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中国的土地资源(分层作业)
使用导航
知识挖空练:要点全梳理,课前预习
新情境命题练:T1-9(建议用时:10-15分钟)当堂测试使用
重难探究专练:T1-10(建议用时:15-20分钟)课下练习使用
知识挖空练
知识点一:人多地少
结合教材,用红笔在课本上对关键词进行圈画。
中国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在世界各国中居第三位。但我国人均土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土地面积的2/5,“人多地少”是基本国情。
知识点二 类型齐全
结合教材,用红笔在课本上对关键词进行圈画。
中国土地资源类型齐全,其中草地面积广,所占比重大;耕地、林地所占比重相对较小;难以利用土地比重较大,例如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的干旱荒漠,以及青藏高原上的高寒荒漠等。
中国各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区域差异明显。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以及低缓丘陵地区,西部耕地较少,而且分布零散。
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的边远山区,东南部山区的林地多为人工林和次生林。西北和华北的大部分地区林地较少。
草地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内陆地区,东部草地较少,而且分布零散。
知识点三 区域差异明显
结合教材,用红笔在课本上对关键词进行圈画。
我国各地区土地资源的质量差别很大。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土壤肥沃,生产力高。其中,南方多丘陵、山地;北方平原广阔,耕地较多。南方气候暖湿,耕地以水田为主;北方降水偏少,气温略低,耕地以旱地为主。
西北内陆区光照充足,热量较为丰富,但干旱少雨,水资源明显不足,草地和荒漠所占比重较大。
青藏高原区光照时间长,但海拔高,气温低,土地生产力较低。
知识点四 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近年来,国家采取得力措施,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严禁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
由于长期以来靠天养畜、超载放牧或弃牧毁草开荒,牧区有1/3的草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草地生产力大幅度下降。
为此,在牧区要确定合理的载畜量,或划区轮牧,或建设人工草场,努力提高草地的可持续利用率。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新情境命题练
一、选择题
(新情境·探究实践)读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③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A.水田 B.旱地 C.草地 D.林地
2.与图中①②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界线大致吻合的是( )
A.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B.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C.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D.16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3.①②两地耕地类型不同,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水分条件 B.土壤条件 C.海陆位置 D.热量条件
【答案】1.D 2.C 3.A
【解析】1.据图可知,③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等边远地区,可知,③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D正确。水田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即图中的②;旱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即图中的①;草地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的内陆地区,即图中的④,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2.由上题分析可知,①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水田,②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旱地。结合所学可知,二者的分界线大致在秦岭-淮河一线。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如: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一月份0°C等温线通过的地方;800mm等降水线通过的地方。所以,与图中①②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界线大致吻合的是800mm年等降水量线,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①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水田,②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旱地,两地耕地类型不同,主要是因为两地年降水量不同,导致两地水分条件不同,A正确。在我国水田与旱地的分布受土壤、海陆位置、热量等条件影响较小,BCD错误。故选A。
