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济南的冬天》知识点总结与同步练习试卷(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一、知识点总结(紧扣教材,夯实基础)
(一)文学常识
作者信息: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现代作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散文《济南的冬天》《想北平》等,其语言风格“质朴幽默、充满京味”,擅长用平实文字展现地域特色与生活温情。
文本定位:收录于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四季之美与自然情怀”),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核心学习目标是“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感受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为后续《雨的四季》的“四季景物对比”学习铺垫基础。
(二)结构脉络
全文以“济南冬天‘温晴’”为核心,采用“总—分—总”结构,内容提炼自教材原文,无额外拓展:
部分 段落 核心内容(教材原文提炼)
总起 第1段 用“北平多风—济南无风”“伦敦多雾—济南响晴”“热带毒日—济南温晴”三组对比,点明济南冬天“温晴”的核心特点,称济南为“宝地”。
分述 第2-3段(山景) 第2段: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暖和安适地睡着”,像“小摇篮”;第3段:写下小雪后的山“青黑顶白花”“薄雪害了羞”,显“秀气”。
第4段(水景) 写济南的水“不结冰,冒热气”“水藻绿得发亮”,自上而下“清亮蓝汪汪”,像“空灵的蓝水晶”。
总结 第5段 直接点题“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呼应开头“宝地”,强化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三)语言特色
核心修辞(教材课后“思考探究”):
对比:开篇三组对比(北平、伦敦、热带与济南),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独特;
拟人:“老城安适地睡着”“小山低声说‘放心吧’”“薄雪害了羞”,赋予景物人情态,显亲切;
比喻:“小山像小摇篮”“水像空灵的蓝水晶”,形象展现济南冬天的“温软”与“清澈”。
炼字重点(教材“读读写写”):
“镶”(山尖雪):写山尖积雪与蓝天自然衔接,像人工镶嵌般整齐,显济南冬天的精致;
“卧”(小村庄、雪):“山坡上卧着小村庄”“房顶上卧着雪”,写静态的安稳,贴合济南冬天“无风”的特点;
“害了羞”(薄雪):写夕阳下薄雪泛粉,显济南冬天的温柔,比“变红”更有情感。
(四)重点字词(课后“读读写写”精选)
字音字形(易错易考):
词语 字音 字形提醒
贮蓄 zhù xù “贮”左窄右宽,不写“储”;“蓄”下面是“田”,不写“日”
澄清 chéng qīng(水清澈) 与“澄清事实(dèng qīng)”区分,不读错声调
薄雪 báo xuě “薄”表“厚度小”读báo,不读bó/bò
宽敞 kuān chang “敞”左边是“尚”,不写“上”
词语释义(教材语境):
响晴:晴朗无云(文中形容济南冬天的天空);
贮蓄:储存、积聚(文中指水藻储存的绿色);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文中形容济南冬景的澄澈透明);
秀气:清秀、小巧玲珑(文中形容济南的小山)。
二、同步练习试卷(基础为主,梯度清晰)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25分)
1. 字音字形辨析(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响晴(xiǎng) 贮蓄(chǔ) 澄清(chéng)
B. 薄雪(báo) 看护(kān) 水藻(zǎo)
C. 济南(jǐ) 着落(zhuó) 狭窄(zǎi)
D. 慈善(cí) 地毯(tǎn) 空灵(líng)
(2)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①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qì( )
②山尖全白了,给蓝天xiāng( )上一道银边
2. 文学常识与默写(12分)
(1)填空(4分)
①《济南的冬天》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被誉为“________”,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
②本文是一篇________散文,以“________”为核心特点,通过描写________和________展现济南冬天的美。
(2)默写(8分)
①直接默写(4分):
a.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觉得是________。(1分)
b. 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________。(1分)
c.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________。(1分)
d. 这就是________。(1分)
②理解性默写(4分):
