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核心素养】3.1《中国的土地资源》(导学案)含答案-新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核心素养】3.1《中国的土地资源》(导学案)含答案-新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14 15:58:36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中国的土地资源(导学案)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新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举例说明自然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和相关数据,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构成特点及分布状况。
2.结合实例,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3.认识我国“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的重要性。
【重难点】
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构成特点及分布规律。
难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树立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观念。
【课前预习——你相当可以】
活动一:阅读教材,完成下题。
中国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在世界各国中居第三位。但我国人均土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土地面积的2/5,“人多地少”是基本国情。
中国土地资源类型齐全,其中草地面积广,所占比重大;耕地、林地所占比重相对较小;难以利用土地比重较大,例如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的干旱荒漠,以及青藏高原上的高寒荒漠等。
中国各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区域差异明显。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以及低缓丘陵地区,西部耕地较少,而且分布零散。
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的边远山区,东南部山区的林地多为人工林和次生林。西北和华北的大部分地区林地较少。
草地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内陆地区,东部草地较少,而且分布零散。
我国各地区土地资源的质量差别很大。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土壤肥沃,生产力高。其中,南方多丘陵、山地;北方平原广阔,耕地较多。南方气候暖湿,耕地以水田为主;北方降水偏少,气温略低,耕地以旱地为主。
西北内陆区光照充足,热量较为丰富,但干旱少雨,水资源明显不足,草地和荒漠所占比重较大。
青藏高原区光照时间长,但海拔高,气温低,土地生产力较低。
近年来,国家采取得力措施,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严禁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课中探究——和小伙伴一起】
探究一:“图”说分布——土地资源的空间格局
请描述我国耕地的主要分布区域。试从地形和降水两方面分析其原因。
分布: 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低缓丘陵地区(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原因: 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②位于季风区,降水充沛(多为湿润、半湿润区),热量充足,适宜耕作。
我国的林地和草地在分布上有什么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导自然因素是什么?
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北、西南山区和东南丘陵;草地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少的西部高原和山地(如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主导因素: 降水(气候)。降水多的地区发展林业,降水少的干旱半干旱区发展畜牧业。
为什么我国难以利用的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这体现了土地资源分布受什么规律制约?
西部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多沙漠、戈壁、高寒荒漠,且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因此难利用土地比重大。这体现了土地资源的分布受 “因地制宜” 规律的制约,其类型和利用方式必须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水热组合)相适应。
【重难点突破——加油加油,你能行!】
突破:“案”析对策——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新闻片段:“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退林还耕’‘撂荒地复垦’等政策,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但同时,在西北地区,我们也在持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修复生态。”
(1)既要求“退林还耕”,又要求“退耕还林”,这两项政策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 因为两者实施的区域和目的不同:“退林还耕”:是针对平原地区、优质耕地被违规占用种植林木或发展非农建设的行为,目的是稳定耕地数量,保障粮食安全。“退耕还林还草”:是针对西部水土流失严重的坡地、生态脆弱区等不适合耕种的土地,目的是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两者都是为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实现土地资源最大价值。
(2)这些政策共同体现了我国在土地资源利用上遵循的什么原则和理念?
