左移
C.若甲生态系统受到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右移
D.图中偏离正常运行范围的程度可以体现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
【答案】ABC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反之,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解答】解:A、从图中可看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后,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曲线波动幅度较大,所以甲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弱,乙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强,A正确;
B、若乙生态系统受到干扰的时间提前,由于干扰强度不变,乙生态系统恢复自身原状的周期不变,所以B点也会提前,B正确;
C、若甲生态系统受到的干扰强度增大,则甲生态系统恢复自身原状所需要的时间更长,所以C点右移,C正确;
D、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越大,受到相同程度的外界干扰时曲线偏离正常范围的程度越小,所以图中偏离正常运行范围的程度可以体现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D错误。
故选:ABC。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题
21.蜜蜂是一种群居的益虫,蜜蜂的筑巢、采粉酿蜜等行为以及“语言”等都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请回答下列问题:
(1)蜜蜂中的侦查蜂可在发现蜜源后,回到蜂窝内通过特殊的语言传达给其他同伴,如果侦查蜂跳“圆形舞”,则表明蜜源距离很近,一般在百米之内。这种信息是  行为信息  。
(2)蜜蜂可以从很多植物的花朵上采集花粉,同时也为这些植物传粉,这种关系在生态学上称为  种间互助和捕食  。从生态系统的功能看,信息传递可以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蜜蜂是如何发现蜜源的,我们可以进行模拟探究实验。有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究,所用的实验材料有蜜蜂100只、1枝作为常见蜜源的黄色5瓣花、白纸、剪刀、染料、无色且与蜜源味道相同的制剂。
组别 假 设 操作步骤 预测结果 结论
1 通过花的味道识别
2 通过花的颜色识别
3 通过花的外形识别
①第1、2组实验传递的信息分别属于  化学信息、物理信息  。
②第2组的“模拟花”在味道、颜色和外形上的要求是怎样的? 将白纸染成花朵的颜色(黄色),无特殊的味道,且形状与花朵不同  。
③如果将三组“模拟花”摆在蜂箱周围同时进行实验,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两条即可): “模拟花”与蜂箱的距离相等、晴天无风  。
④每组实验测量的指标是  单位时间内落到实验材料(模拟花)上的蜜蜂数目  。
【答案】(1)行为信息
(2)种间互助和捕食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3)化学信息、物理信息 将白纸染成花朵的颜色(黄色),无特殊的味道,且形状与花朵不同“模拟花”与蜂箱的距离相等、晴天无风 单位时间内落到实验材料(模拟花)上的蜜蜂数目
【分析】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②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③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答】解:(1)跳舞是蜜蜂的一种特殊行为,属于行为信息。
(2)蜜蜂采集花粉属于捕食,为植物传粉属于种间互助。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①花的味道传递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花的颜色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②第2组是针对“通过花的颜色识别”进行实验的,因此白纸要染成黄色,不要有味道,形状不能与花的形状相同。③实验中除自变量外,无关变量均要保持一致,以防止无关变量的干扰。④实验测定的指标是单位时间内落到实验材料上的蜜蜂的数目。
故答案为:
(1)行为信息
(2)种间互助和捕食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3)化学信息、物理信息 将白纸染成花朵的颜色(黄色),无特殊的味道,且形状与花朵不同“模拟花”与蜂箱的距离相等、晴天无风 单位时间内落到实验材料(模拟花)上的蜜蜂数目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掌握信息传递的作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四、解答题
22.(10分)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部分能量流动简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杂食性小鸟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  捕食和竞争  .该食物网中草中的能量通过  5  条食物链传给蛇.
(2)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在2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60只野兔,第二次捕获18只未标记的野兔和12只标记的野兔,则该野兔的种群密度是  75  只/hm2.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的原因是  野兔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  .
(3)乙图中,A、B、C、D分别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在碳循环过程中,从大气中摄取碳的是  A  (填字母),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是  A、B、C、D  (填字母).该生态系统太阳能的利用率是  0.88%  (保留两位小数),D的能量除图中去向外,其去向还有  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草为生产者,其余动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该食物网包括7条食物链,即草→昆虫→蝙蝠、草→昆虫→杂食性小鸟→蛇、草→昆虫→蛇、草→蜗牛→杂食性小鸟→蛇、草→杂食性小鸟→蛇、草→野兔、草→鼠→蛇.
图乙中:A、B、C、D分别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其中A表示生产者、D表示初级消费者、C表示次级消费者,B表示分解者.
【解答】解:(1)杂食性小鸟与蛇都以昆虫为食,具有竞争关系,蛇又可以以杂食性小鸟为食,有捕食关系,所以影响杂食性小鸟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捕食和竞争.该食物网中草中的能量通过5条食物链传给蛇.