a. 文中用比喻写小山呵护济南的句子:“________,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2分)
b. 文中描写济南水“空灵”的句子:“________,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2分)
3. 词语运用(9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不像北平的冬天总刮大风。
B.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显得很安适。
C. 他总爱贮蓄一些没用的小物件,家里堆得乱七八糟。
D. 春天来了,河里的冰融化了,水变得澄清透明。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________在一个小摇篮里。
②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________了羞。
③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________的蓝水晶。
A. 放 害 灵活 B. 搁 出 灵动 C. 围 害 空灵 D. 抱 出 透明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语境义与本义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 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阳光格外充足。
B. 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C. 他的想法很空灵,让人摸不着头脑。
D. 这篇文章写得很秀气,不像他平时的风格。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45分)
(一)课内精读(30分)
阅读《济南的冬天》中“薄雪覆盖的山”与“水景”片段,完成题目:
【片段一】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片段二】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两个片段的主要内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片段一中“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中“镶”字的表达效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片段二中“水也不忍得冻上”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两个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6分)
A. 片段一从“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写雪后山,层次清晰。
B. 片段二“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突出水藻的生机。
C. 两个片段均运用了比喻修辞,让济南的山和水更形象可感。
D. 片段一的情感是“对大雪的厌烦”,片段二的情感是“对水的喜爱”,二者矛盾。
片段一中“那些小山太秀气”体现了作者对济南小山怎样的情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阅读(15分)
阅读老舍《想北平》(节选),对比《济南的冬天》的“山景”片段,完成题目:
“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
概括《济南的冬天》的“山景”片段与本文段的核心内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段文字均运用比喻修辞,请分别找出一处并简要分析其作用(9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 写作迁移(30分)
请以“家乡的冬日小景”为话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片段。要求:①运用“对比手法”(如家乡冬天与济南冬天的不同);②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拟人或比喻);③内容贴合家乡实际,不脱离生活。
三、参考答案与解析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
(1)B(解析:A. 贮蓄zhù;C. 狭窄zhǎi;D. 济南jǐ)
(2)①气 ②镶
(1)①老舍;舒庆春;人民艺术家;骆驼祥子(或《四世同堂》) ②写景抒情;温晴;山;水
(2)①a. 奇迹 b. 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c. 冒着点儿热气 d. 冬天的济南 ②a.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 b. 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
(1)C(解析:“贮蓄”指储存财物或能量,不能用于形容“小物件”,此处应用“积攒”)
(2)C(解析:“围”贴合小山环绕济南的形态,“害了羞”是教材原句拟人,“空灵”贴合济南水的特点)
(3)A(解析:B. “害了羞”文中指薄雪泛粉,本义指害羞;C. “空灵”文中指澄澈,本义指灵活不可捉摸;D. “秀气”文中指小山小巧,本义指清秀;A. “响晴”均指晴朗无云,一致)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
