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核心素养】3.3《中国的水资源》(教学设计)-新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核心素养】3.3《中国的水资源》(教学设计)-新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14 16:02: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三节《中国的水资源》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 1课时
备课人 教材 湘教版版初中地理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举例说明自然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 运用地图等工具,认识我国水资源“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跨流域调水工程对不同区域的影响。 综合思维:从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和人文因素(人口、工农业、政策)等多维度,综合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成因、表现及解决措施。 人地协调观:通过分析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理解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制约性,树立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地理实践力: 通过绘制图表、数据分析、小组探究、制定家庭节水方案等活动,培养获取、处理地理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本节内容是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接了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中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和工业)打下基础。教材逻辑清晰: 首先呈现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的基本国情。 重点分析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核心特征及其带来的影响。针对问题,提出“兴修水库”解决时间不均、“跨流域调水”解决空间不均两大措施,并强调“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根本出路。教学重点应放在分布特点、影响及对策上,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综合分析水资源问题。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中国气候、地形等基础知识,但综合分析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弱。他们对“南水北调”等时事有耳闻,但缺乏系统认识,节水意识多停留在口号层面。教学需通过丰富的活动、直观的素材和热点的案例,引导其深度参与和思考。
学习目标 1.掌握我国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了解解决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途径。 3.能够举例说明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重大工程。 4.树立正确的水资源观。
重难点 重点: 1.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措施(跨流域调水、兴修水库)。 难点: 从自然和人文角度,综合分析水资源短缺的成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新课导入 一、导入新课:数据对比,制造冲突 呈现两组看似矛盾的数据:一组为《202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全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一组为2024年“云南部分地区连续晴热,水库蓄水不足,启动抗旱应急响应”的新闻片段。 【提问】同学们,这两组信息放在一起,是否感觉有些矛盾?一个说水多,一个却说缺水抗旱,还要全民节水。这到底是为什么? 学生对比两组信息,说出自己的想法。 制造悬念,激发探究我国水资源基本国情的兴趣。
环节二 新课讲授 活动探究 二、知现状——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展示地图】 世界淡水资源分布图、世界部分人均淡水资源比较图。 【提问引导】观察地图,这反映了我国水资源什么情况? 教师总结基本国情。 析分布——时空不均,影响深远 1.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 【展示地图】我国四个城市的全年降水柱状图、中国水资源总量变化图 【提问引导】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呈现什么特征,并会带来什么影响? 教师总结中国水资源在时间分配上具有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的特点。容易导致旱涝灾害频繁,给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带来困难。 2.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展示地图】中国径流带分布图、中国水资源分布图 【提问引导】我国水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什么特征,并会带来什么影响? 教师总结: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具有“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南方南方地少水多,北方地多水少,水土匹配不合理,北方地区水土矛盾更突出。 【探究】我国华北地区和西北内陆地区哪里水资源更短缺?为什么? 教师总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人口、城市等社会经济因素分析归纳华北地区水资源更缺乏的原因。 寻对策——开源节流,保护水源 1.调节时间不均:兴修水库 举例: 三峡水利枢纽、小浪底水利枢纽 【提问引导】水库如何调节水资源?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总结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衡,年际变化大,有必要兴建水库等水利工程,以调剂河流各季节的水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修建了大量水库,如黄河干流上的小浪底水利枢纽、长江干流上的三峡水利枢纽等,用于调控水量,蓄水发电,提高防洪、抗旱和航运能力,并扩大灌溉面积。 2.调节空间分配不均:跨流域调水 举例:南水北调、引江济汉、引大入秦等工程 【提问引导】调水工程有什么好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总结跨流域调水缓解了我国部分缺水地区的缺水问题,改善了饮用水水质,促进了经济发展。 3.根本出路: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展示图片】农业漫灌、工业水污染、城市水管漏损的图片以及中国用水量变化图 【提问引导】①为什么中国水资源紧张?②缓解缺水问题的有效途径有哪些? 教师归纳总结我国水资源缺乏的原因有:①总量大,但人均少,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②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③部分水资源受到污染和破坏。④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的破坏和枯竭。⑤人口和经济发展,用水量大增,且浪费水较多。 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是缓解缺水问题的有效途径。 学生观察地图,说出答案。 学生观察地图,联系已学的季风气候知识,小组讨论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特征,以及带来的影响。 学生观察地图,联系已学过的耕地空间分布,说出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以及带来的影响。 学生能迅速回答:“汛期蓄水,枯水期放水,防洪又抗旱。” 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说出一些水污染、水浪费的案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用数据说话,强化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构建知识网络,温故知新。 让学生深刻理解水资源分布不均与经济发展需求的矛盾。 巩固旧知,理解工程措施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和综合思维。
环节三 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内容重难点知识,加深印象。 出示本节知识结构框架,简要小结重难点知识。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强化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总结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A类作业 练习:《分层练》 B类作业 理解记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及对应措施;我国水资源缺乏的原因和环节措施。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中国的水资源”这一主题,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逻辑主线展开教学,整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成功之处在于紧密契合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设计了多层次的学生活动。导入环节选用“南涝北旱”的时事新闻,成功创设了认知冲突,瞬间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突破“时空分布不均”这一重点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读图探究,不仅得出了分布特点,更能深入分析其成因及带来的“水土匹配不佳”等问题,综合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训练。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