(2)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60×(18+12)÷12=150只,面积是2hm2,则该野兔的种群密度是150÷2=75只/hm2.由于野兔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所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
(3)图乙中,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是次级消费者,D是初级消费者.在碳循环过程中,从大气中摄取碳的是生产者A,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是所有生物进行呼吸作用,即A、B、C、D.该生态系统太阳能的利用率是7.5×106÷8.5×108≈0.88%.D的能量除图中去向外,其去向还有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故答案为:
(1)捕食和竞争 5
(2)75 野兔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
(3)A A、B、C、D 0.88% 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11分)如图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流经图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A  (填字母),图中的C和B1+C1+D1可分别表示桑树和蚕用于  生长、发育和繁殖  的能量。
(2)蚕同化的能量D= A1+B1+C1+D1  (用字母表示数学关系),一般情况下D与A的比值  小于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0%。将蚕沙(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蚕沙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第  一  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
(3)蚕粪是优良的鱼类饲料,适量的投入可以给鱼提供食物,从而提高鱼的产量。蚕粪中的碳元素只能以  有机物  的形式流向鱼。
(4)“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使物质循环利用,提高了能量的  利用率  。
【答案】(1)A 生长、发育和繁殖
(2)A1+B1+C1+D1 小于 一
(3)有机物
(4)利用率
【分析】据图分析:A代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为桑树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为桑树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为蚕同化的能量;A1为蚕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1为未被利用的能量;C1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1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解答】解:(1)流经图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图中A代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为桑树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表示净光合作用,为桑树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1+C1+D1可分别表示蚕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2)D为蚕同化的能量,蚕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蚕的呼吸作用散失,另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即D=A1+B1+C1+D1;由于相邻两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正常情况下两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小于20%;蚕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即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3)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碳在生物群落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因此蚕粪中的碳元素只能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向鱼。
(4)“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使物质循环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故答案为:
(1)A 生长、发育和繁殖
(2)A1+B1+C1+D1 小于 一
(3)有机物
(4)利用率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比较、分析对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及能从图示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24.(11分)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简明示意图,请根据回答下列问题。
(1)A过程是  分解者  的  分解  作用。与A过程本质相同的有  B、C  过程(用图中字母代号表示)。
(2)图中缺少的一个重要箭头是  从大气中的CO2库到绿色植物  。
(3)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  CO2  的形式存在,而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  CO2  形式进行循环。碳循环始终与  能量流动  结合在一起进行。
(4)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是通过  物质循环  和  能量流动  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的。
【答案】(1)分解者 分解 B、C
(2)从大气中的CO2库到绿色植物
(3)CO2 CO2 能量流动
(4)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分析】图示为碳循环过程,生物群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无机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传递效率10%~20%。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大气中的碳主要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方式可以回到大气中。
【解答】解:(1)A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A过程的本质是呼吸作用,BC过程也是呼吸作用,故本质相同的有动物和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2)图中身缺少从大气中的CO2库到绿色植物的箭头。
(3)碳在无机环境中以CO2形式存在,而在无机环境一生物群落之间以CO2形式进行循环。物质循环始终与能量流动结合在一起进行。
(4)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这四种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形成一个整体。
故答案为:
(1)分解者 分解 B、C
(2)从大气中的CO2库到绿色植物
(3)CO2 CO2 能量流动
(4)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功能,综合考查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5.(9分)如图是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构成生物群落,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依次为  初级消费者  、 次级消费者  、 分解者  、 生产者  。碳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  CO2  的形式进行的。
(2)图示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  d  (填字母)同化量的一部分。图中b同化的能量最终的去向是  自身的呼吸作用散失和被分解者利用  。若图中b的同化量增加1kJ,则生产者的同化量至少需要增加  25  kJ。
【答案】(1)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分解者 生产者 CO2
(2)d 自身的呼吸作用散失和被分解者利用 25
【分析】1、由图中双箭头可知d为生产者,进而可知a为初级消费者,b为次级消费者,c为分解者。
2、能量的来源: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能量去路: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消费者同化能量=呼吸消耗+分解者分解利用+下一营养级同化+未被利用;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
【解答】解:(1)由图中双箭头可知d为生产者,且a、b、c、d构成生物群落,即初级消费者a,次级消费者b,c为分解者;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是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碳元素从生物群落回到大气中主要依赖于生物的呼吸作用产生的CO2,故碳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
(2)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来自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故图示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生产者同化量的一部分;图中b为终级消费者,不会被捕食,因此其同化的能量最终去向有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散失和被分解者利用。若图中b的同化量增加1kJ,因为b为次级消费者,至少得到的能量按能量传递效率20%计算,则d生产者的同化量至少需要增加1÷20%÷20%=25kJ。
故答案为:
(1)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分解者 生产者 CO2
(2)d 自身的呼吸作用散失和被分解者利用 25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掌握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难度适中。
26.(14分)蜜蜂是一种群居的益虫,蜜蜂的筑巢、采粉酿蜜等行为以及“语言”等都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1)蜜蜂中的侦查蜂可在发现蜜源后,回到蜂窝内通过特殊的“语言”传达给其他同伴。如果侦查蜂跳“圆形舞”,则表明蜜源的距离很近,一般在百米之内,这种信息是  行为信息  。
(2)蜜蜂可以从很多植物的花朵上采集花粉,同时也为这些植物传粉,这种关系在生态学上为  种间互助  。
(3)从生态系统的功能看,信息传递可以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1)行为信息
(2)种间互助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分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答】解:(1)侦查蜂跳“圆形舞”属于行为信息。
(2)蜜蜂可以从很多植物的花朵上采集花粉,同时也为这些植物传粉,这种关系在生态学上为种间互助。
(3)从生态系统的功能看,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故答案为:
(1)行为信息
(2)种间互助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要求考生识记信息的种类和功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题干信息完成试题的解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