【点睛】按照利用方式,土地资源通常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未利用地和裸地,以及各类用地的后备资源等几种类型。其中北方主要是以旱地为主的耕地,南方是以水田为主的耕地。
(新情境·探究实践)截至2023年底,我国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增绿最多的国家。作为全球主要林产品的最大贸易、生产和消费国,木材的创新应用展现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未来方向。如图示意我国1981—2023年森林覆盖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我国森林覆盖率增长幅度最大的时期是( )
A.1993—2008年 B.2008—2020年
C.2020—2022年 D.2022—2023年
5.我国“增绿”成就卓著主要依赖于( )
A.城市绿化面积的增加 B.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
C.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 D.大规模的退耕和造林
6.未来木材创新应用的发展趋势最有可能是( )
A.智能化生产 B.家具制造 C.传统工艺 D.基础建材
【答案】4.A 5.D 6.A
【解析】4.读图可知,1993—2008年期间森林覆盖率增长了6.44%,2008—2020年期间森林覆盖率增长了2.68%,2020—2022年森林覆盖率增长了0.98%,2022—2023年森林覆盖率增长了0.98%,故我国森林覆盖率增长幅度最大的时期是1993—2008年,A正确,排除BCD。故选A。
5.根据材料可知,我国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政策,改善了生态环境,D正确;城市绿化面积的增加虽然有助于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但对全国范围内的“增绿”成就贡献相对有限;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主要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和食品安全,与“增绿”成就关系不大;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增绿”成就的结果之一,而非主要原因。ABC错误。故选D。
6.结合题干材料可知,木材的创新应用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未来方向,在融入科技创新后木材会逐步实现从传统加工向智能化制造过渡,A正确;家具制造、传统工艺、基础建材均是木材的常规应用,不再是未来木材创新应用的发展趋势,BCD错误。故选A。
【点睛】我国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通过实施退耕还林等政策,大规模植树造林,有效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改善了生态环境。
(新情境·探究实践)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把各农业生产部门布局在最适宜其发展的地区。如图为我国某地区2013年和2023年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十年来该地区减少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A.林地 B.耕地 C.滩涂 D.建设用地
8.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
A.农田污染 B.大气污染 C.水源污染 D.水土流失
9.针对上述环境问题所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建立优质商品粮基地 B.陡坡开荒 C.退耕还林 D.退耕还牧
【答案】7.A 8.D 9.C
【解析】7.对比两图发现,林地的面积是大大缩减,变成了耕地,耕地面积增加了,滩涂的面积也增加了,居民区不断扩大,说明建设用地也是增加了,因此该地区减少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对比两图发现,林地面积大大减少,森林有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面积减少,坡地上的林地变成了耕地,会导致水土流失,D正确;农田的污染主要来源于水质或农药使用过多,与林地减少关系不大,A错误;森林有净化空气的作用,但需要是超大面积的森林才有明显的净化空气作用,小范围的林地减少,对大气的影响不大,B错误;水源污染主要来源于生活生产废水的排放,林地的减少对水源污染影响小,C错误。故选D 。
9.读图可知,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坡地林地转变为耕地导致水土流失,故应该退耕还林,C正确;建立优质商品粮基地,没办法解决水土流失问题,A错误;陡坡开荒会加剧水土流失,B错误;水土流失的根源是林地的减少,所以要恢复森林,把耕地改为放牧没办法解决水土流失问题,还有可能加剧水土流失,D错误。故选C。
【点睛】我国人均耕地少,可开垦的后备土地资源不多,工业、交通和城镇的发展占用了一部分耕地,加上使用不合理,乱占耕地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耕地面积日益减少。
重难探究练
(新情境·时事热点)2025年4月22日,国家林草局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以来,草地生态保护取得了历史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图中阴影部分为我国草地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草地分布区的主要农业部门是( )
A.种植业 B.林业 C.渔业 D.畜牧业
2.目前,草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A.洪涝灾害频发 B.草场退化 C.森林砍伐严重 D.浪费和滥占耕地
3.修复草地生态主要的措施是( )
A.退牧还草 B.南水北调 C.禁止放牧 D.东水西调
【答案】1.D 2.B 3.A
【解析】1.草地适宜发展畜牧业,在草地上放牧牲畜。种植业主要在耕地进行,林业在林地开展,渔业在水域进行,所以草地分布区主要农业部门是畜牧业,故选D。
