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二年级开学考历史试题(20250902)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A D B A A B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A D C C D B
1.C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楚国将自己定位为蛮夷,与中原诸夏相区别。春秋时期,楚国对南方诸国或安抚或征伐,使之归顺,这表明楚国为华夏而战,并以华夏自居,体现了楚国人对华夏文明的接受与认同。由此可见,楚国的华夏认同观念在增强,C项正确;楚国从早期强调自己的蛮夷身份,到后来希望融入华夏体系,这种转变并不是对分封制度的严格遵守,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楚国在诸侯中的霸权争夺或称霸的相关事件,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楚国从蛮夷向华夏认同的转变,并非强调文化地域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东汉(中国)。据本题材料“然而到中元二年(公元57年)国家所控制的人口超过2100万”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国家控制的人口的倍增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如统一后社会稳定,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流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人口的自然增长、释放奴婢等因素,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东汉初期人口的增加主要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流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释放奴婢、人口自然增长等因素有关,与政府威信提高、官民关系改善没有直接关系,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材料中的“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指的是孝文帝改革体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通过改革产生了制度创新,如颁布了均田令、改革租调制度、创三长制以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改汉姓穿汉服等等,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一定程度上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孝文帝改革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排除A项;先是北方政权的统一,后有孝文帝改革,B项时间先后顺序颠倒,排除B项;虽然材料有“它扭转了魏晋以来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但是孝文帝改革仿照门阀士族制度给北魏境内的族姓定高低等级,所以不能直接说孝文帝改革导致了门阀政治的灭亡,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标准是才学,B项正确;帝王喜好、财富多寡都不是科举制选拔标准,排除A、C项;D项是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标准,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元统一全国后,设中书省及十行中书省,尽废唐宋区制,一反汉晋唐宋以自然区划疆之所为,实为古代大行政区划的一大改变。元之划省,其用意在于控制地方,不使某一大行政区完全掌握整一形胜之地以据险而成割据。这一变化有利于抑制行省长官势力的膨胀,迎合了国家大一统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涉及元朝行省制,关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体现专制皇权得到强化,排除B项;材料涉及地方行政区划发生变化,没有体现官员选任制度发生异变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行省并非都设在边疆,且在元朝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乾隆年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乾隆年间,京城附近地区农户多种植棉花,棉花交易繁荣,说明当时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高,A项正确;材料只有棉花种植和交易信息,没有涉及区域分工,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高产农作物引入,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长途贩运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849—1852年(中国)。据材料,1849—1852年上海的进出口贸易额快速增长,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后,列强从中国进口原料,向中国倾销商品,中国逐渐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B项正确;材料仅提及上海一处的情况,不能断定全国范围内出口超过进口,排除A项;进口增加与外国商品倾销有关,但材料还提及出口,C项不能完整概括题干信息,排除C项;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是《南京条约》的签订,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土地革命时期。根据所学可知,1928年毛泽东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 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D项正确;由于敌强我弱, 秋收起义军在进攻长沙途中受挫,排除A项;八七会议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排除B项;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中央苏区成立,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题干时间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依据材料“一切主义”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李大钊认为,马克思主义并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因为中国的社会需要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地点不同,因此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适用性存在问题,C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对西方文化存在全盘肯定的倾向,排除A项;材料没有攻击民主与科学,排除B项;题干没有提及十月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0-2000年中国。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快速增长,工业生产能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B项正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在2001年,而题目数据截止到2000年。因此,中国加入WTO不能解释1980-2000年进出口总额的变化,排除A项;虽然外交关系的改善有助于国际贸易,但直接推动进出口总额增长的因素更多是经济政策和市场开放,排除C项;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不能解释材料中20世纪80年代的进出口增长,且科教兴国战略主要强调科技和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主要作用于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500年前(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人类文明早期不同地区的文明具有各自的特色,说明了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A项正确;当时世界各地处于相对隔绝状态,排除B项;东西方的价值观存在差异,排除C项;区域文明条件不同,因此文明之间存在差异,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的中国。依据材料“大秦王安敦遣史自日南微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正处于古罗马帝国的黄金时期,D项正确;依据材料“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微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可知,罗马帝国与中国有联系,排除A项;《查士丁尼法典》是东罗马帝国时期,时间不符,排除B项;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后期(欧洲)。15-18世纪,欧洲自然科学发展迅速,如天文学、数学、地理学等学科取得诸多成果。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地图绘制提供了更精确的测量工具和方法,像三角测量法、天文定位等,使人们能够更准确地确定地理位置、测量距离和绘制地形,从而大幅提高地图绘制水平,C项正确;工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中叶,排除A项;殖民扩张主要是为了掠夺资源、拓展市场和建立殖民地,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未知地区的了解,但不是地图绘制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海上战争频发主要围绕争夺海上霸权、贸易路线等展开,与地图绘制水平大幅提高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是否信仰国教为标准纵向地把社会分开,但从社会成分来看,两大阵营的组成人员没有区别,都有贵族、商人、乡绅、农民,因此,无论哪一阵营胜利,社会结构都不会发生太大变化,所以我们说英国革命不是一次彻底的阶级革命,带有极强的妥协色彩,C项正确;当时英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非宗教矛盾,而是英国封建专制统治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从材料中的阶级构成看,有农民阶层参与,不能说缺乏群众基础,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不同阵营中的不同阶级组成,但没有体现出具体某一阶级在当时的占比多少,进而也无法得出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与英国内阁制的不同。根据材料“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而英国内阁是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是君主立宪的象征,D项正确;英国内阁制的形成是在削弱国王的权力,而非王权的强化,排除A项;明朝内阁是助理机构,没有决策权,排除B项;明朝初期已经废除了宰相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6.B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依据材料“将德属殖民地‘委任统治’给英法等国管理”“强调各国在华‘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战胜国通过制定国际规则,将殖民扩张和侵略行为“合法化”,B项正确;题干未提及德国的具体遭遇,而是以殖民地和中国为例,强调“规则”背后的实质,排除A项;阻断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因激化战胜国与战败国、列强与殖民地的矛盾,最终未能维护世界和平,排除D项。故选B项。
17.(1)主要标准:品德和才能。(2分)不足之处: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后果:造成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或者中央集权受到削弱)。(6分)
(2)朝代:隋朝。(2分)原因: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注重能力,而且思想较为自由。(4分)
(3)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这种考试,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结果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求实际学问。他们做了官,就成为顺从皇帝的忠实奴仆。八股取士同秦始皇焚书一样,起了禁锢思想的作用,而它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则比坑儒更恶劣。(6分)
18.(1)变化:从下层人民反抗罗马统治的宗教组织发展成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的思想工具。(2分)原因:罗马帝国镇压人民的反抗;统治阶层的加入影响基督教的发展;基督教的发展适应了维护罗马帝国统治的需要;罗马统治者的扶持。(6分)
(2)教会学校:服务宗教神学,培养虔诚信徒;维护基督教的精神统治。(4分)
城市学校:助推城市发展,促进商品经济繁荣;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推动文化普及和文艺复兴(思想解放运动)兴起;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转型。(4分)
19.(1)困局:邦联政府财政困难;国家缺乏统一经济政策;在国际上无力维护本国利益。(6分)
(2)变化:从邦联制转变为联邦制。(2分)
简评:实践了启蒙思想;维护了国家统一;防止了专制出现;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历史局限性。(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