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生物的进化(单元测试)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2(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章 生物的进化(单元测试)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2(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9.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15 09:5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一、选择题
1.(2分)下列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的是(  )
A.几乎所有生物都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B.葡萄糖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C.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D.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需要水
2.(2分)为了研究冠状病毒的进化史,科学家分析了病毒的基因组,比较它们在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水平上的变化,试图探索病毒的起源和进化机制。这属于证明生物进化的(  )
A.胚胎学证据
B.比较解剖学证据
C.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
D.古生物化石证据
3.(2分)如图显示了鸟类和爬行动物早期的胚胎,其中①②③结构具有很大相似性,这证明了两者(  )
A.生殖方式相同 B.生活环境相似
C.来自共同的祖先 D.食物来源相似
4.(2分)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面,但是两地生物种类却有许多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它们的祖先不同 B.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
C.岛上的生物未进化 D.产生的变异不同
5.(2分)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B.农药的使用对害虫起到选择作用使其抗药性逐代增强
C.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D.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都能改变种群的基因库
6.(2分)下列关于进化理论的正确的说法是(  )
A.拉马克科学的解释了进化的原因
B.达尔文从丰富的事实出发,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
C.按照达尔文的观点,抗生素可刺激细菌,使细菌产生抗药性变异
D.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解释了遗传变异的本质
7.(2分)稳定性选择和单向性选择是自然选择中的两种类型,前者是把种群中趋于极端的变异个体淘汰,而保留中间型的个体,后者是在种群中保留趋于某个性状中某一极端的个体,而淘汰另一极端的个体。下列关于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受工业发展影响,桦尺蠖黑化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桦尺蠖黑化现象是工业污染导致其发生定向变异
B.工业污染前后由于桦尺蠖物种没有改变,则其没有发生进化
C.单向性选择导致某基因频率逐代增加,其等位基因频率逐代下降
D.桦尺蠖黑化现象属于自然选择中的稳定性选择
8.(2分)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导致细菌发生基因突变,从而产生了抗药性
B.生物通过有性生殖丰富了变异的多样性,从而加快了生物进化速度
C.“收割理论”是指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D.“精明的捕食者”策略之一是捕食者一般不将所有猎物吃掉,以利于可持续发展
9.(2分)下列叙述,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原理的是(  )
A.食蚁兽具有长舌,是因为它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而反复不断伸长的缘故
B.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因为杀虫剂使害虫产生抗药能力,并在后代中不断积累
C.狼和鹿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进行着相互选择,结果狼和鹿的奔跑速度都变快
D.现在人们都生活在不同的人工环境中,因此人类的进化不再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
10.(2分)兰花通过基因的扩张和收缩致使基因组形成了5个亚科,产生更多的多样性,因此在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大灭绝后,迅速地适应了新的生态系统,科学研究发现所有现存于地球上的兰花都是恐龙灭绝时期幸存的兰花后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材料表明当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后,基因的多样性越丰富物种越容易生存下来
B.兰花细长的花矩和生有细长吸管型口器的蛾类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
C.严重破坏后的生态系统诱导兰花基因组发生了变异以适应新环境
D.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兰花个体的表现型,进而将适应新环境的基因保留下来
11.(2分)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及物种形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4%,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2%,则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分别是60%,40%
B.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此可以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D.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12.(2分)有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在没有迁移等条件下,该种群两年内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如表,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这两年中,下列与这对基因有关的推断正确的是(  )
年份 AA(%) Aa(%) aa(%)
1 30 40 30
2 25 50 25
A.该种群将朝着Aa增多的方向进化
B.该种群没有表现出生物的进化
C.该种群的生活环境有较大的变化
D.该种群将较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13.(2分)澳洲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棕榈科植物。研究认为在200万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时,一部分生活在pH较高的石灰岩上,开花较早;另一部分生活在pH较低的火山灰上,开花较晚。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授粉,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生物的性状受到环境的影响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环境相关
D.现将两种植物杂交,能产生可育后代
14.(2分)《物种起源》中记载,马德拉岛屿常刮大风,岛上的550种甲虫中,有200多种因不具有完整的翅膀(残翅)而无法飞行,它们等大风过后才出来。同时还存在花朵中觅食的具有较大翅膀的昆虫。此现象显示的翅形变异与自然选择具备的特性分别是(  )
A.定向、不定向 B.不定向、定向
C.不定向、不定向 D.定向、定向
15.(2分)普通栽培水稻是普通野生水稻进化而来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普通野生水稻在进化过程中会导致基因多样性发生改变
B.普通野生水稻受环境因素影响产生的变异都是不可遗传的
C.普通栽培水稻与普通野生水稻细胞中所含酶的种类和数量完全不同
D.人工选择能够改变普通栽培水稻变异的方向和基因频率改变的速度
16.(2分)家鸽有很多品种,不同品种的家鸽形态特征各异,如信鸽、扇尾鸽、球胸鸽、凤头鸽、喇叭鸽等均有独特的外形,经过长时间的人工杂交和选育,家鸽的品种日渐增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有害突变也可以为家鸽的选育提供原材料
B.家鸽选育过程中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C.家鸽产生的变异都能在选育过程中保留下来
D.选育出的新品种与原品种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17.(2分)家畜等动物取食含有强心苷的植物马利筋后会引起呕吐甚至死亡,但斑蝶可以取食马利筋.取食马利筋的斑蝶被鸟类捕食后会引起鸟类呕吐,进而不再捕食斑蝶.据此推测不正确的是(  )
A.马利筋含有强心苷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斑蝶可能具有某种机制使其免于受到强心苷的影响
C.与斑蝶体色、体型相似的其他蝶类会因此受害
D.用不含马利筋的食物饲喂的斑蝶被鸟类取食后不会引起鸟类呕吐
18.(2分)蝙蝠是哺乳纲翼手目动物,世界上现有19科185属962种。研究显示,蝙蝠成为病毒宿主的主要原因是体内的“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一干扰素”抗病毒免疫通道受抑制,病毒能进行一定的繁殖与生存,蝙蝠却不致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自然中有962个蝙蝠种群
B.一种蝙蝠群聚栖息于山洞中形成蝙蝠群落
C.病毒靠蝙蝠细胞增殖而繁殖
D.病毒与蝙蝠长期共同进化形成了适应关系
19.(2分)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
B.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低
