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有理数的减法》课时教案
学科 数学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的第一节,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正数、负数、数轴、相反数和绝对值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有理数的运算。有理数的减法是继加法之后的第二个基本运算,其核心思想是“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这是后续学习代数式、方程、函数等知识的重要基础。教材通过生活情境引入,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过渡到初中,对负数的概念仍处于初步理解阶段,尤其是涉及符号运算时容易混淆。虽然他们已掌握正数的加减法,但面对“负数减正数”“负数减负数”等情况时常出现思维障碍。此外,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发展,需借助具体情境和直观模型(如数轴)辅助理解。因此,教学中应注重从生活实例出发,结合数轴演示,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运算逻辑,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升思维的严谨性。
课时教学目标
观察现实世界
1. 能结合气温变化、海拔升降等生活实例,识别并描述有理数减法的实际意义。
2. 能将现实中的增减关系转化为有理数的减法算式,体会数学建模的过程。
思考现实世界
1. 理解“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的运算法则,掌握有理数减法的计算步骤。
2. 能运用数轴验证减法运算结果,发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表达现实世界
1. 能准确书写有理数减法的转化过程,规范使用括号和符号。
2. 能用语言解释每一步运算的意义,提升数学表达能力。
应用现实世界
1. 能解决涉及温度差、得分变化、资金盈亏等实际问题中的有理数减法运算。
2. 能在合作交流中提出合理算法,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掌握有理数减法的运算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2. 能正确进行有理数减法的运算,包括整数、小数、分数形式的有理数。
难点
1. 理解减法法则的合理性,特别是“负数减负数”为何可能变为加法。
2. 在复杂运算中保持符号的准确性,避免因符号错误导致计算失误。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轴磁贴、温度计模型、任务卡、练习纸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
【5分钟】 一、创设真实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一)、展示生活场景,提出驱动性问题。
教师播放一段短视频:某城市冬季一天内气温从早上-3℃上升到中午5℃,随后又下降到傍晚-1℃。画面定格在三个时间点的温度显示上。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中午比早上升高了多少度?傍晚比中午降低了多少度?”
待学生回答后,继续追问:“如果我们要用算式表示‘傍晚比中午低多少度’,应该怎么列式?”
预设学生列出:(-1) - 5 或 5 - (-1),产生分歧。
此时教师不急于纠正,而是说:“看来大家对‘负数减正数’或‘正数减负数’还不太确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有理数减法的秘密。”
(二)、回顾旧知,搭建认知桥梁。
教师引导:“我们已经学过有理数的加法。比如,5 + (-3) = 2。那么,有没有可能把减法也变成加法来做呢?如果我们知道‘减去3’相当于‘加上某个数’,那是不是就能统一运算了?”
出示填空题:
(1) 8 - 3 = 5,而 8 + (___) = 5 → 填 -3
(2) 7 - 4 = 3,而 7 + (___) = 3 → 填 -4
让学生观察规律: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________?
学生齐答:“相反数!”
