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五石之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庄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3、体会庄子借助寓言,曲达旨意的写作手法。
4、正确理解“无用”和“有用”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难点】
准确把握《庄子》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的艺术效果,理解文中表达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天下人都被社会环境局限于只知道所谓“有用的用”,却没有人知道那些被时代潮流遗弃的藏在沙堆土地下“看似无用却实际上有着大用”的玄妙道理。”
那么究竟什么是“无用之大用”?具体的来说,对于“无用之大用”最好的比喻则莫过于《庄子·逍遥游》中一段庄子与他好友惠子的对话。让我们一起学习《五石之瓠》。
二、知人论世
1.了解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2.了解惠子
惠子,姓惠,名施,约前390—前317,战国中期宋国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做过梁惠王的相。
惠子是合纵抗秦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作为合纵的组织人,他在当时各个国家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惠施本是庄子的朋友,为先秦名家代表,但本篇及以下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
3.人物轶事
材与非材
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树长得很美很高大,枝叶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树旁却不伐它。庄子问他这是什么原因,伐木者回答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结果得以终其天年了。”庄子出了山,来到县邑,住在老朋友的家里。老朋友很高兴,准备酒肉,叫童仆杀一只鹅款待他。童仆请示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只 ”主人的父亲说:“杀那只不会叫的。”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山里的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其天年,现在这位主人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死,先生您将在成材与不成材这两者间处于哪一边呢 ”庄子笑着说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成材与不成材之间,似乎是合适的位置,其实不然,所以还是免不了遭到祸害。如果遵循道德行事,就不是这样了:既没有美誉,也没有毁辱,时而为龙,时而为蛇,随时势而变化,而不肯专为一物;时而上,时而下,以顺应自然为准则,在万物的原始状态中漫游,主宰万物而不被万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遭到灾祸呢 这就是神农、黄帝所取法的处世原则。至于万物之情,人伦相传之道,就不是这样了。成功了就会毁坏,强大了就会衰微,锋利了就会缺损,尊贵了就会受到倾覆,直了就会弯曲,聚合了就会分散,受到爱惜就会被废弃,智谋多了就会受人算计,不贤德就会受人欺辱。怎么可以偏执一方而加以依仗呢 ”
4.了解庄子思想
(1)庄子的无神论和天道观。
在人类的婴儿期,人们认为,天也就是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是神创造的,天就是上帝或者说是帝。而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否定了这种理论。老子说天是道的产物。庄子认为,道是无处不在的,但道又是没有具体形态和意志的,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原。(朴素的、原始的唯物观)
(2)庄子的哲学中有丰富的辩证法。
老子的思想中的一大特点就是辩证法。而庄子也继承了这一点。庄子认为,事物是由正反两个方面的矛盾对立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庄子在《德充符》中列举了很多对矛盾对立的现象:“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这些矛盾是相互转化的。
(3)庄子的认识论。
所谓认识论简单来说有两种,一是认为这个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第二种是认为这个世界不能被认识。庄子认为,人类拥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但是人永远也无法认清全部的世界,所以费心费力地去学习,是毫无意义的。
(4)庄子的人生观。
人生观其实是由命运观决定的。你有什么样的命运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庄子的命运观,有一句话可以概括: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意思是说,你无法对抗命运,你只能顺应自然顺应命运。我们要安时顺命,超然物外,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和逍遥。
(5)庄子的齐物论。
这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础。庄子认为,这世界上的一切,其实从更高远的境界来观察的话,我们会发现,一切都是一样的。什么喜怒哀乐,什么荣华富贵,甚至连生与死,最终都是一样,他们之间没有差别。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追逐那些荣华富贵了,既然如此,我们所谓的失败,所谓的挫折,那也只是过眼烟云了。
5.了解《庄子》和《逍遥游》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
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章是庄子所写,“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三、背景介绍