C.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
D.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
20.(2分)下列有关变异和生物进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共同进化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进化,不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C.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环境之间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
D.利用八倍体小黑麦的花药经过组织培养获得的植株是四倍体
21.(2分)1973年,有位进化生物学家针对物种进化提出了红皇后假说:一个物种的任何进化可能构成对其他相关物种的竞争压力,物种之间的关系构成了驱动进化的动力。所以,物种之间的进化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下列关于对红皇后假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即使无机环境没有改变,生物也会进化
B.共同进化就是指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C.物种的竞争压力促使生物定向变异,是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因素之一
D.一种生物的进化会促使其它各种生物都发生进化
22.(2分)狮子鱼多栖息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但在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以下具有高压、终年无光等特殊极端条件的深海环境生存着一个通体透明的新物种﹣﹣超深渊狮子鱼。研究发现,该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深海高压、终年无光等特殊极端条件诱导超深渊狮子鱼发生了定向突变
B.特殊极端的环境条件直接对超深渊狮子鱼个体的基因进行了选择
C.狮子鱼与超深渊狮子鱼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不存在生殖隔离
D.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温带靠海岸狮子鱼种群的基因库不同
23.(2分)蝗虫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草地和沙漠地区,其体色与不同地域生活环境的色彩大体一致,与种类无关,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叫作保护色。如生活在青草丛中的蝗虫体色多呈绿色,生活在枯草丛中的蝗虫体色多呈灰黄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蝗虫的体色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而与遗传物质无关
B.蝗虫体色多样,不同体色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生活在不同地域的蝗虫属同一物种,不存在遗传多样性
D.若某蝗虫种群没发生基因突变,说明此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24.(2分)东北虎是虎的亚种之一,是现存体型最大的肉食性猫科动物,栖居于森林、灌木和野草丛生的地带,主要捕食鹿、羊、野猪等大中型哺乳动物。华南虎是虎类中体型最小的亚种之一,以草食性动物野猪、鹿、泡等为食,四肢发达而灵活。东北虎和华南虎由于生存环境不同,体型差异较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东北虎和华南虎性状上的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东北虎和华南虎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了生殖隔离
C.虎和野猪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进行着共同进化
D.虎成为濒危物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其栖息地丧失
25.(2分)如图中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地区。A地区物种甲某些个体迁移到B、C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完全不同
B.留居A地区的甲种群不会发生进化过程
C.该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环节
D.甲、乙两个种群间已存在生殖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二、解答题
26.(10分)小熊猫和大熊猫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小熊猫则跟北美浣熊等浣熊科动物拥有共同起源,大熊猫跟亚洲黑熊等熊科动物关系更近。小熊猫喜食箭竹的竹笋、嫩枝和竹叶,各种野果、树叶、苔藓、以及捕食小鸟或鸟卵和其它小动物、昆虫等,尤其喜食带有甜味的食物,小熊猫虽常年生活在树杈上,但金钱豹也同样擅长爬树,是其首要天敌。大熊猫99%的食物都是竹子,综合大熊猫化石及现存种类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熊猫的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请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以及上述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
(2)对大熊猫和小熊猫两群体的线粒体cytb基因片段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序列有多个变异位点,总变异率为12.5%,这些差异属于     多样性层次,这种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生物与环境之间     的结果。
(3)金钱豹的存在,在客观上对小熊猫种群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理由是     。
(4)某调查团队对四川一个野生大熊猫种群随机抽样调查,测知该种群中有基因型为DD和dd的大熊猫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大熊猫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大熊猫野生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理由是     。
27.(14分)请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回答下列问题。
(1)相对于达尔文的学说而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遗传变异的研究已经由个体水平深入到了     水平。
(2)图中①指     的改变,②导致①改变的内因,包括生物的     和     ,它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3)图中③指     ,③的观点没有提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是指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也就是物种形成必须要有     隔离。
(4)④指     的多样性。
(5)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看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学说的缺陷是     。
A.自然选择学说不能科学地解释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
B.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自然选择学说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D.自然选择学说对环境条件如何对可遗传的变异进行选择,没有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6)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aa的个体占50%。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类型仅保留显性性状,此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     ,经这种人工选择作用,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原因是     。
28.(12分)一万多年前,内华达州比现在湿润得多,气候也较为寒冷,许多湖泊(A、B、C、D)通过纵横交错的小溪流连结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以后,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各湖泊生活的鳉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分别称为a、b、c、d鳉鱼)。如图为内华达州1万多年以来湖泊地质的变化示意图。
(1)一万多年后,D湖中的     称为鳉鱼种群的基因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2)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鳉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则a、b鳉鱼之间存在     ,来自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填“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或“生态系统多样性”)。
(3)在5000年前,A湖的浅水滩生活着甲水草(二倍体),如今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些植株较硕大的乙水草,经基因组分析,甲、乙两水草完全相同;经染色体组分析,水草甲含有18对同源染色体,水草乙的染色体组数是水草甲的2倍。则乙水草产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
29.(14分)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明显的分化.研究人员指出,经过长期演化可能形成两个物种,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可知,a、c分别表示    、    ,b的实质变化是    .