共同体现了 “因地制宜” 的原则和 “可持续发展” 及 “人地协调” 的理念。根据土地本身的特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和国家的整体战略需求,对土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利用,力求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除了国家政策,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可以为保护土地资源做些什么?(请至少说出两点)
①珍惜粮食,践行“光盘行动”,间接节约耕地资源;②节约用纸,双面使用,减少木材消耗,保护森林资源;③做好垃圾分类,减少有毒垃圾对土壤的污染;④积极宣传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随堂检测】
结合江西省赣州市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赣州市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A.耕地 B.林地 C.草地 D.种植园用地
2.据图推测,赣州市主要地形类型最可能是( )
A.高原 B.平原 C.盆地 D.丘陵
3.为合理利用赣州市土地资源,当地应( )
A.严禁乱占耕地 B.大力围湖造田 C.舍弃难利用土地 D.扩大城镇规模
【答案】1.B 2.D 3.A
【解析】1.读图可知,赣州市占比最大的是林地;故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故选B。
2.据图推测,赣州市占比最大的是林地,故赣州市主要地形类型最可能是丘陵。故选D。
3.由于当地耕地比重较小,林地比重较大;故为合理利用赣州市土地资源,当地应严禁乱占耕地;退耕还湖;合理规划难利用土地;适度控制城镇建设。故选A。
【点睛】我国土地类型齐全,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工矿业生产和城乡建设。我国耕地少,而荒漠、石山、永久积雪等通常情况下难以利用的土地较多,后备耕地不足。
大兴安岭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林区,2025年4月1日,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十周年。自国家实施停止采伐政策后,当地依托森林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该区域生态功能逐步恢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停止采伐森林的主要原因是( )
A.保护森林生态 B.缺少伐木工人 C.交通运输困难 D.保护耕地面积
5.政策实施后,当地居民最可能转向的行业是( )
A.旅游服务 B.工业制造 C.矿产勘探 D.传统农耕
6.大兴安岭生态功能恢复后获得最直接的效益是( )
A.提高木材产量 B.增强水土保持 C.促进工业发展 D.扩大耕地面积
【答案】4.A 5.A 6.B
【解析】4.大兴安岭是重要天然林区,停止商业性采伐,主要是为了保护森林生态,A正确;“缺少伐木工人” 不是停止采伐的原因,B错误;“交通运输困难” 与停止采伐无直接关联,C错误;“保护耕地面积”,森林采伐主要影响森林生态,并非耕地,D错误,故选A。
5.材料提到当地依托森林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所以政策实施后(停止商业采伐),当地居民最可能转向旅游服务行业,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导游等服务,A正确;“工业制造”,当地优势是森林生态,发展工业制造不是依托当地资源的转型方向,B错误;“矿产勘探”,材料未提及矿产相关转型,C错误;“传统农耕”,当地以林区为主,且停止采伐是为保护生态,不适合大规模发展传统农耕,D错误,故选A。
6.大兴安岭生态功能恢复后,最直接的效益是增强水土保持,森林植被恢复,根系固土、树冠截流等作用增强,减少水土流失,B正确; “提高木材产量”,停止商业采伐后木材产量会减少,A错误; “促进工业发展”,生态恢复主要是生态效益,对工业发展不是最直接效益,C错误; “扩大耕地面积”,生态恢复强调保护森林,不会扩大耕地,D错误,故选B。
【点睛】大兴安岭山脉,是兴安岭的西部组成部分,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是内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的分水岭,与太行山和雪峰山连成一线,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紧密相连。
2025年6月25日是第35个中国土地日,主题为“珍惜土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7.该图反映出在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是( )
A.乱占耕地 B.水土流失 C.土壤污染 D.土地荒漠化
8.下列举措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是( )
A.在陡坡垦荒,扩大耕地面积 B.扩大城市建设用地面积
C.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D.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农药
9.下列行为符合这一活动主题的是( )
A.为降低成本,工业废水直接排放 B.注意个人卫生,提倡使用一次性木筷
C.因地制宜,植树造林 D.垃圾全是无用物质,为方便处理,全部焚烧去除
【答案】7.A 8.C 9.C
【解析】7.乱占耕地是指违规占用耕地作他用,图中汽车倒垃圾侵占耕地,A正确;水土流失多体现为土地表层被侵蚀,图中无此特征,B错误;图中未呈现土壤污染问题,C错误;土地荒漠化是土地退化、沙化,图中不符,D错误。故选A。
8.陡坡垦荒会加剧水土流失,破坏生态,不利人与自然和谐,A错误;盲目扩大城市建设用地会挤占其他用地,破坏生态环境,B错误;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能保护土地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C正确;大量使用农药会污染土壤、水源等,破坏生态,D错误。故选C。
9.工业废水直接排放污染环境,不符合主题,故A错误;使用一次性木筷浪费森林资源(森林关乎土地生态等 ),不符合,故B错误;因地制宜植树造林,利于保持水土、保护土地,符合“珍惜土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故C正确;垃圾全部焚烧会污染空气、土壤等,不符合,故D错误。选C。
【点睛】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我国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解答题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棕壤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缓坡地带。棕壤表土层多为沙壤土或壤质沙土,有机质含量较高,多用于农业,但经常出现水土流失问题。各地通过植树造林和植被恢复,修筑梯田和护坡工程,以及出台相关政策等措施,有效遏制了棕壤流失趋势。下图示意棕壤三大集中分布区。
