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2023年12月9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研究成果。其中,二里头遗址中心区新发现多条道路和道路两侧的墙垣,纵横交错的道路把整个区域划分为了不同的功能分区。据此可知,二里头遗址
A. 城市交通网络发达 B. 礼乐制度日臻完善京教区
C. 社会功能分区明显 D. 奴隶制度趋于成熟
2.(2024年陕西省A卷)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授予宗亲和功臣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该制度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刺史制度 D. 行省制度
3.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将一些人分封到地方,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以扩大统治范围。如图是他分封的部分诸侯国的示意图,这说明西周分封的依据之一是( )
A. 年龄 B. 军功 C. 血缘 D. 地域
4.(2024年福建省)晋文公曾与诸侯会盟于河阳,并召周天子来参加。这反映的是
A. 国都变迁 B. 分封制走向瓦解 C. 百家争鸣 D. 大一统得到巩固
5.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道:“周桓王死,因为穷,七年才得以埋葬……周朝最后一代的王周赧王,他无地无民。穷到向人民借贷,不能偿还,藏在台上避债。”这反映出周朝
A. 礼崩乐坏 B. 王室衰微 C. 政治腐败 D. 赋税沉重
6.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思维导图,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A.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B. 动荡的春秋时期
C.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D. 早期国家的产生
7.周天子分封天下,诸侯国林立,《昌氏春秋·观世》谓“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到战国后期仪剩泰赵等七大强国。这种变化反映出
A. 分封制的逐渐强化 B. 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C. 各国变法不断开展 D. 民族交融逐渐显现
8.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在一次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如下一组文物、作为佐证,可研究的主题是
战国时期双镰铁范 战国时期青铜冰鉴 战国时期楚国龙凤虎纹丝织物
A. 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 B. 战国时期的图腾崇拜
C. 中国原始农业的兴起 D. 战国时期的青铜技艺
9.公元前256年,李冰组织当地人民在岷江上修建都江堰,先以火烧石、浇上冷水,利用热胀冷缩原理,在玉垒山凿出缺口。后利用水流动力,把岷江水分成内江、外江,内江灌溉,外江防洪。由此可见,都江堰( )
A. 工艺精湛,闻名中外 B. 历史悠久,绵延不绝
C. 顺应自然,蕴含智慧 D. 规模宏大,举世无双
10.春秋时期,“德”的神秘意味开始减弱,更强调人的品德和理性,如文献记载:“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符合上述观点的思想流派是
A. 墨家 B. 兵家 C. 儒家 D. 法家
11.如下是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拓片(局部),展现了孔子到洛阳问道于老子的情形。临别时,老子赠言孔子,曰:“当今之世……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据此可知
A. 思想争鸣现象逐渐平息 B. 老子思想蕴含人生哲理
C. 儒道治国理念相互借鉴 D. 孔子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12.墨子曾告诫弟子,“多财而不以分贫,不祥也”。主张有财不仅要献给自己的团体,并且还得分给一般穷人。这表明,墨子主张( )
A. “兼爱” B. “尚贤” C. “非攻” D. “仁政”
13.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兵戈扰攘,客观上需要富国强兵之政,也需要救世之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这反映了
A. 百家争鸣的背景 B. 诸侯争霸的危害
C. 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 D. 思想文化发展的意义
14.七年级(1)班同学进行“夏商周时期的科技”的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如下资料。据此可知
秋七月,有星字入于北斗。——《春秋》 在公元前1500年以前,大约有40颗彗星出现,而这些彗星的近似轨道,几乎都是根据中国的有关记录推算出来的。——李约瑟
A. 《春秋》记载内容丰富 B. 西方国家无法推测彗星轨道
C. 我国古代天文成就瞩目 D. 鲁国将这一发现推广到世界
15.如下分别为郑州商都遗址和四川三星堆遗址的黄金面具,这两件面具材质和用途十分相似,所处时间也相近,只是造型上有些许区别。这两件黄金面具突出地反映了
A. 古蜀文明已经超越中原文明 B.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C. 地理环境决定中华文明发展 D. 早期国家注重祭祀仪式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16.七年级历史学习兴趣小组以“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为主题展开项目化学习,请你完成展板相关内容设计。
展板一【导图·知史事】
(1)将如下思维导图补充完整,并写出①的历史影响。(2分)
历史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板二【史料 ·研制度】
(2)根据展板二中的史料,将展板二相关内容补充完整。(4分)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受封的诸侯向天子汇报工作的完成情况),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封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诸侯义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板三【图片 ·知更替】
(3)根据如下图片,总结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及启示。(2分)
桀驾人车 炮烙之刑 烽火戏诸侯
共同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动荡纷争·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不断,同时,动荡中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
【衰微·争霸】
(1)如下材料反映了哪些历史现象?这些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4分)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指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雄(洛邑),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春秋各国交战次数: 宋国与郑国52次; 齐国与鲁国25次; 晋国与楚国22次; 吴国与楚国24次
【动乱·交融】
(2)根据材料,概括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影响。(4分)