(2)①~⑥的存在说明了    .
(3)下表为基因D在种群1和2中的基因型个体数.D基因在A种群中的频率为    .你认为造成B种群的基因型分布最可能的原因是    .
基因型 A种群(个) B种群(个)
XDXD 200 0
XDXd 50 160
XdXd 100 200
XDY 180 0
XdY 170 270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2分)下列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的是(  )
A.几乎所有生物都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B.葡萄糖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C.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D.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需要水
【答案】D
【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几乎所有生物都共用一套遗传密码,说明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A错误;
B、葡萄糖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说明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B错误;
C、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说明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C错误;
D、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需要水,只说明了水的重要作用,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理解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自然界中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2分)为了研究冠状病毒的进化史,科学家分析了病毒的基因组,比较它们在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水平上的变化,试图探索病毒的起源和进化机制。这属于证明生物进化的(  )
A.胚胎学证据
B.比较解剖学证据
C.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
D.古生物化石证据
【答案】C
【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
(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
(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
(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
【解答】解:A、生物学家通过比较不同生物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来说明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属于证明生物进化的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属于胚胎学证据,A错误;
B、生物学家通过比较不同生物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来说明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属于证明生物进化的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属于比较解剖学证据,B错误;
C、核酸和氨基酸是化学物质,生物学家通过比较不同生物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来说明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属于证明生物进化的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C正确;
D、生物学家通过比较不同生物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来说明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属于证明生物进化的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属于古生物化石证据,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共同祖先的证据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属于基础题。
3.(2分)如图显示了鸟类和爬行动物早期的胚胎,其中①②③结构具有很大相似性,这证明了两者(  )
A.生殖方式相同 B.生活环境相似
C.来自共同的祖先 D.食物来源相似
【答案】C
【分析】证明两个不同物种之间亲缘关系依据有:化石、胚胎发育过程等。
【解答】解:根据题意可知,鸟类和爬行动物早期的胚胎中①②③结构具有很大相似性,这证明了两者来自共同的祖先。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物进化的知识,要求学生了解生物进化中科学家的研究方法,明确不同生物之间存在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4.(2分)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面,但是两地生物种类却有许多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它们的祖先不同 B.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
C.岛上的生物未进化 D.产生的变异不同
【答案】B
【分析】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
(1)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的变异是否有利取决于它们的生存环境,同样的变异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可能有利,有可能有害.
(2)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具有有利变异个体的相应基因频率会增加,具有不利变异个体的相应基因频率会减少,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3)隔离导致物种形成.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仅有地理隔离不能产生新的物种,生殖隔离才是物种形成的关键.
【解答】解:虽然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面,但两地的自然环境不同,即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自然选择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即具有有利变异个体的相应基因频率会增加,具有不利变异个体的相应基因频率会减少,最终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因此两地的生物种类有许多不同。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物种的形成,重点考查物种的形成,要求考生熟记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掌握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明确生物进化的方向是自然选择决定的,并理论联系实际,对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生物的不同,作出合理的解释.