(1)棕壤主要分布在 半岛和 半岛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山区。
(2)分析图示棕壤集中区易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3)归纳我国缓解棕壤流失措施的主要类型。
(4)指出植树造林及植被恢复在缓解棕壤流失中所起的主要作用。
【答案】(1) 辽东 山东
(2)分布于低山丘陵缓坡地区,地形坡度较大/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表土层多为沙壤土或壤质沙土,土质疏松/耕作强度较大
(3)生态措施;工程措施;政策措施。
(4)植被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降低降水对地表的冲击/减少人为因素对土壤的干预
【分析】本题以棕壤及其集中分布图为材料,共分为4道小题,涉及棕壤分布、水土流失原因、缓解流失措施及植被作用等内容,考查学生对土地资源相关知识的掌握与分析、归纳、应用能力。
【详解】(1)根据图例,从图中及所学知识可知,棕壤主要分布在辽宁省中南部,辽宁省西部,河北省东北部以及山东省东部,辽宁省南部为辽东半岛,山东省东部为山东半岛,所以棕壤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河山东半岛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山区。
(2)由材料可知,棕壤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缓坡地带。地形坡度大,水流易侵蚀;棕壤集中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多且集中,加上表土层多为沙壤土或壤质沙土,土质疏松,抗侵蚀能力弱;温带季风区,雨热同期,水热配合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耕作强度较大,破坏了地表植被,植被保持水土功能减弱,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所以图示棕壤集中区易发生水土流失。
(3)从材料可知,各地通过植树造林和植被恢复,修筑梯田和护坡工程,以及出台相关政策等措施,有效遏制了棕壤流失趋势。所以我国缓解棕壤流失措施的主要类型有生态措施(植树造林和植被恢复)、工程措施(修筑梯田和护坡工程)、政策措施(出台相关政策)。
(4)植树造林及植被恢复,其树冠可截留降水,减少雨水对土壤的直接冲击;林下植被及枯枝落叶可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增加下渗;根系能固着土壤,减少土壤被侵蚀、搬运,从而起到保持水土,缓解棕壤流失的作用;林地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对土壤的干预等。
【自我评价】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评价目的
优 良 中
课前 我能做到认真预习,完成导学案内容 能否积极主动学习
我能积极与同学讨论完成探究题目 能否善于合作
课中 我能认真听老师发言,听同学们发言 能否认真专注
我能主动指出同学的错误,并改正 能否敢于否定
遇到问题时,我能积极主动举手 能否主动参与
发言时,我声音洪亮,自信 能否清晰表达
我能认真完成课堂笔记,并订正学案 培养总结能力
我整堂课得到老师表扬和鼓励 能否欣赏自我
课后 我善于反思,能自主复习和背诵 能否进行反思
我能及时解决课堂遗留问题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中国的土地资源(导学案)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新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举例说明自然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和相关数据,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构成特点及分布状况。
2.结合实例,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3.认识我国“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的重要性。
【重难点】
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构成特点及分布规律。
难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树立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观念。
【课前预习——你相当可以】
活动一:阅读教材,完成下题。
中国陆地总面积约 万平方千米,在世界各国中居第三位。但我国人均土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土地面积的2/5,“ ”是基本国情。
中国土地资源 ,其中 面积广,所占比重大; 、林地所占比重相对较小;难以利用土地比重较大,例如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的 ,以及 上的高寒荒漠等。
中国各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 ,土地生产力区域差异明显。耕地主要分布在 的平原、盆地以及低缓 地区,西部耕地较少,而且分布 。
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 的边远山区,东南部山区的林地多为 和次生林。西北和 的大部分地区林地较少。
草地主要分布在 地区,东部草地较少,而且分布零散。
我国各地区土地资源的质量差别很大。东部季风区 、土壤肥沃,生产力高。其中,南方多丘陵、山地;北方 ,耕地较多。南方气候暖湿,耕地以 为主;北方降水偏少,气温略低,耕地以 为主。
光照充足,热量较为丰富,但干旱少雨,水资源明显不足,草地和荒漠所占比重较大。
光照时间长,但海拔高,气温低,土地生产力较低。
近年来,国家采取得力措施,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严守 亿亩耕地红线,遏制耕地“ ”,防止“ ”,规范耕地占补平衡,严禁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
,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课中探究——和小伙伴一起】
探究一:“图”说分布——土地资源的空间格局
请描述我国耕地的主要分布区域。试从地形和降水两方面分析其原因。
我国的林地和草地在分布上有什么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导自然因素是什么?