材料在大国争霸中,各大国兼并小国,开拓了疆土,实现了局部统一。在大国争霸过程中,华夏族和周边各部落的联系、交往、融合加强了。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惨祸、灾难和痛苦……
【改革·发展】
(3)根据以下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将表格内容补充完整。(4分)
史料/史实 历史解释
商鞅方升 商鞅变法中实行“____________ ”的措施
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商鞅变法的核心就是用个人能力取代血缘关系来决定政治权力的分配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变法中公正无私、赏罚分叨。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火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商鞅变法成功原因:在变法中公正无私、赏罚分明。 商鞅变法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体现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七年级(1)班同学以“夏商周时期的文化符号”为主题展开项目化学习,请你完成展板相关内容设计。
展板一【推介文物——设计文物名片】
(1)一组同学搜集文物图片后,制作了下面的推介卡片。请按要求补全横线处的内容。( 4分)
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土地点:河南安阳 年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介理由:甲骨文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这块牛骨为我们深入了解商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名称:何尊及铭文拓片 出土地点:陕西宝鸡 年代:西周 推介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板二【阅读经典——汲取文化智慧】
(2)二组同学搜集了部分诗句,指出下列诗句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内涵。(2分)
九月筑场固,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穆,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诗经·(bi1n)风·七月》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展板三【查阅典籍——增强文化自信】
(3)三组同学翻阅历史典籍,展示了下面的文化成就。请你解读图一人物的成就及图二著作的历史价值。(2分)
图一 扁鹊行医画像石拓片(局部)图二 《黄帝内经》
19.诸子百家·熠熠生辉。两千多年前中华大地上的一次思想交锋,给后世留下深远影响。
【聚典籍·颂传统文化】
(1)阅读以下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分别指出其出处。(4分)
①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价后相随。 ②克己复礼为仁。一曰丸已复扎,天下归仁质。 ③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以。 ④善以是明仁义爱求之不尼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囚也。
【研史料·究百家争鸣】
(2)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特征。根据材料二,概括百家争鸣的响。(4分)
材料一“百家争鸣”这个词狠适合表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主张的多元性以及彼此之间的不同、分歧和冲突。·…但在彼此的冲突和批评中,不同思想之间的融合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材料二战国的百家争鸣促进了人们的认识向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重点进军,……直到今天,社会科学中的许多问题,或多或少地还可以从诸子中找到相应的命题或思想源头。
【写短文·悟治国理政】
(3)请从以下思想家中任选三位,结合其政治主张,自拟观点并加以论述。(7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老子孔子 孟子韩非
1.【答案】C
2.【答案】A
3.【答案】C
4.【答案】B
5.【答案】B
6.【答案】B
7.【答案】B
8.【答案】A
9.【答案】C
10.【答案】C
11.【答案】B
12.【答案】A
13.【答案】A
14.【答案】C
15.【答案】B
16.【答案】(1)①世袭(1分)历史影响:“家天下”取代“公天下”。(1分)
(2)制度:分封制(1分)分封对象:宗亲和功臣(1分)诸侯义务:朝觐述职(1分)影响: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1分)
(3)共同原因;末代君主残暴昏庸的统治。(1分)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要维护老百姓利益。(答出任意一点即可,1分
17.【答案】(1)现象: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争霸战争频繁。(2分)实质:分封制走向崩溃。(2分)
(2)影响:国家疆域开拓,实现了局部统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给社会带来了灾难。(答出任意一点得2分,共4分)
(3)统一度量衡(1分)措施: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1分)商鞅变法影响:使秦国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1分)体现的精神:改革创新(1分)
18.【答案】(1)名称:刻有文字的商朝牛骨(1分)年代:商朝(1分)推介理由:何尊铭文中有“宅兹中国”的记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说明当时青铜铸造水平高超、工艺精美;是我们了解西周历史的重要史料等。(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
(2)《诗经》:关注现实;赞扬劳动者勤劳勇敢;批判统治者剥削压迫等。(答出任意一点即可,1分)《离骚》: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1分)
(3)图一人物成就:相传,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名医,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发明了切脉诊法,使用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答出任意一点即可,1分)
图二历史价值: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1分)
19.【答案】(1)①《庄子》(1分)2《论语》(1分)3《墨子》(1分)4《韩非子》(1分)
(2)特征:学术流派众多;思想多元;各流派思想存在分歧和冲突;分化统一趋势并存。(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影响: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2分)
(3)示例:
观点1:诸子百家不同的政治主张是其高超的政治智慧的体现。(1分)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追束“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民众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总之,诸子百家不同的政治主张,是社会变革的反映,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6分)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