5.(2分)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B.农药的使用对害虫起到选择作用使其抗药性逐代增强
C.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D.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都能改变种群的基因库
【答案】C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A正确;
B、农药的使用对害虫起到选择作用使其抗药性逐代增强,B正确;
C、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以及种间互助实现的,C错误;
D、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都能改变种群的基因库,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要求考生明确变异是不定向的,可遗传的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6.(2分)下列关于进化理论的正确的说法是(  )
A.拉马克科学的解释了进化的原因
B.达尔文从丰富的事实出发,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
C.按照达尔文的观点,抗生素可刺激细菌,使细菌产生抗药性变异
D.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解释了遗传变异的本质
【答案】B
【分析】1、拉马克的进化论:
(1)物种是可变的。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的种都是由其他物种演变而来,而不是神创造的。
(2)生物是从低等向高等转化的。
(3)环境变化可以引起物种变化。环境变化直接导致变异的发生以适应新的环境。
(4)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这是拉马克论述进化原因的两条著名法则。用进废退即经常使用的器官发达,不使用就退化。获得性遗传是环境引起或由于废退化引起的变化是可遗传的。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其中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解答】解:A、拉马克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生物进化学说,其用进废退学说不能科学地解释进化的原因,A错误;
B、达尔文从丰富的事实出发,通过对大量化石和标本的研究,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B正确;
C、按照拉马克的观点,抗生素可刺激细菌,使细菌产生抗药性变异,C错误;
D、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未揭示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性,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注意区分拉马克进化论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区别,难度不大。
7.(2分)稳定性选择和单向性选择是自然选择中的两种类型,前者是把种群中趋于极端的变异个体淘汰,而保留中间型的个体,后者是在种群中保留趋于某个性状中某一极端的个体,而淘汰另一极端的个体。下列关于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受工业发展影响,桦尺蠖黑化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桦尺蠖黑化现象是工业污染导致其发生定向变异
B.工业污染前后由于桦尺蠖物种没有改变,则其没有发生进化
C.单向性选择导致某基因频率逐代增加,其等位基因频率逐代下降
D.桦尺蠖黑化现象属于自然选择中的稳定性选择
【答案】C
【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稳定性选择是把种群中趋于极端的变异个体淘汰,而保留中间型的个体,单向性选择是在种群中保留趋于某个性状中某一极端的个体,而淘汰另一极端的个体”具体作答。
【解答】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
B、工业污染前后由于桦尺蠖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物种发生了进化,B错误;
C、单向性选择会导致某基因频率逐代增加,保留趋于某个性状中某一极端的个体,中间型的个体等位基因频率逐代下降,逐步被淘汰,C正确;
D、由信息可知:单向性选择是指把趋于某一极端的变异保留下来,淘汰掉另一极端的变异,使生物类型朝向某一变异方向发展的选择方式,桦尺蠖黑化现象属于自然选择中的单向性选择,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具有一定的难度。
8.(2分)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导致细菌发生基因突变,从而产生了抗药性
B.生物通过有性生殖丰富了变异的多样性,从而加快了生物进化速度
C.“收割理论”是指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D.“精明的捕食者”策略之一是捕食者一般不将所有猎物吃掉,以利于可持续发展
【答案】A
【分析】1、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2、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解答】解:A、先有细菌发生基因突变,后有抗生素的选择作用,A错误;
B、生物通过有性生殖丰富了变异的多样性,从而加快了生物进化速度,B正确;
C、“收割理论”是指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正确;
D、“精明的捕食者”策略之一是捕食者一般不将所有猎物吃掉,以利于可持续发展,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明确先有变异后有选择。
9.(2分)下列叙述,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原理的是(  )
A.食蚁兽具有长舌,是因为它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而反复不断伸长的缘故
B.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因为杀虫剂使害虫产生抗药能力,并在后代中不断积累
C.狼和鹿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进行着相互选择,结果狼和鹿的奔跑速度都变快
D.现在人们都生活在不同的人工环境中,因此人类的进化不再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
【答案】C
【分析】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基础)、生存斗争(动力)、遗传变异(内因)和适者生存(结果).
【解答】解:A、强调环境的变化是物种产生变化的原因,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生物为了适应环境,某些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并且传递给下一代,这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观点,A错误;
B、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因为杀虫剂对害虫进行了选择的结果,B错误;
C、狼和鹿的奔跑速度都变快说明鹿和狼相互选择,生存下来的类型经过一代代的积累,结果发展成为具有各自特征的种群,这符合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C正确;
D、人们生活在不同的人工环境中,但仍然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自然选择学说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10.(2分)兰花通过基因的扩张和收缩致使基因组形成了5个亚科,产生更多的多样性,因此在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大灭绝后,迅速地适应了新的生态系统,科学研究发现所有现存于地球上的兰花都是恐龙灭绝时期幸存的兰花后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材料表明当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后,基因的多样性越丰富物种越容易生存下来
B.兰花细长的花矩和生有细长吸管型口器的蛾类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
C.严重破坏后的生态系统诱导兰花基因组发生了变异以适应新环境
D.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兰花个体的表现型,进而将适应新环境的基因保留下来
【答案】C
【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解答】解:A、该材料表明当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后,基因的多样性越丰富物种越容易生存下来,A正确;
B、兰花细长的花矩和生有细长吸管型口器的蛾类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
C、先有兰花变异,后有自然选择,C错误;
D、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兰花个体的表现型,进而将适应新环境的基因保留下来,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材料,考查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要求考生识记共同进化的概念、原因,掌握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之间的关系,结合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1.(2分)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及物种形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4%,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2%,则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分别是60%,40%
B.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此可以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D.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答案】D
【分析】1、一个种群中,已知不同基因型的频率计算种群基因频率的方法是: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AA=24%,Aa=72%,aa=4%,因此该种群的基因频率为:A=24%+×72%=60%,a=4%+×72%=40%,A正确;
B、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此可以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
C、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C正确;
D、变异是不定向的,另外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基因频率的计算,掌握生物进化的观点,属于中档题.
