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核心素养】3.1《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设计)-新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核心素养】3.1《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设计)-新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14 16:0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湘教版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中国的土地资源》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 2课时
备课人 教材 湘教版版初中地理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举例说明自然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 运用地图和相关材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构成特点,认识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的区域差异,并探究其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 综合思维:运用地图和资料,从“类型—分布—问题—对策”等多个维度,综合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全面、系统地认识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 人地协调观:通过对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深刻理解“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必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保护土地资源的责任意识。 地理实践力:通过阅读地图、分析数据图表,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的第一节,这为后续学习《中国的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教材通过“人多地少”、“类型齐全”、“区域差异明显”和“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四部分,系统阐述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本节内容具有极强的国情教育功能,是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重要载体。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并对“自然资源”有了初步的概念,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和分析能力,这为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学生对“土地”的认识多来源于日常生活(如小区、公园、农田)和媒体新闻,但对我国土地资源的整体国情、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国家层面的战略考量缺乏系统性的认知。因此,教学需结合时事热点,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其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和相关数据,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构成特点及分布状况。 2.结合实例,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3.认识我国“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的重要性。
重难点 重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构成特点及分布规律。 难点: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树立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观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新课导入 一、导入新课:聚焦“全国土地日”,感知土地之重 【播放视频】播放2024年6月25日第35个全国土地日的宣传短片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国家要专门设立一个‘全国土地日’吗?‘严守耕地红线’中的‘红线’指的是什么?它为什么如此重要,需要我们用‘严守’这样的字眼去捍卫? 学生们观看视频,自由发言,结合已有认知谈谈对土地的认识。 通过展示精彩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环节二 新课讲授 活动探究 二、析“家底”——人多地少,类型齐全 1.人多地少 【展示地图】 世界陆地面积居前六的国家图、陆地面积比较图(2022年)、人均陆地面积比较图(2022年)。 【提问引导】观察地图,反映了什么情况? 教师陈述:中国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在世界各国中居第三位。但我国人均土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土地面积的2/5。“人多地少”是我国基本国情。 【活动探究】展示地图资料 【提问】(1)我国陆地总面积与美国差不多,为什么耕地总面积却少于美国?人均耕地面积更少于美国? (2)印度人口众多,陆地总面积不足我国的 1/3,为什么耕地总面积、人均耕地面积均多于我国?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从地形类型和人口量等比较,归纳原因,进而认识到我国耕地资源不足。 (3)读图 3-6,计算出我国人均草地、林地面积相对于世界人均数的百分比。想一想,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根据计算结果,认识到不论是耕地、草地、林地我国人均所占比例都不足世界平均水平,深切认识到“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2.类型齐全 【展示地图】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①2022 年底,我国现有耕地面积1.28亿公顷,占陆地总面积13.3%。②我国现有林地面积2.84亿公顷,占陆地总面积的29.6%,森林覆盖率达24.02%。③我国现有草地面积2.64亿公顷,居世界前列。 【提问引导】根据地图和相关资料,你能概括出我国土地资源构成的哪些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总结:类型齐全,但耕地、林地比重小,草地面积广,所占比重大,难以利用土地比重较大。 三、明“格局”——区域分布,规律显著 【展示地图】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结构(2022年)饼状图、中国地形图、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 【提问引导】①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它和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有什么关系?②林地找到了哪些“家”?③草地主要安家在何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总结相关答案。明确土地资源的分布深受地形和气候(降水) 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性。 四、探“出路”——问题严峻,国策护航 1.揭“伤疤”:土地之痛 图文并茂地展示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耕地被侵占、土地污染、草场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 开“药方”:保护之策 【提问引导】“我是国土规划师”: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伤疤”,假如你是决策者,你会采取哪些措施? 教师引导学生将措施归纳提升,并点明我国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介绍具体措施如:制定法律法规、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行生态退耕等。最终将所有对策凝聚到第35个全国土地日的主题上,强调其现实意义。 学生结合图表资料,认识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最终全班共同归纳出“类型齐全,但结构不合理”。 学生根据相关问题,积极思考,并在地图中找出主要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区。 观看图文案例,识别并概括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国土规划师”的身份,分组讨论,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开出处方”,提出保护与治理的对策。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通过分析、比较和概括数据图表,引导学生从定量角度精准把握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培养其数据分析和归纳能力。 通过地图叠加分析,深刻理解中国土地资源分布的空间格局和区域差异性。 通过直面触目惊心的问题,到主动思考解决方案,使学生深刻理解人类活动与土地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环保责任意识。 将课堂学习与第35个全国土地日的主题紧密联系,使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国家战略相对接,理解“严守耕地红线”的深远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环节三 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内容重难点知识,加深印象。 出示本节知识结构框架,简要小结重难点知识。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强化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总结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A类作业 练习:《分层练》 B类作业 理解记忆:基本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第35个全国土地日”为线索贯穿始终,时事导入成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各环节学生活动丰富,从“读图分析”到“合作探究”再到“角色扮演”,层层递进,学生参与度高,较好地落实了核心素养的培养。“国土规划师”角色扮演环节,部分小组提出的对策可能比较理想化或单一,下次可提供一些背景资料包(如不同地区的成功治理案例)作为“智库”支持,让学生的讨论和方案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