庄子所处的年代,一方面,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动荡,战争频发,生灵涂炭;另一方面,正值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文化成为一种强烈的需要。“士”这一阶层大量出现。这种社会与文化状况对庄子思想的形成起着重大作用,彼时孟子正游说各国。墨家门徒遍及天下,齐国“稷下之学”也正当鼎盛,面庄子却主动地选择了“无用”和贫困。身处政治黑暗、尔虞我诈、民不聊生的环境中,庄子对昏君及趋炎附势之徒无比憎恶,而对苦难中的平民寄子了无限的同情。庄子大体上继承了老子的学说,但他并非仅仅对老子思想进行发挥,而是有其独自见解,形成了其个性鲜明的哲学、艺术特色。惠子“五石之瓠”和庄子“不龟手之药”的辩论就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一个真实写照。
四、解读文题
本文节选自《庄子 逍遥游》。
石shí :现在读dàn,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此义在古书中读shí)“五石”是指数量。
瓠hù :是葫芦的一种。“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芦。作者只是借“五石之瓠”来说明道理。
五、整体感知
1、整体把握,划分层次。
第一层(惠子曰……无为其无用而剖之):惠子认为大瓠无用
第二层(庄子曰……则所用之异也):庄子举例说明“所用之异”的道理
第三层(今子……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批评惠子
2、文本研读
【思考1】研读第一层
原文: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谓:对……说 ②贻:赠送 ③瓠:葫芦 ④树:种植
⑤实:名作动,收获果实(葫芦) ⑥坚:坚固的程度
⑦自举:宾语前置,即“举自”,拿起自己
⑧以为:把……当作 ⑨则:那么
⑩瓠落:很大的样子 呺然:庞大而中空的样子 掊:砸破
释义: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分析这一部分的语言特点
明确:①多用否定,增强语气;②多用散句,口语,通俗易懂,平实自然。
【思考2】研读第二层
原文: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固:实在,确实 ②善:擅长
③龟手:龟,同“皲”,冻裂手 ④洴:使动,使……浮起
⑤澼:在水中漂洗 ⑥絖:同“纩”,丝絮
⑦事:营生 ⑧鬻:卖
⑨请:请允许我 ⑩说:同“悦”,取悦
难:发难,即发兵侵略 一:同样的
或:有的人 异:不同
释义: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这一部分的说理特点。
明确: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从一件具体的事情出发,通过对药膏不同的用法,得到前后不同的结果,得到“所用之异也”的结论。
【思考3】研读第三层
原文: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虑:用绳结缀 ②以为:把……制成
③而:表转折,却 ④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比喻不通达的见识
释义: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这一部分的艺术特点。
明确 ①想象奇特丰富;②敢于讽刺批判。
【思考4】说一说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 ①万物皆有所用,同样一件东西,由于人们的眼光和见识不一样,它所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
②说明事物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途。关键在于必须善用不同的事物。
③要善于转换视角,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就能超越他人,发现事物不一样的价值。……
【思考5】选文中,惠子和庄子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 (1)惠子有才能,强调实用主义,但是容易流于斤斤计较,有过多外界与内心的束缚。
(2)庄子放旷豁达,随顺自然,不拘于外物,主张物我合一。
五、小结
《五石之瓠》借助寓言说明,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
六、拓展探究
1、写法赏析
①善用寓言,寓哲理于离奇的想象和形象的描写之中。
“大瓠之种”的故事,奇幻无比而又形象逼真;“不龟手之药”的故事,奇巧有趣,寓意鲜明。这些寓言故事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读者,成为说理的有力手段。
②语言夸张,意境开阔。
庄子行文善用各种修辞手法。如选文中庄子描写“大狐之种”可以“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夸张的语言使文章不拘一格,呈现开阔的意境,正如作者本人那飘逸、洒脱的个性。
③犀利明快的议论,鲜明的情感态度。
《庄子》作为一部哲学著作,虽然大抵为寓言,但其中也不乏一些批判现实的议论,这些议论往往锋芒毕露而又切中肯綮,鲜明地表达了庄子的情感态度。如选文中针对惠子的狭隘之见,庄子直言“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对惠子“大而无用”的观点进行了有力的反击;在文末,庄子又说“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直接嘲讽和批评了惠子,认为他见识不通达。
④以小见大,思辨性强。
本文借助“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这两则小故事,深刻地阐明了“有用”与“无用”可以相互转化的哲理,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引发人们的思考。
2、你喜欢“实用派”的惠子还是“逍遥派”的庄子?请结合实际生活经验,阐明理由。
明确:观点一:我喜欢“实用派”的惠子。将“实用”作为评价事物价值的标准,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时间,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符合经济原则,也能更好地满足当下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观点二:我喜欢“逍遥派”的庄子。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在社会中却弥漫着一股“浮躁之风”,不少人抱有急功近利的心态,恨不得做什么事都立竿见影,长此以往,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而庄子的“逍遥”主张抛却事事皆功利的想法,重视对美的欣赏和对精神的追求,不失为拯救“过度功利”的一剂良药。
七、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