12.(2分)有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在没有迁移等条件下,该种群两年内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如表,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这两年中,下列与这对基因有关的推断正确的是(  )
年份 AA(%) Aa(%) aa(%)
1 30 40 30
2 25 50 25
A.该种群将朝着Aa增多的方向进化
B.该种群没有表现出生物的进化
C.该种群的生活环境有较大的变化
D.该种群将较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答案】B
【分析】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先计算第一年的种群基因频率,然后计算第二年的种群基因频率,通过比较2年的基因频率的大小判断该生物是否进化.
【解答】解:初始种群的种群基因频率的计算:由题意知,该种群中AA=30%,Aa=40%,aa=30%,此时A的基因频率是A=30%+×40%=50%,a的基因频率是a=30%+×40%=50%;
第二年的基因频率的计算:由题意知,该种群中AA=25%,Aa=50%,aa=25%,此时A的基因频率是A=25%+×50%=50%,a的基因频率是a=25%+×50%=50%;
通过比较可知,第一年和第二年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因此该种群在该段时间内没有发生进化。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和生物进化的实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3.(2分)澳洲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棕榈科植物。研究认为在200万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时,一部分生活在pH较高的石灰岩上,开花较早;另一部分生活在pH较低的火山灰上,开花较晚。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授粉,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生物的性状受到环境的影响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环境相关
D.现将两种植物杂交,能产生可育后代
【答案】D
【分析】新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者关系如图所示:
【解答】解:A、根据题意可知,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授粉”,表明两者已经形成生殖隔离,这说明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正确;
B、根据题意可知,由于两处的pH值不同,导致相同植物开花期产生差异,说明生物的性状受到环境的影响,B正确;
C、根据题意可知,两个不同物种的产生与环境不同有关,C正确;
D、由于两种植物已经属于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已经不能杂交,或杂交产生的后代不可育,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物种的概念和形成,要求考生识记物种的概念,掌握物种的形成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4.(2分)《物种起源》中记载,马德拉岛屿常刮大风,岛上的550种甲虫中,有200多种因不具有完整的翅膀(残翅)而无法飞行,它们等大风过后才出来。同时还存在花朵中觅食的具有较大翅膀的昆虫。此现象显示的翅形变异与自然选择具备的特性分别是(  )
A.定向、不定向 B.不定向、定向
C.不定向、不定向 D.定向、定向
【答案】B
【分析】一般突变具有不定向性,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使得种群进化。
【解答】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翅形变异与自然选择具备的特性分别是不定向和定向。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15.(2分)普通栽培水稻是普通野生水稻进化而来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普通野生水稻在进化过程中会导致基因多样性发生改变
B.普通野生水稻受环境因素影响产生的变异都是不可遗传的
C.普通栽培水稻与普通野生水稻细胞中所含酶的种类和数量完全不同
D.人工选择能够改变普通栽培水稻变异的方向和基因频率改变的速度
【答案】A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普通野生水稻在进化过程中会导致基因多样性发生改变,A正确;
B、环境因素导致水稻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变异是可遗传的,B错误;
C、普通栽培水稻与普通野生水稻细胞中所含酶的种类和数量不完全相同,而不是完全不同,如它们所含的ATP合成酶相同,C错误;
D、人工选择提高了基因频率改变的速度,但不能改变变异的方向,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6.(2分)家鸽有很多品种,不同品种的家鸽形态特征各异,如信鸽、扇尾鸽、球胸鸽、凤头鸽、喇叭鸽等均有独特的外形,经过长时间的人工杂交和选育,家鸽的品种日渐增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有害突变也可以为家鸽的选育提供原材料
B.家鸽选育过程中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C.家鸽产生的变异都能在选育过程中保留下来
D.选育出的新品种与原品种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C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
B、长时间的人工选育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引起生物进化,B正确;
C、变异有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不遗传的变异不能传递给下一代,没法保留,C错误:
D、家鸽新品种不是新物种,与原品种没有生殖隔离,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要求考生明确变异是不定向的,可遗传的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17.(2分)家畜等动物取食含有强心苷的植物马利筋后会引起呕吐甚至死亡,但斑蝶可以取食马利筋.取食马利筋的斑蝶被鸟类捕食后会引起鸟类呕吐,进而不再捕食斑蝶.据此推测不正确的是(  )
A.马利筋含有强心苷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斑蝶可能具有某种机制使其免于受到强心苷的影响
C.与斑蝶体色、体型相似的其他蝶类会因此受害
D.用不含马利筋的食物饲喂的斑蝶被鸟类取食后不会引起鸟类呕吐
【答案】C
【分析】马利筋含有强心苷是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性的防御性机制;由“取食马利筋的斑蝶幼虫形成的成虫,被鸟类捕食后会引起鸟类呕吐”可知斑蝶具有某种机制使其能积累强心苷并免于受到该物质的影响.