(一)课内精读
片段一:描写济南下小雪后山的“秀气灵动”,从山尖、山坡到山腰展现雪后山的色彩与情态(3分);片段二:描写济南冬天水的“温润清澈”,突出水不结冰、水藻绿、整体空灵的特点(3分)。
“镶”字运用比喻(2分),将山尖积雪与蓝天的衔接比作“人工镶嵌”(2分),形象写出衔接的整齐精致,贴合济南冬天“无风、晴朗”的特点,传递作者对济南冬景的喜爱(2分)。
运用拟人修辞(2分),赋予水“人的温情”(2分),既写出济南水“不结冰”的温润特质,又暗含水“舍不得冻上、想留住生机”的情感,比“不会冻上”更有温度(2分)。
D(解析:片段一“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显对小雪的喜爱,与片段二情感一致,无矛盾)
“秀气”直接抒情(2分),体现作者对济南小山“小巧、温柔”特质的怜爱(2分),进一步强化对济南冬天“独特之美”的赞美(2分)。
(二)拓展阅读
《济南的冬天》的“山景”片段:描写济南冬天山的“温软秀气”,如阳光朗照的山像“小摇篮”、雪后山泛粉(3分);本文段:描写北平“动中有静”的安适,如坐在石上看蝌蚪、蜻蜓的闲适(3分)。
《济南的冬天》:“小山像小摇篮”,将小山比作“小摇篮”(3分),形象写出小山环绕济南的温柔形态,显济南冬天的安适(1分);《想北平》:“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将“心中安适”比作“小儿安睡”(3分),形象写出北平给人的安稳感(2分)。
第三部分 写作迁移(示例)
家乡的冬日小景和济南不同,没有“温晴”的山,却有结冰的小河。河面结着薄冰,像铺了层透明的玻璃,阳光照上去,闪着细碎的光(比喻)。河边的老柳树光秃秃的,枝条却不僵硬,风一吹,轻轻晃着,像在和冰面打招呼(拟人)。爷爷常坐在河边的石凳上晒太阳,说这冰面比济南的水更“实在”——济南的水冒热气,家乡的冰却藏着春天的盼头,等冰化了,就该抽柳芽了。
2第3课《雨的四季》知识点总结与同步练习试卷(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一、知识点总结(紧扣教材,夯实基础)
(一)文学常识
作者信息:刘湛秋(1935-2023),安徽芜湖人,现代诗人、翻译家。其散文兼具“诗的意境”与“散文的自由”,语言清新灵动,擅长以细腻笔触捕捉自然景物的独特情态。代表作除《雨的四季》外,还有诗集《无题抒情诗》、散文集《遥远的吉他》,本文选自1989年第4期《散文》(教材标注信息)。
文本定位:收录于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四季之美与自然情怀”),是单元“写景抒情散文”的收官课,核心学习目标是“体会四季雨的不同特点,学习多感官写景与拟人手法的运用”,承接《春》的“单季多感官描写”与《济南的冬天》的“地域景物特色”,拓展“四季景物对比”的写作思路。
(二)结构脉络
全文以“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为核心情感线索,采用“总—分—总”结构,内容均提炼自教材原文:
部分 段落 核心内容(教材原文提炼)
总起 第1段 开篇点题,直抒对雨的喜爱,“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总领全文。
分述 第2段(春雨) 写春雨“娇媚灵动”:洗淋后树叶“睁开眼睛”、水珠子“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空气“有芳甜的果子味”。
第3段(夏雨) 写夏雨“热烈粗犷”:“豆粒大的雨点”骤降,荷叶“迫切等待雨点”,伴蝉声、蛙鼓成“交响曲”。
第4段(秋雨) 写秋雨“端庄沉静”:“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雨“闪着光”“倾诉着”,净化灵魂。
第5段(冬雨) 写冬雨“自然平静”:南国冬雨“化了妆(变雪花)”“更吝啬(量少)”,带来“特殊的温暖”。
总结 第6-7段 升华情感:雨“给生命带来活跃”“给感情带来滋润”,重申“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
(三)语言特色
核心修辞(教材课后“思考探究”):
拟人:贯穿全文,如春雨“树睁开明亮的眼睛”、秋雨“在倾诉着”、冬雨“化了妆”,赋予雨“人的情态”,显亲切灵动;
比喻:“树叶像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冬雨像雪花”,形象展现四季雨的形态与特质;
多感官描写:春雨段“视觉(树叶绿浪)+听觉(小草沙沙)+嗅觉(空气芳甜)”、秋雨段“视觉(雨闪着光)+听觉(雨倾诉)”,立体呈现雨的特点。
炼字重点(教材“读读写写”):
“洗淋”(春雨):“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比“浇灌”更显春雨“轻柔滋润”,贴合“娇媚”特质;
“浇灌”(夏雨):“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突出夏雨“量大、有力”,贴合“热烈粗犷”;
“吝啬”(冬雨):“它变得更吝啬了”,贬词褒用,写南国冬雨“量少”,显亲切自然。
(四)重点字词(课后“读读写写”)
字音字形(易错易考):
词语 字音 字形提醒
静谧 jìng mì “谧”右半是“必”,不写“心”
高邈 gāo miǎo “邈”左半“辶”,不写“走之底”简写
莅临 lì lín “莅”上下结构,下部“位”,不写“立”
吝啬 lìn sè “吝”上部“文”,不写“又”;“啬”下部“田”,不写“日”
词语释义(教材语境):
静谧:安静(文中形容秋雨带来的氛围);
高邈:高而远(文中形容秋雨过后的天空);
莅临:来到、来临(敬辞,文中形容冬雨“来到人间”);