2.目前草地资源利用存在过度放牧等问题,导致草场退化,B正确;洪涝灾害频发多与降水、地形等有关,不是草地资源利用主要问题;森林砍伐严重是林地问题;浪费和滥占耕地是耕地问题,ACD错误。故选B。
3.修复草地生态,退牧还草能让草地休养生息,恢复生态,A正确;南水北调是调水工程,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禁止放牧过于绝对,合理放牧可实现可持续;东水西调不是修复草地生态主要措施,BCD错误。故选A。
(新情境·探究实践)2024年11月8日,上海松江区首个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标识桩设立,首个农田电子身份证——“沪耕码”也随之上线。市民通过扫描“沪耕码”,实现“一码查地”、“一码举报”、“一码巡田”。“沪耕码”的实施,可以提升上海耕地保护的信息化和公众参与水平,发动市民一起保护好上海自己的“生命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沪耕码”上线得益于( )
A.科技进步 B.耕地广阔 C.交通便利 D.市场广阔
5.“沪耕码”上线,一地一码精准管理,有利于( )
①加强耕地管理力度 ②提升耕地保护信息化
③拓宽补充耕地途径 ④提高公众参与水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上海市推广“沪耕码”对我国各地耕地保护的启示是( )
A.依赖政府管理,减少公众参与 B.推动科技赋能,提升监管效能
C.优先开发耕地,促进经济发展 D.减少耕地面积,增加生态用地
【答案】4.A 5.D 6.B
【解析】4.“沪耕码”是耕地网格化管控体系的基本空间单元和保护责任“格子”,通过手机扫一扫可以查询到所在区域的耕地情况,属于计算机领域开发,依托的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得益于科技进步,A正确;上海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紧张,与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无关,BCD排除,故选A。
5. “一地一码精准管理”本身就能更精确地锁定地块信息、责任人等,便于监控和执法,从而加强管理力度。 “沪耕码”的实施本身就是提升耕地保护信息化水平的直接体现。 材料中只提到对现有耕地的保护和管理(查地、举报、巡田),并未涉及通过开垦、复垦等方式“补充”新耕地。此项与“沪耕码”的功能无关。材料明确指出“发动市民一起保护”、“市民通过扫描…实现‘一码举报’”,这显著提高了公众监督和参与的便利性和积极性。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故选D。
6.材料中“发动市民一起保护”、“提高公众参与水平”,A错误。 “沪耕码”的核心就是利用科技赋予耕地保护新的工具和手段,从而实现更高效、更精准的监管,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保护”耕地(“保护标识桩”、“耕地保护”、“保护好生命田”),而非“开发”耕地,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严格保护现有耕地,守住“生命田”,与“减少耕地面积”背道而驰,D错误。故选B。
(新情境·探究实践)杭州西溪湿地邻近西湖,原占地约60平方千米,现实施保护的西溪湿地总面积约为11.5平方千米。杭州市民到西溪湿地公园游玩非常便捷。读长江三角洲略图,完成下面小题。
7.西溪湿地公园内的古民居,木柱下方绝大部分有石墩。石墩的主要功能是( )
A.防潮 B.防火 C.防风 D.散热
8.杭州西溪湿地面积大量减少的原因是( )
A.气候的变化 B.水源的减少 C.城市的建设 D.开垦为耕地
9.保护西溪湿地,产生的生态效益有( )
①调节气候 ②涵养水源 ③促进旅游业发展 ④维护生物多样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7.A 8.C 9.D
【解析】7.西溪湿地临近湖泊,空气湿度大,木柱下方垫石墩,可使木柱与地面(湿地潮湿环境)隔开,主要功能是防潮,A正确;防火、防风、散热不是主要作用,BCD错误。故选A。
8.杭州城市发展快,西溪湿地位于杭州,城市建设(如房地产开发、道路等建设)会占用湿地,导致其面积大量减少,主要原因是城市建设,C正确;短时间内气候、水源变化不会使湿地大幅减少,且西溪湿地周边不是主要耕地开垦区,ABD错误。故选C。
9.湿地的生态效益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①②④正确;促进旅游业发展是经济效益,不是生态效益,③错误。故选D。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中国的土地资源(分层作业)
使用导航
知识挖空练:要点全梳理,课前预习
新情境命题练:T1-9(建议用时:10-15分钟)当堂测试使用
重难探究专练:T1-10(建议用时:15-20分钟)课下练习使用
知识挖空练
知识点一:人多地少
结合教材,用红笔在课本上对关键词进行圈画。
中国陆地总面积约 万平方千米,在世界各国中居第三位。但我国人均土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土地面积的2/5,“ ”是基本国情。
知识点二 类型齐全
结合教材,用红笔在课本上对关键词进行圈画。
中国土地资源 ,其中 面积广,所占比重大; 、林地所占比重相对较小;难以利用土地比重较大,例如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的 ,以及 上的高寒荒漠等。
中国各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 ,土地生产力区域差异明显。耕地主要分布在 的平原、盆地以及低缓 地区,西部耕地较少,而且分布 。
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 的边远山区,东南部山区的林地多为 和次生林。西北和 的大部分地区林地较少。
草地主要分布在 地区,东部草地较少,而且分布零散。
知识点三 区域差异明显
结合教材,用红笔在课本上对关键词进行圈画。
我国各地区土地资源的质量差别很大。东部季风区 、土壤肥沃,生产力高。其中,南方多丘陵、山地;北方 ,耕地较多。南方气候暖湿,耕地以 为主;北方降水偏少,气温略低,耕地以 为主。
光照充足,热量较为丰富,但干旱少雨,水资源明显不足,草地和荒漠所占比重较大。
光照时间长,但海拔高,气温低,土地生产力较低。