教师顺势引出课题:“没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核心法则——有理数的减法。” 1. 观看视频,记录温度数据。
2. 尝试列式计算温差。
3. 回顾加法运算,完成填空。
4. 发现“减法可转为加法”的规律。
评价任务 列式正确:☆☆☆
发现规律:☆☆☆
积极参与:☆☆☆
设计意图 以贴近生活的气温变化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设置认知冲突,引发探究欲望;利用已有加法经验,自然引出减法法则的猜想,实现知识迁移。
新知探究
【15分钟】 一、动手操作,验证法则。 (一)、利用数轴模型,动态演示减法过程。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条水平数轴,标出-5至5的刻度。用磁贴小人代表“起点”。
举例1:计算 3 - 5
步骤:先将小人放在3的位置,然后“减5”意味着向左移动5个单位。最终落在-2处,所以3 - 5 = -2。
再问:“能不能用加法来做?”提示:“5的相反数是-5,那么3 + (-5) = ”
学生计算得-2,结果一致。
举例2:计算 (-2) - 3
同样操作:从-2出发,向左移3格,到达-5。再验证:(-2) + (-3) = -5,结果相同。
举例3:挑战题——5 - (-2)
提问:“减去-2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思考:“减负即加正。”
操作:从5出发,“减-2”就是“向右移动2格”(因为负方向的反方向),到达7。
验证:5 + 2 = 7,完全吻合。
(二)、归纳法则,形成概念。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任何有理数的减法,都可以转化为加法来完成。具体来说——”
板书:有理数减法法则:
a - b = a + (-b)
即: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强调:这里的a和b可以是正数、负数或零。
举例说明:
(1) (-7) - 4 = (-7) + (-4) = -11
(2) 6 - (-3) = 6 + 3 = 9
(3) (-5) - (-2) = (-5) + 2 = -3
逐个讲解,突出括号的作用和符号的变化。
提醒学生:“不要跳步!一定要先把减法写成加法的形式,再按加法规则计算。” 1. 观察数轴移动过程。
2. 动手在纸上画数轴验证。
3. 口述运算步骤。
4. 记录典型例题。
评价任务 理解法则:☆☆☆
数轴操作:☆☆☆
转化正确:☆☆☆
设计意图 借助数轴这一直观工具,将抽象的符号运算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减负即加正”的逻辑;通过多个层次的例子层层递进,突破难点;规范书写格式,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合作探究
【12分钟】 一、分组任务,深化理解。 (一)、发放探究任务卡,开展小组合作。
教师将全班分为6个小组,每组发放一张任务卡,上面有三道不同类型的题目:
任务卡A:
1. (-8) - 5 =
2. 0 - (-6) =
3. 某地早晨气温-4℃,中午升至3℃,求温差。
任务卡B:
1. 7 - (-2) =
2. (-9) - (-4) =
3. 小明账户原有50元,支出70元,又收入30元,最后余额比最初多还是少?差多少?
……(其余任务卡类似,难度均衡)
要求:
① 组内每人至少负责一道题;
② 必须写出完整的转化过程,如:(-8) - 5 = (-8) + (-5) = -13;
③ 使用草稿纸画数轴验证结果;
④ 推选一名代表准备汇报。
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学生是否漏掉括号、是否混淆符号、是否正确求相反数。
对出现错误的小组及时点拨:“你记得减法要变加法吗?那个数的相反数是多少?”
(二)、成果展示,集体评议。
邀请两组代表上台展示解题过程。
第一组展示任务卡A第3题:
列式:3 - (-4) = 3 + 4 = 7(℃)
解释:“中午温度减去早晨温度,负号变正号,所以温差是7度。”
第二组展示任务卡B第2题:
(-9) - (-4) = (-9) + 4 = -5
提问:“为什么不是-13?”学生答:“因为减的是-4,它的相反数是+4,不是-4。”
教师补充:“很好!注意‘减负数’要变‘加正数’,不能直接当成减正数。”
其他小组可补充或质疑,形成互动交流氛围。 1. 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2. 写出规范解题步骤。
3. 画数轴验证答案。
4. 上台汇报交流。
评价任务 合作参与:☆☆☆
过程规范:☆☆☆
结果准确:☆☆☆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合作,促进生生互动,增强学习主动性;任务设计兼顾基础与应用,体现分层教学;展示环节锻炼表达能力,同时通过互评深化对易错点的理解。
巩固练习
【8分钟】 一、阶梯训练,强化技能。 (一)、基础过关:判断与改错。
投影出示四道判断题:
1. (-5) - 3 = -2 (×)
2. 4 - (-1) = 5 (√)
3. (-6) - (-2) = -8 (×)
4. 0 - 7 = -7 (√)
学生独立判断后举牌反馈(√/×)。
针对错误题1和题3,指名学生说明原因:
“第1题应为(-5)+(-3)=-8,不是-2。”
“第3题应为(-6)+2=-4,不是-8。”