吝啬:过分爱惜(文中形容南国冬雨“量少”,贬词褒用)。
二、同步练习试卷(基础为主,梯度清晰)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25分)
1. 字音字形辨析(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花苞(bāo) 静谧(bì) 高邈(miǎo)
B. 莅临(wèi) 吝啬(sè) 淅沥(lì)
C. 粗犷(guǎng) 棱镜(léng) 干涩(sè)
D. 屋檐(yán) 凄冷(qī) 咄咄逼人(duó)
(2)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①春雨过后,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yòu huò( )着鼻子和嘴唇
②冬雨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piāo rán( )莅临人间
2. 文学常识与默写(12分)
(1)填空(4分)
①《雨的四季》作者是________,他是________、翻译家,本文选自1989年第4期《________》。
②本文是一篇________散文,以“________”为情感线索,通过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季雨的特点,表达对雨的喜爱。
(2)默写(8分)
①直接默写(4分):
a. 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________。(1分)
b. 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________。(1分)
c. 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________,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1分)
d. 啊,总是美丽而________!(1分)
②理解性默写(4分):
a. 文中描写春雨娇媚的句子:“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________。”(2分)
b. 文中描写秋雨净化作用的句子:“让凄冷的雨滴,去________,而且一定会遥望到一场秋雨后将出现的一个更净美、开阔的大地。”(2分)
3. 词语运用(9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秋雨过后,天空变得高邈,空气也格外清新。
B. 冬天的雨变得更吝啬了,很久才下一次。
C. 他说话咄咄逼人,大家都不愿意和他交流。
D. 春天来了,花苞在风中摇曳,显得很粗犷。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春雨给大地披上美丽的衣裳,而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________,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
②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________,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
③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________着你的夜梦。
A. 浇灌 温暖 陪伴 B. 洗淋 温和 伴随
C. 浇灌 温和 伴随 D. 洗淋 温暖 陪伴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语境义与本义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 夏天的雨热烈而又粗犷,让人感受不到丝毫凉意。
B. 秋雨使人静谧,让人忍不住陷入沉思。
C. 他的性格很吝啬,总是愿意分享东西给别人。
D. 这座建筑风格很莅临,吸引了很多游客。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45分)
(一)课内精读(30分)
阅读《雨的四季》中“春雨”与“秋雨”片段,完成题目:
【片段一】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片段二】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成熟的庄稼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的晒甜。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
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两个片段的主要内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片段一中“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的表达效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片段二中“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两个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6分)
A. 片段一从“树叶、花苞、小草”等角度写春雨,显春雨的“娇媚”。