【解答】解:A、马利筋含有强心苷是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性的防御性机制,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由“取食马利筋的斑蝶幼虫形成的成虫,被鸟类捕食后会引起鸟类呕吐”可知斑蝶具有某种机制使其能积累强心苷并免于受到该物质的影响,B正确;
C、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与斑蝶体色、体型相似的其他蝶类会因减少天敌的捕食而受益,C错误;
D、用普通植物饲喂斑蝶的幼虫由于其体内没有积累强心苷,被鸟类取食不会引起鸟类,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和从题干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18.(2分)蝙蝠是哺乳纲翼手目动物,世界上现有19科185属962种。研究显示,蝙蝠成为病毒宿主的主要原因是体内的“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一干扰素”抗病毒免疫通道受抑制,病毒能进行一定的繁殖与生存,蝙蝠却不致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自然中有962个蝙蝠种群
B.一种蝙蝠群聚栖息于山洞中形成蝙蝠群落
C.病毒靠蝙蝠细胞增殖而繁殖
D.病毒与蝙蝠长期共同进化形成了适应关系
【答案】D
【分析】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细胞中进行生活。
2、生物进化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
【解答】解:A、蝙蝠有962种,由于存在地理隔离,大自然中蝙蝠种群超过962个,A错误;
B、一种蝙蝠群聚栖息于山洞中形成蝙蝠种群,B错误;
C、病毒靠蝙蝠细胞繁殖,C错误;
D、根据题干信息,“蝙蝠成为病毒宿主的主要原因是体内的“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一干扰素”抗病毒免疫通道受抑制,病毒能进行一定的繁殖与生存,蝙蝠却不致病”,说明病毒与蝙蝠长期共同进化形成了适应关系,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群落、病毒的结构、共同进化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了解种群的概念,掌握种群和群落的区别,了解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掌握共同进化的实例,难度不大。
19.(2分)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
B.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低
C.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
D.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
【答案】B
【分析】据图可知,浅色岩P区: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18,因为囊鼠的毛色(深色)与环境(浅色岩)差异大易被天敌捕食,D基因频率为0.1,则d基因频率为1﹣0.1=0.9;深色熔岩床区: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95,因为囊鼠颜色与环境差异小不易被天敌捕食,D的基因频率为0.7,则d的基因频率为1﹣0.7=0.3;浅色岩Q区的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50,因为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D的基因频率为0.3,则d的基因频率为1﹣0.3=0.7。
【解答】解:A、据图分析可知,深色囊鼠在深色熔岩床区表现型频率高,而在浅色岩P区和浅色岩Q区频率较低,因此,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A正确;
B、浅色岩P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Dd)=0.18﹣DD=0.17,而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Dd)频率=0.95﹣0.49(DD)=0.46,与浅色岩P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高,B错误;
C、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因此,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C正确;
D、浅色岩Q区隐性纯合体(dd)的频率=0.7×0.7=0.49,而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dd)的频率=0.9×0.9=0.81,因此,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D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在一个自由交配的种群中,基因A、a的频率分别为P(A)、P(a),则基因型AA、Aa、aa的频率为:P(AA)=P(A)2,P(aa)=P(a)2,P(Aa)=2P(A)×P(a)。
20.(2分)下列有关变异和生物进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共同进化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进化,不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C.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环境之间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
D.利用八倍体小黑麦的花药经过组织培养获得的植株是四倍体
【答案】C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该题涉及的知识点是共同进化的概念,生物进化的实质,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基因突变的特点,单倍体的概念,回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A、生物的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进化,通过共同进化形成了生物多样性,A错误;
B、基因频率变化是生物进化的标志,只要生物发生进化,基因频率就会发生改变,B错误;
C、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因此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环境之间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C正确;
D、利用八倍体小黑麦的花药经过组织培养获得的植株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是单倍体,D错误。
故选:C。
【点评】对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21.(2分)1973年,有位进化生物学家针对物种进化提出了红皇后假说:一个物种的任何进化可能构成对其他相关物种的竞争压力,物种之间的关系构成了驱动进化的动力。所以,物种之间的进化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下列关于对红皇后假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即使无机环境没有改变,生物也会进化
B.共同进化就是指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C.物种的竞争压力促使生物定向变异,是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因素之一
D.一种生物的进化会促使其它各种生物都发生进化
【答案】A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解答】解:A、由于其他相关物种的竞争压力的存在,即使无机环境没有改变,生物也会进化,A正确;
B、共同进化包括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B错误;
C、物种的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
D、一种生物的进化会促使相关的生物发生进化,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和共同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22.(2分)狮子鱼多栖息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但在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以下具有高压、终年无光等特殊极端条件的深海环境生存着一个通体透明的新物种﹣﹣超深渊狮子鱼。研究发现,该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深海高压、终年无光等特殊极端条件诱导超深渊狮子鱼发生了定向突变
B.特殊极端的环境条件直接对超深渊狮子鱼个体的基因进行了选择
C.狮子鱼与超深渊狮子鱼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不存在生殖隔离
D.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温带靠海岸狮子鱼种群的基因库不同
【答案】D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突变具有不定向性,A错误;
B、特殊极端的环境条件直接对超深渊狮子鱼个体的表现型进行了选择,B错误;
C、超深渊狮子鱼与温带靠海岸分布的狮子鱼是两个不同的物种,所以它们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