为什么我国难以利用的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这体现了土地资源分布受什么规律制约?
【重难点突破——加油加油,你能行!】
突破:“案”析对策——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新闻片段:“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退林还耕’‘撂荒地复垦’等政策,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但同时,在西北地区,我们也在持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修复生态。”
(1)既要求“退林还耕”,又要求“退耕还林”,这两项政策是否矛盾?为什么?
(2)这些政策共同体现了我国在土地资源利用上遵循的什么原则和理念?
除了国家政策,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可以为保护土地资源做些什么?(请至少说出两点)
【随堂检测】
结合江西省赣州市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赣州市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A.耕地 B.林地 C.草地 D.种植园用地
2.据图推测,赣州市主要地形类型最可能是( )
A.高原 B.平原 C.盆地 D.丘陵
3.为合理利用赣州市土地资源,当地应( )
A.严禁乱占耕地 B.大力围湖造田 C.舍弃难利用土地 D.扩大城镇规模
大兴安岭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林区,2025年4月1日,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十周年。自国家实施停止采伐政策后,当地依托森林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该区域生态功能逐步恢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停止采伐森林的主要原因是( )
A.保护森林生态 B.缺少伐木工人 C.交通运输困难 D.保护耕地面积
5.政策实施后,当地居民最可能转向的行业是( )
A.旅游服务 B.工业制造 C.矿产勘探 D.传统农耕
6.大兴安岭生态功能恢复后获得最直接的效益是( )
A.提高木材产量 B.增强水土保持 C.促进工业发展 D.扩大耕地面积
2025年6月25日是第35个中国土地日,主题为“珍惜土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7.该图反映出在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是( )
A.乱占耕地 B.水土流失 C.土壤污染 D.土地荒漠化
8.下列举措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是( )
A.在陡坡垦荒,扩大耕地面积 B.扩大城市建设用地面积
C.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D.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农药
9.下列行为符合这一活动主题的是( )
A.为降低成本,工业废水直接排放 B.注意个人卫生,提倡使用一次性木筷
C.因地制宜,植树造林 D.垃圾全是无用物质,为方便处理,全部焚烧去除
解答题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棕壤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缓坡地带。棕壤表土层多为沙壤土或壤质沙土,有机质含量较高,多用于农业,但经常出现水土流失问题。各地通过植树造林和植被恢复,修筑梯田和护坡工程,以及出台相关政策等措施,有效遏制了棕壤流失趋势。下图示意棕壤三大集中分布区。
棕壤主要分布在 半岛和 半岛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山区。
分析图示棕壤集中区易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归纳我国缓解棕壤流失措施的主要类型。
指出植树造林及植被恢复在缓解棕壤流失中所起的主要作用。
【自我评价】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评价目的
优 良 中
课前 我能做到认真预习,完成导学案内容 能否积极主动学习
我能积极与同学讨论完成探究题目 能否善于合作
课中 我能认真听老师发言,听同学们发言 能否认真专注
我能主动指出同学的错误,并改正 能否敢于否定
遇到问题时,我能积极主动举手 能否主动参与
发言时,我声音洪亮,自信 能否清晰表达
我能认真完成课堂笔记,并订正学案 培养总结能力
我整堂课得到老师表扬和鼓励 能否欣赏自我
课后 我善于反思,能自主复习和背诵 能否进行反思
我能及时解决课堂遗留问题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