B. 片段二“雨在倾诉着”运用拟人,赋予秋雨“人的情感”,显其“沉静”。
C. 两个片段均运用多感官描写,让雨的特点更立体可感。
D. 片段一的情感是“对春雨的厌烦”,片段二的情感是“对秋雨的喜爱”,二者矛盾。
片段一中“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从什么感官角度描写?有何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阅读(15分)
阅读刘湛秋《绿叶》(节选),对比《雨的四季》的“夏雨”片段,完成题目:
“绿叶是春天的使者,是夏天的旗帜,是秋天的信件,是冬天的思念。夏天的绿叶最茂盛,层层叠叠,像一把把绿伞,遮住炎炎烈日。雨点打在绿叶上,‘沙沙’响,像在唱着夏天的歌。”
概括《雨的四季》的“夏雨”片段与本文段的核心内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段文字均描写“夏天的雨与植物”,请分别分析其描写角度的差异(9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 写作迁移(30分)
请以“家乡的一场雨”为话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片段。要求:①运用“多感官描写”(至少两种感官);②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拟人或比喻);③内容贴合家乡雨的特点(如南方的春雨、北方的夏雨),不脱离实际。
三、参考答案与解析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
(1)C(解析:A. 静谧mì;B. 莅临lì;D. 咄咄逼人duō)
(2)①诱惑 ②飘然
(1)①刘湛秋;诗人;散文 ②写景抒情;我喜欢雨;春;夏;秋;冬
(2)①a. 永远是美的 b. 热烈而又粗犷 c. 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 d. 使人爱恋的雨啊 ②a. 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b. 纯净你的灵魂
(1)D(解析:“粗犷”形容“豪放、不拘小节”,不能用于形容花苞“娇嫩”,此处应用“娇媚”)
(2)A(解析:“浇灌”贴合夏雨“量大”,“温暖”贴合冬雨“特殊的温度”,“陪伴”贴合秋雨“伴夜梦”,均贴合教材语境)
(3)B(解析:A. “粗犷”文中指夏雨“热烈”,本义指豪放;C. “吝啬”文中指冬雨“量少”,本义指小气,此处与“愿意分享”矛盾;D. “莅临”文中指“来到”,本义是敬辞,不能形容建筑;B. “静谧”均指“安静”,一致)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
(一)课内精读
片段一:描写春雨洗淋后大地的美丽景象,突出春雨“娇媚灵动”的特点(3分);片段二:描写秋雨“端庄沉静”的情态,以及秋雨带来的“静谧、怀想”氛围(3分)。
运用拟人修辞(2分),赋予树“人的眼睛”(2分),形象写出春雨洗淋后树叶的明亮鲜活,传递作者对春雨的喜爱(2分)。
运用比喻修辞(2分),将秋雨比作“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2分),形象写出秋雨“端庄、沉静”的特质,贴合秋天“成熟、收获”的季节氛围(2分)。
D(解析:片段一“整个大地是美丽的”显对春雨的喜爱,与片段二情感一致,无矛盾)
从嗅觉角度描写(2分),写出春雨后空气的“芳甜”(2分),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春雨带来的清新愉悦,强化对春雨的喜爱(2分)。
(二)拓展阅读
《雨的四季》的“夏雨”片段:描写夏雨“热烈粗犷”的特点,如“豆粒大的雨点”“荷叶等雨点”“蝉声蛙鼓伴雨”(3分);本文段:描写夏天绿叶的茂盛,以及雨点打在绿叶上的声音(3分)。
《雨的四季》侧重“雨的动态与氛围”:写雨点“骤降”、荷叶“等待”,伴“蝉声、蛙鼓”,显夏雨“热烈”(4分);本文段侧重“植物与雨的互动”:写绿叶“像绿伞”、雨点打叶“沙沙响”,显雨的“活泼”(5分)。
第三部分 写作迁移(示例)
家乡的夏雨来得急。乌云刚遮住太阳,豆粒大的雨点就砸下来,打在屋檐上“噼里啪啦”响(听觉)。院子里的梧桐叶被打得左右晃,却越显绿得发亮(视觉)。妈妈喊我收衣服,我跑出门时,雨丝溅在脸上,凉丝丝的(触觉)。不一会儿,雨停了,空气里飘着泥土的腥甜——这就是家乡的夏雨,热烈又干脆,像个急性子的小孩,来得快去得也快。
2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总结与同步练习试卷(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一、知识点总结(紧扣教材,夯实基础)
(一)文学常识(教材明确内容)
诗歌标题 作者/朝代 体裁特点 教材核心背景/地位
《观沧海》 曹操(东汉末) 四言古诗(乐府诗) 作于北征乌桓胜利后,借沧海抒统一天下壮志,是“建安风骨”代表
《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 五言律诗(八句四联) 作者途经北固山所作,“海日生残夜”一联被誉为“盛唐气象典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 七言绝句(四句) 王昌龄被贬龙标,李白借诗寄牵挂,显浪漫主义风格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元) 元曲小令(曲牌名“天净沙”) 被誉为“秋思之祖”,借意象叠加抒天涯乡愁
(二)内容脉络(教材原文梳理)
1. 《观沧海》(登临写景→想象抒怀)
层次 诗句摘录 核心内容(教材注释提炼)