(二)、能力提升:综合计算。
完成下列计算题(限时5分钟):
(1) (-12) - 7 =
(2) 15 - (-8) =
(3) (-3.5) - (-1.2) =
(4) | -4 | - | -7 | =
教师随机抽取两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余人在练习本上完成。
完成后师生共同订正,重点讲解第(4)题:
| -4 | = 4,| -7 | = 7,所以4 - 7 = 4 + (-7) = -3。
强调:“绝对值先算,再做减法。” 1.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2. 独立完成计算题。
3. 上台板演过程。
4. 听讲订正。
评价任务 判断准确:☆☆☆
计算熟练:☆☆☆
书写规范:☆☆☆
设计意图 通过判断题强化对常见错误的认识;计算题由浅入深,涵盖整数、小数及与绝对值的综合运算,全面提升运算能力;板演促进课堂参与,及时暴露问题。
课堂总结
【5分钟】 一、升华收尾,感悟哲理。 (一)、结构化回顾知识点。
教师带领学生齐声复述: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减法,核心法则是——”
学生接:“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教师板书公式:a - b = a + (-b)
回顾三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保持被减数不变;
第二步:减号变加号;
第三步:减数变相反数。
口诀记忆:“两变一不变”——运算符号由“-”变“+”,减数变相反数,被减数不变。
(二)、情景化升华,启迪人生。
教师深情总结:“同学们,数学不仅是数字的游戏,更蕴含着生活的智慧。就像‘减去一个负数’反而会变大一样,在生活中,当我们‘减去’一次失败、‘减去’一份压力、‘减去’一种偏见时,其实我们是在‘加上’成长、轻松和包容。每一次看似减少的经历,都可能是生命在悄然增值。愿你们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像今天掌握减法法则一样,勇敢面对每一个‘负数’,把它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1. 齐声复述法则。
2. 记忆口诀。
3. 理解生活哲理。
4. 感悟数学之美。
评价任务 掌握口诀:☆☆☆
理解升华:☆☆☆
情感共鸣:☆☆☆
设计意图 通过口诀帮助学生记忆关键步骤;结合数学法则进行人生哲理的升华,使课堂不仅传授知识,更传递积极价值观,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
1. 计算下列各题:
(1) (-9) - 4 = ______
(2) 11 - (-6) = ______
(3) (-2.8) - (-0.5) = ______
(4) 0 - 15 = ______
2. 判断对错,错的请改正:
(1) (-7) - 3 = -4 ( )
(2) 5 - (-2) = 3 ( )
(3) (-10) - (-3) = -7 ( )
二、拓展应用
3. 某股票周一收盘价为每股8.5元,周二下跌1.2元,周三上涨0.8元。请计算:
(1) 周二收盘价是多少?
(2) 周三比周一涨了还是跌了?差多少元?
4. 数轴上有两点A和B,点A表示-3,点B表示5。求A到B的距离。(提示:距离 = 较大数 - 较小数)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
1. (1) (-9) + (-4) = -13
(2) 11 + 6 = 17
(3) (-2.8) + 0.5 = -2.3
(4) 0 + (-15) = -15
2. (1) × 改正:(-7) + (-3) = -10
(2) × 改正:5 + 2 = 7
(3) √
二、拓展应用
3. (1) 8.5 - 1.2 = 8.5 + (-1.2) = 7.3(元)
(2) 7.3 + 0.8 = 8.1(元),8.5 - 8.1 = 0.4(元),故比周一跌了0.4元。
4. 5 - (-3) = 5 + 3 = 8
板书设计
2.1.2 有理数的减法
-----------------------------
法则:a - b = a + (-b)
口诀:两变一不变
↓ ↓ ↓
减→加 数→反 被减数不变
例题:
(-7) - 4 = (-7) + (-4) = -11
6 - (-3) = 6 + 3 = 9
(-5) - (-2) = (-5) + 2 = -3
数轴图示: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情境导入贴近生活,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气温变化的例子引发了强烈共鸣。
2. 数轴演示直观生动,帮助大多数学生理解了“减负即加正”的内在逻辑,突破了教学难点。
3. 小组合作任务明确,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不足之处
1. 个别学生在处理“连续减法”时仍存在符号混乱现象,如(-6)-(-2)-3误作(-6)+2+3,说明还需加强变式训练。
2. 时间分配略显紧张,最后一名学生板演未能充分点评,今后应适当压缩探究环节时间。
3. 对学困生的关注不够,部分学生在独立练习时仍需教师个别辅导,分层教学策略有待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