知识点四 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近年来,国家采取得力措施,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严守 亿亩耕地红线,遏制耕地“ ”,防止“ ”,规范耕地占补平衡,严禁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
由于长期以来靠天养畜、 或弃牧毁草开荒,牧区有1/3的草地存在不同程度的 现象,草地生产力大幅度下降。
为此,在牧区要确定合理的载畜量,或 ,或建设 ,努力提高草地的可持续利用率。
,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新情境命题练
一、选择题
(新情境·探究实践)读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③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A.水田 B.旱地 C.草地 D.林地
2.与图中①②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界线大致吻合的是( )
A.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B.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C.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D.16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3.①②两地耕地类型不同,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水分条件 B.土壤条件 C.海陆位置 D.热量条件
(新情境·探究实践)截至2023年底,我国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增绿最多的国家。作为全球主要林产品的最大贸易、生产和消费国,木材的创新应用展现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未来方向。如图示意我国1981—2023年森林覆盖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我国森林覆盖率增长幅度最大的时期是( )
A.1993—2008年 B.2008—2020年
C.2020—2022年 D.2022—2023年
5.我国“增绿”成就卓著主要依赖于( )
A.城市绿化面积的增加 B.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
C.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 D.大规模的退耕和造林
6.未来木材创新应用的发展趋势最有可能是( )
A.智能化生产 B.家具制造 C.传统工艺 D.基础建材
(新情境·探究实践)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把各农业生产部门布局在最适宜其发展的地区。如图为我国某地区2013年和2023年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十年来该地区减少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A.林地 B.耕地 C.滩涂 D.建设用地
8.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
A.农田污染 B.大气污染 C.水源污染 D.水土流失
9.针对上述环境问题所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建立优质商品粮基地 B.陡坡开荒 C.退耕还林 D.退耕还牧
重难探究练
(新情境·时事热点)2025年4月22日,国家林草局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以来,草地生态保护取得了历史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图中阴影部分为我国草地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草地分布区的主要农业部门是( )
A.种植业 B.林业 C.渔业 D.畜牧业
2.目前,草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A.洪涝灾害频发 B.草场退化 C.森林砍伐严重 D.浪费和滥占耕地
3.修复草地生态主要的措施是( )
A.退牧还草 B.南水北调 C.禁止放牧 D.东水西调
(新情境·探究实践)2024年11月8日,上海松江区首个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标识桩设立,首个农田电子身份证——“沪耕码”也随之上线。市民通过扫描“沪耕码”,实现“一码查地”、“一码举报”、“一码巡田”。“沪耕码”的实施,可以提升上海耕地保护的信息化和公众参与水平,发动市民一起保护好上海自己的“生命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沪耕码”上线得益于( )
A.科技进步 B.耕地广阔 C.交通便利 D.市场广阔
5.“沪耕码”上线,一地一码精准管理,有利于( )
①加强耕地管理力度 ②提升耕地保护信息化
③拓宽补充耕地途径 ④提高公众参与水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上海市推广“沪耕码”对我国各地耕地保护的启示是( )
A.依赖政府管理,减少公众参与 B.推动科技赋能,提升监管效能
C.优先开发耕地,促进经济发展 D.减少耕地面积,增加生态用地
(新情境·探究实践)杭州西溪湿地邻近西湖,原占地约60平方千米,现实施保护的西溪湿地总面积约为11.5平方千米。杭州市民到西溪湿地公园游玩非常便捷。读长江三角洲略图,完成下面小题。
7.西溪湿地公园内的古民居,木柱下方绝大部分有石墩。石墩的主要功能是( )
A.防潮 B.防火 C.防风 D.散热
8.杭州西溪湿地面积大量减少的原因是( )
A.气候的变化 B.水源的减少 C.城市的建设 D.开垦为耕地
9.保护西溪湿地,产生的生态效益有( )
①调节气候 ②涵养水源 ③促进旅游业发展 ④维护生物多样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