登临所见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实写沧海壮阔:海水荡漾、山岛耸立、草木茂盛、洪波翻腾
想象抒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虚写宇宙浩瀚:日月、银河仿佛源于沧海,抒统一天下壮志(尾句为乐府套语,与正文无关)
2. 《次北固山下》(羁旅所见→思乡抒情)
层次 诗句摘录 核心内容(教材注释提炼)
旅途之景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写羁旅所见:客路、行舟、潮平岸阔、风正帆悬,显江景开阔
时序哲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写时序更替:海日从残夜升起,江春进入旧年,含“新代旧”哲理
思乡之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抒思乡:借“归雁传书”,问家书何时达洛阳,直抒乡愁
3.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景起兴→寄情明月)
层次 诗句摘录 核心内容(教材注释提炼)
起兴点题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写暮春之景:杨花飘、子规啼,点明友人被贬(五溪:友人贬谪地)
寄情明月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抒牵挂:将愁心寄明月,伴友人至夜郎,突破时空传情
4. 《天净沙·秋思》(意象叠加→直抒乡愁)
层次 诗句摘录 核心内容(教材注释提炼)
意象铺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九组意象叠加:枯藤、老树等显秋景萧瑟,“人家”衬游子孤独
抒情收束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直抒乡愁:夕阳西下,天涯游子悲伤至极(断肠人:游子自指)
(三)语言特色
核心修辞(课后“思考探究”):
《观沧海》:动静结合(“水何澹澹”动与“山岛竦峙”静)、虚实结合(实写沧海与虚写宇宙);
《次北固山下》:对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词性相对);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拟人(“我寄愁心与明月”,赋予明月“传情”使命);
《天净沙·秋思》:意象叠加(九组名词直接组合,无修饰,快速造凄凉氛围)。
炼字重点(教材注释):
《观沧海》“澹澹”(水波荡漾)、“竦峙”(山岛耸立),精准写沧海形态;
《次北固山下》“阔”(潮平后两岸开阔)、“悬”(风正帆直),显江景特点;
《天净沙·秋思》“枯”“老”“昏”“瘦”,叠用形容词,强化萧瑟感。
(四)重点字词(教材注释+课后“读读写写”)
字音字形(易错易考):
词语/诗句 字音 字形提醒
澹澹 dàn dàn “澹”左“氵”,不写“讠”
竦峙 sǒng zhì “竦”右“束”,不写“朿”;“峙”右“寺”,不写“土”
归雁 guī yàn “雁”不写“燕”(雁:传信意象;燕:春鸟)
夜郎 yè láng “郎”右“阝”,不写“月”
枯藤 kū téng “藤”下“滕”,不写“滕”简写
词语释义(诗句语境):
次(《次北固山下》):停宿(教材注释);
左迁(《闻王昌龄》):降职(教材注释);
澹澹(《观沧海》):水波荡漾的样子(教材注释);
断肠(《天净沙》):形容悲伤到极致(教材注释)。
二、同步练习试卷(基础为主,梯度清晰)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25分)
1. 字音字形辨析(4分)
(1)下列词语/诗句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澹澹(zhān) 竦峙(sǒng) 归雁(yàn)
B. 次北固山(cì) 夜郎(láng) 枯藤(téng)
C. 萧瑟(sè) 残夜(cán) 瘦马(sòu)
D. 杨花(yáng) 五溪(xī) 断肠(táng)
(2)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①《观沧海》中“水何dàn dàn( ),山岛竦峙”写出沧海壮阔
②《天净沙·秋思》中“枯téng( )老树昏鸦”显秋景萧瑟
2. 文学常识与默写(12分)
(1)填空(4分)
①《观沧海》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曹操,他是政治家、军事家、________;《天净沙·秋思》是________(体裁),“天净沙”是________。
②《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________的________(体裁),其中“________,江春入旧年”含“新代旧”的哲理。
(2)默写(8分)
①直接默写(4分):
a. 东临碣石,________。(1分)
b. 潮平两岸阔,________。(1分)
c. 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1分)
d. 夕阳西下,________。(1分)
②理解性默写(4分):
a. 《观沧海》中写诗人想象宇宙浩瀚的句子:“________,若出其中;________,若出其里。”(2分)
b.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李白借明月传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2分)
3. 词语运用(9分)
(1)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次北固山下(次:停宿)