D、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与温带狮子鱼种群的基因库不同,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23.(2分)蝗虫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草地和沙漠地区,其体色与不同地域生活环境的色彩大体一致,与种类无关,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叫作保护色。如生活在青草丛中的蝗虫体色多呈绿色,生活在枯草丛中的蝗虫体色多呈灰黄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蝗虫的体色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而与遗传物质无关
B.蝗虫体色多样,不同体色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生活在不同地域的蝗虫属同一物种,不存在遗传多样性
D.若某蝗虫种群没发生基因突变,说明此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答案】B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生物与生物、生物与外界环境的共同进行的结果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解答】解:A、蝗虫的体色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A错误;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而蝗虫体色多样,不同体色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
C、生活在不同地域的蝗虫属同一物种,但基因有差异,能体现生物多样性,C错误;
D、没有发生基因突变不代表种群基因频率没有改变,只要基因频率改变,种群就发生进化,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物进化的证据,影响生物进化的因素,突变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4.(2分)东北虎是虎的亚种之一,是现存体型最大的肉食性猫科动物,栖居于森林、灌木和野草丛生的地带,主要捕食鹿、羊、野猪等大中型哺乳动物。华南虎是虎类中体型最小的亚种之一,以草食性动物野猪、鹿、泡等为食,四肢发达而灵活。东北虎和华南虎由于生存环境不同,体型差异较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东北虎和华南虎性状上的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东北虎和华南虎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了生殖隔离
C.虎和野猪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进行着共同进化
D.虎成为濒危物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其栖息地丧失
【答案】B
【分析】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物种是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隔离。
【解答】解:A、东北虎和华南虎性状上的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由题干信息可知,东北虎和华南虎都是虎类亚种,是同一物种,生殖隔离会形成新的物种,故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
C、虎和野猪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进行着共同进化,C正确;
D、虎成为濒危物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其栖息地丧失,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生物多样性以及物种的形成,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25.(2分)如图中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地区。A地区物种甲某些个体迁移到B、C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完全不同
B.留居A地区的甲种群不会发生进化过程
C.该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环节
D.甲、乙两个种群间已存在生殖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答案】D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甲乙是两个不同的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两种群的基因库有较大差异并不是完全不同的,A错误;
B、留居在A地区的甲种群的基因频率因为自然选择、基因突变等因素,基因频率也会发生改变而发生进化,B错误;
C、上述过程是由于地理隔离而引起的生殖隔离进而形成新物种的过程,但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会经过地理隔离,C错误;
D、甲、乙是两个不同的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物种的概念和形成的知识,考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的识记和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二、解答题
26.(10分)小熊猫和大熊猫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小熊猫则跟北美浣熊等浣熊科动物拥有共同起源,大熊猫跟亚洲黑熊等熊科动物关系更近。小熊猫喜食箭竹的竹笋、嫩枝和竹叶,各种野果、树叶、苔藓、以及捕食小鸟或鸟卵和其它小动物、昆虫等,尤其喜食带有甜味的食物,小熊猫虽常年生活在树杈上,但金钱豹也同样擅长爬树,是其首要天敌。大熊猫99%的食物都是竹子,综合大熊猫化石及现存种类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熊猫的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请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以及上述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
(2)对大熊猫和小熊猫两群体的线粒体cytb基因片段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序列有多个变异位点,总变异率为12.5%,这些差异属于  遗传(基因)  多样性层次,这种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生物与环境之间  共同进化  的结果。
(3)金钱豹的存在,在客观上对小熊猫种群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理由是  金钱豹吃掉的大多数是小熊猫种群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有利于小熊猫种群的发展  。
(4)某调查团队对四川一个野生大熊猫种群随机抽样调查,测知该种群中有基因型为DD和dd的大熊猫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大熊猫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大熊猫野生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没有  ,理由是  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
【答案】(1)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2)遗传(基因) 共同进化
(3)金钱豹吃掉的大多数是小熊猫种群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有利于小熊猫种群的发展
(4)没有 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物进化是生物共同进化,通过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
2、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后也等于1,一个等位基因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杂合子的频率。
3、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种群越大,基因库也越大,反之,种群越小基因库也就越小。当种群变得很小时,就有可能失去遗传的多样性,从而失去了进化上的优势而逐渐被淘汰。
【解答】解:(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
(2)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对大熊猫和小熊猫两群体的线粒体cytb基因片段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序列有多个变异位点,总变异率为12.5%,这些差异属于遗传(基因)多样性层次,这种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3)金钱豹的存在,在客观上对小熊猫种群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理由是金钱豹吃掉的大多数是小熊猫种群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有利于小熊猫种群的发展.