B. 闻道龙标过五溪(闻:听说)
C. 水何澹澹(何:为何)
D. 断肠人在天涯(断肠:悲伤到极致)
(2)下列诗句中,加点意象象征义与教材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 “归雁洛阳边”中“归雁”象征“春天到来”
B. “杨花落尽子规啼”中“子规”象征“思乡”
C. “枯藤老树昏鸦”中“枯藤”象征“生命力旺盛”
D. “我寄愁心与明月”中“明月”象征“思念”
(3)下列对诗歌体裁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观沧海》是四言古诗
B. 《次北固山下》是五言律诗
C.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七言律诗
D.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小令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45分)
(一)课内精读(30分)
阅读《观沧海》《天净沙·秋思》,完成题目:
【甲】观沧海(节选)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乙】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甲、乙两文的核心情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甲文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表达效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6分)
A. 甲文“水何澹澹”写海水荡漾,显沧海壮阔;乙文“枯藤”等意象写秋景,显萧瑟。
B. 甲文用“日月之行”等虚写,抒壮志;乙文用“夕阳西下”实写,衬乡愁。
C. 甲文语言刚健,乙文语言质朴,均贴合情感表达。
D. 甲文情感是“思乡”,乙文情感是“壮志”,二者矛盾。
乙文中“断肠人在天涯”为何能成为千古名句?(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阅读(15分)
阅读王湾《次北固山下》(节选)与李白《静夜思》,完成题目:
【丙】次北固山下(节选)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丁】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概括丙、丁两诗的核心内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诗均抒“思乡”,请分析其抒情方式的差异(9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 写作迁移(30分)
请以“秋日思乡”为话题,写一段150字左右的片段。要求:①引用《天净沙·秋思》中的至少一个意象(如枯藤、老树);②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拟人或比喻);③内容贴合“思乡”主题,不脱离实际。
三、参考答案与解析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
(1)B(解析:A. 澹澹dàn;C. 瘦马shòu;D. 断肠cháng)
(2)①澹澹 ②藤
(1)①东汉末;诗人;元曲小令;曲牌名 ②王湾;五言律诗;海日生残夜
(2)①a. 以观沧海 b. 风正一帆悬 c. 闻道龙标过五溪 d. 断肠人在天涯 ②a. 日月之行;星汉灿烂 b.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C(解析:“何”是“多么”,表赞叹,非“为何”)
(2)D(解析:A. “归雁”象征“传信”;B. “子规”象征“友人被贬的悲伤”;C. “枯藤”象征“生命力衰败”;D. 一致)
(3)C(解析:《闻王昌龄》是七言绝句,非律诗)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
(一)课内精读
甲文:通过描写沧海壮阔与宇宙浩瀚,抒发曹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3分);乙文:通过叠加萧瑟秋景意象,抒发马致远天涯游子的思乡之苦(3分)。
运用动静结合(2分),“秋风萧瑟”写秋风的声音(动),“洪波涌起”写海浪翻腾(动)(2分),既写出秋景的壮阔,又传递诗人面对自然伟力时的豪迈气魄(2分)。
运用意象叠加与对比(2分):“枯藤、老树、昏鸦”显萧瑟,“小桥、流水、人家”显温馨(2分),以乐景衬哀情,让游子触景生情,更显思乡之苦(2分)。
D(解析:甲文情感是“壮志”,乙文是“思乡”,无矛盾)
“断肠人”直接点明游子身份(2分),“天涯”写出漂泊之远(2分),七个字直抒“漂泊天涯的极度悲伤”,贴合无数游子的心境,易引发共鸣(2分)。
(二)拓展阅读
丙诗:王湾借“归雁传书”,问家书何时到达洛阳,抒羁旅思乡(3分);丁诗:李白借“明月”,由月光疑霜到举头低头,抒深夜思乡(3分)。
丙诗间接抒情:借“归雁”“乡书”等意象,委婉表达思乡(4分);丁诗直接+间接结合:先借“明月”“霜”间接起兴,再用“思故乡”直接抒情(5分)。
第三部分 写作迁移(示例)
秋日的傍晚,村口的老树枝桠光秃秃的,枯藤像老人的皱纹缠绕在枝干上(引用“枯藤”“老树”)。风一吹,叶子打着旋儿落在地上,像在诉说离别(比喻)。我望着远处的炊烟,想起妈妈做的红薯粥——原来乡愁不是远隔千里的想念,是看到老树下的石凳,就想起小时候妈妈坐在这儿给我讲故事的时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