(4)该动物第一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则Dd所占的比例为1﹣10%﹣70%=20%,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10%+20%×=20%,d的基因频率为1﹣20%=80%;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则Dd所占的基因频率为1﹣4%﹣64%=32%,D的基因频率为4%+32%×=20%,d的基因频率为1﹣20%=80%,在这一年中该动物群体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说明没有发生进化。
故答案为:
(1)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2)遗传(基因) 共同进化
(3)金钱豹吃掉的大多数是小熊猫种群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有利于小熊猫种群的发展
(4)没有 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意在考查学生掌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了解生物进化的实质,难度不大。
27.(14分)请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回答下列问题。
(1)相对于达尔文的学说而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遗传变异的研究已经由个体水平深入到了  分子  水平。
(2)图中①指  基因频率的定向  的改变,②导致①改变的内因,包括生物的  突变  和  基因重组  ,它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3)图中③指  自然选择学说  ,③的观点没有提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是指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也就是物种形成必须要有  生殖  隔离。
(4)④指  基因(遗传) 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的多样性。
(5)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看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学说的缺陷是  BCD  。
A.自然选择学说不能科学地解释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
B.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自然选择学说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D.自然选择学说对环境条件如何对可遗传的变异进行选择,没有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6)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aa的个体占50%。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类型仅保留显性性状,此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  70%  ,经这种人工选择作用,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发生了进化  。原因是  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
【答案】(1)分子
(2)基因频率的定向 突变 基因重组
(3)自然选择学说 生殖
(4)基因(遗传) 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5)BCD
(6)70% 发生了进化 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分析】分析题图: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③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④表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解答】解:(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遗传变异的研究已经由个体水平深入到了分子水平。
(2)图中①指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②可遗传的变异包括生物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它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3)图中③指自然选择学说,物种形成必须要有生殖隔离。
(4)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 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④指基因(遗传) 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5)A、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这应该是自然选择学说的长处,A错误。
B、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现代生物进化论则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B正确。
C、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自然选择学说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C正确。
D、自然选择学说没有能够认识到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不可能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如何对可遗传的变异起作用等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D正确。
故选:BCD。
(6)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aa的个体占50%,则基因型Aa的个体占30%.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类型仅保留显性性状,此时种群中AA:Aa=2:3,A的基因频率为(2×2+3)÷(2×2+3×2)=70%。经这种人工选择作用,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
故答案为:
(1)分子
(2)基因频率的定向 突变 基因重组
(3)自然选择学说 生殖
(4)基因(遗传) 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5)BCD
(6)70% 发生了进化 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自然选择学说的关系,对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中的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的解题的关键,解析时把相关的概念进行梳理形成概念间的联系从而构建知识网络,便于理解与应用。
28.(12分)一万多年前,内华达州比现在湿润得多,气候也较为寒冷,许多湖泊(A、B、C、D)通过纵横交错的小溪流连结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以后,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各湖泊生活的鳉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分别称为a、b、c、d鳉鱼)。如图为内华达州1万多年以来湖泊地质的变化示意图。
(1)一万多年后,D湖中的  所有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称为鳉鱼种群的基因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突变和基因重组  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2)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鳉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则a、b鳉鱼之间存在  生殖隔离  ,来自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基因多样性  (填“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或“生态系统多样性”)。
(3)在5000年前,A湖的浅水滩生活着甲水草(二倍体),如今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些植株较硕大的乙水草,经基因组分析,甲、乙两水草完全相同;经染色体组分析,水草甲含有18对同源染色体,水草乙的染色体组数是水草甲的2倍。则乙水草产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低温导致甲水草幼苗或种子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形成受到抑制,进而导致染色体组成倍增加形成四倍体水草乙  。
【答案】(1)所有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突变和基因重组
(2)生殖隔离 基因多样性
(3)低温导致甲水草幼苗或种子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形成受到抑制,进而导致染色体组成倍增加形成四倍体水草乙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种群是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叫基因库;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解答】解:(1)结合分析可知:D湖中的所有鳉鱼构成一个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湖中的所有鳉鱼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鳉鱼种群的基因库。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2)生殖隔离是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隔离机制。所以,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说明c和d是同一个物种,他们之间的性状差异体现了基因多样性。
(3)水草乙的染色体组数是水草甲的2倍,属于多倍体,自然条件下多倍体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低温导致甲水草幼苗或种子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形成受到抑制,进而导致染色体组成倍增加形成四倍体水草乙。
故答案为:
(1)所有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突变和基因重组
(2)生殖隔离 基因多样性
(3)低温导致甲水草幼苗或种子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形成受到抑制,进而导致染色体组成倍增加形成四倍体水草乙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综合解答问题。
29.(14分)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明显的分化.研究人员指出,经过长期演化可能形成两个物种,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可知,a、c分别表示 地理隔离  、 生殖隔离  ,b的实质变化是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
(2)①~⑥的存在说明了 变异是不定向的  .
(3)下表为基因D在种群1和2中的基因型个体数.D基因在A种群中的频率为 60%(0.6)  .你认为造成B种群的基因型分布最可能的原因是 含XD的雌配子不能存活  .
基因型 A种群(个) B种群(个)
XDXD 200 0
XDXd 50 160
XdXd 100 200
XDY 180 0
XdY 170 270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分析题图:①~⑥表示生物变异,a表示地理隔离,b表示基因频率变化的不断积累,c表示生殖隔离.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如下:
(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杂合子的频率.
【解答】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甲图中a表示地理隔离,c表示生殖隔离,b表示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2)图甲中①~⑥表示生物变异,由图中箭头的方向可知变异的不定向性.
(3)D基因在A种群中的频率===60%.B种群中缺少基因型为XDXD、XDY的个体,出现这种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含XD的雌配子不能存活.
故答案为:
(1)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变异是不定向的
(3)60%(0.6)含XD的雌配子不能存活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能结合表中数据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